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K6:修订间差异

删除48,250字节 、​ 2024年1月11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其它整理]]
[[Category:其它整理]]
     阿含经讲要-4
  
 
  各位同学大家好,又到了我们的阿含时间,我们继续来讲《阿含经》。虽然说你们到现在为止,师父把佛陀的故事、佛教的起源都已经讲了,但目前你们还不知道“阿含”到底是什么意思,师父还没解释到,但是今天会解释“阿含”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么有新来的同学就尽量听,听多少算多少,我们现在要讲的是《阿含经讲要》,就是在讲阿含经的内容跟它的教义。
 
  那么上个礼拜谈到了 4、第一结集,佛灭的那个夏天。师父也讲到说,佛陀入灭后的两件事情,我们用佛教的语言叫做佛陀入灭,是对佛陀的尊称,不会说佛陀死掉了,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说佛陀圆寂。现在很多出家人也不说死掉了,都说圆寂,这是尊称。佛陀入灭了之后,很重要的两件事情要做,大家还记得吗?(答:集结教法和戒法。)那是一件事情,两件事情要处理。第一个,佛陀的肉身怎么办?第二个,佛陀教的这些教法怎么办?怎么处理?
 
第一个事情,佛陀跟出家弟子说,肉身的事情,这是世俗事,不是解脱事,你们不要担心,让在家人去处理。在家人当然不是一般在家人了,就是那些王公贵族、国王,那些事情他们会去处理。然后遗体火化,火化之后就分舍利,听说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在分舍利,那些舍利可能就流传下来了。
 
第二件事情,教法的结集,你要把佛的教法传下来。那么佛陀四十五年到处讲经说法,在各地很多地方针对不同的人说法,很多时候都是比丘、比丘尼带领这样子。所以现在是由大迦叶(Mahā kā ś yapa)是来主持教法的结集,就是总主持人。那么阿难(Anada),记得吗?阿难是佛陀的堂弟,也是释迦族的贵族,他们二个来负责结集教法。除了佛陀的教法以外,还有戒律,由优婆离(Upali)来负责结集戒律。  在这样的一个状况下,经过大众的审定。
 
记得师父上次讲的,因为在古代两千四五百年前,那时候虽然已经有文字,但是一般不普遍,所以当初的结集并没有用文字写下来,而是把它记下来,然后口口相传,这是印度的一个习俗、风俗。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任何宗教,在那个时候那么早就把经典写下来了,大部分都是口口相传下来的,绝大多数。但是少数会可能会有,但是师父不能说完全没有,绝大多数都是口口相传。
 
在这样负责的审定之后,有两个结果,就是戒律还有教法,我们叫做:经跟律。那你会问,不是说经律论三藏吗?有没有听过佛教讲三藏?佛教经典就称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哪三藏?三藏是:经、律、论。这时候结集完之后有经跟律,有没有论?没有论。为什么没有论呢?因为论是后代弟子对于经的解说,以经为主,有没有律论?也有,但大部分的论都是在解释经的,所以一直要到后代的弟子(解说经)之后才有论。所以现在结集完之后就有两藏——教法,就是经藏sūtra-piṭaka (相当于“杂阿含”),还有律法叫做律藏(vinaya-pitaka)。
 
 
 
vinaya我们常常翻译成什么?毗奈/乃耶 或者叫毗尼,其实都是音译的,音译是译vinaya。那么如果把它义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律。毗乃耶或者毗尼就是vinaya的音译,如果是义译的话,就叫做律。
 
佛教是不是常讲戒律,那戒跟律有什么不一样?基本的区分,戒比较属于个人的规范,律是属于团体的规范。我问你们一个问题,比如说你们现在来到这里来打坐,受八关斋戒,或者禅修。我们规定每天早上七点大家要来吃饭,这个是属于戒还是律?是律。如果你们身上有味道,最好自己要洗澡,不要妨碍到别人,我没有规定说每个人必须要洗澡,但是我是建议说这样会比较属于个人的卫生习惯。
 
一般来讲说不可以杀生属于戒还是律? (答:律。 )其实“不可以杀生”是属于戒,因为这不是规范团体的。
 
问:师父,那你说“不可以杀生”不是规范团体的,就是说,可以有个别人是可以杀生?
 
师父:不是这个意思,(第一个,)律是针对团体的各种生活准则(来做的规定)。比如说,我规定团体说,我会跟你说,7点要来上课你不能迟到,这个规定属于什么?这是属于规范团体。“不可以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要不要杀生?我说不可以,是规范你个人的,但是你自己要不要做,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杀生会不会影响到别人?当然影响到你杀的人,但是你不影响其他的团体(运作)。所以基本上律是属于团体的守则了,是规范团体的,戒是规范个人的。
 
第二个,律是比较属于伦理的,戒比较属于道德的,那伦理跟道德有什么不一样?道德可能牵扯到基本的善恶问题,伦理不一定规范到基本的善恶问题。你们知道师父的意思吗?我问你,以前当兵进去有不成文的规定,你们有没有当过兵?台湾当兵是进去有很严格的学长、学弟制。老兵你就要尊重他,那这样子的不成文的规定跟这样的观念,是属于伦理还是属于道德的? (答:道德。 )为什么你说是道德?
 
问:因为伦理它应该是属于一种理论性比较规范的,道德它是说通过履行一段时间以后,等于说大家产生一个共识,我们必须要按照这个方法去做。
 
师父:你讲的恰恰相反,你恰恰讲的那个是伦理,而不是道德,道德不是人家必须去规范,我说过,道德是基本的善恶问题。我问你,不可以偷人东西,不可以杀生,这个是伦理还是道德?道德。这样了解吗?我说我尊重学长,那不牵扯到基本的善恶问题,我不尊重他,不一定会真的造的什么大错还是什么大过。但是你杀生,你随便打人,随便偷人家东西那就不行了,思考看看。
 
所以基本上这两个要规范的话,第一个,律是属于规范团体的,戒是属于(规范)个人。第二个,不是说绝对是这个样子,大体的区分,律是属于什么?伦理的,那个戒是属于道德的。还有第三个要区分的话,律的范围大于戒的范围大?律的范围大,律的可以包括戒在里面,所以我们常讲律藏、律藏,我们不讲戒藏,律的范围可以包括所有的佛陀制定的规范。因为我们现在要讲《阿含经》,讲的是经,但是律方面师父还是要大概讲一下,那么有佛陀当初(如何制)出家团体生活的这些规范。
 
师父: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佛(弟子)他们后来在集结定的律藏,比较重在出家还是在家?
 
问:出家。
 
师父:你们大部分都说出家,说在家的举手。为什么重在家?
 
问:因为我们皈依的时候没有律。
 
师父:你知道师父的问题吗?我说律藏比较重在规范出家(众)还是重在规范在家(众)?当然,你要讲起来(律藏)里面对在家(众)、出家(众)就有规范,但是你没有把重点弄清楚,也就是师父问(律藏)的重点偏重上比较重在规范出家(众)还是在家(众)?
 
问:在家(众)的。
 
师父:为什么你会说在家(众)?
 
(16:21)问:因为 they want to verify to us.the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to stand by some rules that we have to borrow,but then those people already to judge出家的,他们已经知道好多(内容)了。
 
师父:那不一定,出家(众)很多都是刚出家的,没关系,不用担心,对错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师父会问不是要故意刁难你,或者是故意找你麻烦的。要记得师父有时候师父会反驳,或者说你的答案是错是对的时候,不是故意刁难你让大家笑,而是让你和大家都可以思考,这样子你(们)才能吸收,知道吗?如果师父讲过了就算了,我相信下个礼拜再问你一定想不起来的师父到底讲什么。你们两个比较新来的,你刚才是讲出家(众)还是在家(众)?
 
答:出家的。
 
师父:为什么?
 
答:因为出家是一个整个团体,你要有一定的规范,“律”来规范他们。
 
师父:你的基本(意思)就是说,其实在家人他在家生活,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团体。
 
答:就是,他有一个像戒跟律。
 
师父:他守戒就好,他不需要守律的,因为他们没有生活在一起。
 
答:我觉得因为律法主要是稳定一个僧团,然后由(僧团)来传播地区的宗教。如果他们没有一个很好的律法的话,不能维持生活就没办法维持这个组织的稳定性。
 
师父:就像当兵,你没有严格的当兵的纪律,你今天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就反了。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同意吗?他们两个讲的同意吗?没错,基本上就是这样。基本上佛教当初佛陀的弟子在家(众)、出家(众)都有,但是常随在他身边的是以出家众为主。师父有讲过说,僧团的成立有一个很重要的终极目的就是正法的相续,当然也为了个人可以修行。既然那么一大群人要跟着佛陀修行,到底多少人详细上我们不一定知道,但是很多经典都说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那你说少一个多一个不行吗?没有,它就是大概的这样(数字),很多经都这样讲。那一千二百多少人是多还是少?多。我们这边才不到四十人,你觉得如果你们来打坐,一个星期之后师父要不要做一些规定?一定要的。像师父刚刚不是说手机要关掉,就这么简单一件事情而已,如果师父不讲,你听一半想着我明天要等一下回去,顺便买个便当回去,等一下我要上厕所我起来就走了,这还成为一个团体吗?是不是这样子?所以你看有这样子的僧团就必须要这样的规矩,所以佛陀才会制定这样的戒律来规范这样的团体。 那么因为我们未来是要讲经法、教法,所以律的方面会少讲,但是所以趁这个时候,师父大概讲一下律的规范里面,它大概有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是个人的道德操守,第一部分是关键。比如说,我们出家人要守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更多,是三百五十条。基本上它第一部分很多的时候是个人的道德操守,它也把它立在整个规范里面,所以我们叫做戒律。其实律就包括戒在里面,但是区分开来还是有点不一样。
 
第一部分,它必须规范个人的道德操守,个人道德操守一定很重要,不然你这个人在(团体)里面,你没有基本的道德操守,动不动偷人家东西,动不动打人,动不动骂人,这个问题会很大。所以第一个它规定了一些基本的道德操守,那就是叫做不杀盗淫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但是出家(众)就是不淫不妄。为了自己的利益说谎骗人,以便得到一些利益这样子。“杀盗淫妄” 师父慢慢再解说,当然还有其他,我说最根本就这四个戒,还有大部分的是属于团体生活的规范,这就是比较属于律的部分了。
 
比如说规定什么时候要剃头,什么时候可以洗澡,什么时候要出去托钵?受戒要怎么受?你跟人家出去外面与在家人往来的时候,必须要有哪些规矩要守,这些都属于群众的规约,也就是说我们要住在这里,大家就守这些规约。这些规约并不牵扯到道德的问题,比如说我规定明天七点吃饭,大家一定要来吃饭,结果你七点半才来,当然你违反了团体规约,但这个是不是很严重的造业?当然不是,我只是迟到一下要下地狱,当然不会这个样子。但是问题是这个就是团体(规约),要是大家都不守(规约)这个团体就乱掉了,所以第二部分是属于团体的规约。
 
第三部分,你们觉得除了道德操守团体规约,还有什么? (答:礼仪。)礼仪基本上也是对,但是它比较属于团体的规约里面。比如说团体规约说,你们互相碰到对方要打个招呼,这是一种礼仪。这个比较属于团体规约里面,还有什么呢?大方向不是小细节。 还有一些国家社会的习俗,这样了解吗?国家社会的习俗。你们会不会觉得说,为什么僧团要遵守国家社会的习俗?
 
答:因为国恩也是一种恩,就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报的一种恩。
 
师父:你这个讲的,我不能说错,但是报恩跟遵守国家习俗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答:因为这个社团也是人组成,他生活在国家和大众之中,不能离开国家和大众而独立存在,所以他必须融合于这个社会。
 
师父:讲的非常好,僧团不是独立于国家社会习俗以外,不是跑到深山躲起来自己修,跟你们都没有关系,不是这样子。你们对于佛教寺院跟僧团的误解,有时候这些误解来自于小说电影。你们不要以为寺院僧团一定盖在深山了无生机的地方,以后我上这个《阿含经》的时候你们就会知道,我会举例子给你们看的,僧团必须要在哪里?你不能在市中心,但是你不能离开市区太远,你必须在市区的旁边刚好是郊区。这样子有好处:第一个你不会受到责难,第二个你要教化众生方便,第三个更现实的问题你要托钵方便。你说我走了半天到了,吃完饭回来(又)走了三四个小时才到(寺院),那不行的。所以基本上它就有这样的规定,意思就是说僧团不能离于国家社会习俗,你这样才能生存。当然国家社会习俗是要符合好的习俗,不是不好的习俗。
 
  什么叫做不好的习俗?比如说印度以前佛陀在的时候,有杀猪宰羊去祭祀的,就违反佛教的基本原则,这个就不行了。我跟你讲,佛教托钵这是印度绝大多数修行人的共同的谋生的方式,很多规定社会习俗是这个样子,你佛教必须是这个样子,你不能违反它的道德和社会的一些习俗操守,否则会被社会讥嫌,然后到最后很难生存。
 
中道,师父在这里,有没有需要稍微注意一下加拿大的社会习惯跟习俗?要。很现实一件事情,师父有没有告诉你说车尽量不要乱停,不要停到人家(位置上),问题是如果你被讥嫌得会不会有问题?会啊。可能到时候哪一天不知道什么人私底下去报警,说你们在搞什么的,太多人每次这样就会有问题。所以我们就要注意人家这个国家他的习俗社会是怎么样子,我们要尽量去配合它,只要在大原则上不违反基本的教理跟教义。
 
所以戒律上基本上看起来就是三大部分,第一个是什么?道德操守,第二道是团体规约,第三社会习俗,大概就是这些。细节上师父就不讲了,细节上很多就是师父们自己要研究要读要守的了。接下来就是经藏,经藏的结集相当于杂阿含的部分,我不是说绝对等于现在的杂阿含,(而是)相当于杂阿含的部分。你说师父,什么是杂阿含?不用急,我今天会跟你讲什么叫做杂阿含,(答:反正就是最早的“阿含”。)
 
 
第二结集
 
❖時間: 佛滅一百年左右
 
❖原因:
 
❖弟子們對教法與戒律的不同理解。如 東西方比丘對不持金錢
 
戒的不同觀念
 
❖不同教法從各地不斷的傳出。
 
❖地點: 毗舍利Vaiś alī
 
❖人: 七百比丘
 
❖事: 經藏(相當於「四阿含」)和律藏
 
 
上次讲过你看教法跟戒律的不同理解,上次不是有讲过吗?虽然说已经召集了五百阿罗汉来,但是是不是等于就召集了所有的人?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很多人其实没有参加,也就是说五百阿罗汉他的话有代表性,但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这样各位了解吗?难道佛讲经四十五年就只有这五百阿罗汉听到吗?当然不可能,一定有更多人。但是当初可能来不及出现,或来不及参与大会。那么还有,就算是当初结集的,但是后来一百年,后来的人对这些理解会不会有不一样?一定会的,这是现实的问题。 一年后师父《阿含经》已经讲完了,然后你们把你们的笔记拿出来,谈谈你们的心得师父到底讲的什么,会不会有很多的不一样?很多个人理解会不大一样,所以这个是现实的问题。
 
因此慢慢对于教法还有戒律的不同理解,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不持金钱戒。当初佛陀规定你出去托钵,你是托什么?是托食物。而且托的食物不是自己拿回来就吃了,拿回来之后要大家一起分的,而且不是托钱,你不要以为托着碗然后我给你放个三五两(钱)进去,当初不可以这样子,这个叫做离开一切的物质欲望并且要知足少欲。
 
但是问题是,在整个社会一百年的演变过程当中,有些人就说那我家里没有煮食物,但是我想供养,会不会想说我拿个钱出来护持僧团,有没有人这样想?一定会有的,不可能不会有,现在都有为什么以前没有?那么现在就会牵扯到一个问题说,到底能不能拿金钱?到底就会牵扯到这个问题。那么再来就是说,佛陀说不可以持金钱宝物,他表面上的意思是说你不可以去拿钞票,是说叫你要知足少欲,不要有太多的私人的财产。不要有私人财产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人就认为,佛陀的意思是说不要有私人财产,有些人就直接解释说就是不能碰,你说哪一种才是佛的真正意义?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当初就因此有点争议,然后还有不同的教法从各地不同传出,这个很重要。
 
因为之前的五百(阿罗汉)所结集的那些,不一定是代表佛陀全部的教说,一定有漏掉的,后来才出现的。后来(有些阿罗汉)人来了之后,发现这个结集已经结束了,结集已经曲终人散,但是他确实有听到佛陀当初是这样讲的,那(些教说)并没有在你们的结集里面(表现出来),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所以后来有不同的教法从各地不同的传出。
 
有这些冲突之后,他们就认为说,干脆我们再来召集一次大结集,所以就会有(第二次结集),地点在毗舍利(Vaisali),七百比丘结集,现在就不是阿罗汉了,为什么?上次讲过说佛陀时代当然阿罗汉多,但是佛灭之后一百年要找到七百阿罗汉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修行的人越来越薄弱,根基也越来越差。你看一百年都已经这样子了,二千多年之后更不用讲了,少之又少,就是这样的。
 
  所以七百比丘就一起结集,结集之后,这个叫做第二结集。同样的有经藏和律藏,律藏跟刚才讲的差不多,大同小异。但是经藏这时候就不只是《杂阿含》的部分,这时候就相当于《四阿含》的部分。你看,那就是从第一结集的《杂阿含》变成现在的《四阿含》,中间就有增补。有哪一些增补?师父后面慢慢会讲。
 
问:师父,刚才我没听太懂“不持金钱戒”。在佛陀的时候,他弟子包括佛陀和他弟子出去的时候人家要给钱,您刚才说他要不要?
 
师父:不行,只托食物。如果就我们现在戒律上还有戒律的直接的因缘来看,佛陀那个时候,佛陀规定只托食物不托金钱,这样明白吗?
 
问:藏是什么意思?
 
师父:藏就是集在一起的意思,英文叫做collection。所以经藏很多经集在一起就叫经藏。那么佛教的经典我们都称为藏,因为不是只有一部,很多经典集在一起那叫做藏。
 
问:师父所以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他们居士是四事供养。去托钵以外,他真的不需要(金钱),人家即使拿了珠宝来送,佛陀也不收。
 
师父:对,金钱宝物不行,但是医疗、布料、吃的,包括帮你去造精舍都可以,钱不行。支票算不算钱?算。信用卡,也一样。所以有时候我们理解一个东西不能表面上理解,如果你用直白的理解金银宝物,你会说我一张社交卡算什么金银宝物?但是里面钱可多了,是不是?所以必须要了解佛制戒当初的意义跟精神到底是怎么回事。佛世的时代他就是不让你(持金钱),人家供养金银宝物就不行。那么你说我拿布来?可以。当然不是说给你一个人,僧团会看怎么分。比如说吃的可以,四事供养都可以,不能金银宝物。
 
 
问:那么大乘的经典是什么时候结集?
 
师父:那个大乘经典(结集)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跟你讲,我们现在讲《阿含经》。大乘它跟这个有关系, 以后有机会再跟你一点一滴讲,因为我们现在这个课讲《阿含经》,所以我就讲《阿含经》它的结集状况到底是怎么样,这个就是第二结集。但是佛教在传说里面还有第三结集,还有第四结集。但是第三结集、第四结集都是传说上的,而且不属于整个佛教界。我说过教界是指印度,你不要跟我讲中国,那时候还没有中国佛教,知道吗?它就是没有召集整个大地区的佛教,比如说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学派,后来分化的一个学派的召集。所以基本上如果是共通结集,共同佛教界的话,就只有第一跟第二结集,那么第三第四都是属于区域性的,不是整体佛教性。
 
问: 师父,那个时候西藏佛教是不是也是?
 
师父:那还早得很。这个是公元多少年时候的事情?二千三百年前的事情。佛教传入西藏是七世纪八世纪的时候。那差多久?差一千年,等一下我会讲佛教的传播。
 
问:师父,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的这些经,这两次集结主要就是《阿含经》?其他看到那些经都是等以后出来的?
 
师父:都是从《阿含经》的某些(内容),因为我说过它有一些是从《阿含经》里面,有些并不是从《阿含经》,以后我会讲十二部,十二部里面有方管有方等这些,有一些是在流传当中然后慢慢凸显出来的。如果我们说考据到最早的话,那么当然就是《阿含经》的部分。第一结集第二结集是《阿含经》的部分。因为我们现在在讲《阿含经》,所以师父就重点讲《阿含经》怎么来的跟你交代清楚。第一第二结集主要是以《阿含经》为主,但我不是说就只有《阿含经》,只是以《阿含经》为主。
 
 
'''6、佛教的经典——三藏。'''
 
'''经藏:佛陀在世的时候的教化,佛灭后由出家弟子们结集出来。'''
 
'''就是刚才讲的第一次第二次结集。'''
 
'''律藏:佛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包括团体伦理和个人的道德守则。''' 
 
'''论藏:佛灭后,弟子们对佛经的解释,可分为宗经论和释经论。''' 
 
你看经藏跟论藏有什么不一样?经藏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教化,佛灭后由弟子们结集。但是这里有一个事情我要讲,佛世的时候结集出来的,包括不包括弟子和弟子们之间的讨论? 包括。所以我们讲的经不只是佛讲的,有时候包括弟子们跟弟子们的讨论,所以你们后来看到很多大藏经或者其他经很多时候不一定是佛讲的,有些时候可能是其他弟子或其他菩萨,大原则上来讲菩萨也是佛陀的弟子。所以经大体上说是佛说的,但是不完全非得定义成一定是佛,有时候,在佛世弟子跟弟子的讨论也都是在经里面。
 
那论呢?论必须是佛灭以后,尤其是佛灭一百年以后后面的弟子,这些弟子就不是佛世的弟子了,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后面的弟子,对于前面经的解说,这个就叫做论。经为什么要解说?因为不懂,如果都懂了那就不用解说了。现在我拿一部经给你看,你懂吗?你要懂就不用师父解说了,但问题是那不懂怎么办?那就要懂的人来解说了,那就是佛弟子。懂的那些经的佛弟子,或有修有证的那些佛弟子来解说了,解说之后就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了。
 
现在来到中国,中国还有注还有疏、抄,各式各样的,都是在对印度经论的解说。所以为什么 论要做那么多的解说,是因为后来慢慢的人根基比较差,慢慢不懂,不懂怎么办?那就要解说。所以现在是不是也在解说,因为我拿《阿含经》给你看,你不一定看得懂,不懂只好师父来解说。师父是不是生下来就懂就可以解说?不是。我还是从师父的师父,或是师父的那些以前福严的老师们,那些法师们,或者是懂的人慢慢去学习而来的,也是他们解说我才懂的。
 
 
问:请问一下,这个结集《阿含经》里面,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有时候会讲他过去本生的事情?
 
师父:本生故事相对没有在《阿含经》里面。
 
问:可是它总是有提到一点菩萨的。
 
师父:那个大部分都是在本生故事里面,不是属于《阿含经》里,本生故事跟《阿含经》还不大一样,以后有机会我再讲三藏十二部里面有本生、本事、譬喻这一些。《阿含经》不是说完全没有讲到的,但是《阿含经》的重点不在于那些。慢慢十二部里面就会出现方广,会有本生故事,也就是那一些在这个时候不是被主要结集,是在很多的潜流当中。正式结集主要,我说many不是only,就是《阿含经》这样。
 
问:师父,甚至有人讲《俱舍论》的时候,最后就讲很少一点点,不过也提到菩萨的。
 
师父:对,《阿含经》里面当然有提到菩萨,但是基本上它提的不多。我们汉译经典里面有“菩萨”这两个名称,但是巴利文里面没有,它只是一个概念,主要是指释迦牟尼还没成佛之前。这个师父以后讲《阿含经》的时候会提到,会提到“菩萨”这个概念在早期经典里面是怎么形成的。
 
问:释经就是一句一句解释经典,宗经呢?
 
师父:宗经就是把经典的大意讲出来,它没有一字一句的逐字的解释,这样了解吗?如果就论的话,师父也曾经宗经诠释过,也曾经释经诠释过。现在在讲的哪一个是宗经论,哪一个是释经?师父星期五讲的《摄大乘论》当然那是论,但是从意义上来讲,师父解释的不是说那一部论,那一部论当然就是论而已。师父对《摄大乘论》解释是属于是宗还是释?我再讲一遍,不是摄论它本生,如果摄论这一部论它本身是什么论?它是宗经论,因为它不是造某一部经,一字一字解释,但现在师父意思是说,我对这部论的解释,我的方法是宗经论的方法还是释经论的方法?
 
答:是宗经论,因为师父是按照这部论的原意在解解说,所以就是说并不是你自己对论的东西再进行另外的解释。
 
师父: 师父知道你的问题了,你的宗是特别从宗这个意思来解释的了,但是实际上是师父对《摄大乘经》的解释是释经论的方法。很简单的一个区别,释经论的解释方法就是逐句逐字的解释,这个叫做释经。这样明白吗?如果我今天讲《金刚经》,我是以”如是我闻……“,然后接下来佛在哪里,佛是什么意思,然后什么是什么意思,我这样一字一句的解释,叫做释经。那么如果说,我今天不逐句解释《金刚经》指什么,而是说《金刚经》就是讲无相无我无什么,我没有逐字,但是我只是把《金刚经》的宗要诠释出来,这个叫宗经。这样清楚吗?这是定义问题。所以简单的讲,宗经论就是说不针对某一部经典的,或者某一部经典都可以是照它的宗义,把它的主要主旨诠释出来,释经是指逐字逐字的解释,这样明白了吗?  接下来我们来看刚才同学问的佛教的传播。
 
 
 
 
 
(师父指白板上的地图讲解)
 
首先我们来看尼泊尔南边的地方,佛陀在世是公元前480年到400年。
 
公元前400年是第一结集,夏天第一结集,然后公元前300年是第二结集。第二结集不久之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佛教从印度传到斯里兰卡,这是公元前300年到200年左右。蛮早的,为什么很早?因为他们属于同一个文化区。问你是从这边传到这边快,还是从这边绕到这边快?当然直接下来快。但与此同时也是公元前300到200年,从这边往中亚全这一带,阿富汗的时代,阿富汗的地域,这个叫做中东,或者叫中亚。 西元公元前300年到200年传到这里,然后接下来公元前200年到100年,又从印度传到南洋地带,)缅甸,肯伯利亚了,闹事就是这个地方。所以基本上印度基本上没有什么佛教,印度佛教灭亡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南洋佛教,也讲南传佛教都是在这一带,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这一带。等一下中国的佛教我会再讲。
 
接下来在公元元年左右从印度到中亚,然后从这个地块(师父指地图)你们不要以为说这边一定是中亚,其实你要了解在古代很多都是印度文化的区域。从印度到中亚,然后从这边绕过来传我们讲的西域,绕过来传到中国长安来,从中国再(传)到韩国,从韩国再到日本,也有直接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那么到了西藏600年到800年左右,直接从印度尼泊尔直接传到西藏。
 
我问你,600年到800年这中间在中国是什么朝代?唐朝。唐朝最有名的跟西藏有(关系)的一个故事叫文成公主的故事。所以这个时候西藏接收两种佛教,一个是印度传过去的佛教,一个是中国传过来的佛教,但是基本上它接受印度传过去的佛教比较早,接受不久就有中国传过去的佛教,所以西藏的佛教它比较复杂,它是因为比较晚期传过去,然后它又有受到中国佛教的一些影响。这个就是大概佛教的传播,当然细节上你可以讨论,也可以开一学期的课来讲佛教的传播。
 
  那么因为这样的传播的路线,还有它的特色,我要大概讲一下。
 
公元前300年到210年的时候,这个时代都是属于佛教早期的时代,也就是说属于《阿含经》的时代。所以你看他们传到这里来的,他们这些佛教所信奉的主要经典就是相当于《阿含经》。那么到了差不多公元100年0年,到200年300年左右,印度流行大乘佛教,我大概的讲,细节上我们不探讨。印度流行大乘佛教,我说流行不是说那个时候其他佛教都没有了,所以从这个时候传到这个地方的相当大的部分是大乘佛教,然后大乘小乘通红,然后从这个地方传过来的早期以类似《阿含经》这一类的佛教为主,但是它到200年左右传到中国大乘小乘都有。当然现在我先用”小乘“来讲,但是你不要把《阿含经》当小乘,我现在先这样用。现在大乘佛法跟《阿含经》都有了,但是在中国流传起来的是以大乘佛教为主,所以我们称为北传大乘。
 
  为什么叫北传?因为他往北。那么他往南的叫什么?就叫南传佛教。所以南传佛教以解脱道为主,大乘佛教以菩萨道为主,传到日本还有韩国的都一样。还有一支传到西藏的,我们称作藏传佛教。西藏佛教你不能叫它密教,西藏佛教不等同于密教,因为西藏佛教显教密教都有。但是为什么我们感觉上西藏佛教会比较是密教,因为其他两派都没有密教,都是少数几乎没有密教,西藏佛教比较于其他两支,它的特色就是密教的部分很重,即秘密佛教的部分很重,所以我们感觉上西藏佛教好像都是密教这样子,其实西藏佛教显密都有,所以我们不能只叫密教,我们统称藏传佛教。所以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来,印度本生的佛教已经不存在了,灭亡了。南传的这一支我们称为南传佛教,所信奉的以《阿含经》为主的解脱道,流行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辽国这一些,还有中国及云南少数。云南他有信奉中国教的,也有信奉南传的,为什么?因为地域上就是这样子。传到中国这支我们大概称为北传大乘佛教,北传,那么传到西藏这只叫做藏传佛教,这就是大概的传播。
 
  那么我们现在谈的《四阿含》以汉译为主,所以当初过来的时候其实《阿含经》大小通红,都有跟着译经过来,蛮早期,公元200年的时候就译过来了。那么我们可以比对南传的,我后面会讲跟他们南传相对的”阿含“叫尼卡雅。也就是说中国汉译的有《阿含经》,南传的也有跟《阿含经》相应的部分的经典,那么这一类的经典可以说是佛教的根本经典。什么叫根本经典?就是教理的根本,也就是说佛到底根本上他在教什么?你唯有立足在这个上面,你再去修任何法门,不会走偏。
 

问:后来我不知道蒙古它是一直到比较近几百年,因为满清统治的关系它才开始接触佛教,原来它跟佛法没有接触,是不是?
 
师父:不能这样讲。因为古代这个时候从日本一直到中东,佛教还没在印度灭亡之前,差不多在唐朝的时代,这整块地区很多都是信奉佛教的。你看《大唐西域记》就知道了很多国家,不是随便说一说,他经过的这些很多国家,包括中亚很多国家都是真的信奉佛教。但那时候还没有说到蒙古了,这时候统称西域。
 
问:日本的密教就是东风密教是中国的传过去?
 
师父:对,基本上还是中国早期传过去的,当然近代的还有其他的就不谈了。不过密教我们不谈了,因为我们现在要讲《阿含经》,早期它的密教还是中国传过去的。 (58:53有一小段没录进来)
 
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传下来嘛,这样了解吗?所以他是说“是弟子辗转传于今。”那从哪里最早传来?就是从第一集结、第二集结最早传来,所以它说“即彼一切事相应教”内容集为四阿含,就是说他有四种,然后“弟子辗转于今”,你要问说从哪里来?从第一集结开始传,口口相传传下来的。
 
问:那也就是说当时集结的时候并没有给他起名的叫“阿含”。
 
师父:没有,他不会集结我们这个叫什么。因为你要知道,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念去看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我们集结了之后,我们就说这是佛陀的教法,所以它就叫“一切事相应教”,我们就可能叫做佛陀的教法,到后来我们叫做”阿含“。并不是说佛陀说这个以后就叫做(阿含),或是大家说这个以后就叫做”阿含“,不是这样子哦。是后来我们才说它的内容叫做“一切事相应教”,它有四种,然后它怎么来?师徒弟之间辗转传来。从哪里传来?从第一集结就一直流传下来。这样了解吗?“是故说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经。”所以从这样的一个过程上来讲,它叫做“阿含”,从它的内容来讲叫做事契经。所以事契经叫做一切事相应教,为什么有时候叫一切事相教,有时候叫是事契经呢?因为相应就是契的意思,这是《瑜伽师地论》里面的解释。
 
所以如果要问你,“阿含”本生字义是什么意思?辗转相传的意思。解释的更明白,是从第一集结辗转传来的教法。它的内容是什么?一切事相应,它的内容就是一切事相应。等一下我会讲什么叫“一切事相应”的。
 
这个“辗转传来于今”师父印象非常深刻,为什么师父印象非常深刻呢?这个要回到师父在读佛学院的故事说起。二十五年前,师父刚进福源佛学院第一年读完,到了快接近学期末的时候,因为第二年有一门课叫做《阿含》,要从新竹到台北去上课,差不多一百公里左右,开车不要两个小时。因为要开车去,所以全班五十几个同学不可能有那么多车,就选了十五个。除了《阿含经》以外,还要上《摄大乘论》,还要上中观,因为这些课都很深,怕有人会听不懂,依种种原因也不能全部去。《摄大乘论》是全部都上,因为妙境长老比较慈悲开源大家都上,但是《阿含》跟中观因为太深,老师有严格学校考试,考试里面挑15个去,考什么呢?考印顺导师的《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一年的学期末就考《印度佛教思想史》,一百分师父考了00分,错在哪里呢?我印象中就是它考了一个”阿含“是什么意思?所有的我都答得非常圆满,考试的老师甚至问我们这边的老师说你们是翻开书答的?不可能的,都出家还做什么弊。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说“辗转传来的圣教“,我写成“远方传来的圣教”。因为我记得是传来但是是怎么传来的一直想不起来,于是“辗转传来”我写成“远方传来”。“远方传来”跟“辗转传来”意义其实不大一样,人家是时间,我把它弄成远方。但是考卷老师也说我有说传来基本上是符合阿含这两个字的意思的。所以他就这一题扣了一分。
 
那么什么叫做“事”呢?
 
我们现在讲“事”,“一切可以认识到的现象:生活上与宗教上的事。”这样知道"事"是什么意思吗?比一切事相应的事相应,什么跟什么事相应呢?一切可以认识到的生活与宗教上的,生活事、宗教事,也就是修行事。好,等一下我会讲的更清楚。讲到这里什么问题?
 
问:我还有一个问题。上头第一个,它这个“阿含”这个名字就叫《瑜伽师地论》。
 
师父:你们不能这样讲。因为早期翻译就翻译进来了,阿含在二世纪的时候就翻译进来,就已经翻成“阿含”“阿笈摩阿”,就已经这样翻了。
 
问:总之他不是集结的时候有的。
 
师父:不是集结的时候有的,是翻译进来才有的。
 
问:哦,是翻译成汉译中。
 
师父:它翻译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称,不知道。当他翻进来的时候就已经这样子称了。这样了解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它在印度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把这些教法称为“阿含”,老实说不知道。但是200年传进来,公元200年传进译程中,汉译的时候就已经这样称了。好,这样可以吗?这样称没错。“辗转传来的圣的教法”也没错哦。其实你说这个也不是谁去命名的,那如果说我问你,你讲的这些哪里来的?你说我师父讲来的,或者说某某讲了一个东西是他师父讲的,所以大家说口口相传的圣教那也没错,也不是特别什么名称,它只是一种对它内容怎么来的一个说明而已。所以它也不是,但是现在我们就通称为《阿含经》。它内容就是辗转传来的圣教。就是这样。
 
问:那师父,这里边四字定义成“一切可以认识到的现象”。
 
师父:但是重点在于生活上跟宗教,不是在谈宇宙什么这些。是生活上跟宗教上的事。
 
问: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涵盖了当时佛陀所说的整个佛教体系基本理论在里边。
 
师父:对。可以这样子讲。但是你不用急,不用担心,我后面讲。
 
《瑜伽师地论》举了事,“一切事相应”它举了事。这事是其实如果你们听过师父讲这么多年的课,应该都知道它是什么。
 
第一个叫做有情事,叫做五取蕴(色、受、想、行、识),这个叫做有情事,就是五蕴。就是佛陀在分析有情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问你大乘佛教里面有讲五蕴吗?当然啦,《心经》里面有讲五蕴?有。所以离不开这些的,这个叫做有情事,这是佛陀教法的基本,他常讲讲五蕴是怎么样的。内容怎么样师父以后慢慢再解释,以后讲内容就会讲。
 
第二个叫做受用事:十二处。什么十二处?内六处,外六处。内六处叫做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处是什么?色、声、香、味、触。这是认识的事,认识的事情,内六处认识外六处,认识上的事情,所以叫做受用事,十二入处。为什么叫受用?可以着实感觉到,可以说是吸收到。我们的这样一切的感觉不就是这六种感官吗?要么就是眼睛看到,就是眼睛受用到,身体碰到,耳朵听到,所以受用不是享受。这样了解吗?它就是作用的意思而已。
 
生起事这里的“生起”是什么?生命身心生命的生起来源,就是十二缘起,那内容我就不念了,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缘起事。
 
还有安住事:四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有没有听过?四食有没有听过?你如果对这些有兴趣,除了《俱舍论》回去可以看以外,因为《俱舍论》的书还没出来,还有一个要看。可见师父发的参考书你们都没有看,《佛法概论》里面这些都有。弟子你桌上那本是《佛法概论》,翻一下,你随便翻一下,告诉我有没有这些?你看目录。有没有事?有,第几页?57页。有没有讲四食?你看目录有吗?有。第几页?69页。69页讲四食有没有讲四圣谛?当然不用讲了,四圣谛不讲,这也没什么好讲,十二缘起有没有?都有嘛!所以你们没有再看了。师父发的参考书,所以不过也不能怪你们,因为师父说参考书参考书就是参考参考就是有看没看都没关系。
 
染净事:四圣谛。那么你把它看起来这些都是佛祖在基本教法里面讲的,这一些跟修行解脱,跟我们的身心生命分析都有关系,不是无缘无故的没关系。我后面会继续再讲。差别是无量界/十八界有没有?十八界就是十二入处加眼、耳、鼻、舌、身、意是就是十八界。
 
  还有说者事。谁是说者?佛跟佛弟子。它会说佛是怎么回事?佛他是怎么样?然后还有很多弟子他是怎么样,这个叫说者事。为什么叫做说者?因为很多教法除了佛以外,还有佛弟子会讲。有没有人会去问舍利弗一些事情?当然会有。他不是问佛而已,佛不是随时,有些人当然跟着佛,但是很多人他没有跟着佛,佛可能到哪里去了,但是这些人可能留在这边跟舍利弗或者目键连一起修行了。大师兄二师兄嘛,当然有事就去问大师兄二师兄。
 
还有所说事:四念处等菩提分法。四念处,三十七道品。这是所说事嘛。
 
还有众会事:八众。众又分为部。你们听到过八部?天龙八部。我不是开玩笑,这里真的是讲天龙八部哦,金庸小说就是取八龙八众,天龙八部。这样了解吗?
 
  可惜,你们天龙八部哪八部你们真的搞不清楚。最原始最根本的八部就是这里讲的八部众。师父是一部。哪八部?是天四众人四众。天四众有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刹帝利是什么?王公贵族。婆罗门是什么?印度传统的印度教的宗教师。居士众:在家的居士。你们如果三皈五戒的都是居室众。沙门众:修行人,男众女众都是修行人。接下来这个叫做天四众,有四天王众,忉利天众。忉利天就是什么?释提梵因。有魔众,还有梵天众,这个叫做八部或叫八众。你们现在知道什么天龙八部的八部是什么吗?这样明白了吗?这是最早的。
 
问:《地藏经》有讲八龙八部。
 
师父:对,天龙八部就是这个八部。天龙被包括在八部里面,这样了解了吗?有没有趣? (1:14:49 有一段没录上)
 
  一定要睡觉,但是不能睡懒觉,不要偷睡,但是睡觉是必要的。这个人身是人身父母养的,就是要吃喝拉撒睡,不可能叫你不要睡,只是叫你睡得合理睡得适当,不可能不睡。这样可以了解吗?你看你要托钵,要吃啊,所以佛陀做的这些每天过的就是这些,这一些修行。
 
问:师父经常有些人修不倒单。
 
师父:我知道,但是佛陀没有不倒单。佛陀右胁而卧,教导的,然后光明想,佛陀没有教不倒单,这样了解吗?但是我没有说批评人家不倒单不好怎么样,就是,要不倒单另外一回事。这样了解吗?当然在古代里面有一个比较有名叫做肋尊者,传说他就是不倒单了,但是不倒单我以前很久很久以前说过了,只是说现在快结束了,我大概再提一下了。很久以前说过不倒单不等于坐着睡觉。这样了解哦。你们听过什么叫不倒单吗?有没有听过这个名称?不倒就是不倒翁的不倒,丹就是炼丹的丹,不倒单。什么意思?很多人就认为说有些人睡觉他是坐着的,不是躺着。但是实际上佛陀没有教我们不倒单,佛只要叫我们睡觉的时候右斜卧,然后光明想。
 
佛陀没有教不倒单。但是后来发展出不倒单的这种修法,其实很多人误解以为不倒单就是坐着睡觉,以为这种苦修,不是坐着。我再讲一次不倒单不是坐着睡觉,他是用禅修代替睡觉,所以基本上你要做不倒单你要真的有禅修的能力,至少未到地定的能力,不然的话你是在折磨自己,这样了解吗?所以千万不要折磨自己,也不要不吃不喝。修行佛法是中道,正道而行,做对的事情修正确的事情,不是胡搞瞎搞怪,然后修苦修东弄西弄就叫做修行。这样各位了解。
 
讲一个故事,以前我在受戒的时候,传说我的,当然我不指名道姓就没关系了。我们很多人,几百人受戒,那么我们这边一排睡了三四十个,这样子,然后我的对面又躺了三四十个一排,真的像当兵一样,比当兵还那个。然后有人跟我说,你的对面的旁边那个是不倒单,不倒单我以为是坐着睡觉,那我说他的禅修功夫可能很好。然后第一天晚上我就来看他到底怎么不倒单法。很有趣的哟。后来我看他的不倒单是这样子(演示)。人家都一件棉被,他要两件棉被,他两件棉被怎么样呢?一件把它铺在不是床沿这边。他坐着嘛,一床棉被要把后面整个垫在上面,然后枕头垫在上面,另外一件棉被整个包起来,然后就这样弄着这样睡。不倒单。
 
  我说这个故事是真的,但是故事只是想想师父要表达什么呢?要说修行要了解经教上面讲什么,然后正确的方法是什么,不然弄到最后就会东搞西搞,搞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出来。如果人家真的有禅修功夫,真的打坐,用禅修代替睡眠,那个能力当然有的不是没有,我们当然赞叹。但是没有,那就好好的躺下去睡,不然你们今天会去看看坐着睡,我看你明天会怎么样。


                   《阿含经》卷讲要第五集
                   《阿含经》卷讲要第五集


   我们继续来上《阿含经》
   我们继续来上《阿含经》 上个礼拜已经大概解释过“阿含”的语义,但是因为第一次接触,所以很多同学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那么我们大概再来复习一下“阿含”的语义到底是什么。
 
   上个礼拜已经大概解释过“阿含”的语义,但是因为第一次接触,所以很多同学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那么我们大概再来复习一下“阿含”的语义到底是什么。


   我们讲了这个是第五个礼拜了吧,然后慢慢才讲到说“阿含”到底是什么。问题说前面那一些如果不介绍,忽然讲“阿含”你一定会搞不清楚我在讲什么。前面把佛陀的生平,到时候怎么入灭的,入灭怎么结集,结集之后就有了结集说的《阿含经》。 那么现在我们再谈语义的时候,各位要有一个观念,就是教法跟经。 所谓的教法跟经两个概念不大一样,不是说截然不同,是教法跟经两个概念不大一样,所以有时候我们讲说什么经其实最早指的是教法。那教法跟经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讲了这个是第五个礼拜了吧,然后慢慢才讲到说“阿含”到底是什么。问题说前面那一些如果不介绍,忽然讲“阿含”你一定会搞不清楚我在讲什么。前面把佛陀的生平,到时候怎么入灭的,入灭怎么结集,结集之后就有了结集说的《阿含经》。 那么现在我们再谈语义的时候,各位要有一个观念,就是教法跟经。 所谓的教法跟经两个概念不大一样,不是说截然不同,是教法跟经两个概念不大一样,所以有时候我们讲说什么经其实最早指的是教法。那教法跟经有什么不一样?
第1,737行: 第1,452行:
 问:如果迷信佛教呢?
 问:如果迷信佛教呢?


 师父:如果把这种宗教性扩大了,而掩盖的佛教它本生的特性的时候,那么慢慢地大家就信仰佛教跟其它宗教是一样,把佛教的本质给忽略了,但是问题是说,那么佛教在弘扬当中能不能说我完全不用这些宗教性的东西?不可能的。可能就只有少数根基非常高的,那它(佛教)没办法普及,有可能就会很脆弱,这些人一旦出了什么问题那(佛教)就没了。这样各位了解吗?这就是当初佛教为什么在印度灭亡的一个(原因),还有佛教为什么在唐末之后一振不起,这个都是其中一个原因了。所以为什么师父要讲《阿含经》,就是告诉你佛教的基本教法到底是什么,它在演变当中又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我们一方面不能忽略佛教的这种宗教性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但一方面又不能把这种宗教性的无上的扩大,然后去掩盖佛法的根本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是师父讲《阿含经》的一个很重要的用意。不然到时候佛教一旦普遍起来,很多人只是重视这种一般的教化跟果德的时候,就会到处讲佛法的时候重的都是神通跟感应,你们周遭很多人学佛的,他来告诉你不是敢讲教法,不是讲佛法是什么,是告诉你他去哪一间庙拜的很有感应。所以你们自己要稍微(思考),这个东西很多人去有(感应),你说师父出家二十年有没有到哪里有这种感应?当然会有,怎么可能没有,但是师父总是抱持着感应也是缘生法也是缘起法,因缘有它就是这个样子,因缘没有它就是这个样子。人说到哪里的庙,九华山的什么庙很感应,有些人他很虔诚,他去他也不一定有,你能说假的?平时看你很虔诚结果你去没感应,你是不能这样讲的。这样各位了解吗?你说师父这二十几年来你有没有在修行中遇到过跟佛陀或者是菩萨什么感应跟神迹?当然有,怎么可能没有?师父出家二十几年来当然多多少少会都有,这一些你也很难讲说它到底为什么都是有。比如说念佛念到,或是说打座什么都可能会有的,但是我说有形的这些东西在我看来它就是缘起缘生也没什么特别的。但是我心里面一个最根本,而且最大的神迹,最大的感应是什么你(们)知道吗?是从出家到现在为止没有遇到过太大的障碍,除了家人,拜上真下华老和尚为师父,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神迹。入了福 又能亲近印顺导师这一代大师,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神迹,然后福 六年毕业之后想出国读书就有人护持,你说这神不神?你不要以为很简单,一个出家人要有得到(护持),因为家里不是很有钱,我也不是什么大道场出来的,什么道场一笔(费用)就给你然后出去可以用好几年?不是。但是人想要读书出国留学就这样,人家出来护持你说神不神?当然神了。现在更神,什么东西更神?要盖禅修中心。你说师父神在哪里,人家那个寺院盖的比你大。你觉得神在哪里?基本上你问很多旧同学就知道,师父基本上没有真正去筹款,没有到处跟你说我们要盖什么,基本上没有到处去筹款。再来中道从来,我这样讲当然不是说别人做不好,我意思是说中道没有做什么超度,法会这一些来筹款,没有消灾超度、做死人、做功德、做牌位、做什么这些完全都没有。你说神不神?当然这个神不是师父神,是活菩萨的灵感,这样各位了解吗?这就是师父所认定的所谓的神迹,依法才是真正的神迹了。这样各位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好,我们回到这里,你看这就重一般信众的教化,以如来的神通跟果德为主。那么你们现在学《阿含经》要有一个重点,要把佛法的法的根本到底是什么好好去修,好好去做,自然而然福报增长智慧增长,好的感应自然会有。因为为什么?是因为善恶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因果善恶本来就是相应的。
 师父:如果把这种宗教性扩大了,而掩盖的佛教它本生的特性的时候,那么慢慢地大家就信仰佛教跟其它宗教是一样,把佛教的本质给忽略了,但是问题是说,那么佛教在弘扬当中能不能说我完全不用这些宗教性的东西?不可能的。可能就只有少数根基非常高的,那它(佛教)没办法普及,有可能就会很脆弱,这些人一旦出了什么问题那(佛教)就没了。这样各位了解吗?这就是当初佛教为什么在印度灭亡的一个(原因),还有佛教为什么在唐末之后一振不起,这个都是其中一个原因了。所以为什么师父要讲《阿含经》,就是告诉你佛教的基本教法到底是什么,它在演变当中又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我们一方面不能忽略佛教的这种宗教性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但一方面又不能把这种宗教性的无上的扩大,然后去掩盖佛法的根本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是师父讲《阿含经》的一个很重要的用意。不然到时候佛教一旦普遍起来,很多人只是重视这种一般的教化跟果德的时候,就会到处讲佛法的时候重的都是神通跟感应,你们周遭很多人学佛的,他来告诉你不是敢讲教法,不是讲佛法是什么,是告诉你他去哪一间庙拜的很有感应。所以你们自己要稍微(思考),这个东西很多人去有(感应),你说师父出家二十年有没有到哪里有这种感应?当然会有,怎么可能没有,但是师父总是抱持着感应也是缘生法也是缘起法,因缘有它就是这个样子,因缘没有它就是这个样子。人说到哪里的庙,九华山的什么庙很感应,有些人他很虔诚,他去他也不一定有,你能说假的?平时看你很虔诚结果你去没感应,你是不能这样讲的。这样各位了解吗?你说师父这二十几年来你有没有在修行中遇到过跟佛陀或者是菩萨什么感应跟神迹?当然有,怎么可能没有?师父出家二十几年来当然多多少少会都有,这一些你也很难讲说它到底为什么都是有。比如说念佛念到,或是说打座什么都可能会有的,但是我说有形的这些东西在我看来它就是缘起缘生也没什么特别的。但是我心里面一个最根本,而且最大的神迹,最大的感应是什么你(们)知道吗?是从出家到现在为止没有遇到过太大的障碍,除了家人,拜上真下华老和尚为师父,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神迹。入了福 又能亲近印顺导师这一代大师,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神迹,然后福 六年毕业之后想出国读书就有人护持,你说这神不神?你不要以为很简单,一个出家人要有得到(护持),因为家里不是很有钱,我也不是什么大道场出来的,什么道场一笔(费用)就给你然后出去可以用好几年?不是。但是人想要读书出国留学就这样,人家出来护持你说神不神?当然神了。现在更神,什么东西更神?要盖禅修中心。你说师父神在哪里,人家那个寺院盖的比你大。你觉得神在哪里?基本上你问很多旧同学就知道,师父基本上没有真正去筹款,没有到处跟你说我们要盖什么,基本上没有到处去筹款。再来中道从来,我这样讲当然不是说别人做不好,我意思是说中道没有做什么超度,法会这一些来筹款,没有消灾超度、做死人、做功德、做牌位、做什么这些完全都没有。你说神不神?当然这个神不是师父神,是活菩萨的灵感,这样各位了解吗?这就是师父所认定的所谓的神迹,依法才是真正的神迹了。这样各位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好,我们回到这里,你看这就重一般信众的教化,以如来的神通跟果德为主。那么你们现在学《阿含经》要有一个重点,要把佛法的法的根本到底是什么好好去修,好好去做,自然而然福报增长智慧增长,好的感应自然会有。因为为什么?是因为善恶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因果善恶本来就是相应的。


 所以上个礼拜讲到这里,《杂阿含》经它以修多罗、祗夜跟记说为主,那么修多罗+弟子所说然后再加新增的这些教法,以弟子所说为主,有弟子们的探讨,研究抉发佛的教义,佛的精神,然后就变成所谓的《中阿含》。那么以祗夜为主(看视频,师父在对照讲义)下来红色部分加《中阿含》再下来加新增的教法,那就变成《长阿含》。以这个虚线以如来所说的果德为主,然后加上《长阿含》加上新增有没有?为什么一直都有新增?记得师父说过一个原则有没有?佛教的教法没有被固定下来,就算你固定了它后面还会一直在出现,这就是佛教特色。佛教的特色就在这里,它是一种智慧的启发,它不是说佛讲这样就一定是字面上这样,佛讲这样,但我们要去理解说佛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只要你符合佛的意思,符合佛的法的原则,其实这一些都可以是佛法。所以这个都是弟子们的探讨跟抉发对佛的真实意义的抉发,所以就会有这样不断有新增新增新增,或有一些当初结集没有被编进去的就一直出现。
 所以上个礼拜讲到这里,《杂阿含》经它以修多罗、祗夜跟记说为主,那么修多罗+弟子所说然后再加新增的这些教法,以弟子所说为主,有弟子们的探讨,研究抉发佛的教义,佛的精神,然后就变成所谓的《中阿含》。那么以祗夜为主(看视频,师父在对照讲义)下来红色部分加《中阿含》再下来加新增的教法,那就变成《长阿含》。以这个虚线以如来所说的果德为主,然后加上《长阿含》加上新增有没有?为什么一直都有新增?记得师父说过一个原则有没有?佛教的教法没有被固定下来,就算你固定了它后面还会一直在出现,这就是佛教特色。佛教的特色就在这里,它是一种智慧的启发,它不是说佛讲这样就一定是字面上这样,佛讲这样,但我们要去理解说佛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只要你符合佛的意思,符合佛的法的原则,其实这一些都可以是佛法。所以这个都是弟子们的探讨跟抉发对佛的真实意义的抉发,所以就会有这样不断有新增新增新增,或有一些当初结集没有被编进去的就一直出现。
editor、​limited
3,62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