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YQ5:修订间差异

删除62,714字节 、​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2行: 第2行:
     
     


  阿含经 讲要-96
 阿含经讲要-97




我们再来看今天的《阿含经》,讲到十支说,那么缘起支的十支,就是前面的无明跟行,扣掉后面的十支,那十支说 ,我们从「爱、取、有、生、老死」,已经讲过那是五支,那个,觸境繫心,逐物随流,那十支说 ,是在逐物随流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觸境繫心,觸境繫心,就我们认识到对象,繫心就是我们会执著,我们认识到的一切东西跟对象,只是轻重不一样,还有明显不明显,以及我们有没有观察到感受到,这个叫做 觸境繫心,叫做 觸境繫心,那么上个礼拜有说过,分成两类,依胎生学为前提,就有谈到投胎,另外一个是纯粹认识论,纯粹的认识论,就是不谈投胎,谈认识,那从识名色六入触,到受,这几支,这几支都是在谈认识,然后后面接下来,就谈认识后的执著,这个就叫做十支说,那后面的五支,在五支说里面已经解释过了,那我们现在是在解释中间的这五支,就是从无明行,再来的识名色六入触,受这几支,那个靖堂把十支,把十二支全部写出来,横的,靖堂慢慢写,从那边无明开始,写到生老死,字大一点,然后排排写,写直的,然后横过来,明写下面,这样你才拍得下,那靖堂在写的时候,我们来看一下,因为这个上礼拜大概说过,我们怕说上礼拜你们有点记忆模糊了,我们再说明一下,依胎生学为前提,还有依认识轮回为前提,依胎生学为前提,我们就说,中阿含的大因缘经,还有大缘方便经,同一经编到不同的部类,一个编到中阿含,一个编到长阿含,但是长度是长阿含比较长,但是同一个经,来我们来看一下,受,生死流转,確是依染著生命塵世的渴愛為原因 的,但爱的生起活动也不能无因,探究到爱的因缘 就发现了受,这里意思是什么 ,当我们认识到对象的时候,会产生内心的情绪作用,这个叫做受,那有了情绪作用,我们又有烦恼,那烦恼就会对情绪作用产生染著,这个叫做爱,那对情绪作用产生染著,这个爱不一定只是喜欢或是黏上,其实一体两面的,不喜欢的情绪会产生瞋,喜欢的情绪会产生爱贪,那么一般就算是你没有喜欢特别,喜欢或不喜欢的,我们还有痴,痴就是我们的不知 无知,不知道我们有烦恼,所以我们就一直在这样的生活里面,过着,可以,写不下没问题,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来看一下,受 爱 取 有 生老死,这个是五支,我们现在在讲的这个地方,到受,一二三世五,这个到这里,到爱,然后这个到受开始,这个另外的五支,五支 ,这个叫做十支说,十支,那我们就谈到说,这个就现在讲受,前面这几个已经讲过了,这个是受,讲到这里,现在再讲中间这五支,一二三世五,再讲中间的这五支,讲中间的这五支,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来找个地方坐,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说生死流转,然后之后就从那个,爱就发现了受,受就是我们这里讲的,认识后的情绪作用,认识物质,认识对象后的情绪作用,这种情绪 ,如果你进一步,你就会产生对这种情绪的爱染,那可以是贪,可以是痴,这是情绪作用,这上个礼拜讲的,大概就是这样子,那我们继续来看,受是心的领纳作用,有乐受 苦受,舍受三种,舍受就是不苦不乐,所谓的苦受,就是当我们顺意的时候,满我们的心意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乐受,乐就是高兴快乐,顺意的我们就会产生喜悦,这个叫做乐受,不顺意的,我们就会产生不喜欢,就叫做苦受,然后 ,一般生活上,如果一件事情,没有所谓的喜不喜欢,或顺不顺意的,那就是舍受,就是不苦不乐,那其实对这个东西 ,我们都会产生对情绪的染著,那个就是爱,所以我们有受,这边有爱,爱的激发,爱的启发激发,真相就是受,这是受,在触对境界而生了了别认识的时候,心上现起所知意像的时候,必然带一种情绪的,随顺的 或违反的自己的意乐,這或順或違 的欣喜,憂 戚的情緒,就叫受,那么新来的同学 ,我们现在佛教在里面,分析我们认识的一些心理作用,从中去谈到什么叫做修行,谈到就是修行,那这个就叫做受,那么进一步,为什么会有受,很明显的,是因为我们有认识,有了认识就会产生内心的什么,情绪作用,所以这个认识 ,这个情绪作用哪里来,六入触,受要依认识才能引发,所以受又依六入触为缘而生,六入触就是依眼耳鼻舌身,意取六境的根,而生起眼触,耳触到意触,这六触 可说是认识作用的开始,所以触是认识作用的开始,我们一般来讲就是根对境,根对境产生触,产生识,根对境产生识,然后识以后有触,但是一般来讲,这是阿毗达摩里面就是说,二合和而生识,就是根对境产生认识,有这个识的产生,然后三合和而生触,根对境产生识,但是这个识只是认识作用而已,它还没有真正启发成为真实的认识,到了触才是对认识境界,产生开始的认识,这一般的解说跟认识,是这个样子的,但这个地方,《阿含经》这里谈的有点点不一样,等一下我们再来谈,所以你只要知道说,这里的六入触是根对境而产生认识,也就是说六根开始对六境缘住它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缘它开始的时候,就是这个六入触,六入对触,六根对境界,这个叫做六入触,这里的六入触 ,是把它合在一起的,合在一起说的,所以叫做六入触,叫六入跟触,六入触,讲到这里应该可以吧,等一下细节上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再慢慢讨论,那个,见谅有问题吗,来你讲,现在可以问吗,可以,那个,你那个麦克风有开吗,好来有开了,(师父那个就是有,平时他们叫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是不是触没起作用),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有很多状况,根坏了也有可能,还有就是说,你也可以说触没有起作用也行,当然在阿毗达摩或唯识学里面,更进一步分析,他会做得更细的分析,就是说在触前面有作意,有可能是作意没起作用,那也可以说是触没起作用,两个都可以,因为阿毗达摩跟唯识学,讲的有点点不一样,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根对境的时候 ,当我们的作意或我们的触,没有起作用,你就会变成怎么样,东西有进来,但是没有去分析它,没有对它产生认识,你看,有时候你很专注,在做一个东西的时候,后面有人叫你,你没有听到,你没有听到,所谓没有听到,并不是声音没进来,你声音有进来,你耳朵有接得到讯息,但是里面的,比如说我们内心里面的触,的这种认识,并没有去启发启动它,所以你会变成怎么样,听到没有作用,这是大致上的说法,但是在阿毗达摩或为是里面,还有讲一个叫作意,那是比较更细的分析,以后我们可以慢慢再讨论,谢谢师父,那这样的话,就叫做认识,六入触就是,依眼耳鼻舌身意,取境的六根,而生起眼觸  耳觸到意觸,这个就是根对境开始产生认识,是认识的开始,但是还没真正取到境,还没真正取到境,这里是慢慢再分析,那现在进一步来说,进一步来说,名色,六入生起覺觸,一定要有触的对象,因此六入触又以名色为缘,「名色」的色,是色蘊,所以名是受 想 行 识 四蕴,這五蘊──名色,可以總攝一切精神與物質,这里的名色,就不是在讲胎生学,这里的名色,是在讲你认识的对象,这里的名色,我再讲一次,不是在讲胎生学,这里的名色,是在讲认识的对象,所以叫做觸境繫心,触境,六入触,触到什么,触到名色,六入触 触到名色,然后就开始产生认识,因此 ,你看 ,这边的五支里面,这个名色,讲的是所认识的对象,然后这个六入 ,是讲我们的根,那这样过来的意思是说,有对象在,然后我们去产生,六入触产生认识,产生认识之后后,已经开始认识了,内心有一些概念了,我们就会有什么,情绪,我们就会对这个情绪,因为烦恼在,所以我们会对这个情绪产生,贪瞋与痴,他是这样做一个这样分析,然后这个名色,这里讲说,是我们一切认识的对象,可以总摄一切的精神物质,名色,明是精神,色是物质,明是精神,如果名色是五蕴的话,名是什么,受 想 行 识,色就是色,所以 ,我们如果一般来讲,我们认识的是我们这个身体,五蕴的身心,那么我们的色就是肉体,受 想 行 识就是我们的精神,我们对我们的认识,我们对比如说我自己,我的认识包括什么,我这个身体的认识,还有我内心观念,我内心观念的认识,都是属于我执我的认识,这都属于自我的认识,这样大概了解吗,那么如果是我们的对象,当然除了我们自己的身体以外,我们对象还有什么,别人,外境,别人外境,比如说我看到谁,我看到静堂,我看到静堂之后,我的前五根先缘到他,那静堂在叫师父,是不是我眼睛看到静堂,看到他的什么样貌,这个叫做形色,是指那个颜色或是形状,就是境的那个色,接下来 ,我听到那个声音,声音也属于什么,色法,然后 ,他拿一个很香的咖啡给我,我闻到味道,这就是我产生的认识,那接下来我内心里面,由于我认识到他,吸收进来之后 ,我的意识去分别,把我五根所取的这个境,拿进来之后,我意识去分别,经过分别之后,我的意识推论判断是,这个是静堂,他拿了一杯咖啡,这个就是什么,第六意识的认识跟推论,所以我对他的名色产生认识,我对他的名色产生认识,如果是没有精神的,那就是光对色产生认识,因此这个地方 ,名色六入触这个地方 ,他是把这两个合在一起,有时候分开,他是把这两个合在一起,那这样子的话,就会产生师父讲的那个图,什么图,就是那个三个圈的图,三个圈的图,我们的认识是我执,我们一般来讲,以我执产生认识,那产生对什么认识,对名色的认识,这个名色的认识 ,就是包括我自己身心的名色,也包括别人身心的名色,反正就是名跟色,物质跟精神的一个统括的认识,那接下来就是说,我们的名色跟六入触,产生在一起之后 ,我们这个名色的变化,有可能是随顺你的我执的,也可能是违反你的我执的,这个变化是中性的,它就是变化,但这个变化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我们常会讲一句话,既然是无常的,那么对你来讲,变化的无常它是客观的,但是对你来讲,那就是有点主观的,什么意思 ,就是这个变化,有可能是顺你的意的,有可能是不顺你的意的,顺你的意的你会产生欢喜,那你因为我执作用,烦恼的我执作用,顺你的意的你就会起贪,那它的变化,不顺你的意的你就会起瞋,但是它的变化,可能跟你没有太大关系的,可能跟你没有什么切身关系的,你就所谓的没有,就是不贪不瞋,但是有无明,因为什么,我执烦恼还是在,什么意思 ,我问你,下雨跟晴天是变化吧,有下雨就有晴天,那么我问你,那下雨晴天对你好还是不好,师父说这是很主观的,下雨是客观的,雨停了太阳出来的,也是客观的,它就是变化,但这变化当中,到底对你好还是不好,这就是主观的,今天你要去郊游,要出去爬山,那下雨对你就是怎么样,心情开朗,你要出大太阳,不是下雨,晴天,晴天你要多好,大太阳,我可以出去玩,多好,但是对于卖雨伞的,卖雨鞋的,那就不好了,因为卖不出去,这样各位,有问题吗,你有问题,还是你有,(弟子有个问题,就是那个触,不是还有个叫无明相应触吗,无明相应触,因为从这个地方看,这个触还没有产身心理方面的,或者说跟烦恼相应的),其实我们后面会说,其实一般来讲,我们凡夫众生,这个触一定都是什么触,无明相应触,如果你不是无明相应触的话,你对这个受就不会怎么样,产生爱,但是我们这个触,都是我执相应的,这个时候,另外一个术语叫做无明相应触,我们触都是跟我执相应的,那我执本来就是无明的根本,所以叫做无明相应触,那就是谈到修行的切入点,那这个 后面师父会讲,那也就是说,因为这个触是无明相应触,所以才会,所以他后面的受开始,其实就已经是有烦恼,那这个情绪一定会引起爱,如果那里是明相应触,那就不会了,对后面的受 爱就没有了,这是从认识论上来谈,就会有这样的一个状况,那后面师父会讲明相应触 跟无明相应触,但是他现在是在谈什么,谈流转,谈流转的话,那一定是怎么样,一个一个引起的,那这个触既然是流转的,没有特别说明,那一定是无明相应触,那无明相应触 ,你有情绪的波动,有以无明相应触,所以你一定会产生爱,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认识作用,认识作用,那个觸境繫心,然后 ,逐物流转,谢谢师父,那个静能你是不是有问题,(师父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说,咱们现在,当然现在还没有说完,就是这个十支,然后 ,因为如果,弟子再结合五蕴来说,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那十支里面,比如说这个五蕴的这个色,是不是其实就是等于,刚才您说的这个十支里面的这个,名色里的色,就是名色,然后那个受,实际上就是咱们十支里说的这个受,也可以这样子讲,但是那个六入和触,实际上是不是更详细的解释了,怎么从色,就到了受的这个过程,是这种心的领纳的过程吗,可以这么理解),其实这六根,六根跟认识,这个六根,这里是六根,当然六根也是,我们这个名色里面的色,但问题就是说,这两个东西其实在谈,我们的认识,比如说我们有六根,六根产生认识,那我们产生认识,除了对,比如说师父自己来讲,我这六根可以是对静堂的认识,但更多时候是对我自己的认识,但这六根还是我的五蕴里面的,六根属色蕴,(但是其实就是说,因为现在就是这里面说的是,就是导师的那个分析,是不是就是说实际上,就是弟子因为没学过为是,感觉上是不是说,为是实际上是,他重点不是说对外界的认识,而是通过对自己,缘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而去认识外界,不能这么说),其实不管外界还是对自己认识,对他来讲,都是认识的对象,因为我认识静堂会是透过六根六识,我认识我自己的名色,也是透过怎么样,我看到自己,我想到我自己也是这样子,只是说有一个差别,我对我这个自己更执著,那对静堂可能就是我 我所,我所 ,那如果是我我所的话,会变成一个问题就是说,更进一步叫做,识是我,受想,是我所,就是四识住的问题,所以它是一层一层的,那到最后就是,我执是根本,名色的这一切都是我所,(还有这个触,您刚才说,其实是认识作用的开始,认识的开始,如果是说六入生起觉触,如果是这个加上觉的话,弟子感觉,是不是又超过了,开始的这么一个东西),它觉触是一个描述,触就是觉,觉就是触,因为触就一定有感觉,这是导师的语气,让我们更加强这个触,这个触,有时候我们的身体,我们不是说色 声 香 味 触,这个触有身体的触,有认识六根对六境的触,但这里讲的整个触,是六根对六境的整个触,不只是身体的触而已,它就叫做觉触,就强调说我们的认识,六根对六境的认识,那为是等一下会讲说,从哪里会产生为是的一些观念出来,产生一些为是的观念出来,这个地方同学们尽量去听,这个地方导师分析的比较细,但确实是 为什么 ,因为很多人对《阿含经》的认识,都以为说到缘起支,一定是三世两重因果,十二缘起,但事实上《阿含经》在讲缘起支的时候,更详细 可不只是这样而已,它有惑业苦,有五支说,有十支说,有十二支说,有胎生的循环说,有认识论的 觸境繫心说,所以因为导师的分析,所以很多人之前没有看过导师的东西,看 《杂阿含经》会想说,到底十二有支在讲什么,为什么这里讲的跟那个讲的不一样,为什么《杂阿含经》里面 ,讲识的时候讲六识,但是在中《阿含经》里面讲识的时候,讲投胎识,到底是哪一个对,就会产生这种矛盾,但事实上导师跟我们解说,事实上佛陀在讲缘起支的时候,是用各种不同的角度在解说的,(师父,第一次想问,就是您刚那幅图,我执和名色,名就像就是五蕴世间的无常,但是名在这里又有一个受 想 行 识,受 想 行 识其实已经在我在里面了),名就是精神的,就是可以如果是我们五蕴的话,名就是什么,受 想 行 识,色就是身体,(但是受 想 行 识本身,就是我们就是凡夫来说,其实已经是在我的意识),本来就是这样子,你把它想说,这个是我自己,这个是也是我的这个身心,但是我的我执认识到我的身心,你能不能认识到你的身心可以,比如说我看到我师父,看到镜子里面,我去思考,我是怎么样的,这就是 ,我们自己对五蕴的认识,谢谢师父,那这个名色不只是可以,我我们自己可以对,为我们自己产生认识,因为我们的执著,就是我们这个身心是最强的,我也可以对别人产生认识,我也会对静堂的五蕴产生认识,那我可以对色蕴产生认识,比如说无情物就是色蕴,色蕴产生认识,那师父要讲的就是说,这个名色是无常的,无常变化本来如此,但是 ,我们的高兴喜欢不喜欢,全在于我们的自己的主观认知,因为我说过,你觉得现在对你有利的,你就喜欢,现在对你不利的你就不喜欢,师父刚才不是说吗,你现在就去爬山,你希望好天气,那当然你就喜欢啊,顺利,顺利你就心情愉悦,但是你今天卖雨伞的,怎么样,卖雨伞他当然没有下雨,他卖不出去啊,好几天都是那个太阳高挂,万里无云,他就不喜欢,他就溴了,所以这就是什么,我们对于无常变化,我们自己是很主观性的,那这种主观性,就会产生你的情绪,进一步我们就对情绪产生什么,爱染纠结,就是这个样子,(师父 要照这么说的话,一切问题),可以这样讲,但是 ,我们不能把触当成,他的问题所在,为什么 ,(因为触也是缘六根对六境),其实推到最后,他为什么会推到这里,因为我们触里面是带有这个(我执)的,(因为刚才还是说,你因为是无明相应,所以还是一个问题,但你名相应了,就没有后面那些),对对对,这个后面师父刚好会讲,所以师父在那个,很多人慢慢,就是会问我这个问题,因为有些学者,或是有些人分析,会认为说爱,但是导师从经典,他有经典根据的,讲起来说,其实整个触的认识开始,就是一种我执,无明相应触在里面,我们后面再讲的时候,会分析的更细,针对这个问题会提出来看,来那个静观你的问题,(弟子还是回到刚刚那个问题,就是弟子还是觉得像,名其实本身已经包括了,我执在 ,那是不是在,比如说他的这个图里面,名因为,比如说受 想 行 识,受你已经有乐受苦受,这个已经有,这个感觉在那里,那是不是名其实应该是,在我执下面,而色是在,就是在无常来说),不是,现在讲起来就是说,这个是认识的对象,你现在不要解,这个是认识的对象,这个是我主观的能认识,但是我的主观能认识,一定是含有我执在的,那这个只是说,名色可以是我自己的名色,可以是别人的名色,你只要把这个,当成是认识的对象,这样就好了,其他,没问题我们继续来看,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没问题,再来有问题可以提出来,那师父尽可能的去解,去帮你解说解答,那就会没问题,等一下那个静元,把那个弄下面一点,把那个挡的东西,弄下来,挡的东西不是整个灯,不是往下,挡的东西往下,再下来一点,好可以,(师父弟子又回到刚才那个,就是这个六入,生起触的这个问题,那其实这个触,这个六入其实也有问题,他也有这个净色根,和浮尘根,所以那个地方,他已经也有染污的问题),当我们讲六根的时候,只要是讲净色根,浮尘根只有保护净色根的作用,所以浮尘根不是认识的根本,净色根才是认识的根本,大同小异,除非你自己的根产生了问题,比如说眼瞎,有可能是你的根,净色根出了问题,那当然浮尘根,有保护净色根的作用,浮尘根产生问题,净色根也很难依托,因为净色根必依浮尘根,依托而有,不是,净色根就根基高低没有问题,就是灵不灵敏,比如说你眼睛有问题,你的净色根,可能就没有那么灵敏,但这个跟智慧没有关系,跟智慧,因为智慧的关系不在你根,不在你的根,所以我们说触本身不是问题,但是我们是讲一个叫做,无明相应的,还是明相应的,这才是问题,所以你看,我们之前师父讲过黑牛白牛,黑牛白牛,一个根一个境,根没问题,黑牛白牛都不是问题,是识,但这个识也不是纯粹的认识,是有取识,所以这个有取识到这里的触,就变成什么触,无明相应触,这样清楚,如果不清楚,我们后面再讲,慢慢再理解,所以名色是认识对象,缘名色而有六入触,所以名色是认识的对象,你看缘名色而有六入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的四支,说明了觸境繫心的过程,导师说名色有六入,一个是对象,一个是认识的感官,然后就会有情绪,有了情绪就会有爱染,所以这四支在讲哪几个 ,从名色,他这里是讲什么,从名色有六入触,你就要知道说名色是对象,然后六入是根,然后触就会产生认识,产生四支后,因为我说过这是无明相应触,所以会有情绪的作用,有情绪作用就会有,那怎样,染爱,所以这四支,他这里是把六入触染成,弄做一支,所以叫做名色六入触受爱,这几个是一个认识,谈一个认识的过程,但这个认识的过程,不简单的只是纯粹的认识,而是已经有爱染在里面的,那个执著,我执在里面的认识,所以这个叫做什么,觸境繫心,触就是六入触,境名色繫心就是什么,受根爱,繫心就是爱,系在你的心里面,染著在你的心里面,这个叫做 觸境繫心的认识过程,其实我们一般的认识,都是这样子认识,只是没人告诉你,没人分析给你听,我们不会去察觉,现在佛陀告诉我们,修行就是这样,我们就会慢慢从中去察觉,去了解,我们今天认识的是怎么样,所以我们接下来,这个就会慢慢再继续说,讲到这里可以吗,接下来,我们谈的是十支,现在少了哪一支,识还没讲,这里的识,跟一般阿毗达摩的方识不大一样,阿毗达摩是说,就是说,根对境产生识,识产生触,阿毗达摩是这样说,也对,只是说,这里的识比较特殊,你看,这个是一个一个这样说过来的,我们为什么可以产生六入触,产生认识,因为有对象,那么进一步,我们就来谈一个问题,我们先来看这里,受,等一下,我们先来讲 觸境繫心的四支,这四个,緣名色有六入觸,緣觸有受,缘触而有受,缘受有爱的四支 ,说明了 觸境繫心的过程,名色是认识的对象,六入 触是以感觉的机构,六根,让客观的名色,反映到六根门头来,六根摄取名色的影像,生起主观的感觉,才成为认识,这就六入 触的认识,一个是对象,六根认识之后,把它的影像行相,反射到我们内心里面来,其他的影像,然后就产生认识,这个叫做名色跟六入 触,名色跟六入 触,接下来,由于我们内心产生了一个,特定东西的认识之后,就会有受,因为受名色的波动,因为我们刚才认识名色,印到心里面,比如说,静能今天赞叹师父,然后我听到这样的声音,我的意识怎么样,取他这些话,印到我声音,我的内心里面,然后意识去分辨,然后把这些讯息认识说,他是在赞叹我的,那就是产生这种,名色跟六入 触,就产生了认识了,认识了之后,他赞叹师父,师父内心会产生受,这受不是简单的领纳而已,他领纳之后,会有主动的情绪作用,他赞叹师父,师父会产生什么,如如不动,其实会开心,我说这一般正常的状况,产生开心,所以因为受名色的波动,这里的名色就是说,声音是色,但是这声音里面,是有传达意识的,不是打鼓乒乒乓乓,鸟叫风吹,进来没有意识的,他这种赞叹是有意识的,我了别了他这个意识之后,他是在赞叹我的,但是不是在讽刺,是纯粹赞叹,我受到这样子的话,内心会起波动,高兴是内心起波动,泛起了欣喜,那当然赞叹是欣喜,尤其的情绪,到这里因为味着对象,就是受啦,执著对象,被環境的束縛轉 移,不得自在,因为我被他这句话,怎么样赞叹的,昏头转向,师父是宇宙最会讲经的,因为被他这样一赞叹之后,整个都晕头转向了,就受到的这样境界的一个系缚,接下来爱,因内心苦乐的系著,开始用他主动的姿态,对生命塵世而傾向 戀慕,对生命对塵世,因为根本的是生命,为什么他赞叹我,我会高兴,高兴会执著,因为我还是很执着我这个,我讲经大家觉得怎么样,还是在执著这样的东西,那当然塵世,那塵世多了,我们碰触到的所有的一切,产生怎么样,而倾向恋慕,就会这样子,我们都是这样的过程,都是这样过程,所以这几支,那个取有没有,爱 受 六入 触 名色,名色 六入 触 爱取,这边是识,识是在这边,然后我们是名色,然后这边爱,为什么会有爱,因为我们内心接触到东西,就会产生情绪,这些情绪为什么,因为我们产生认识,认识什么,认识名色,所以六入触认识名色,所以会产生受,受就会产生爱,这整个叫做怎么样,觸境繫心,也就是说我们六根,缘名色就会有六入触,这整个是在一起的,然后会产生受,然后就会产生爱,这是一个 觸境繫心的一个过程,可以吗,讲到这里,那当然,如果你用师父的这三个圈,来理解的话,那就,一下子就容易明白了,这三个圈,一边就是我执,一边就是名色,那我的六根六境,我的我执,怎么认识到名色,当然还是透过六根,名色就是六境,只是师父,这个圈画得比较简要,因为我不需要在根对境,上面画得太细,因为这个是针对烦恼,怎么作用的而来的,讲到这里可以吗,(师父弟子问个问题,这里面讲的名色,色是那个,就是色声香味触法 ,那个六尘,名就是受想行识,这里面一个,名就是受想行识,体现它的功能性,就是说它有这种,受想行识的功能,但是真的还没起作用,因为 在名色的后面),你这里把名色当成,是你认识的对象就好,把它当成是你认识的对象,它主要在认为说,你六根一定要对六境,那这六境就是什么,你的名色,或是别人的名色,或是你自己的名色,六根对六境,这样就可以了,反正名色,就是你的认识对象,(它也是带有点,我所那个什么,像是境的意思),就是境,认识对象就是境,六根对六境,那个名色就是你的六境,这样就可以了,那这个六境,可以是你自己的五蕴,也可以是别人的五蕴,接下来,那识 ,识还没讲到,那识怎么回事 ,我们来看一下这里,识,入胎识,生命体,现在是在讲什么,依胎生学而有的认识观,我们不要讲,弄到最后搞混了,我们先来看前面在讲什么,依胎生学为基础的,觸境繫心观,记得,依胎生学而有的觸境繫心,那我们把这四支的觸境繫心,名色 六入触 受爱,这四支的觸境繫心,已经讲过了,分析过了,是觸境繫心,那接下来什么,以胎生学为基础了,那很明显,这个识是什么,投胎识,所以我们在,我们之前讲这十支,这十支说,依中阿含,之前是讲大缘方便经,第一个是以中阿含为主,所以这里就是投胎识,所以你看到,入胎识。生命体,识与名色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从探索认识活动的根源,触发到生命相依相持而存在的见地,名色 可以概括,内外一切物质精神,概括认识的一切对象,但经中每每用它 ,来代表有情身心组织的全体,因此,名色从父母的精血和合,渐渐发展成人,其主要原因不能不说是识,识能入胎并执持根身,但依于,但依於現前身心而持續,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切的认识 ,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当然就是从怎么样,从哪里来的,从我们投胎以后,所以当他讲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必须要分辨的一个问题,这两支,名色 如果跟识来相对比的话,识是投胎识,名色可以说是胞胎,但是投胎之后,开始生活了,这个时候,名色就变成是认识的对象,所以我们之所以这辈子能认识 ,是因为过去生中的投胎而来的,那既然投胎而来的,那我们就产生了认识,那我们如果认识不了解,中间有什么问题,我们就依认识而产生执著,产生执著烦恼,就会继续什么,身口意的造作,然后就有业力烦恼的存在,业力的存在,业力的存在,我们烦恼的爱染 ,继续在润生,那就生生不息了,所以,这个就是从认识论上来分析,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生生不息的,一直轮回轮回,所以到最后 ,我们这几次的分析,还是回到我们这三个圈,我们的苦也是因为这样子而来的,讲到这里,说实在,这是比较复杂,比较深的分析,以前师父在我们这个《阿含经》,之前也是有讲到这个,因为讲根本的缘起法,但是就讲十二缘起支,简单的分析,到这里因为已经讲那么久了,师父应该是把大家当成,从第一节就已经听到现在了,但事实上,在座好像没有人,从第一节听到现在,海策第一节你就在了,还是你第一节在大陆,你在吗,我们是《阿含经》是,静观在,靖略也在,《阿含经》的第一节,靖略也在,还有一半都在,那不错,我以为全部都不见了,靖堂你第一,《阿含经》的第一节你在吗,没有啦,我们哪一年开始讲的,17年8月,3月12,17年3月12,六年了,不过六年中间,疫情完全停了一年,疫情至少停了两年,然后就颠颠拨拨的,就是终于走到现在,六年了,所以《阿含经》不容易,听到《阿含经》的时候,刚开始大家很有兴趣,来了三十几个人,中间七七五五,有多有少,不过现在疫情刚过后,也能够这样也不错,挺好的,当然越讲越深,人都是这样,刚开始有兴趣,热忱一过,好奇心一过,那就是考验的开始了,考验的开始了,那越讲越细,越讲越困难的时候,那就考验我们到底,有没有这个热忱,继续听了,这个到现在就是,那个靖庙跟靖言也在,那很好,那还有三分之二的人,还有三分之二的人都在,那也不错,不错很好,你麦克风有开吗,开着了,(师父这个投胎识 是那里面,是不是特注意,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业种子 全是这里面),那个,先不要谈那么深,我们先把这个地方所讲,因为这地方不会是讲阿赖耶,不过有可能引发阿赖耶的观念,但这个地方不是在谈阿赖耶识,但是有可能引发,第六识在详细的地方,可能有一个细意识,有可能会这样的引发,我们往后看就知道了,再来我们来看,刚刚那个尽量这样讲,事实上,以前在讲唯识学的时候,也是,你看到,如果他纯依胎生学来讲的话,识缘名色,是胞胎,胞胎里面有肉体的,也有精神的,那也就是说,表面上除精神的以外,还有一个什么,投胎的识的生命体,为是确实是,拿这样的一个东西来说,那我问你,如果这个名是受 想 行 识的话,那这个识又是什么,那么,部派佛教说,这个就是投胎识,那这投胎识 两个要在一起,那这识又是什么,那就会产生细意识,微细的细意识,以及生命体,那么在唯识学就认为说,他就是阿赖耶,为是在成立阿赖耶,你要听师父讲《摄大乘论》,为是在成立阿赖耶,所以就拿这样的一个来说明,阿赖耶的投胎,这样清楚,但是不是《阿含经》本来的意思,《阿含经》没有讲那么清楚,那个静人,你有什么,(好奇的问一下,从中观的角度来说,怎么分析这个识和名色),中观的角度,大体上中观都是依《阿含经》的,他就没有另外再成立什么东西,他大方向上,很多分析大方向上,他没有做太细的分析,不过大方向上,他引的都是《阿含经》里面的,没问题的话,我们再来看一下,再来看一个东西,接下来小結,小結,这个 那个静修来,(师父您能,回到前面吗,最后一句 ,识入胎并执持根身,什么叫执持根身),执持根身是不是,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投胎识或生命体,我们有精神,有根身,那我们这个根身,为什么能继续 ,比如说有一个人刚死掉,我不要说师父刚死掉,你看一个人刚死掉,前面 后面,这个根身没有太大的变化,刚死,没错吧,那为什么是死的,一个是活的,这就是说我们一个生命体,在执持的这个根身,那就是活的,如果我们这个生命体,不再就是长住,执持的这个根身,那这个根身就是怎么样,死掉了,这个就是执持的意思,静修,也就是说我们,我们 以业力,来投胎之后,我们这个生命体,会应用这个根身,去让它可以持续去运作,那这个根身,也要透过这个根身,也要透过一些,什么吃住来长养,那这个根身,也有保护我们,这个生命体的作用,这是在欲界,欲界我们人,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叫做执持根身,来静能,(我也是想问这个,如果是这样的话,说识能入胎,并执持根身,如果从为是,刚才您说为是的角度,说这个识,实际上是细意识,或是第八阿赖耶识,那这阿赖耶识,它不仅,是不是最早,《阿含经》时候提过说,阿赖耶识实际上是一个,含藏的作用,它就是那个,类似于吸收资料,那它就不仅是,能吸收资料,它还能去执持这个根),如果就为是就是这样,唯识学当然我们,大概讲一下就好,唯识学的投胎是阿赖耶,然后认识之后 ,也是阿赖耶,但是为是从执持根身,这个角度来讲,这个阿赖耶就叫做阿陀那,从他的执持根身来讲,就叫做阿陀那,当然解深密经跟后面讲的,有一点点些许的差别,不过大体上就是说,为是从他的认识以及他的投胎,就叫阿赖耶,从他投胎之后,他不但能作用,而且能让我们的根身不败坏,他就叫做阿陀那,所以从执持根身来讲叫做阿陀那,是对,没错,然后阿赖耶 ,如果从他含藏,就是含藏一切资料跟讯息的话,就又叫做一切种子识,那没关系,这个反正是后话,后面唯识学所说的,那个有空师父那边,有两本唯识学的,可以去看一看,我们是不是休息了,还有三分钟,没关系,给你们多三分钟,多吃点零食,师父弟子有问题,那我们三分钟留给静修吧,静修来,(师父,感谢师父,就是关于上一点,名色從父精母血的和合,渐渐发展成人,其中主要的原因,不能不说是识的入胎),我们一般来讲,就是说,如果依佛教来分析入胎的话,他一定师父精母血,但我们看到的科学,只看到父精母血而已,但是佛教里面又看到什么识入胎,也就是说,一个生命的,就是说现前生命的诞生,一定师父精母血,还有什么,识依业力而入胎,但是我们的医学,只看到父精母血而已,但是你不能没有精神,没有他的生命体,所以为什么有些就是说,中间胎死腹中,那就是这个生命体的业力还有各方面,可能受到的什么影响,他就死掉了,他死掉虽然说他的胎,还有营养还存活一阵子,但实际上他的精神体已经不在,但是他早晚还是会,就会早晚还是会死掉,那当然这个就是比较,可以以后可以慢慢来谈,父精母血是入胎,(师父那您说,那就是说不能不说是,这个识实际上就你刚才说的,阿赖耶 阿陀那和一切种子识),如果为是来讲,他指的就是这个,(那这个识包括最后一句话,那个识能入胎,并执持根身的这个识,也是阿赖耶 阿陀那和一切种子,是可以,因为您说是不同的阶段,或者说不同的阶段的作用),对对对,不同的作用,还有不同的名称,(但是如果,就是从识到名色,就这一环的时候,只是投胎识,但是你一旦可以有认识了,然后是名色,然后这个识,从为是角度,那三种识了),那 为是都会就把它讲说,阿赖耶跟第七识在一起,然后 ,那个六入触他就是六识,(从为是的角度来说他就又有藏识),因为为是来讲,他就说 ,阿赖耶除了生命体以外,他还是一切认识资料的来源,就是叫一切种子识,不过因为我们讲《阿含经》,这个地方就后话了,以后以后有在讲为是,我们可以再讲,不过你们现在如果有兴趣,那个师父的唯识学概论可以去看一看,因为这边讲《阿含经》,如果一直扯扯扯,就转到那边去了,我们先休息,休息十分钟,十分钟后回来,我们进一步来谈,刚才讲的是什么,胎生学的,觸境繫心观,现在 ,接下来来谈小結,小結,小結刚刚讲过了,没有吗,經上說識與名色,是同時相依而共存的,名色支中有識蘊,緣起支同時又有識支,这就刚才你们要问的,名色支中有識蘊,緣起支同時又有識支,你要知道吗,我们不是说识缘名色吗,那识缘名色这两个,是说缘起支中的,就是缘起支中有识然后名色,名色就是五蕴的话,那就是色受想行识,这外面有一个识,里面有一个识,那不是重复了吗,名色之中有四蕴,缘起支中又有四支,這二識同時,似乎不是六識論者所能圓滿 解說的,六识论就只有六识,没有七识八识,所以这里导师意思是什么,如果光用六识的话,很难去解说,那里面那个识,跟外面那个识,到底是同一识还是不同识,但事实上,《阿含经》解说是不一样的,因为它同时存在,它同时存在,识跟名色是同时存在的,你如果从认识论来讲,那没问题,但是它又有胎生学的观念,那两个就同时有识的存在,所以六识说就很难去圆满,因此就会产生了,细意识跟投胎识,以及所谓的,进一步就会有阿赖耶识的出现,后来大乘唯识学的,結生相續,執持根身,有没有看到,六识所依的本识,就是阿赖耶或是细意识,就根据这个思想,也就是这缘起支的具体说明,而衍生出来的进一步的解说,所以师父不是说,《摄大乘论》还有唯识学早期,都是引这两个,识缘名色 名色 缘识,而成立有细意识说,部派佛教叫细意识,或叫根本识,很多名称,唯识学就叫做阿赖耶识,或叫做一切种子识,认识作用,要有现实生命灵活的存在做依托,所以觸境繫心以后,更说明了生命依此的缘起观,这个就叫做胎生学,这一句话最后一句什么意思,他说认识作用,觸境繫心是一种认识作用,认识作用要有现实生命的灵活存在,这不是有什么灵体,就是生命体的存在,作为依托,也就是说我们要认识,我们得有这个生命,有这个生命,我问你 石头会不会产生认识,石头当然不会,桌子椅子粉笔不会产生认识,那我们会有认识,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生命体,所以我们才会产生认识,所以才会在觸境繫心外,加一个投胎 结生识,所以这个就是说存在依托,所以觸境繫心以后,更说明了生命依此的缘起观,这个叫胎生学,这个叫做觸境繫心,胎生学为基础的觸境繫心说,这个是十支说的其中第一个,讲到这里,可以,没问题,没问题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静能来,(这个导师的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说,似乎不是六识论者所能圆满解说的,那最初这个六识论者是怎么解说的),六识论者,基本上《阿含经》不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他就是说就是这样子,那部派佛教得解决,(部派佛教怎么解决),那到最后 ,他就讲出了一个细意识或根本识,他就说其实我们看到的六识是茎枝叶,就是茎枝叶,但是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根,那你树叶掉,枝叶生长被砍掉了,这个都没关系,它的根是在的,所以就是这个根,就像是我们有一个根本识,会一直投胎轮回这样,他就立出了一个叫做细意识,或叫做根本识,师父的《俱舍论》,后面有一篇论文,专门在谈第八识的产生的一个过程,那到最后在解深密经开始就谈了 ,阿赖耶识出现了,这个就是我们这个说明,再来,二 依认识论为基础的觸境繫心观,这个就纯认识论,就不再谈胎生了,纯粹认识论,就是纯粹师父的那三个图那三个圈,一个是我执认识到无常的对象,然后产生苦,就是在谈这样一个认识论,所以师父一直讲一句话,唯识学出发于认识论,但是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后面再来看看,说明,纯粹从认识论的见地,说明觸境繫心的十支说,差别在哪里,刚刚那个是怎么样,依胎生学作为基础而谈的认识论,这一个是纯认识论,然后刚刚那个依的是什么,中阿含,记得吗,中阿含大缘方便经,以及长阿含的大因经,大缘方便经,所以那个时候的那个识都是指入胎识,但是现在我们依的是杂阿含294经,还有,凡是说四支是六识的也可以参考,因为入胎识是不同于六识的,所以因此说六识,一定是指认识六尘了别的,境的了别识,所以师父常说一句话,在《杂阿含经》里面,相对来讲,他十二有支里面谈的识,比较偏重在六识,所以是很清楚的认识论,比较纯的认识论,到了中阿含谈的识,慢慢转变为投胎识,它的差别在这里,这杂阿含跟中阿含的差别,不然真的你要是,你要是从中阿含的投胎识,再来看《杂阿含经》,有人问我说,师父这《杂阿含经》为什么,讲这个识是六识,不是投胎吗,怎么会是六识,如果你硬把它认为说它不变,那问题就会有说,那不是打架了吗,你就要知道说,它的重点特色会不大一样,还有 一定是认识的六境,来就是六尘 就是六识,我们来看一下,经文杂阿含249经,这个是比较经典的,其实还有很多经典,他在讲 尤其是《杂阿含经》,其他很多经典在讲,识的时候指的都是六识,因为导师 你看,凡是说四支是六识的也可以参考,所以我们来看一下,我找一个人来帮师父念一念,静宽,刚好你手上有麦克风,这个经文帮师父念一下,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覆,愛緣繫得 此識身,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此六触入所触,愚癡無聞凡夫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 鼻 舌  身 意觸入處 ,等一下我看后面还有没有,后面是另外一个经,我们先来看这个,他说什么,他说,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覆,愛緣繫得 此識身,有没有看到,他把识生先说,内有此识生,然后外有名舍 ,此二因缘生触,此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苦樂受覺 ,他现在是说有识生,能认识的主体,然后还有什么,所认识的对象,有能认识的主体,还有所认识的对象,所以会产生触认识,这里的识生,就不再纯粹的只是投胎识,是一个认识的,能认识的主体,这个就是杂阿含249经,他就不再讲叫他叫投胎识,他是讲,他一个生命的认识主体,如果这个经还不清楚的话,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一个,看这个多长,下面这个很长,很长,但是你可以大概知道,他整个十二有支在说明什么,那个静宽来继续,这个是杂阿含298经,杂阿含298,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 口行 意行,稍等一下,无明缘行,现在知道这里的行是指什么吗,身 口 意 三 业,就是三行,身行 口行 意行,身 口 意 三 业,緣行識者,云何為識,为六识身——眼識身  耳識身 ,鼻識身 舌識身 身識身 意識身,先停一下,有没有清楚看到,这里无明 缘行,行 缘识的识是指什么,六识身,他不只讲六识而已,他指识身,就是一个认识的体六识,继续,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  此色及前所說名 是為名色,先等一下,有没有看到,名色是什么色是四大色是四大,色是四大,色 受 想 行 识,那你就想说,奇怪 这里是色,四大,那个色 受 想 行 识,这里又有六识身,但是 不是投胎,这边是名色,然后这是六识身,但前面那一经讲什么,记得前面这一经讲什么,内有识身,外有名色,二因缘生触,这很明显在谈什么 认识论,这个是249,这个是298,差了多少经,294,这个第几经,298,差四经,其实中间几个讲的都差不多,没有那么长,所以它几乎是同一主题的,你要知道说《阿含经》,它有一个特色,前面讲一些,就是这摆在一起的,它是同一个主题的,比如说它可能是在讲因缘,讲缘起 而且中间,可能有几个是讲得很简要的,但是中间差几个经,可能就是可以整个连结在一起,因此到了中阿含 长阿含,它可能把这几个经结合在一起,再加上一些东西,它就变成中阿含了,至于说加了什么东西,师父以前讲过,你们回去可以去看一看,如果录像带太长,不知道去哪里找,师父的佛陀的教室,前面讲《阿含经》的结集,以及扩大的时候,里面也讲了一些东西,当然这是导师的研究,不是师父自己的研究,师父只是 你们难得去看导师的书,导师书太多了,师父把它摘要出来给大家认识一下,所以这两个几乎是差不多的经典,所以你可以把它两个一起来看,很明显它在讲认识论,这个就是 六识身,以及你的认识对象,静宽继续,讲到哪里 ,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 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 意入處,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 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先等一下,这里是把六入跟触分开来,六入是六根,触是跟认识对象时候所产生的,一开始的认识就是触,这里是把它分开来,但是在其他经典,它有时候把它合在一起,就是根对境产生的认识,继续,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 不苦不樂受,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 愛、無色愛,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 取、見取、戒取、我取,緣取有者,云何為有? 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先等一下,这里讲的生,是生命在欲界,不管哪一界的开始,但是它大部分是在讲什么,欲界,因为如果是讲无色界,它根本没有六根,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稍等一下,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就是一个一个众生,彼彼众生,一个一个的众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什么叫彼彼生种类,因为你出生在不同的人,然后有比如说动物,种种种种,就算是出生为人,但是你每个还是不一样,就是彼彼种类,然后超越和合,超越就是转化出来,和合就是因缘,比如说父亲母亲和合,然后得阴 阴是什么 五蕴,得界,六境或十八界都可以,然后 ,得入处  得六入处 六根 ,得命根 命根就是我们的寿命,或是那个精神体,或是我们的生命体,生命体,是名为生 ,那么,緣生老死者,这个经把老都描述 出来,它说什么,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师父剃光头,所以看不出来,其实头发要稍微长一点就发白,那个 靖量你是发白还是发黑,发黑,你的头发还蛮多的,你跟师父年纪差不多,你头发有染吗,没染那发真的黑,老了自然就白,然后什么,发白露顶,露顶很明显是指什么秃头,露顶 顶跑出来了,露顶,靖卫师父没有讲你,这个其实就是老 没什么,白也没什么,你说师父 怎么讲我秃顶,我就最怕人家讲我秃顶,这老了就是这样,很正常一件事情,发白秃顶,皮緩根,熟,就是慢慢慢慢的,皮缓,缓是什么,松弛的,松弛就皱纹了,然后支弱背僂 ,就是驼背了 四肢体无力,垂頭呻吟,下去上来,上去下来眼花撩乱,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这个反正全部都是年老的一些现象,佛陀告诉我们年纪大了就是这样子,没什么好那个的,就是老就是这样,最后来 ,那个静观来,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这里火离,什么火,那为什么不写地离 ,对啦 身体凉了,因为我们说三个,阿毗达磨就是根据这个讲,我们这个人活着,要有三个叫做:,寿 暖 识,寿命就是业力给我们的规范的一个寿命,但是这个寿不一定的,你要自杀,那这个寿当然就没有,还有,你本来应该可以,过去生中的业力,投胎本来可以活得很长,本来啦 但是当然还有现成的条件,你要是大吃大喝,不照顾身体,抽烟喝酒,那当然这个,身体会造成身体的羸弱,那个寿再长也没用,还有,如果你这辈子杀生,尽造不好的业,过去生中哪怕你可以长寿,但是因为由于你这辈子的造作,会让你本来应该有的,这个什么寿命会减短,所以寿 暖 识,寿 就是生命本来规范的,业力的一个生命的长短,暖 就是我们的什么温度,还有识 我们的生识,这寿 暖 识 任何一个走了,当然死掉就是这三个就没了,寿命不见了,识离 离胎 识离体,还有怎么样,暖 慢慢慢慢温度就没了,这个就是死亡,那当然这个,师父为什么全部弄出来了,因为这让大家了解一下说,这佛教里面在讲时候,这个生老死,这是什么一回事,让大家了解这个经典,那当然重点就是说认识论,重点就是前面的认识论,析辨,从佛教认识论的见解,做比较自由的观察,从佛教认识论的见解,做比较自由的观察,那可以说識支是「識」,识支就是无明缘行,识的识支是识,因为刚刚讲这个识是六识,识支是识,名色 支是境,六入支是根,有没有看到,然后 ,这三和合便能产生触,所以这里讲的是什么识,透过根产生对境的认识,识 一般来讲我们是说根对境产生识,然后产生触,这是阿毗达摩的认识说法,但是如果纯从这个经来讲的话,它是我们有六识的识身体,认识的那个本体,有认识体,然后这个认识体透过根,产生对境的认识,那就是触,然后触接下来就有种种的,受爱取有,所以这个就是认识的一个开始,在触支以前,建 立識、名色、 六入三支,不外乎敘述構成認識的 條件,依『雜阿含經』「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这《杂阿含经》第294经,不是249,294,内有此识身,就是这里的六识,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此六入触所触,看来这导师的推论,他不是纯推论而已,确实是这样,识与名色是主观客观的对立,一个是能认识的,主观认识体,一个是所认识的一个对象,经过感觉机构的六根的联合,才能产生触,触是认识作用的开始,识是认识作用的心识当体,也就是要一个能认识的认识体,你才能透过根去缘到境,然后才产生认识的触,總之,「二和生識,三和合觸」 ,这是佛教的常谈,但这个过程有一点点不一样,阿毗达摩开始,当然《阿含经》里面也有这样说,他是说根对境产生识,根境识三和合产生触,这是一般的谈法,但如果从这一经来讲,他是说什么 有识身,透过六根对六境产生认识触,有了触,那当然后面有受,然后爱取有,这样子一个过程,这是 觸境繫心认识的一个,不在胎生学上,而纯粹就认识论上的说明,认识论上的说明,也就是,刚刚师父的语言的表达化成具体的图,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有一个识身,识身透过根对名色,就是对象产生认识 就是触,产生认识的触之后 ,就会有情绪的领纳,接下来就有爱取有 生老死,一连串的各种内心的一种作用,讲到这里,(这里面那个触是不是,是别的经派里面的识的意思,触本身是不是有识的意思在里面,触的怎样,触是不是在别的来说就是识),触是识的一种转化认识,是直接缘到境的认识,这个叫触,当然了,它是识体吧,识体本身是认识的功能性,它有这种潜在的认识体,但是它必须透过六根,对六境才能产生作用,所以你可以说触是识的显现发挥作用,而去认识到对象,可以,有没有问题,进修什么问题,(师父弟子的问题是,就是说您刚才解释的两种,认识过程,一个是胎生学,一个是认识论,然后最后的结果都是触,这个触肯定都是无明相应触,是的,这个再往前说,就是这个,从认识学来讲,识身和根对境产生识的,胎生学里面这两个识,是不一样的识),是不一样的,解释的不一样,一个是指六识,一个是指入胎,(还有就是说,在胎生学里面的根对境,这个境指的是名色),对,(那和认识论里面的名色,一样是名色),同样都是对象,这里的名色跟前面的认识,你只要知道说,刚刚胎生学为主的,跟这本认识论的,它唯一的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只有这个识不一样而已,其他这三个讲的,都一模一样的,(根也是一样的,根就是六入,就是六入和根都是一样),一样一样,只是有一个地方,它把六入跟触,把它合在一起,前面讲的,有把它合在一起,这个就是识身,我看后面是什么,这是识身,所以我们现在,那个Jason来,(师父我先问一下这个,这个地方的触,跟那个心所法里的五遍行的触,是不是一回事),基本上有点点不一样,但是它的体是相同的,五遍行包括阿毗达磨里面的分析,触都是从这里取过去,做说明的,因为三合生触指的都是认识的开始,只是阿毗达磨里面跟为是里面,把它当成认识的,开始的那一刹那,当然在这个地方,讲的就比较会有一点点不是很顺,但你要知道他们讲的触体都是一样的,可以吗,这个就是我们,觸境繫心里面的,觸境繫心的那个认识论,从十支里面谈它的纯认识的,这时候这里就不是胎生的,来那个静宽来,(就是想问一下,就前面就是298经的,一开始他就说,有六识身然后眼识身耳识身,这个识身在这个当下,它是不是一个,就是说是器官的),不是器官,它是能认识的主体,你不要把这个当身体,你当身体会想成器官,这个体 它就是有一个具体的存在,就是有一个存在,也不是说,比如说不是神经,比如说神经系统,因为这里是识 识是精神体,那个静宽来,(能回到上一页吗,上一页这里,师父说这个识,就是倒数第二句话,识是有认识作用的心识当体,就不知道当体到底什么意思),反正你就是把它当成说,有一个存在,能产生认识的认识体,这个认识体,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因为刚刚不是说,我有生命体才能产生认识吗,非生命体是不能产生认识的,你就把它当成能认识的生命体,这样就好了,可以吗,等一下再说,再说下去你就会知道说,为什么会这个样子,讲到这里可以吗,它就不是说投胎识,它就是说我们这个生命体,它本身就有认识的功能,就是这个样子,因为有认识功能,所以才能透过六根去产生认识,但这个功能也是从这个识来的,因为你说识,是有认识作用的心识当体,所以你这个功能肯定是从识来的,这个认识功能本身就是识来的,应该这样说,这个识身就是认识的功能,本身就是生命的认识功能,那如果还有问,还有「有」点疑惑,那我们这样讲吧,因为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这会启发出一个什么思想,为是的思想  不是如来藏,为是的思想它会认为说,我们的认识来源是从哪里来的,是从识身而来的,这个识身是什么 阿赖耶识,但是这里就不是说阿赖耶识投胎,它是认为说,我们阿赖耶识投胎之后,就成为我们这个生命体的根本,那我们这个生命体之所以能认识,也是从这个阿赖耶识 种子显现出来的,就会产生这样的一个观念,所以你们如果去看师父的为是的话,画一个阿赖耶,然后变现出六识,然后变现出六境,那就是纯粹这个为是的思想,当然这识就更进一步了,那就要慢慢慢慢再从各种因缘里面,包括神通的,包括禅定的,包括种种理论,就会产生这样一个思想出现,所以这个地方的识,如果从这个纯粹这个来讲,这个地方的识就不是入胎识,这个就是一个什么,已经存在了我们现今生活的,一个能认识的体跟功能体,然后这个功能体必须透过六根,必须有境  ,能认识的那个认识体,面对对象还不能产生认识,还必须有什么 六根,这三个才能产生认识,认识之后 就会有领纳的情绪,有了领纳的情绪,就会有怎么样,后面的爱取有产生,他是这样子的说明,可以吗,(这个识身,能不能认为是那种觉性),你不要把它想那么多,你把它觉性,因为觉性有,你讲的觉性有很多种意思,你把它当成是说我可以去修行,然后成为佛的正觉,你不要去想那么多,这个识身的,你要讲觉性,那就是认识的 那个觉,可以是  ,认识到对象也可以叫觉,你就不要去想那么多,可以吗,可以,好来,我们继续来看,十二支说,我们十支说解说了,缘起观中说明最详细的,佛弟子最常用的,形成緣起論標準的,那要推十二 支,十二支说在十支以上,再加上无明与行,所以其实你把它看一下,刚刚讲的十支的第二种是纯粹认识论,第一种是胎生学的认识论,实际上你如果把它跟十二支合在一起,会变成是什么,刚刚讲纯粹认识论的十支,如果再加上无明 缘行,那还不是成为什么,胎生学的认识论,如果你再往前推,刚刚纯粹的认识论,那个识不是投胎是认识,但是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个,现在的认识体,往前推还是因为无明行而来的有这一生,这样清楚了吗,明白,所以十二有支,其实说起来,也是就是往前再推而已,那么十二支,在十支以上,再加无明与行,行 行为 經裡說是身行、口行 、意行,刚刚有讲身口意三业,或者身口意三业,它一般来讲,这种行一定是有动机  起心动念,那一定是有善有恶,所以就会罪行、福行、不動行,不动行是什么,为什么叫不动,因为是那个禅定 ,禅定,禅定叫不动业,它如果讲罪行、福行,一个叫做,无善 无恶行,那无善无恶行就没有业力的关系了,它是福行是善业,但是它跟一般的不一样,因为禅定的力量很强,所以它又叫做不动业,因为很难被其他东西,一般的善一般的恶给撼动,所以禅定又叫做,定又叫做善,但是它是叫做不动业的那种善 是很强的,再来,前面说的四支,或者是最初的入胎识,或者是对境觉知的六识,但识为什么会入胎,为什么入此胎而不入彼胎,为什么在这有情身上起灭,而不在另一个有情身中起灭,就是识入胎为什么入你的胎,不入这个家庭,为什么,你当福二代我就不是福二代,那我要当福二代不行吗,当然可以啊,你就好好修行布施,那为什么你的父母亲是这个,我的父母亲这样,为什么入此胎不入彼胎,那就是过去身中的什么 行,而规范了我们这辈子的业,进一步,要解释这一些,所以又举出行缘识,这是前生行为的结果,因为前生行为所创造,所准备的生命潜流,得到了三事和合的條件,新生命就 必然的出现,一下子就出现了,然后依止过去的行业的性质,自己规定和和再造未来的身份,又依所感召的根身,再现起能知的六识,这个就是导师把前面两个做一个综合,过去的行为,然后造作生命的潜流,然后来投胎 投胎了之后,就成为一个能认识的生命体,然后有这个认识的生命体 ,就会有识认识的识体,然后经过六根去认识对象,那就产生的触,就是真正的认识了,然后就有受 爱 取 有,导师就把这些综合起来,就产生我们对,认识还有胎生各方面的一种有支,不管是十二支,十一支的这样一个,生命奥秘的一个说明,这就是我们的行,我们的行,接下来无明,再進一步探求行業的因,为什么我们会造业,为什么我这样子做是有漏的,为什么我这样做是会来轮回投胎的,因为行,它不是根本的问题,它是有原因造作的,所以就发现了生死的根本  无明,无明就是无知,因他所见的不正确,无明就是无知,因他所见的不正确,反而障碍了真实的智慧,不能通达人生的真谛,所以无明的根本就是我执,只有一个我,那么从不知道无我来讲就叫无明,从错误的认知来讲,就是执著有一个我,那就是叫我执,那我执当然不知道,人生真实的相貌是无我的,所以就叫无明,它就是轮回生死的根本,就是师父这个图里面讲的我执 无明,我看后面是什么,你在改是什么,可以了吗,我们进一步说,无明就是无知,从一个意义上来讲他是无知,无知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不知道真实相貌,那就不知道无我,那我们再来看一下,无明 是 從它不知與障礙真知方面說的,若从他所见的方面说,就是错误與倒執,错误的执著跟颠倒的执著,因不真知 的無知倒執,爱 见 慢等种种烦恼,就都紛紛的 起來,發動身、口、意或善、或 惡的行為,生死的狂流,就在這樣的情形下,無限止的奔放,所以一切根源就是无明,就是我们四圣谛的惑,四圣谛的苦、集,集就是惑跟业,他的惑的根本就是无明,在这,然后我们就是不断的这样,无明认识中间取执著,取执著就会有造业,造业之后 ,业力的烦恼又在,我们烦恼又去润身这个业力,所以就规范了下一辈子,会继续来生死轮回的这样一个潜能,等到你这辈子死了,主要的业力就叫做引业,就会引导你再去投胎,投胎之后,我们一样觸境繫心,烦恼又开始造作,然后又随物逐流,就这样不断的循环 循环再循环,生死就这样不断的下去,生死就这样下去,小結,从生命相互依存的见解去考察,发现了识和名色,是辗转相互为缘的存在,观察到识支 可说已经圆满了,經裡也曾說「齊識而還,不復 能過」,在生命依持以上,更說明了生死本源的緣起觀,那就是识跟无明,这就是十二有支,就是缘起支作五支 十支 十二支的探讨,那十二支,当然这个就是三世两重因果一般所谓谈的,这个在过去已经讲过了,那么因为时间也到了,所以我们今天可能就,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时间到了吗,还有三分钟,差不多了,就讲到这个就是三世两重,但是三世两重因果  师父也讲,就是在一开始不久就,课程一开始不久就讲,而且这个也讲过好几次,连那个《俱舍论》里面也说过,所以我们就大概知道,有这样的一件事情,虽然说我们缘起支分析,已经分析完了,大概知道说,未来你们知道《阿含经》的缘起支,有这种种种的不同的分析,但是我们不只是只是知道这样而已,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无明相应触,就是说在不管五支还是十二支,还是十支十二 支里面,那我们这样的循环里面,我们修行应该从哪里切入,那我们就要知道说,我们的认识对境,认识的时候产生了什么问题,因为我们的触,一般来讲是无明相应触,然后怎么把它转成明相应触,这个就是修行的切入的开始,就是六根对六境的当下,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刚才有讲,一般是无明相应触,我们要把它转成明相应触,这个细节我们就下回分解,我们今天讲到这里,我们下次再来分析,明相应触种种,包括这个修行的各种,。


我们上个星期讲缘起法讲到缘生,缘生法当然一般都是以十二有支为说明,但事实上 ,在《阿含经》里面不只是讲十二支 ,最简单的是惑业苦三支,那还有讲 五支的。五支就是从爱取有生老死, 五支开始说明,也有讲十支的,十支的就从识开始,那当然最圆满的就是十二支,那我们先来分析五支。
 
上个礼拜已经讲过五支,杂阿含283经,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杂阿含285经,这个也是讲 五支说明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独一静处,专精禅思,生如是念,世间难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 然諸眾生生,老、死,上及


 中道佛学会 《阿含经》讲要 第九十九讲 
 中道佛学会 《阿含经》讲要 第九十九讲 






第283行: 第20行:




editor、​limited
3,68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