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YQ5:修订间差异

删除2,498字节 、​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2行: 第2行:
    阿含经 讲要 -95
    阿含经 讲要 -95


 我们 今天 经过了大概快半年,终于回到我们这个课程了,我们继续来谈我们的阿含经。现在在讲的阿含经已经谈到增上慧学,增上慧学已经谈到了缘起法。这个缘起法以前曾经介绍过,在我们这个课程刚开始不久,就曾经介绍过缘起法,缘起四圣谛。现在回到了增上慧学的内容,也就是缘起四圣谛,只是说现在谈的缘起四圣谛,跟之前谈的有两点不一样。
 我们经过了大概快半年,终于回到我们这个课程了,我们继续来谈我们的阿含经。现在在讲的阿含经已经谈到增上慧学,增上慧学已经谈到了缘起法。这个缘起法以前曾经介绍过,在我们这个课程刚开始不久,就曾经介绍过缘起法,缘起四圣谛。现在回到了增上慧学的内容,也就是缘起四圣谛,只是说现在谈的缘起四圣谛,跟之前谈的有两点不一样。


 以前谈的缘起四圣谛是比较简略,那我们现在除了复习以外 ,会分析的比较详细一点。以前谈的是介绍一个大要,现在谈的是经过戒学跟慧学认知之后,很多时候是必须借由戒学跟定学的辅助,最重要是这些在实际的操作上,除了平时的闻思以外就是修,修就是定中作观。所以这里在谈的,已经是跟戒学定学配合了,不只是对于教理上法理上的一些认知而已。
 以前谈的缘起四圣谛是比较简略,那我们现在除了复习以外 ,会分析的比较详细一点。以前谈的是介绍一个大要,现在谈的是经过戒学跟慧学认知之后,很多时候是必须借由戒学跟定学的辅助,最重要是这些在实际的操作上,除了平时的闻思以外就是修,修就是定中作观。所以这里在谈的,已经是跟戒学定学配合了,不只是对于教理上法理上的一些认知而已。
第8行: 第8行:
 所以你以前听可能只是一个认识上,现在听就又不一样了,因为前面已经讲过增上戒增上定,现在再听,让你能够在实践上怎么去做,这个会比较重要一点。那我们在阿含经讲完之后 ,师父打算讲印顺导师的 《佛法概论》,以前师父也讲过 《佛法概论》,但是那个时候 很多同学没基础,所以那时候 《佛法概论》讲的比较简要,也没办法分析的太深。但现在同学们经过 《阿含经》的听学跟理解 ,我们再讲 《佛法概论》,这个就相对来讲就可以做更深的分析跟认识。
 所以你以前听可能只是一个认识上,现在听就又不一样了,因为前面已经讲过增上戒增上定,现在再听,让你能够在实践上怎么去做,这个会比较重要一点。那我们在阿含经讲完之后 ,师父打算讲印顺导师的 《佛法概论》,以前师父也讲过 《佛法概论》,但是那个时候 很多同学没基础,所以那时候 《佛法概论》讲的比较简要,也没办法分析的太深。但现在同学们经过 《阿含经》的听学跟理解 ,我们再讲 《佛法概论》,这个就相对来讲就可以做更深的分析跟认识。


 去年在上个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们谈缘起法的缘起,依缘起而缘生的,叫做十不缘起。那十不缘起的最后一个没有讲,因为来不及。有些新来的同学可能不知道十不缘起是什么,我们来看一下十不缘起,前面谈的是 四、缘起与三法印 
 去年在上个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们谈缘起法的缘起,依缘起而缘生的,叫做十不缘起。那十不缘起的最后一个没有讲,因为来不及。有些新来的同学可能不知道十不缘起是什么,我们来看一下十不缘起,前面谈的 是 四、缘起与三法印 




 五、十不缘起
 
 
 五、十不缘起
 (讲义P55)


1 、「不有不无」 之缘起—中道 
1 、「不有不无」 之缘起—中道 
第22行: 第23行:




 缘起法,只要是依缘起而有的生命现象,它一定是符合十不缘起。第一个叫做「不有不无」 ,这个内容上次有讲过,我大概又提一下就好了,这个「不有不无」  ,就是说对生命身心的生死现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缘起法,只要是依缘起而有的生命现象,它一定是符合十不缘起。
 
1 、「不有不无」 之缘起—中道
 
第一个叫做「不有不无」 ,这个内容上次有讲过,我大概又提一下就好了,这个「不有不无」  ,就是说对生命身心的生死现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 '''有: 此有故彼有... 缘无明有行…生故有老死;生死轮回
。'''】
 【 '''有: 此有故彼有... 缘无明有行…生故有老死;生死轮回
。'''】
第28行: 第34行:
 有 ,是因缘和合而有的生死轮回,无 ,是指这个生死轮回,如果照着正确的方法去修行,它可以达到生死的止息,而入涅槃,这个叫做无,所谓的无,就是不会再来生死轮回。我们修行人,或是我们学佛的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佛教里面的一切生死轮回的有,是因缘合而的,此有故彼有的有。所以我们是有轮回的生死的,你不要把轮回生死都破掉了,不要把轮回生死都认为它没有,那就落入断灭见。
 有 ,是因缘和合而有的生死轮回,无 ,是指这个生死轮回,如果照着正确的方法去修行,它可以达到生死的止息,而入涅槃,这个叫做无,所谓的无,就是不会再来生死轮回。我们修行人,或是我们学佛的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佛教里面的一切生死轮回的有,是因缘合而的,此有故彼有的有。所以我们是有轮回的生死的,你不要把轮回生死都破掉了,不要把轮回生死都认为它没有,那就落入断灭见。


 所以 '''【正见—不否认生死的无限轮回''' 】
 所以 有的'''【正见—不否认生死的无限轮回''' 】


 你有认知生死的无限轮回,你才知道要去修行,这个叫做有,但是很多人是不了解我们生死轮回的无限延续,所以对有就会有错误的认知。'''无就是此无故彼无''',烦恼断了就不会再造业,烦恼就不会再润生,那我们就不会再来轮回,这个叫做烦恼尽,就不会再来轮回。所以这里的正确认识就是生死的止息,不会再轮回,这个叫做有、无,所以我们叫做「不有不无」,这个是有、无。
 你有认知生死的无限轮回,你才知道要去修行,这个叫做 ,但是很多人是不了解我们生死轮回的无限延续,所以对有就会有错误的认知。''' 」, 就是此无故彼无''',烦恼断了就不会再造业,烦恼就不会再润生,那我们就不会再来轮回,这个叫做烦恼尽,就不会再来轮回。所以这里的正确认识就是生死的止息,不会再轮回,这个叫做 有、无 ,所以我们叫做「不有不无」,这个是 有、无


2、不生不灭 
2、不生不灭 


     
     生跟灭,我们身心现象的生,是缘起的生不是实质的生。我们身心生命现象,这个五蕴的和合,刹那灭去,也是因缘和合的灭,不是有一个实质的什么东西在那边灭,所以这个叫做「不生不灭」。或是说,生灭是因缘和合没有实质性的,这个叫做「不生不灭」 ,这个是「第一义空经」杂阿含335经 所讲的,这个都是上个学期在说的。所以我们有「不有不无」 ,「不生不灭」 ,那这个「不生不灭」 ,其中经典的这句叫做【'''如是眼不 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有没有业报轮回?有,那有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叫做作者或是我的?没有,这是《阿含经》里面很深刻的一个观念跟认识,那这个都是上学期讲的,我们只是把它复习一下。


生跟灭,我们身心现象的生,是缘起的生不是实质的生。我们身心生命现象,这个五蕴的和合,刹那灭去,也是因缘和合的灭,不是有一个实质的什么东西在那边灭,所以这个叫做「不生不灭」。或是说,生灭是因缘和合没有实质性的,这个叫做「不生不灭」 ,这个是「第一义空经」杂335经 所讲的,这个都是上个学期在说的。所以我们有「不有不无」 ,「不生不灭」 ,那这个「不生不灭」 ,其中经典的这句叫做【'''如是眼不 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有没有业报轮回?有,那有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叫做作者或是我的?没有,这是《阿含经》里面很深刻的一个观念跟认识,那这个都是上学期讲的,我们只是把它复习一下。




第53行: 第58行:
 因为你有这个我,可惜这个是无常变化,是不受你控制主宰的,一旦不顺你的意的时候,你就会有苦。我们目的就是要离苦,但是离苦,你是没办法从无常去下手的,因为无常它一定是无常的,这是真理,因为它是缘起的,那这两个(我执和无常)谁错,哪一个有问题?无常是没问题的,无常本来就是这样子,是我执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去断这个我执,破了这个我执,那就叫做无常归它无常,它变化归它变化,我已经能够接受它,而且不会再去执著,那这样的话就没有冲突。没有冲突,我们就不再受根本的忧悲苦恼,这个就阿含经的根本教义。
 因为你有这个我,可惜这个是无常变化,是不受你控制主宰的,一旦不顺你的意的时候,你就会有苦。我们目的就是要离苦,但是离苦,你是没办法从无常去下手的,因为无常它一定是无常的,这是真理,因为它是缘起的,那这两个(我执和无常)谁错,哪一个有问题?无常是没问题的,无常本来就是这样子,是我执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去断这个我执,破了这个我执,那就叫做无常归它无常,它变化归它变化,我已经能够接受它,而且不会再去执著,那这样的话就没有冲突。没有冲突,我们就不再受根本的忧悲苦恼,这个就阿含经的根本教义。


 你只要抓着这个来谈,只是说细节上,还有很多东西我们必须谈,你认识的越详细认识的越深,你以后在实践的时候,你的 实践力就会越容易越清楚。就好象说你虽然没有去过BENF,你把它研究的越透彻,不管是从地图上从什么什么研究的越透彻,并不是代表说你就没有问题,而是会代表你的问题会少,而代表以后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有更容易 更有办法去解决。你走错路可以马上知道,如果你研究的不透,走错了大冤枉路你搞不清楚。
 你只要抓着这个来谈,只是说细节上,还有很多东西我们必须谈,你认识的越详细认识的越深,你以后在实践的时候,你的 实践力就会越容易越清楚。就好象说你虽然没有去过BENF,你把它研究的越透彻,不管是从地图上从什么什么研究的越透彻,并不是代表说你就没有问题,而是会代表你的问题会少,而代表以后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有更容易 更有办法去解决。你走错路可以马上知道,如果你研究的不透,走错了大冤枉路你搞不清楚。 


4、不一不异 
4、不一不异 
第94行: 第99行:
 因为第一个,没有一个真实的我;第二个,如果讲我的话,是因缘和合五蕴身心流转这样一个和合的假我,依这个五蕴身心还有业力的流转,而显现出一个相似相续的一个我,这样才是佛教正确的缘起无我观。缘起是假名我,无我是破除一个真实的我,这个是佛教的一个真实的轮回观,真实的一个流转观。这个是前面讲的四个经的内容。
 因为第一个,没有一个真实的我;第二个,如果讲我的话,是因缘和合五蕴身心流转这样一个和合的假我,依这个五蕴身心还有业力的流转,而显现出一个相似相续的一个我,这样才是佛教正确的缘起无我观。缘起是假名我,无我是破除一个真实的我,这个是佛教的一个真实的轮回观,真实的一个流转观。这个是前面讲的四个经的内容。


不来不去 这个是我们今天刚开始要讲的,我们先看原文,然后 我再把白话解释在后面给大家看。
 
5、「 不来不去 」(讲义P66)
 
这个是我们今天刚开始要讲的,我们先看原文,然后 我再把白话解释在后面给大家看。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獨靜思 惟:「云何為我?我何所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獨一靜處,作是思惟:『云何為我?我何所 為?何法是我?我於何住?』」'''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獨靜思 惟:「云何為我?我何所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獨一靜處,作是思惟:『云何為我?我何所 為?何法是我?我於何住?』」'''
第130行: 第138行:
 所以他说,【'''以眼和色和合為因緣,就 會產生眼識,以眼、色和眼識等三事和合為因緣, 就會產生觸,】'''
 所以他说,【'''以眼和色和合為因緣,就 會產生眼識,以眼、色和眼識等三事和合為因緣, 就會產生觸,】'''


 有了觸就會有受、相、思等等連鎖 的心理反應
 有了觸就會有受、相、思等等連鎖 的心理反應 所以他说,眼根对色境会产生眼识,眼识就是认识的功能,根只是吸收讯息而已,根没办法认识,但是根会产生识,识是心里面认识的功能,你有认识的功能,接下来,你就会开始去认识你的对象,开始去认识你的对象,吸取对象产生认识。这个资料本来吸收进来的时候产生认识,是识的问题,但是识只是认识的功能而已,现在开始要去分析,你吸收进来的资料了,认识的产生真正开始于触。触开始对于你的对象资料做分析,做真正的接触跟认识,这个叫做触的功能。
 
所以他说,眼根对色境会产生眼识,眼识就是认识的功能,根只是吸收讯息而已,根没办法认识,但是根会产生识,识是心里面认识的功能,你有认识的功能,接下来,你就会开始去认识你的对象,开始去认识你的对象,吸取对象产生认识。这个资料本来吸收进来的时候产生认识,是识的问题,但是识只是认识的功能而已,现在开始要去分析,你吸收进来的资料了,认识的产生真正开始于触。触开始对于你的对象资料做分析,做真正的接触跟认识,这个叫做触的功能。


 这个识分析的比较细,【'''有了触,就会有受、想、思等连锁的心理反应,'''】
 这个识分析的比较细,【'''有了触,就会有受、想、思等连锁的心理反应,'''】
第148行: 第154行:
'''【且心生歡喜,應當隨時憶 念,即:『一切諸行空,沒有所謂的常、恒、不 變易的東西,一切是無我、無我所的。』】'''
'''【且心生歡喜,應當隨時憶 念,即:『一切諸行空,沒有所謂的常、恒、不 變易的東西,一切是無我、無我所的。』】'''


 一切行,这里指的一切行是什么?这里一切行叫做诸行,就是我们常讲的诸行。你们知道佛教里面常讲有很多种不同的 “行”,但是基本上有三种行。 (答:弟子 到两 个,诸行无常的行,还有一个色受想行 的行, 第三 个行 子不 得),
 一切行,这里指的一切行是什么?这里一切行叫做诸行,就是我们常讲的诸行。你们知道佛教里面常讲有很多种不同的 “行”,但是基本上有三种行 是比较重要常听的,第一个诸行无常的行,第二个是色受想行识的行,第三个行就是十二缘起的无明缘行的行。十二缘起支我们后面会讲,十二缘起支里面,无明缘行的行,那个行就是业,它的梵文字就是业,就是造作就是业的意思,所以无明缘行的行,确实就是行动的行,就是业的意思。
 
第二个色受想行识的行,是指心所,心所,内心动发,付诸于行动的各种心所,就叫做行蕴 我们以前讲俱舍论 ,或讲什么的心所法,都是这个行蕴所摄的,我们有种种的心理作用,除了受跟 以外,其它种种都摄在行蕴里面。接下来最后一 比较难理解的 叫做 诸行无常的行 ,师父分析过,这个诸行无常行,导师分成大用流行,因为它是Samskara,它是进行式,意思就是说,我们身心生命内在的这些 ,还 有外在的一切,都在变化当中,都在进行式,没有一刻刹那停留,这个叫做大用流行,这个就是说一切诸行的行。所以 ,他这里谈到一切行是空,一切诸行是空的诸行,其实他的诸行就是指一切的进行。什么叫一切的进行?上面所讲的,我们眼对境,产生眼识,眼产生触,然后接下来受想思,这是不是一连串的一种认识?身心对外的一种认识作用,这一连串的认识作用,是不是一直这样一直过去的,他有一个刹那停留下来吗?没有,他没 有一个 刹那停留下来,他都一直这样延续。虽然有时候我们感觉不到,但是事实上,是因为我们感官不敏感,所以我们一直觉得,好象有什么东西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其实他是刹那一直在变动的。哪怕你一直缘着同一件事情,你想同一件事情,其它的都是一直刹那一直在变的。
 
师父常常举那个日光灯的例子,日光灯一直在闪,但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没有那么快,跟不上,所以我们以为它是不变的。同样的我们这些认识持续一直在变化当中,但是因为我们的这个心识变化速度太快了,我们感觉不出来,以为 一个不变的一直在延续著,事实上他是不断的变化当中,一直前进的,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所以这个叫做诸行空。一切诸行空,没有所谓的常恒不变异的东西,一切都是无我 无我所的。
 
这个地方的红 字,刚刚的原文叫做【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稳变异之我】,就是师父这里翻的,在一连串的身心作用中,这个一连串的身心作用,就叫做诸行。
 
那什么一连串的身心作用,眼睛对色产生眼识,产生触、 、思,就叫做一连串的身心作用,就是诸 行的 意思,就是诸行所指摄的。所以你看,【此 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 之我】,就是在这一连串的身心作用当中,一切是无常的,没有个恒常不变的我。但是有没有看到?【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有没有看到,这是师父这里讲的,但是却可以说,有一个无常的假我,即是有一个非恒常不稳定,一直变化的我,这个叫做非常 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稳变异之我。
 
所以谈到这里,回到我们之前回应你这个问题,佛陀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具体圆满的回答,就是一个答案,这个我,是因缘和合的假我,是诸 变化,无常中间的一个,不断不常的我,这个我,就是身心不断变化当中,一个相对存在的,缘起和合的假我。但是,你如果要从中去找到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是没有这个东西的,所以不要去想说,我住在哪里,或是我从哪里冒出来,我从哪里生下来,不要去想这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有没有我,有 缘起的和合假我,这缘起和合假我里面,有没有一个真常不变的我,没有,这个是诸法实相。说起来简单吧 是这样没错,然而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因为我们的无始以来的烦恼,错误就是我见,那边我的我执我见,就是在任何时候,不管是内外,不管是哪里,不管是身心,不管什么,你都会执著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由这 我为根本烦恼,而会有贪瞋痴的现 ,然后会有各种各式各样的,小烦恼的产生。
 
所以从大的世界动乱,到小的你我的冲突矛盾,都是这个样 来的,这个叫做「不来不去」,那为什么这个叫做「不来不去 」?当然你可以不把它叫做不来不去,你可以把它叫做不来不去也可以,因为这个「不来不去」,叫做不实来不实去,因为他说什么?【诸行如幻如焰,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这个来去倒不是我们人的来去,而是说这些法的作用。包括当我们认识产生的时候,这个叫来 ,我们认识过去了,这个叫去 。那这些认识的产生,还有我们生命,现象的不断的这样循环,好象是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但是事实上,这是一个现象而已,一个缘起和合的相而已,它没有一个本质实质的东西,这个叫做不实来不实去。
 
所以总归一句话,有因缘和合的假我,没有不变实质的常我,就是这个经所要描述的。那这个经所要描述的假我,就是从各种因缘和合里面,来分析这个假我,然后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在作用,但是它是不实来去的。有没有来去?有,但是有没有真实的一个 变的东西在里面?没有。
 
问:如果佛法说 ,无常就是随缘变化,每一秒每一分中变化,万相只是一个相的部分,万相就是没有住的地方,无住,因为刹那变化 ,如果是无住又无常,那何来有我 ?应该是无我。
 
师父:就是无我,佛陀就是要告诉你无我,他就要表达无我,但这个无我是破除一个不变常恒的我,但是他不否定缘起和合的这些运作跟现象。
 
问:所以佛说「我」只是一个相的部分,如果我们说万相,就是已经有包含一个我在里面,所以我们说如果没有相,万相就是无相,就是假,就是无我?
 
师父:无相就是无我的意思,在大乘佛教里面讲,无相就是指无我。但是有没有假相,有没有和合相?有,所以有一合相,但是一合相不是真实的,不然的话会落入断灭。你要是讲无我,连缘起和合的我都把它破除了,那就变成落入断灭见了。那我打你一拳,你会不会生气?有人说那你的都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就变成落入断灭见了。所以我们 在缘起和合的现象当中,去建立一些法规法则,但这些缘起和合的现象下面,是没有一个不变本质的,所以这个就是佛教最深最难的地方。一方面要了解缘起和合相,一方面又不能执著这些缘起和合相,而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
 
问:如果我们没有用那个时间跟空间的因素,在这里面,那么无常还是相对吗?
 
师父:当然 ,无常是指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东西,(问:所以我说如果生老病死,是我们以那个时间的因素来看 ), 生老病死倒不是以时间,是以我们生命的一个变化现象,所以它不是单指时间而已,它重点在指我们这个生命的一个变化的现象。
 
问:就是说,不认为有一个恒常的我,但是就是佛法里边会讲真如本性,那我们那个真如本性是不是恒常?
 
师父:真如本性,你应该早上来听师父讲《成佛之道》,因为这个东西牵扯的问题比较多,所以我不在这边做回答。真如本性有各种说法,而且真如本性是大乘佛教所谈的,它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法,师父建议你回去去看看师父讲《成佛之道》大乘佛法里面谈佛性,而且就在这几集里面去谈,去了解,就知道他谈真如本性到底是什么。就真实的义理上来讲,其实讲的真如本性,就佛教的大乘的教义,般若经的教义来讲,真如本性其实是空性,空性是通于什么性,无常无我性。没关系,去把《成佛之道》看一看,空性就论师还有般若经典,他认为的真如法性是空性,空性通于无常无我性,也就是缘起性。
 
问:我觉得空性应该是没定义性,如果无常无我也是。
 
师父:没关系,你去把师父的《成佛之道》看看,空性般若经有解释,中观有解释,阿含经刚刚有没有讲空?有,阿含经讲的空,就是缘起的假相叫空。这个你慢慢听,你慢慢听,因为佛教里面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师父会把它整合起来。
 
 
 
 




(师父弟子想问一个问题,关于这一页就是说,佛陀给比丘解释的是说,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弟子想问一下,就这个触,是不是心所的一个,因为佛陀上面就是说,先跟你说二法,然后比如说身触,但那个触实际上是触境,但这个三事和合觸,这里面的触是不是心所法的触),在那个阿毗达磨里面,他认为这个触是一个心所法,那这个细节,我们刚好今天等一下会分析,因为这个对这个触,当然也有不同的说法,但在三和合生触的触,阿毗达磨把它解释唯识一种心所法,当然触还有不同的触,比如说身触,眼耳鼻舌身意,然后身触,眼耳鼻舌身触,那个身触,也是一个触,但是那个触不单只是一个简单的 ,它是指身所认识到的,这样各位了解,那如果讲的触是心所法,这个触就有六触,言而鼻舌身意都有触,这样,那这就是指这里的触,六触的触就是这里的触,我们后面慢慢会分析,(下一句 觸俱生受、想、思,那它的意思就是说,受想思和触必须同时生,不可能单独生,对吗 ,他那个俱是不是指,必须一起的意思),基本上它是,可以说是一个,一个序列下来的,但这个序列里面,他只是说,我们的一个现象上,有这么 ,一个序列,但是我们这个序列是,一般我们的认识一个过程,但是不要把它想成说,这个结束换这个,这个结束换这个,它只是说大体上说,我们的一个内心的作用,大体上是这样的一个方式,这个是这里所讲的,但是在其它经典讲的,会有一点点,稍许的不一样,重点在于什么,重点在于,佛陀在分析我们内心,作用的一个序列跟过程,我们只要认识说,会有这么一个序列,跟过程的变化,然后这个变化当中,是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我们要认识到的这样子,不然的话会产生什么 ,这里是这样讲,其它地方会有另外的讲法,比如说十二缘起支里面,他讲什么,他讲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他没有讲想跟思 ,所以他的分析,有时候看他的重点在哪里,那你不能说,师父那个经跟这个经,是不是有一个经讲错,不是,而是每个经,他在分析的时候,他会重点不大一样的说明,而且是 ,可以融合在一起的,只是说要怎么做,我们慢慢后面再分析,而且十二有支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只是我们每一经,在读的时候,要了解他到底,要表达的重点,到底是什么,不然的话,会产生某些问题,什么问题 ,因为现在我们留下来的,修行方法的法门里面,我们有北传的阿毗达摩,对阿含经的解释,会有现在流传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的南传佛教的,上座部的阿毗达摩,对于五部尼柯雅的解释,部派跟部派之间,他的心心所的分类不一样,流转上面的作用,也会有点差异,如果你不了解,阿含经讲的佛陀的要点,是什么,你可能会在这间差异,部派中间差异去执著,哪一个讲的才是对的,哪一个讲的是错的,这样各位清楚,不然的话,连大乘教法,在安排心心所的时候,以及 ,俱舍论在安排心心所 ,也会有不一样,那这不是对跟错的问题,这要了解一件事情,印顺导师曾说,这些心心所法,在分析的时候,都是运用心理学,我们的思考或作用,大方向上会有这么一个过程,但是 ,我们这样的分析,也只是取于有助于,我们认识跟观察,去反映我们自己认识观察,自己的身心作用,而不再说一定是这个样子,或序列必是这个样子,倒不是说这个样子,不然的话,两个部派排的序列不一样,你就会说那到底谁对谁错,比如认识开始,俱舍论跟唯识会讲,觸、作意、受、想、思,一个是讲,作意、触、 受、想、思,那到底谁对谁错,那你不能说唯识对俱舍论错 ,我告诉你,两个都是世亲菩萨写的,百法明门论,还有五位七十五法,俱舍论都是世亲菩萨写的,那师父 他是不是年老的时候,有点记忆了,年轻的时候写什么有点忘记,不是的,只是他那时候到最后会觉得说,怎么样去观察,怎么安排,可能他觉得受到大乘佛教的影响,他可能觉得更合理,就是这样而已,但问题是他并没有回去把俱舍论改掉,俱舍论还是继续流传的,这样各位大概了解,有没有什么问题,(就是从五蕴来说,是色受想行识,然后从这个十二有支,就是从受这块讲,受、爱、取、有,这个想和爱、行和取,识和有,有没有一种对应关系),我后面会解释十二有支会慢慢解说,会做一点解说,其它有没有什么问题,时间是不是快到了,是五分钟还是,你的表情,还有三分钟,白话已经看过了,析辨,從前述的第一義空經到本經,一共四經,都是在讲,缘起无我的根本教法,本经就是我们现在谈的这一经,不来不去这一经,就是从认识的生起,认识的生起,和引发的另一连串心理作用来说明,无我,来说明无我,佛说我们认识中的一切称唯识间,叫做什么世间,六六识间,还有五蕴世间,记得,佛教里面,所以来听师父课的人,要有一个观念,佛教对很多东西的定义有时候不大一样,我们讲世间,佛教讲几种世间,大的是两种,哪两种,有情世间,器世间,器世间就讲什么,就是讲什么须弥山 ,有三界,那有情世间 ,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的有情,那三界里面的有情,这个叫做有情世间,但是在有情世间里面,阿含经,在针对有情里面,他不谈那么广,他谈的是什么,身心世间,这身心世间又分为,六六识间和五蕴世间,六六识间就是讲六根对六境的认识,而产生的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所牵扯的,就不再是那么广大的宇宙,或是什么山河大地,他指的是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认识,还有这个身心生命的存在,这个是谈的六六识间,还有一个五蕴世间,我们如果学佛,离开了我们这个五蕴身心,那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学佛就是在探讨,我们这个五蕴身心的状况,从这样来认识,然后推广到对别人应该怎么做,这才是佛教要学习的,所以叫做五蕴世间跟六六识间,所以我们这里说,佛说我们认识的一切称唯识间,从认识,而认识则从根对境的产生识开始,有了识就会引生如 ,触受想思等一系列的心理作用,从这些身心不断变化作用当中,可以成立一个无常变化的假我,但并没有一个不变的真我,在生命的流变当中,认识其真实的样貌,否认真我破常见,建立假我的,否认常我破常见,建立假我破断见,这即是离断常的中道正义,本經可視為破真(常) 我而立假我的代表經典。,这样可以,我们先休息一下,十分钟以后我们再回来,我们来继续看,缘起法的内容,还有依缘起而缘生的种种现象,十不缘起我们大概谈了,那么现在 ,我们再来谈缘生法,那缘生法其实就是十二有支,但是这里十五谈缘生法的十二有支,会做一个更详细的分析,你们尽量听,听懂多少算多少,然后理解多少算多少,你现在如果不理解没关系,多听几次,慢慢慢慢就会理解,而且这十二有支的分析,师父是依 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里面去讨论分析的,因唯识父觉得机缘也差不多成熟了,不能讲阿含经,不能再讲一些比较只是白话,解释解释这样,所以我们做一个比较深入的分析,缘起法大概讲了一下,以后我们会继续讲,那现在是讲依缘起而有的缘生,你们记得吗,缘起法的定义,阿含经经里面缘起法的定义是什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个是流转,还灭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那此有故彼有是,这缘起法的流转跟还灭,都是针对什么而讲的,针对缘生法,是的,这缘生法其实在谈什么,生命的流转还灭现象,所以要记得,阿含经里面讲缘起法,是针对我们的身心生命而谈的,所以它的流转就变成苦集 二谛,它的还灭就变成灭道 二谛,所以这个叫做缘起四圣谛,对这个观念一定要很清楚,清楚了吧,从此不会忘记了,没问题,我没有叫你背细节,我是告诉你说,阿含经以及所谓的三乘共法,所谈的根本教法叫做缘起四圣谛,缘起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四支流转叫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在谈身心生命的时候,那就变成苦集 二谛,还灭的话就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谈身心生命就是怎么样,在谈还灭 二谛,这个就叫做四圣谛,所以缘起用在身心生命现象,就是在谈四圣谛,所以这个叫做缘起四谛,这样各位了解,既然谈缘起,此故彼是法则,然后它的流转跟还灭,也就是十二有支的流转还灭,所以谈缘起,一定要谈身心,谈身心离不开谈十二缘起支,但事实上这虽然叫十二缘起支,实际上它是缘生法相,缘起是指缘起法则,生命现象是指缘生法相,是指这个身心生命的流转跟还灭,一定要抓住这样的一个特色跟重点,你才能了解阿含经在讲什么,我们先来看看,虽然前面讲过,但是师父这里的重点放在缘生法,缘生法叫做,Pratiyasamutpanna,Pratiyasamutpanna,Dharma,叫做缘生,这个叫做法,这个叫做缘生法,这个叫做缘生法,这里的法不是佛法的法,这里法是指 ,现象事物,要了解缘生法,先了解缘起法,缘起法它叫,Pratiyasamutpanna,Pratiya,Pratiya,种种或是原因都可以,种种种种或是原因都可以,Sam跟ut是接头词,聚合的意思,聚合的意思,英文里面有没有一个字叫Sam,什么意思,合集 ,不是一些 ,怎么拼,S-U-M,S-U-M ,这个是什么 M,这个是S-A-M,一样是Sam,Sam这个是两Sam,不是两Sam是Sam,因为,梵文字,好发音,它什么字母它就发什么音,英文字不好发音,它字母跟它发音常常不一样,所以 ,我似乎没办法看到它的字化,它的音,因为常常发不出来,为什么CH有时候发什么,有时候发K,有时候发什么,有时候发CH,那到底什么发K,什么时候发CH,反正有很多规矩,我也必记不起来,反正我没看过的字,就什么,没边读边,无边瞎编,所以立师父常常会纠正我,这个字不是这样念的,这样子,为什么会念Chinese不念Canese,不念Chinese,为什么念Chemistry,为什么不念Chemistry,没错吧,为什么念Chemical不念Chemical,这是我永远搞不清楚的,说不定过一阵子,说不定晚上就有英文老师来跟我说,师父,他的规则是这样这样,他说规则你自己背,我不当英文老师,所以我背规则,这个sum就是怎么样,跟英文字很像,整合,what也是接头字,两个字加起来就是整合的意思,所以它是,种种种种,或直接换成因源,整合,整合,然后pada就是生起,pada  ,就是生起,整合就是生起,它的意思就是说,种种种种因缘条件,结合起来而产生的,这样的一个法则,就叫做什么,缘起法,所以缘起法本身就已经告诉,它的内容,这个字义就告诉你了一个内容,什么内容,所有的东西都是种种种种聚合而产生的,它的字义就已经告诉你这样一个内容,其实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语言文字都是这个样子,有一些好的语言文字,它本身就已经告诉你这些内容在里面,其实中文字虽然是相行的,但有时候它会告诉你在里面,大 怎么写,这样,它就是一个人把手脚打开,躺着,那怎么把手脚打开,那就是很大,不然你大要怎么比,我问你,小怎么比,缩小,缩小,大怎么比,很大,手不够脚要打开,那就表示很大,就告诉你这个意思的,虽然它是拼音文字,但是它拼起来,它已经告诉你说,这些字结合起来,它去表达它的一个内容在里面的,所以这个叫做,种种条件,因缘结合,而生起的就叫做缘起,这是缘起法,是指法则,那么缘生 ,Pratityasamutpanna,PPP,在英文里面有没有过去被动,PP,过去的Past,Pastive,过去被动,梵文还有一个,过去被动还有被迟疑的(?),所以它是PPP,不但是过去被动,而且是完成的,所以它是说,种种因缘而结合,已经完成的,而且这个PPP,当行容词用,英文有没有过去分词当行容词的,有 ,已经被吃完的食物,反正这些你们大概知道,这个当行容词用的时候,描述后面的Dharma,意思就是说,经由种种因缘条件,而使之生起,而且已经生起的这些东西,就是缘生法,那个法是指东西,是种种因缘条件和合之后,已经完成,已经被生起的这些东西,因为它不是自己生起来的,它是因缘合而起来的,所以它是被动的,而且已经完成了,所以它就是PPP行容词,那这些东西是什么东西 ,记得吗,师父说缘生法是应用在什么,十 二有支,这些东西是指我们身心生命现象,就是这些东西,也更具体讲一点就是十 二有支,这些Dharma指的具体就是生命现象,就是十 二有支,所以这个叫做缘生法,你看,所以说指因果法则所现起的现象,特指生命的延续现象,既是这个惑打错,这个惑打错,加一个心,知道怎么写,惑业苦的惑,这个惑打错会改,惑业苦的流转现象,就是指四圣谛,十 二缘起,十 二缘生法,十 二缘起支又叫十 二缘生法,十 二缘生法 ,就是指,什么,你们最好是把它背起来,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个就是十 二缘起支,也是惑业苦 ,身心生命的流转现象,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缘生法就是此生必彼生,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那么就是说,它肯定是一个,一个因带着一个的果,一个果带着下一个因,当然不是一个一个,我执道,那什么是第一个,就是它总得有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基本上佛教不讲第一因,那么如果我们讲,要讲,可以讲根本因,但是不讲第一因,因为讲第一因,就会落入了那个,有一个尽头的那个,那佛教讲根本因,生命生死的根本因,就是无明,就是你刚才讲的,我见,我执,那是身心生命,不断流转的根本因,就叫无明,无明,就是怎么样,根本的我执见,我们无始以来,身心生死的轮回,就是那个无明,不断的运作引起的,那个无明,就叫做我执见,那这个无明,就是这里讲的,无明缘行,这整个,就是这个无明,(我觉得这个无明 ,是属于我们意识界里面的事情,我们知或者不知,明或者不明),我们内心里面的,有察觉到没察觉到,它的根本烦恼,都是这样子,(但是它那个缘 ,不依我们意识界而成立的,对吧),对 可以这样子讲,(那么它还是有第一因的),你要讲第一因,它也不是第一因,它是可以说是根本因,这样知道,(根本因回到意识界了,对吧,就跟外面的客观世界,是没关系),等一下,你这个意思,我要了解你 ,要表达的,等一下你听师父,多说一点,你再来表达,因为你这样讲,我没有办法跟你讲,是或不是,因为我不很了解说,你的认为说,跟外界没有关系,是怎么样的没有关系法,因为我现在 ,不很清楚,你的想法的时候,我跟你回答,是或不是,都有可能会产生错误,你慢慢听,然后师父,慢慢了解你的思维,再来回答你的问题,可能会好一点,这十二缘起法,就是无明缘行,識、名色、六入、觸、 受、愛、取、有、生、老死,就是这十二个,这十二个,一般来讲,作普遍共通分析,都是依分位缘起,而做三世两重因果的分析,以及解释,大部分都是这个样子,我们来看一下,有关这缘起支,一般解说,还有普遍性通遍性的,都把十二有支,做一个十二支,是做最圆满的,而且都是做,三世两重因果的,这样的一个分位解释,你记得师父在最早的时候,也是这样做解释的吗,也就是说,无明是生死的根本因,没错,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有无明,这个无明就叫做惑,惑就是烦恼,然后行就是业,刚才讲行业,三种行,其中的十二缘起支的行,就是业,就是造作,无明烦恼,惑无明烦恼,一直都在,但是我们在探讨,身心生命,从三世怎么去分析的话,就是说,过去生无明,造作行,造业,就有或业,这叫做过去因,行 ,造作了业力之后,烦恼再去润业,然后我们,那一生死掉之后,就会有业力的规范,而成为一个投胎识,投胎识就会入母胎,会入胎,入胎之后,这个识,就会怎么样,跟我们的 ,那个生命的那个胞胎,结合,就是这个名色,名色,所以叫做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两个 ,一个是生命的入胎体,一个是什么,色是我们的肉胎,肉体,名是我们的 ,精神体,比较粗面的精神体,所以会有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相依相护,然后到了一定的程度 ,就会有六根长出,就会有六根生长出来,六根慢慢生长出来,胎儿完成出胎之后,就会产生认识,这个就是所谓的触,产生认识 ,就会有感受情绪的波动,这个 ,就是现在的苦,有没有看到,就是现在的苦,现在的苦果,这是过去的因,这是现在的苦果,这个就是过去,这个叫做什么,一重,这样叫做一重,那这个叫做两世,再来,那么我们感受到有触,然后有受之后 ,这个触已经是,无明相应的触,已经在里面了,由于有无明相应触,所以我们感受波动的时候 ,会进一步去推动这个爱,爱就是染著执取,然后会爱跟取,都是属于烦恼,那么爱跟取 ,一个可以说是 ,内心烦恼的发动,一个取是属于 ,去实践的,我现在先这样子解释,我们等一下分析的时候,会有更深一点的分析,但是会有一点点不一样,你只要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好了,那么这样的话,这个就是烦恼,取去行动就叫做造业,造业就会有业力的存在,业力的存在就叫做有,这个有 ,就是三界的生命潜在体,因为你有这个业力的存在,你的烦恼再去润发,这一辈子死后,下辈子就因于业力再去投胎,下辈子再去投胎就会有什么,生 会有老死,所以 ,它有两重因果,但是它有三世,这是过去,这是现在的苦果,这是现在的苦因,有没有看到现在的苦因,然后这是未来的苦果,所以 ,过去,现在 有没有看到,未来,三世,它有几重,第一重,第二重,这个叫做三世两重因果,也就是在解释,惑业苦不断的循环,那你其实你讲哪一世,它都有三世,这实在,这不是针对你哪一世,只是说我们生死不断的循环,就是这样的一段不断的循环,就是不断的循环,那这不断的循环当中,我们只要去了解说,无明是根本因,所以我们如果修行要断的,就是这个无明的惑,这个无明根本因,它都已经存在了,但是 ,我们修行的时候,断的当然是无明没错,我们修行的时候断的是无明,就是师父那三个图里面的我执,无明就是根本的我质见,但是你在修行的时候,要从哪里下手,什么时候才能在无明当中,去了解 去断 ,它的根本点在这里,触受爱取这个地方,触受爱取这个地方,名色六入,它可以从另外一个认识论来解释,六六法门,如果它把一个当成根,一个当成是认识的对象,一个当成是六识,这个识的认识,已经是有无明的触在里面的,这个等一下我会做更细的分析,那这个触已经有无明在认识里面的,已经有无明在认识,在认识里面,所以就会产生受,情绪的波动,情绪一波动,无明一作用就会有爱,所以你们之前,如果听师父讲 《阿含经》(佛陀的教示)的六六法门,我不知道你们记不记得,有一个叫做,知此见灭炽然,就是在六六法门里面所讲的,以后你们来的话尽量带着,进修 你有带是不是,翻一下,应该是在六六法门,最前面六六法门里面,有一个叫做六根门头好修行,六根门头好修行,有翻到吗,你先翻目录,师父在最前面讲缘起法的时候,你可以翻到目录,它的目录好象是在最后面,就是哪一个故事,应该是在最后面那一页,六六识间,158页 是不是,然后有一个叫做六根门头好修行,有没有看到,就是一样的前后,前后有一个叫做六根门头好修行,158页,你有翻到吗,158页,下次要带书来,这个书要带来,你没带书就放过你,放你一马,那个靖月你有翻到吗,有翻到的,有没有看到那个灭炽然,那个部分,执此见灭炽然,有没有看到,有看到白话吗,那个麦克风给靖月,靖月你把那个白话的,白话的经文念一下,来看看说这个地方,这个经,杂阿含经里面,它的有没有说执此见,灭炽然这样子,【有 一 次 , 尊 者 富 羅 那 請 示 佛 陀 :,「 世 尊 曾 教 導 『 現 見 法』、,『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 覺』。,世尊!你以前所說的這一些到底是什麼意思?」,佛陀回答,「 很 不 錯 啊 ! 富 羅 那 !,不懂的就是要能提问,当眼看见东西的时候,能觉知到所看见的东西,進 一 步能覺知到貪欲的生起。,能清楚明白,我现在有看见东西,眼见色,并观察到眼时见色时,起了贪欲,这就称为现见法,什麼又是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 覺 呢?,当比丘们见到事物,清楚明白所见的事物,但对所见的事物不起贪欲,清楚明白自己所见的事物,也真实察觉,自己对所见事物不起贪欲,这就称作灭炽然,不待 時、正 向、即 此 見、緣 自 覺。,耳 聞 聲 等 其 他 的 根 對 境 時,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听到吗,或是清楚吗,佛陀讲什么,佛陀意思就是说,我们六根对六境,产生认识的时候,有两个阶段,第一个你要先确认到,你是不是产生认识了,认识的对象是对的吗,还是迷迷糊糊里面,把狗看成猫,把猫看成狗,先确认你认识的对象,确实是这个,第二个要去察觉到,你认识到这个对象的时候 ,是起苦起乐起 ,忧还是起什么,然后接下来要察觉,你有没有在中间起贪瞋痴,面对苦境的时候,你是不是起瞋,面对顺境的时候,乐意的时候,你是不是起贪,如果你起了瞋或贪,你就要想办法去把他怎么样,降伏灭除,这个叫做即此见,滅熾然,等一下我那边有书,你们没有书的,可以回去看看,(师父,这个好象是我们说,那个唯物学,的第七跟第八识,是不是),你说什么,唯识学,当然从唯识学可以解释,不过因为 《阿含经》没有,就是没有谈到唯识学那样,那唯识学当然,依这个谈的 ,就是更复杂,更详细一点,但是这个比较简单,单纯一点,佛教的很多理论,还是都依这个下去做,深广的怎么样,分析跟推演的,那么现在就是说,你看,佛陀说怎么样,在你六根对六境认识的时候,当下就要去观照,这个就是什么,明相应触,还是无明相应处,如果你有明相应处,你认识到了,之后你就知道说,我们都有烦恼在里面,那你是不是因为苦了,而起贪瞋痴,这个就是,然后 ,如果察觉到有,你要把它降伏掉,这个就是训练,就是这个地方,所要表达的,这个地方所要表达,这个是一般的十二有支,那你现在,师父刚刚讲的,跟刚刚讲的这个,有一点点不一样,哪里不一样,说这个是入胎吗,这个是怎么样,胞胎 ,怎么现在讲讲变认识了,是的 《阿含经》,本来就有不同的解说,这不同的解说,我们现在来看看,这十二支里面的不同解说,先看一下这个,缘生支数,到底是三支,五支,十支,还是十二执,哪一个对,到底是,风在动,还是树在动,还是你的心在动,到底是哪一个在动,通通都有动,然后上次有一个故事就是说,然后两个师父在争,这六祖慧能里面的故事,然后一个徒弟说,师父是风在动,所以树叶才会动,另外一个,然后师父说,你说的有道理,你对,他说师父不对,那如果风不动树叶不会动,然后师父怎么说,你对,然后另外一个徒弟说,师父他们两个都不对,因为他们两个扫地,不专心,然后在那边讨论,风动树动,然后两个在那边争执,所以严格讲起来,是他们两个心在动,师父说,你讲的也对,你对,他对,你们大家都对,那到底哪一个才是对,都对,三支对,五支也对,十支也对,十二支更对,那怎么回事 ,其实这是佛陀依照,怎么样不同的状况,不同的角度,对于生命潜留的,延续的一种,说明,简单的讲叫做,惑业苦的流转,讲得详细就是十二支,缘起有十二支,是世尊所开示的,这在佛教界早已成定论,当然缘起是十二支,缘起主要意义,在说明生命的联系,开示怎么样的,逐物流转,怎么样的依著自己,所造的业因,感受因的果报,这是缘起支的一个说明,至于我现在讲的,这个不是师父自己写的,这是 印顺导师,在唯识学探源里面的,因唯识父不敢乱改动,我也自己不敢讲,因唯识父的认识修行有限,所以我完全就是,引 导师的说法,至于缘起支数多少,有没有看到,可详可略可开可合,可详可略可开可合,可详可略可开可合,缘起五支,十支,十二支,十二支都编辑在阿含经中,都编辑在阿含经中,所以阿含经中有五支说,有十支说,有最圆满的十二支说,阿含经里面都有,那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十二支说,似乎 比较圆满,所以古代的弟子们,都依这十二支来解说,但在十二支说普遍流行以后,都对世尊详略开合说法的善巧,渐渐的被人忽略了,有没有看到,所以为什么师父说要读阿含经 ,就是说你从阿含经里面去分析,你才可以了解到,佛陀说法的善巧,以及佛陀说法的活泼性,适应性,所以很多东西你要了解,抓住佛陀为什么这样说,他当初说这个的时候,目的是要让我们了解什么,而不一定在法相上,一个一个执著的那么详细,不然的话,师父说嘛,后代的弟子们对于这些法(的)术(语),如果不一样的时候会产生争执,到底你对还是我对,那就会有什么风动,树动的这些问题出现,我们接下来就来分析,缘生支數里面的,五支,十支,还有十二支,那么最简单的其实就是三支,惑业苦,惑业苦就不用再解说了,我们先来解说五支,五支,我们先看杂阿含经,五支说的杂阿含经,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結所繫法隨 生味著、顧念、,心縛,則愛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 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这一段,他直接从哪里开始讲,直接从爱开始讲,所以他讲爱,取,有,生,老死,那么这一句里面,若於結所繫法隨 生味著,顧念、心縛,什么叫結所繫法,结是什么,烦恼,结是烦恼,那什么是结所系法,这个法就是东西,烦恼所执著的东西,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于烦恼所生的东西,生起了执著,顧念、心縛,則愛生,那么爱就生,那什么叫做烦恼所,系念的东西,结所系法,这个法,烦恼所,贪瞋痴是烦恼,你说无明相应什么,无明相应触吧,无明相应触,好象也对,结所系法,其实,我们的烦恼会执著的,就是我们这个五蕴身心,执著一个我,这个叫做结所系法,所以这个五蕴是我,那五蕴所拥有的,所面对的一切,不管是家庭事业,财产,这些叫做我所,所以 ,依于五蕴,是我们所 ,系着的,这个叫做结所系法,那么如果从六根对六境来讲的话,我们的产生的六识,会对六境起执著,这六境也是,什么,结所系法,总之,这个身心就是我们,烦恼贪恋的对象,这个叫做结所系法,然后 ,如果这样的话,就会产生爱,就会有取,就会有,就会有三界的,三 生命体,就会有,然后就会有出生,就会有老死,这是五支,这是五支的说法,那么,接下来佛陀说,如人种树,初小軟弱,愛護令安,壅以糞 土,隨時溉灌,冷暖調適,以是因緣,然 後彼樹得增長大。,接下来,佛陀用一个比喻,来做比喻,这个下一页,如是比丘,结所系法,味著將養,則生恩 愛,爱缘取,取缘有 有缘生,生缘老病死,犹悲苦恼,如是如是,純大苦 聚集,他意思是说什么 ,我们对小树呵护,然后这树就慢慢长大,我们如果对于,结所系法的这种贪念,不放弃,然后一直去长养他,长养他长养他,那他就越来越重,就好象 ,小树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一样,那么,若与结所系法,随顺无常观,结所系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顾念,心不系着,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犹悲苦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俱灭,意思就是说,你不要随顺你的贪爱,去增长他,你要去断除他,或是至少去降伏他,就好象说一棵小树,你不要一直去照顾他,你照顾他,他越来越增长,犹如种树,犹如种树,粗小软弱,不爱护,不令安稳,不拥粪土,不随时灌溉,冷暖不适,不得增长,后面,我看后面还有吗,等一下,在下一页一样,这是刚刚那个经的句序,他说,如果你对这棵小树,他开始长起来,这个小树就是我们的爱人,他刚刚出长的时候,你不要去灌溉,不要去浇水,而且要进一步怎么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 炙,以火焚燒,烧以成粪,或颺以疾風,或投 之流水,比丘! 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烧 令其磨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答言:「如是,世尊!」,意思是说,这棵树刚开始长起来的时候,你不要去灌溉它,也不要去长养它,而且你要把它斩断,砍断,挖断,挖掉,然后把它烧掉,那这样这个树 ,未来不可能再长了 ,不可能再发芽根茎枝叶,意思就是说,我们烦恼的染爱跟贪爱,你不要去增长他,你不但不要去增长他,而且你要去对治,这些烦恼染爱,未来慢慢慢慢慢慢,它就不会再增长了,「如是,比丘!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 舍观,不生顧念,心不 縛著,則愛滅,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憂、悲、惱、 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灭,这个经 ,告诉你,第一个,他在分析的时候 ,他直接从爱开始讲,从爱开始讲,第二个 ,他说,我们在断除烦恼,在对治烦恼的时候 ,就像这个树一样,你不要去,你不要去怎么样,增长它,呵护它,因为我们一般人,总去是增长,呵护我们的爱染,无知是不是,对,举个例子,你怎么样呵护你的爱染,来,麦克风,或许不是你自己,或是你认为,我们都是怎么样去增长我们的爱染,(喜欢的东西就千方百计的去达到),他说喜欢的东西,我们都千方百计的,想要去得到,喜爱的东西,我们都千方百计的去得到,你是这样说的吗,没错,我们喜欢的东西,我们不会去观什么观,无常观,这就是第三个观念,你说师父怎么修行,无常观 ,那当然观无常之后,还有连续的操作,所以我们喜欢的观念,你不观无常,你不观无常,你就一直执著,你一直执著,你就是在呵护你的爱恋,越看越喜欢,情人眼中出西施,越看越爱,情人眼中出西施,师父说过,师父的一个故事,跟西施没有关系的,跟玩具有关系,师父小时候经过一家玩具店,他那个玩具店,真的 师父有时候,想说这人真可恶,他老是把玩具店,开在我们学校,不是对面 ,师父要回家的转角入口处,学校的对面,开的是一家面包店,那个面包,每次到了我们四点放学的时候,他故意在那边烤面包,所以那个面包,这样一烤出来,闻到,这个叫爱恋系着,肚子其实不是很饿,有一点小饿,但是闻到那个味道,自然而然就会过马路,其实我不需要过马路,我执接右转就可以了,但是就故意过马路,走到面包店前面,多闻几下,看看面包,都行,然后看完之后没钱买,边走边想,叫做爱恋系着,走 走 ,今天要有钱,我就买,没钱,想办法买,怎么买,去找弟弟妹妹,看有没有钱,不过应该是没钱比较多,去跟朋友借看有没有钱,还是找最好的兄弟,今天看有没有钱,但是很信愿的,师父班上有一个同学,跟师父非常好,他家里不比师父家有钱,但是他的零用钱特别多,所以他有钱,他就会买,而且他很慷慨,买了十块钱,我印象中,十块钱好象是三个面包,买了会分给我们,两三个烂兄烂弟,一人半个 或一人一个,所以就每次想说,最好是回家的时候,跟他走在一起,看他今天有没有钱可以买,所以就是,就是一直会想这样子,这个就是顾念染着爱系,然后走着走着,另外一个爱恋又来了,走到转角处,人家说转角遇到爱,遇到我最爱的玩具店,每天经过,看到琳琅满目的,各式各样的,多好 ,每次就站在前面看 看 ,望啊 望啊 ,跟肚子饿没有关系,刚刚是面包现在是玩具,你说 ,师父 你有钱要买玩具还是买面包,我告诉你我可能会买玩具,面包同学会买,但是同学不会买玩具,因为他对那个没兴趣,看 啊 看啊 ,这就执著爱系,回去就想,我回去不想面包,但是我回去想什么,想玩具,真的是这个样子,这就叫顾念爱系,然后去增长去思考,然后 ,如果你越想越多,你越来越贪,但是你没钱买,有一天你可能会去偷,因为你很喜欢嘛,你一直想它嘛,但你又没钱买,那如果你没有强烈的道德规范,你有可能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那小孩子最喜欢这样子,所以 ,这个告诉我们说,不要去系念爱着,而要去观它的无常,所以下次,你们如果经过一些商店,看到衣服,看到这个看到那个,很想买的时候,观无常,买了又怎么样,多了一件衣服 ,买了这样,就是多了一个东西而已 ,那这个无常变化的 ,所以说从佛教来讲,就是够用就好,够用能用衣服穿的温暖,保暖就好了,不要买东买西买一大堆,说实在的,这是众生的通病,上到师父,下到你们 不管任何工作的,都是这个样子,那今天你来听经闻法修行,我告诉你,第一步  ,就是去移除这个爱着,系念的就是无常观,所以无常观强烈的人,基本上他的欲望,会慢慢慢慢的减低,会慢慢慢慢的减低,那当然除了无常观,要对缘起法的认识,要有一定的通遍性,这个是讲五支的,因唯识父觉得这个经典不错,所以不是只列出,讲五支那个而已,还是前后都列出来,给大家做一个思维跟参考,那这一个经典 ,它是很典型的五支,从爱取有生老死开始讲,五支,我们再来看一下下面,另外一个经,时间是不是到了,还有两分钟,我们把这个念一下就好,杂含285经,刚才那个是283经,这个是285经,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尊说 我憶宿命,就是还没正觉的时候,我已经在修行了,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間難入,这个世间难入,应该是念世间难入,意思是世间苦的意思,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 然諸眾生生、老、死,上及所依,不如實知。』,我作是念,何法有故 生有,何法缘故 生有,即正思惟,起無間等,知:,有,了解吗,就是十二有支里面的有,『有「有」故, 生有;有緣故,生有。』,所以怎么样,有生,所以叫做生有,就是生老病死的生,有緣故,生有。』,所以他从,为什么会生,生就先有老病死,那老病死怎么来的,受生而来的,那生怎么来的,有什么,十二有支的有,接下来他说,復思惟:『何法有故,有有?,这样知道吗,不是有有,有括号这个有,第二个就是生老,那个爱取有的有,有有,何法缘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有故, 有有;取緣故,有有。』,就什么,有从哪里来,取,接下来 ,又作是念:『取復何緣?,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缘故,取有,我们讲到这里,时间到了,我们下个礼拜,再把这个经典分析一下,我们接下来要来分析,缘起法十二有支里面的五支,有些经典只讲五支,这五支应该怎么认识,怎么分析,我们下礼拜再来看,(师父 尽修能问问题吗,我想问个问题,行吗,可以可以可以没关系,最后一个问题给你问吧,谢谢师父,这个这个五支说是,是给一般的弟子说的,还是说是给,三果以上的那个,没有 没有特定的,还是针对一般凡夫弟子说的,不是给出,不是给初果或三果,不然就不会讲什么,爱欲,什么观无常,就不会这样子讲了,因为三果以上主要是断无上分结,他是从爱 开始的,所以色爱 无色爱,不是这只是一种,对弟子不同的分析法而已,不是说针对什么三果,几果不是这样子,我们来回向 。


第三个行是喀嘛,但是在什么时候讲的,我是在《成佛之道》讲过,但是它在哪一个经典或教,不是经典,教法里面讲他的行是喀嘛,十二因缘,没错,你们里面有很多很会读书的,就相进仁进修进文进堂,能读书记忆力又好,真的很不错,武智你以前很会读书吗,你以前很会读书吗,看你这个样子,怎么可能不怎么会,应该是蛮会的,不好意思而已,所以师父就有点庆幸,还好师父以前读佛学院的时候,没有跟你们同班,所以师父都可以考第一名,如果跟你们几个同班,我可能就得考第五名或第六名,三个很多,但是有三个比较重要常听的,第一个诸行无常的行,第二个行是色受想行识的行,第三个行就是十二缘起的无明缘行的行,没错吧,十二缘起支我们后面会讲,等一下会讲十二缘起支,十二缘起支里面,无明缘行的行就是喀嘛,业就是造作,那个行就是业,他的梵文字就是业,就是造作就是业的意思,所以无明缘行的行,确实就是行动的行,就是业的意思,第二个色受想行识的行,是指心所,心所,内心动发,付诸于行动的各种心所,就叫做行蕴,包括我们以前讲俱舍论 ,或讲什么的心所法,都是这个行蕴所摄的,我们有种种的心理作用,除了受跟想以外,其它种种都摄在行蕴里面,那个是指心所,接下来最后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叫做诸行无常的行,师父分析过,这个诸行无常行,导师分成大用流行,因为他是Samskara,它是进行式,意思就是说,我们身心生命内在的这些,还有外在的一切,都在怎么样,变化当中,都在进行式,没有一刻刹那停留,这个叫做大用流行,这个就是说一切诸行的行,所以 ,他这里谈到,在哪里,一切行是空,一切诸行是空的诸行,其实他的诸行就是指一切的进行,什么叫一切的进行,他上面所讲的,我们眼对境,产生眼识,眼产生触,然后接下来受想思,这是不是一连串的,是不是一连串的,一种认识的身心,身心对外,身心的一种认识作用,这一连串的认识作用,是不是一直这样一直过去的,他有一个刹那停留下来吗,没有,他没有一个刹那停留下来,他都一直这样延续,虽然有时候我们感觉不到,但是事实上,是因为我们感官不敏感,所以我们一直觉得,好象有什么东西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其实他是刹那一直在变动的,哪怕你一直缘着同一件事情,你想同一件事情,其它的都是一直刹那一直在变的,师父常常举出灯,那个日光灯,日光灯一直在闪,但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没有那么快,跟不上,所以我们以为它是,不变的一直的,同样的我们这些认识,持续一直在变化当中,但是因为我们的怎么样,这个速度太快了,我们感觉不出来,以为 ,一个不变的一直在怎么样,一直在延续著,事实上他是不断的变化当中,一直前进的,这个叫做诸行空,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所以这个叫做诸行空,一切诸行空,没有所谓的常恒不变异的东西,一切都是无我 无我所的,这个地方的红色字,刚刚的原文叫做,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稳变异之我,就是师父这里翻的,在一连串的身心作用,这个一连串的身心作用,就叫做诸行,清楚吗,那什么一连串的身心作用,眼睛对色,产生眼识,什么触,什么受想思,这些有没有,这些就叫做诸行,就叫做一连串的身心作用,就是诸行的意思,就是诸行所指涉的,诸行所指涉的,所以你看,此 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 之我,就是在这一连串的身心作用当中,一切是无常的,没有个恒常不变的我,但是有没有看到,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什么,无常之我,有没有看到,这是师父这里讲的,但是却可以说,有一个无常的假我,然后 ,即是有一个非恒常不稳定,一直变化的我,这个叫做非常 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稳变异之我,所以谈到这里,这个比丘回到我们之前,回到之前,回应你这个问题,佛陀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具体圆满的回答,具体圆满的回答,就是一个答案,这个我,是因缘和合的假我,是诸行变化,无常中间的一个,不断不常的我,这个我,就是身心不断变化当中,一个相对存在的,缘起和合的假我,但是,你如果要从中去找到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是没有这个东西的,所以不要去想说,我住在哪里,或是我从哪里冒出来,我从哪里生下来,不要去想这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有没有我,有 缘起的和合假我,这缘起和合假我里面,有没有一个真常不变的我,没有,这个是诸法实相,但是,说起来简单吧,是这样没错,然而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因为我们的无始以来的烦恼,错误就是我见,那边我的我执我见,就是在任何时候,不管是内外,不管是哪里,不管是身心,不管什么,你都会执著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由这个我为根本烦恼,而会有贪瞋痴的现行,然后会有各种各式各样的,小烦恼的产生,所以从大的世界动乱,到小的你我的冲突矛盾,都是这个样子来的,这样各位清楚吗,这个叫做什么样,不来不去,那为什么这个叫做,不来不去 ,你当然你可以不把它,叫做不来不去,你可以把它叫做,不来不去也可以,因为这个叫不来不去,叫做不实来不实去,因为他说什么,诸行如幻,有没有看到,诸行如幻如焰,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这个来去倒不是,我们人的来去,而是说这些法的作用,包括当我们认识产生的时候,这个叫来 ,我们认识过去了,这个叫去 ,那这些认识的产生,还有我们生命,现象的不断的这样循环,好象是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但是事实上,这是一个现象而已,一个缘起和合的相而已,它没有一个本质实质的东西,这个叫做不实来不实去,所以总归一句话,有因缘和合的假我,没有不变实质的常我,就是这个经所要描述的,那这个经所要描述的假我,就是从各种因缘和合里面,来分析这个假我,然后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在作用,但是它是不实来去的,有没有来去,有,但是真实的一个不变的东西,在里面,没有,来这位居士有什么问题,你刚才有举手是不是,(我就想简单一点,如果佛法说 ,无常,就是随缘变化,每一秒每一分,中变化,那么已经是无常,所以万相,只是一个相的部分,万相就是没有住的地方,无住,因为刹那变化 ,如果是无住又无常,那何来有我 ,何来有我,应该是无我),就是无我,佛陀就是要告诉你无我,(师父所讲的就是,那个 ),就是无我,没错,他就要表达无我,但这个无我是,破除一个不变常恒的我,但是他不否定缘起和合的,这些运作跟现象,(所以我说我只是一个相的部分,所以佛说我只是一个相的部分,如果我们说万相,就是已经有包含一个我在里面,所以我们说如果没有相,万相就是无相,就是假,就是无我),无相就是无我的意思,在大乘佛教里面讲,无相就是指无我,但是有没有假相,有没有和合相,有,所以有一合相,但是一合相不是真实的,不然的话会落入断灭,你要是无我,连缘起和合的我都把它破除了,那我打你一拳,你会不会生气,有人说那 ,你的都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那就变成落入断灭见了,所以我们得在缘起和合的现象当中,去建立一些法规,法则,但这些缘起和合的现象下面,是没有一个不变本质的,所以这个就是佛教最深最难的地方,一方面要了解缘起和合相,一方面又不能执著这些缘起和合相,而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可以吗,(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幻想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用那个,时间跟空间的因素,在这里面,那么无常 ,还是那个伦理还是相对吗),当然 ,无常是指没有一个常很不变的东西,(所以我说如果生老病死,是我们以那个时间的因素来看),生老病死倒不是以时间,是以我们生命的一个变化现象,所以它不是单指时间而已,它重点在指我们这个生命的一个,变化的现象,你是不是有问题,(我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就是说,不认为有一个恒常的我,但是就是佛法里边会讲,真如本性,那我们那个真如本性是不是恒常),真如本性,你应该早上来听师父讲《成佛之道》,因为这个东西牵扯的问题比较多,所以我不在这边做回答,真如本性有各种说法,而且真如本性是大乘佛教所谈的,它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法,师父建议你回去,可以去看看师父讲《成佛之道》,从大乘佛法里面谈佛性,而且就在这几集,这几集里面去谈,去了解,这样可以吗,就知道他谈真如本性到底是什么,然后就真实的义理上来讲,其实讲的真如本性,就佛教的大乘的教义,般若经的教义来讲,真如本性其实是空性,空性是通于什么性,无常无我性,我执道你怀疑,没关系,去把《成佛之道》看一看,空性就论师还有般若经典,他认为的真如法性是空性,空性通于无常无我性,也就是缘起性,(我觉得空性应该是没定义性,没有任何定义的性,如果无常无我也是),没关系,你去把师父的《成佛之道》看看,空性般若经有解释,中观有解释,阿含经刚刚有没有讲空,有,阿含经讲的空,就是缘起的假相叫空,没关系,这个你慢慢听,你慢慢听,因为佛教里面,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师父会把它整合起来,其它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弟子想问一个问题,关于这一页就是说,佛陀给比丘解释的是说,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弟子想问一下,就这个触,是不是心所的一个,因为佛陀上面就是说,先跟你说二法,然后比如说身触,但那个触实际上是触境,但这个三事和合觸,这里面的触是不是心所法的触),在那个阿毗达磨里面,他认为这个触是一个心所法,那这个细节,我们刚好今天等一下会分析,因为这个对这个触,当然也有不同的说法,但在三和合生触的触,阿毗达磨把它解释唯识一种心所法,当然触还有不同的触,比如说身触,眼耳鼻舌身意,然后身触,眼耳鼻舌身触,那个身触,也是一个触,但是那个触不单只是一个简单的 ,它是指身所认识到的,这样各位了解,那如果讲的触是心所法,这个触就有六触,言而鼻舌身意都有触,这样,那这就是指这里的触,六触的触就是这里的触,我们后面慢慢会分析,(下一句 觸俱生受、想、思,那它的意思就是说,受想思和触必须同时生,不可能单独生,对吗 ,他那个俱是不是指,必须一起的意思),基本上它是,可以说是一个,一个序列下来的,但这个序列里面,他只是说,我们的一个现象上,有这么 ,一个序列,但是我们这个序列是,一般我们的认识一个过程,但是不要把它想成说,这个结束换这个,这个结束换这个,它只是说大体上说,我们的一个内心的作用,大体上是这样的一个方式,这个是这里所讲的,但是在其它经典讲的,会有一点点,稍许的不一样,重点在于什么,重点在于,佛陀在分析我们内心,作用的一个序列跟过程,我们只要认识说,会有这么一个序列,跟过程的变化,然后这个变化当中,是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我们要认识到的这样子,不然的话会产生什么 ,这里是这样讲,其它地方会有另外的讲法,比如说十二缘起支里面,他讲什么,他讲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他没有讲想跟思 ,所以他的分析,有时候看他的重点在哪里,那你不能说,师父那个经跟这个经,是不是有一个经讲错,不是,而是每个经,他在分析的时候,他会重点不大一样的说明,而且是 ,可以融合在一起的,只是说要怎么做,我们慢慢后面再分析,而且十二有支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只是我们每一经,在读的时候,要了解他到底,要表达的重点,到底是什么,不然的话,会产生某些问题,什么问题 ,因为现在我们留下来的,修行方法的法门里面,我们有北传的阿毗达摩,对阿含经的解释,会有现在流传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的南传佛教的,上座部的阿毗达摩,对于五部尼柯雅的解释,部派跟部派之间,他的心心所的分类不一样,流转上面的作用,也会有点差异,如果你不了解,阿含经讲的佛陀的要点,是什么,你可能会在这间差异,部派中间差异去执著,哪一个讲的才是对的,哪一个讲的是错的,这样各位清楚,不然的话,连大乘教法,在安排心心所的时候,以及 ,俱舍论在安排心心所 ,也会有不一样,那这不是对跟错的问题,这要了解一件事情,印顺导师曾说,这些心心所法,在分析的时候,都是运用心理学,我们的思考或作用,大方向上会有这么一个过程,但是 ,我们这样的分析,也只是取于有助于,我们认识跟观察,去反映我们自己认识观察,自己的身心作用,而不再说一定是这个样子,或序列必是这个样子,倒不是说这个样子,不然的话,两个部派排的序列不一样,你就会说那到底谁对谁错,比如认识开始,俱舍论跟唯识会讲,觸、作意、受、想、思,一个是讲,作意、触、 受、想、思,那到底谁对谁错,那你不能说唯识对俱舍论错 ,我告诉你,两个都是世亲菩萨写的,百法明门论,还有五位七十五法,俱舍论都是世亲菩萨写的,那师父 他是不是年老的时候,有点记忆了,年轻的时候写什么有点忘记,不是的,只是他那时候到最后会觉得说,怎么样去观察,怎么安排,可能他觉得受到大乘佛教的影响,他可能觉得更合理,就是这样而已,但问题是他并没有回去把俱舍论改掉,俱舍论还是继续流传的,这样各位大概了解,有没有什么问题,(就是从五蕴来说,是色受想行识,然后从这个十二有支,就是从受这块讲,受、爱、取、有,这个想和爱、行和取,识和有,有没有一种对应关系),我后面会解释十二有支会慢慢解说,这样可以吗,会做一点解说,其它有没有什么问题,时间是不是快到了,是五分钟还是,你的表情,还有三分钟,白话已经看过了,析辨,從前述的第一義空經到本經,一共四經,都是在讲,缘起无我的根本教法,本经就是我们现在谈的这一经,不来不去这一经,就是从认识的生起,认识的生起,和引发的另一连串心理作用来说明,无我,来说明无我,佛说我们认识中的一切称唯识间,叫做什么世间,六六识间,还有五蕴世间,记得,佛教里面,所以来听师父课的人,要有一个观念,佛教对很多东西的定义有时候不大一样,我们讲世间,佛教讲几种世间,大的是两种,哪两种,有情世间,器世间,器世间就讲什么,就是讲什么须弥山 ,有三界,那有情世间 ,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的有情,那三界里面的有情,这个叫做有情世间,但是在有情世间里面,阿含经,在针对有情里面,他不谈那么广,他谈的是什么,身心世间,这身心世间又分为,六六识间和五蕴世间,六六识间就是讲六根对六境的认识,而产生的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所牵扯的,就不再是那么广大的宇宙,或是什么山河大地,他指的是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认识,还有这个身心生命的存在,这个是谈的六六识间,还有一个五蕴世间,我们如果学佛,离开了我们这个五蕴身心,那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学佛就是在探讨,我们这个五蕴身心的状况,从这样来认识,然后推广到对别人应该怎么做,这才是佛教要学习的,所以叫做五蕴世间跟六六识间,所以我们这里说,佛说我们认识的一切称唯识间,从认识,而认识则从根对境的产生识开始,有了识就会引生如 ,触受想思等一系列的心理作用,从这些身心不断变化作用当中,可以成立一个无常变化的假我,但并没有一个不变的真我,在生命的流变当中,认识其真实的样貌,否认真我破常见,建立假我的,否认常我破常见,建立假我破断见,这即是离断常的中道正义,本經可視為破真(常) 我而立假我的代表經典。,这样可以,我们先休息一下,十分钟以后我们再回来,我们来继续看,缘起法的内容,还有依缘起而缘生的种种现象,十不缘起我们大概谈了,那么现在 ,我们再来谈缘生法,那缘生法其实就是十二有支,但是这里十五谈缘生法的十二有支,会做一个更详细的分析,你们尽量听,听懂多少算多少,然后理解多少算多少,你现在如果不理解没关系,多听几次,慢慢慢慢就会理解,而且这十二有支的分析,师父是依 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里面去讨论分析的,因唯识父觉得机缘也差不多成熟了,不能讲阿含经,不能再讲一些比较只是白话,解释解释这样,所以我们做一个比较深入的分析,缘起法大概讲了一下,以后我们会继续讲,那现在是讲依缘起而有的缘生,你们记得吗,缘起法的定义,阿含经经里面缘起法的定义是什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个是流转,还灭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那此有故彼有是,这缘起法的流转跟还灭,都是针对什么而讲的,针对缘生法,是的,这缘生法其实在谈什么,生命的流转还灭现象,所以要记得,阿含经里面讲缘起法,是针对我们的身心生命而谈的,所以它的流转就变成苦集 二谛,它的还灭就变成灭道 二谛,所以这个叫做缘起四圣谛,对这个观念一定要很清楚,清楚了吧,从此不会忘记了,没问题,我没有叫你背细节,我是告诉你说,阿含经以及所谓的三乘共法,所谈的根本教法叫做缘起四圣谛,缘起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四支流转叫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在谈身心生命的时候,那就变成苦集 二谛,还灭的话就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谈身心生命就是怎么样,在谈还灭 二谛,这个就叫做四圣谛,所以缘起用在身心生命现象,就是在谈四圣谛,所以这个叫做缘起四谛,这样各位了解,既然谈缘起,此故彼是法则,然后它的流转跟还灭,也就是十二有支的流转还灭,所以谈缘起,一定要谈身心,谈身心离不开谈十二缘起支,但事实上这虽然叫十二缘起支,实际上它是缘生法相,缘起是指缘起法则,生命现象是指缘生法相,是指这个身心生命的流转跟还灭,一定要抓住这样的一个特色跟重点,你才能了解阿含经在讲什么,我们先来看看,虽然前面讲过,但是师父这里的重点放在缘生法,缘生法叫做,Pratiyasamutpanna,Pratiyasamutpanna,Dharma,叫做缘生,这个叫做法,这个叫做缘生法,这个叫做缘生法,这里的法不是佛法的法,这里法是指 ,现象事物,要了解缘生法,先了解缘起法,缘起法它叫,Pratiyasamutpanna,Pratiya,Pratiya,种种或是原因都可以,种种种种或是原因都可以,Sam跟ut是接头词,聚合的意思,聚合的意思,英文里面有没有一个字叫Sam,什么意思,合集 ,不是一些 ,怎么拼,S-U-M,S-U-M ,这个是什么 M,这个是S-A-M,一样是Sam,Sam这个是两Sam,不是两Sam是Sam,因为,梵文字,好发音,它什么字母它就发什么音,英文字不好发音,它字母跟它发音常常不一样,所以 ,我似乎没办法看到它的字化,它的音,因为常常发不出来,为什么CH有时候发什么,有时候发K,有时候发什么,有时候发CH,那到底什么发K,什么时候发CH,反正有很多规矩,我也必记不起来,反正我没看过的字,就什么,没边读边,无边瞎编,所以立师父常常会纠正我,这个字不是这样念的,这样子,为什么会念Chinese不念Canese,不念Chinese,为什么念Chemistry,为什么不念Chemistry,没错吧,为什么念Chemical不念Chemical,这是我永远搞不清楚的,说不定过一阵子,说不定晚上就有英文老师来跟我说,师父,他的规则是这样这样,他说规则你自己背,我不当英文老师,所以我背规则,这个sum就是怎么样,跟英文字很像,整合,what也是接头字,两个字加起来就是整合的意思,所以它是,种种种种,或直接换成因源,整合,整合,然后pada就是生起,pada  ,就是生起,整合就是生起,它的意思就是说,种种种种因缘条件,结合起来而产生的,这样的一个法则,就叫做什么,缘起法,所以缘起法本身就已经告诉,它的内容,这个字义就告诉你了一个内容,什么内容,所有的东西都是种种种种聚合而产生的,它的字义就已经告诉你这样一个内容,其实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语言文字都是这个样子,有一些好的语言文字,它本身就已经告诉你这些内容在里面,其实中文字虽然是相行的,但有时候它会告诉你在里面,大 怎么写,这样,它就是一个人把手脚打开,躺着,那怎么把手脚打开,那就是很大,不然你大要怎么比,我问你,小怎么比,缩小,缩小,大怎么比,很大,手不够脚要打开,那就表示很大,就告诉你这个意思的,虽然它是拼音文字,但是它拼起来,它已经告诉你说,这些字结合起来,它去表达它的一个内容在里面的,所以这个叫做,种种条件,因缘结合,而生起的就叫做缘起,这是缘起法,是指法则,那么缘生 ,Pratityasamutpanna,PPP,在英文里面有没有过去被动,PP,过去的Past,Pastive,过去被动,梵文还有一个,过去被动还有被迟疑的(?),所以它是PPP,不但是过去被动,而且是完成的,所以它是说,种种因缘而结合,已经完成的,而且这个PPP,当行容词用,英文有没有过去分词当行容词的,有 ,已经被吃完的食物,反正这些你们大概知道,这个当行容词用的时候,描述后面的Dharma,意思就是说,经由种种因缘条件,而使之生起,而且已经生起的这些东西,就是缘生法,那个法是指东西,是种种因缘条件和合之后,已经完成,已经被生起的这些东西,因为它不是自己生起来的,它是因缘合而起来的,所以它是被动的,而且已经完成了,所以它就是PPP行容词,那这些东西是什么东西 ,记得吗,师父说缘生法是应用在什么,十 二有支,这些东西是指我们身心生命现象,就是这些东西,也更具体讲一点就是十 二有支,这些Dharma指的具体就是生命现象,就是十 二有支,所以这个叫做缘生法,你看,所以说指因果法则所现起的现象,特指生命的延续现象,既是这个惑打错,这个惑打错,加一个心,知道怎么写,惑业苦的惑,这个惑打错会改,惑业苦的流转现象,就是指四圣谛,十 二缘起,十 二缘生法,十 二缘起支又叫十 二缘生法,十 二缘生法 ,就是指,什么,你们最好是把它背起来,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个就是十 二缘起支,也是惑业苦 ,身心生命的流转现象,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缘生法就是此生必彼生,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那么就是说,它肯定是一个,一个因带着一个的果,一个果带着下一个因,当然不是一个一个,我执道,那什么是第一个,就是它总得有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基本上佛教不讲第一因,那么如果我们讲,要讲,可以讲根本因,但是不讲第一因,因为讲第一因,就会落入了那个,有一个尽头的那个,那佛教讲根本因,生命生死的根本因,就是无明,就是你刚才讲的,我见,我执,那是身心生命,不断流转的根本因,就叫无明,无明,就是怎么样,根本的我执见,这样可以吗,我们无始以来,身心生死的轮回,就是那个无明,不断的运作引起的,那个无明,就叫做我执见,那这个无明,就是这里讲的,无明缘行,这整个,就是这个无明,这样可以吗,(我觉得这个无明 ,是属于我们意识界里面的事情,我们知或者不知,明或者不明),我们内心里面的,有察觉到没察觉到,它的根本烦恼,都是这样子,(但是它那个缘 ,不依我们意识界而成立的,对吧),对 可以这样子讲,(那么它还是有第一因的),你要讲第一因,它也不是第一因,它是可以说是根本因,这样知道,(根本因回到意识界了,对吧,就跟外面的客观世界,是没关系),等一下,你这个意思,我要了解你 ,要表达的,等一下你听师父,多说一点,你再来表达,因为你这样讲,我没有办法跟你讲,是或不是,因为我不很了解说,你的认为说,跟外界没有关系,是怎么样的没有关系法,因为我现在 ,不很清楚,你的想法的时候,我跟你回答,是或不是,都有可能会产生错误,你慢慢听,然后师父,慢慢了解你的思维,再来回答你的问题,可能会好一点,这十二缘起法,就是无明缘行,識、名色、六入、觸、 受、愛、取、有、生、老死,就是这十二个,这十二个,一般来讲,作普遍共通分析,都是依分位缘起,而做三世两重因果的分析,以及解释,大部分都是这个样子,我们来看一下,有关这缘起支,一般解说,还有普遍性通遍性的,都把十二有支,做一个十二支,是做最圆满的,而且都是做,三世两重因果的,这样的一个分位解释,你记得师父在最早的时候,也是这样做解释的吗,也就是说,无明是生死的根本因,没错,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有无明,这个无明就叫做惑,惑就是烦恼,然后行就是业,刚才讲行业,三种行,其中的十二缘起支的行,就是业,就是造作,无明烦恼,惑无明烦恼,一直都在,但是我们在探讨,身心生命,从三世怎么去分析的话,就是说,过去生无明,造作行,造业,就有或业,这叫做过去因,行 ,造作了业力之后,烦恼再去润业,然后我们,那一生死掉之后,就会有业力的规范,而成为一个投胎识,投胎识就会入母胎,会入胎,入胎之后,这个识,就会怎么样,跟我们的 ,那个生命的那个胞胎,结合,就是这个名色,名色,所以叫做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两个 ,一个是生命的入胎体,一个是什么,色是我们的肉胎,肉体,名是我们的 ,精神体,比较粗面的精神体,所以会有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相依相护,然后到了一定的程度 ,就会有六根长出,就会有六根生长出来,六根慢慢生长出来,胎儿完成出胎之后,就会产生认识,这个就是所谓的触,产生认识 ,就会有感受情绪的波动,这个 ,就是现在的苦,有没有看到,就是现在的苦,现在的苦果,这是过去的因,这是现在的苦果,这个就是过去,这个叫做什么,一重,这样叫做一重,那这个叫做两世,再来,那么我们感受到有触,然后有受之后 ,这个触已经是,无明相应的触,已经在里面了,由于有无明相应触,所以我们感受波动的时候 ,会进一步去推动这个爱,爱就是染著执取,然后会爱跟取,都是属于烦恼,那么爱跟取 ,一个可以说是 ,内心烦恼的发动,一个取是属于 ,去实践的,我现在先这样子解释,我们等一下分析的时候,会有更深一点的分析,但是会有一点点不一样,你只要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好了,那么这样的话,这个就是烦恼,取去行动就叫做造业,造业就会有业力的存在,业力的存在就叫做有,这个有 ,就是三界的生命潜在体,因为你有这个业力的存在,你的烦恼再去润发,这一辈子死后,下辈子就因于业力再去投胎,下辈子再去投胎就会有什么,生 会有老死,所以 ,它有两重因果,但是它有三世,这是过去,这是现在的苦果,这是现在的苦因,有没有看到现在的苦因,然后这是未来的苦果,所以 ,过去,现在 有没有看到,未来,三世,它有几重,第一重,第二重,这个叫做三世两重因果,也就是在解释,惑业苦不断的循环,那你其实你讲哪一世,它都有三世,这实在,这不是针对你哪一世,只是说我们生死不断的循环,就是这样的一段不断的循环,就是不断的循环,那这不断的循环当中,我们只要去了解说,无明是根本因,所以我们如果修行要断的,就是这个无明的惑,这个无明根本因,它都已经存在了,但是 ,我们修行的时候,断的当然是无明没错,我们修行的时候断的是无明,就是师父那三个图里面的我执,无明就是根本的我质见,但是你在修行的时候,要从哪里下手,什么时候才能在无明当中,去了解 去断 ,它的根本点在这里,触受爱取这个地方,触受爱取这个地方,名色六入,它可以从另外一个认识论来解释,六六法门,如果它把一个当成根,一个当成是认识的对象,一个当成是六识,这个识的认识,已经是有无明的触在里面的,这个等一下我会做更细的分析,那这个触已经有无明在认识里面的,已经有无明在认识,在认识里面,所以就会产生受,情绪的波动,情绪一波动,无明一作用就会有爱,所以你们之前,如果听师父讲 《阿含经》(佛陀的教示)的六六法门,我不知道你们记不记得,有一个叫做,知此见灭炽然,就是在六六法门里面所讲的,以后你们来的话尽量带着,进修 你有带是不是,翻一下,应该是在六六法门,最前面六六法门里面,有一个叫做六根门头好修行,六根门头好修行,有翻到吗,你先翻目录,师父在最前面讲缘起法的时候,你可以翻到目录,它的目录好象是在最后面,就是哪一个故事,应该是在最后面那一页,六六识间,158页 是不是,然后有一个叫做六根门头好修行,有没有看到,就是一样的前后,前后有一个叫做六根门头好修行,158页,你有翻到吗,158页,下次要带书来,这个书要带来,你没带书就放过你,放你一马,那个靖月你有翻到吗,有翻到的,有没有看到那个灭炽然,那个部分,执此见灭炽然,有没有看到,有看到白话吗,那个麦克风给靖月,靖月你把那个白话的,白话的经文念一下,来看看说这个地方,这个经,杂阿含经里面,它的有没有说执此见,灭炽然这样子,【有 一 次 , 尊 者 富 羅 那 請 示 佛 陀 :,「 世 尊 曾 教 導 『 現 見 法』、,『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 覺』。,世尊!你以前所說的這一些到底是什麼意思?」,佛陀回答,「 很 不 錯 啊 ! 富 羅 那 !,不懂的就是要能提问,当眼看见东西的时候,能觉知到所看见的东西,進 一 步能覺知到貪欲的生起。,能清楚明白,我现在有看见东西,眼见色,并观察到眼时见色时,起了贪欲,这就称为现见法,什麼又是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 覺 呢?,当比丘们见到事物,清楚明白所见的事物,但对所见的事物不起贪欲,清楚明白自己所见的事物,也真实察觉,自己对所见事物不起贪欲,这就称作灭炽然,不待 時、正 向、即 此 見、緣 自 覺。,耳 聞 聲 等 其 他 的 根 對 境 時,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听到吗,或是清楚吗,佛陀讲什么,佛陀意思就是说,我们六根对六境,产生认识的时候,有两个阶段,第一个你要先确认到,你是不是产生认识了,认识的对象是对的吗,还是迷迷糊糊里面,把狗看成猫,把猫看成狗,先确认你认识的对象,确实是这个,第二个要去察觉到,你认识到这个对象的时候 ,是起苦起乐起 ,忧还是起什么,然后接下来要察觉,你有没有在中间起贪瞋痴,面对苦境的时候,你是不是起瞋,面对顺境的时候,乐意的时候,你是不是起贪,如果你起了瞋或贪,你就要想办法去把他怎么样,降伏灭除,这个叫做即此见,滅熾然,等一下我那边有书,你们没有书的,可以回去看看,(师父,这个好象是我们说,那个唯物学,的第七跟第八识,是不是),你说什么,唯识学,当然从唯识学可以解释,不过因为 《阿含经》没有,就是没有谈到唯识学那样,那唯识学当然,依这个谈的 ,就是更复杂,更详细一点,但是这个比较简单,单纯一点,佛教的很多理论,还是都依这个下去做,深广的怎么样,分析跟推演的,那么现在就是说,你看,佛陀说怎么样,在你六根对六境认识的时候,当下就要去观照,这个就是什么,明相应触,还是无明相应处,如果你有明相应处,你认识到了,之后你就知道说,我们都有烦恼在里面,那你是不是因为苦了,而起贪瞋痴,这个就是,然后 ,如果察觉到有,你要把它降伏掉,这个就是训练,就是这个地方,所要表达的,这个地方所要表达,这个是一般的十二有支,那你现在,师父刚刚讲的,跟刚刚讲的这个,有一点点不一样,哪里不一样,说这个是入胎吗,这个是怎么样,胞胎 ,怎么现在讲讲变认识了,是的 《阿含经》,本来就有不同的解说,这不同的解说,我们现在来看看,这十二支里面的不同解说,先看一下这个,缘生支数,到底是三支,五支,十支,还是十二执,哪一个对,到底是,风在动,还是树在动,还是你的心在动,到底是哪一个在动,通通都有动,然后上次有一个故事就是说,然后两个师父在争,这六祖慧能里面的故事,然后一个徒弟说,师父是风在动,所以树叶才会动,另外一个,然后师父说,你说的有道理,你对,他说师父不对,那如果风不动树叶不会动,然后师父怎么说,你对,然后另外一个徒弟说,师父他们两个都不对,因为他们两个扫地,不专心,然后在那边讨论,风动树动,然后两个在那边争执,所以严格讲起来,是他们两个心在动,师父说,你讲的也对,你对,他对,你们大家都对,那到底哪一个才是对,都对,三支对,五支也对,十支也对,十二支更对,那怎么回事 ,其实这是佛陀依照,怎么样不同的状况,不同的角度,对于生命潜留的,延续的一种,说明,简单的讲叫做,惑业苦的流转,讲得详细就是十二支,缘起有十二支,是世尊所开示的,这在佛教界早已成定论,当然缘起是十二支,缘起主要意义,在说明生命的联系,开示怎么样的,逐物流转,怎么样的依著自己,所造的业因,感受因的果报,这是缘起支的一个说明,至于我现在讲的,这个不是师父自己写的,这是 印顺导师,在唯识学探源里面的,因唯识父不敢乱改动,我也自己不敢讲,因唯识父的认识修行有限,所以我完全就是,引 导师的说法,至于缘起支数多少,有没有看到,可详可略可开可合,可详可略可开可合,可详可略可开可合,缘起五支,十支,十二支,十二支都编辑在阿含经中,都编辑在阿含经中,所以阿含经中有五支说,有十支说,有最圆满的十二支说,阿含经里面都有,那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十二支说,似乎 比较圆满,所以古代的弟子们,都依这十二支来解说,但在十二支说普遍流行以后,都对世尊详略开合说法的善巧,渐渐的被人忽略了,有没有看到,所以为什么师父说要读阿含经 ,就是说你从阿含经里面去分析,你才可以了解到,佛陀说法的善巧,以及佛陀说法的活泼性,适应性,所以很多东西你要了解,抓住佛陀为什么这样说,他当初说这个的时候,目的是要让我们了解什么,而不一定在法相上,一个一个执著的那么详细,不然的话,师父说嘛,后代的弟子们对于这些法(的)术(语),如果不一样的时候会产生争执,到底你对还是我对,那就会有什么风动,树动的这些问题出现,我们接下来就来分析,缘生支數里面的,五支,十支,还有十二支,那么最简单的其实就是三支,惑业苦,惑业苦就不用再解说了,我们先来解说五支,五支,我们先看杂阿含经,五支说的杂阿含经,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結所繫法隨 生味著、顧念、,心縛,則愛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 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这一段,他直接从哪里开始讲,直接从爱开始讲,所以他讲爱,取,有,生,老死,那么这一句里面,若於結所繫法隨 生味著,顧念、心縛,什么叫結所繫法,结是什么,烦恼,结是烦恼,那什么是结所系法,这个法就是东西,烦恼所执著的东西,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于烦恼所生的东西,生起了执著,顧念、心縛,則愛生,那么爱就生,那什么叫做烦恼所,系念的东西,结所系法,这个法,烦恼所,贪瞋痴是烦恼,你说无明相应什么,无明相应触吧,无明相应触,好象也对,结所系法,其实,我们的烦恼会执著的,就是我们这个五蕴身心,执著一个我,这个叫做结所系法,所以这个五蕴是我,那五蕴所拥有的,所面对的一切,不管是家庭事业,财产,这些叫做我所,所以 ,依于五蕴,是我们所 ,系着的,这个叫做结所系法,那么如果从六根对六境来讲的话,我们的产生的六识,会对六境起执著,这六境也是,什么,结所系法,总之,这个身心就是我们,烦恼贪恋的对象,这个叫做结所系法,然后 ,如果这样的话,就会产生爱,就会有取,就会有,就会有三界的,三 生命体,就会有,然后就会有出生,就会有老死,这是五支,这是五支的说法,那么,接下来佛陀说,如人种树,初小軟弱,愛護令安,壅以糞 土,隨時溉灌,冷暖調適,以是因緣,然 後彼樹得增長大。,接下来,佛陀用一个比喻,来做比喻,这个下一页,如是比丘,结所系法,味著將養,則生恩 愛,爱缘取,取缘有 有缘生,生缘老病死,犹悲苦恼,如是如是,純大苦 聚集,他意思是说什么 ,我们对小树呵护,然后这树就慢慢长大,我们如果对于,结所系法的这种贪念,不放弃,然后一直去长养他,长养他长养他,那他就越来越重,就好象 ,小树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一样,那么,若与结所系法,随顺无常观,结所系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顾念,心不系着,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犹悲苦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俱灭,意思就是说,你不要随顺你的贪爱,去增长他,你要去断除他,或是至少去降伏他,就好象说一棵小树,你不要一直去照顾他,你照顾他,他越来越增长,犹如种树,犹如种树,粗小软弱,不爱护,不令安稳,不拥粪土,不随时灌溉,冷暖不适,不得增长,后面,我看后面还有吗,等一下,在下一页一样,这是刚刚那个经的句序,他说,如果你对这棵小树,他开始长起来,这个小树就是我们的爱人,他刚刚出长的时候,你不要去灌溉,不要去浇水,而且要进一步怎么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 炙,以火焚燒,烧以成粪,或颺以疾風,或投 之流水,比丘! 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烧 令其磨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答言:「如是,世尊!」,意思是说,这棵树刚开始长起来的时候,你不要去灌溉它,也不要去长养它,而且你要把它斩断,砍断,挖断,挖掉,然后把它烧掉,那这样这个树 ,未来不可能再长了 ,不可能再发芽根茎枝叶,意思就是说,我们烦恼的染爱跟贪爱,你不要去增长他,你不但不要去增长他,而且你要去对治,这些烦恼染爱,未来慢慢慢慢慢慢,它就不会再增长了,「如是,比丘!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 舍观,不生顧念,心不 縛著,則愛滅,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憂、悲、惱、 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灭,这个经 ,告诉你,第一个,他在分析的时候 ,他直接从爱开始讲,从爱开始讲,第二个 ,他说,我们在断除烦恼,在对治烦恼的时候 ,就像这个树一样,你不要去,你不要去怎么样,增长它,呵护它,因为我们一般人,总去是增长,呵护我们的爱染,无知是不是,对,举个例子,你怎么样呵护你的爱染,来,麦克风,或许不是你自己,或是你认为,我们都是怎么样去增长我们的爱染,(喜欢的东西就千方百计的去达到),他说喜欢的东西,我们都千方百计的,想要去得到,喜爱的东西,我们都千方百计的去得到,你是这样说的吗,没错,我们喜欢的东西,我们不会去观什么观,无常观,这就是第三个观念,你说师父怎么修行,无常观 ,那当然观无常之后,还有连续的操作,所以我们喜欢的观念,你不观无常,你不观无常,你就一直执著,你一直执著,你就是在呵护你的爱恋,越看越喜欢,情人眼中出西施,越看越爱,情人眼中出西施,师父说过,师父的一个故事,跟西施没有关系的,跟玩具有关系,师父小时候经过一家玩具店,他那个玩具店,真的 师父有时候,想说这人真可恶,他老是把玩具店,开在我们学校,不是对面 ,师父要回家的转角入口处,学校的对面,开的是一家面包店,那个面包,每次到了我们四点放学的时候,他故意在那边烤面包,所以那个面包,这样一烤出来,闻到,这个叫爱恋系着,肚子其实不是很饿,有一点小饿,但是闻到那个味道,自然而然就会过马路,其实我不需要过马路,我执接右转就可以了,但是就故意过马路,走到面包店前面,多闻几下,看看面包,都行,然后看完之后没钱买,边走边想,叫做爱恋系着,走 走 ,今天要有钱,我就买,没钱,想办法买,怎么买,去找弟弟妹妹,看有没有钱,不过应该是没钱比较多,去跟朋友借看有没有钱,还是找最好的兄弟,今天看有没有钱,但是很信愿的,师父班上有一个同学,跟师父非常好,他家里不比师父家有钱,但是他的零用钱特别多,所以他有钱,他就会买,而且他很慷慨,买了十块钱,我印象中,十块钱好象是三个面包,买了会分给我们,两三个烂兄烂弟,一人半个 或一人一个,所以就每次想说,最好是回家的时候,跟他走在一起,看他今天有没有钱可以买,所以就是,就是一直会想这样子,这个就是顾念染着爱系,然后走着走着,另外一个爱恋又来了,走到转角处,人家说转角遇到爱,遇到我最爱的玩具店,每天经过,看到琳琅满目的,各式各样的,多好 ,每次就站在前面看 看 ,望啊 望啊 ,跟肚子饿没有关系,刚刚是面包现在是玩具,你说 ,师父 你有钱要买玩具还是买面包,我告诉你我可能会买玩具,面包同学会买,但是同学不会买玩具,因为他对那个没兴趣,看 啊 看啊 ,这就执著爱系,回去就想,我回去不想面包,但是我回去想什么,想玩具,真的是这个样子,这就叫顾念爱系,然后去增长去思考,然后 ,如果你越想越多,你越来越贪,但是你没钱买,有一天你可能会去偷,因为你很喜欢嘛,你一直想它嘛,但你又没钱买,那如果你没有强烈的道德规范,你有可能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那小孩子最喜欢这样子,所以 ,这个告诉我们说,不要去系念爱着,而要去观它的无常,所以下次,你们如果经过一些商店,看到衣服,看到这个看到那个,很想买的时候,观无常,买了又怎么样,多了一件衣服 ,买了这样,就是多了一个东西而已 ,那这个无常变化的 ,所以说从佛教来讲,就是够用就好,够用能用衣服穿的温暖,保暖就好了,不要买东买西买一大堆,说实在的,这是众生的通病,上到师父,下到你们 不管任何工作的,都是这个样子,那今天你来听经闻法修行,我告诉你,第一步  ,就是去移除这个爱着,系念的就是无常观,所以无常观强烈的人,基本上他的欲望,会慢慢慢慢的减低,会慢慢慢慢的减低,那当然除了无常观,要对缘起法的认识,要有一定的通遍性,这个是讲五支的,因唯识父觉得这个经典不错,所以不是只列出,讲五支那个而已,还是前后都列出来,给大家做一个思维跟参考,那这一个经典 ,它是很典型的五支,从爱取有生老死开始讲,五支,我们再来看一下下面,另外一个经,时间是不是到了,还有两分钟,我们把这个念一下就好,杂含285经,刚才那个是283经,这个是285经,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尊说 我憶宿命,就是还没正觉的时候,我已经在修行了,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間難入,这个世间难入,应该是念世间难入,意思是世间苦的意思,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 然諸眾生生、老、死,上及所依,不如實知。』,我作是念,何法有故 生有,何法缘故 生有,即正思惟,起無間等,知:,有,了解吗,就是十二有支里面的有,『有「有」故, 生有;有緣故,生有。』,所以怎么样,有生,所以叫做生有,就是生老病死的生,有緣故,生有。』,所以他从,为什么会生,生就先有老病死,那老病死怎么来的,受生而来的,那生怎么来的,有什么,十二有支的有,接下来他说,復思惟:『何法有故,有有?,这样知道吗,不是有有,有括号这个有,第二个就是生老,那个爱取有的有,有有,何法缘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有故, 有有;取緣故,有有。』,就什么,有从哪里来,取,接下来 ,又作是念:『取復何緣?,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缘故,取有,我们讲到这里,时间到了,我们下个礼拜,再把这个经典分析一下,我们接下来要来分析,缘起法十二有支里面的五支,有些经典只讲五支,这五支应该怎么认识,怎么分析,我们下礼拜再来看,(师父 尽修能问问题吗,我想问个问题,行吗,可以可以可以没关系,最后一个问题给你问吧,谢谢师父,这个这个五支说是,是给一般的弟子说的,还是说是给,三果以上的那个,没有 没有特定的,还是针对一般凡夫弟子说的,不是给出,不是给初果或三果,不然就不会讲什么,爱欲,什么观无常,就不会这样子讲了,因为三果以上主要是断无上分结,他是从爱 开始的,所以色爱 无色爱,不是这只是一种,对弟子不同的分析法而已,不是说针对什么三果,几果不是这样子,我们来回向 。


   
   
第158行: 第204行:
   阿含经讲要-95讲
   阿含经讲要-95讲






 中道佛学会,阿含经讲要,第九十七讲,
 中道佛学会,阿含经讲要,第九十七讲,






 中道佛学会 《阿含经》讲要 第九十九讲 
 中道佛学会 《阿含经》讲要 第九十九讲 


 ,我们继续来看《阿含经》,我们现在在讲四圣谛,增上慧学的四圣谛,那就是缘起四圣谛,现在在讲四圣谛,那上次讲到真实无余,真实无余就是说圣谛以外的,就是这个圣谛,没有其他,四圣谛以外的圣谛,只要讲到圣谛,那无非就是四圣谛,没有离开四圣谛以外的圣谛,那至于说苦圣谛,还有它为什么是圣谛,就是师父说的三个圈,图三个圈,它就是圣谛,那为什么会苦,因为它是必然的,那么,为什么是苦呢,它是必然的,为什么又是苦,因为它是此缘性,那就是缘起的流转跟还灭,这个师父已经之前讲过了,未来有机会我们会再提醒再讲,那今天我们再来讲另外一个,四圣谛是正法要,是一切佛法的核心教义,只要谈到出世间,那无外乎就是四圣谛,那至于大乘佛教,还是依四圣谛而建立起来的,依四圣谛而建立起来的,师父已经讲过好几次,只是说它建立起来之后,可能切入深广会有不同,但是还是立足于四圣谛,绝对不能离开四圣谛,那我们来看正法要,有一个经文,是杂阿含404经,它怎么说呢,【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到申恕林】,师父常常讲这个故事,行下帕树林,申恕林,坐樹下。爾時, 世尊手把樹葉,告諸比丘,此手中葉為多耶  大林樹葉為多,佛陀在那个申恕林中,行下帕树林当中,带着弟子们在那边打坐,其实佛陀那个时候也是住在那边,就是有一些,可能简单的茅棚,就住在那边,带着弟子就住在那边,就跟着弟子们在树林里面打坐,打完座,出定之后,佛陀就开始开示,开示的时候,就在地上因为很多落叶,在地上抓起一把树叶,就问弟子们说,你看我手中抓了一把树叶,你们觉得是我手中的树叶多,还是整片,大树林的树叶多,那么,我们是一般以 ,人间佛陀的这种角度来谈,你不要跟我讲那个,孙悟空西游记那神话故事,那个孙悟空神话故事,那里面的那个什么,那个孙悟空飞了十万八千里,还是没有逃出如来的手掌心,那这样看起来的话,如来随便抓一把那个树叶,是无量无限的,但我不是在谈那些神话故事,我们在谈什么,人间佛陀修行上的故事,那么比丘白佛言,当然就一般来讲人间佛陀,世尊!手中樹葉甚少,彼大,林中樹葉無量,百千億萬倍,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当然你怎么去比,这树叶那么大一片不知道多少树叶,那你随便抓一把,这里面这个树叶是非常少的,手中的树叶非常少,比较起来的话,那这一大片的树林的树叶,那当然是不可比,那不是千万倍可比的,然后佛陀要说什么呢,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 定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彼法,義饒 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 涅槃,是故諸比丘! 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 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他意思是什么,佛陀说他,我曾正觉,自所见法,為人 定說者,如手中樹葉,那佛陀的意思是说什么,他成佛之后,从过去以来到现在,自所见法,意思是说他成佛,然后所知道的东西非常的多,到底多少不知道,很多很多,但是这很多里面,有一些东西你可能不需要知道,但是有一些东西你必定要知道,有一些法义有一些教法,你必定要知道非知道不可,这些东西是什么呢,他说这些东西呢,虽然我懂得很多但这些东西里面,不是很多 就是这么一些,你必定要知道的,那这些是什么呢,这些东西为什么一定要知道不可,因为这些东西呢,是彼法、義饒 益、法饒益、梵行饒益、,这个法义,逗点可能要去掉,彼法、義饒 益、法饒益、梵行饒益,为什么  ,明、慧、正覺、向於 涅槃,为什么这些东西,你必须要知道,因为其他的,可能有助于,其他很多东西有帮助,但是现在他要告诉你的,根本这个东西呢,是有助于你解脱涅槃的,有帮助你脱离生死的,所以他叫做,彼法、義饒 益、法饒益、梵行饒益、, ,194,00:07:08,840 --> 00:07:10,360,他为什么叫做法饒益,一般来讲他会讲法饒益 义饒益,梵行饒益,法饒益就是说这个是法,必定是对的 这个东西,义饒益就是说,法的内容,梵行饒益就是说,法内容,还有佛叫你正确的去实践的方法,这个叫做梵行,梵行就是修行的清净法,那么,师父以前也解释过 我再说一次,比如说我们讲,八正道是法,那八正道的一一正道,比如说正见正思维,一直到什么,正命正定,正念正定,这八个都叫做法,你要是说一一这,八正道可以向于解脱,没问题 但 是,现在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说,那你正见正思维,一直到正语正命,正念正定你怎么解说他的内容,有些人是八正道讲的说,有些人是告诉你,八正道向于涅槃没问题,但是他在解释正见正思维的时候,是解释错误的,所以他的义就错误了,所以变成说你法要解释的对,你内容义,义就是meaning,内容也要解释对,才能有帮助,现在很多人是,讲的好像是对,但是内容解释错误就有点似是而非,比如说有些人说,我们要相信有业力,没问题 对的,但是他对业力所解说的,把他解说成为宿命论,那就有问题了,变成是义的内容,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法是对的,义的内容也是对的,那这样才能帮助我们修行,最后指导修行的方针,怎么样去实践,也必须是对的,这叫做梵行饒益,那么四圣谛就是,法 饒益 义 饒益 梵行饒益,然后呢,明 慧 正觉 向于涅槃,这个明 慧 正觉,都是什么,智慧的异名,明就是针对无明来讲的,慧就是戒定慧的慧,正觉就是觉悟,缘起觉悟涅槃,然后呢,向于涅槃,比法 饒益义 饒益梵行饒益,明 慧 正觉向于涅槃,向于涅槃,那你说那师父,这些到底是什么,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佛陀说我们必定要知道的,佛陀接下来告诉你,是故諸比丘! 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 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那是什么,四圣谛意思就是说,你要向于解脱,要向于断烦恼,解脱轮回,那么四圣谛就一定得知道不可,一定得学习一定得修行不可,所以佛陀虽然知道很多东西,可能世间出世间的种种种种,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根本的重要的东西,就是四圣谛,四圣谛你必须,要清楚明白,你才有办法向于解脱,这个就是四圣谛,所以他说于四圣谛,为无间等者,这个无间等 上次师父说过是什么,无间等是什么,现观,那这无间等的现观,可从浅到粗 可深可浅,现观,如果依论师们的解说,是在定中见诸法实相叫现观,但是当然,你也不必要一下子定到那么高那么深,那你说师父不用定到那么深,那要怎么样,其实阿含经里面倒没有说定义的,非常深或非常清楚,只要从论师里面的说明来讲的话,现观要在,定中见诸法实相,你变成是,入定 作观,又叫做修慧,那就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有未到地定的能力,一个是怎么样,有闻思慧的能力,这样了解,那你要到有这个能力的话,那你必须要先前要具备,怎么样修定,先你要会要到达,能够有修慧的话那你前面要有闻思慧,所以,你现在虽然没有入定 作观的能力,但是你现在可以再具备,什么慧,你现在是在具备闻慧的阶段,闻慧的阶段,你有闻慧,你才能有思慧,有思慧,再加上你有未到地定,你才能入定中,做定中 作观的操作,你才有办法什么献官,这样了解吗,所以我们现在目前都是在训练闻慧,那有同学又问说,那闻慧要怎么样才算养成呢,师父也解释过好几次,闻慧的养成,一定要到什么程度呢,谁知道,杰森你听过最近复习,有听过师父讲过吗,闻慧要算怎么样才养成,(对法理大开圆解),是,当然一定要对缘起法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没关系,那个敬堂,怎么样才叫做闻慧养成,多了一个 敬堂,真不错,早上五次,然后接一声敬堂,怎么样才叫做闻慧养成,(闻慧养成又叫正见养成),闻慧养成就是正见养成,就是八正道的正见养成,你觉得师父,这样放你过去可以吗,接着说,(碰到任何的境界,然后脑子里面反应出来的,第一个就是与四圣谛,相应的东西,这样才叫正见养成),很接近的,你再说一次,(碰到任何顺境或者逆境的时候,那个第一反应,就是与佛法相应的,与四圣谛相应的),他讲的不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顺逆境,碰到什么事情你的第一个反应,都是与四圣谛的态度来面对的,那么师父也常讲过,这样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叫做四圣谛的思维,或佛法的思维模式,我们每个人,都有他的一个思维惯性,跟思维模式,这跟你长期以来受的教育有关系,师父举一个例子,大家分享分享,以前我们上次,我们落成的时候,请了插花老师,好像不是插花老师,好像是如立师父那种,我们在这边布置了一个,很漂亮的,由插花老师来插,大型的插花,那这大型的插花有点困难,就是说,它可能是一棵小树,它是插花的一部分,那你这棵小树你很难插,你不可能拿一大棒子把它插进去,所以要摆在地上,然后用各种方法让它立起来,然后很多同学专门多弄细弄,弄了半天弄不起来,然后我们里面有一位数学的,说这个要经过计算,我说你弄这个还要经过计算,然后弄到半天,然后立师父说来来来,他就七弄八弄,弄一些方法它就立起来,我还要经过你回家去计算好,等你计算好,我这个都已经不知道摆了多久了,那师父不是说对错,而是说这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他学数学他就学着说,我这个要立起来,我要经过计算多少立多少,这就是什么,他长期以来训练的思维模式,那我们很多时候,生活上都是这种思维模式,艺术家看到一片土地,来到看到 哇 中道禅林 好漂亮,然后就做诗吟诗,做一首什么词句,吴子霖有没有做过中道禅林的诗句,怎么样,你做过,等一下有空的时候下课念给大家听,早忘了,早忘了,这就是一个什么,学文学学艺术的,那有些人可能拍照,有些人后来不是听经闻法,他拍照,而且拍了好几次,百拍不厌,冬天也来拍 夏天也来拍 春天也来拍,极光也来拍,拍 就是他的一个思维模式,他学这个东西,有些呢,做房地产的,现在很值钱,以前买多少,现在涨几倍,思维的就是这个东西,他眼看到的就是房地产,现在这些都在涨价,土地都在涨价,房子都在涨价,他学房地产就是这种思维,也不能怪这些人,因为这些要提的就是思维模式,你学佛就是要把,四圣谛养成你的思维模式,你有了四圣谛的思维模式,你遇到事情,不管顺不管逆,你才能用四圣谛来面对它,这样了解,好,敬堂,因为你下午才来,不能这样就放过你,那我们来谈一下,遇到逆境,四圣谛的思维模式没问题,四圣谛是什么,大声一点,四圣谛是苦集灭道,逆境,苦集灭道没问题,尤其是苦,顺境呢,遇到你又娶媳妇又赚大钱,又事业成功,什么都有 人生的胜利者,那你遇到顺境的时候,你怎么四圣谛的思维,顺境它也是无常的,也是因缘和合的,所以它也会变坏,这里面就有坏苦,他说什么,大家要听经楚,他说就算是顺境,它也是变化的,现在好不一定下一刹那好,也不一定明天就好,所以它是变化的,变化当中就有什么苦,未来就有坏苦,什么时候不知道,有可能你今天赚了大钱明天亏了,有可能今天股票涨起来,你赚了一堆明天马上跌了,所以这个,变化当中你的顺境就有,坏苦的存在,所以就是苦圣谛,所以顺利都不要太执著,太忧愁,好的会变,坏的也会变,这样了解吗,因为无常变化当中,就是苦集灭道,那个武子你是不是要讲什么,(师父 弟子问个问题,这个三苦就是苦苦 坏苦 行苦,坏苦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坏苦本身,比如说,前面是天天挨打,第二天变成挨骂了,他感觉好快乐 今天没打,但是还是挨骂他感觉很快乐),挨骂很快乐,(因为他以前是天天挨打嘛,这次是变成不打了,挨骂了他感觉比较快乐,还有就是,刀尖上的蜜,你表面上是快乐,本身他也是苦的,这两种解释哪个是对的),哪两种解释,(他一种解释就是说,人的乐,本身就是坏苦,相当于说,本来你是天天挨打,结果变成挨骂了,你感觉这很快乐,我不挨打了,还有就是说,你乐的当下,本身他也是苦的),不乐的当下,(乐的当下本身他也是苦的,表面上看是乐,实际上他也是苦的),这个都是一种区分,但是这种区分有他的不同特性在,主要的是,现前不顺你意的,现前不顺你意的,相对客观不顺你意的,这个,现前的苦就叫做苦苦,现前不顺意的,客观上,不顺意的就是苦苦,现前顺意的,会产生快乐的,他存在着变化,所以叫做坏苦,这样了解吗,至于你说从挨打变挨骂,那我问你,我们不要跟挨打比较,谁愿意被骂,这样了解吗,被骂谁都不高兴,这样清楚吗,如果不清楚,师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用,牙痛很痛受不了,头痛比较轻受得了,问题是你愿意头痛吗,还是不愿意,所以只要是不顺现前近的,我们客观上,不觉得就是不自在的,不顺的这个都叫苦苦,这样了解吗,现前上是快乐的,这个就叫做什么 坏苦,这样清楚吗,因此有人问,天人都是享乐的,尤其是,那个欲界天,要什么有什么福报很大,那到了色 无色界,那个几乎就是苦乐都没有了,就是唯一的清净,那这个就不谈,当然那个也会堕下来,那你说天人,他要什么有什么 他也不会头痛脚痛,他也不会肚子痛,他也不会没东西吃,他要什么有什么享受,那很快乐 是很快乐,但是他存在着什么,他存在着变化以后,还是会继续,继续六道轮回,那这个就是叫什么 坏苦,这样知道吗,那不管是苦苦坏苦,中间为什么会这样呢,都是存在一个诸行无常的变化,这个就叫做五蕴炽盛,又叫做行苦,这样清楚吗,静堂刚刚不错,有替我们说明了一下,大概就知道说,为什么苦集灭道四圣谛,是人世间的真实,我们人生的实相,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没问题我们再来看,那无间等就是现观,再来,人生难得,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生难得,一定要确认人生难得,那既然确认人生难得,那会要知道说那人生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人生的价值,当然有不同的人,我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现在既然是学佛,就从佛陀,揭示开示人生的特性,跟人生他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一定要肯认出人生的价值,还有人生的殊胜处,你才能肯认,不然的话有时候会产生一些问题,问题是什么 ,我们等一下再来谈,人生难得,【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 一盲龜壽無量劫 ,他说大地,都是成为大海,这个在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你们要去恐龙薄物馆,他几亿年前,土地很少都是海,他说如果说所有的土地都化成大海,有一盲龟,盲龟就是瞎眼的龟,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 ,什么叫百年一出其头,一百年浮出水面,海面一次,那他这个,大地形成大海,意思就是很大很宽,这是一只,你看他把前提都设定好,一只看不到东西的乌龟,然后这只乌龟的,寿命很长无量劫,一百年浮出水面一次,然后 海中有一块浮木,只有一孔,他就是这个浮木上面有一个孔,有一个洞,漂流海浪,随风东西,就是漂来漂去,盲龟百年一出其头,當得遇此孔不,他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乌龟一百年,才浮出一次,那有一个木头中间一个洞,然后在大海上随风漂来漂去,这大海很大,很大很大,那有没有可能有一次,它浮出水面的时候,因为盲龟它看不到,它如果看到的话,那就另当别论 它看不到,然后刚好凸出来的时候,刚好头塞进那个孔里面,有没有可能呢,当然  几率非常非常少,可能你得一百万次的一千万奖券,他可能才有办法遇到一次,机会很少很少,大家都知道有可能,理论上有可能 机会很少很少,那么阿难白佛言,不能 世尊 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 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圍,遶亦爾,不必相得。,他什么意思 阿难说,几乎不可能 ,因为这盲龟四处游,那个浮木也四处漂,那地球那么大海那么多,它们相碰在一起的机会非常少,更何况又它浮出来,头伸进那个洞里面,那几乎是不大可能,阿难意思说不大可能,佛告阿难,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意思就是说差很大 ,或復相得,或復相得什么意思,也许有可能,愚癡凡夫漂流五趣 ,暫復人身 甚難於彼,什么意思,他说我们凡夫在五道里面轮回,那一般有时候讲六道,有时候里面讲五道,师父讲过为什么五道跟六道,其实是一样的东西,他说我们众生有情,在六道里面不断的,无始以来一直轮回,从什么时候开始那无可考,一直轮回,暫復人身,甚難於彼,什么意思,你要能够得到人身,那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他叫做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以 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 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你就是造各种恶业,不懂得佛法,然后杀盗淫妄样样来,所以一旦失去人身,我们叫做万劫不复,意思就是说,要得人身非常困难,因为大家不了解佛法,不懂得怎么样,持戒行善,所以是非常困难的,非常困难,因为众生都是这样,是 故,比丘!於四聖諦當未無間等者 ,當勤方便, 起增上欲,學無間等。,所以他说什么,佛陀这个经里面要告诉你的,不只是强调人生难得而已,他要强调的是什么,佛法难闻,佛法难闻,然后呢,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意思就是说,你要好好的掌握我们这一辈子的人生,好好去听四圣谛,实践四圣谛,这才是他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人身的价值来到这个世间,以我们这个人能够得到,这个人身来到这个世间,他的价值性就是,我们的人,人生能学佛,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强调人身难得,才有意义,那如果,师父曾经讲过 经典上讲,如果其他道众生,也那么容易能修行,那佛讲人身难得就没有太大意义了,但是有人会问说,师父那为什么经典上有很多,也讲说,其他道众生能修行呢,我告诉你,那个跟人道比起来,少之又少,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算,这样了解吗,是的 经典确实有说,某一些状况之下,有一些其他道众生或许有可能,但这种有可能的可能,跟盲龟浮木几率是一样的,所以千万不要拿,其他道众生能修行来说事,因为这个几率是非常非常少的,等于是没有可以忽略不算,那有时候,是要鼓励或是说在某些,适应文化之下会说其他道众生,然而我们要根本,抓住的是这杂阿含经里面,405经他讲人生难得,人生难得今已得,既然是人生难得今已得,也唯有人,人身能真正的修行佛法,能真正的听经闻法,能真正的实践,所以要珍惜此人身,好好的学佛,那学佛的核心就是四圣谛,四圣谛,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 ,来那个,静宽你先吧,(师父能不能解释一下,那个不行真实),不行真实,不行善 不行真实 就是不想去了解,了解人生的实相,人生的真义,跟人生的真谛,这样了解 ,其实大家在座的会来,其实有时候都会有一个,讲到这里会有一个跟师父,可能以前有一些想,有一些思维跟想法是一样,会有相通点 就是说,你们可能也曾经考虑过,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间,来到这个世间有什么意义跟目的,那来到这个世间,这人生的真实相,跟他的真实意义到底在哪里,这世间的实相到底是什么,世间的真理到底是什么,你们或许有曾经思考过,或许没有,我跟你讲 师父从很年轻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情,所以,才会出家学佛,印顺导师说他为了追寻真理,宁愿出家去修学,目的是什么,追求真理啊,就是这里讲的<nowiki>'''</nowiki>行真实<nowiki>'''</nowiki>,就是追求人生的真相跟实相,你这里有什么问题,(师父弟子问一个问题,咱们上午讲到持五戒 行十善,注定能得到一个人身,这个是不是就是,这里面,要是愚癡凡夫 不学法,那你就很难得到人身,但是我学法行持佛法的话,就容易得到人身,是不是有这个意义),愚癡凡夫众生,不学法 他讲什么,怎么样,诸众生不行其义,不行法 不行善,不行真实 辗转杀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但是你现在,对四圣谛能无间等,那你对四圣谛能无间等,意思就是说什么,你能学四圣谛,那你学四圣谛,从道圣谛开始那就是什么,戒定慧,因此早上有说,你们早上都在,第一个你把戒持好,戒持好你就是不会不行其义,不行法 不行善,你就不会辗转杀害,所以把五戒持好,五戒持好不是说很圆满,把根本的五戒持好,你可以保证得人身,是不是,那么进一步你不能说,我五戒持好得人生这样就够了,不是啊 你要有福德的人,所以五戒持好 持戒布施,然后呢,听经闻法学法相应,那么进一步发心,那这个发什么心早上有说,你可以是增上生心,你可以是解脱 你可以是菩提心,那么照这样的次第去实践的话,那这个就叫无间等,但是这一些,还是离不开 四圣谛,这样清楚吗,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个一比 学佛赚大了),当然 ,学佛赚大了,懂得聪明的有智慧的,就好好来学佛,而且这些是真谛,你们如果好好去思维现在讲的,佛陀的教导,这是真谛你们去思维一下,现在的宗教很多,讲的很多东西不大一样,但是你真的,可以去思考,这些不同的宗教讲的很多东西,到底合不合理,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公平性,佛教讲,缘起业力轮回,哪怕我们没办法理解的,很清楚 但他的大方向,上来讲不是谁,去规定你的,也不是谁去操纵你的,各自造业各自担,是你自己造作自己,必须去承担的,这样有没有一定的公平性,当然有,对吧,我们现在讲一句话,师父自己的认知,如果相信业力跟相信,有一个神在操纵,就我来讲,我觉得神操纵很不公平,你高兴就好 你不高兴我怎么办,但是如果是业力轮回的话,我自己可以,主宰我自己的人生跟我自己的命运,那这相对是不是很公平,所以宗教,师父曾经讲过,宗教有几个重点,第一个,必须说明生老病死,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宗教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大部分,只要被承认是宗教,都要解释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管合不合理他就必须要解说,不管他说是用泥土捏的,还是什么都好,反正就是他必须解说,另外一个,要说明人生很多不公不义,表面上不公不义,表面上的各种种种问题,他的公平性在哪里,英文叫做,Justice,怎么样,为什么我做那么多好事,为什么会受到,这么不好的遭遇,我们常常会有这样子,那这个应该怎么解说,这应该怎么解说,你不要说谁在考验我,为什么要考验我,我好好的你考验我干嘛,所以 宗教就必须要说明,人生的公平性,那如果就,人生的公平性来讲的话,你是要相信有一个,大而无外的东西在操控,还是你愿意相信一个,一个轮回,一个法则,谁怎么做不管是谁,他都一定要顺于这个法则,那就是因果循环缘起的法则,自己这个好好可以想一想,不然很多宗教讲的不一样,我也要信宗教那我要信哪一个,讲的才合理呢,自己要好好去思维看看,所以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学佛赚大了,但是你要真的学到教法,你不是说只是,拜一拜然后求求一求,祈祷祈祷这样而已,这样还是只是通一般的宗教行为而已,那个净宽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没问题 ,来我们继续来看,这边同学都可以吧,所以 这边有一些新来的同学,所以师父提出来你们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再来,正法难闻,人生难得,正法难闻,这个人生难得 正法难闻,是不是到,学佛的人都耳熟能详,这个就是人生难得 正法难闻,最早的经典出处,找一个,国语比较好一点的,来帮师父念一下,谁要先帮师父念这一段,智雷吧,可以吗,慢慢念不要急,师父我到那边,你来你在前面没关系,小心慢慢来,不急,【日月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日月不出世间者,一切众星亦不出于世间,晝夜、半月、一月、時節、 歲數,刻數、須臾,皆悉不現,世間常冥,無有 明照,唯有長夜,純大闇苦現於世間,若如來、 應供、等正覺不出世間時,不說苦聖諦、苦集聖 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現於世間,世間盲 冥,無有明照。如是長夜,純大闇冥現於世,先到这里,你旁边先坐一下,等一下再继续念,净宽这段什么意思,你那边,有没有麦克风,你自己准备一支麦克风,大概 不是说每一个细节 ,(世间它的日月,日月的变化,也是,就是它不断地有,有规律地,日月有阴晴圆缺,在这个时候,在我们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正法的话,就像在暗夜里一样),你说什么,(就是如果我们没有,正法的指导的话,就是像在那个暗夜里),那他前面说日月不出世间,什么意思 日月不出世间,这些什么东西,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没有像佛陀没有真理,我们换个人吧,你可能大概知道吧,你讲不出来是什么,谁要说明这一段,不一定很细,大开方向,(我的理解就是,这段是说,如果没有佛法也没有佛陀的教示的话,人会一直,或者说一直会处在六道轮回中,就像漫漫黑夜一样,一直没有光亮),那他为什么说日月呢,因为,太阳是,带来光辉的),有太阳出现,才有阳光嘛,有佛陀出现才有佛法嘛,那没有佛法的话,众生愚痴就像是没有阳光一样,一直在无期的,长夜当中,那有太阳月亮出现才有光亮,那世间有佛陀出现,佛陀代表智慧的光明嘛,我们才有机会可以,听闻佛法脱离长夜的黑暗,这样了解吗,那至于说他说什么,一 切眾星亦不出於世間,晝夜、半月、一月、時節、 歲數、 刻數、須臾,皆悉不現,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一直黑暗,你还有一天两天可以算吗,没有吧,一直都是黑暗,这个也是很有趣,跟现在是一样的,我们一天两天是以什么来算的,昼夜来算嘛,那你长夜黑暗 你怎么去算一天两天,那没有一天两天可以算,你也没办法去分,一天几个小时啊,这样了解吗,那你没有昼夜,你也没办法去分一个月到底几个昼夜,所以太阳如果不出,一切黑暗 没有时间可算了,那就长夜黑暗,就长期的黑暗,那现在有佛陀出现,就是有太阳出现,才可以带出阳光,才可以变成光亮,那有佛陀出现我们才可以去解决,众生无知的长期黑暗,这个就是 正法难闻,佛陀出现讲四圣谛,我们众生才有机会可以脱离嘛,来我们继续下面,【若日月出於世間,眾星亦現,晝夜、半月、 一月、時節、歲數、尅數,須臾,悉現世間,長 夜明照,出於世間,如是,如來、應、等正覺出 於世間,說苦聖諦現於世間,苦集聖諦、,苦滅聖 諦、苦滅道跡聖諦現於世間,不復闇冥,長夜照 明,純一智慧現於世間】,他这个就是刚才讲的,如果佛陀不出现那我们就永远轮回,没有办法听经闻法,佛陀出现了就像是太阳,月亮会出来一样,那一切大地就明亮了,佛陀出现讲四圣谛,我们依四圣谛修行,就有一道光芒可以让我们解脱,离开长夜的暗明,这个叫做,日月喻 正法难闻,佛陀出现在世间,所以讲的四圣谛讲的佛法,我们学佛才有机会脱离长期无始以来的黑暗,这叫做 正法难闻,所以刚才武子说,学佛就赚大了,可惜这世间人就是这样,那么好的东西,摆在现前的宝物,不拿不学,那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而且很贵,必须倾家荡产的,就愿意去拿,愿意千辛万苦去弄,这真的是很莫名其妙的,这没办法的事情,这就是众生的愚痴,众生凡夫的愚痴,所以大家要知道,用我们的智慧去思考,不一定免费的就一定是不好的,不一定是很贵的才是好的,你要用你的智慧去分辨去思考,有佛法就好好的听经闻法,那个智慧我们可以了,还是你要坐这里也可以,那边也可以,讲到这里没有什么问题,这叫做 正法难闻,那你看在阿含经里面,他的 正法都是以四圣谛为根本,那师父也讲过,四圣谛不是小乘的,知道吗,四圣谛不是小乘的而已,四圣谛是大乘的基础,弄通弄清 是通大乘的,那师父现在要问了,我看不要再问敬堂了,四圣谛怎么通大乘,苦圣谛怎么通大乘,那个静修你要表示,还是Jason,你们两位哪一位,静修来讲吧,四圣谛怎么通大乘,(如果一谛一谛的说,就是说苦圣谛,那菩萨就是要拔苦,然后与乐于一切众生,即圣谛就是了解,这个苦的原因,然后那菩萨正是因为,还有佛菩萨正是因为,深刻的了解,并且与乐就是教给大家,如何离苦得乐,苦集灭,灭就是最后就是向于解脱,道 就是八正道,然后与乐,教给大家如何去修行,才能够离苦得乐,所以四圣谛是通于大乘,这是弟子的理解),如果你把四圣谛拿来自己用,救自己怎么样脱离轮回,那这就是解脱道,如果你把苦圣谛的苦谛,扩大到其他众生,而理解到,只要是凡夫众生,这个苦他就脱离不了,所以你是这么的苦,那你的悲心所缘,你也很清楚明白,别人也是这么的苦,不是只有你苦,是别人也苦,而且这个既然是苦圣谛,既然是圣谛,他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是穷人苦,我问你有钱人苦不苦 苦,凡夫种种苦,皇帝苦不苦  苦,你没钱很苦,有钱人苦不苦 苦,有钱人什么苦,生老病死怨憎恚,爱别离 五阴炽盛,有钱人表面有钱,就算是他现在不觉得他苦,但是他有坏苦跟行苦,穷人那更苦,三苦都有,苦苦 坏苦 行苦都有,所以这苦是一个普遍性,那这样的一个普遍性之下,发悲愿,而不只是自己要离苦得乐,希望有一个方法,同大家都能依起离苦得乐,这样的悲愿,那就是菩萨的菩提心跟大悲心,这样各位了解,所以四圣谛是解脱道的根本,但是通深了理解透彻了,那就是也是什么,通往大乘之路,这样大概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静宽你有什么问题,(师父就像苦,弟子可以理解就是和大乘相应,集是惑业,惑业那怎么样在这个方面与大乘相应,惑业 大乘也不能离开惑 业,是啊,但是这个就是说您自己的理解,还是说惑业,就是你还是说你要去跟,别人去分享),是啊,你要让人家知道,苦你想要渡众生,你想要让众生也能离苦得乐,那你怎么让众生离苦得乐,交给他们四圣谛,那教导四圣谛不是说每个人,都讲经说法,因为每个人的能力状况环境不一样,有些人,师父早上也说,师父讲经说法 我没有能力,讲经说法所以我不行大乘,不是 你帮忙也行啊,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啊,包括录音录影,包括来排桌子 包括来擦地,一分一毫一点,这个都是的嘛,这样了解吗,(但是如果那样的话其实那更多是道),道就是八正道啊,但是如果你把八正道扩大了,不是你自己用而已,而是什么,而是给大众生,都能接受愿意去用,那就是大乘的悲愿,这样了解吗,可以吗,这就是一个大原则 ,细节上要听早上的成佛之道,才知道细节上,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我们再来看,土石喻,还是在说明四圣谛,爾時,世尊手執土石,問諸比丘,此手中土石為多?彼大雪山土石為多,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少耳,雪山,土石甚多無量,百千巨億,算數譬類不可為,比。」,这个跟申恕林比喻差不多,只是地点不一样,那这个雪山,一般我们的认知跟考据,因为佛陀出生在什么地方,尼泊尔,古代当然是称为印度,泛印度地区,其实我们讲地理,讲出生在印度是没错的,泛印度地区,因为古代的尼泊尔也属于印度,叫泛印度地区,但是如果精确来讲,他是出生在现在的尼泊尔,那尼泊尔靠近什么,喜马拉雅山,所以佛陀当初的活动地区,是非常靠近喜马拉雅山的,所以他们常常拿雪山,指的其实就是,喜马拉雅山山脉,所以他说,他抓了一把土石,说我手上的土石多,还是整个喜马拉雅山的土石多,当然是喜马拉雅山的土石多,所以徒弟们就说当然是喜马拉雅山的多嘛,佛告比丘:「其諸眾生於苦聖諦如實知者,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如我手中所持土石,这个跟上面有点不大一样,这跟上面不大一样,我们再看一次,上面这个看起来,好像类似,佛陀抓了一把土说,我这个手上的土多,还是喜马拉雅山的土多,弟子说当然喜马拉雅山的土多,你手上就这么一把而已,佛陀说什么,其諸眾生於苦聖諦如實知者,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 ,如我手中所持土石,他的意思说,众生中那么多,真正这些众生,真正能够了解四圣谛的,是非常非常少的,就像是现在啊,地球多少人口,七十多亿,有多少人在学佛,那有些虽然表面上学佛,但是不是真实的学佛,为什么,如果他学佛从来不知道四圣谛是什么,那不是真学佛,因为这个地方是佛陀说的,所以,但是不是说你真的已经证到了,就是说你一定要了解四圣谛到底是怎么样,才能起勇猛心,真正的去学佛,所以地球人口这么多,佛教徒比例上很少,但是在佛教徒里面,真正能够去了解,不要说你已经悟到了,就是真正愿意去学习四圣谛,依四圣谛的认知,而发起勇猛学佛的心,那真的是少之又少,所以佛陀才会说,真正对四圣谛愿意去了解,愿意知的,那就是这么少,所以他说,其诸众生于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數無量,知四圣谛的这么少,不知四圣谛的这么多,所以他说,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 上欲,學無間等。,所以佛陀鼓励大家,四圣谛是佛法的教法核心,你们一定要认知了解,而起勇猛心,什么叫勇猛心呢,增上欲,起增 上欲,學無間等,才能真实的精进,那这个师父等一下再,画那个圈再说明一下,时间到了是不是,两分钟没关系 ,送你们喝点咖啡,四十分回来我们继续来上课,师父一直说,四圣谛是三乘所共的,声闻 缘觉 菩萨都必须要学要修,凡夫要走向出世路,也必须修四圣谛,师父不是空口说白话,这是经典上阿含经,确实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所以今天,让你们看看佛陀在阿含经里面他怎么说,叫做一切圣所证,一切圣所证来我们来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若善男子正信非家,他什么叫正信非家,离家 ,有时候叫正信离家,正信离家,善男子善女人,有时候就叫做诸信子,善男子善女人正信出家,出家学道,那出家学道要学什么,彼一切所應當知四聖諦法,何等為 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 間等者,當勤方便,修無間等,如此章句,一切四聖諦經,應當具說。 ,这里面意思就是说,还有很多有关四圣谛的经典,因为这个就比较代表性,刚刚弄的其实都是四圣谛的经典,所以出家学什么,学四圣谛,出家学四圣谛,所以不管你在南传北传汉传藏传,出家就是学四圣谛,当然你大乘佛教学的更多,但是四圣谛一定得修,四圣谛修了,保证你的路不会走错,因为现在知见丛林,太多这个派,那个宗那个教那个什么,一大堆,不要说宗教一堆,连佛教里面的教派都一堆,那教他一堆,那我要学什么,核心是什么四圣谛,师父常画一个东西,师父缘起四圣谛,常画一个东西,学佛有一个核心,但是由于众生的根基,还有文化,还有因为从印度传到全世界,然后从2500年前到现在,有太多的适应,所以会有什么,种种不同的教法跟教派,什么净土法门也好,什么禅宗也好 密宗也好,华严宗 净土宗,什么宗都很多,但是这些中间,有没有一个根本的,你不能去不学的,是什么,是缘起四圣谛,就是这一块东西,这一块东西,所以你从任何法门入,他都必须,都有这一块东西在里面,然后你看,这一块橘色的地方就是缘起四圣谛,由于根基众生种种的不一样,所以我们会有这些方便,这样了解吗,会有这些方便,那我们很可能是这些方便,目前是适合我们进去的,适合我们进去的,但是你进去之后,你不能只学这一块,这样是没有碰触到佛法的真实义的,碰触到佛法的真实意义,你必须由这些不同法门,深入到碰触到这一块,然后由这一块去了解其他,由这一块来了解我自己的法门,这样子才是真正的学佛,才不会走偏,你学任何的教派,到最后他的真实意义,一定是通向四圣谛的,一定是以四圣谛为核心的,这样各位同学了解吗,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经文怎么说,他说出家学四圣谛,出家学四圣谛,证果 还是四圣谛,他说,又同一经文,又三結盡,得須陀洹,初果,哪三结,还有什么,身见就是我见,戒禁取见还有疑,这是根本的见惑,根本的我执烦恼断了,初果,他说又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 當見無間等。」,他以什么得初果,得初果,四圣谛得初果,得初果之后,要得二果,还是什么,四圣谛,还是四圣谛,来看,若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他说什么,你得二果是因为你对四圣谛如实知,这个是二果,三结尽 薄贪瞋痴,欲界的,何等為 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集无间等,知四圣谛,你得二果是怎么得的,还是由四圣谛进一步深入的悟,而断了,断三结以外,还薄贪瞋痴,欲界的贪瞋痴,细节上有空可以去,请那个,这边有 师父的俱舍论=精要,有空可以拿回去看一看,很多同学都看过了,细节上是怎么回事,二果,三果,五下分结尽,什么是五下分结,三结以下,然后再加上什么,欲界的贪跟瞋,五下分结,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 ,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苦集灭道,五下分结简单的说,就是欲界的一切烦恼,就叫做五下分结,欲界烦恼断尽,证三果,他说,不還此世 ,他的不還此世 是什么意思,不再来欲界,为什么,因为欲界烦恼断尽了,你不会依欲界的烦恼,再润身来欲界,但你有可能升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所以 要得三果还是四圣谛,进一步,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  何等為四,一切漏尽,无漏心慧解脱,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阿罗汉,到了阿罗汉的境界,才能说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意思说他已经烦恼断尽,不会再来三界轮回了,就叫做不受后有,什么叫做所 作已作,意思说该修行的他修完了,因为阿罗汉是以断烦恼,涅槃为主,所以他从断烦恼涅槃来讲,大家都已经该学的都学好了,就是叫做无学位,前面的初果二果三果都叫做还有学,为什么 烦恼还没断尽,那现在说他烦恼是怎么断尽的,学什么修什么断尽的,四圣谛,四圣谛而断尽,不是 断尽的,那你说那难道只有,解脱的四果,是修四圣谛吗,不是的,我们继续来看,辟支佛,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苦集灭道,所以辟支佛学什么,还是四圣谛,因为解脱无二路缘起四圣谛,那我问你啊,有没有某一些说,阿罗汉证四圣谛,然后 ,辟支佛修十二缘起支所以就叫做缘觉,有没有这样说法的,其实是有这样说法的,在大智度论,还是其他的某些经典里面,确实有这样子说,所以会导致有一些人造成,根本上的误解,误解以为四圣谛就是阿罗汉修的,然后辟支佛修缘起,十二缘起支,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样子的说法,叫做方便说 了了说,在某些状况下说,这样知道吗,不是究竟了义说,如果是究竟了义说,一切圣所证,那就是四圣谛,而且四圣谛,跟十二缘起它是同一件事情 不是两件事,这样了解,(十二缘起支,可不可以认为十二缘,十二缘起支就是对,四圣谛的这种戒行,十二缘起支,就是对,十二缘起支就是对四圣谛的,戒行 四圣谛,十二缘起支,是不是包含了四圣谛),十二缘起支就是四圣谛的,四圣谛的流转 还灭,所以就是十二缘起支的什么,法相,缘生跟缘灭,你看,我们说缘起,缘起 不是讲一切的缘起,讲身心生命的缘起,那身心生命缘起,就分为生死的流转,生死的不停流转,还有什么,生死的修行 还灭,生死的流转,就是所谓的苦集,还灭就是什么,灭跟道,集分为什么 惑业,那惑业苦的不断循环,就是十二缘起支,这在前面有说过,这样了解吗,那如果十二缘起支 从无明,缘无明而有行,那不断到有生所以有老死,那不断的这样的循环就是,苦集的不断循环,那你现在知道这个问题,那么从十二缘起支里面,把无明灭掉,但是你无明灭掉,其实是在哪里去灭无明的,无明灭则行灭,但你不能是追到我过去生去灭无明,其实无明随时,都跟着我们在一起,在哪个地方去开始修学,开始是降伏无明  灭无明的,对嘛,无明 行 识 明相应触,虎子你好像一副,很惊讶的样子,谁叫你上礼拜没来,不惊讶,明相应触,就是十二缘起支的,认识论里面,从六根对六境然后产生六识,然后开始产生触,从这个地方,去降伏无明,而成为明,这个叫做明相应触,跟无明相应触,如果不懂的话,回到上个礼拜,这个地方明相应触特别讲,讲得很清楚,可以回上礼拜去看一看,这样了解吗,那如果能这样的话,那就造成就会形成,所谓的苦集灭道的还灭,所以叫无无明故无行,这个叫做还灭,那照这样的道理来讲的话,所谓的圣人,要断除烦恼,是不是都是得这一套,如果没有这一套,那就有问题 ,什么问题,前面讲圣谛无余,记得吗,不是离开四圣谛还有另外一个什么东西,这样清楚明白吗,所以叫做圣谛无余,前面不是讲一个无余吗,真实无余吗,意思就是这个就是圣谛,除了这个以外没有其他的圣谛可言,大乘教法还是,立足在四圣谛上面来谈的,只是谈的广跟狭,深跟浅,广跟狭隘而已,所以你看,辟支佛道还是知苦集灭道,只是辟支佛,无师自悟,但是他不是过去生中无师,他只是这辈子无师而已,过去生中还是跟着什么,佛陀跟着什么,他的老师跟着他的师父去学的,只是说,他过去生中的因缘非常具足,来到这辈子善根很强,所以就 在无佛无法的时代,证悟了那就是辟支佛,但是对于世间的苦集灭道,他还是清清楚楚的,离不开,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辟支佛悟四圣谛,没问题,成佛呢,佛陀能不能离开四圣谛呢,这里告诉你,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 苦滅聖諦,成佛离不开四圣谛,为什么成佛必须断烦恼,断烦恼就离不开四圣谛,这样了解吗,早上成佛之道我们讲,六度万行,六度万行里面的般若般若蜜,般若般若蜜的无所得,其实就是从四圣谛而发挥出来的,从四圣谛而深入的,所以你六度万行里面,要成为六度,不能没有般若度,般若引导五度而成为般若蜜,没有般若般若蜜,就没有前面的五度,如果没有般若般若蜜,前面的布施,那就是只是一般的布施而已,没有般若般若蜜,你的持戒也不成为般若蜜,就是一般的持戒而已,那你说师父 为什么,因为般若的无所得,通于我执的破除,有我执就有所得,无我执就无所得 ,这样各位清楚吗 ,所以般若是从四圣谛的,灭圣谛而进一步扩大,深入来发挥讨论的,所以离不开四圣谛,为什么,刚刚不是有讲吗,你为什么能为众生起大悲愿,如果众生不苦你悲什么愿,众生如果不苦你怎么会忧悲愿,你是知道众身苦才忧悲愿,所以菩提心大悲心本来就是,缘众生的苦而生起愿力,让众生离苦得乐,所以这就是苦圣谛的怎么样,深广的发挥,所以离不开四圣谛,那无所得,就是灭圣谛的宏扬跟发挥,灭圣谛怎么样才能得灭,破我执 无我,那就是灭圣谛,灭圣谛的灭,还有破我执,就通于般若的无所得 通于空,这样了解吗,所以离不开四圣谛,所以大乘佛教还是在四圣谛上,谈无上等正觉,把这个四圣谛,发挥到不只是考虑到自己,而考虑到一切众生,那就是所谓的大乘教法,只是说细节上可能,等慢慢再谈这样子而已,那细节上要知道,就是早上的成佛之道,早上上的成佛之道在讲般若,有没有问题讲到这里,可以吗,如果想要知道更进步,我们来看一下,刚刚讲的那个其实就是这个图,我执 无常 ,那么不是说我执,就是苦集灭道里面的,哪一个圣谛,这个苦是苦圣谛嘛,这是集圣谛嘛,苦集 那灭呢,灭嘛,道呢,灭这个,方法嘛,那你没我执,你就什么,无什么,无所得 无无明,没错 无无明就无所得,这样了解吗,你能无所得,就是能真正破我执,那就 无所得,那就是什么 灭圣谛嘛,那你如果你知道说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本来就无所得,有所得是你自己的执著,一切法本来就缘起的无常变化的,本来就是无我无所得的,是我们自己以为有所得,才去执著才轮回的,那如果你能这样的理解的话,那那个就是什么,无所得 跟我执整个本来如此,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空性,了解吗,因为我们对无常的东西是执著的,但是在大乘佛教里面讲无常的,必然是空性的,是不是,那这无常空性,它本来如此,只是说我们有我执,所以会在无所得,在这个无常空性上,去执著有,所以才称为生死,但是就实理来讲 这个也是空性,这个也是空性,苦也是空性,那就是,成为大乘佛教的理,大乘般若就是在这里发展出来,然后让我们大家都能去学习,大乘佛教学佛的,那我再讲一下,在阿含经里面,比较强调我执的破除,对无常的接受,这样了解,但是我们进一步,在阿含经里面如果去发挥,去了解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无常的变化会造成众生执著的苦,是吗,但是当我们在度众生,帮助众生的时候,虽然说在理上,实践上我们是要让众生,知道我执是错的,然后慢慢去修行 没错,但是一般众生一开始,没办法怎么样,一下子就悟到那么深,一下子就去这样的理解,所以大乘佛教从阿含经里面,发扬出来的 它就是说,众生因为对无常的变化不了解,这个无常变化,是无常的,无常变化,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它是有它的原因跟道理的,这样了解吗,所以师父也说在无常上,我们可以做一些东西,可以吗,它只是究竟上变化而已,但能不能在无常上,做一点功课,做一点东西啊,当然可以啊,究竟上虽然是无常变化,我问你,这个身体是无常变化的,对吗,但是无常变化,有没有它的一个道理跟条件,当然是有的,所以无常变化,你只要你不去保养它,你每天吃喝玩乐的,然后吃一些不健康的,它是变化的更快 坏的更快,更容易生病,没错吧,你要是去好好保养它,它生病的几率是比较少,它是不是坏的比较慢一点,有它的一定道理的,是不是,这个身体虽然无常变化,会不会肚子饿,肚子饿有东西吃,是比较不会那么苦,是吗,那大乘佛教在讲,我们帮助众生的时候,不只是在,究竟的理上去帮助众生,让众生得到究竟的离苦得乐,在相对上,也得给众生一些,暂时相对的一些稳定跟安稳性,是吗,你现在肚子饿了,现在这个众生肚子饿很痛苦 ,苦集灭道,这个苦是无常的,他说你不要跟我讲那么多,你能不能先给我一块面包,没错吧,那我们是说我先给你面包你吃饱了,然后吃饱了之后,然后我介绍你一份工作,那你稳定之后,慢慢的你可以去思考一些深的道理,我再跟你讲,你赚再多钱你再怎么样,其实都是无常变化的,这不是究竟的,你应该要寻找一个究竟之路,这样子他才有办法真正去理解,他肚子饿得要命 你跟他讲一些大道理,他会不会去听,不会去听的,所以叫做贫困学道难,相对的,富贵学道更难,是吗,所以在座的能学道,你一定不是贫困,当然师父不知道你有没有福贵,但是应该是蛮富贵的,至少生活上没有太多的问题,不然现在就在外面打工了,在外面忙到焦头烂额了,能坐在这里听经,都是一种福报,因此在大乘佛教里面,其实在阿含经里面也都是这个样子,我们可以在这个无常上,做一点帮助,给众生在现前,一个相对的安逸跟稳定跟安稳,这样了解吗,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这不是长远的 不是究竟的,会不会肚子饿 会,我给你一点面包吃,让你暂时可以不受苦苦的现前,这样子,是不是我们能做到的,这是不是相对的一种帮助众生,是啊,六度万行除了般若度是在整个上面,是讲这个(破 我执)以外,其他的五度其实都是建立在这个(无常)上面,然后来谈相对给众生的一些,相对的稳定跟安乐 ,这样可以吗 ,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能这样的话,那就是所谓的四圣谛,而得成佛之道,来静宽来,(弟子只是想开个玩笑,就延续刚刚的话,就是说,我们就是先帮人摆脱苦苦,苦苦转为坏苦,然后等他有能力了,然后意识到行苦),就是你要先解,你要想办法先解决众生的苦苦,不然他哪里会去想什么坏苦,他苦苦都解决不了,他去想什么坏苦,这样了解吗,所以菩萨道,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气蕴当中,慢慢慢慢产生出来的,但是你说归真究绝,这也是佛陀的精神,佛陀的精神,只是看你重视哪一个,在佛世很多弟子,也是这样子,也是在解决众生的很多什么,现前的问题,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 ,信堂有问题吗,没有来没有来我们继续来看,修习四圣谛,修习四圣谛,其实就是在学习,三学八正道,其实前面都已经讲过了,但是只是说现在再回来再谈的话,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修习四圣谛,第一步,正见养成,现在很多人学佛,都有点好高骛远,正见养成,也就是闻慧的养成,很多人学佛,现在都一个很错误的 好高骛远,要么不学佛,要么学佛之后好高骛远,好高骛远,他在短期间之内,要马上断烦恼马上得解脱,甚至要今生即身成佛,有没有听到,即身成佛,那很多人很急啊,所以现在你知道我们,谁做广告行销,有没有人在这边是做广告行销的,尽管你应该,不是做广告行销,你要做广告行销 师父今天就疏忽了,就省去很多麻烦,广告行销,是不是依众生需要什么,依你的顾客需要什么,所以我就推出什么,现在很多宗教也做行销,他知道这些修行的需要什么,所以他提出一套,符合他们的需求的,那当符合这些众生需求的时候呢,他再贵再多钱,他都愿意花钱,真正来讲,修行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修行是向,人生的 自我烦恼 去挑战,所以这一定是不容易的,因此一般人,一方面想学佛,一方面又不要太辛苦,现在人都是这样,一方面想要得到好结果,一方面又不愿意太多付出,所以总是喜欢找一些捷径,找一些快速的门道跟法门,都是这样子的,那现在就有一些附佛外道,或一些会广告行销的,你需要是不是,有,我有特殊的妙法妙方,有特殊的捷径教你,你可以短期间内,就可以 脱离轮回得解脱,什么方法你跟我讲好不好,哪有这么好的,这方法好 可不便宜,多少多少你跟我讲,我什么都缺 就是不缺钱,所以有人需要,那就有人弄出一套,所以现在很可怜,那些有钱人想学佛,又不想用功去学的,很容易被糊弄 很容易被忽悠,所以再多钱他都会拿出来,问题是天下没有这么好的白吃的午餐,修行有一些增上,但是到最后,还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慢慢去,理解慢慢去思维,慢慢戒定慧八正道的一步一步去修,虽然可以有一些增上,有一些善法因缘,去增上,但到最后还是靠自己去修行,这个叫自依止 法依止,莫异依止,那你说有没有佛菩萨的保佑,还是有没有,这些菩萨的这些,有,但这些种种种种,只能作为你修行的 增上缘 知道吗,到最后真正要不要做,能不能做还是要靠你自己,佛菩萨的保佑,各种因缘善巧都有,但是这些只能当增上,虽然说是增上 但很重要,不过很重要不是根本,根本还是你自己要不要修,我问你一件事情,你们来学佛,师父讲经说法,让你们了解正知正见,重不重要,重要啊,但师父讲经说法之后 谁在修,你自己在修嘛,师父没有办法帮你修,没办法,所以师父是你修行的增上,重不重要,很重要啊,所以佛菩萨的保佑重不重要,重要啊,就是一种增上嘛,但问题是重要,但不是根本,根本还是怎么样,你自己得修,所以这两个 增上缘,还有你自己的根本的因缘,这两个都不能缺一不可,都不能缺,因为你缺了你没有人家告诉你正知正见 ,你自己再怎么用功,你走错路了怎么办,有好的师父 好的善知识跟你讲对的路了,你自己不做没办法,所以佛陀也说,佛陀是一个良医善导,良医告诉你了,药也开了你不吃,佛陀也没办法,佛陀如一个好的向导,导人善道,佛陀在前面叫你跟着他走,你不走 佛陀也没办法,你就是要赖在原地,你就是要在这边休息,佛陀走了 告诉你 你不走那也没办法,这个就叫做修行,因此到现在我们来讲一件事情,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养成正见,养成正见,就是经由听经闻法,还有日常生活的不断的熏习,还有不断的 思维纠正,然后到最后呢,养成一个,根本的佛法的观念,这个叫做闻慧养成,也叫做正见养成,这是我们,学佛的第一步,你这辈子熏成,想办法养成正见,那一定是很难得,千万不要受到有些人的糊弄,一些人的错误的引导,动不动就想说,拜什么然后念什么,可以消除八万四千大劫的,什么障碍,然后就可以即身成佛,然后就可以境界多高,然后可以超脱多少怎么样,千万不要听这些人乱忽悠,有时候有可能只是方便的引导,但真正要学习的是,这一辈子把四圣谛,养成你的人生观,作为你人生的,一个修行或是人生待人处世,以及你终极这个人生的一个,导向,这样子就够了,那你说这样就够了吗,会不会程度太低了,我告诉你,不容易,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是那么简单,但是如果你这辈子真能把佛法,养成你的思维观念,四圣谛成为你的思维观念,那你这辈子真的可以,大量的减轻痛苦,而得到真实的快乐,虽然不是证果,但是把它养成知见,你可以改变你很多观念跟态度,那可以得到,相对这辈子的,相对的离苦得乐了,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先来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等为正见,正见有两种,他说正见有两种,世俗有漏 有取,轉向 善趣,有取就有取著的,然后转向善趣,就是世俗的是有漏的,但是他可以让你怎么样,继续到善道,投身到善道的,然后 ,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 盡苦,轉向苦邊,他有两种,一种可以让你 ,虽然是有执取 有漏的,但是可以让你投生善道的,这是第一种,另外一种是什么,無漏、無取,正 盡苦,轉向苦邊,可以让你离苦得乐,真正离苦得乐,那这里 转向苦边 什么意思,苦尽 也是这个意思,苦的边,到这里你超过了,就是尽苦 ,苦直到这里 你往这边去了,就是可以达到苦尽,这个叫做转向苦边,不然的话想说,奇怪我要离苦得乐,为什么好像现在是乐的,我又转向苦那边去了,不是这样子,它边是尽头,你可以想说彼岸,到岸,他的意思是尽头,你到达苦的尽头,那接下来就没苦了,这叫转向苦边,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 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施是布施,有说 这说是什么,其实这有说有各种讲法,其中有一种 他又叫做有咒,咒语的咒,但是他不是指咒语,他是说什么你可以说是说法,因为他的有说有咒,或叫做祝愿,或叫做咒怨,咒怨不是不好的那个,好像我诅咒你,而是古代出家随,佛陀去受应供之后,他最后都会说一段祝愿的话,像我们常常讲,饭食已弃 但愿众生所作皆办 具足法,这就是祝愿,就是这里的有说,你也可以引申为,有教法有教说,这个叫做有说,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 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这中间很多,其他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师父也给你们看过,这就是早上讲的四大正见,有善有恶 有业有报,有三世轮回然后有凡有圣,这个有阿罗汉正向世间,不受后有,这个就是有凡有圣,那中间因为这个是这个经,785经 前面的经,把这个讲得很清楚,但是我们现在重点不在这里,重点在哪里呢,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 转向苦边,为圣弟子苦苦思惟,集、 滅、道道思惟 ,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 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 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意思就是说,你要把四圣谛经过不断的思维选择分别,这些都是叫你去抉择思维的,然后把你抉择思维,出来的四圣谛变成你的人生观,变成你的你的知见,变成你的待人处事,你的思维的模式,这样各位 ,这样各位清楚吗 ,用四圣谛来,应对你生活上的一切,这样相对来讲,就能离苦得乐,这个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养成 四圣谛的观念,你未来要解脱,未来要成佛,未来要怎么样怎么样,如果你没有先把四圣谛养成你的知见,那一些都不可能,而且也不用谈,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中间那个说,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 ,阿罗汉应该是出世间的吧,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他的出世间,我问你 他的出世间是什么意思,他是说这个世间有阿罗汉,这样了解吗,或是这个社会上有阿罗汉,这个世间上是有阿罗汉,这样了解吗,你不要去想太多,或是说我们人群,或是我们当中是有阿罗汉,这个世间有阿罗汉,阿罗汉他的内心当然是超世间的,但是他生活,阿罗汉是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样了解吗,古代的僧团里面就有阿罗汉,阿罗汉是不是生于世间长于世间,但是他的修行,内心是超世的,超世的意思是不执著世间的东西,但是他的五蕴身心在哪里,当然在世间,不然还要在哪里,但是他往生,如果 入涅槃舍报之后,他就不会再来三世轮回,这样清楚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其他同学,所以正见养成是第一步,我们再来看,坚固的知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小綿丸,这上次是不是有讲过,还是师父是在,早课的时候开示的,他说 如小綿丸、小劫貝華,丸,置四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於一方。,这个应该是街道的街的古字,四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於一方,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与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与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不如实知,当之彼沙门婆罗门,常觀他面,常隨他說,不以如实知故,闻彼所说 趣說而受,當知此人不宿,修習智慧故,整句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出家修行的人,没有正知正见 ,就是随着外道那些,歪理邪说的到处游荡,但是没走正道),没错 ,他说 如果你修行,对根本的教法,没有养成坚固的知见,那么很容易随风飘动,我学佛,不知道佛教的根本到底是什么,学佛 人家说禅宗很好,然后就去跟人家学禅宗,怎么那么困难,什么要悟本来面目,这什么搞不清楚,然后另外碰到一个人,那个禅宗太深了,你不是这种根基,祖师跟我说,你现在都不是这种根基,我们现在根基太脆弱了,需要靠佛的力量,什么力量呢,四十八愿就告诉你,他一定会渡你往生,你只要相信他,真的这么好,又去了 去学,四十八愿又开始去念佛,要求他方世界,然后学一阵子,又人家来 那个太慢了,有今生成佛的,有吗 有,有有 ,我带你去一个上师那边,你经过他的灌顶之后,然后学他的法今生成佛,有这么好的东西,那你怎么不早讲,因为我之前看你根基不成熟,所以现在根基成熟,所以我告诉你,就带他去跟人家灌顶,那你就东飘西荡,东摸西摸摸到头来一场空,这就为什么,知见不稳固,对佛法的根本教义没有通彻,没有掌握住,所以会跟人家东飘西荡,所以他上面说什么,说你知见不稳固,就像一个小棉花球,小棉花球,你把它放在十字街道,东风吹往西方跑,西方吹往东方跑,南方吹往北方跑,你没有坚固知见,你这边跑来跑去,我们说学佛那么多法门,我到底要对什么养成坚固知见呢,四圣谛 ,四圣谛养成坚固知见,你一切法门,都把它汇通到四圣谛来,那你一切法门,都是一种方便法门,都是一种善巧法门,你要四圣谛搞不懂,你整天在那边东逛西逛,到最后就是一场空,所以学佛的第一步,贵在把四圣谛养成你根本的知见,你看,这个叫做四圣谛,为什么我们会东飘西荡呢,因为对四圣谛不如实知,才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啊 没错,所以叫真谛如如 ,如果养成正见,他说譬如因陀羅柱,銅鐵作之,於深入地中,四,方猛風不能令動,如是沙门婆罗门,以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 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如实知则,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視他面,不隨他語,是沙門、婆羅門智慧堅固,本隨習故,不隨,他語,彼求于四圣谛当勤方便,方便就是努力 ,精进的另外一种翻译,起增上欲 精进学,他说如果你对,四圣谛有坚固的知见,就像因陀羅柱,在古代,只要是官方或是印度的大乘,他外面都会立一根 因陀羅柱,作为一种象征跟代表,那因陀羅柱,因为它很高很大,所以他会像电线杆一样深入地里面很深,所以台风来他也刮不动,他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对四圣谛要养成这样的知见,就像因陀羅柱一样,这样的话你就不会,随风吹动,你的知见坚固就不会飘来飘去动来动去,这样子你这辈子学佛,就有一个根本的着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学到这里,下礼拜,新的同学如果觉得还可以,欢迎都过来好不好,我们来回向,下礼拜我们继续来看,四谛的必然次第,所以先跟各位讲一下,学佛基本上的第一步,先把四圣谛养成你的坚固知见,其他什么都好说,我们来回向,
 ,我们继续来看《阿含经》,我们现在在讲四圣谛,增上慧学的四圣谛,那就是缘起四圣谛,现在在讲四圣谛,那上次讲到真实无余,真实无余就是说圣谛以外的,就是这个圣谛,没有其他,四圣谛以外的圣谛,只要讲到圣谛,那无非就是四圣谛,没有离开四圣谛以外的圣谛,那至于说苦圣谛,还有它为什么是圣谛,就是师父说的三个圈,图三个圈,它就是圣谛,那为什么会苦,因为它是必然的,那么,为什么是苦呢,它是必然的,为什么又是苦,因为它是此缘性,那就是缘起的流转跟还灭,这个师父已经之前讲过了,未来有机会我们会再提醒再讲,那今天我们再来讲另外一个,四圣谛是正法要,是一切佛法的核心教义,只要谈到出世间,那无外乎就是四圣谛,那至于大乘佛教,还是依四圣谛而建立起来的,依四圣谛而建立起来的,师父已经讲过好几次,只是说它建立起来之后,可能切入深广会有不同,但是还是立足于四圣谛,绝对不能离开四圣谛,那我们来看正法要,有一个经文,是杂阿含404经,它怎么说呢,【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到申恕林】,师父常常讲这个故事,行下帕树林,申恕林,坐樹下。爾時, 世尊手把樹葉,告諸比丘,此手中葉為多耶  大林樹葉為多,佛陀在那个申恕林中,行下帕树林当中,带着弟子们在那边打坐,其实佛陀那个时候也是住在那边,就是有一些,可能简单的茅棚,就住在那边,带着弟子就住在那边,就跟着弟子们在树林里面打坐,打完座,出定之后,佛陀就开始开示,开示的时候,就在地上因为很多落叶,在地上抓起一把树叶,就问弟子们说,你看我手中抓了一把树叶,你们觉得是我手中的树叶多,还是整片,大树林的树叶多,那么,我们是一般以 ,人间佛陀的这种角度来谈,你不要跟我讲那个,孙悟空西游记那神话故事,那个孙悟空神话故事,那里面的那个什么,那个孙悟空飞了十万八千里,还是没有逃出如来的手掌心,那这样看起来的话,如来随便抓一把那个树叶,是无量无限的,但我不是在谈那些神话故事,我们在谈什么,人间佛陀修行上的故事,那么比丘白佛言,当然就一般来讲人间佛陀,世尊!手中樹葉甚少,彼大,林中樹葉無量,百千億萬倍,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当然你怎么去比,这树叶那么大一片不知道多少树叶,那你随便抓一把,这里面这个树叶是非常少的,手中的树叶非常少,比较起来的话,那这一大片的树林的树叶,那当然是不可比,那不是千万倍可比的,然后佛陀要说什么呢,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 定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彼法,義饒 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 涅槃,是故諸比丘! 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 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他意思是什么,佛陀说他,我曾正觉,自所见法,為人 定說者,如手中樹葉,那佛陀的意思是说什么,他成佛之后,从过去以来到现在,自所见法,意思是说他成佛,然后所知道的东西非常的多,到底多少不知道,很多很多,但是这很多里面,有一些东西你可能不需要知道,但是有一些东西你必定要知道,有一些法义有一些教法,你必定要知道非知道不可,这些东西是什么呢,他说这些东西呢,虽然我懂得很多但这些东西里面,不是很多 就是这么一些,你必定要知道的,那这些是什么呢,这些东西为什么一定要知道不可,因为这些东西呢,是彼法、義饒 益、法饒益、梵行饒益、,这个法义,逗点可能要去掉,彼法、義饒 益、法饒益、梵行饒益,为什么  ,明、慧、正覺、向於 涅槃,为什么这些东西,你必须要知道,因为其他的,可能有助于,其他很多东西有帮助,但是现在他要告诉你的,根本这个东西呢,是有助于你解脱涅槃的,有帮助你脱离生死的,所以他叫做,彼法、義饒 益、法饒益、梵行饒益、, ,194,00:07:08,840 --> 00:07:10,360,他为什么叫做法饒益,一般来讲他会讲法饒益 义饒益,梵行饒益,法饒益就是说这个是法,必定是对的 这个东西,义饒益就是说,法的内容,梵行饒益就是说,法内容,还有佛叫你正确的去实践的方法,这个叫做梵行,梵行就是修行的清净法,那么,师父以前也解释过 我再说一次,比如说我们讲,八正道是法,那八正道的一一正道,比如说正见正思维,一直到什么,正命正定,正念正定,这八个都叫做法,你要是说一一这,八正道可以向于解脱,没问题 但 是,现在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说,那你正见正思维,一直到正语正命,正念正定你怎么解说他的内容,有些人是八正道讲的说,有些人是告诉你,八正道向于涅槃没问题,但是他在解释正见正思维的时候,是解释错误的,所以他的义就错误了,所以变成说你法要解释的对,你内容义,义就是meaning,内容也要解释对,才能有帮助,现在很多人是,讲的好像是对,但是内容解释错误就有点似是而非,比如说有些人说,我们要相信有业力,没问题 对的,但是他对业力所解说的,把他解说成为宿命论,那就有问题了,变成是义的内容,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法是对的,义的内容也是对的,那这样才能帮助我们修行,最后指导修行的方针,怎么样去实践,也必须是对的,这叫做梵行饒益,那么四圣谛就是,法 饒益 义 饒益 梵行饒益,然后呢,明 慧 正觉 向于涅槃,这个明 慧 正觉,都是什么,智慧的异名,明就是针对无明来讲的,慧就是戒定慧的慧,正觉就是觉悟,缘起觉悟涅槃,然后呢,向于涅槃,比法 饒益义 饒益梵行饒益,明 慧 正觉向于涅槃,向于涅槃,那你说那师父,这些到底是什么,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佛陀说我们必定要知道的,佛陀接下来告诉你,是故諸比丘! 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 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那是什么,四圣谛意思就是说,你要向于解脱,要向于断烦恼,解脱轮回,那么四圣谛就一定得知道不可,一定得学习一定得修行不可,所以佛陀虽然知道很多东西,可能世间出世间的种种种种,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根本的重要的东西,就是四圣谛,四圣谛你必须,要清楚明白,你才有办法向于解脱,这个就是四圣谛,所以他说于四圣谛,为无间等者,这个无间等 上次师父说过是什么,无间等是什么,现观,那这无间等的现观,可从浅到粗 可深可浅,现观,如果依论师们的解说,是在定中见诸法实相叫现观,但是当然,你也不必要一下子定到那么高那么深,那你说师父不用定到那么深,那要怎么样,其实阿含经里面倒没有说定义的,非常深或非常清楚,只要从论师里面的说明来讲的话,现观要在,定中见诸法实相,你变成是,入定 作观,又叫做修慧,那就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有未到地定的能力,一个是怎么样,有闻思慧的能力,这样了解,那你要到有这个能力的话,那你必须要先前要具备,怎么样修定,先你要会要到达,能够有修慧的话那你前面要有闻思慧,所以,你现在虽然没有入定 作观的能力,但是你现在可以再具备,什么慧,你现在是在具备闻慧的阶段,闻慧的阶段,你有闻慧,你才能有思慧,有思慧,再加上你有未到地定,你才能入定中,做定中 作观的操作,你才有办法什么献官,这样了解吗,所以我们现在目前都是在训练闻慧,那有同学又问说,那闻慧要怎么样才算养成呢,师父也解释过好几次,闻慧的养成,一定要到什么程度呢,谁知道,杰森你听过最近复习,有听过师父讲过吗,闻慧要算怎么样才养成,(对法理大开圆解),是,当然一定要对缘起法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没关系,那个敬堂,怎么样才叫做闻慧养成,多了一个 敬堂,真不错,早上五次,然后接一声敬堂,怎么样才叫做闻慧养成,(闻慧养成又叫正见养成),闻慧养成就是正见养成,就是八正道的正见养成,你觉得师父,这样放你过去可以吗,接着说,(碰到任何的境界,然后脑子里面反应出来的,第一个就是与四圣谛,相应的东西,这样才叫正见养成),很接近的,你再说一次,(碰到任何顺境或者逆境的时候,那个第一反应,就是与佛法相应的,与四圣谛相应的),他讲的不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顺逆境,碰到什么事情你的第一个反应,都是与四圣谛的态度来面对的,那么师父也常讲过,这样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叫做四圣谛的思维,或佛法的思维模式,我们每个人,都有他的一个思维惯性,跟思维模式,这跟你长期以来受的教育有关系,师父举一个例子,大家分享分享,以前我们上次,我们落成的时候,请了插花老师,好像不是插花老师,好像是如立师父那种,我们在这边布置了一个,很漂亮的,由插花老师来插,大型的插花,那这大型的插花有点困难,就是说,它可能是一棵小树,它是插花的一部分,那你这棵小树你很难插,你不可能拿一大棒子把它插进去,所以要摆在地上,然后用各种方法让它立起来,然后很多同学专门多弄细弄,弄了半天弄不起来,然后我们里面有一位数学的,说这个要经过计算,我说你弄这个还要经过计算,然后弄到半天,然后立师父说来来来,他就七弄八弄,弄一些方法它就立起来,我还要经过你回家去计算好,等你计算好,我这个都已经不知道摆了多久了,那师父不是说对错,而是说这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他学数学他就学着说,我这个要立起来,我要经过计算多少立多少,这就是什么,他长期以来训练的思维模式,那我们很多时候,生活上都是这种思维模式,艺术家看到一片土地,来到看到 哇 中道禅林 好漂亮,然后就做诗吟诗,做一首什么词句,吴子霖有没有做过中道禅林的诗句,怎么样,你做过,等一下有空的时候下课念给大家听,早忘了,早忘了,这就是一个什么,学文学学艺术的,那有些人可能拍照,有些人后来不是听经闻法,他拍照,而且拍了好几次,百拍不厌,冬天也来拍 夏天也来拍 春天也来拍,极光也来拍,拍 就是他的一个思维模式,他学这个东西,有些呢,做房地产的,现在很值钱,以前买多少,现在涨几倍,思维的就是这个东西,他眼看到的就是房地产,现在这些都在涨价,土地都在涨价,房子都在涨价,他学房地产就是这种思维,也不能怪这些人,因为这些要提的就是思维模式,你学佛就是要把,四圣谛养成你的思维模式,你有了四圣谛的思维模式,你遇到事情,不管顺不管逆,你才能用四圣谛来面对它,这样了解,好,敬堂,因为你下午才来,不能这样就放过你,那我们来谈一下,遇到逆境,四圣谛的思维模式没问题,四圣谛是什么,大声一点,四圣谛是苦集灭道,逆境,苦集灭道没问题,尤其是苦,顺境呢,遇到你又娶媳妇又赚大钱,又事业成功,什么都有 人生的胜利者,那你遇到顺境的时候,你怎么四圣谛的思维,顺境它也是无常的,也是因缘和合的,所以它也会变坏,这里面就有坏苦,他说什么,大家要听经楚,他说就算是顺境,它也是变化的,现在好不一定下一刹那好,也不一定明天就好,所以它是变化的,变化当中就有什么苦,未来就有坏苦,什么时候不知道,有可能你今天赚了大钱明天亏了,有可能今天股票涨起来,你赚了一堆明天马上跌了,所以这个,变化当中你的顺境就有,坏苦的存在,所以就是苦圣谛,所以顺利都不要太执著,太忧愁,好的会变,坏的也会变,这样了解吗,因为无常变化当中,就是苦集灭道,那个武子你是不是要讲什么,(师父 弟子问个问题,这个三苦就是苦苦 坏苦 行苦,坏苦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坏苦本身,比如说,前面是天天挨打,第二天变成挨骂了,他感觉好快乐 今天没打,但是还是挨骂他感觉很快乐),挨骂很快乐,(因为他以前是天天挨打嘛,这次是变成不打了,挨骂了他感觉比较快乐,还有就是,刀尖上的蜜,你表面上是快乐,本身他也是苦的,这两种解释哪个是对的),哪两种解释,(他一种解释就是说,人的乐,本身就是坏苦,相当于说,本来你是天天挨打,结果变成挨骂了,你感觉这很快乐,我不挨打了,还有就是说,你乐的当下,本身他也是苦的),不乐的当下,(乐的当下本身他也是苦的,表面上看是乐,实际上他也是苦的),这个都是一种区分,但是这种区分有他的不同特性在,主要的是,现前不顺你意的,现前不顺你意的,相对客观不顺你意的,这个,现前的苦就叫做苦苦,现前不顺意的,客观上,不顺意的就是苦苦,现前顺意的,会产生快乐的,他存在着变化,所以叫做坏苦,这样了解吗,至于你说从挨打变挨骂,那我问你,我们不要跟挨打比较,谁愿意被骂,这样了解吗,被骂谁都不高兴,这样清楚吗,如果不清楚,师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用,牙痛很痛受不了,头痛比较轻受得了,问题是你愿意头痛吗,还是不愿意,所以只要是不顺现前近的,我们客观上,不觉得就是不自在的,不顺的这个都叫苦苦,这样了解吗,现前上是快乐的,这个就叫做什么 坏苦,这样清楚吗,因此有人问,天人都是享乐的,尤其是,那个欲界天,要什么有什么福报很大,那到了色 无色界,那个几乎就是苦乐都没有了,就是唯一的清净,那这个就不谈,当然那个也会堕下来,那你说天人,他要什么有什么 他也不会头痛脚痛,他也不会肚子痛,他也不会没东西吃,他要什么有什么享受,那很快乐 是很快乐,但是他存在着什么,他存在着变化以后,还是会继续,继续六道轮回,那这个就是叫什么 坏苦,这样知道吗,那不管是苦苦坏苦,中间为什么会这样呢,都是存在一个诸行无常的变化,这个就叫做五蕴炽盛,又叫做行苦,这样清楚吗,静堂刚刚不错,有替我们说明了一下,大概就知道说,为什么苦集灭道四圣谛,是人世间的真实,我们人生的实相,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没问题我们再来看,那无间等就是现观,再来,人生难得,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生难得,一定要确认人生难得,那既然确认人生难得,那会要知道说那人生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人生的价值,当然有不同的人,我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现在既然是学佛,就从佛陀,揭示开示人生的特性,跟人生他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一定要肯认出人生的价值,还有人生的殊胜处,你才能肯认,不然的话有时候会产生一些问题,问题是什么 ,我们等一下再来谈,人生难得,【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 一盲龜壽無量劫 ,他说大地,都是成为大海,这个在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你们要去恐龙薄物馆,他几亿年前,土地很少都是海,他说如果说所有的土地都化成大海,有一盲龟,盲龟就是瞎眼的龟,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 ,什么叫百年一出其头,一百年浮出水面,海面一次,那他这个,大地形成大海,意思就是很大很宽,这是一只,你看他把前提都设定好,一只看不到东西的乌龟,然后这只乌龟的,寿命很长无量劫,一百年浮出水面一次,然后 海中有一块浮木,只有一孔,他就是这个浮木上面有一个孔,有一个洞,漂流海浪,随风东西,就是漂来漂去,盲龟百年一出其头,當得遇此孔不,他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乌龟一百年,才浮出一次,那有一个木头中间一个洞,然后在大海上随风漂来漂去,这大海很大,很大很大,那有没有可能有一次,它浮出水面的时候,因为盲龟它看不到,它如果看到的话,那就另当别论 它看不到,然后刚好凸出来的时候,刚好头塞进那个孔里面,有没有可能呢,当然  几率非常非常少,可能你得一百万次的一千万奖券,他可能才有办法遇到一次,机会很少很少,大家都知道有可能,理论上有可能 机会很少很少,那么阿难白佛言,不能 世尊 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 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圍,遶亦爾,不必相得。,他什么意思 阿难说,几乎不可能 ,因为这盲龟四处游,那个浮木也四处漂,那地球那么大海那么多,它们相碰在一起的机会非常少,更何况又它浮出来,头伸进那个洞里面,那几乎是不大可能,阿难意思说不大可能,佛告阿难,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意思就是说差很大 ,或復相得,或復相得什么意思,也许有可能,愚癡凡夫漂流五趣 ,暫復人身 甚難於彼,什么意思,他说我们凡夫在五道里面轮回,那一般有时候讲六道,有时候里面讲五道,师父讲过为什么五道跟六道,其实是一样的东西,他说我们众生有情,在六道里面不断的,无始以来一直轮回,从什么时候开始那无可考,一直轮回,暫復人身,甚難於彼,什么意思,你要能够得到人身,那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他叫做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以 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 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你就是造各种恶业,不懂得佛法,然后杀盗淫妄样样来,所以一旦失去人身,我们叫做万劫不复,意思就是说,要得人身非常困难,因为大家不了解佛法,不懂得怎么样,持戒行善,所以是非常困难的,非常困难,因为众生都是这样,是 故,比丘!於四聖諦當未無間等者 ,當勤方便, 起增上欲,學無間等。,所以他说什么,佛陀这个经里面要告诉你的,不只是强调人生难得而已,他要强调的是什么,佛法难闻,佛法难闻,然后呢,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意思就是说,你要好好的掌握我们这一辈子的人生,好好去听四圣谛,实践四圣谛,这才是他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人身的价值来到这个世间,以我们这个人能够得到,这个人身来到这个世间,他的价值性就是,我们的人,人生能学佛,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强调人身难得,才有意义,那如果,师父曾经讲过 经典上讲,如果其他道众生,也那么容易能修行,那佛讲人身难得就没有太大意义了,但是有人会问说,师父那为什么经典上有很多,也讲说,其他道众生能修行呢,我告诉你,那个跟人道比起来,少之又少,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算,这样了解吗,是的 经典确实有说,某一些状况之下,有一些其他道众生或许有可能,但这种有可能的可能,跟盲龟浮木几率是一样的,所以千万不要拿,其他道众生能修行来说事,因为这个几率是非常非常少的,等于是没有可以忽略不算,那有时候,是要鼓励或是说在某些,适应文化之下会说其他道众生,然而我们要根本,抓住的是这杂阿含经里面,405经他讲人生难得,人生难得今已得,既然是人生难得今已得,也唯有人,人身能真正的修行佛法,能真正的听经闻法,能真正的实践,所以要珍惜此人身,好好的学佛,那学佛的核心就是四圣谛,四圣谛,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 ,来那个,静宽你先吧,(师父能不能解释一下,那个不行真实),不行真实,不行善 不行真实 就是不想去了解,了解人生的实相,人生的真义,跟人生的真谛,这样了解 ,其实大家在座的会来,其实有时候都会有一个,讲到这里会有一个跟师父,可能以前有一些想,有一些思维跟想法是一样,会有相通点 就是说,你们可能也曾经考虑过,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间,来到这个世间有什么意义跟目的,那来到这个世间,这人生的真实相,跟他的真实意义到底在哪里,这世间的实相到底是什么,世间的真理到底是什么,你们或许有曾经思考过,或许没有,我跟你讲 师父从很年轻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情,所以,才会出家学佛,印顺导师说他为了追寻真理,宁愿出家去修学,目的是什么,追求真理啊,就是这里讲的<nowiki>'''</nowiki>行真实<nowiki>'''</nowiki>,就是追求人生的真相跟实相,你这里有什么问题,(师父弟子问一个问题,咱们上午讲到持五戒 行十善,注定能得到一个人身,这个是不是就是,这里面,要是愚癡凡夫 不学法,那你就很难得到人身,但是我学法行持佛法的话,就容易得到人身,是不是有这个意义),愚癡凡夫众生,不学法 他讲什么,怎么样,诸众生不行其义,不行法 不行善,不行真实 辗转杀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但是你现在,对四圣谛能无间等,那你对四圣谛能无间等,意思就是说什么,你能学四圣谛,那你学四圣谛,从道圣谛开始那就是什么,戒定慧,因此早上有说,你们早上都在,第一个你把戒持好,戒持好你就是不会不行其义,不行法 不行善,你就不会辗转杀害,所以把五戒持好,五戒持好不是说很圆满,把根本的五戒持好,你可以保证得人身,是不是,那么进一步你不能说,我五戒持好得人生这样就够了,不是啊 你要有福德的人,所以五戒持好 持戒布施,然后呢,听经闻法学法相应,那么进一步发心,那这个发什么心早上有说,你可以是增上生心,你可以是解脱 你可以是菩提心,那么照这样的次第去实践的话,那这个就叫无间等,但是这一些,还是离不开 四圣谛,这样清楚吗,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个一比 学佛赚大了),当然 ,学佛赚大了,懂得聪明的有智慧的,就好好来学佛,而且这些是真谛,你们如果好好去思维现在讲的,佛陀的教导,这是真谛你们去思维一下,现在的宗教很多,讲的很多东西不大一样,但是你真的,可以去思考,这些不同的宗教讲的很多东西,到底合不合理,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公平性,佛教讲,缘起业力轮回,哪怕我们没办法理解的,很清楚 但他的大方向,上来讲不是谁,去规定你的,也不是谁去操纵你的,各自造业各自担,是你自己造作自己,必须去承担的,这样有没有一定的公平性,当然有,对吧,我们现在讲一句话,师父自己的认知,如果相信业力跟相信,有一个神在操纵,就我来讲,我觉得神操纵很不公平,你高兴就好 你不高兴我怎么办,但是如果是业力轮回的话,我自己可以,主宰我自己的人生跟我自己的命运,那这相对是不是很公平,所以宗教,师父曾经讲过,宗教有几个重点,第一个,必须说明生老病死,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宗教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大部分,只要被承认是宗教,都要解释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管合不合理他就必须要解说,不管他说是用泥土捏的,还是什么都好,反正就是他必须解说,另外一个,要说明人生很多不公不义,表面上不公不义,表面上的各种种种问题,他的公平性在哪里,英文叫做,Justice,怎么样,为什么我做那么多好事,为什么会受到,这么不好的遭遇,我们常常会有这样子,那这个应该怎么解说,这应该怎么解说,你不要说谁在考验我,为什么要考验我,我好好的你考验我干嘛,所以 宗教就必须要说明,人生的公平性,那如果就,人生的公平性来讲的话,你是要相信有一个,大而无外的东西在操控,还是你愿意相信一个,一个轮回,一个法则,谁怎么做不管是谁,他都一定要顺于这个法则,那就是因果循环缘起的法则,自己这个好好可以想一想,不然很多宗教讲的不一样,我也要信宗教那我要信哪一个,讲的才合理呢,自己要好好去思维看看,所以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学佛赚大了,但是你要真的学到教法,你不是说只是,拜一拜然后求求一求,祈祷祈祷这样而已,这样还是只是通一般的宗教行为而已,那个净宽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没问题 ,来我们继续来看,这边同学都可以吧,所以 这边有一些新来的同学,所以师父提出来你们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再来,正法难闻,人生难得,正法难闻,这个人生难得 正法难闻,是不是到,学佛的人都耳熟能详,这个就是人生难得 正法难闻,最早的经典出处,找一个,国语比较好一点的,来帮师父念一下,谁要先帮师父念这一段,智雷吧,可以吗,慢慢念不要急,师父我到那边,你来你在前面没关系,小心慢慢来,不急,【日月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日月不出世间者,一切众星亦不出于世间,晝夜、半月、一月、時節、 歲數,刻數、須臾,皆悉不現,世間常冥,無有 明照,唯有長夜,純大闇苦現於世間,若如來、 應供、等正覺不出世間時,不說苦聖諦、苦集聖 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現於世間,世間盲 冥,無有明照。如是長夜,純大闇冥現於世,先到这里,你旁边先坐一下,等一下再继续念,净宽这段什么意思,你那边,有没有麦克风,你自己准备一支麦克风,大概 不是说每一个细节 ,(世间它的日月,日月的变化,也是,就是它不断地有,有规律地,日月有阴晴圆缺,在这个时候,在我们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正法的话,就像在暗夜里一样),你说什么,(就是如果我们没有,正法的指导的话,就是像在那个暗夜里),那他前面说日月不出世间,什么意思 日月不出世间,这些什么东西,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没有像佛陀没有真理,我们换个人吧,你可能大概知道吧,你讲不出来是什么,谁要说明这一段,不一定很细,大开方向,(我的理解就是,这段是说,如果没有佛法也没有佛陀的教示的话,人会一直,或者说一直会处在六道轮回中,就像漫漫黑夜一样,一直没有光亮),那他为什么说日月呢,因为,太阳是,带来光辉的),有太阳出现,才有阳光嘛,有佛陀出现才有佛法嘛,那没有佛法的话,众生愚痴就像是没有阳光一样,一直在无期的,长夜当中,那有太阳月亮出现才有光亮,那世间有佛陀出现,佛陀代表智慧的光明嘛,我们才有机会可以,听闻佛法脱离长夜的黑暗,这样了解吗,那至于说他说什么,一 切眾星亦不出於世間,晝夜、半月、一月、時節、 歲數、 刻數、須臾,皆悉不現,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一直黑暗,你还有一天两天可以算吗,没有吧,一直都是黑暗,这个也是很有趣,跟现在是一样的,我们一天两天是以什么来算的,昼夜来算嘛,那你长夜黑暗 你怎么去算一天两天,那没有一天两天可以算,你也没办法去分,一天几个小时啊,这样了解吗,那你没有昼夜,你也没办法去分一个月到底几个昼夜,所以太阳如果不出,一切黑暗 没有时间可算了,那就长夜黑暗,就长期的黑暗,那现在有佛陀出现,就是有太阳出现,才可以带出阳光,才可以变成光亮,那有佛陀出现我们才可以去解决,众生无知的长期黑暗,这个就是 正法难闻,佛陀出现讲四圣谛,我们众生才有机会可以脱离嘛,来我们继续下面,【若日月出於世間,眾星亦現,晝夜、半月、 一月、時節、歲數、尅數,須臾,悉現世間,長 夜明照,出於世間,如是,如來、應、等正覺出 於世間,說苦聖諦現於世間,苦集聖諦、,苦滅聖 諦、苦滅道跡聖諦現於世間,不復闇冥,長夜照 明,純一智慧現於世間】,他这个就是刚才讲的,如果佛陀不出现那我们就永远轮回,没有办法听经闻法,佛陀出现了就像是太阳,月亮会出来一样,那一切大地就明亮了,佛陀出现讲四圣谛,我们依四圣谛修行,就有一道光芒可以让我们解脱,离开长夜的暗明,这个叫做,日月喻 正法难闻,佛陀出现在世间,所以讲的四圣谛讲的佛法,我们学佛才有机会脱离长期无始以来的黑暗,这叫做 正法难闻,所以刚才武子说,学佛就赚大了,可惜这世间人就是这样,那么好的东西,摆在现前的宝物,不拿不学,那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而且很贵,必须倾家荡产的,就愿意去拿,愿意千辛万苦去弄,这真的是很莫名其妙的,这没办法的事情,这就是众生的愚痴,众生凡夫的愚痴,所以大家要知道,用我们的智慧去思考,不一定免费的就一定是不好的,不一定是很贵的才是好的,你要用你的智慧去分辨去思考,有佛法就好好的听经闻法,那个智慧我们可以了,还是你要坐这里也可以,那边也可以,讲到这里没有什么问题,这叫做 正法难闻,那你看在阿含经里面,他的 正法都是以四圣谛为根本,那师父也讲过,四圣谛不是小乘的,知道吗,四圣谛不是小乘的而已,四圣谛是大乘的基础,弄通弄清 是通大乘的,那师父现在要问了,我看不要再问敬堂了,四圣谛怎么通大乘,苦圣谛怎么通大乘,那个静修你要表示,还是Jason,你们两位哪一位,静修来讲吧,四圣谛怎么通大乘,(如果一谛一谛的说,就是说苦圣谛,那菩萨就是要拔苦,然后与乐于一切众生,即圣谛就是了解,这个苦的原因,然后那菩萨正是因为,还有佛菩萨正是因为,深刻的了解,并且与乐就是教给大家,如何离苦得乐,苦集灭,灭就是最后就是向于解脱,道 就是八正道,然后与乐,教给大家如何去修行,才能够离苦得乐,所以四圣谛是通于大乘,这是弟子的理解),如果你把四圣谛拿来自己用,救自己怎么样脱离轮回,那这就是解脱道,如果你把苦圣谛的苦谛,扩大到其他众生,而理解到,只要是凡夫众生,这个苦他就脱离不了,所以你是这么的苦,那你的悲心所缘,你也很清楚明白,别人也是这么的苦,不是只有你苦,是别人也苦,而且这个既然是苦圣谛,既然是圣谛,他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是穷人苦,我问你有钱人苦不苦 苦,凡夫种种苦,皇帝苦不苦  苦,你没钱很苦,有钱人苦不苦 苦,有钱人什么苦,生老病死怨憎恚,爱别离 五阴炽盛,有钱人表面有钱,就算是他现在不觉得他苦,但是他有坏苦跟行苦,穷人那更苦,三苦都有,苦苦 坏苦 行苦都有,所以这苦是一个普遍性,那这样的一个普遍性之下,发悲愿,而不只是自己要离苦得乐,希望有一个方法,同大家都能依起离苦得乐,这样的悲愿,那就是菩萨的菩提心跟大悲心,这样各位了解,所以四圣谛是解脱道的根本,但是通深了理解透彻了,那就是也是什么,通往大乘之路,这样大概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静宽你有什么问题,(师父就像苦,弟子可以理解就是和大乘相应,集是惑业,惑业那怎么样在这个方面与大乘相应,惑业 大乘也不能离开惑 业,是啊,但是这个就是说您自己的理解,还是说惑业,就是你还是说你要去跟,别人去分享),是啊,你要让人家知道,苦你想要渡众生,你想要让众生也能离苦得乐,那你怎么让众生离苦得乐,交给他们四圣谛,那教导四圣谛不是说每个人,都讲经说法,因为每个人的能力状况环境不一样,有些人,师父早上也说,师父讲经说法 我没有能力,讲经说法所以我不行大乘,不是 你帮忙也行啊,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啊,包括录音录影,包括来排桌子 包括来擦地,一分一毫一点,这个都是的嘛,这样了解吗,(但是如果那样的话其实那更多是道),道就是八正道啊,但是如果你把八正道扩大了,不是你自己用而已,而是什么,而是给大众生,都能接受愿意去用,那就是大乘的悲愿,这样了解吗,可以吗,这就是一个大原则 ,细节上要听早上的成佛之道,才知道细节上,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我们再来看,土石喻,还是在说明四圣谛,爾時,世尊手執土石,問諸比丘,此手中土石為多?彼大雪山土石為多,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少耳,雪山,土石甚多無量,百千巨億,算數譬類不可為,比。」,这个跟申恕林比喻差不多,只是地点不一样,那这个雪山,一般我们的认知跟考据,因为佛陀出生在什么地方,尼泊尔,古代当然是称为印度,泛印度地区,其实我们讲地理,讲出生在印度是没错的,泛印度地区,因为古代的尼泊尔也属于印度,叫泛印度地区,但是如果精确来讲,他是出生在现在的尼泊尔,那尼泊尔靠近什么,喜马拉雅山,所以佛陀当初的活动地区,是非常靠近喜马拉雅山的,所以他们常常拿雪山,指的其实就是,喜马拉雅山山脉,所以他说,他抓了一把土石,说我手上的土石多,还是整个喜马拉雅山的土石多,当然是喜马拉雅山的土石多,所以徒弟们就说当然是喜马拉雅山的多嘛,佛告比丘:「其諸眾生於苦聖諦如實知者,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如我手中所持土石,这个跟上面有点不大一样,这跟上面不大一样,我们再看一次,上面这个看起来,好像类似,佛陀抓了一把土说,我这个手上的土多,还是喜马拉雅山的土多,弟子说当然喜马拉雅山的土多,你手上就这么一把而已,佛陀说什么,其諸眾生於苦聖諦如實知者,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 ,如我手中所持土石,他的意思说,众生中那么多,真正这些众生,真正能够了解四圣谛的,是非常非常少的,就像是现在啊,地球多少人口,七十多亿,有多少人在学佛,那有些虽然表面上学佛,但是不是真实的学佛,为什么,如果他学佛从来不知道四圣谛是什么,那不是真学佛,因为这个地方是佛陀说的,所以,但是不是说你真的已经证到了,就是说你一定要了解四圣谛到底是怎么样,才能起勇猛心,真正的去学佛,所以地球人口这么多,佛教徒比例上很少,但是在佛教徒里面,真正能够去了解,不要说你已经悟到了,就是真正愿意去学习四圣谛,依四圣谛的认知,而发起勇猛学佛的心,那真的是少之又少,所以佛陀才会说,真正对四圣谛愿意去了解,愿意知的,那就是这么少,所以他说,其诸众生于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數無量,知四圣谛的这么少,不知四圣谛的这么多,所以他说,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 上欲,學無間等。,所以佛陀鼓励大家,四圣谛是佛法的教法核心,你们一定要认知了解,而起勇猛心,什么叫勇猛心呢,增上欲,起增 上欲,學無間等,才能真实的精进,那这个师父等一下再,画那个圈再说明一下,时间到了是不是,两分钟没关系 ,送你们喝点咖啡,四十分回来我们继续来上课,师父一直说,四圣谛是三乘所共的,声闻 缘觉 菩萨都必须要学要修,凡夫要走向出世路,也必须修四圣谛,师父不是空口说白话,这是经典上阿含经,确实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所以今天,让你们看看佛陀在阿含经里面他怎么说,叫做一切圣所证,一切圣所证来我们来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若善男子正信非家,他什么叫正信非家,离家 ,有时候叫正信离家,正信离家,善男子善女人,有时候就叫做诸信子,善男子善女人正信出家,出家学道,那出家学道要学什么,彼一切所應當知四聖諦法,何等為 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 間等者,當勤方便,修無間等,如此章句,一切四聖諦經,應當具說。 ,这里面意思就是说,还有很多有关四圣谛的经典,因为这个就比较代表性,刚刚弄的其实都是四圣谛的经典,所以出家学什么,学四圣谛,出家学四圣谛,所以不管你在南传北传汉传藏传,出家就是学四圣谛,当然你大乘佛教学的更多,但是四圣谛一定得修,四圣谛修了,保证你的路不会走错,因为现在知见丛林,太多这个派,那个宗那个教那个什么,一大堆,不要说宗教一堆,连佛教里面的教派都一堆,那教他一堆,那我要学什么,核心是什么四圣谛,师父常画一个东西,师父缘起四圣谛,常画一个东西,学佛有一个核心,但是由于众生的根基,还有文化,还有因为从印度传到全世界,然后从2500年前到现在,有太多的适应,所以会有什么,种种不同的教法跟教派,什么净土法门也好,什么禅宗也好 密宗也好,华严宗 净土宗,什么宗都很多,但是这些中间,有没有一个根本的,你不能去不学的,是什么,是缘起四圣谛,就是这一块东西,这一块东西,所以你从任何法门入,他都必须,都有这一块东西在里面,然后你看,这一块橘色的地方就是缘起四圣谛,由于根基众生种种的不一样,所以我们会有这些方便,这样了解吗,会有这些方便,那我们很可能是这些方便,目前是适合我们进去的,适合我们进去的,但是你进去之后,你不能只学这一块,这样是没有碰触到佛法的真实义的,碰触到佛法的真实意义,你必须由这些不同法门,深入到碰触到这一块,然后由这一块去了解其他,由这一块来了解我自己的法门,这样子才是真正的学佛,才不会走偏,你学任何的教派,到最后他的真实意义,一定是通向四圣谛的,一定是以四圣谛为核心的,这样各位同学了解吗,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经文怎么说,他说出家学四圣谛,出家学四圣谛,证果 还是四圣谛,他说,又同一经文,又三結盡,得須陀洹,初果,哪三结,还有什么,身见就是我见,戒禁取见还有疑,这是根本的见惑,根本的我执烦恼断了,初果,他说又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 當見無間等。」,他以什么得初果,得初果,四圣谛得初果,得初果之后,要得二果,还是什么,四圣谛,还是四圣谛,来看,若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他说什么,你得二果是因为你对四圣谛如实知,这个是二果,三结尽 薄贪瞋痴,欲界的,何等為 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集无间等,知四圣谛,你得二果是怎么得的,还是由四圣谛进一步深入的悟,而断了,断三结以外,还薄贪瞋痴,欲界的贪瞋痴,细节上有空可以去,请那个,这边有 师父的俱舍论=精要,有空可以拿回去看一看,很多同学都看过了,细节上是怎么回事,二果,三果,五下分结尽,什么是五下分结,三结以下,然后再加上什么,欲界的贪跟瞋,五下分结,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 ,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苦集灭道,五下分结简单的说,就是欲界的一切烦恼,就叫做五下分结,欲界烦恼断尽,证三果,他说,不還此世 ,他的不還此世 是什么意思,不再来欲界,为什么,因为欲界烦恼断尽了,你不会依欲界的烦恼,再润身来欲界,但你有可能升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所以 要得三果还是四圣谛,进一步,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  何等為四,一切漏尽,无漏心慧解脱,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阿罗汉,到了阿罗汉的境界,才能说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意思说他已经烦恼断尽,不会再来三界轮回了,就叫做不受后有,什么叫做所 作已作,意思说该修行的他修完了,因为阿罗汉是以断烦恼,涅槃为主,所以他从断烦恼涅槃来讲,大家都已经该学的都学好了,就是叫做无学位,前面的初果二果三果都叫做还有学,为什么 烦恼还没断尽,那现在说他烦恼是怎么断尽的,学什么修什么断尽的,四圣谛,四圣谛而断尽,不是 断尽的,那你说那难道只有,解脱的四果,是修四圣谛吗,不是的,我们继续来看,辟支佛,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苦集灭道,所以辟支佛学什么,还是四圣谛,因为解脱无二路缘起四圣谛,那我问你啊,有没有某一些说,阿罗汉证四圣谛,然后 ,辟支佛修十二缘起支所以就叫做缘觉,有没有这样说法的,其实是有这样说法的,在大智度论,还是其他的某些经典里面,确实有这样子说,所以会导致有一些人造成,根本上的误解,误解以为四圣谛就是阿罗汉修的,然后辟支佛修缘起,十二缘起支,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样子的说法,叫做方便说 了了说,在某些状况下说,这样知道吗,不是究竟了义说,如果是究竟了义说,一切圣所证,那就是四圣谛,而且四圣谛,跟十二缘起它是同一件事情 不是两件事,这样了解,(十二缘起支,可不可以认为十二缘,十二缘起支就是对,四圣谛的这种戒行,十二缘起支,就是对,十二缘起支就是对四圣谛的,戒行 四圣谛,十二缘起支,是不是包含了四圣谛),十二缘起支就是四圣谛的,四圣谛的流转 还灭,所以就是十二缘起支的什么,法相,缘生跟缘灭,你看,我们说缘起,缘起 不是讲一切的缘起,讲身心生命的缘起,那身心生命缘起,就分为生死的流转,生死的不停流转,还有什么,生死的修行 还灭,生死的流转,就是所谓的苦集,还灭就是什么,灭跟道,集分为什么 惑业,那惑业苦的不断循环,就是十二缘起支,这在前面有说过,这样了解吗,那如果十二缘起支 从无明,缘无明而有行,那不断到有生所以有老死,那不断的这样的循环就是,苦集的不断循环,那你现在知道这个问题,那么从十二缘起支里面,把无明灭掉,但是你无明灭掉,其实是在哪里去灭无明的,无明灭则行灭,但你不能是追到我过去生去灭无明,其实无明随时,都跟着我们在一起,在哪个地方去开始修学,开始是降伏无明  灭无明的,对嘛,无明 行 识 明相应触,虎子你好像一副,很惊讶的样子,谁叫你上礼拜没来,不惊讶,明相应触,就是十二缘起支的,认识论里面,从六根对六境然后产生六识,然后开始产生触,从这个地方,去降伏无明,而成为明,这个叫做明相应触,跟无明相应触,如果不懂的话,回到上个礼拜,这个地方明相应触特别讲,讲得很清楚,可以回上礼拜去看一看,这样了解吗,那如果能这样的话,那就造成就会形成,所谓的苦集灭道的还灭,所以叫无无明故无行,这个叫做还灭,那照这样的道理来讲的话,所谓的圣人,要断除烦恼,是不是都是得这一套,如果没有这一套,那就有问题 ,什么问题,前面讲圣谛无余,记得吗,不是离开四圣谛还有另外一个什么东西,这样清楚明白吗,所以叫做圣谛无余,前面不是讲一个无余吗,真实无余吗,意思就是这个就是圣谛,除了这个以外没有其他的圣谛可言,大乘教法还是,立足在四圣谛上面来谈的,只是谈的广跟狭,深跟浅,广跟狭隘而已,所以你看,辟支佛道还是知苦集灭道,只是辟支佛,无师自悟,但是他不是过去生中无师,他只是这辈子无师而已,过去生中还是跟着什么,佛陀跟着什么,他的老师跟着他的师父去学的,只是说,他过去生中的因缘非常具足,来到这辈子善根很强,所以就 在无佛无法的时代,证悟了那就是辟支佛,但是对于世间的苦集灭道,他还是清清楚楚的,离不开,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辟支佛悟四圣谛,没问题,成佛呢,佛陀能不能离开四圣谛呢,这里告诉你,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 苦滅聖諦,成佛离不开四圣谛,为什么成佛必须断烦恼,断烦恼就离不开四圣谛,这样了解吗,早上成佛之道我们讲,六度万行,六度万行里面的般若般若蜜,般若般若蜜的无所得,其实就是从四圣谛而发挥出来的,从四圣谛而深入的,所以你六度万行里面,要成为六度,不能没有般若度,般若引导五度而成为般若蜜,没有般若般若蜜,就没有前面的五度,如果没有般若般若蜜,前面的布施,那就是只是一般的布施而已,没有般若般若蜜,你的持戒也不成为般若蜜,就是一般的持戒而已,那你说师父 为什么,因为般若的无所得,通于我执的破除,有我执就有所得,无我执就无所得,所以般若是从四圣谛的,灭圣谛而进一步扩大,深入来发挥讨论的,所以离不开四圣谛,为什么,刚刚不是有讲吗,你为什么能为众生起大悲愿,如果众生不苦你悲什么愿,众生如果不苦你怎么会忧悲愿,你是知道众身苦才忧悲愿,所以菩提心大悲心本来就是,缘众生的苦而生起愿力,让众生离苦得乐,所以这就是苦圣谛的怎么样,深广的发挥,所以离不开四圣谛,那无所得,就是灭圣谛的宏扬跟发挥,灭圣谛怎么样才能得灭,破我执 无我,那就是灭圣谛,灭圣谛的灭,还有破我执,就通于般若的无所得 通于空,这样了解吗,所以离不开四圣谛,所以大乘佛教还是在四圣谛上,谈无上等正觉,把这个四圣谛,发挥到不只是考虑到自己,而考虑到一切众生,那就是所谓的大乘教法,只是说细节上可能,等慢慢再谈这样子而已,那细节上要知道,就是早上的成佛之道,早上上的成佛之道在讲般若,有没有问题讲到这里,可以吗,如果想要知道更进步,我们来看一下,刚刚讲的那个其实就是这个图,我执 无常 ,那么不是说我执,就是苦集灭道里面的,哪一个圣谛,这个苦是苦圣谛嘛,这是集圣谛嘛,苦集 那灭呢,灭嘛,道呢,灭这个,方法嘛,那你没我执,你就什么,无什么,无所得 无无明,没错 无无明就无所得,这样了解吗,你能无所得,就是能真正破我执,那就 无所得,那就是什么 灭圣谛嘛,那你如果你知道说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本来就无所得,有所得是你自己的执著,一切法本来就缘起的无常变化的,本来就是无我无所得的,是我们自己以为有所得,才去执著才轮回的,那如果你能这样的理解的话,那那个就是什么,无所得 跟我执整个本来如此,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空性,了解吗,因为我们对无常的东西是执著的,但是在大乘佛教里面讲无常的,必然是空性的,是不是,那这无常空性,它本来如此,只是说我们有我执,所以会在无所得,在这个无常空性上,去执著有,所以才称为生死,但是就实理来讲 这个也是空性,这个也是空性,苦也是空性,那就是,成为大乘佛教的理,大乘般若就是在这里发展出来,然后让我们大家都能去学习,大乘佛教学佛的,那我再讲一下,在阿含经里面,比较强调我执的破除,对无常的接受,这样了解,但是我们进一步,在阿含经里面如果去发挥,去了解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无常的变化会造成众生执著的苦,是吗,但是当我们在度众生,帮助众生的时候,虽然说在理上,实践上我们是要让众生,知道我执是错的,然后慢慢去修行 没错,但是一般众生一开始,没办法怎么样,一下子就悟到那么深,一下子就去这样的理解,所以大乘佛教从阿含经里面,发扬出来的 它就是说,众生因为对无常的变化不了解,这个无常变化,是无常的,无常变化,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它是有它的原因跟道理的,这样了解吗,所以师父也说在无常上,我们可以做一些东西,可以吗,它只是究竟上变化而已,但能不能在无常上,做一点功课,做一点东西啊,当然可以啊,究竟上虽然是无常变化,我问你,这个身体是无常变化的,对吗,但是无常变化,有没有它的一个道理跟条件,当然是有的,所以无常变化,你只要你不去保养它,你每天吃喝玩乐的,然后吃一些不健康的,它是变化的更快 坏的更快,更容易生病,没错吧,你要是去好好保养它,它生病的几率是比较少,它是不是坏的比较慢一点,有它的一定道理的,是不是,这个身体虽然无常变化,会不会肚子饿,肚子饿有东西吃,是比较不会那么苦,是吗,那大乘佛教在讲,我们帮助众生的时候,不只是在,究竟的理上去帮助众生,让众生得到究竟的离苦得乐,在相对上,也得给众生一些,暂时相对的一些稳定跟安稳性,是吗,你现在肚子饿了,现在这个众生肚子饿很痛苦 ,苦集灭道,这个苦是无常的,他说你不要跟我讲那么多,你能不能先给我一块面包,没错吧,那我们是说我先给你面包你吃饱了,然后吃饱了之后,然后我介绍你一份工作,那你稳定之后,慢慢的你可以去思考一些深的道理,我再跟你讲,你赚再多钱你再怎么样,其实都是无常变化的,这不是究竟的,你应该要寻找一个究竟之路,这样子他才有办法真正去理解,他肚子饿得要命 你跟他讲一些大道理,他会不会去听,不会去听的,所以叫做贫困学道难,相对的,富贵学道更难,是吗,所以在座的能学道,你一定不是贫困,当然师父不知道你有没有福贵,但是应该是蛮富贵的,至少生活上没有太多的问题,不然现在就在外面打工了,在外面忙到焦头烂额了,能坐在这里听经,都是一种福报,因此在大乘佛教里面,其实在阿含经里面也都是这个样子,我们可以在这个无常上,做一点帮助,给众生在现前,一个相对的安逸跟稳定跟安稳,这样了解吗,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这不是长远的 不是究竟的,会不会肚子饿 会,我给你一点面包吃,让你暂时可以不受苦苦的现前,这样子,是不是我们能做到的,这是不是相对的一种帮助众生,是啊,六度万行除了般若度是在整个上面,是讲这个(破 我执)以外,其他的五度其实都是建立在这个(无常)上面,然后来谈相对给众生的一些,相对的稳定跟安乐,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能这样的话,那就是所谓的四圣谛,而得成佛之道,来静宽来,(弟子只是想开个玩笑,就延续刚刚的话,就是说,我们就是先帮人摆脱苦苦,苦苦转为坏苦,然后等他有能力了,然后意识到行苦),就是你要先解,你要想办法先解决众生的苦苦,不然他哪里会去想什么坏苦,他苦苦都解决不了,他去想什么坏苦,这样了解吗,所以菩萨道,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气蕴当中,慢慢慢慢产生出来的,但是你说归真究绝,这也是佛陀的精神,佛陀的精神,只是看你重视哪一个,在佛世很多弟子,也是这样子,也是在解决众生的很多什么,现前的问题,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 ,信堂有问题吗,没有来没有来我们继续来看,修习四圣谛,修习四圣谛,其实就是在学习,三学八正道,其实前面都已经讲过了,但是只是说现在再回来再谈的话,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修习四圣谛,第一步,正见养成,现在很多人学佛,都有点好高骛远,正见养成,也就是闻慧的养成,很多人学佛,现在都一个很错误的 好高骛远,要么不学佛,要么学佛之后好高骛远,好高骛远,他在短期间之内,要马上断烦恼马上得解脱,甚至要今生即身成佛,有没有听到,即身成佛,那很多人很急啊,所以现在你知道我们,谁做广告行销,有没有人在这边是做广告行销的,尽管你应该,不是做广告行销,你要做广告行销 师父今天就疏忽了,就省去很多麻烦,广告行销,是不是依众生需要什么,依你的顾客需要什么,所以我就推出什么,现在很多宗教也做行销,他知道这些修行的需要什么,所以他提出一套,符合他们的需求的,那当符合这些众生需求的时候呢,他再贵再多钱,他都愿意花钱,真正来讲,修行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修行是向,人生的 自我烦恼 去挑战,所以这一定是不容易的,因此一般人,一方面想学佛,一方面又不要太辛苦,现在人都是这样,一方面想要得到好结果,一方面又不愿意太多付出,所以总是喜欢找一些捷径,找一些快速的门道跟法门,都是这样子的,那现在就有一些附佛外道,或一些会广告行销的,你需要是不是,有,我有特殊的妙法妙方,有特殊的捷径教你,你可以短期间内,就可以 脱离轮回得解脱,什么方法你跟我讲好不好,哪有这么好的,这方法好 可不便宜,多少多少你跟我讲,我什么都缺 就是不缺钱,所以有人需要,那就有人弄出一套,所以现在很可怜,那些有钱人想学佛,又不想用功去学的,很容易被糊弄 很容易被忽悠,所以再多钱他都会拿出来,问题是天下没有这么好的白吃的午餐,修行有一些增上,但是到最后,还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慢慢去,理解慢慢去思维,慢慢戒定慧八正道的一步一步去修,虽然可以有一些增上,有一些善法因缘,去增上,但到最后还是靠自己去修行,这个叫自依止 法依止,莫异依止,那你说有没有佛菩萨的保佑,还是有没有,这些菩萨的这些,有,但这些种种种种,只能作为你修行的 增上缘 知道吗,到最后真正要不要做,能不能做还是要靠你自己,佛菩萨的保佑,各种因缘善巧都有,但是这些只能当增上,虽然说是增上 但很重要,不过很重要不是根本,根本还是你自己要不要修,我问你一件事情,你们来学佛,师父讲经说法,让你们了解正知正见,重不重要,重要啊,但师父讲经说法之后 谁在修,你自己在修嘛,师父没有办法帮你修,没办法,所以师父是你修行的增上,重不重要,很重要啊,所以佛菩萨的保佑重不重要,重要啊,就是一种增上嘛,但问题是重要,但不是根本,根本还是怎么样,你自己得修,所以这两个 增上缘,还有你自己的根本的因缘,这两个都不能缺一不可,都不能缺,因为你缺了你没有人家告诉你正知正见 ,你自己再怎么用功,你走错路了怎么办,有好的师父 好的善知识跟你讲对的路了,你自己不做没办法,所以佛陀也说,佛陀是一个良医善导,良医告诉你了,药也开了你不吃,佛陀也没办法,佛陀如一个好的向导,导人善道,佛陀在前面叫你跟着他走,你不走 佛陀也没办法,你就是要赖在原地,你就是要在这边休息,佛陀走了 告诉你 你不走那也没办法,这个就叫做修行,因此到现在我们来讲一件事情,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养成正见,养成正见,就是经由听经闻法,还有日常生活的不断的熏习,还有不断的 思维纠正,然后到最后呢,养成一个,根本的佛法的观念,这个叫做闻慧养成,也叫做正见养成,这是我们,学佛的第一步,你这辈子熏成,想办法养成正见,那一定是很难得,千万不要受到有些人的糊弄,一些人的错误的引导,动不动就想说,拜什么然后念什么,可以消除八万四千大劫的,什么障碍,然后就可以即身成佛,然后就可以境界多高,然后可以超脱多少怎么样,千万不要听这些人乱忽悠,有时候有可能只是方便的引导,但真正要学习的是,这一辈子把四圣谛,养成你的人生观,作为你人生的,一个修行或是人生待人处世,以及你终极这个人生的一个,导向,这样子就够了,那你说这样就够了吗,会不会程度太低了,我告诉你,不容易,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是那么简单,但是如果你这辈子真能把佛法,养成你的思维观念,四圣谛成为你的思维观念,那你这辈子真的可以,大量的减轻痛苦,而得到真实的快乐,虽然不是证果,但是把它养成知见,你可以改变你很多观念跟态度,那可以得到,相对这辈子的,相对的离苦得乐了,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先来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等为正见,正见有两种,他说正见有两种,世俗有漏 有取,轉向 善趣,有取就有取著的,然后转向善趣,就是世俗的是有漏的,但是他可以让你怎么样,继续到善道,投身到善道的,然后 ,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 盡苦,轉向苦邊,他有两种,一种可以让你 ,虽然是有执取 有漏的,但是可以让你投生善道的,这是第一种,另外一种是什么,無漏、無取,正 盡苦,轉向苦邊,可以让你离苦得乐,真正离苦得乐,那这里 转向苦边 什么意思,苦尽 也是这个意思,苦的边,到这里你超过了,就是尽苦 ,苦直到这里 你往这边去了,就是可以达到苦尽,这个叫做转向苦边,不然的话想说,奇怪我要离苦得乐,为什么好像现在是乐的,我又转向苦那边去了,不是这样子,它边是尽头,你可以想说彼岸,到岸,他的意思是尽头,你到达苦的尽头,那接下来就没苦了,这叫转向苦边,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 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施是布施,有说 这说是什么,其实这有说有各种讲法,其中有一种 他又叫做有咒,咒语的咒,但是他不是指咒语,他是说什么你可以说是说法,因为他的有说有咒,或叫做祝愿,或叫做咒怨,咒怨不是不好的那个,好像我诅咒你,而是古代出家随,佛陀去受应供之后,他最后都会说一段祝愿的话,像我们常常讲,饭食已弃 但愿众生所作皆办 具足法,这就是祝愿,就是这里的有说,你也可以引申为,有教法有教说,这个叫做有说,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 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这中间很多,其他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师父也给你们看过,这就是早上讲的四大正见,有善有恶 有业有报,有三世轮回然后有凡有圣,这个有阿罗汉正向世间,不受后有,这个就是有凡有圣,那中间因为这个是这个经,785经 前面的经,把这个讲得很清楚,但是我们现在重点不在这里,重点在哪里呢,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 转向苦边,为圣弟子苦苦思惟,集、 滅、道道思惟 ,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 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 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意思就是说,你要把四圣谛经过不断的思维选择分别,这些都是叫你去抉择思维的,然后把你抉择思维,出来的四圣谛变成你的人生观,变成你的你的知见,变成你的待人处事,你的思维的模式,这样各位,用四圣谛来,应对你生活上的一切,这样相对来讲,就能离苦得乐,这个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养成 四圣谛的观念,你未来要解脱,未来要成佛,未来要怎么样怎么样,如果你没有先把四圣谛养成你的知见,那一些都不可能,而且也不用谈,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中间那个说,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 ,阿罗汉应该是出世间的吧,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他的出世间,我问你 他的出世间是什么意思,他是说这个世间有阿罗汉,这样了解吗,或是这个社会上有阿罗汉,这个世间上是有阿罗汉,这样了解吗,你不要去想太多,或是说我们人群,或是我们当中是有阿罗汉,这个世间有阿罗汉,阿罗汉他的内心当然是超世间的,但是他生活,阿罗汉是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样了解吗,古代的僧团里面就有阿罗汉,阿罗汉是不是生于世间长于世间,但是他的修行,内心是超世的,超世的意思是不执著世间的东西,但是他的五蕴身心在哪里,当然在世间,不然还要在哪里,但是他往生,如果 入涅槃舍报之后,他就不会再来三世轮回,这样清楚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其他同学,所以正见养成是第一步,我们再来看,坚固的知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小綿丸,这上次是不是有讲过,还是师父是在,早课的时候开示的,他说 如小綿丸、小劫貝華,丸,置四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於一方。,这个应该是街道的街的古字,四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於一方,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与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与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不如实知,当之彼沙门婆罗门,常觀他面,常隨他說,不以如实知故,闻彼所说 趣說而受,當知此人不宿,修習智慧故,整句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出家修行的人,没有正知正见 ,就是随着外道那些,歪理邪说的到处游荡,但是没走正道),没错 ,他说 如果你修行,对根本的教法,没有养成坚固的知见,那么很容易随风飘动,我学佛,不知道佛教的根本到底是什么,学佛 人家说禅宗很好,然后就去跟人家学禅宗,怎么那么困难,什么要悟本来面目,这什么搞不清楚,然后另外碰到一个人,那个禅宗太深了,你不是这种根基,祖师跟我说,你现在都不是这种根基,我们现在根基太脆弱了,需要靠佛的力量,什么力量呢,四十八愿就告诉你,他一定会渡你往生,你只要相信他,真的这么好,又去了 去学,四十八愿又开始去念佛,要求他方世界,然后学一阵子,又人家来 那个太慢了,有今生成佛的,有吗 有,有有 ,我带你去一个上师那边,你经过他的灌顶之后,然后学他的法今生成佛,有这么好的东西,那你怎么不早讲,因为我之前看你根基不成熟,所以现在根基成熟,所以我告诉你,就带他去跟人家灌顶,那你就东飘西荡,东摸西摸摸到头来一场空,这就为什么,知见不稳固,对佛法的根本教义没有通彻,没有掌握住,所以会跟人家东飘西荡,所以他上面说什么,说你知见不稳固,就像一个小棉花球,小棉花球,你把它放在十字街道,东风吹往西方跑,西方吹往东方跑,南方吹往北方跑,你没有坚固知见,你这边跑来跑去,我们说学佛那么多法门,我到底要对什么养成坚固知见呢,四圣谛 ,四圣谛养成坚固知见,你一切法门,都把它汇通到四圣谛来,那你一切法门,都是一种方便法门,都是一种善巧法门,你要四圣谛搞不懂,你整天在那边东逛西逛,到最后就是一场空,所以学佛的第一步,贵在把四圣谛养成你根本的知见,你看,这个叫做四圣谛,为什么我们会东飘西荡呢,因为对四圣谛不如实知,才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啊 没错,所以叫真谛如如 ,如果养成正见,他说譬如因陀羅柱,銅鐵作之,於深入地中,四,方猛風不能令動,如是沙门婆罗门,以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 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如实知则,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視他面,不隨他語,是沙門、婆羅門智慧堅固,本隨習故,不隨,他語,彼求于四圣谛当勤方便,方便就是努力 ,精进的另外一种翻译,起增上欲 精进学,他说如果你对,四圣谛有坚固的知见,就像因陀羅柱,在古代,只要是官方或是印度的大乘,他外面都会立一根 因陀羅柱,作为一种象征跟代表,那因陀羅柱,因为它很高很大,所以他会像电线杆一样深入地里面很深,所以台风来他也刮不动,他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对四圣谛要养成这样的知见,就像因陀羅柱一样,这样的话你就不会,随风吹动,你的知见坚固就不会飘来飘去动来动去,这样子你这辈子学佛,就有一个根本的着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学到这里,下礼拜,新的同学如果觉得还可以,欢迎都过来好不好,我们来回向,下礼拜我们继续来看,四谛的必然次第,所以先跟各位讲一下,学佛基本上的第一步,先把四圣谛养成你的坚固知见,其他什么都好说,我们来回向,




第179行: 第225行: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