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YQ3:修订间差异

删除28,459字节 、​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其它整理]]
[[Category:其它整理]]


 佛法概论-16A
 佛法概论-16B


  到这里 导师把 缘起 跟三法印和四圣谛的关系作为一个总结,所以里面有一些关键字,把习惯 圈起来 因为导师是比较早期 人,他的古中文都很好 我们 现代的人来说,最好每一个顿号什么都要标上去才看得懂,所以有时候这个就是需要多读几遍,就会能够理 们第一节 谈三法印的定义,还有三法印的真实性,次第性,就是修行的次第性,实践性,不过大部分 就是着重在阿含经它的本身的特质来说。
  刚刚上面的一段 是解释由 缘起 性, 洞彻空无我 思想。现在开始 ,是 要跟 我们解 释依缘起无 我,


接下来,导师在第二节的部分,就开始要谈到一些部派的一些异说,但在佛法概论本身,导师并没有没有提到很详细,所以我也补充了一些补充资料给大家。


  我们常谈缘起原则,其实缘起的定义、原则,很简单,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就是此故彼。但是我们要了解这样子的理论并不很难,而且要把它背诵下来也可以。只是说这个此故彼,在我们的生活上,我们的观照上,如何能够使上力量,这个就是因人而异,就看个人的慧根的观照。
 贯彻三印,无常与常的观测,所以这个厂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了就涅槃。那无常跟涅槃的贯彻?就在这缘起的空无我中建立。按照上面来说,一切法都是缘起,没有真实性,所以生而不起有见,
 
我最近有听一个老师的开示,他举了一个例子,他介绍说日本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将军,他为国效劳,非常出力,他的随从也都知道这个将军做事很认真,不会随便开玩笑。因为一个大将军,他身边一定有非常亲近的侍者,但有一年换了一个新的侍者,很年轻。他今年遇到大风雪的时候, 那这个将军就吩咐这个侍者说,明天我要一大早出门办事,请你给我在门口准备好那个鞋子,侍者就说好。
 
当将军穿上那个鞋子的时候,他就觉得怪怪的,你知道为什么怪怪的吗?他穿下去觉得鞋子很暖和,所以,他觉得不太正常。他就把那个侍者叫出来问,是不是你偷穿我的鞋子?那侍者就回答说不是,天还没亮,你要出门又下大雪,我担心将军你着凉。所以,我整晚把那个鞋子放在我的怀里睡觉,就是让它保温,早上一大早赶快把鞋子放在那个室外,让那个将军去穿,这个将军知道过后,就非常的感动。
 
这个小小的一个故事,老实说在很多方面的对我们是一种启发性的,假如说我只要把我份内的工作做好,其他其实不管我的事的,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是假如我们能够把自己的份内的事情做到最好的话,有时候彼此的关系就会大大的改善。所以我们说缘起的世间本来就是彼此相牵连,彼此有关系,但是有时候你疏忽了一些用心,很多因缘就建立不起来。
 
 
第二節、三法印與一法印
 
一、從無我中貫徹一切
 
(一)三印的統一取決於諸法無我印
 
【'''本章的標題,是三大理性的統一。三者能不能統一?】'''
 
1、古來學派間為三印的矛盾所困惱
 
(1)無常與涅槃的對立與矛盾
 
【'''有的學者以為三法印中的諸行無常與涅槃寂靜,是相反的。16 因為凡是無常的,即是有為法,有為法是生、住、異、滅的;涅槃是無為法,無為是不生、不滅的。17 生滅的與不生滅的,如何統一?因此古來某些學派,為這二者的矛盾所困惱。】'''
 
【16】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30-p.32):
 
一般聲聞學者,為名相章句所迷,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誤會了。 〔一〕如薩婆多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這由於缺乏無生 無為的深悟,專在名相上轉,所以不能正見《阿含》的教義,不能理解釋迦何以依緣起而建 立一切。涅槃即是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法則而顯示的,如何離卻緣起而
 
另指一物! 〔二〕又如經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那麼佛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
 
絕對的虛無了!要知道:生滅相續的是無常,蘊等和合的是無我,依無常無我的事相,說明 流轉門。能夠體悟無我無我所,達到「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的涅槃,這是還滅門。這 雖是釋尊所教示的,但這不過是從緣起事相的消散過程上說。這「無」與「滅」,實是有與生 的否定,還是建立在有為事實上的,這那裏能說是涅槃──滅諦?所以古人說:「滅尚非真, 三諦焉是」?
 
〔三〕還有,大眾系學者,誤會不生不滅的意義,因而成立各式各樣的無為,都是離開 事相的理性。
 
所以不是將無為與涅槃看作離事實而別有實體,即是看作沒有。尤其生滅無常,被他們 局限在緣起事相上說,根本不成其為法印!
 
〔四〕大乘學者從無生無為的深悟中,直見正覺內容的──無為的不生不滅。所以說無 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無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滅自性不可得。這都是立足於 空相應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常性不可得,即現為因果生滅相續相;從生 滅相續的無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我性不可得,即現為因緣和合的無我相;在這無 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生滅性不可得,即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所以「此有故 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相,必然的歸結於「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由此「此無故彼 無,此滅故彼滅」的事相,即能徹了生滅的空寂。
 
大乘行者從「一切法本不生」的無生體悟中,揭發諸法本性空寂的真實,直示聖賢悟證 的真相。因此,釋迦的三法印,在一以貫之的空寂中,即稱為一實相印。一實相印即是三法 印,真理是不會異樣的。《大智度論》卷二二說:「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 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又說:「觀無 常即是觀空因緣(「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焰,名入空智門」),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 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諸法生滅不住,即是無自性,無 自性即無生無滅,所以生滅的本性即是不生不滅的,這即是不生不滅的緣起。這是通過了生 滅的現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與緣起生滅,並非彼此不同。依此去了解佛說的三法印,無常 等即是空義,三印即是一印。
 
 
为什么?因为诸行无常是有为法,因为他有生住异灭相。那涅槃寂静它是无为法,它是不生不住、不异不灭的相,那一个是有为,一个是无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所以导师问说那这怎么统一,所以古来有一些学派,对于这两者感到非常的困扰。
 
就是一个是世间的,一个是出世间的,大家看一下注解【16】中观经论这个地方:【一般聲聞學者,為名相章句所迷,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誤會了。】那这里导师总共介绍了四大部派里面有三个,然后(四),是大乘的。
 
学派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有三个。
 
〔一〕如薩婆多部,就是说一切有部。他把有为和无为,看作是两种根本不同性质的实体法,就是实在的法,它是存在的。但是,这两个是没有交集的,因为它是不同性,就像水跟油,它是分开的,没有办法结合的。
 
〔二〕又如經部師,他认为无为是无,就是无为是没有的,有为才是有的。导师后面那句话就是说,那如果是这样讲的话,就好像离开真实而归向绝对的虚无。导师对进步有一点意见。
 
(三) 大众系的学者,他们誤會不生不滅的意義,因而成立各式各樣的無為,都是離開 事相的理性。
 
 
导师说,在部派里面,【不是将无为跟涅盘看作是离事实而别有实体,就是看作是没有。】就是认为涅盘是存在的实体,否则,就是看作是没有的东西,这个是部派的一个困扰。
 
【尤其生滅無常,被他們 局限在緣起事相上說,根本不成其為法印!】
 
在阿含经,通常它定义无常是生灭,这是没有问题,是有为,也没有问题。所以这个是经文本身就有这样子的局限。我给大家看一下杂阿含293经。
 
佛陀说,【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是涅槃。如此二法,为有为跟无为。】
 
有为的是生住异灭,无为的是不生不灭。 所以你看,在阿含经本身,就把有为、缘起,当成是生住异灭灭,那无为的涅槃,是不生不灭。所以经文本身就有这样子,不是部派论师故意在那个思想在打架,本身经文就是有这样分别。
 
所以我们看到这样子的经文,再看导师这样子的说明,我们就可以意会到一个事实,就是我们读经不能只是读一两部就满足了,像阿含经你要全部读,读得越多越好了。为什么?因为在谈缘起的相貌,佛陀用不同的方式来诠释。所以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这个293经,我们就会觉得说,有为无为就是这样,不了解不同的事实,这样就会落入这样子的一个前提。但是因为有导师这样子的提示,我们就可以清楚,有些东西是需要会通的,就是互相贯通,才不会有这样子思想的一个矛盾性。
 
我们来看注解【16】,大乘怎么说?
 
【〔四〕大乘學者從無生無為的深悟中,直見正覺內容的──無為的不生不滅。】
 
那为什么他能够直接从不生不灭下手?原来他是【立足於 空相應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所以了知一切法都是本性空寂而这样会通的,就是所有缘起的一切法,它透过无自性把它贯通起来。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子的理解了。
 
就是我们说缘起是有为,这个是经文讲的,所以这个是没有什么错误;空或者是涅槃,它是无为,这个也是经说的,不可能经文有什么错。但是在这一部经里面,293经,他多了这样子的一句话,他说,缘起,它是随顺于空,或者是空它是随顺于缘起。就是这两者,它们彼此是有关系的,我们要证到空性,或者要进入涅槃,也是要透过缘起,那真正了知缘起当体也就是空。所以这当中有一个关键,就是这是龙树菩萨的特色。导师认为,透过无自性的理解,可以知道一切因缘和合的有为法,实际上他没有自性,所以,它就是属于空,或者是涅槃。通过无自性的了解,所以能够会通这两者。
 
那也许我们就会追着问,说到底无自性是没有什么性?这里,导师就有说,【<u>常性不可得</u>,即現為因果生滅相續相;從生 滅相續的無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u>我性不可得</u>,即現為因緣和合的無我相;在這無 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u>生滅性不可得</u>……】
 
<u>常性不可得……</u>我性不可得,常性用无常来对治,我性我无我来对治,还有 生灭性用不生不灭来对治,就是用涅槃来对治。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说空性,或者是无自性的这个「性」,实际上它是要对这三种有情根本的这种自性执,什么自性执?常的自性执,我的自性执,还有对于生灭法,认为是实在的自性执。所以在这一些自性执当中,我们假如能够透过这个缘起和合的这样子的观察的话,它就是可以从这一一义当中,透到这个空或者是涅槃来。
 
 
为什么说缘起也是等于生灭法?
 
涅槃是等于什么?不生不灭法。生灭跟不生不灭,它是可以贯通的。怎么贯通?就是用缘起、无我,这两者来贯通。待会我们就会看到,有些它是用空跟无我来贯通两者,但实际上生灭法就是缘起,不生不灭就是涅槃。待会我们会看到经文,他是要用什么方式来贯通这两者。
 
我们看看补充讲义大智度论卷22,有没有找到?他说【有为法无常,就是无常法印显示就是有为法,它是念念生灭,无有常性,皆属因缘,无有自在。因为没有自在的缘故,就是没有主宰性,所以是无我,无我法印。由无常的观察,能够进入无我,那无常无我,无相可得。所以我们的心就不落入执着,无相不着,就能够寂静涅槃。】
 
那接下来,也是大智度论,他说,无常是观空的因缘。为什么?因为观色法,就是有为法念念无常,所以知道它是空的,就是无我的,无我或者是空,所以它是不生不灭。那不生不灭跟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
 
我们继续看,诸法生灭不住,即是无自性。就是法没有执着的话,那就是无自性,无自性本身就是不生不灭。所以生灭的本性就是不生不灭,那不生不灭也就是不生不灭的缘起。
 
那观察,都是透过生灭的现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跟缘起生灭并非彼此不同,这个就是三印跟一印的一个汇通。
 
这个大概大家先有一个概念,我们继续看那个佛法概论的文会更清楚。
 
我们回到本文。
 
 
(2)二者的截然分開破壞了佛法的完整、統一性
 
【'''看重無常,將涅槃看作無常以外的;  重視涅槃常住的,又輕忽了無常。
這樣,佛法的完整性、統一性,被破壞了'''。】
 
 
部派当中有的重视无常,就是重视有为。所以把无为,把涅槃看作是无常以外的东西,无常以外的实体。
 
那假如重视涅槃,常住的、无为的,又忽略了无常、有为。【'''所以佛法的完整性,还有统一性被破坏。'''】为什么说佛法的完整性会破坏?就是把这两者——有为跟无为,把它拆成两半来看的话,成为彼此的关系,会让修行者无从明白。
 
有为法是我们现象的事实,那无为是我们希望证悟的境界,那我怎么透过这个有为生灭的法,进入到这个无为不生不灭的境界?彼此的关系要怎么进入?导师说因为我们对于法相没有完整的理解,那彼此的关系就说不明白,说不明白就没有办法进入那个领域。
 
所以在我最近听一个老师的开示,
 
他说我们一些汉译的典籍,都是会有一个情况:这一些法跟法之间的关系,不知道是碍于文字的表达,还是我们现代人跟古代人的理解有落差,所以我们很难能够知道到底它们彼此的关系是怎么样。比如说我们讲最简单的讲戒定慧,到底我怎么守戒能够守到让我得到定,因为这三者它是有关系的。然后我得定过后,我修禅定过后,我是怎么样又进入慧的领域?现在我们学习的过程都是把三者切开来学,但是它们彼此的关系,
 
我要怎么样让我学戒会让自己增上进入定学,那在定学怎么增上成为慧学?那得了慧学那当然如果我们懂得增上,那就能够解脱了。他是戒、定、慧、解脱,这样的次第。但是如果中间那个关系我们没有办法理解,这些一块一块的知识,我们可以建立,但是没有办法修。所以导师他在很多部分有做这一方面的工作。这个三法印就是导师用很多行理作汇通的地方,我们先来看导师三法印怎么会通。这三者,导师是着重在诸法无我来汇通。
 
 
2、導師從<u>諸法</u>無我貫通三印
 
【'''其實三法印是綜貫相通的;能統一三者的,即著重於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印'''。】
 
 
(1)闡明有為、無為的諸法是無我性
 
【'''諸法,通於「有為」與「無為」,從「有為、無為」同是無我性去理解,即能將「常」 與「無常」統一起來。'''18】
 
【18】《瑜伽師地論》卷 93: 云何如前聖說甚深?謂能開示甚深緣起、究竟涅槃,三相相應有為、無為體性差別。有為無 常,無為常住;諸行皆苦,涅槃寂靜。一切有為,總唯是苦及唯苦因;一切無為,總唯眾苦 及因永滅。
 
 
大家一定要把这是'''诸法'''圈起来,因为接下来的三段,你看到第一个字都是诸法,因为导师强调的是诸法无我,所以要谈诸法的那个特性。诸法,它是通于有为跟无为,就是世间和出世间,那同样是这两者,那可以用无我性去理解它,这样就能够将常跟无常统一起来。
 
你看,导师前面用有为、
 
 
 
无为,到后面导师是用常跟无常,所以那个常是指什么?常是指有为吗?不是,
 
常是指涅槃。那指无为,无常才是有为吗?上面不是有吗?上面那边那有没有涅槃常住,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会觉得,怎么常?导师怎么会把那个常突然又在这里冒出来,实际上它是只是汇通的一个语词了,我们不要把它想到那个常乐我净的场去了再来刮胡。二,诸法的无我性可以透过缘起去说明,因为缘起通两方,一个是流转,一个是还灭。流转,它的关键词是相声,就是就是会生出一灭了,那它是无常,还灭?它的关键词?是寂灭,就是涅槃。那缘起贯彻这两端。因缘起自性,就是流转门和还灭门。大家迹得。
 
那缘起是无我,所以,可以贯通这两端,刮胡山最后一行,所以诸法又是诸法的,所以相声还灭。导师,其实相声的方面是两个主持来的,相声是指什么?流转门,反面?反面门就是说诸法的所以无常或者是涅槃,诸法的有为或者无为,可以透过这样子的理解。所以我们来看下一页。166怎么理解?导师说,一切法因缘和合,所以能够升起来,因缘消散,一切法就归于灭。那请问流转跟还灭这两个,一个是流转?生,生是流转,
 
因缘和合的时候流转生,那因缘消散?还灭所以看起来似乎有什么实体在那里生,还有灭其实并没有实体的自性可得,没有实在的自性在生命,如果真的是石油,那就用不着生,也用不着灭,如确乎是真实有他,也绝不会灭。所以一切法的相生还有还灭这两个主持,一切法的流转和还灭。理解他本来是无自性,空本来无我,所以要怎么理解流转的画面?导师是透过无我。就缘起来看,因为缘起无有自性法寄居于因缘和合,此有故必有,所以它流转,所以它会生灭法,所以它是有为法。那因缘消散,
 
此无故彼无的时候?当这个理则就是这个四项回归于寂静的时候,它就回归于灭,那就是还灭,那显示法的本相。所以在无我或者是缘起的道理,通这两边,就是透过无我来了达,通达这个无常跟涅槃。好,我们来看刮胡。二,这三法应统一于空无我的思想。所以空跟无我,导师,很多地方,它是一起使用这个空跟我黑板上写的那个空等同涅盘有稍稍有一点不同。所以我上个礼拜我跟大家说空在阿含经,它是有很多角色的。这个空所以这个空有时候它是指什么?
 
那个方法修行的方法,比如说18空,有没有空三昧这种?就是属于方法,修行的方法。那你修空三昧能够得到什么?空余贪嗔痴,空三毒就是它的结果,它的果,挣得的果。所以空有时候是方法,有时候是它的结果,空余三毒,空于贪嗔痴,这个不是涅盘又是什么?所以我们在这里。导师,在这里说空,就是无我。导师是用空来当中间一个关键词之一。主要为什么?因为这个空是无自性的意思,所以也可以说是无我,
 
用这个空无我来汇通生灭,还有不生不灭,所以空有时候它角色大家不要混淆就可以了,这个空无我的思想非常深刻,像那种利根的像舍利弗才能完满的通达。那导师没有举舍利弗,导师举画佛画家张严经就是摩诃迦三言,摩诃迦传言,是论义第一的弟子。佛为他说中道,直接的说,离离有无二,边行中道。那这个我们上个礼拜已经有看过,角度注脚时期,主角时期。所以,我们直接看佛法概论上面的解释就可以了
 
那迦旃延到底是怎么样了解有无?我们来看导师的解释。一般人见到法的升起就会产生有,见法的消失就是灭了,就会产生无限,所以不是落落有,就是落入无。导师举一个例子很好,他说如常人看到一朵花,那就以为是在有花的体呀,等到花谢了就以为什么都没有,小孩也是,从舞台出来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有情字体,等到死了又以为什么都没有。所以世间人总是如此,实有跟实物的颠倒见。那佛说的缘起法就不同了,这个是一般的人,那佛法?怎么说?,
 
这个是我们很关心的了,因为我们读很多词有不必有人,所以我们要看导师跟怎么解释。请看167见到法的生之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个法它是因缘和合而生起。所以,在世俗谛上,它的名字,它的相状,它的因,果,都可以说是有。为什么?我们知道花是无自性的,但是你我们不可以说花是无自性,所以,没有玫瑰花,没有什么花什么香都一样,你觉得一样吗?不一样。我给你一个一个那个玫瑰花还是菊花?一个乡?
 
一个乡玫瑰花你们喜欢一个玫瑰花还是菊花?菊花。菊花。男孩子可能喜欢菊花了那女孩子大部分喜欢玫瑰花。所以导师在这里说,就是此有故必有缘起和合的这种法,在世俗谛上来说,它是有的,我们不能说它没有,它是有的了。我们还是很清楚的,玫瑰香是玫瑰香,它不是菊花香,如果连这个都不能分辨,那个叫做大,那个不叫做有智慧。所以在世俗谛上的分别,是应该分别。大家还迹得吗?我们在陈伯之道导师说,无分别,不是什么都不分别,是没有自性的分别,无分别,是没有自性的分别。什么自性?
 
我们不会认为说玫瑰花就玫瑰花的执行,我们不会这样,我们认为它也是要有种子,水分,什么肥料才会常大,所以,它会有这样子的想当然,跟他的基因有关,那等等这一些,我们知道它是和合的东西,那知道它升起来是有它的世俗真实性,所以我们不会认为它是无中生有的,它是有因缘条件聚集而成,所以是此有故彼有。那见到法灭去,就是知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那法因缘消散了,所以他就回归于无,回归于灭,由此不起。有见,不会认为说唉他现在灭了,但是它存在宇宙,
 
存在这个轮回当中,有一天他会突然又出来。这种就是有见了,这个就有限了,待会导师还会再分辨了,我们不急着看那个结论,我们慢慢看下来就可以。能够离于有无二件,就是安住于中道,不了解缘起本空,容易认为佛法是狡辩。为什么世俗人见到生灭法它会生有跟无间,那佛弟子同样是看到生灭法,却不会生起有无间?那是因为常人的心目中总是认为真实,不空见到生,见到面的情绪,情感,
 
全部都会跟着翻起涟漪,那很容易让自己堕入有间跟无间。那这个我觉得真的不要说常人,我们其实佛弟子也经常都会这样,真的,宗旨是不要说大家重视我们出家众,也会这样,为什么?因为这个自性执,我们认为真实不空死有生死有灭的那一种自性,是根深蒂固的。我,它是无孔不入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忠实是,道理是了解,但是实际上发生在自己生活上的时候,他那个我,那个自性的我和他会强烈的跟他对抗。比如说最近,我就是有人寄一个转寄一个函件给我,那我就我就想说,这个函件这个人他认识我,
 
为什么他不直接写信给我,为什么他要透过第二个人,然后让那个人再转寄给我,这样就是,我看到了我就要回应他,这样我觉得不管在辈份上还是在什么,好像有点不礼貌,你你也认识我,为什么你不直接问我,你要透过第三个人,再转给我?这样,我就很纳闷,当我纳闷的时候,就是内心里面有了这种有无间的时候唉。每隔一个小时后,他写一封信来了,他亲自写一封信来唉,那我就觉得我们的心真的很容易,你一下子的你你当那那个事情的当下?你会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没有没有礼貌,你会对他,就是印象都不不是很好。但是突然才一个小时过后,
 
他写信来,他亲自写信来,他,他说,可不可以这样?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心,很容易很容易让这个这个自性执主宰了,真的很容易影响。我们没有办法说,冷静冷静。一个礼拜过后,再看是不是他真的是那么没有礼貌,我们忍不住的,我们立刻要答案了,你知道吗?所以,就会很多这种事情发生这样。所以有些事情真的因为我们凡夫太习惯于这一种自性的执着,所以我们碰到任何事情,我觉得学佛者导师待会也会讲了,学佛者虽然有这样的前提,但是我们真的纵使我们修禅定或者修 ps ,那不是修得很好,
 
但是有一个很基本的能够做得到的就是稍微冷静,沉淀自己,让自己沉淀,或者是,去找别人聊聊,看,到底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为什么那个人会这样,会这样,有时聊开了,或者是,是世间,过一段世间冷静了,也就不会受到影响也说不定。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要像一般没有学佛的人,就好像那个那个什么,那个,我们说硬碰硬,你你怎么讲你丢得越越大利,他弹的就越高那个那个弹珠你丢的越大力,它就弹得越高。那学佛的人应该要像那个海绵,那个什么,那种粘土,丢下去是迹住的,他不会弹回来的,为什么?因为他会冷静,它会沉淀自己的。
 
所以有时候观察缘起也是如此。待会我们后面?我我我补充一个今天很好的资料给大家,解脱道论的资料,这个对我们观察引起的质地相当好。那我们先来看这个,学佛者,刚刚我们是讲一般人,刮胡寺,是学佛者,学佛者学习了世间正见,还有出世间正见,就能够明白一切法本来是空无我,一切现象,是有生有灭,佛法并不否认它现象确实是有因果体用,体用就一般讲的体相用了,它是通的,升起或者是还灭。不否认他有这样子的现象,但没有一些是实在的,常住的,独存的这三个条件大家还迹得吗?实在的,
 
常住的,独存的是什么定义?自性的定义,但是他少了一个,自性的定义有四个,他少了一个,一个主宰?或者是乐。所以你比对一下奖励一一百六十二页,讲义162页,你比对一下,你就知道这个自性。这三种定义,它是通于人跟法的,人法都通这个自性,所以我们说诸法无我,那个法,它是通人,我的这种自性,常读跟实在 那他不能够。只有属于我的自性的?跟法是不共的。我的自性是一个很特别的,除了这三个,它多了一个乐, 或者是主宰,这样,
 
那这三个?它是通于人跟法的,所以诸法无我。那个法,它是谈这个共的部分,谈共的部分。那既然知道一切法是了无自性,没有实在常存独存的这个自性,有的只是如幻的生灭。能够把握这一点,就不碌碌有为,正处中道。如幻的生灭是中观,或者是波尔很强调的一个观念,如幻如画的一个观念。但是这种如幻如画,他又实实在在的我我们知道他是如幻如梦,但是他还是对凡夫来说他还是相当实在,只是我们不要认为他是一个实在的,常住的,独存的,只是一个思想的和合体就好了。好,我们待会再继续讨论那个缘起无我的内涵,我们休息一下。
 
16B
 
然后我们可以继续上课,不能讲不完。来,我们请看167页,刚刚是讲,上面的一段,是解释由缘起无性,洞彻空无我的思想。那些在刮胡三开始,是要跟我们解释一缘起无我, 贯彻三印,无常与常的观测,所以这个厂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了就涅槃。那无常跟涅槃的贯彻?就在这缘起的空无我中建立。按照上面来说,一切法都是缘起,没有真实性,所以生而不起有见,


 灭而不起无间生灭都只是缘起本空。所以我们凡事不管是设法也好,看到它的生灭,不会随着它其有见无见,那我们的心心所法也一样,我们生什么心心所法都好,他生起灭去,生起灭去感受也一样。等等。这种能够如实看到生灭法,就是明白什么叫缘起本空。那如果说自己升起的那个心就很执取那个感受,认为他就是不会消失,他是很真实,那这种的话?那就是没有明白什么叫缘起本空。好,再来缘起法的归于灭,说它是空,这不是因为这不是因缘离散才是灭,才是空,
 灭而不起无间生灭都只是缘起本空。所以我们凡事不管是设法也好,看到它的生灭,不会随着它其有见无见,那我们的心心所法也一样,我们生什么心心所法都好,他生起灭去,生起灭去感受也一样。等等。这种能够如实看到生灭法,就是明白什么叫缘起本空。那如果说自己升起的那个心就很执取那个感受,认为他就是不会消失,他是很真实,那这种的话?那就是没有明白什么叫缘起本空。好,再来缘起法的归于灭,说它是空,这不是因为这不是因缘离散才是灭,才是空,
第509行: 第332行:
 很空性的体会,但是,你问我师父可不可以?,就是我祖先传下来,我还还还是要要继承这一种,这种出身的祭祀,各位,站在世界戏谈,可以,你还是可以维持你这样子的一个传统,因为空,所以你你要你只要维持那个传统,这种资金,如果按照这一点来说,导师。导师说,按照佛法来看,是不对的,对不对的,你不对,就是要讲的,人家不对就是要指导人家的。所以接下去导师引的这个经文,是很重要的经文,因为我们后面好像很潮,是不是可以关一下那个门,所以经文有提到说信界无机,就是信,
 很空性的体会,但是,你问我师父可不可以?,就是我祖先传下来,我还还还是要要继承这一种,这种出身的祭祀,各位,站在世界戏谈,可以,你还是可以维持你这样子的一个传统,因为空,所以你你要你只要维持那个传统,这种资金,如果按照这一点来说,导师。导师说,按照佛法来看,是不对的,对不对的,你不对,就是要讲的,人家不对就是要指导人家的。所以接下去导师引的这个经文,是很重要的经文,因为我们后面好像很潮,是不是可以关一下那个门,所以经文有提到说信界无机,就是信,


 还有借,没有没有这两个基础,一想取一空,是为邪空。那为什么?因为正见?在阿含经里面谈的正见,它是分有能力分别什么法跟非法,那个才叫正见。所以我们谈正见或者正思维,你去安安静看,他不是只有讲正面的,他 反面 的他也要知道的,这样子他才能够分别善跟恶。所以分别善恶它是两面都清楚的人那才知道,我现在修不对了,我要移过来,那修的对?就去走它两边都要很清楚的。那我们来看一下大智度论的这一段的解释,角度35,这个是很重要的。光真空的人,就是有能够有能力观真空的人,
 还有借,没有没有这两个基础,一想取一空,是为邪空。那为什么?因为正见?在阿含经里面谈的正见,它是分有能力分别什么法跟非法,那个才叫正见。所以我们谈正见或者正思维,你去安安静看,他不是只有讲正面的,他 还灭 的他也要知道的,这样子他才能够分别善跟恶。所以分别善恶它是两面都清楚的人那才知道,我现在修不对了,我要移过来,那修的对?就去走它两边都要很清楚的。那我们来看一下大智度论的这一段的解释,角度35,这个是很重要的。光真空的人,就是有能够有能力观真空的人,


 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结实,诸结使薄,然后能够得到真空。邪见中无此事,就是假如没有正知见的人,他反而认为说,我不要这种,我只要修空就好,反而一切无量的这种功德的人来臆想分别证得空,那是邪心取空,他永远都得不到真空,所以真正要体悟空的人,所以之前有一个法有问我,他说,师父,我读了阿含,我知道什么叫无我了,那因为无我,所以这个生命还有没有扭转,这个其实不重要。其实这样的观念,你说他错,他讲无我,
 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结实,诸结使薄,然后能够得到真空。邪见中无此事,就是假如没有正知见的人,他反而认为说,我不要这种,我只要修空就好,反而一切无量的这种功德的人来臆想分别证得空,那是邪心取空,他永远都得不到真空,所以真正要体悟空的人,所以之前有一个法有问我,他说,师父,我读了阿含,我知道什么叫无我了,那因为无我,所以这个生命还有没有扭转,这个其实不重要。其实这样的观念,你说他错,他讲无我,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