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行: |
第1行: |
| [[Category:其它整理]] | | [[Category:其它整理]] |
| | | |
|
| |
| 大乘是佛说-4
| |
|
| |
| 这一段上次重点说过了。
| |
|
| |
| 【'''这可以举三点来说:一、不知:在佛弟子的认识中,不知有这么一回事。这或是忽略——主要是根性与兴趣不合而不知,或是遗忘而不知。'''】
| |
|
| |
| 一个是兴趣,一个是遗忘。
| |
|
| |
| 【'''遗忘的不知,(A)或是个人的遗忘,(B)或是大众的遗忘。】'''
| |
|
| |
| 遗忘的不知,导师分成两个:一个是个人的遗忘或是大众的遗忘。
| |
|
| |
| '''【例如佛涅盘后,阿难传布释尊的遗嘱:「小小戒可舍」'''。'''然而,什么是小小戒,阿难不知,大众也不知。结果,佛制的戒律,不论大小,一律遵行。'''】
| |
|
| |
| 这个是有关于不知,你们这件事情你们知道吗?佛涅盘时对阿难说小小戒可舍。那么阿难就把这个事情跟大迦叶讲,大迦叶问阿难说,那哪一些是小小戒?阿难说他没问。所以 大迦叶就有困难了。那到底什么是小小戒?所以后来各部派对小小戒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认为说除了四重戒淫盗杀妄外,其他全部都是小小戒,这样绝大多数都可以舍掉,所以这就成为一个争议了,这个就成为一个不知。那么在佛教里面,有很多这种,不管是个人的遗忘或是大众所谓的不知,这是上次有提到过。
| |
|
| |
| 比如说对 阿含经 的研究,佛教到了中国后期,剩下念佛跟禅宗。所以佛教曾经有阿含经,可能只存在于文献当中,或者阿毗达摩的各种修行的次第,以及包括中观唯识几乎都被遗忘掉,这也是一种群众的不知。
| |
|
| |
| 那么这一些就展现出所谓的不知,现在有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读阿含经的时候,曾经讲过里面有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说佛确实有说佛跟阿罗汉是不一样,这在杂阿含经里面就有,你们上过师父讲的阿含经,也知道,佛确实跟阿罗汉也不一样。虽然佛也曾经说他也是大阿罗汉之一,但这就是从解脱上来讲,断尽见思二惑而成阿罗汉,佛也是这个样子。但佛陀确实有说,佛跟阿罗汉确实是不一样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确实有他跟佛弟子们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佛说有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这个在阿含经里面就有。
| |
|
| |
| 问题在于说,那怎么样修行才能成佛?佛并没有具体的说明。佛陀所说的都是戒定慧三学,缘起四圣谛,三学八正道,在佛时代的阿含经里面,没有特别去说,你怎么修才能成佛?佛并没有特别去说明,那这就成为一个千古奇案了。到底怎么样修行才能成佛?阿含经里面佛并没有说,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这可能是一种不知的。
| |
|
| |
| 其实 成佛也是修缘起四圣谛,三学八正道,但问题就来了,那缘起是修八正道,为什么有一些人成佛,有些成为阿罗汉?那这就是一个比较大一点的问题,那这可能就是某些东西并没有传承下来或是不知。 这到了后代一直慢慢慢慢才从佛的各种行愿,尤其是阿含经本生故事里面,慢慢慢慢再去寻找,再去研究,这就是一个比较关键性的一个问题,也是菩萨道跟大乘佛教会后来会出现的必然的一个探讨。这就是刚刚讲的一些所谓的不知的问题,包括戒律,包括这个千古的公案。
| |
|
| |
| 【'''这也许合于当时的需要,但重律的上座们,使戒律成为琐碎的教条、仪文,显然的违反了释尊的精神!这那里能代表完整的佛法!】'''
| |
|
| |
| 由于这个问题,所以后代的弟子到了部派,就开始在探讨哪一些戒律应该怎么守,哪些戒律可以舍去。那戒律应该怎么理解,怎么诠释,就有这些问题。就有重律的条文的,还有重精神的。基本上上座部是比较重条文,然后大众部是比较重条文背后的精神,所以就会产生差距。
| |
|
| |
| '''【个人的遗忘,可以重复记起。即使是大众的遗忘,因某一事件的发现,也可能重行发掘出来。】'''
| |
|
| |
| 比如说汉地佛教,汉地佛教开始注重阿含经,当然我们不能说导师是第一个,
| |
|
| |
| 但问题就是说,确实把阿含经从发扬光大,而让后代现在很多人开始注重阿含经,近代来讲应该是导师是影响比较大。导师是在哪里发现阿含经很重要? 其实导师是在阅藏的时候,三年的阅藏,阅藏的时候阅读了各种大小经藏,发现阿含经的重要性。
| |
|
| |
| 这个可以说【'''即使是大众的遗忘,因某一事件的发现,也可能重行发掘出来。】'''
| |
|
| |
| 这从我们现在的佛教比较可以理解的来做一个例子,让大家比较具体明白导师在说什么。
| |
|
| |
| '''【这是世间的一般现象,佛法流行人间,也不能说决无此事。'''】
| |
|
| |
| 现在的研究,有可能不如古代,但是,也有可能是发现古代一些没没有发现的事情。我再讲一次,现代的佛学研究,不只是佛学了,哪怕各种学科的研究,有可能是研究方法的先进,
| |
|
| |
| 会发现一些古代人所没有办法发现的问题。古代的祖师,他们的研究当然有胜于我们的地方,有超出超越我们的地方,但是,到了现代,有一些东西的研究,确实可以发现古代人所没有办法发现的一些问题。
| |
|
| |
| 比如说什么?有一些通过考古发现,通过考古的发现,可能可以把很多千百年来的一些错误的传说给予纠正。比如说王舍城到底在哪里?或者毗舍离它的中心位置到底在哪里?可能我们只能说大概哪里哪里这样子,但是没有办法再具体的发现说,或是了解说它到底真的是在哪里。
| |
|
| |
| 可能千百年来的记载,或是古代的某些人去研究,只能根据文献,可能有一些错误的认知。问题是后来现在的考古,后来发现发现了一些东西之后,突然发现了确实是在哪里,那这是可能是古人误传的。
| |
|
| |
| 你们知道近几十年来,在佛教有几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我们以前以为是传说而已。比如说你们知道在阿富汗那个大佛被塔利班炸掉,那么这个被炸掉的大佛引起大家的注意,结果大家就在玄奘大师的那个大唐西域记里面,其实那个玄奘大师早就有记载。而且他记载的是两尊,一尊立佛,一尊卧佛。但是,在十几年前那个时代,塔利班炸掉那个立佛的时候,只有立佛,千百年来的历史并没有发现有过,后来都以为玄奘大师那个只是传闻跟记载而已。但是后来的考古学家发现,确实有一尊卧佛在一个庙的地下室里面,已经被沙子埋住了,但是现在已经被发现,而且知道在哪里。所以就可以证明玄奘大师里面很多东西的记载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传说而已,而且他那时候是真的看到。所以以前还有更早,还有人怀疑说大唐西域记里面讲到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有些东西确实找不到。但是从这个地方可以发现说,它很多东西实际上都是真的看不到了,而且是记载。
| |
|
| |
| 所以导师说,【'''这是世间的一般现象,佛法流行人间,也不能说决无此事。所以,某人不知,或某些人、某些时不知,不一定就是没有。】'''
| |
|
| |
| 因为发现某些事情,所以可以重新发掘出来。而且有一些哲学上的问题,或是教义上的问题,或是某些问题,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你一直立足在这一个框架里面,你很难去圆满说明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去解读,因为你怎么解读都有问题。你们知道师父在讲什么?
| |
|
| |
| 答:就是说现在的科技信息交流比较多,你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比如说你去找一些南传的甚至是日本的记载。
| |
|
| |
| 师父:比如说如果我们一直站在一个佛一代时教的立场上来讲,佛一代时教,什么叫做佛一代时教?就是说所有的大小经教经论,包括都是佛在那个时候一下子全部讲完,全部教了,但是里面有很多东西你没有办法解说。什么东西你没有办法解说,不但教义之间有矛盾,而且他会提到后代的事情。什么后代?比如说在阿含经里面,不是大乘经才有,阿含经里面也曾经提到说,佛灭了很久之后,在阿育王的时代,有很多阿罗汉的舍利塔。很奇怪,而且是阿含经,怎么会记载阿育王时代这些阿罗汉的舍利塔?这不就完全矛盾了吗?因为经典上太多会提到后代的事情,那当然会用语言,比如说,佛预言说后面几百年后,然后会怎么样怎么样,但是这个未免有点太过神奇,而且预言到那么准确,连阿罗汉的哪一个塔都讲得清清楚楚,还讲阿育王, 这种预言也未免太过准确了。
| |
|
| |
| 你如果一直站在一代时教一个框架里面,永远解答不出来,包括很多经教上的问题,包括很多矛盾,不同的教法、教义的问题,如果你什么都站在一代时教上来讲,你很多东西你没有办法解答。但是,如果你在一个比较广泛的求知求真的认知里面,你跳出这个一代时教的框架,然后回到佛教教法的三法印,来研究世谛流布的教法的话,那很多东西都可以理解,也可以很顺理成章地解读了,那么这个就是现代可以比较先进的地方。
| |
|
| |
| 因为一直到近代,慢慢慢慢的有一些佛教徒,甚至有一些出家受到比较好的现代教育的人,才愿意跳脱出这个一代时教的框架,做一个历史流变的这样一个研究,很多东西才恍然大悟说,原来是如此。
| |
|
| |
| 包括印度某一些经论还提到中国的事情,他那时候怎么会讲到中国的事情,讲到汉地的事情?因为从历史的流变来讲的话,大乘经,包括阿毗达摩, 一直都是在流变当中,然后不断的不断的编辑编辑。有些观念你也可以去理解说,同样一个金刚经,一个心经或般若经,为什么经过几百年会跟之前讲的不一样,都是佛陀教的,怎么前后不同,同样是般若经,后面讲的跟前面讲的为什么会不一样?如果你从比较先进的流变的角度来看,那就容易理解。它本来就会不一样,因为经过不同的变化,不然就会落入谁对谁错,谁是谁非的 窠臼里面。
| |
|
| |
| 师父再举一个例子,为什么说如果落在一个 窠臼里面,就会容易造成很多错误?那个五明学院,那个索达吉堪布,大家有可能也知道,他几年前曾经讲过一件事情,让汉地的出家人非常不高兴。是什么事情你们知道吗?
| |
|
| |
| 他说,玄奘大师还有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都有问题,你们听过这些这件事情吗?为什么他会这样子说?因为什么?很简单的,因为跟藏译本不合、不一样,藏译本才是最正确,最权威,最好的翻译。那汉译本,由于跟藏译本不一样,所以,玄奘大师跟鸠摩罗什翻译的般若经都有问题。那你们觉得这样讲怎么样?
| |
|
| |
| (答:因为他们藏译本就是不断的修改。)对问题是他讲这种话你怎么用一个比较客观的事实或客观的证据来反驳?你不能光生气,然后说不对,你不是权威,我们才是权威,那到底谁才是权威?那不就落入反正我们的都对,你的都错,这不就落入这种窠臼里面了?
| |
|
| |
| 我们如果回到说,所有的般若经都是佛一代时教所说,为什么你们跟我们的差那么多?反正佛说的都是对的,所以就是译经者有问题。那译经者有问题,到底是译 藏文的有问题,还是 译中文的有问题?那我们一定说我们的没问题,你一定说你们都没问题。那这样子不就没办法去解决了吗?就各说各话,到最后就说,你读你们的,我们读我们的。问题是那就失去了求真求实,求真理的这样的一个精神的。到最后变成说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但问题是这件事情你没有办法解决?当然是有办法解决,你不要落入那个 窠臼,你跳出来回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 |
|
| |
| 千百年来教法包括经典,不断的在演变当中的,所以这从学术上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他们藏译的跟汉译的不一样的,因为藏译的是后面的版本,考古资料是可以研究的出来,这是有一个客观事实的。藏译本都是比较后代的,汉译本都是比较前面的,都是比较早的,那后面的差了几百年,那当然会不一样。所以这就没有到底谁对谁错的问题,这就是诸行无常教法的流变的问题。
| |
|
| |
| 所以如果师父来讲的话,我就不会去讲到底汉译本对,还是还是藏译本对。就是一个客观的认知来说,本来就是在流变当中,汉译本早藏译本是几百年,所以几百年前的译本经过了五六百年四五百年,以及到了公元前1000公至公元前公元1000年以及唐朝之前的,差了600年,那600年的版本怎么会完全一样?这就从比较客观的角度可以去理解。
| |
|
| |
| 索达吉堪布,当然对于教法当然可以说他有一定的理解,但是他缺乏现代学术的这种素养,所以他会讲出这种话来。但是你讲出这种话来的时候会产生什么影响?(答:违反了学术研究的一般常识),除此以外,它会影响很多的佛教徒。西藏当然就不用讲,很多汉传里面的信徒,哪怕在家出家,有时候如果自己没有这个素养,如果他信仰索达吉堪布的话,他会认可的。所以从此以后,就会诽谤汉译的经典说法,那汉译的这些都错误的,我们要去研究,就要研究藏译的,会变成这样的一个观念。
| |
|
| |
| P:他哪里错了,哪里不对呀?
| |
|
| |
| 师父:他讲出很多很多东西了,但是很明显就是不同的版本和译本的,他讲了很多了。
| |
|
| |
| 他大方向当然没问题,问题就是说在某些细节上,(汉藏本)有出入的地方,他认为藏译本对。
| |
|
| |
| P:他没有导师的这种从历史发展观的这个角度来看待佛教,是吧?所以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一代时教的那种思想吗? 因为有个朋友他是跟着他学的。
| |
|
| |
| 师父:那就会造成一个影响,就是说如果你的朋友没有听师父讲过,也没有看过印顺导师的书,没有这种宏观,他会不会认为索达吉他们讲的都是对的?
| |
|
| |
| P:反正听他那个意思,好像这辈子十年几十年就可以解脱一样。但是就我个人感觉,我跟他认识好久了,我发现他的脾气并没有变好还是很容易生气。我一直记得那句话,看我们修行有没有进步,就看你贪嗔痴有没有减少?没有减少,那肯定是有问题了。
| |
|
| |
| 师父:就算是你没减少,但是你要知道自己没有这么好的修行跟功力,你自己要认识到,你不能没有减少就算了,你要认为自己修得很好,那问题就就很大。所以这就变成是说在一个研究上面的窠臼,你要跳脱出来。那师父为什么讲到这里?导师这里说,【'''即使是大众的遗忘,因某一事件的发现,也可能重行发掘出来。】'''
| |
|
| |
| 意思就是说,当某些东西进步了,确实可以解决以前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但师父的意思不是说,我们现在什么都比古代的好,古代也有他们的一些优点。比如说确实人家的用功跟修行,戒定慧是不是比我们好的,因为我们现在境界太乱太多了,不容易修行,但是现在的研究确实学术研究、考古了,还有各种各式各样的比对了,确实是比以前的好一点。就是说以前没有这个观念的时候,很多问题是没办法解决的。
| |
|
| |
|
| |
| P: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是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是应该去辩解辩论吗?还是你爱怎么说怎么说呗,虽然我不同意。
| |
|
| |
| 师父:师父的态度就是这样,能说我说,不能说,那我也没办法,要看因缘,不是每个人都马上可以接受的。所以师父的态度都是这样子,我开放一个空间或是开放一个态度,然后可以让你跟我讨论,然后我也保留一个机会可以跟你谈,但是如果发现没办法,或是说现在根本没有办法讲,那我就暂时不讲。
| |
|
| |
| P: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他的观点是有偏颇的,那还是要指出来的?
| |
|
| |
| 师父:可以跟他谈一谈,但是如果他不愿意接受,那就算了,我们尽到我们的能力了。但是有些人师父是连讲都不讲,为什么?
| |
|
| |
| 因为我发现说,如果他连这样的讨论的机会都没有,那就不要讲了,因为会伤感情。这就是说为什么这个课,你们要进来师父会经过抉择,因为也不想让一些初学者,在某些观念不清楚的时候,跟他说会造成一些矛盾,那就不好。27:00
| |
|
| |
|
| |
|
| |
| JH: 弟子觉得藏传跟中国传统佛教的后期,如来藏又更进一步了,主要是靠信仰,靠神通,靠定力、咒力等等。因为藏传里面有很多是信那个大日如来的金刚乘,他认为显宗跟他没法比,他认为汉传的这个东西没有藏传的 究竟了义。当然这个一般人很容易接受,而且接受以后,特别是不太容易思辨这些人,他很难能跳出来。
| |
|
| |
| 师父:这也是相应的,有些他就喜欢那个。举一个例子吧,像我们这边,像某某来讲,师父也知道,但是我就不去戳破,让他慢慢慢慢种些善根,然后慢慢慢愿意进来,愿意接受宗教的一些观念。都是这样子,你一下子讲的东西跟他学的完全不一样,当然他会有反抗,所以他讲爱讲神通就讲神通,他讲他做梦他就去讲,但是我也不会去戳破他还是怎么, 就是一点点慢慢引导,不然他下次不来的。
| |
|
| |
| P:有个机会读到了导师写的「上帝爱世人」的那个文章,我发现导师写那个文章,感觉言辞很激烈。依导师的智慧,他肯定知道这个这个佛教徒和基督教徒谈不来,没有那个争论的必要,因为鸡同鸭讲。那导师为什么还花那么多篇幅?因为他后来还写了一篇文章。
| |
|
| |
| 师父:这个都是很早以前的那个民国时代,都是往后一点点,那个时候基督教因为在民国时代在革新,所以很多都是接受基督教的的教义来批评佛教,说是迷信。所以那时候导师就有义务出来为佛教讲几句话。但是后来年纪比较大,导师就觉得没有必要为那个花很多时间。
| |
|
| |
| 我们现在看的跟他写这个的那个时代,是完全不同的时代,那是七八十年前或是六七十年前的,跟我们现在想的是不一样。
| |
|
| |
| H:而且导师说那个基督教太过分了,到寺庙里去布道去了。
| |
|
| |
| 师父:因为师父也遇到过,他就专门找出家人来谈这个事情,在这边遇到过太多了,有些人就故意挑衅。像我们碰到神父牧师,我们就点点头。但是有些人他知道师父在这边,刻意来找你麻烦,遇到过好几次了。这个题外话,我们再回到这里来讲。
| |
|
| |
|
| |
| 【'''所以,某人不知,或某些人、某些时不知,不一定就是没有。】'''
| |
|
| |
|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说它不一定有,但是后面可以重新去掘发,去发现,那到底有没有,我们不知道,但是去掘发发现就知道说,它本来是有的,后来被忘记。
| |
|
| |
| 【'''这种不知的再认识,错误——以今拟昔,以似为真的可能性,当然很大。但比平常所知的更正确,足以修正过去的误解,也着实不少。】'''
| |
|
| |
| 意思就是说我们'''再认识'''再去探讨,不一定是对的,有些可能弄出一些错误的东西出来,但是,有一些确实可以更正,可以修正过去的误解,也着实不少。导师意思就是说我们再去探讨,或是后人再去发现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里面确实有很多是正确的。
| |
|
| |
| 就是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比如说什么不正确?密教的性命双修法,他们也说是佛说的,很明显是后代人编出来,但是这些就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符合佛教,不但不符合精神,连表象上都是错误的,性命双修的密教这些东西。
| |
|
| |
| 所以再去掘发不一定是正确,有错有对,不能一概而论了,就说完全是对或是都是错的。所以导师说【'''但比平常所知的更正确,足以修正过去的误解,也着实不少。】'''
| |
|
| |
| 导师又提到,'''【如锡兰过去,盛行大乘法,在现有的锡兰佛教界,几乎忘记得一乾二净。但一考中国佛教的文献,与锡兰的佛教遗迹,即将彻底的纠正他们的意见!'''】
| |
|
| |
| 其实西里兰卡,包括现在南洋,以前流行大乘佛教,其实本来考证都可以考证出来的,文献也都有流传的,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
| |
|
| |
| HC:在缅甸这边,在斯里兰卡,他们大寺有很多的仪轨包,包括居士们做回向,他们是牵个绳子还是什么的,那个就是受到后来的秘密大乘佛教的影响,还是留下来。
| |
|
| |
| 师父:他以前有大四派,五位三四派,五位三四派基本上是接受大乘,但是后来由于斗争,后来这些五位三四派不见了,剩下大四派,那大四派就比较传统,部派上座这些。但是有流行过就有一就有痕迹,没有办法磨灭。其实大三四派也接受了很多大乘的一些仪轨,不是完全没有。还有,你们听过印尼的婆罗浮屠,那个叫坛城,很大很大的一个坛城,你们等一下回去查查看看,它就是大乘发展到比较后期密教的一个坛城。本来像西藏的那坛城只是画画而已,但是,它是把整个坛城盖成立体的,就像一座山那么的庞大,它后来被火山爆发给湮灭,后来考古界发现。
| |
|
| |
| 所以,印尼古代不但流行过密教,那流行过大乘佛教。你想说印尼怎么会有佛教?那这些都是属于不知后来的再发现,有太多的这种。
| |
|
| |
|
| |
| P:大乘佛教在南传那几个国家后来消失了,是因为战争因素还是政治因素?
| |
|
| |
| 师父:很多因素了,但是那个政治因素比较多。这个在进海长老的南传佛教史里面有,他曾经讨论过,谈过。很多谈佛教史的也都大概提过,但政治因素比较大,大部分还是有宗派的这种问题。
| |
|
| |
| YQ:如果我们遇到对佛佛法就是彼此意见不相同的人,就尽量不说了?
| |
|
| |
| 师父:看机缘善巧方便,而且要看场合跟状况,不是说完全不说。
| |
|
| |
| 问:比如说你遇到了其他朋友,那这些朋友是不懂佛教的,他想了解佛教是什么,那你那个朋友就完全用密教的方式跟他讲,那你怎么办?
| |
|
| |
| 师父:你当然可以说,你可以缓和一点,你可以说除了那个以外,从我的认识的角度来跟你谈一谈。 比如说有一个对密教信仰非常虔诚的人,这个人如果对你的信任度还可以,是可以谈,所以说完全看状况,不是说非得说不得不说的这样的。
| |
|
| |
| YQ:我们这里就发生了一个事情,有道友接手了一间寺庙,里面有几百位居士,他们平常就是诵经念佛。这个师兄想引导他们学成佛之道,但学了几集以后,发现现在学不下去了,他们就热衷于过去的诵经念佛打什么七,所以学了几集以后,不得不停下来了。
| |
|
| |
| 师父:那你们就得善巧方便,他们做的这些也不是坏事,那只是说一步一步的,比如说讲的有关净土的东西,或是学佛三要这些比较浅显的,让他们一步一步的,不要一下子就下去了。所以这就牵扯到善巧方便,慢慢灌输让他们产生兴趣。比如说,安排一个半个小时的听课,不要说一下子就灌输进去,会有困难。慢慢的,你看台湾那个宜兰道场,它也是念佛道场,但是师父开始,我就不需要一下子跟他讲念佛什么什么,我就是慢慢引导,跟他讲念佛到底什么意思?当然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很好,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用意在哪里? ?还是要发菩提心,大悲心,你不要先否定他,你慢慢把他们的信仰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引导,那这当然要假以时日,本来就不容易。真的是不容易,他们愿意念佛诵经,你不用去管他,你就引导,念佛也不是坏事,也是好事,只是太过迷信也也会有问题。慢慢顺着他们的方向去引导,不要一下子要把它转掉。
| |
|
| |
|
| |
| 【'''二、错知:观察者的性格与认识力,不够了解对象。在所认识到的人与事,不论说他好,或者不对,每为皮相的认识,与(因为)情感的(而对佛法)歪曲(理解),不能正确的理解对象。这如嗏帝比丘亲闻佛说,而说识是生死根本,即是一例。(大小乘、密教,“如是我闻”)传说中的佛说,当然不能契合释尊本意的更多。'''】
| |
|
| |
| 【'''三、少分的知:(第一种少分的知):(某一)伟大的思想,(是一个多方发展的)复杂的事件(=状况),(外现为)是和合为一而又内有种种差别相的。如偏狭的见到一端,就是能深入其微,也不能看为完整的、正确的(以偏概全)。'''
| |
|
| |
| '''(第一种少分的知):(菩萨道的精神)在当时是少分人的了解,未能成为众所周知的时代佛教。】'''
| |
|
| |
| 【'''这如学菩萨而成佛,释尊是事实的证明者;弥勒是继踪前进者。学菩萨道而成佛,如本生谈等,尽多的留传人间。然而释尊的时代佛教,并不劝人学佛(成佛);声闻弟子都以急证解脱为目的。这一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法门,逐渐的发展为时代共趣的佛教;(大乘的发展过程)可能由于适应新的时代环境,而有多少新起的成分,但自有他的来源,不能看作纯为后人的悬想产物!'''】
| |
|
| |
|
| |
| ZC:前面讲的不知,不知有根基不同,根性的不同,不相应的,有遗忘的不知。然后这边讲有错知,错知就是就是理解错了。因为前面讲对象就是佛陀的三业大行,认识就是对于对象的了解。作为能认识的这个对象来说,观察者的性格与认识,如果他不能够了解对象,因为他受自己的因缘条件所限制。所以在所认识到的人与事的时候,你不管说它好或者是不对,就是比较肤浅的表象的这个认识,或者是以自己情感的,就是站在自己的这个情感的这样的一个角度去认识他,就不能做一个客观的或者是深浅的认识,我理解大概是这个意思。
| |
|
| |
| 师父:错知就是扭曲,错误的认识。东西有看到有认识到,但是理解错误,这就是错知。其实错知这个很常发生,经典上阿含经有很多故事都是这样子。师父在讲课当中也常常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听者)说是如源法师讲的,但是我说我什么时候讲过这样,然后他说,你在哪里哪里讲,我说我就不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所谓的错知。
| |
|
| |
|
| |
|
| |
| ZC:下面又举了阿含经当中嗏帝比丘闻佛所说的这个问题,他认为识是生死根本,就是在生死流转当中有一个不变的实在的一个流转。生死的根本是什么?是无明。其实生死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他这样的一个认知,认为识是生死根本,也是出于他自己的对佛教授的这样的一个错觉。
| |
|
| |
| 问:导师第一句话说,【'''错知:观察者的性格与认识力,不够了解对象'''。】。弟子怎么觉得这句话有点像他写的笔记,但是没有完成,有点怪怪的?
| |
|
| |
| HC:实际上就因为导师还是从那种文言文到白话文的那种表达的,他们那个年代受这个文法的影响,导师有很多地方和和我们现在人的语言的文法的表达方式是有一些差距的。
| |
|
| |
| 师父:这个就是很多人一般读不懂导师有两个大问题。一个就是说那个佛学的基础不够,那导师精通三藏,所以东引西引那个时候你会头昏脑胀,不知道他讲什么。所以佛学基础不够,就会有不懂。另外一个确实不是大家的问题,可能是导师有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以前曾经去问过导师说,为什么导师有些语言、语气怪怪的,我们读不太懂。不是知识跟内容的问题,而是说那个语句就是读不懂。那导师很谦虚,导师说什么?导师说先要跟各位道抱歉一下,因为他是生长在文白交杂的时代,就是白话,然后又是文言文。导师又说,他又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因为导师就私塾读几年。所以后来的写作,都是靠他自己天天阅读的一些东西所想写出来的,所以他说他的文章会有文白交杂,还有用的语气词不够正式。不够正式就是说不是很现代的,不是受过完整高端的教授写出来的那些文章,他就说他的文章跟语气有这个问题,这是导师所说的。
| |
|
| |
| 导师的思想只是把他思想中的核心表达出来,而且有时候还没那么多时间,很多文章他在战乱的时候,他曾经说他边逃难边写东西,后来有修改,但是有些没有修改到,这就是一个阅读上的问题。但是这个人很奇怪,师父读导师的东西,大部分文章文句上大部分都没有问题,这就是可能跟人相不相应的问题。因为可能对一般人这句话,会觉得文法或是表达上有问题,但是师父一看就知道导师要要讲什么来。师父以前在写论文的时候,很多时候有导师的语气,这个因为读久了就有这样。所以有些时候师父在跟人家讲课,是在写文章的时候引用导师的,我会把它修改为比较现代表达的白话。像这句话如果师父同样的写,我会保持它意识,但是会把它修改为白话一点,大家比较容易了解一点。
| |
|
| |
| 问:这句话里面的那个观察者,是不是用当事者是不是更清楚一些?为什么只是观察者?当事者也包括观察者。
| |
|
| |
| 师父:当然,就是在那个地方听佛教导的,或是说其他包括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都有可能。不然我们要怎么写?写修学者受教者还是学习者?
| |
|
| |
|
| |
| JK:弟子觉得刚刚的关于印顺导师的讨论,正好就是就是印证了这一句话。 【'''观察者的性格与认识力,不够了解对象'''】,就是我们对导师的(用词文句)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就觉得这句话比较奇怪。
| |
|
| |
| 师父:就是说观察者不够了解对象——对导师讲的东西,由于我们自己的性格,还有我们的认知力,所以不够了解导师。他就是说,一个观察者的性格跟认识能力不够了解对象,就会产生错知。如果师父这样讲究,可能就大家比较能够了解。原来句子是这样子:一个观察者的性格跟能力不够了解对象,所以就会产生错知。
| |
|
| |
| 导师其实用的句子也不错,【'''在所认识到的人与事,不论说他好,或者不对,每为皮相的认识,与(因为)情感的(而对佛法)歪曲(理解),不能正确的理解对象。】【这如嗏帝比丘亲闻佛说,而说识是生死根本,即是一例。(大小乘、密教,“如是我闻”)传说中的佛说,当然不能契合释尊本意的更多。】'''
| |
|
| |
|
| |
| 不论说他好或者说的不对,意思就是不论是赞成或是反对。比如说佛陀这样子讲,那有些人赞成有些反对,或是导师这样讲,有些人赞成有些反对,但不论赞成反对,都有可能不是真实了解到佛陀或者导师这么说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有可能是情感的扭曲,或者是说不能正确的理解对象,导师所说的东西都有可能。
| |
|
| |
| 那情感的扭曲,比如说导师对中国就提出一些批评,但是有一些人热衷于情感,中国佛教的可能就不管导师讲什么,他不想去理解,他就反正你对中国佛教批评就是不对,这就是情感的扭曲。(问:其实这种情况挺多的,大多数人都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很重,还特别是那种情感比较重的,一旦投入以后实际很难拔出来,实际这样状况很多很多。包括师父讲的课,我们在下面听了,我们师兄弟之间讨论,大伙认识都不完全一样。
| |
|
| |
| 师父:以前他们在群里面讨论,讨论到争吵,后来师父要他们不要在群里面讨论,因为讨论会吵架。
| |
|
| |
| 举一个例子我都觉得很好笑,A和B在争论一些事情,A说的都师父讲的,B说的根本不是师父讲的,两个人在那边争吵,我看了我都觉得很好笑,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但是,说句公道话,B扭曲师父的意思倒是比较真实的。我怕他扭曲我的意思,所以我老问他说是什么什么什么,确认他是真的知道了,不然他出去又扭曲我的意思,然后跟人家说,这是师父是说的。
| |
|
| |
| 这个是常常会发生的,因为情感的扭曲,不能正确地理解对象。 这个错知确实到处都有,所以大家要注意一下。
| |
|
| |
|
| |
| 【'''三、少分的知:'''
| |
|
| |
| '''(第一种少分的知):(某一)伟大的思想,(是一个多方发展的)复杂的事件(=状况),(外现为)是和合为一而又内有种种差别相的。】'''
| |
|
| |
| ZC:我觉得这个'''伟大的思想'''应该指佛陀的的本教,'''复杂的事件'''应该是佛陀的这样的一个教法,在世谛流布中的这样的一种宏传。因为佛有种种的这个方便,包括方便的教法,流传当中,它随着这个时空因缘条件的变化,也有种种的流变,但是它还是不能离开佛陀的这个本教。所以后面讲是'''和合为一''',佛陀的本教而内有种种差别相的……
| |
|
| |
|
| |
| 师父:这里少分知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说不能够了解一个东西的全体,而是了解一个东西的部分,这是一个意思。就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只了解一部分,这个叫少分知,另外一个叫做少数人知道。
| |
|
| |
|
| |
| ZC:阿含经当中,比如讲到那个福楼那,他那时候他就是一种菩萨道,外现声闻身,内修菩萨行。从这一块也是说明这个菩萨道的大乘佛法,并不是后来好像是添加上去的,是佛陀时代就有这样,只不过是佛那时候并不劝人学佛,就是适应时代的背景,所以才有少分的人这样子知。
| |
|
| |
| 师父:对,确实有一些阿罗汉具备了菩萨道的精神,自利利他的精神是可以激发出来。
| |
|
| |
|
| |
|
| |
|
| |
| 对,然后后面还有一句就是这一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法门,逐渐地发展为时代共去的佛教,可能由于适应新的时代环境而有多少新奇的成分,但是有它的来源,不能看作成为后人的玄想产物。这个就是是不是就是可以就是理解到就是初期大乘的这样的一个发展是由于比如说那个佛陀观的这样的一个兴起,就是佛陀入灭之后,佛弟子对佛的这样的一种情感,然后有包括本身它里面一些故事,佛陀观的这样的一个发展,然后才有普发展为就是就是大乘佛教开始慢慢兴起了,是不是这样的一个那个。然后后面就是这一次可能由于适应新的时代环境,有多少兴起的成分。那这个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多少兴起的成分是不是可以理解?后面?
| |
|
| |
| 比如说到大城就是初期大乘,然后到后期大乘,包括秘密大乘,他就有一些新兴起的成分,是有这样的一个流变,发展的这个过程。也有。也有它的来源。就可以这样理解,
| |
|
| |
| 其实都一定不管出席出席大乘既然是大乘,那更早起比更早期黄金时代,那当然就会有一些新奇的成分。。这样。。
| |
|
| |
| 。他的这个适应新的时代环境这一块还是会再开始一下。
| |
|
| |
| 从佛陀一开始都是在适应,适应时代一直在变迁,但是我们只能我们是这样说的,一句话就是说,佛法的教法,核心教法,它是不变的,还有大乘的精神,在佛陀时代本来就已经具备的这样要求,只是说这种精神,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然后加入新元素,然后成为一个感觉像新的东西,但事实上他内在的精神是早就存在,所以这句话很重要,或者从这句话,从你们看到从挫折开始没有看到,或者或者在当当或者在当时,当时是少分人的了解,其实这个导师已经把大乘佛教的整个一个发展的状况,
| |
|
| |
| 作为一个很简要的说明了,其实意思就是说菩萨道德精神,在当初,由于时代环境的限制,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住这种成佛的菩萨道精神,精神,但是,慢慢慢慢慢慢的在,因为当初是以解脱道为当初的时代背景是比较浓厚的,但是,少数人确实也掌握到了菩萨道的精神,那这菩萨的道德精神,逐渐慢慢的在后,在后人的揭发之下,然后适应当初的环境,慢慢慢慢成为时代共去的佛教,那就成为所谓的大乘佛教。所以大乘佛教,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发展和变化,所以会让人家觉得是后面的的选项物,但是不是这个样子,他的精神本来就在那,在变化当中,
| |
|
| |
| 当然会加入一些,时代演变之后,适应时代一些东西,但加入不等于它全部都是后来编造出,因为所谓有记得一句话,说过,就是说不管解脱道或是大乘还是《成佛之道》,所有的教法,所有的经教教法,三藏12部都源自于佛陀的,都是有有两个元素,要记得原著佛源自于佛陀的教,然后,经过弟子们的诠释,不只是大乘佛教,是弟子们源自佛陀的教,教法精神,然后弟子们的诠释,包括阿含经都还是弟子们的诠释,吧,因为阿含经是什么弟子们解决的,经过几百年后才写写下来的。这样各位了解吗?佛陀的教导,还有弟子们的诠释,
| |
|
| |
| 缺一不可。才能成为所谓的尖叫,还有教法的流程。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来来来,那个进去了,
| |
|
| |
| 是不是前面这里说,他说这个比如那个如如茶。如茶地比丘这个地方说。请问佛是说说时事,甚至根本就是有一个这样的经文,
| |
|
| |
| 然后?,
| |
|
| |
| 这个经文就是说你根本你能不能把这个故事跟我们再讲一下这一个。
| |
|
| |
| 再一个他说传说中的佛说,我跟你讲这个经文,你去查这个忠诚是不是有去查中华行是说有的。
| |
|
| |
| 这个也有。
| |
|
| |
| 也有。如果有,你把 窠臼给大家发给师兄,
| |
|
| |
| 他发到哪里去?你都发给我吧。
| |
|
| |
| ,你就发到群里面吧。把这个它的出处发到群里面。中华。诶进了。你怎么进的?你怎么知道进了?你有市场?
| |
|
| |
| 对,弟子不知道这个故事,所以读这个文章的时候去查了这个经。
| |
|
| |
| 好好好好好。中阿含2017是不是那个镜头你是查过,这也差,这次查了也是这个这个这个其实除了2201还有一个他他的那个编排顺序可能不一样,反正只要是一输入这个100度一什么都能出来。
| |
|
| |
| 这个这个是比较有名的一个经。
| |
|
| |
| 这个有。那你查是哪一个?景弟子就是弟子看的也是2019,但是看他那个看到以后看到有好几个都是中华的,还有一个是54集,好像还有一个是201还是好多,他可能不知道是编排顺序还是怎么回事,都是写的这个这个故事。好。那那燕雀知道。,去看一看。好的。去。去看一看金框。你发那个他收不到他们。没关系的。
| |
|
| |
| 可以,我这个可以。
| |
|
| |
| 可以就可以。你们可以上西北的上西北的去查。会更正。会更正确一点。
| |
|
| |
| 我我这边发不上来。,我这手机上面没有。在电脑上面。
| |
|
| |
| 没关系,对,上去那个西北或是上网去查西北,它会比较正确。来这个地方是不是刚才还有一句话,
| |
|
| |
| 他说传说中的佛说什么叫传说中的佛陀不能契合世尊本意的还更多。
| |
|
| |
| 这句话我觉得导致最后真的很难理解。。哪一个?
| |
|
| |
| 就是那个就是刚才说的那个例子,
| |
|
| |
| 以后说 dcd 然后传说中的传说中的佛说了,意思就是说大大小小经典都是佛说了,都不是我们的。对。
| |
|
| |
| 这样,
| |
|
| |
| 但是很多不一定适合佛法佛法的本意。
| |
|
| |
| 那如果这样的话?特别人家他不是说大乘的很多东西都说是传说,
| |
|
| |
| 是佛说就是,
| |
|
| |
| 就是说都写如是我那那个就说是那个小车?他也有一些经典也是这样吗?。
| |
|
| |
| 所以说叫做传说中的佛说,不管大小经典。
| |
|
| |
| ,那不管大一点点。
| |
|
| |
| 意思就是说不管大小经典,反正都叫如是,我们都说是佛说,但有很多根本不大气,有世尊的本意,他的意思是这样子,
| |
|
| |
| 好好谢谢。好。
| |
|
| |
| 。,不是,所以说你不能说如是,我就叫做佛说,就一定不亲口说,那问题很大。那比教那些性命双修,也就是说是说说是佛说的好。来。百分之大概可以吧。好了,那么我们来解来来解答有没有什么问题?对。忠诚。刚刚解说了什么问题?没有吧?可以吗?有问题。还是有什么想法要要讲。那我们来看一下。导师讲一个句,第一句讲伟大的思想,复杂的事件是和合为一,而又内在种种差别相这什么意思?进进修,在进修。这是什么意思?伟大的思想,复杂的世界是和合为是和合为一而又内敛,
| |
|
| |
| 而而又另有种种差别下。
| |
|
| |
| ,弟子理解,阿弥陀佛,弟子理解这个其实就是说,总相和别相的差别,那么就是伟大的思想。刚才宗纯师兄也解释了,是是佛教思想,但是复杂的事件,一直理解的是说在,佛法在这些年的流传中,辗转中,会有各样各种各式各样的发展,那是和合为一,是说,大乘的精神不管,或者是佛法的精髓核心,不管是如何的发展,是它的核心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又会有种种差别的,一些差别的发展,或者是旁支的解说,意思是这么理解。
| |
|
| |
| 有一些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有一些就差不多了,但是有一些尤其是写那个种种差别来,谁要说明一下这句话到底表达什么?可以用比较,可以用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我觉得是导师的意思应该就是说方法,其实这跟前面是导师提到的那个湿地旅游部可以是国法也但但你会听说过,因为这是一件通通便的,所有的伟大思想都会都会去,就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就会有具具备这样子的。那你可以继续讲。不好意思。。对,就是就是伟大的思想。他他之所以伟大就是他。越伟大的思想越简单。但越简单的思想?每个人理解的不一样,
| |
|
| |
| 但是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
| |
|
| |
| 但并不代表他一定是错的,因为每个人的根性不一样,所以所以说比如说比如说比如说比如说修为是和修中观的,对吧?
| |
|
| |
| 我们不能说我就是就是认同中国的人,
| |
|
| |
| 不能说修为师的人就就没有人能够解脱修中修为师也不能说。也不能说,因为他不认同中国,就是说中国的人都不能解脱,但是中华为是两个两个思想宗派,就说它本质上其实是是是不是也讲过它,它本质上是实际上是实际上是同一个佛教或者那个佛法的这个核心思想。但是他外在表现就表现出一种差别出来。
| |
|
| |
| 这是弟子的理解。
| |
|
| |
| 好像。也没有办法抓住完全抓住这句话这个意思。还有没有谁?反正没关系的,不管怎么样都可以提供一个说法跟讲。还有没有谁要试试看什么导师这句话讲的是什么?然后有没有比较具体一点的例子?
| |
|
| |
| 我猜一下。你猜那个比如说以假设以中观思想为例的话,可能中观思想也是一个就是好像和和唯一的一个思想。但是每个人或者是对纵观思想的理的那个理解,或者是它里面内在又有一些对中观思想的一些不同的理解差别。这个是我大概举这样的一个例子,那个想法。
| |
|
| |
| 所以你的意思是说伟大的思想,比如说中观思想。那当然就是伟大的思想。对,然后复杂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当然是复杂,不是一个单纯的发展,是合合唯一的。什么叫合为一?
| |
|
| |
| 我就是他,大家看起来都是外表看起来是一个中观思想,
| |
|
| |
| 就是他就是叫做中观学派,或叫做中观思想,
| |
|
| |
| 就是说他还是他,他还是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包括佛法和佛教一样,就是那个佛法是肯定是很伟大的,也是它变的。但是佛佛教就是佛法流传的世间形成了佛教,那佛教就是很复杂的,但是佛教和佛法它是合二为一的,你不能够离开,离开那个那个佛教佛法,也不能离开佛法去谈佛教,所以他是合二为,但是它里面有有差别的。
| |
|
| |
| 是是这样子的,对,就像刚才中观讲中观是一个思想,他一定有它的共同处,所以全部叫做中国,这个叫做和合为。但是,纵观下面却有种种怎么样?不同的中观学派跟中观思想,比如佛陀的教义,对不?伟大的思想,比如说佛陀的教提出来,那么,复杂的世界,佛陀的生活,佛陀的教导,然后?这整身,然后后来?佛陀入灭之后?经过解决,经过解决之后而成为阿含经,那金所表达的是佛法的怎么样伟大思想,那么总称为阿含经就是合二为一了,
| |
|
| |
| 或者总称为佛教,或总称为佛,但是,而又内有种种差别,暗金里面有没有种种的不同?有四集团?,有中早,中晚,长安,然后正义,而且里面也有世袭,哪怕是查档案里面的表达了佛陀的最早的学说分析,问题是这里面还有不同,但是不管他怎么不同,它整体来讲叫做什么?对不对?但是展览里面有什么修多罗企业技术,然后有弟子所说,佛陀佛陀弟子所说,这整个这个是怎么样?外线为和和合理都叫做阿含经,但是里面还是有区别的,叫做种种差别。。
| |
|
| |
| 那是。是不是可以理解,实际上是复杂的线。也导致了它,所以导致它内有种种的差别。
| |
|
| |
| 像是是是是是。因为虽然它是整体的,但是它内在也有种种的差,那所以他这些种种差别构成了一个整体下,任何都是不管纵观思想唯识思想,然后行情思想都是这样子,它整整个就叫做纵观思想。但是他纵观思想整体来讲叫做合二为一,但是下面又有不同的中观学派和思想,就是差别。那么这样子的话,就能够接着下一句,如偏狭的见到底端就能就是能深入其微,也不能看到完整正确的。比如说比如说什么,如果你读经,结果你只看只看什么?看到截图到你你看阿含经,你只看八中送里面有很多天龙鬼神什么,
| |
|
| |
| 你就认为说那个就是阿含经,你就认为阿含经就是谈很多天龙鬼神八部什么这些,或是你看到阿含经?只是看长安,那你就会可能就会认为因为长安他有一些西塘的建设,你就认为说阿含经就是这样子,那你就会怎么样,就算是你深入了长安,而不是是不全部整体的来看,就算是你只是深入长安,到时候你也是不能看为完整正确,你有可能会有一些偏偏颇的看法,所以,你看到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一个整体的,如果你不能整体地去看待,然后,只是重症某一部分,比如说你读中观或读为是,我们举一个读卫士来就好了,中国到最后读的 v 是都是谁的 vc ?
| |
|
| |
| 玄奘大学,玄奘大师,而且很多人是成为日本不读,他只读巴士归去送,然后读完之后,他就认为为是就是这样,等到有一天有人讲安徽的为是,有人讲四大承诺的为是,你会认为那个不对,是不是就你是不是就会产生这个问题?这就是导师的意思来吗?这个叫做少少分知,然后以这种少分之以一概全,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讲到这里没有什么问题。那么这个要对,要引导到来,那个进还出来。
| |
|
| |
| 弟子是这么想的,就是说从导师讲的就是这个少分知,其实他第一句话里伟大的思想,复杂的事,皆是和合而已,而又没有种种差别。相反过头来讲,也就是说我们要去认识一个认识一个伟大的思想,或者说其实不光是佛教了,其实对任何事都是这样,
| |
|
| |
| 都是这样搞分知,
| |
|
| |
| 而是应该是去全分知去完整的去去来看不完全是。
| |
|
| |
| 是是,包括我们读导师的东西,导师的东西整体的叫做印顺导师思想,但是里面他讲了很多东西你不能随便看,你本来就这么说,这是导师说的,然后就然后不同意,然后就开始回放,但是导致在很多地方,对吧?对不对?那这是一方面,这个是第一种的小分子就是说你只看到全体的一小部分,然后就以一概全认为是这个样子。也就是说我们很多人,尤其是比如说部派佛教,或者是说现在的南传或是怎么样,或是或是战法,他只看到佛教的某一部分,然后就认为佛教整体就是那个样子,所以就会去推翻或是去听,就是会被推翻或否定其他的某些东西,比如说只读到阿含经,就是比如说只读到 rg 或带不坏,我就就认为佛教是这样子。,
| |
|
| |
| 那就是一个就会有一概选的这种问题。这是第一个小分子。第二个?导师是认为说某一些东西,可能只是少部分的人知道,这也是叫做少分知,它叫做少分人知道,不是少部分的人能了解,这是第二个的少分知的意思。所以它这里的少分值有两个意思。
| |
|
| |
| 其实,是不是这个少分知少部分人知道,实际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就是相对其他人来讲就是不知。
| |
|
| |
| 对。对。对。对。对。对。就其他人就不知道就不知了。因为没有理解到这些东西。
| |
|
| |
| 不知人来讲,所以说他就会有多少兴起的成分,就讲到那个。不道德。
| |
|
| |
| 对,那对于那些少部分的人的人来讲,它叫做少分人的了解。所以这个要了解一下,确实是这个有一点导致这里是少分的词,确实有点。那你要不懂的人会有点读不明白,到底导师在讲什么。好。好。我们时间是不是到?
| |
|
| |
|
| |
|
| |
|
|
| |
|
第370行: |
第7行: |
|
| |
|
|
| |
|
| 上次好像是小分知讲完了吧?
| |
|
| |
|
| 小分知讲完都是这讲完了。
| |
|
| |
| 。
| |
|
| |
|
| 少分知的哪一部分?少少分知识全部都讲完了吗?
| |
|
| |
|
| 应该是讲。讲座好像是讲到那个甚至还有人还有人类,就是第一段讲300%分之,然后讲到这个或者在当时是少分的人了解。另外成为周所众所周知的时代,佛教这个地方是不是强调了一下? | | 应该是讲。讲座好像是讲到那个甚至还有人还有人类,就是第一段讲300%分之,然后讲到这个或者在当时是少分的人了解。另外成为周所众所周知的时代,佛教这个地方是不是强调了一下? |
第388行: |
第20行: |
| ,这正如学菩萨而成佛,世尊是事实证明者,弥勒是继集中前景应该从这儿开始。 | | ,这正如学菩萨而成佛,世尊是事实证明者,弥勒是继集中前景应该从这儿开始。 |
|
| |
|
| ,好。伟大的思想就复杂的事件是和合,和合为一,而又内内有种种。,这个上次讲过了,就是一个整体的思想里面还有很多的不同,就上次讲过了,第一第一个,这个讲过了,比如说伟大的思想做中的事件是和合为一的,比如说 阿含经 但是和合为一是叫做 阿含经 而那又有种种差别相的,比如说阿含经有事对不?这个叫做种种差别相。那比如说光是杂含金,张金是和合为一,一个叫做张阿含经,但是里面又有修多罗企业技术的不同特色,这个叫做这个叫做和合为一,而有种种种差别。那么如果说从种种种差别里面,偏狭的见到一端就能深入其微,也不能看完整正确,只是说如果从某一部分只是执着某一端的话, | | ,好。伟大的思想就复杂的事件是和合,和合为一,而又内内有种种。,这个上次讲过了,就是一个整体的思想里面还有很多的不同,就上次讲过了,第一第一个,这个讲过了,比如说伟大的思想做中的事件是和合为一的,比如说 《 阿含经 》 但是和合为一是叫做 《 阿含经 》 而那又有种种差别相的,比如说 《 阿含经 》 有事对不?这个叫做种种差别相。那比如说光是杂含金,张金是和合为一,一个叫做张 《 阿含经 》 ,但是里面又有修多罗企业技术的不同特色,这个叫做这个叫做和合为一,而有种种种差别。那么如果说从种种种差别里面,偏狭的见到一端就能深入其微,也不能看完整正确,只是说如果从某一部分只是执着某一端的话, |
|
| |
|
| 那就算是很深入,也不能看作它代表了整体。这样可以吗??好。或者在当时是少分人的了解,未能成为众所周知的时代的国家,或者是在当时十岁少分知,它有两个亿两两个意义,一个是对整体的一个大思想,他知道的某一部分,然后去研究某一部分,这个是第一个 小 分 子 了。然后第二个少分字,就是说少分的人了解未能成为众所周知的时代国家。然后?导师,这里什么叫做这个意思?到底是什么?儒学菩萨而成佛,世尊是事实的证明者,弥勒是继集中前进者,学菩萨道成佛,如本身坦诚尽多而流传在人间。然而世尊的时代并不劝人学佛,他的这里的所有的意思是并不劝人成佛。 | | 那就算是很深入,也不能看作它代表了整体。这样可以吗??好。或者在当时是少分人的了解,未能成为众所周知的时代的国家,或者是在当时十岁少分知,它有两个亿两两个意义,一个是对整体的一个大思想,他知道的某一部分,然后去研究某一部分,这个是第一个 少 分 知 了。然后第二个少分字,就是说少分的人了解未能成为众所周知的时代国家。然后?导师,这里什么叫做这个意思?到底是什么?儒学菩萨而成佛,世尊是事实的证明者,弥勒是继集中前进者,学菩萨道成佛,如本身坦诚尽多而流传在人间。然而世尊的时代并不劝人学佛,他的这里的所有的意思是并不劝人成佛。 |
|
| |
|
| 声闻弟子都以及正解脱为目的,那么这一发菩提心,修菩萨的法门,逐渐成为发展为时代的供需的佛教,可能由于适应新的环境和多少而有多少兴起的成本,但自有它的来源,不能看作成为后人的玄想产物。这整整断,或者在当时是韶关人,你理解这整段是一大段,要全部读下去才知道导师在讲什么。那那这一段,这一段导师在讲什么?从或者当在当时是少数人的结果,能成为众所周知的佛教这种学佛成为菩萨道世尊,是事实证明。这这其实导师在讲什么? | | 声闻弟子都以及正解脱为目的,那么这一发菩提心,修菩萨的法门,逐渐成为发展为时代的供需的佛教,可能由于适应新的环境和多少而有多少兴起的成本,但自有它的来源,不能看作成为后人的玄想产物。这整整断,或者在当时是韶关人,你理解这整段是一大段,要全部读下去才知道导师在讲什么。那那这一段,这一段导师在讲什么?从或者当在当时是少数人的结果,能成为众所周知的佛教这种学佛成为菩萨道世尊,是事实证明。这这其实导师在讲什么? |
第470行: |
第102行: |
| 五行的盛典。其实讲得更明白,就是是是是。,对,是,那么导师说,我不一定说佛灭前后时代,佛教是不知作知少分之意思说导师说坐知不知少分之并不是用来用来批评原始盛典的。,不是用来批评原始圣典的,而是用来解说后面的人可以对前面的某一些不圆满的地方做的发展和补充,可以去纠正,所以不能去忽略了后代人的这些。那怎么样发展,补充跟研究,因为他可能更把佛陀的精神给发扬出来了。所以这两句很重要,是说古典的盛典当然值得尊重,第一个就是说古典的圣典当然尊重。 | | 五行的盛典。其实讲得更明白,就是是是是。,对,是,那么导师说,我不一定说佛灭前后时代,佛教是不知作知少分之意思说导师说坐知不知少分之并不是用来用来批评原始盛典的。,不是用来批评原始圣典的,而是用来解说后面的人可以对前面的某一些不圆满的地方做的发展和补充,可以去纠正,所以不能去忽略了后代人的这些。那怎么样发展,补充跟研究,因为他可能更把佛陀的精神给发扬出来了。所以这两句很重要,是说古典的盛典当然值得尊重,第一个就是说古典的圣典当然尊重。 |
|
| |
|
| 导致的态度是导师很注重,其实导的态度也是这样,对阿含经的态度也是这样,很重视阿含经,因为他毕竟很贴近佛陀当初的一个一些言行举止跟教堂,但是阿含经不是全部,佛教的全部,了,我再讲一次,阿经非常非常重要,但它不是佛法,佛教的全部,这就是说就是导师连到导师最后的结论,这样的解决。而一成的初期佛教无疑的不能代表佛法的全体,吗?它很重要,但是它不能代表佛法的全体。所以,有一些某一些不圆满的地方,没有被揭发出来的?这要等到稍后期的多少变化或重心不同,这可能会不知得再认识错知的再纠正,少数的综合成为满, | | 导致的态度是导师很注重,其实导的态度也是这样,对 《 阿含经 》 的态度也是这样,很重视 《 阿含经 》 ,因为他毕竟很贴近佛陀当初的一个一些言行举止跟教堂,但是 《 阿含经 》 不是全部,佛教的全部,了,我再讲一次,阿经非常非常重要,但它不是佛法,佛教的全部,这就是说就是导师连到导师最后的结论,这样的解决。而一成的初期佛教无疑的不能代表佛法的全体,吗?它很重要,但是它不能代表佛法的全体。所以,有一些某一些不圆满的地方,没有被揭发出来的?这要等到稍后期的多少变化或重心不同,这可能会不知得再认识错知的再纠正,少数的综合成为满, |
|
| |
|
| 或逐渐展开成为大乘共大众共知的佛佛教,这就是指大。大乘佛教的形成其实是怎么样?后代弟子们重新来检视佛法,解释佛教,而把佛陀的根本精神给学法跟发扬出来,而成为一种大家的,供大众共治的佛教。这样知道导师在讲什么,反正就是一句话,大乘。大乘的精神跟思想,好在佛陀时代本来就有,而且世尊本身就是大乘,世尊本身就是大乘,但是,可能被忽略了,被忽略了并没有完全的被揭发,在他的时代或是后后代的解决,到更后面,把世尊的精神,还有他的思想重点,菩萨精神给揭发出来, | | 或逐渐展开成为大乘共大众共知的佛佛教,这就是指大。大乘佛教的形成其实是怎么样?后代弟子们重新来检视佛法,解释佛教,而把佛陀的根本精神给学法跟发扬出来,而成为一种大家的,供大众共治的佛教。这样知道导师在讲什么,反正就是一句话,大乘。大乘的精神跟思想,好在佛陀时代本来就有,而且世尊本身就是大乘,世尊本身就是大乘,但是,可能被忽略了,被忽略了并没有完全的被揭发,在他的时代或是后后代的解决,到更后面,把世尊的精神,还有他的思想重点,菩萨精神给揭发出来, |
第534行: |
第166行: |
| 对,两边。 | | 对,两边。 |
|
| |
|
| 对。这样大概了解了。所以 暗金 很重要。要读,但是它不代表全部,它不代表佛法的全部。所以,大乘经也要读,要看读易经要了解佛法的核心教义是什么,读大乘经要了解菩萨道的精神是什么,那这样整个结合起来的话,才能表达出佛法整体的意义,这样可以吗?,还有什么问题吗?可以,那这一段?应该没问题吧。后面的例子只是导师提出说当初在解题的时候会有会有一些这个问题而已,确实,解决,解决的内容跟解决的人也是有关系的,因为每个人的偏好不一样,每个人的偏好不一样,所以多少会影响解决的内容,但不是说它完全错, | | 对。这样大概了解了。所以 《阿含经》 很重要。要读,但是它不代表全部,它不代表佛法的全部。所以,大乘经也要读,要看读易经要了解佛法的核心教义是什么,读大乘经要了解菩萨道的精神是什么,那这样整个结合起来的话,才能表达出佛法整体的意义,这样可以吗?,还有什么问题吗?可以,那这一段?应该没问题吧。后面的例子只是导师提出说当初在解题的时候会有会有一些这个问题而已,确实,解决,解决的内容跟解决的人也是有关系的,因为每个人的偏好不一样,每个人的偏好不一样,所以多少会影响解决的内容,但不是说它完全错, |
|
| |
|
| 只是说今天如果换,比如说换舍利佛在我们从历史上来讲,假如今天是舍利佛在由舍利佛来做解决的话,那可能会有点不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是。这样。 | | 只是说今天如果换,比如说换舍利佛在我们从历史上来讲,假如今天是舍利佛在由舍利佛来做解决的话,那可能会有点不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是。这样。 |
第550行: |
第182行: |
| 但是问题就是说在某些做事不一定完全圆满。还有吸气,我可以从从教法上,从教法上可以这样子讲,从教法上可以说是有奇迹,但是,喜欢,就是说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说我我举一个例子,今天如果这个修行人他断了烦恼,但是,他社会的历练跟他的社会的某一些专业知识不足,所以你叫他做事,他不一定可以做得很,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说,如果他是一个修行人,他断烦恼,但是他在烦恼之前,他社会的某些知识或是历练了什么是很够的,比如说电脑的专业知识,他很他断了烦恼之后,你跟他讲说,那你帮我做做一些电脑上的什么工作,他可以做得很但是你比较前面一个那个就不完美, | | 但是问题就是说在某些做事不一定完全圆满。还有吸气,我可以从从教法上,从教法上可以这样子讲,从教法上可以说是有奇迹,但是,喜欢,就是说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说我我举一个例子,今天如果这个修行人他断了烦恼,但是,他社会的历练跟他的社会的某一些专业知识不足,所以你叫他做事,他不一定可以做得很,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说,如果他是一个修行人,他断烦恼,但是他在烦恼之前,他社会的某些知识或是历练了什么是很够的,比如说电脑的专业知识,他很他断了烦恼之后,你跟他讲说,那你帮我做做一些电脑上的什么工作,他可以做得很但是你比较前面一个那个就不完美, |
|
| |
|
| 就就相对来讲就不圆满这样的了解。。所以为什么阿伦跟佛还是不一样?这阿含经就讲佛跟阿伦就是不一样。这样大概了解了。但是它只是经典上只是描述了,但是这种描述,你不要从我们的角度认为说那个什么,大家是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当我们认为他是怎么个样子是我们自己的想法,但是我的认为就是说大家是他只是某一些方面不圆满而已。吧。 | | 就就相对来讲就不圆满这样的了解。。所以为什么阿伦跟佛还是不一样?这 《 阿含经 》 就讲佛跟阿伦就是不一样。这样大概了解了。但是它只是经典上只是描述了,但是这种描述,你不要从我们的角度认为说那个什么,大家是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当我们认为他是怎么个样子是我们自己的想法,但是我的认为就是说大家是他只是某一些方面不圆满而已。吧。 |
|
| |
|
| 是,。这个大迦叶为难阿难这个事情是阿含经里面记载的还是哪儿记载的? | | 是,。这个大迦叶为难阿难这个事情是 《 阿含经 》 里面记载的还是哪儿记载的? |
|
| |
|
| 这借戒律上都有建立上的什么的。但是你要知道说这流传流传于一些语言上的,可能就没有办法说表达表示出。那当初大迦叶到底是跟阿难怎么真正怎么说的,怎么相处?。, | | 这借戒律上都有建立上的什么的。但是你要知道说这流传流传于一些语言上的,可能就没有办法说表达表示出。那当初大迦叶到底是跟阿难怎么真正怎么说的,怎么相处?。, |
|
| |
|
| 那有没有就是说所以戒律也是在发展过程中?是吧?还是说那就是说我就说我的问题就是说就是在阿含经就是阿含经里面有没有提到这个事儿? | | 那有没有就是说所以戒律也是在发展过程中?是吧?还是说那就是说我就说我的问题就是说就是在 《 阿含经 》 就是 《 阿含经 》 里面有没有提到这个事儿? |
|
| |
|
| 都都有经跟戒律里面都有。对。对,但是他有些可能轻描淡写的协议说过,经典上对这方方面可能轻描淡写的说过,但是戒律上可能会讲得比较多,那后面的又开始讲的可能会不同的,后面不同的部派对这件事情看法就不一样。 | | 都都有经跟戒律里面都有。对。对,但是他有些可能轻描淡写的协议说过,经典上对这方方面可能轻描淡写的说过,但是戒律上可能会讲得比较多,那后面的又开始讲的可能会不同的,后面不同的部派对这件事情看法就不一样。 |
第566行: |
第198行: |
| 对,我我就我就觉得有没有可能是后期后来某些大乘的经典有点故意故意贬低这个当时的这个声闻称,对吧? | | 对,我我就我就觉得有没有可能是后期后来某些大乘的经典有点故意故意贬低这个当时的这个声闻称,对吧? |
|
| |
|
| 故意写的有点也也也不能也不能否认有这些东西。有可能因为后来对阿将你不要你不要说对大迦叶对阿难都一样,然后说什么他他被他被模拟用作给拐了什么东西的脚丫之类的。是是是,所以要很整体的去看他,不然对这些真的会产生对阿罗汉会这些就会产生很大的很大的误误解。好了,这样大概可以吧。没问题。没问题。我们再看下面的。因为吼如果你不读阿含经,我们真的是会有对一些阿会有很深的偏见,但是你按你按你按经读完之后,其实我跟你讲能到阿罗汉那,不要说阿罗汉能到出国,那都是很不得了的。再来。没。没问题。没问题。 | | 故意写的有点也也也不能也不能否认有这些东西。有可能因为后来对阿将你不要你不要说对大迦叶对阿难都一样,然后说什么他他被他被模拟用作给拐了什么东西的脚丫之类的。是是是,所以要很整体的去看他,不然对这些真的会产生对阿罗汉会这些就会产生很大的很大的误误解。好了,这样大概可以吧。没问题。没问题。我们再看下面的。因为吼如果你不读 《 阿含经 》 ,我们真的是会有对一些阿会有很深的偏见,但是你按你按你按经读完之后,其实我跟你讲能到阿罗汉那,不要说阿罗汉能到出国,那都是很不得了的。再来。没。没问题。没问题。 |
|
| |
|
| 没问题。我们再来看。还有。还有,我跟你讲,还有一件东西,就是说2000多2000多年来的事情,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很清楚的给给出一些很明显的阿含经,这样你清楚了吗?有些都成年了,一千两千多年前的,谁知道具体到底是怎么样?这样各位了解吗?,再来,这个是谁?进来是进修,进修了。 | | 没问题。我们再来看。还有。还有,我跟你讲,还有一件东西,就是说2000多2000多年来的事情,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很清楚的给给出一些很明显的 《 阿含经 》 ,这样你清楚了吗?有些都成年了,一千两千多年前的,谁知道具体到底是怎么样?这样各位了解吗?,再来,这个是谁?进来是进修,进修了。 |
|
| |
|
| 阿弥陀佛。是负责。 | | 阿弥陀佛。是负责。 |
第586行: |
第218行: |
| 主要是表意和险境,比如眼见色而生种种分别,就归为显境名言现行故显境名言主要是了静之心和心所法,前期时的心和心所法能识别对象。简单的说,其实就是因为毕竟我们是凡夫,没有没有得正我们所了解的所,包括佛弟子当时在跟在佛身边的,他们所听到的,认识到的,并且后来被文字记录出来的,首先都是显境名言和表意名言,那然后导师再说。第二点就是词不达意是极一般的事实。为什么会词不达意?主要是因为思想是生动的,然后自觉的,但是语言是片段的, | | 主要是表意和险境,比如眼见色而生种种分别,就归为显境名言现行故显境名言主要是了静之心和心所法,前期时的心和心所法能识别对象。简单的说,其实就是因为毕竟我们是凡夫,没有没有得正我们所了解的所,包括佛弟子当时在跟在佛身边的,他们所听到的,认识到的,并且后来被文字记录出来的,首先都是显境名言和表意名言,那然后导师再说。第二点就是词不达意是极一般的事实。为什么会词不达意?主要是因为思想是生动的,然后自觉的,但是语言是片段的, |
|
| |
|
| 然后而且只是说反映了一个时间段上面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一个一个一个思想,并不能像思想一样有机的是统摄,并且能够随时空的不同而适应。那这里面,导师就举了例子,然后说阿含经是多么的简要和杂碎,那同时导师也提出了,那世尊果真是这样子的吗?其实阿含经是说不是的,这个主要就是为了适应口口相传的一个一个方便而已。那最后导师又点到了 ie 我这个,弟子做了一些,简要的一些一些研究,就是说阿育王到底是佛灭后多少年?那有说是一百一百一一百一十多年,也有说是210多年,那然后导师的观点?基本认为是110多年。那么在这100年中,从语言到文字到底有多少? | | 然后而且只是说反映了一个时间段上面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一个一个一个思想,并不能像思想一样有机的是统摄,并且能够随时空的不同而适应。那这里面,导师就举了例子,然后说 《 阿含经 》 是多么的简要和杂碎,那同时导师也提出了,那世尊果真是这样子的吗?其实 《 阿含经 》 是说不是的,这个主要就是为了适应口口相传的一个一个方便而已。那最后导师又点到了 ie 我这个,弟子做了一些,简要的一些一些研究,就是说阿育王到底是佛灭后多少年?那有说是一百一百一一百一十多年,也有说是210多年,那然后导师的观点?基本认为是110多年。那么在这100年中,从语言到文字到底有多少? |
|
| |
|
| 你你等一下,你等一下,你这 ie 是多少?我116年有两种说法,160还是一还是116?116你看你看的是116, | | 你你等一下,你等一下,你这 ie 是多少?我116年有两种说法,160还是一还是116?116你看你看的是116, |
第740行: |
第372行: |
| 你你们你们是不会,但是就是有人会把它听成这样了,然后到处去说,如果说如果布施烦恼,有烦恼就不要布施,就变成是这样子的,那这个如果被写下,就写成文字,那还得了?这就是表示说,当弟子们的认识已经不完全,不能全部跟圆满了,但是后来文字又损失得更多了,已经说明弟子的表达是对的,但是后来写了文字之后,就没办法充分表达出弟子们当初是什么传口口相传的,但这是不可避免的。没错了,导师也讲过一次,你到最后不不记录下来也不行,因为你口口相传也有可能穿错,你不能不记录下来也不行,到最后我们还是都会成为你。就比如说为什么是想录音之后录音那么多录音之后还要写书? | | 你你们你们是不会,但是就是有人会把它听成这样了,然后到处去说,如果说如果布施烦恼,有烦恼就不要布施,就变成是这样子的,那这个如果被写下,就写成文字,那还得了?这就是表示说,当弟子们的认识已经不完全,不能全部跟圆满了,但是后来文字又损失得更多了,已经说明弟子的表达是对的,但是后来写了文字之后,就没办法充分表达出弟子们当初是什么传口口相传的,但这是不可避免的。没错了,导师也讲过一次,你到最后不不记录下来也不行,因为你口口相传也有可能穿错,你不能不记录下来也不行,到最后我们还是都会成为你。就比如说为什么是想录音之后录音那么多录音之后还要写书? |
|
| |
|
| 因为你确实很多东西你还是要落到怎么样落到文字里面把它确定下来才行。所以导师说这是不可避免。然后导师进行进一步讲,来举一个例子。比如怎么样变成弟子的,弟子的认识变成文字,这很明显的就是阿含经。 暗金 就是弟子对佛陀的善业大用的认识,然后变成了文字,那中间当然损失的不很多,损失了不少如骨形的张金,骨形的杂含金?你可以说它就是扎金,你也可以说那都是这里的骨型。 | | 因为你确实很多东西你还是要落到怎么样落到文字里面把它确定下来才行。所以导师说这是不可避免。然后导师进行进一步讲,来举一个例子。比如怎么样变成弟子的,弟子的认识变成文字,这很明显的就是 《 阿含经 》 。 《阿含经》 就是弟子对佛陀的善业大用的认识,然后变成了文字,那中间当然损失的不很多,损失了不少如骨形的张金,骨形的杂含金?你可以说它就是扎金,你也可以说那都是这里的骨型。 |
|
| |
|
| 扎金是指是不是当年第一次解决,他们那种口口相传的那个在很就是其实就多罗的其实。 | | 扎金是指是不是当年第一次解决,他们那种口口相传的那个在很就是其实就多罗的其实。 |
第746行: |
第378行: |
| 对对对对,其实最早第一解决跟着一顺导师研究第一解决的内容。相当于我说相当于不不能说完全是相当于现在杂经的修多罗的部分。我再讲一次。第一解决并不是全部砸金的,第一解决的内容是相当于现存杂经的修多罗的部分。,那你们修多罗是哪一些部分?你们去看书的那个那个什么佛陀的教室里面大概都有弄弄出来说修多罗是哪一些内容?那么导师说早安金。那如果选择杂览金这样的简要杂碎,总是说如此,很少详细说明他之所以如此,有没有看到我给你修多罗故事都很短,修多罗的故事都很短,所以你们看在讲经的时候, | | 对对对对,其实最早第一解决跟着一顺导师研究第一解决的内容。相当于我说相当于不不能说完全是相当于现在杂经的修多罗的部分。我再讲一次。第一解决并不是全部砸金的,第一解决的内容是相当于现存杂经的修多罗的部分。,那你们修多罗是哪一些部分?你们去看书的那个那个什么佛陀的教室里面大概都有弄弄出来说修多罗是哪一些内容?那么导师说早安金。那如果选择杂览金这样的简要杂碎,总是说如此,很少详细说明他之所以如此,有没有看到我给你修多罗故事都很短,修多罗的故事都很短,所以你们看在讲经的时候, |
|
| |
|
| 引得很多都是在这里面,很多故事都非常的短,然后你可以抓住他的大药跟精神,但是细节上他没有告诉你,我告诉你,比如说禅修,我们现在禅修的方法用的都是阿毗达摩里面的,那阿含经里面有没有讲到禅修?有,但实际上阿含经有没有讲禅修讲得很细,比如说到底是要双盘要单盘,眼睛要闭起来,不要闭起来,手应该怎么放? 暗金 里面是没有讲的,但是已经在在处处讲很多的禅修,动不动出场二场三场讲了很多,但我们现在所能用的细节上的怎么做的,其实都是阿毗达摩吗?,那练习时就练练习实力,特色。当然经理有讲,主席的16特胜章有讲,但是很多细节你真的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样,那你这些细节必须参考什么? | | 引得很多都是在这里面,很多故事都非常的短,然后你可以抓住他的大药跟精神,但是细节上他没有告诉你,我告诉你,比如说禅修,我们现在禅修的方法用的都是阿毗达摩里面的,那 《 阿含经 》 里面有没有讲到禅修?有,但实际上 《 阿含经 》 有没有讲禅修讲得很细,比如说到底是要双盘要单盘,眼睛要闭起来,不要闭起来,手应该怎么放? 《阿含经》 里面是没有讲的,但是已经在在处处讲很多的禅修,动不动出场二场三场讲了很多,但我们现在所能用的细节上的怎么做的,其实都是阿毗达摩吗?,那练习时就练练习实力,特色。当然经理有讲,主席的16特胜章有讲,但是很多细节你真的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样,那你这些细节必须参考什么? |
|
| |
|
| 必须参考阿毗达摩。现在,南传的禅修也是一怎么样?阿毗达摩了,清净道路里面所弄出来的,这样各位了解吗??但是,他已经却可以做我们一个大方向的参考。所以导师意思是说,你看到张含经修多罗的部分,他已经是把佛陀弟子对佛陀的商业大众的认识而简化为文字,所以,你你会相信说佛陀当初讲话真的这么简单吗?因为你要作为文字,你不可能写得太多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而且是靠弟子们的记忆,所以他不可能把当初佛陀跟弟子们怎么样,怎么探讨,我全部都把它记起来,写下来。不可能,他一定是记重点, | | 必须参考阿毗达摩。现在,南传的禅修也是一怎么样?阿毗达摩了,清净道路里面所弄出来的,这样各位了解吗??但是,他已经却可以做我们一个大方向的参考。所以导师意思是说,你看到张含经修多罗的部分,他已经是把佛陀弟子对佛陀的商业大众的认识而简化为文字,所以,你你会相信说佛陀当初讲话真的这么简单吗?因为你要作为文字,你不可能写得太多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而且是靠弟子们的记忆,所以他不可能把当初佛陀跟弟子们怎么样,怎么探讨,我全部都把它记起来,写下来。不可能,他一定是记重点, |
第764行: |
第396行: |
| 对,就是经文的就被记录下来, | | 对,就是经文的就被记录下来, |
|
| |
|
| 常被愚者固执把它化为古人,这个古人是不是指的就是阿含经? | | 常被愚者固执把它化为古人,这个古人是不是指的就是 《 阿含经 》 ? |
|
| |
|
| 不一定也也可以算也可以,因为所有的经典后来都变成文字的。 | | 不一定也也可以算也可以,因为所有的经典后来都变成文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