|
|
行 3: |
行 3: |
|
| |
|
|
| |
|
| 佛法概论-15A
| |
|
| |
| 我们今天先看补充讲义第十一章之二,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个南传《清净道论》注释书,菩提长老讲的十二因緣的傳統註釋。假如我印象没有错误了,这一种观察的方法好像是出自于舍利弗,舍利弗观察缘起的方法。首先南传的注释书谈到缘起,这一些注释书就是南传的阿毗达磨。那北传的阿毗达磨,就像俱舍论,大毗破沙论这一种就叫做北传注释书,或者叫北传的阿毗达磨。有关于南传的注释书,像清净道论,那或菩提长老这里所引述的,我们先来看一下有关于十二缘起的说明。
| |
|
| |
| 二十個模式和四組
| |
|
| |
| 1、三世
| |
|
| |
| (上圖)過去的註釋家將十二支緣起分為三世:
| |
|
| |
| ◎「無明」與「行」屬於過去世;
| |
|
| |
| ◎生、老死屬於未來世;
| |
|
| |
| ◎中間部分的「識」到「有」為現在世。
| |
|
| |
| 【這又可分作兩組: (1)「識」到「受」歸為現在果,現在果是因為過去的「無明」和「行」
| |
|
| |
| 產生「識」,所以「識」為有情此世所有的來源、根本。「識」作為 「名色」的緣,隨著「名色」發展,「六處」也生起,藉由「觸」與 外在所緣連結,就生起了「受」。所以,從「識」到「受」是因為過 去的無明、行,而生起的現在果。
| |
|
| |
| (2)第二組,從「愛」到「業有」為現在因。當我們對「受」產生強烈 的愛時,就開始了心理的循環。愛的心理循環啟動執著,這執著也會導致愛與取,令我們生起行為,產生導致未來輪迴的「業有」。因 此,「愛」、「取」、「業有」被視為現在因。】
| |
|
| |
|
| |
| 第一段是谈三世,那这一个部分我们可以省略,因为谈三世的部分它跟北传的说法完全一样,就是三世二重因果那个图表。
| |
|
| |
|
| |
| 2、三連結
| |
|
| |
| 【我們就「現在世」這一組,分為現在果和現在因。而現在的因果與過去的 因果,便可產生「三連結」。
| |
|
| |
| 我們就「現在世」這一組,分為現在果和現在因。而現在的因果與過去的 因果,便可產生「三連結」。
| |
|
| |
| 什麼是三連結?
| |
|
| |
| 第一個連結:「過去因和現在果(行與識)」的連結。 第二個連結就是「現在因與現在果(受與愛)」的連結。 第三個連結為「現在因和未來果(業有與生)」的連結。
| |
|
| |
| 當「無明」與「行」被歸為是過去,「愛、取、有」被歸為現在,這樣 的分法就是一種方便。我們不應該認為「無明、行」被歸為過去世,就認 為「無明、行」就是過去。「愛、取、有」被歸為現在,就認為過去沒有「愛、 取、有」。所以,傳統註釋家為了使我們完整地了解十二緣起而提出了其他 不同的角度,就是二十個模式和四組。】
| |
|
| |
|
| |
|
| |
|
| |
| 这个就是第一个连接,就是过去的行和现在的识,就是投生识识的一种连接,就是说我们过去造作的这一种身口意,他当然也有无明跟爱的驱动,不过当这种身口意业累积到一定的因缘的时候,它会促使我们那去投生。所以在谈缘起的时候,佛教一些学派很重视这一个投生识。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一下就能够理解了。重视这一种连接的,你看像藏传他很重视那个中阴救度法,那就是在投生的那个时刻,因为有这种业力的驱动。
| |
|
| |
| 假如说你在投生的时候,无明跟爱都是很重的话,那我们一定是杂染心投生,当杂染的因缘成熟的话,我们还是在三界里面继续轮回。如果我们身口意的业是恶的话,那我们投生的识可能就到恶道去了, 如果我们带着的那个是善业的话,我们投生识也许就在善道了,所以有一些人比较重视这个连接。这个连接他是谈过去跟今生的第一个连接。
| |
|
| |
| 那第二个连接是谈什么?就是现在因跟现在果,就是受跟爱。 这一个就比较着重在现世的那一种观察,那像我们四念处里面,有一种修法叫做观受念处。所以你看一些禅师或者是一些修行者,他特别特别强调,在受里面如实正知这一种受,不要让这种烦恼跟这个受连接。因为受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自然的法印,那这种自然的法印,假如我们跟爱连接的话,我们就会累积下辈子轮回的因 ,所以这个连接也是阿毗达磨非常重视的地方。
| |
|
| |
| 第三个连接,就是有和生老死的那个。
| |
|
| |
| 中间就是爱取有的那个有,那它是写成 业有,所以这个有就是业力。那这个 业有 和生的一种连接,等于说是下辈子的开始。所以今天我们造的这种业有 ,就是储存下来的这种业有,如果说还是轮回的的业有的话,我们下辈子的再生,一定还是逃不了这个轮回之苦了。所以在阿毗达磨来讲,他很重视这三个连接。那我们来看一看它到底还有什么特殊的名相吗?
| |
|
| |
| 我们看三连结的最后一段,【當「無明」與「行」被歸為是過去,「愛、取、有」被歸為現在,這樣 的分法就是一種方便。我們不應該認為「無明、行」被歸為過去世,就認 為「無明、行」就是過去。「愛、取、有」被歸為現在,就認為過去沒有「愛、 取、有」。】其实在三连接的说明里面,就是要把这一种角度做一个更好的诠释。
| |
|
| |
| 这三个连接形式,受、爱、业有 ,还有生,这三种连接到底要说明什么?那南传注释书跟我们讲了一个语词,就叫做20种模式和四组,那什么叫20种模式?
| |
|
| |
| 【要了解過去因,必須了解不是只有無明和行,還有其他三個,也就是 五個過去因。過去的五個因就是「無明、行、愛、取和業有」。過去的五因 在過去發生功能,同樣地,現在也繼續運作著。而現在「愛、取、有」在 活動時,同時也伴隨著無明和行一起活動。因此,我們就有了 五個現在的 因—愛、取、有和無明、行。】
| |
|
| |
| 所以过去的因 有五个,现在的因 也有五个,这样子就十个。
| |
|
| |
| 【現在果包含從「識」到「受」五個。五個現在果到未來也一樣會運作, 所以稱為五個未來果。基於這樣的解釋,我們可說是有二十個因和四組。 五個過去因產生五個現在果,五個現在因產生五個未來果。
| |
|
| |
| 事實上,生跟老死也可放到五個現在果當中,現在就有老死,不是嗎? 所以,就有七個現在果,也可以有七個未來果。古老的解釋為了清楚地說 明,才切分了五個現在因、五個未來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00
| |
|
| |
| 刚刚是看流转门,现在看还灭门「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纯大苦聚灭」,那这个还灭的原理也是缘起的。所以现在问题就来了,你看那个图表,如果从流转门来看的话,缘起支性的流转门是世间因果还是出世间因果?是世间因果,那缘起里面的还灭门?通出世因果,它通出世因果,那我们说缘起是不通清净的,这样子说得通吗?
| |
|
| |
| 导师在这上面不是讲缘起是不通清净的, 所以到底通不通?
| |
|
| |
|
| |
| 圣道支性通出世因果,这个没有问题,但是缘起就是比较特别,所以一般我们讲说缘起是杂染,不通清净,它偏重在流转门;那还灭门,实际上还灭门的那一种理则也是属于,就是他有清净的气氛了。但是真正所谓灭,那种出世因果的灭,只有涅盘才是真正的无为的境界。为什么?
| |
|
| |
| 因为我们说缘起有分成流转还有还灭。我给大家看那个杂含347须生经,他说法住智就是知道流转跟还灭,这个叫做法住智。但是我们在第11章一开始,或者第十章最后面,导师说缘起是不通清净的,那到底要怎么来说?
| |
|
| |
| 所以一般我们讲说缘起是不通清净的,是偏重在流转门这里来说,那他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为什么?因为还是属于有漏的,就是无明、行,这种是有漏。
| |
|
| |
| 到这里为止,大家要先停顿一下,因为我们我们要把缘起的几个名相做不同的诠释。现在我继续要讲另外一个跟缘起有关的智慧,就是要通这两个地方的理则,像导师所用的用词,原理,或者是理性,
| |
|
| |
| 我们能够知道流转的理性——此有故必有,或者还灭的理性——此无故彼无,这样子的一种了知,这个叫法住智。那这个是属于什么?它还是属于有为的智慧。真正无为的智慧是叫做涅槃智,这个才是无为的。
| |
|
| |
| 所以如果按照这部经来看的话,法住智它可以知道流转门,以知道是杂染,那他也可以知道清净,或者是通于无漏的那一种理则,有什么不可以?所以法住智它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知道缘起的智慧。
| |
|
| |
| 那我们在这里谈缘起的时候,可以作一个简单的归纳了,像我们那个图表,我们说缘起是知道流转跟还灭,那这个叫做世间杂染的因果;那还灭,他跟圣道,它是属于出世的,出世的清净的因果。
| |
|
| |
| 所以缘起它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如果我们只是知道流转和还灭的理则,这个还是属于法住智。但是假如我们「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得到的涅槃境界,这样子的一个涅槃境界,才是所谓出世解脱的境界。
| |
|
| |
| 所以其他的这一种都叫做有为只有涅槃的境界,这个叫无为。
| |
|
| |
| 所以在部派里面,它们有分这个流转,它叫做有漏,又有为;八正道,它虽然是通于清净,通于出世,但是他却是有为、无漏,只有涅槃才是无为跟无漏。
| |
|
| |
| 所以在缘起的智慧里面,一般我们比较难通达,就是你只是知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样子的一种必然理性,它还是属于有为的,它还是属于法住智的地方。但是如果说我们透过这样子,「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烦恼全部灭亡了,得到的涅槃的境界的时候,这个才是真正进入不生不灭无为的境界。所以虽然都是从缘起这里展开,此无故彼无得到的境界,但是在这个理则当中,他还没有得到灭除烦恼。所以在这个理则的了解当中,他还是属于缘起的法住智的这个部分。所以它跟涅槃智这个无为还是稍稍有一点不同。37:50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二章会对前二章进行一个汇通,它最主要是要谈三大理性的统一,就是三法印,我们来看。
| |
|
| |
| 第十二章
| |
|
| |
| 第一节三法印
| |
|
| |
| 一、略說 三法印是佛法重要的教义
| |
|
| |
| (一)三法印是判斷、衡量法與非法,乃至了義不了義的準繩
| |
|
| |
| 【'''三法印,為佛法的重要教義;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來衡量。若與此三印 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說的,也不是了義法。反之,若與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1, 即使非佛所說,也可認為是佛法。'''】
| |
|
| |
| 所以三法印主要的三个,第一个就是诸行无常,第二,诸法无我,第三,涅槃寂静,这个就叫三法印。
| |
|
| |
|
| |
| 【'''「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
| |
|
| |
| '''「印」是依此而證實為究竟正確的; 依此三者來印證是佛法,所以稱為「法印」。】'''
| |
|
| |
|
| |
| 那以这三个来印证佛法,所以称为三法印。那能够入佛法相这个部分,我们看注解「1」
| |
|
| |
| 我们在上学期一开始的时候,导师有把佛法作为两大点来谈,其中一点就称为入佛法相,也称为佛法。
| |
|
| |
| 【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緒言,(p.2): 入佛法相名為佛法:法是常遍的,因佛的創見而稱之為佛法。佛弟子依佛覺證而流出的教法 去修行,同樣的覺證佛所覺證的,傳布佛所傳布的,在佛法的流行中,解說、抉擇、闡發了 佛的法,使佛法的甚深廣大,能充分的表達出來。這佛弟子所覺所說的,當然也就是佛法。
| |
|
| |
|
| |
| (二)三法印與四法印
| |
|
| |
| 【'''三法印的名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也有於「諸行無常」下,加「諸受皆苦」 一句,這就成為四法印了。 苦,是覺者對於有情世間的價值判斷,僅是「諸行無常」印中的含義之一,從事理的真相說,三法印就足夠了。'''】
| |
|
| |
|
| |
| 导师跟我们补充说,三法印有的还加诸受皆苦,成为四法印。那三法印,我要给大家看一部经,
| |
|
| |
| 这部经也是很有名的经,就是在谈到三法印的时候,是佛弟子在谈,那也不是佛说的经,但却是在谈三法印,所以也可以印证它是佛说的法。
| |
|
| |
| 【附錄一】闡陀不喜聞三法印
| |
|
| |
| 《雜阿含經》卷 10(262 經)(大正 2,66b6-67a19):
| |
|
| |
| 如是我聞: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鉤,從 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 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
| |
|
| |
| 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滅」。
| |
|
| |
|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 我,涅槃寂滅」。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 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闡陀復言: 「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 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識知,彼必堪能為我說法, 令我知法、見法」。
| |
|
| |
| 時闡陀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㮈城乞食。食已還,攝舉臥具,攝臥具已, 持衣鉢,詣拘睒彌國。漸漸遊行,到拘睒彌國。攝舉衣鉢,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共 相問訊已,卻坐一面。時闡陀語尊者阿難言:「一時,諸上座比丘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 鹿野苑中。時我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鉤, 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見諸比丘而請之言:『當教授我,為我 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時諸比丘為我說法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 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 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 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我爾時作 是念:『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時復作是念:『尊者阿難 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彼必堪能為 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 |
|
| |
| 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善哉!闍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 藏,破虛偽刺。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 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 |
|
| |
| 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踊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爾時、 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 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如,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 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 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 死、憂悲惱苦滅』」。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 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 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 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 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 |
|
| |
| 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時二正士展轉隨喜, 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 |
|
| |
|
| |
| 这是很有名的一部经,杂含262经,【如是我聞: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这一部经是佛已经入涅槃不久而结成的,这部经不是佛说的,但是确实放在杂阿含里面。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经不是佛说,不要觉得很奇怪。阿罗汉说的可以说是佛法,没有问题。
| |
|
| |
| 那其中有一个长老叫闡陀,他过着托钵的生活,他看到比丘或同参道友,他都问谁可以教授我,谁可以为我说法,让我知法见法,让我能够如法而观,了知法,还有如实的观察。全部的比丘,都对这个闡陀说,你要我跟你说法,佛只是说,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个就是三法印了,大家就跟他讲三法印。那闡陀就说,这个我早就知道了。然后他又说,【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 】我虽然知道了三法印,但是我不喜欢谈一切行空、涅槃,这样子的道理。
| |
|
| |
| 为什么?【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我虽然听到这样子的话,但是,为什么我还是会有这样子的一个我?我知道了这种法印,但是为什么我还有一个我?【如是知,如是见,是名正法】,那有一个我怎么可以说是知法见法?他说请问大家,你们谁能够为我再说清楚一点,让我能够知法见法?
| |
|
| |
| 他心里就想这些比丘能说的就上面那一句,一切五蕴都是三法印。所以,那这个闡陀长老就想,阿难尊者现在也在不远的地方,他有听佛说法很久,佛非常赞叹他,想必他一定可以为我说法,让我知法见法。那他想到这样,所以他就去找阿难了,他见到阿难长老的时候,他就跟他表白刚刚发生过的事。
| |
|
| |
| 【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善哉!闍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 藏,破虛偽刺。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 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 |
|
| |
| 阿难尊者对他说,我很高兴,为什么?因为你能够在修行人的面前无所隐藏,不懂就说不懂,不知就说不知,破虛偽刺,阿难说,这个真的是难得。
| |
|
| |
| 阿难说,愚痴凡夫所不能解,愚痴凡夫都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无我涅槃?那如今你既然有心要学,那我就要跟你说了,
| |
|
| |
| 这时候闡陀就很发心了,接下来最后这一段,这个就是关键了。阿难开始跟闡陀说,我曾经在佛那里,听闻佛教摩訶迦旃延言这样子的一个道理,他说【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这个很重要,世间人都是很容易执取境界,一遇到境界,心便牢牢地执着在那里。那佛对摩訶迦旃延言说,【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 時滅。】
| |
|
| |
| 佛对摩訶迦旃延言说,假如我们看到境界的时候,不执取他,不住在那里,不执着说我现在在苦的境界当中,就如实地看见苦生或者是灭,如实的觉知。
| |
|
| |
| 【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如,是名正見如來所說】
| |
|
| |
| 那不是因为人家告知的缘故,而是如实地见到,自己了知,这个就是如来所说的正见。所以如什么叫正见?那接下去佛就跟迦旃延说,【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 |
|
| |
| 【迦 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 死、憂悲惱苦滅』」。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 |
|
| |
| 阿难那这样子讲完了,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这么短,他就见法了。
| |
|
| |
|
|
| |
|
行 189: |
行 8: |
|
| |
|
| 我们可以继续上课,那在没有解释这部经之前?,我有突然想到。 | | 我们可以继续上课,那在没有解释这部经之前?,我有突然想到。 |
|
| |
| ,
| |
|
| |
|
| 如果说我用我画的这个图表来讲,那大家刚刚对缘起的不同的名相,可能就不会不会觉得含糊。就是我今天有发给大家第十二章的补充讲义,第十二章的不同讲义,第二页,有一个归纳表 你看第二页,有一个归纳表。大家看一下最上面,你看最左边。这个图表,最左边那我从导师的那个说明里面吼。我自己归纳出来的。当然每个人的理解可以有不同。那从第一章法的研究就法的说明里面,导师有提到,法最重要有三三种法,佛法里面第一个就是真谛法,第二是中道法, | | 如果说我用我画的这个图表来讲,那大家刚刚对缘起的不同的名相,可能就不会不会觉得含糊。就是我今天有发给大家第十二章的补充讲义,第十二章的不同讲义,第二页,有一个归纳表 你看第二页,有一个归纳表。大家看一下最上面,你看最左边。这个图表,最左边那我从导师的那个说明里面吼。我自己归纳出来的。当然每个人的理解可以有不同。那从第一章法的研究就法的说明里面,导师有提到,法最重要有三三种法,佛法里面第一个就是真谛法,第二是中道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