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Test:文字整理-YQ1」:修訂間差異

移除 2,930 位元組 、​ 2024年5月22日 (星期三)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5行: 第5行:




 从佛法的流行上说,是第三部分。我们这个大乘是佛说论 ,都是 分成几章?第一个是序起,第二个是佛法的表现上说。佛法的表现上说,是从佛法在空间上的表现上说,那现在要落到时间上,就是从佛法的流行上说。空间上的表现会符合于无我的原则,时间上的流传上说会符合于无常的原则。佛法在空间时间上的表现,这个是导师判摄的原则,等于是把佛法里面的无我跟无常的原则拿来作为空间上的表现,还有时间上的流行。这个就是这一节我们要谈的。
 
 从佛法的流行上说,是第三部分。我们这个大乘是佛说论分成几章?第一个是序起,第二个是佛法的表现上说。佛法的表现上说,是从佛法在空间上的表现上说,那现在要落到时间上,就是从佛法的流行上说。空间上的表现会符合于无我的原则,时间上的流传上说会符合于无常的原则。佛法在空间时间上的表现,这个是导师判摄的原则,等于是把佛法里面的无我跟无常的原则拿来作为空间上的表现,还有时间上的流行。这个就是这一节我们要谈的。


 【'''三 从佛法的流行上说'''
 【'''三 从佛法的流行上说'''
第22行: 第23行:




师父:大概方向上就是这样子。那大概大家都知道说,前面那一张表现是在空间上的表现出来,然后这个流传,流行就是在时间上的。时间上的演变,怎么变化,那这个就是导师常用的一个,研究佛法的根本原则,就是三法印的前面两个法印,住行无常跟住法无恶。这边是,这个是属于住行无常,上一个表现是属于住法无恶。那总之呢,佛教就是佛法一旦落入世尊的教导之后呢,弟子们的接收修行,然后一代一代传下来,它一定会随着时空而变化的。那导师的意思是说,那这变化当中,我们就要去研究,它的不变的特质是什么,然后变化的这一些外在的适应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导师一贯以来说,常说常用的。对这一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想法吗?


 师父,弟子就是在读这一段的时候, 实际上就是也查了一下 有两个问题 就是 一个 提到 就是 三业大用,然后另外一个就是三业 用。 就是因为从字面上,弟子查了一下,因为弟子知道三业,但是这个 导师 ,他 为什么提到三业大用和三业 这个 因为弟子就不太,因为确实从文献上去查,好像弟子也找不到有合理的。这个, 其实没什么意思就是说,佛陀用身口意三业来表现,以及教导佛法 他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因为这不是专有名词 ,这是导师比较特殊 三业当然, 身口意三业是专有名词 ,没错 ,但是大用这是 导师,就是说 导师特别说明 ,佛法的表现,以及佛陀的教导,是透过什么方式来教导跟表现。 问题 吗?一 直没有 针对 有没有人有什么 法,没有吗?
  师父:大概方向上就是这样子。前面那一章表现在空间上的表现出来,然后这个流传、流行就是在时间上的。时间上的演变怎么变化,那这个就是导师常用的研究佛法的根本原则,就是三法印的前面两个法印,住行无常跟诸法无我。这个是属于诸行无常,上一个表现是属于诸法无我。总之,佛法在世尊的教导之后一旦落入世间,弟子们的接收修行,然后一代一代传下来,它一定会随着时空而变化的。导师的意思是说,在这变化当中,我们就要去研究它的不变的特质是什么,变化的这一些外在的适应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导师一贯以来说,常说常用的。对这一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想法吗?
 
JY: 师父,弟子就是在读这一段的时候, 【释尊的三业大用,映现在佛弟子的认识中 又构成佛弟子的三业胜用 】这里 一个提到三业大用,然后另外一个就是三业 用。导师为什么提到三业大用和三业
 
师父: 这个其实没什么意思就是说,佛陀用身口意三业来表现,以及教导佛法 他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因为这不是专有名词。身口意三业是专有名词,但是大用这是导师特别 说明,佛法的表现,以及佛陀的教导,是透过什么方式来教导跟表现。 
 
JN:弟子这个简体版的,那个第一段,他就是说佛法的表现,【从佛法流行观点中,怎能以自以为然的佛说或不说,论定它是否是佛法。】弟子觉得就是这个前后有一个呼应,因为他一开始说的是佛法的表现,然后他在中间说的是世尊表现佛法。师父刚才一开始上课的时候说,佛法在时间中的表现,实际上就是一个诸行无常,空间中的表现是诸法无我。而且这个佛法的表现,并不是说是只有世尊他的这种三业大用的这种表象,或者一种体现。佛法的表现其实可以体现在很多的这个情况。比如说弟子的对佛法的这种阐述,然后弟子对佛法的这种传导,包括佛法到了不同的这个时间和空间,到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对他的这个适应性的一些佛法。如果要适应当地的这种文化传统,或者是当地本身的这种对宗教的一种理解。
 
当然这个不是佛法了,为了适应它从佛法形成为一种宗教,这些都是说明这个佛法出现。佛法在时空当中,从世尊他所表现的佛法,以及到目前我们所理解的这种佛法,我们能看到的这种佛法的表现,其实都是说明。导师的一个观点,从佛法流行的这个角度上来说,不能够认为佛说或者不说,判断为它是否是佛法。然后你需要做的就是抓住它的核心,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他的整篇文章大概是在讲这个。
 
师父:没错。这里他导师这里有一个关键点,之前我们讲过,大家可能要再留意一下。你看,导师这边是大乘是佛说论,但这里他谈的是佛法,那么导师这里的观点比较重在说,佛法不尽然一定就是佛说的,佛说的有时候也不一定是佛法。佛说的东西,有时候可能是因为适应而说出一些方便。那有些虽然是佛弟子说的,它有可能是佛法的不共特质。所以哪怕就是佛弟子说的,或是后代流传出来的,我们不能说因为不是佛说的,所以就不叫做佛法,这里导师 这样的一个用意。
 
那你会讲说,这一篇不是说大大乘佛说论 吗? 这里有 个很重要的关键。导师后来在初期大乘的起源里面,他把他的某一个观念表示得更清楚 导师在大乘佛说论 一篇里面,比较强调佛法不一定是佛说的,只要符合佛法的不变特质跟本质,都可以叫做佛法。但是到了初期大乘,导师要表达的一个东西就是说,只要是佛法,那就是佛说的。哪怕是弟子们的修证而传导的,只要它是符合佛法的不共特质,它就是佛说,所以佛法等于佛说。所以佛说就不是亲口 有没有 说,而是它符不符合佛法不变的本质。
 
 
ZC:您刚才说到,佛说的不一定是佛法,比如有时候是方便引导别 的那些,不一定称为佛法,是一种方便法。
 
师父:我说的佛法就是佛法的超胜不共的地方,佛说的不一定是它不共的,不一定全部都是出世的。比如说佛也说一些方便之道,说一些引导之道,也说一些人天善法,但这些人天善法毕竟是不究竟的。
 
ZC:您是指它出世间的超胜的这一部分,因为刚才这里我想到了一句话,(佛法概论绪言,讲佛法与世间法的旁通:世间一切微妙善语 ,皆是佛法。)不是说世间一切微妙善语都是佛法吗?那这两个是不同的说法?
 
师父:世间一切微妙善语 ,皆是佛法,要看它是不是方便引导,就是说我们 究竟胜义了义的,以及不了义的方便引导。那不了义的如果它能够引导人入门,那还是善,但是如果造成了障碍,那就不能叫做方便。所以一切微妙善语是佛说的,一切微妙善语一切是佛法,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的,那这里是比较在探讨法的究竟不共意义到底是 什么
 
师父也常用一个例子,比如说师父在这边讲 法, 然后用了加拿大的各种人时事地物,说明了四圣谛的道理,那么有人问说,你这一套道理是谁说的呢?你们觉得是谁说的?(答:如果套用导师的大乘是佛说的理论的话,那就是佛说的),当然是佛说的。但问题是,如果我们要较真去说,佛陀也 没有 一字一句这样说,那我就不能说这是佛说的,因为佛没有来过加拿大,也没有用加拿大的任何时事人地物,那我说是佛说的,不是胡说八道 吗?
 
但问题是大家都可以理解这一套精神,这一套道理,那一定是佛两千年五百年前说出来教导出来的。所以意思就是说佛说,只要符合佛法的,是佛法的甚深意的,那就是佛说。是从这样一个道理,符合他的原则,符合他的精神的,那一定是佛说。不过导师要讲的佛说,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谈,而不是一字一句,有没有用这个字,有没有用这个词。
 


师父阿弥陀佛,弟子静能。静能你有什么?我不知道师父那个书 但是就是弟子 个书 简体版 的, 就是他那个第一段,他就是说佛法 表现 然后到110页,就是他说 是世尊表现佛法的言教与事行 然后最后这个110页 最后一段 说从佛法流行观点中 怎能以自以 然的 佛说或 不说 论定它是 是佛法。弟子觉得就是这个前后有一个呼应,就是说因 他一开始说的是 法的表现,然后他在 间说 是佛法世尊表现佛法。然后就是弟子的理解是说。
H C:特别 在后面讲到的 句话里面 【''' 一切中 释尊特唱 深见正行 应严格 住持 与高度 发扬 因袭印度文明 适应部分 姑且采用的,那么时过境迁 虽确 为佛 口所亲 ,也应该革新 取消 ,否 则将转变 为佛 教发展 中的 障碍物了!】'''


 这个 其实是前后呼应的。就是说 师父可能刚才一开始上课的时候说的 时间空间的 种佛法在时间中的表现,实际上就是一 诸心无常。空间中的表 可能就是一个更多的是一个诸法无我。而且这个佛法 表现 并不是说是只有世尊他 的这种 三业大用的这种表象,或者一种 体现。 佛法的表现其实表现在 可以体现在 的这个 情况 。比如说 弟子的对佛法的这种阐述 然后弟子对佛法 这种传导 然后包括 法到了不同的这个 间和空间,到了 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对他的这个适应性的 些佛法。如果要适应当地的这种文化传统,或者是当地本身的这种对宗教的一种理解吧。当然这个不是佛法 了, 但是他为了适应他从佛法形成为一种宗教 这些都是说明 这个 佛法出现 佛法在 空当中 从世尊 所表现的佛法,以及到目前 我们 所理解的这种 法,我们能看到 这种佛法 表现 其实都 说明。就最后一句话就是说,从 法流行 观点中 ,那 这是 导师 一个观点 就从 法流行 这个角度上来说, 不能 够认为佛说或者不说,判断为它是否是佛法。然后你需要做 就是抓住它的核心 然后呢就是透过 象看本质。对,佛佛是佛,是他的整篇文章大概是 讲这个 没错。但是这里他导师这里有 一个 关键点之前我们讲过,大家可能要再留意一下。你看,导师这边 大正式佛说论 对?但这里他谈的是佛法 对不对?是佛法 那么导师他的这里的观点比较重, 说,佛法不尽然 是佛说的 佛说的有时候也不一定是佛法。佛说的东西,有时候可能是因为适应, 所以说 便。那有些呢,虽然是佛弟子说 的, 它有可能是佛法 不共特质。所以哪怕就是佛弟子说的,或是后 流传出来 ,我们不能说因为不是佛说的,所以就不叫 佛法。这样 解。这里导师有这样的一个用意 。那 你会讲说 这一篇不是说大正式佛说论吗?这里有一个很重要 关键。导师后来在,师父曾经前 导师后来在初期大正的起源里面,他把他的某一 观念表示得更清楚。 就是 导师在这一篇里面,大正式 佛说 论这一篇里面 比较强调佛法 一定是佛说的,只要符合佛法的 不变 特质跟本质 都可以叫做佛法。所以不一定 佛说 ,但是到了初期大正呢 ,导师 要表达的一 东西 就是 说,只要是佛法,那就是佛说的。哪怕是弟子们的修正而传导的,只要 是符合佛法的不共特质,它就是佛 。所以佛法等于佛说。所以佛说就不是亲口有没有说,而是它符不符合佛法不变的本质。这样大概了解它的差异点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
  讲到 这个, 因为在戒律里面有很多 ,这个 东西体 在戒律里面 的, 的这种 矛盾之处 体现 的特别明显 一方面 大家都 遵从祖师 的这个 改变 。比如说, 从我们 着装、饮食等等来看 其实都已经跟 代是 不一 了, 大家也都能接受 觉得 这个 很正常 时,他 又觉得 我们 应该完全去遵循 的, 戒律 是佛 的,那 你又必须要严格执行, 非常自相矛盾 地方 如果说你说 戒律一点都 不能 现在 出家人全部都得托钵 四圣种其中 一个 托钵 而且都 能住那个房子 还得树下住 衣着应该 是一 块布裹在身上 行了 。所以说 一方 面大家又承袭了这样 的, 实际上随着我们 还有随着地域 变化已经 做了 变化了 。那 同时 在具体 戒条上 又非得很生硬去 说, 戒律 就是佛说 你谁都 能改 变, 这个就是就 很明显非常矛盾 一件事情 ,导师 在这 地方实际上 就是 它说 出来


  您刚才说到,佛说 不一定是佛法。那是不是指佛 比如有 候是方便引导别人的那些 ,不 一定称为佛法,是一种方便法。方便法,我说 佛法 是佛法 超圣不共的地方 不一定佛说的都一定是它不共的。不一定全部都 出世的,比如说佛也说一些方便之道,说一些引导之道,也说一些人天上法,但 些人天上法毕竟是不究竟的
  你看他这上面就讲 的,时 过境迁了 改变 会成为发展中 障碍物 那确实也 是这


 师父 ,您就是指它出世间 这一块 超圣 这一块 。因为 刚才这块 想到了为什么有疑问。想到 切唯妙善于都 是佛 法吗? 这两 个是不 同的 那就不对 一切唯妙善于 都是 佛法 要看它 方便引导呢 ,就是说 我们有究竟胜义了异 的, 以及 了异的方便引导。那 不了 异的如果它能够引导入门 ,那 还是善 但是 如果造成 障碍, 那就 不能 叫做方便。所以一切唯妙善于一切是佛说 的, 一切唯妙善于一切是佛法 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的。 那这 里是比较在探讨法的究竟不共意义到底是什么。明白了,谢谢师父。还有什 么问题 吗?
 师父 :如果不改变 确实佛教当时在中国可能真 很难传承发展 。因为 形式上很多是不一样,跟中国的传统很多形式上,精神 们另外再探讨,但是很多形式是 不一 样。你看现在北传出家人所穿的,这哪里 是佛 那个 时候 佛制?当然 是,但是你 精神上 确实是合乎的 我们其实也是三衣,这些 都是 形式上做一些调整改变 然后符合他的精神。这就 契理契机 千百年来的一些问题。这一句 是ZC问的,那有一些东西 说的, 但确实是 究竟 不了 ,那 时过变迁 ,如果 不改变就会 造成障碍 。像我们四圣种里面 出家人你 不能 吃好的新 你要用陈弃药 ,那这 些药怎 治病?这 问题 就很大。


比如说,这个地方可能就,比如说师父也常用一 个例子 ,比如说师父 这边讲法,然后用了加拿大的各种人,时事人地物,然后说明了四 谛的道理,对不对?那么有人问说,那你这一套理论,或你这一套道理是谁说的呢?你们觉得是谁说的?如果套用导师的大乘师佛说的理论的话,那就是佛说的。当然是佛说的,但问题是,如果我们要一字一句去说,佛陀也没有一字一句这样说,那我就不能说这是佛说的,因为佛没有来过加拿大,也没有用加拿大的任何时事人 物。那我说是佛说的,不是胡说八道的。但问题是,大家都可以理解这一套精神,这一套道理,那一定是佛两千年五百年前说出来教导出来 ,对不对?所以意思就是说佛说,只要符合佛法的,是佛法的圣身意的,那就是佛说,是从这样一 道理 符合 的原则,符合他的精神的,那 定是佛说 不过导师要讲的佛说,是 从这 样一 个角度来 是一字一句。有没有用 这个 有没有用这个词,这样各位了解吗?这一段还有什么问题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或 心得还 怎么 都可以。还是有看过这一段,有什么想法 都可以来。
JY:举 很现实的 例子 ,JN现 圣地 亚哥 寺庙做禅修打坐 ,他 们每天只吃 。从这个角度来 ,不 知道 这个 和佛法的本怀 他侧重点 样的 ?26:00


第四句,就是说,特别是在后面就讲到这个,就是在最后的几句话里面,就导师在这一切中就世尊特唱的身见正行,应严格的注持,与高度的发扬,应吸引文明的适应部分。


如是姑且采用的,那么实过境迁,虽确为佛口所倾,说也应该核心,否则就转变为佛教发展的障碍物了。其实就讲到这个,就是说因为在戒律里面有很多,就是特别是,在这个东西体现在戒律里面的,它的这种矛盾之处体现的特别明显。就是说一方面,大家就是都很遵从祖师的这个改变,就认为你比如说,像我们的从我们的着装,从我们的这个饮食等等,其实都已经跟佛是不一样了,大家也都能接受,觉得这个很正常,对吧?觉得我们是我们就是这样。同时呢,他又觉得我们应该完全去遵循佛陀的讲的戒律是佛制的,那你一点都不,你又必须要严格执行,就是这种就是非常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说你说佛制的戒律一点都不能变的话,那现在出家人全部都得托钵是,对吧?就是那个就是这个我们的这个叫什么四圣种,其中一个就是托钵。其实,对吧,而且都不能住那个,还总监住宿下住。同时呢,也是啊,对吧。总之,应该是应该是一块布裹在身上就行了。所以说,所以说那一方面呢,大家又又承袭了这样的实际上已经随着我们的时代还有随着地域的变化已经做了变化了。那同时呢,又在在具体的戒条上面又非得就是很去说啊,那个戒律就是佛说的,你谁都不能不能改变。这个就是就是非常矛盾的一件事情,就是很明显的矛盾的地方。而导师在这个地方实际上就是把它说出来,你看他这上面就讲的如时过境迁了,你不改变的话就会成为发展中的障碍物,那确实也是这样,对啊,是的没错。如果不改变的话,确实佛教当时在中国可能真的很难传承发展。


随时地子的一个感想,因为形式上很多是不一样。很多形式它是不一样,跟中国的传统很多形式上,精神我们另外再探讨。但是很多形式是不一样。你看现在别传出家人所穿的,这哪里是佛陀?那个时候是佛字,当然不是。但是你说精神上,确实是合乎的。我们其实也是三一,这些都是形式上,做一些调整改变,然后符合他的精神。那这是,这就是气体。千百年来的一些问题,对没,这个就是,就是这一句。刚刚那个锺淳雷问的,那有一些东西是不是佛说的,但确实是不究竟不了解。那事过变迁,是不是因为会?如果不改变就会造成障碍。没错。像我们苏家人里面的四圣种,里面是用福兰药,你不能吃好的新的药,你要用福兰药。那这些怎么办?怎么治病?这问题就很大。还有吗,师父?


  一直还有一个问题,因为刚才就是也是,这个其他 师父 ,还有师兄提到这个问题,就说南传他的佛法,比如说现在很多也在做修行,然后就举个很现实的例子,比如说金恩,他现在去圣谛亚哥,他有个寺庙,然后就是他们当然是做禅修,然后打坐,他就是当然穿着的话,肯定是南传的,他们那些。但是弟子了解的话,就是他们吃饭,可能依天只吃一顿,可能就是从这个角度,弟子就想,不知道这个和这个,佛法的本怀也好,是不是他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不是啦,就是说他们能手能做,有他们的方便跟原则,那只要不影响身体,然后不影响修行,那就是他们的传承,对不对,就无上大义。但是不是一定就比较好呢?那就是他们的传承,那也没有说一定是比较好或比较不好。那当然了,你要了解说,那日中一死,他的用意到底是什么,这就要探讨他的意义跟原则了,而不是只是形式,对不对。那比如说南传重视过五不死,北传重视什么?不杀生。对啊,北传重视不杀生,北传重视不杀生,对不对。那你这个变成是说,那到底哪一个比较殊胜,那我似乎是觉得说,你只要能够知道说,你现在在做的这个,跟法的相应触到底在哪里,如果没有的话,那你有可能就变成另外一种障碍。那所以说不是说日中一死不好,还是说过五不死就一定比较殊胜,那也不是说,吃素也不是,也不能说吃素不是佛治的。
 师父 不是啦,就是说他们能手能做,有他们的方便跟原则,那只要不影响身体,然后不影响修行,那就是他们的传承,对不对,就无上大义。但是不是一定就比较好呢?那就是他们的传承,那也没有说一定是比较好或比较不好。那当然了,你要了解说,那日中一死,他的用意到底是什么,这就要探讨他的意义跟原则了,而不是只是形式,对不对。那比如说南传重视过五不死,北传重视什么?不杀生。对啊,北传重视不杀生,北传重视不杀生,对不对。那你这个变成是说,那到底哪一个比较殊胜,那我似乎是觉得说,你只要能够知道说,你现在在做的这个,跟法的相应触到底在哪里,如果没有的话,那你有可能就变成另外一种障碍。那所以说不是说日中一死不好,还是说过五不死就一定比较殊胜,那也不是说,吃素也不是,也不能说吃素不是佛治的。


 但问题是,不杀生、互生、不死众生之后,这确实是佛陀的精神。所以哪一传好坏,一定要依他的精神上。是不是合乎佛法的修行,合乎的,那你能做的尽量去做。那不合乎的,那你自己就要斟酌。其实,这个就是弟子,就是禁药的这个问题。弟子也可以谈点自己的想法。其实是这样的,如果在,就是在那个戒律里面,其实也有。佛实际上是开智的,就是不是说要求都是日中一死最早期的出家人,他的这个色身比较坚固。所以说日中一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到后来了,就是后来的佛弟子,就是色身比较磊弱。所以佛陀实际上是开了,就是戒律。戒律实际上已经允许在早上可以吃,可以吃稀饭、粥之类的,就是可以开药食。那么到了后来,像罗赫罗赫来进入僧团,那时候他孩子他小,那他没办法。所以他到了下午晚上,他是可以吃牛奶,就是牛之类的,无杂质的这样的。也就是说其实,现在也确实是很多人,包括北传的很多戒律道成,南传的都认为,我日中一死,我过不时,就是表现我是修行,就怎么样怎么样。其实这个就是,怎么说呢,就是都是一种,我也不能说执着吧。就是说其实都是不能完整的,去了解佛制的戒律的精神,也不知道佛制的。佛制戒律本身就是,制了开,开了制。它是很灵活,很活泼的,完全是。所以导师这也说了,它有印度文明所固有的成分。其实托钵不是佛教专有的,佛罗门也是,他当时的很多出家人,就是很多沙门修行人,他们也是托钵的,就是说这种形式,它有适应印度本身当地的那个。而且就算是过不时,刚开始,佛陀也并没有制这个戒。也就是说当时,佛陀制僧团的时候,实际上出家人晚上去托钵是允许的,并没有,没有不允许。黑面的比丘在晚上,晚上了他去托钵,到一个孕妇家去托钵,然后把这个孕妇吓得流产了。所以后来,因为这个因缘才制的。那说明就是,这种过不熟日中一时,这个东西本身就是。
 但问题是,不杀生、互生、不死众生之后,这确实是佛陀的精神。所以哪一传好坏,一定要依他的精神上。是不是合乎佛法的修行,合乎的,那你能做的尽量去做。那不合乎的,那你自己就要斟酌。其实,这个就是弟子,就是禁药的这个问题。弟子也可以谈点自己的想法。其实是这样的,如果在,就是在那个戒律里面,其实也有。佛实际上是开智的,就是不是说要求都是日中一死最早期的出家人,他的这个色身比较坚固。所以说日中一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到后来了,就是后来的佛弟子,就是色身比较磊弱。所以佛陀实际上是开了,就是戒律。戒律实际上已经允许在早上可以吃,可以吃稀饭、粥之类的,就是可以开药食。那么到了后来,像罗赫罗赫来进入僧团,那时候他孩子他小,那他没办法。所以他到了下午晚上,他是可以吃牛奶,就是牛之类的,无杂质的这样的。也就是说其实,现在也确实是很多人,包括北传的很多戒律道成,南传的都认为,我日中一死,我过不时,就是表现我是修行,就怎么样怎么样。其实这个就是,怎么说呢,就是都是一种,我也不能说执着吧。就是说其实都是不能完整的,去了解佛制的戒律的精神,也不知道佛制的。佛制戒律本身就是,制了开,开了制。它是很灵活,很活泼的,完全是。所以导师这也说了,它有印度文明所固有的成分。其实托钵不是佛教专有的,佛罗门也是,他当时的很多出家人,就是很多沙门修行人,他们也是托钵的,就是说这种形式,它有适应印度本身当地的那个。而且就算是过不时,刚开始,佛陀也并没有制这个戒。也就是说当时,佛陀制僧团的时候,实际上出家人晚上去托钵是允许的,并没有,没有不允许。黑面的比丘在晚上,晚上了他去托钵,到一个孕妇家去托钵,然后把这个孕妇吓得流产了。所以后来,因为这个因缘才制的。那说明就是,这种过不熟日中一时,这个东西本身就是。


 因为各种因缘的,对,所以戒力要重。法体形象,就是说戒法到底是什么?什么叫戒法?就是戒力跟佛法的共通处, 对不对? 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叫做要先了解,不能只是在形式上说一定怎么样才是比较殊胜。怎么样?那当然能做得到的都在那。好来,建耀大概了解了。阿弥陀佛,感恩师父。好,好来还有同学,对这段有什么心得看法吗?等一下有的都可以提出来。那我们来一段一段的细读。
 因为各种因缘的,对,所以戒力要重。法体形象,就是说戒法到底是什么?什么叫戒法?就是戒力跟佛法的共通处,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叫做要先了解,不能只是在形式上说一定怎么样才是比较殊胜。怎么样?那当然能做得到的都在那。好来,建耀大概了解了。阿弥陀佛,感恩师父。好,好来还有同学,对这段有什么心得看法吗?等一下有的都可以提出来。那我们来一段一段的细读。


 因为很多观念,之前在读佛法研究佛法的时候,大概都知道。所以我们就来再来看一下,佛法的表现是说明,佛法出现在时空中,主要种在空间某一段时间里面的空间上。所以这是用什么来表现?流行是说明佛法在时空中的延续。你看到第一个表现是说出现,佛法出现在时空中。那流行是佛法在时空中的延续,扩展与演变。对,延续扩展跟演变三个概念有点不一样。延续是指怎么样?保留。延续就是不管有没有保留,反正就是传承下去, 对不对? 扩展呢,就是会传布开来, 对不对? 从本来的东印度或是恒河中下游,然后慢慢慢慢往西印度,往北印度,乃至南印度不断的扩展。从印度呢,往南洋,然后从印度呢,往东传到中国来。从印度呢,传到西藏,这些都属于扩展。好,那最后一个很重要。延续扩展会不会变化?会,一定会变化的。所以这个,我就说很奇怪,就是说,道理上讲起来大家都懂,但是真正用起来呢,就会有那种希望不变的那种无始以来的这种执着跟认知,就会希望它是不变的。但事实上它是在改变。所以这个叫做说明时空的延续扩展与演变。所以这个演变很重要,就一定会变,只要表现与形式,它一定会变。所以经典会不会变?经典会不会变?不会,不会。故事本身不变,但理解会变化。当时写的经典是不变的,如果现在,经典会变。现在写的经典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改变。经典肯定会变。我跟你讲,经典从佛陀,我们不要说从佛陀开始讲法。
 因为很多观念,之前在读佛法研究佛法的时候,大概都知道。所以我们就来再来看一下,佛法的表现是说明,佛法出现在时空中,主要种在空间某一段时间里面的空间上。所以这是用什么来表现?流行是说明佛法在时空中的延续。你看到第一个表现是说出现,佛法出现在时空中。那流行是佛法在时空中的延续,扩展与演变。对,延续扩展跟演变三个概念有点不一样。延续是指怎么样?保留。延续就是不管有没有保留,反正就是传承下去,扩展呢,就是会传布开来,从本来的东印度或是恒河中下游,然后慢慢慢慢往西印度,往北印度,乃至南印度不断的扩展。从印度呢,往南洋,然后从印度呢,往东传到中国来。从印度呢,传到西藏,这些都属于扩展。好,那最后一个很重要。延续扩展会不会变化?会,一定会变化的。所以这个,我就说很奇怪,就是说,道理上讲起来大家都懂,但是真正用起来呢,就会有那种希望不变的那种无始以来的这种执着跟认知,就会希望它是不变的。但事实上它是在改变。所以这个叫做说明时空的延续扩展与演变。所以这个演变很重要,就一定会变,只要表现与形式,它一定会变。所以经典会不会变?经典会不会变?不会,不会。故事本身不变,但理解会变化。当时写的经典是不变的,如果现在,经典会变。现在写的经典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改变。经典肯定会变。我跟你讲,经典从佛陀,我们不要说从佛陀开始讲法。


 然后呢,结集以来都在变化,不可能不变。经典一直都在变,经典一直都在变,从大变小,从小变大。般若经有没有变?有啊, 对不对? 最早期的,然后中期的,然后变成龙舟小部的,还有被编辑成为的六百卷的, 对不对? 不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都在变化?经典也在变化,只要若与形式的,一定是变化的, 对不对? 所以要知道,经典是佛教,是传承,里面当然是承载的佛法,但是呢,它既然表现与形式,它一定都在变,这个是很基本的一个观念,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您说的这个经典在变,是说,就是说是广义的说,还是狭义的说呢?你的广义跟狭义是指什么?就是广义的说,就是您刚才说,比如说,从中观般若,然后比如说又发展出为时,后来,还有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为时。狭义的说,比如说,这个经,经典,比如说,它唯一的变化,可能是有不同的人来翻译,比如说心经,最初是,这个洛石,旧墨洛石大师翻译,到后来,大家广传的,唐三藏法师,他的翻译,这种,弟子觉得这种是狭隘的翻译。当然,你要说,就是说,北传和藏传,它的这个翻译,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但你狭义的翻译,但是就是说,您说这个变化,弟子觉得,不可能是说,比如说,比如说心经,观自在菩萨,照永远皆空,后来又变成,比如说,到了几个世纪以后,或在几个世纪之前,它不是观自在菩萨,可能是比如说观音菩萨,或者说四谛藏王菩萨。我说的是广义的变化,不是狭义的。狭义也变,因为为什么呢,观自在菩萨,你要看旧墨洛石的翻译,它是换成观世音菩萨,对。但是像这个观自在和观世音,它不是主要还是说,从那个梵文的翻译的角度,但是它这个意思,它不能变,但是在翻译上,就会有很大的变化,而且呢,心经呢。
 然后呢,结集以来都在变化,不可能不变。经典一直都在变,经典一直都在变,从大变小,从小变大。般若经有没有变?有啊,最早期的,然后中期的,然后变成龙舟小部的,还有被编辑成为的六百卷的,不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都在变化?经典也在变化,只要若与形式的,一定是变化的,所以要知道,经典是佛教,是传承,里面当然是承载的佛法,但是呢,它既然表现与形式,它一定都在变,这个是很基本的一个观念,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您说的这个经典在变,是说,就是说是广义的说,还是狭义的说呢?你的广义跟狭义是指什么?就是广义的说,就是您刚才说,比如说,从中观般若,然后比如说又发展出为时,后来,还有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为时。狭义的说,比如说,这个经,经典,比如说,它唯一的变化,可能是有不同的人来翻译,比如说心经,最初是,这个洛石,旧墨洛石大师翻译,到后来,大家广传的,唐三藏法师,他的翻译,这种,弟子觉得这种是狭隘的翻译。当然,你要说,就是说,北传和藏传,它的这个翻译,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但你狭义的翻译,但是就是说,您说这个变化,弟子觉得,不可能是说,比如说,比如说心经,观自在菩萨,照永远皆空,后来又变成,比如说,到了几个世纪以后,或在几个世纪之前,它不是观自在菩萨,可能是比如说观音菩萨,或者说四谛藏王菩萨。我说的是广义的变化,不是狭义的。狭义也变,因为为什么呢,观自在菩萨,你要看旧墨洛石的翻译,它是换成观世音菩萨,对。但是像这个观自在和观世音,它不是主要还是说,从那个梵文的翻译的角度,但是它这个意思,它不能变,但是在翻译上,就会有很大的变化,而且呢,心经呢。


 它刚开始也是从大部里面,再怎么样,节录出来的。师父的意思是说,经典的一个原则就是说,一般来讲是从小部变大部,然后呢,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变成从大部,然后缩减为小部。从古以来一直都是这样子,就是变化而来。比如说呢,最早的般若经,其实是小品般若的前三品。那后面呢,都是慢慢慢慢在编辑而成。那这些经典就一直在变化当中。那师父,那个四部《阿含经》呢?是啊,问题是四部《阿含经》是不是一开始就是四部呢?对,从第一世节节到第二世节节,那二世节节之后,然后流传到现在的这个。是啊,问题是如果不变的话,不变的话,为什么南北传会不一样呢?师父比如说,比如说《阿含经》,那是哪一卷啊?那一卷整个一卷六因四经,其实只是后来阿育王,阿育王批语里面加进去的。那肯定不是当时佛陀说的。是啊,是啊。后面都会被征服啊, 对不对? 不然为什么会讲到阿育王的东西呢?还要讲到佛的塔,还有弟子们的塔,都讲出来了, 对不对? 所以这些都是会在延续变化当中。这就是所谓的扩展,然后演变。这样各位了解吗?
 它刚开始也是从大部里面,再怎么样,节录出来的。师父的意思是说,经典的一个原则就是说,一般来讲是从小部变大部,然后呢,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变成从大部,然后缩减为小部。从古以来一直都是这样子,就是变化而来。比如说呢,最早的般若经,其实是小品般若的前三品。那后面呢,都是慢慢慢慢在编辑而成。那这些经典就一直在变化当中。那师父,那个四部《阿含经》呢?是啊,问题是四部《阿含经》是不是一开始就是四部呢?对,从第一世节节到第二世节节,那二世节节之后,然后流传到现在的这个。是啊,问题是如果不变的话,不变的话,为什么南北传会不一样呢?师父比如说,比如说《阿含经》,那是哪一卷啊?那一卷整个一卷六因四经,其实只是后来阿育王,阿育王批语里面加进去的。那肯定不是当时佛陀说的。是啊,是啊。后面都会被征服啊,不然为什么会讲到阿育王的东西呢?还要讲到佛的塔,还有弟子们的塔,都讲出来了,所以这些都是会在延续变化当中。这就是所谓的扩展,然后演变。这样各位了解吗?


 师父,那那个就是说,从现在科技的角度来说,是不是这种情况应该变少了?比如说你看现在,比如大家都去西班牙去看,然后你不能说过一阵完了,西班牙的东西都变了,这有点问题了吧?我跟你讲,你好好去想一想,我们现在因为我们的年,我们所身触的年代有限,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是目前而已。但是你要是往2000年去看,比如说从2000年往后的2000年,它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真的不知道, 对不对? 是。因为你看西北塔,或是说这些资讯,它有没有可能会有一天会消失,而且不一定很长。哪怕哪一个不小心,来个两个大国家打仗,那就有可能这些东西就毁于一旦了, 对不对? 所以说起来很坚固,但是事实上也是很薄弱。所以就诸行无常, 对不对? 我们现在看到是我们以为,其实古代的人为什么会把经典藏在地宫里面,他就是怕它不见了。但是问题是藏在地宫里面就安全了吗?那不尽然。那我们现在当然科技是发达一点,可能更容易保存,但是万无一失吗?不一定。因为我们现在看只是我们的有生之年而已。
 师父,那那个就是说,从现在科技的角度来说,是不是这种情况应该变少了?比如说你看现在,比如大家都去西班牙去看,然后你不能说过一阵完了,西班牙的东西都变了,这有点问题了吧?我跟你讲,你好好去想一想,我们现在因为我们的年,我们所身触的年代有限,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是目前而已。但是你要是往2000年去看,比如说从2000年往后的2000年,它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真的不知道,是。因为你看西北塔,或是说这些资讯,它有没有可能会有一天会消失,而且不一定很长。哪怕哪一个不小心,来个两个大国家打仗,那就有可能这些东西就毁于一旦了,所以说起来很坚固,但是事实上也是很薄弱。所以就诸行无常,我们现在看到是我们以为,其实古代的人为什么会把经典藏在地宫里面,他就是怕它不见了。但是问题是藏在地宫里面就安全了吗?那不尽然。那我们现在当然科技是发达一点,可能更容易保存,但是万无一失吗?不一定。因为我们现在看只是我们的有生之年而已。


 师父,我想再请问一下,比如那个札寒是不是一切有物的送贡,还是拿来送贡?对。
 师父,我想再请问一下,比如那个札寒是不是一切有物的送贡,还是拿来送贡?对。


 札寒现在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一切有物的送贡。那他,比如那个原来积极的札寒,如果他把它分为自己的这个送贡,然后他们自己是不是也有,可以说是有升减,有添加。是这样吗?是啊,有升减,有添加,有增补。 对不对? 那现在因为有蓝船,所以我们可以比对,那确实有些地方是不太一样,很多地方不一样。 对不对? 但是大同小异,他没有说整个完全不一样。这样了解,那可见就是在变化。既然会有不一样,那就是变化。你说蓝船就一定早吗?没有,蓝船很多东西也是增补进去的。 对不对? 很多都,只要谈到蓝船,就以为比较早。我跟你讲,如果依导师的研究,跟现在很多研究,蓝船它的相应步是比,严格来讲比札寒更晚。那当然这就牵扯到研究的问题。好,来,
 札寒现在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一切有物的送贡。那他,比如那个原来积极的札寒,如果他把它分为自己的这个送贡,然后他们自己是不是也有,可以说是有升减,有添加。是这样吗?是啊,有升减,有添加,有增补。那现在因为有蓝船,所以我们可以比对,那确实有些地方是不太一样,很多地方不一样。但是大同小异,他没有说整个完全不一样。这样了解,那可见就是在变化。既然会有不一样,那就是变化。你说蓝船就一定早吗?没有,蓝船很多东西也是增补进去的。很多都,只要谈到蓝船,就以为比较早。我跟你讲,如果依导师的研究,跟现在很多研究,蓝船它的相应步是比,严格来讲比札寒更晚。那当然这就牵扯到研究的问题。好,来,


 世尊的三业大用,映现在佛弟子的认识当中。三业大用就是佛的身口意,佛用身口意来教导弟子众生,又构成佛弟子的三业圣用。那就是佛弟子学习之后,去修行,然后修正,然后又把佛法传承下去。这表现佛法的适用的流行。由于不可避免的事实,这句话很重要。这表现佛法的适用。那么导师说佛法的适用流行,似乎常常喜欢把它称为佛教。不过导师的用法就是,佛法的适用流行,适用表现出来,流行。由于必然不可避免的事实,即是不能不有变化,就是一定会有变化。因为不同的弟子所接受道德,可能偏重会不一样,还有所修正道德。当然证悟道德如果是阿罗汉或是朱法师,像证悟道德一样。问题是弟子们要把它表达,表现出来。由于他的时代环境因缘,他就会不同。至少他的表达方式不同,至少他用的语言不同,至少他的环境对象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一些不一样。同样是阿罗汉,可能表现的方式会不一样。所以接收的人,可能会有一些认知上的不同。这样各位了解吗?导师下面有一句话,很有趣而且很重要。我当然反对把它变成非佛法。什么意思?我当然反对把它变成非佛法,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演变的过程中间,失去了佛法的本质。导师讲的牛奶加水,到最后就只有水没有牛奶了。很多方便,但是你要知道它是方便。那有它的究竟胜义,那你要知道它是究竟胜义,不要把方便当胜义。那如果把方便当胜义的话,那就变成非佛法。
 世尊的三业大用,映现在佛弟子的认识当中。三业大用就是佛的身口意,佛用身口意来教导弟子众生,又构成佛弟子的三业圣用。那就是佛弟子学习之后,去修行,然后修正,然后又把佛法传承下去。这表现佛法的适用的流行。由于不可避免的事实,这句话很重要。这表现佛法的适用。那么导师说佛法的适用流行,似乎常常喜欢把它称为佛教。不过导师的用法就是,佛法的适用流行,适用表现出来,流行。由于必然不可避免的事实,即是不能不有变化,就是一定会有变化。因为不同的弟子所接受道德,可能偏重会不一样,还有所修正道德。当然证悟道德如果是阿罗汉或是朱法师,像证悟道德一样。问题是弟子们要把它表达,表现出来。由于他的时代环境因缘,他就会不同。至少他的表达方式不同,至少他用的语言不同,至少他的环境对象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一些不一样。同样是阿罗汉,可能表现的方式会不一样。所以接收的人,可能会有一些认知上的不同。这样各位了解吗?导师下面有一句话,很有趣而且很重要。我当然反对把它变成非佛法。什么意思?我当然反对把它变成非佛法,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演变的过程中间,失去了佛法的本质。导师讲的牛奶加水,到最后就只有水没有牛奶了。很多方便,但是你要知道它是方便。那有它的究竟胜义,那你要知道它是究竟胜义,不要把方便当胜义。那如果把方便当胜义的话,那就变成非佛法。
第64行: 第87行:
 这样,各位了解吗?这个就是导师所说的。其实,这句话表现出,就是反映出一个关键,就是导师一直致力在研究,什么是佛法的不共本质。了解吗?我再讲一次。由于这样的不断的改变,所以导师一直在研究佛法的不共本质,它到底是什么。这是导师一生写了那么多,研究那么多。他的重点就是要表,要了解,让大家知道佛法的不共特质,跟不共本质,它到底是什么。
 这样,各位了解吗?这个就是导师所说的。其实,这句话表现出,就是反映出一个关键,就是导师一直致力在研究,什么是佛法的不共本质。了解吗?我再讲一次。由于这样的不断的改变,所以导师一直在研究佛法的不共本质,它到底是什么。这是导师一生写了那么多,研究那么多。他的重点就是要表,要了解,让大家知道佛法的不共特质,跟不共本质,它到底是什么。


 接下来,那保存旧有型态的佛教,就此是可能,也必然为一样化葫芦的形式崇拜。是我佛的不肖子孙。这句话意思是什么?敬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怎么样?师父啊,弟子理解的话就是,我们不能。既然是佛弟子的话,就是对一些,这个就不能自从形式上去崇拜这个佛教的原来的一些旧有的形式。不然的话,就可能失去了佛佛世尊的本怀。对,意思就是说,表现出来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就会有一定的表现出来的形态。什么叫表现出来的形态呢?其实很多,食衣住行,都是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 对不对? 食,吃的东西, 对不对? 什么时候吃,怎么吃,吃的原则到底是什么?比如说刚刚谈的,到底是一定要非得日中一食,还得一定得过五不食, 对不对? 还是一定不能吃众生肉,所有的肉都不可以吃, 对不对? 这些都是形态, 对不对? 吃素,当然也是一个形态,是不是?其他,其他很多宗教也吃素的,印度也很多吃素的,是不是?但是如果你固执,把吃素当成一种功德,那就是一种固执的形态。这样,各位了解吗?
 接下来,那保存旧有型态的佛教,就此是可能,也必然为一样化葫芦的形式崇拜。是我佛的不肖子孙。这句话意思是什么?敬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怎么样?师父啊,弟子理解的话就是,我们不能。既然是佛弟子的话,就是对一些,这个就不能自从形式上去崇拜这个佛教的原来的一些旧有的形式。不然的话,就可能失去了佛佛世尊的本怀。对,意思就是说,表现出来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就会有一定的表现出来的形态。什么叫表现出来的形态呢?其实很多,食衣住行,都是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食,吃的东西,什么时候吃,怎么吃,吃的原则到底是什么?比如说刚刚谈的,到底是一定要非得日中一食,还得一定得过五不食,还是一定不能吃众生肉,所有的肉都不可以吃,这些都是形态,吃素,当然也是一个形态,是不是?其他,其他很多宗教也吃素的,印度也很多吃素的,是不是?但是如果你固执,把吃素当成一种功德,那就是一种固执的形态。这样,各位了解吗?


 食衣, 对不对? 那衣当然,佛陀当初有他的背景环境,在印度,所以他穿的衣,搭的衣会跟我们不一样, 对不对? 那传到各个国家去的时候, 对不对? 是不是一定得非得保持那样的一个形态呢?能不能做点变化呢?佛治三衣一波,问题是来到加拿大,你有办法这样子吗?不可能嘛, 对不对? 上次师父去温哥华的时候,去接那个法光长老, 对不对? 他们那个时候穿的是,是没穿里面的长裤的。
 食衣,那衣当然,佛陀当初有他的背景环境,在印度,所以他穿的衣,搭的衣会跟我们不一样,那传到各个国家去的时候,是不是一定得非得保持那样的一个形态呢?能不能做点变化呢?佛治三衣一波,问题是来到加拿大,你有办法这样子吗?不可能嘛,上次师父去温哥华的时候,去接那个法光长老,他们那个时候穿的是,是没穿里面的长裤的。


 但是,一上飞机要来卡加里,那时候卡加里还算冷的, 对不对? 你就一定得穿长裤上去,不然怎么办, 对不对? 不可能说不穿了, 对不对? 那你穿鞋子,你可能赤脚吗?你可能穿凉鞋吗?不可能啊, 对不对? 还是得穿保暖的靴子啊。那这些就是怎么样,形式上会改变嘛,但是我们的精神,必须去维持嘛。十一柱啊, 对不对? 那柱当然啊。比如说,佛陀早期,比如说,树下柱或是坟墓柱,那这些都是改变,不可能说一定得肥。所以有些修苦行的,到现在一定肥,非得在树下柱,非得在坟墓柱,那这个就有点过分了。所以这些,就是说什么?固有的形式,然后把它当成这种生活就是神圣的,那这个就违反了佛教的意义了。所以,有些人会把苦行当成是必然的,而且是一种神圣的,觉得越苦行就表示这个人修行越好。这好像在形象上会让人家有这样的一个意结。但是事实上,确实不是这样子。所以导师说,这个不可能完全去保持古代的一些形式跟方式,但是如果能自然而然保存,那也不是不对喔。所以不是说南传现在保持这样,所以他们不对,不是这样子,而是说自然而然传承保存下来的,只要不违反佛陀的精神,那也是好事。但是呢,如果传到其他地域文化去,为了能够适应那些的文化,而能够保持他的精神跟原则的,那有一些变化确实是比保持原来的会更好。这样各位了解,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一上飞机要来卡加里,那时候卡加里还算冷的,你就一定得穿长裤上去,不然怎么办,不可能说不穿了,那你穿鞋子,你可能赤脚吗?你可能穿凉鞋吗?不可能啊,还是得穿保暖的靴子啊。那这些就是怎么样,形式上会改变嘛,但是我们的精神,必须去维持嘛。十一柱啊,那柱当然啊。比如说,佛陀早期,比如说,树下柱或是坟墓柱,那这些都是改变,不可能说一定得肥。所以有些修苦行的,到现在一定肥,非得在树下柱,非得在坟墓柱,那这个就有点过分了。所以这些,就是说什么?固有的形式,然后把它当成这种生活就是神圣的,那这个就违反了佛教的意义了。所以,有些人会把苦行当成是必然的,而且是一种神圣的,觉得越苦行就表示这个人修行越好。这好像在形象上会让人家有这样的一个意结。但是事实上,确实不是这样子。所以导师说,这个不可能完全去保持古代的一些形式跟方式,但是如果能自然而然保存,那也不是不对喔。所以不是说南传现在保持这样,所以他们不对,不是这样子,而是说自然而然传承保存下来的,只要不违反佛陀的精神,那也是好事。但是呢,如果传到其他地域文化去,为了能够适应那些的文化,而能够保持他的精神跟原则的,那有一些变化确实是比保持原来的会更好。这样各位了解,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那比如说,导师就举个例子,元皇子孙。如果我们现在文化经济人口,因为这些,你看喔,这些东西的变化大家都知道,而且都能接受。但是佛教在演变当中会变化,为什么大家不能接受,就非得认为不变化不行呢?这问题到底在哪?知道师父问了什么,你们大家知道问了解现在师父问什么吗?意思就是说一般世间的东西,比如说领土啦。
 那比如说,导师就举个例子,元皇子孙。如果我们现在文化经济人口,因为这些,你看喔,这些东西的变化大家都知道,而且都能接受。但是佛教在演变当中会变化,为什么大家不能接受,就非得认为不变化不行呢?这问题到底在哪?知道师父问了什么,你们大家知道问了解现在师父问什么吗?意思就是说一般世间的东西,比如说领土啦。
第74行: 第97行:
 文化啦,还有比如说什么,什么其他的宗教,人口经济领土,这些都会变化。大家都可以接受,也知道它会变化。但为什么一谈到宗教的经典,还有宗教的东西,就认为不可以变化,而且不会变化呢?因为来谁先讲,因为谁讲因为,师父弟子是静能,静能来,弟子只是弟子个人的浅见,没关系。有可能就是大家对佛陀的,这种是不是心里面的佛陀的地位的一种认识,以及对佛法内涵的一种认识造成的。可能你对你对佛,比如说,就是把就是类似于当成圣旨的这种东西,你可能很难就是你你就没有办法想像到。就是说,这个东西它不是圣旨,我就就不是圣旨和圣旨之间的差异,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吧。意思就是说,这是宗教性的东西。所以当人一牵扯到宗教性的东西,怎么样,他就会跳脱一般的思考,心态比较比较深。
 文化啦,还有比如说什么,什么其他的宗教,人口经济领土,这些都会变化。大家都可以接受,也知道它会变化。但为什么一谈到宗教的经典,还有宗教的东西,就认为不可以变化,而且不会变化呢?因为来谁先讲,因为谁讲因为,师父弟子是静能,静能来,弟子只是弟子个人的浅见,没关系。有可能就是大家对佛陀的,这种是不是心里面的佛陀的地位的一种认识,以及对佛法内涵的一种认识造成的。可能你对你对佛,比如说,就是把就是类似于当成圣旨的这种东西,你可能很难就是你你就没有办法想像到。就是说,这个东西它不是圣旨,我就就不是圣旨和圣旨之间的差异,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吧。意思就是说,这是宗教性的东西。所以当人一牵扯到宗教性的东西,怎么样,他就会跳脱一般的思考,心态比较比较深。


 是啊,刚刚还有你刚刚不是还有一位要讲话吗?是,静唐你是不能讲话是不是,还是你讲不了?那个对不起,是否是,我们家老婆在那里说话,我让她不要说话。弟子觉得一部分是因为就是刚刚讲的就是那个宗教性比较强,就是就变成超 的是神一样的东西。就像刚刚静能讲的就圣旨嘛,你这肯定是不能。另外一个呢,我觉得对于还有一部分人,就是说,他不能够把佛法和佛教区分开来对。所以会造成因为他没有那种他没有那种概念,就是说对。因为一旦落到世间的这种就是你一旦佛法落到世间,那他就他就会就会有这种变化,这是这是非常自然的就是任何东西都是一样的你无论哪个宗教无论哪个宗教无论什么事情他都一定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个就是但是但是反而是当人们碰触到宗教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认为他不应该变化就是一种自。
 是啊,刚刚还有你刚刚不是还有一位要讲话吗?是,静唐你是不能讲话是不是,还是你讲不了?那个对不起,是否是,我们家老婆在那里说话,我让她不要说话。弟子觉得一部分是因为就是刚刚讲的就是那个宗教性比较强,就是就变成超 的是神一样的东西。就像刚刚静能讲的就圣旨嘛,你这肯定是不能。另外一个呢,我觉得对于还有一部分人,就是说,他不能够把佛法和佛教区分开来对。所以会造成因为他没有那种他没有那种概念,就是说对。因为一旦落到世间的这种就是你一旦佛法落到世间,那他就他就会就会有这种变化,这是这是非常自然的就是任何东西都是一样的你无论哪个宗教无论哪个宗教无论什么事情他都一定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个就是但是但是反而是当人们碰触到宗教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认为他不应该变化就是一种自。


 就一种我执得崇敬,那样的。所以当佛,当人,为什么希望,为什么会认为佛教经典不能变化?因为他一旦把佛教当宗教来信仰的时候,他就只会有自然而然认为他不会变化。那另外,当然佛教里面有不变的东西,有啊。但是事实上是,一般人是分不清楚的。我们等一下会讲。其实师父以前都讲过,我们等一下会再讲。好,再来。所以不但不知的可以再认识, 对不对? 以前不知道的,经过研究后,可以再认识。错知的可以修正,少知的,应该可以综合完成,应该发扬而成为大众共知的佛教。这里面需要变化。什么叫做不知的再认识?就是前面好像那个,上次是,这个应该好像是宗淳,他在在任领的这一段里面,就是说,佛法由于流传的年代比较长了,好多东西就淹没在历史中了。对,很多东西是不知道的。对。比如不知,等于是,导师再重复,他前面已经分析过的。是,比如说吧,很简单。不知的可以,可以再认识。阿含经,千百年来,被中国佛教所忽略。 对不对? 所以千百年来,很多佛教徒,根本完全没有不知道阿含经到底是什么,完全没有碰触过阿含经,也完全没有读过阿含经。 对不对? 所以根本不知道有阿含经这样的一个这么重要的东西。但是呢,经过时光的演变跟变迁,现在的,就是近代以来呢,很多的资料是比古代更容易找到。那么由大德出来,比如说导师,在北传佛教开始,弘扬阿含经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人,变成以前不知道的,现在可以再认识。 对不对? 还有错知的应该修正。比如说我们传统以来,有一些东西不见了,所以我们对某些东西会错知。当然有些东西的错知呢,来自于可能自己的认识不够完整。 对不对? 比如说什么叫做错知的,可以再修正。你们在你们的学佛当中,有没有,有没有曾经遇到过错知的,然后修正?
 就一种我执得崇敬,那样的。所以当佛,当人,为什么希望,为什么会认为佛教经典不能变化?因为他一旦把佛教当宗教来信仰的时候,他就只会有自然而然认为他不会变化。那另外,当然佛教里面有不变的东西,有啊。但是事实上是,一般人是分不清楚的。我们等一下会讲。其实师父以前都讲过,我们等一下会再讲。好,再来。所以不但不知的可以再认识,以前不知道的,经过研究后,可以再认识。错知的可以修正,少知的,应该可以综合完成,应该发扬而成为大众共知的佛教。这里面需要变化。什么叫做不知的再认识?就是前面好像那个,上次是,这个应该好像是宗淳,他在在任领的这一段里面,就是说,佛法由于流传的年代比较长了,好多东西就淹没在历史中了。对,很多东西是不知道的。对。比如不知,等于是,导师再重复,他前面已经分析过的。是,比如说吧,很简单。不知的可以,可以再认识。阿含经,千百年来,被中国佛教所忽略。所以千百年来,很多佛教徒,根本完全没有不知道阿含经到底是什么,完全没有碰触过阿含经,也完全没有读过阿含经。所以根本不知道有阿含经这样的一个这么重要的东西。但是呢,经过时光的演变跟变迁,现在的,就是近代以来呢,很多的资料是比古代更容易找到。那么由大德出来,比如说导师,在北传佛教开始,弘扬阿含经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人,变成以前不知道的,现在可以再认识。还有错知的应该修正。比如说我们传统以来,有一些东西不见了,所以我们对某些东西会错知。当然有些东西的错知呢,来自于可能自己的认识不够完整。比如说什么叫做错知的,可以再修正。你们在你们的学佛当中,有没有,有没有曾经遇到过错知的,然后修正?


 有的弟子很简单,就是原来就是不杀生,吃素和杀生实际上原来就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实际上不是众生肉,很多人在没有学佛法之前就认为,好像吃素就是功德很大。就功德很大是啊,那就是确实是错知了。以为吃素功德就很大,那就是错知了对不对。这在我们学习当中有太多这样的一个东西了,所以错知的应该修正。
 有的弟子很简单,就是原来就是不杀生,吃素和杀生实际上原来就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实际上不是众生肉,很多人在没有学佛法之前就认为,好像吃素就是功德很大。就功德很大是啊,那就是确实是错知了。以为吃素功德就很大,那就是错知了对不对。这在我们学习当中有太多这样的一个东西了,所以错知的应该修正。
第82行: 第105行:
 钟淳丽以前有没有什么错知然后修正,这个我也准备说一下,但是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对。就是这一点我是有感触,就是接着上面刚财施父讲到那个为什么它是佛法的这个流传,它是变是应该的,因为它是随着这个因缘的变化嘛,肯定是要变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就是众生非要是就是要执着一个不变的,就是有一种宗教的那种落入一种那种情感性的。我觉得我之前皈依,皈依那个师父就是体方法师,我深有感触的时候,我感触的是我周边的很多的师兄,他们都是现在还是这样的,但是我已经走出来了。就是什么呢,他们一直认为师父是圣者,师父讲的什么东西呢都是讲什么就是不变的。但是我们师父那时候讲,他也是开始给我们讲印顺导师的这个论注嘛,他说他二十多年然后没有修了二十多年都是没有没有就是好像解脱样的。然后呢,接触了印顺导师的论注之后呢,让他就是好像突然醒悟了,然后自己就很受益。是怎么样那个,然后我们的弟子的就共同的这样的一个就是自己的骨子里面就认为师父是圣者,他讲什么就是什么,他讲什么最大的就是他给我们最主要就是你讲的就是你要就是当下你就没有烦恼,你要觉知当下。然后呢,还有一个就是那时候讲就是印顺导师抉择了这个佛法,他是就是把印顺导师的这个心髓心髓就是拿出来,那个意思就是我之后的感觉就是我们印顺导师的论注好像我们就不是要去看那么多,因为他已经把印顺导师的心髓嘛已经就是拿来了,那我们只要学这个心髓的地方那些就不要去学了。之后通过我一开始都是这样的,之后通过我的学习我才知道。
 钟淳丽以前有没有什么错知然后修正,这个我也准备说一下,但是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对。就是这一点我是有感触,就是接着上面刚财施父讲到那个为什么它是佛法的这个流传,它是变是应该的,因为它是随着这个因缘的变化嘛,肯定是要变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就是众生非要是就是要执着一个不变的,就是有一种宗教的那种落入一种那种情感性的。我觉得我之前皈依,皈依那个师父就是体方法师,我深有感触的时候,我感触的是我周边的很多的师兄,他们都是现在还是这样的,但是我已经走出来了。就是什么呢,他们一直认为师父是圣者,师父讲的什么东西呢都是讲什么就是不变的。但是我们师父那时候讲,他也是开始给我们讲印顺导师的这个论注嘛,他说他二十多年然后没有修了二十多年都是没有没有就是好像解脱样的。然后呢,接触了印顺导师的论注之后呢,让他就是好像突然醒悟了,然后自己就很受益。是怎么样那个,然后我们的弟子的就共同的这样的一个就是自己的骨子里面就认为师父是圣者,他讲什么就是什么,他讲什么最大的就是他给我们最主要就是你讲的就是你要就是当下你就没有烦恼,你要觉知当下。然后呢,还有一个就是那时候讲就是印顺导师抉择了这个佛法,他是就是把印顺导师的这个心髓心髓就是拿出来,那个意思就是我之后的感觉就是我们印顺导师的论注好像我们就不是要去看那么多,因为他已经把印顺导师的心髓嘛已经就是拿来了,那我们只要学这个心髓的地方那些就不要去学了。之后通过我一开始都是这样的,之后通过我的学习我才知道。


 那不是这样子。我就有个疑惑,我说那印顺导师,能把他的这样的一个心髓当中的这个他的精髓,能拿出来让大家都受益的话,那为什么印顺导师花了那么多年写了那么多的这个论注呢,去做法的这个抉择呢?然后我在学习当中,我就慢慢慢慢明白这一点,还是要慢慢的去理解,去照着去做。不是你一个心髓当下就能抉择当下。然后我就没有烦恼了。然后我就有些我的周边有些当时就觉得,哎呀,有的时候我是顺走了,有的时候是错过。二过三过,那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然后之后才慢慢明白。所以我觉得,刚财施父问到这个的时候,我就深有感受这一点。应该也是错知。然后之后的,然后再知道吧。对,所以大家就是说,学导师的东西,要从这边反照自己的身心,有没有到底。以前学习上到底是不是有遇到过这些问题, 对不对? 还有少知,应该是综合问题。什么是少知?很多。我现在因为时间,师父就直接讲。很多人对佛法的认知,其实是不够广的,是非常狭隘的。因为可能你们也知道,很多人学佛,就是学净土宗,然后他的佛法就是净土宗,他的佛教就是净土宗。所以他把净土代表所有的一切,那这就是少知,甚至不是说净土不好,甚至他学的净土是非常狭隘的,某一些很偏执的观念,而不是真正的净土的观念, 对不对? 那就会很大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是少知,那必须透过不断的扩大学习,系统的认知,学习之后呢,所以慢慢慢慢才会去纠正这些问题,这些都是有变化,那都可以去纠正调整。
 那不是这样子。我就有个疑惑,我说那印顺导师,能把他的这样的一个心髓当中的这个他的精髓,能拿出来让大家都受益的话,那为什么印顺导师花了那么多年写了那么多的这个论注呢,去做法的这个抉择呢?然后我在学习当中,我就慢慢慢慢明白这一点,还是要慢慢的去理解,去照着去做。不是你一个心髓当下就能抉择当下。然后我就没有烦恼了。然后我就有些我的周边有些当时就觉得,哎呀,有的时候我是顺走了,有的时候是错过。二过三过,那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然后之后才慢慢明白。所以我觉得,刚财施父问到这个的时候,我就深有感受这一点。应该也是错知。然后之后的,然后再知道吧。对,所以大家就是说,学导师的东西,要从这边反照自己的身心,有没有到底。以前学习上到底是不是有遇到过这些问题,还有少知,应该是综合问题。什么是少知?很多。我现在因为时间,师父就直接讲。很多人对佛法的认知,其实是不够广的,是非常狭隘的。因为可能你们也知道,很多人学佛,就是学净土宗,然后他的佛法就是净土宗,他的佛教就是净土宗。所以他把净土代表所有的一切,那这就是少知,甚至不是说净土不好,甚至他学的净土是非常狭隘的,某一些很偏执的观念,而不是真正的净土的观念,那就会很大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是少知,那必须透过不断的扩大学习,系统的认知,学习之后呢,所以慢慢慢慢才会去纠正这些问题,这些都是有变化,那都可以去纠正调整。


 而且世尊表现佛法的言行与事行,言教与事行,有世尊不共独到的身见,也有印度文化固有的成分。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佛陀他一定有佛法不共一般世间的,但是很多印度的东西,因为佛教孕育在印度的这个环境里面,一定会使用印度很多闻化跟语言,这是必然的。这样各位了解吗?那么,我们这样讲吧,师父这一二十年这样子慢慢来,其实师父有一个感触,就是说,骨子里,我说骨子里,佛教佛法是反印度教,反印度文化。有人曾问我说,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灭亡?因唯识父觉得很简单,骨子里根本里。
 而且世尊表现佛法的言行与事行,言教与事行,有世尊不共独到的身见,也有印度文化固有的成分。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佛陀他一定有佛法不共一般世间的,但是很多印度的东西,因为佛教孕育在印度的这个环境里面,一定会使用印度很多闻化跟语言,这是必然的。这样各位了解吗?那么,我们这样讲吧,师父这一二十年这样子慢慢来,其实师父有一个感触,就是说,骨子里,我说骨子里,佛教佛法是反印度教,反印度文化。有人曾问我说,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灭亡?因唯识父觉得很简单,骨子里根本里。


 根本里,佛教是反印度文化。反印度宗教,是跟印度的很多习俗观念是格格不入。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佛教在印度会灭亡,那是很自然而然的,因为它是一股,在印度的整体文化里面,它是一股逆流。那你说为什么呢?因为佛教讲的是诸法实相,印度文明跟它的宗教,讲的不是诸法实相。那哪怕是表现,也是非常反印度的。所以,当初佛陀是,虽然有时候也会用一些印度的东西,但是很多对印度当初的习惯习俗,还有很多东西他是反对的,而且是常常批评婆罗门的,批评印度外道的。这样,各位了解吗?但是不可否认,有时候为了要弘法,为了要传法,他还会用印度的一些东西。那这就是一些大家要了解。所以,你看,你从现在来看,纯粹的很多印度人的习惯,其实跟佛教是格格不入的。其实,如果再往大一点看,这同样的情况,在中国也是早晚会发生的,对吧?是啊,没错,中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孔孟,不管什么,没有一个说能跟佛教的,究竟教业能够随顺的,没有,是吧?所以最终有一天,也是会。所以,佛教在中国当初的传承,也有很大的一些障碍。但是,中国文化在某一些方面,却能够怎么样,像某些程度上是可以随顺大乘佛教,或是随顺佛教。所以,他有些地方,他容易一拍就集合。但是当然这样子,有时候会被偏移。什么叫做中国文化里面,会有一些,其实是跟大乘佛教,在某一些程度上是相应的,是世界大同那个梦想吗?儒教的人啊,是啊,虽然他不完全就是佛教,但这种在心胸,在世界大同,在什么这方面,其实是某一些地方是随顺。就是说,在一个程度上,他是随顺大乘佛,他是相应于大乘佛教, 对不对? 比如说仁爱,大同, 对不对? 然后无私, 对不对? 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在很多菩萨道来讲,是一拍即合的。所以为什么大乘佛教,会在中国发展,有他的原因的。这样,各位了解。你看到中国如果有种姓的,种姓的制度,那佛教就没办法,就没办法发展, 对不对? 因为完全是格格不入的, 对不对? 大家了解吗?好来,这其中有无条件的承袭,或是或多或少给予新的意义。这其中或是无条件的承袭,或是多少,大部分一般都有修正。比如说业力思想,业力观,那印度本来就有。
 根本里,佛教是反印度文化。反印度宗教,是跟印度的很多习俗观念是格格不入。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佛教在印度会灭亡,那是很自然而然的,因为它是一股,在印度的整体文化里面,它是一股逆流。那你说为什么呢?因为佛教讲的是诸法实相,印度文明跟它的宗教,讲的不是诸法实相。那哪怕是表现,也是非常反印度的。所以,当初佛陀是,虽然有时候也会用一些印度的东西,但是很多对印度当初的习惯习俗,还有很多东西他是反对的,而且是常常批评婆罗门的,批评印度外道的。这样,各位了解吗?但是不可否认,有时候为了要弘法,为了要传法,他还会用印度的一些东西。那这就是一些大家要了解。所以,你看,你从现在来看,纯粹的很多印度人的习惯,其实跟佛教是格格不入的。其实,如果再往大一点看,这同样的情况,在中国也是早晚会发生的,对吧?是啊,没错,中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孔孟,不管什么,没有一个说能跟佛教的,究竟教业能够随顺的,没有,是吧?所以最终有一天,也是会。所以,佛教在中国当初的传承,也有很大的一些障碍。但是,中国文化在某一些方面,却能够怎么样,像某些程度上是可以随顺大乘佛教,或是随顺佛教。所以,他有些地方,他容易一拍就集合。但是当然这样子,有时候会被偏移。什么叫做中国文化里面,会有一些,其实是跟大乘佛教,在某一些程度上是相应的,是世界大同那个梦想吗?儒教的人啊,是啊,虽然他不完全就是佛教,但这种在心胸,在世界大同,在什么这方面,其实是某一些地方是随顺。就是说,在一个程度上,他是随顺大乘佛,他是相应于大乘佛教,比如说仁爱,大同,然后无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在很多菩萨道来讲,是一拍即合的。所以为什么大乘佛教,会在中国发展,有他的原因的。这样,各位了解。你看到中国如果有种姓的,种姓的制度,那佛教就没办法,就没办法发展,因为完全是格格不入的,大家了解吗?好来,这其中有无条件的承袭,或是或多或少给予新的意义。这其中或是无条件的承袭,或是多少,大部分一般都有修正。比如说业力思想,业力观,那印度本来就有。


 所以就给修正,把它修正,或是契合世尊正觉的本怀,或是为因此一地而采用的。佛在人间,佛法就必然是如此,不能不如此。所以呢,在佛教的经典跟传承各式方面里面,确实有佛法的,有佛教的本怀的,有世尊本怀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是适应时俗适应地方的。那其实印顺导师终极一辈子,研究大大小小的经典,研究那么多,他其实就是要倡导世尊本怀到底在讲什么。这样各位了解吗?
 所以就给修正,把它修正,或是契合世尊正觉的本怀,或是为因此一地而采用的。佛在人间,佛法就必然是如此,不能不如此。所以呢,在佛教的经典跟传承各式方面里面,确实有佛法的,有佛教的本怀的,有世尊本怀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是适应时俗适应地方的。那其实印顺导师终极一辈子,研究大大小小的经典,研究那么多,他其实就是要倡导世尊本怀到底在讲什么。这样各位了解吗?


 所以呢,大家读了那么久的时候,就讲一个比较明白具体的话。导师认为,大乘佛教或是大乘佛,大乘不一定是佛亲口说的,但是呢,却是符合佛陀弘扬立身、弘法立身的本怀。从这样符合佛法的本怀来讲,叫做大乘是佛说。我再讲一次,大乘不一定是所有大乘。我再讲一次,是说大乘的终极精神。大乘的终极精神,它不一定是佛陀一次一口这样的说,但确实是符合以世尊弘扬立身的本怀、弘法立身的本怀。从符合佛陀的立身本怀来讲,我们可以说大乘是佛说。导师的整体的大乘佛是佛说的,意义就是这样子。那至于什么是世尊的本怀,那怎么办?那得怎么样?要去探讨,要挖掘。是要去探讨,要去挖掘。从哪里探讨?从哪里挖掘?那还是从经论。对啊,从三藏十二部里面去。对啊,从浩瀚如海的三藏十二部里面去探讨去挖掘。 对不对? 因为经典虽然会变,但是佛,但是它是要记得它是承载佛法的载体。你离开了这个载体,也没有佛法可说。所以还是直接从里面。但是你既然要研究,那你就需要什么?要够广够深,要了解,要够广够深。不然就会偏埃,就会偏执。这就是导师一生研究的一个方法跟方向。
 所以呢,大家读了那么久的时候,就讲一个比较明白具体的话。导师认为,大乘佛教或是大乘佛,大乘不一定是佛亲口说的,但是呢,却是符合佛陀弘扬立身、弘法立身的本怀。从这样符合佛法的本怀来讲,叫做大乘是佛说。我再讲一次,大乘不一定是所有大乘。我再讲一次,是说大乘的终极精神。大乘的终极精神,它不一定是佛陀一次一口这样的说,但确实是符合以世尊弘扬立身的本怀、弘法立身的本怀。从符合佛陀的立身本怀来讲,我们可以说大乘是佛说。导师的整体的大乘佛是佛说的,意义就是这样子。那至于什么是世尊的本怀,那怎么办?那得怎么样?要去探讨,要挖掘。是要去探讨,要去挖掘。从哪里探讨?从哪里挖掘?那还是从经论。对啊,从三藏十二部里面去。对啊,从浩瀚如海的三藏十二部里面去探讨去挖掘。因为经典虽然会变,但是佛,但是它是要记得它是承载佛法的载体。你离开了这个载体,也没有佛法可说。所以还是直接从里面。但是你既然要研究,那你就需要什么?要够广够深,要了解,要够广够深。不然就会偏埃,就会偏执。这就是导师一生研究的一个方法跟方向。


 好来,接下来这句那就重要了。这一切中,世尊特倡的身见正行,应该严格的住持,以高度的发扬。这就是导师在弘扬的。这一切中,世尊特倡的身见正行,应该严格的住持,以高度的发扬。所以呢,导师就是,什么叫做。那我现在问你,因为你们都读过七体七识人间佛教,也读过以佛法研究佛法。哪一些?哪一个?
 好来,接下来这句那就重要了。这一切中,世尊特倡的身见正行,应该严格的住持,以高度的发扬。这就是导师在弘扬的。这一切中,世尊特倡的身见正行,应该严格的住持,以高度的发扬。所以呢,导师就是,什么叫做。那我现在问你,因为你们都读过七体七识人间佛教,也读过以佛法研究佛法。哪一些?哪一个?
第98行: 第121行:
 所以像这种类似于小小戒,所以其实你也没有办法去说。佛陀当时说小小戒可以舍,虽然佛陀没有说,比如说你到了加拿大以后,你可以穿鞋,然后你到了印度以后,你就可以穿拖鞋。佛不用说的这么复杂,但是实际上你也不能说,我到了加拿大,我必须穿鞋,这个就不是佛说的,或者说是违反戒律,因为这个就是反过来说。佛陀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例子都给你都举凡,因为那也不现实。全部讲了那也不现实。说佛用神通看到以后,然后怎么样那也不现实。那也不现实。所以佛他也就是说了一个精神,然后后代的弟子需要怎么样去应用这个精神。当然有应用篇的,但是也有就是说,你体验体解佛陀的这个意思以后,再去应用。所以叫做不知可以再认识,错知可以修正,少知可以综合完成,对不对。
 所以像这种类似于小小戒,所以其实你也没有办法去说。佛陀当时说小小戒可以舍,虽然佛陀没有说,比如说你到了加拿大以后,你可以穿鞋,然后你到了印度以后,你就可以穿拖鞋。佛不用说的这么复杂,但是实际上你也不能说,我到了加拿大,我必须穿鞋,这个就不是佛说的,或者说是违反戒律,因为这个就是反过来说。佛陀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例子都给你都举凡,因为那也不现实。全部讲了那也不现实。说佛用神通看到以后,然后怎么样那也不现实。那也不现实。所以佛他也就是说了一个精神,然后后代的弟子需要怎么样去应用这个精神。当然有应用篇的,但是也有就是说,你体验体解佛陀的这个意思以后,再去应用。所以叫做不知可以再认识,错知可以修正,少知可以综合完成,对不对。


 那导师是认为说大 佛法,不是说所有的,而是说他的终极精神上,就是佛陀的精神。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说大 是佛说,因袭印度文明的部分,如是姑且采用的。那么时过境迁,虽切为佛亲口说,确实啊,对不对。有些东西确实佛是这样讲没错,但问题是他,以当初的因缘而这样说的,而这样做的,对不对,也应该革新或取消。其实确实佛陀也说,你们自己后代弟子们,出家众们自己去开会决定,只要符合佛陀精神,法的精神意义的,那就做一些修正。所以现在呢,在中国的寺院,他会有两套,一套就是戒律,另外一套叫做什么蝉鸣虫归。因为戒律他不敢去改,但是呢,他取了一个方便,就是虫鸣虫归。那其实虫鸣虫归,很多时候是以戒律的精神而去制定的。这样了解。
 那导师是认为说大 佛法,不是说所有的,而是说他的终极精神上,就是佛陀的精神。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说大 是佛说,因袭印度文明的部分,如是姑且采用的。那么时过境迁,虽切为佛亲口说,确实啊,对不对。有些东西确实佛是这样讲没错,但问题是他,以当初的因缘而这样说的,而这样做的,对不对,也应该革新或取消。其实确实佛陀也说,你们自己后代弟子们,出家众们自己去开会决定,只要符合佛陀精神,法的精神意义的,那就做一些修正。所以现在呢,在中国的寺院,他会有两套,一套就是戒律,另外一套叫做什么蝉鸣虫归。因为戒律他不敢去改,但是呢,他取了一个方便,就是虫鸣虫归。那其实虫鸣虫归,很多时候是以戒律的精神而去制定的。这样了解。


 师父弟子再问一句,因为那个在佛院的时候,那个张叔导师讲,僧智大于佛智,这个就是,他一直这么说。刚刚讲到这个事情,弟子就突然想起来了。那么僧智大于佛智,这个在经论上有依据吗?没有直接这样讲,但是在佛陀当初在讲,在戒律的制定的时候,是符合佛陀戒律制定的。因为佛陀当初确实是说,小小戒可舍,甚至说戒律是世间奇谈。佛陀当初也确实是说,未来哪一些可做,哪一些可舍,你们自己僧团开会去决定。佛陀当初确实是这样子。那从这句话,就是衍生和把它练出来了,是这个意思。是啊,谢谢师父,我知道,因为他的僧智大于佛智意思就是。
 师父弟子再问一句,因为那个在佛院的时候,那个张叔导师讲,僧智大于佛智,这个就是,他一直这么说。刚刚讲到这个事情,弟子就突然想起来了。那么僧智大于佛智,这个在经论上有依据吗?没有直接这样讲,但是在佛陀当初在讲,在戒律的制定的时候,是符合佛陀戒律制定的。因为佛陀当初确实是说,小小戒可舍,甚至说戒律是世间奇谈。佛陀当初也确实是说,未来哪一些可做,哪一些可舍,你们自己僧团开会去决定。佛陀当初确实是这样子。那从这句话,就是衍生和把它练出来了,是这个意思。是啊,谢谢师父,我知道,因为他的僧智大于佛智意思就是。
第114行: 第137行:
 然后就是说,中国的那个宗教的环境,当大乘传过来的时候,中国的宗教环境比较契合一些。那已经是不一样了。当大乘佛教传过来的时候,那已经是有点改变了,但是它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这边,就是在汉地这样后来发扬,就是深耕的话,也是跟中国的那个传统的那个佛教有一定的,不是传统佛教,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关系,文化传统化。对对对,是是是。如果传统文化是非常不一样的,那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状况。
 然后就是说,中国的那个宗教的环境,当大乘传过来的时候,中国的宗教环境比较契合一些。那已经是不一样了。当大乘佛教传过来的时候,那已经是有点改变了,但是它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这边,就是在汉地这样后来发扬,就是深耕的话,也是跟中国的那个传统的那个佛教有一定的,不是传统佛教,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关系,文化传统化。对对对,是是是。如果传统文化是非常不一样的,那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状况。


 你看,比如说,比如说南传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他们的文化跟中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它就会,跟中国的传承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中国的文化,就是适合大乘佛教传播。所以像南传那边,它本身的那个环境,就适合于南传。但是它那边的传,他们曾经也有大乘,但是后来大乘就是啊,就是土壤不具备那个条件一样的。是啊,是整个环境嘛。所以为什么说,不同环境就会有不同的变化。那也就是说,当初佛陀在印度诞生,也是因为当时,他那里就是他整个宗教环境都具备了,在那里诞生的。如果从表象上探讨,可以这样子讲,但实际上你说,真的是怎么样,那我怎么知道。我们只能说,我们看到的、认识到的去探讨,然后说大概可能就是这样而已。 对不对? 谢谢。
 你看,比如说,比如说南传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他们的文化跟中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它就会,跟中国的传承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中国的文化,就是适合大乘佛教传播。所以像南传那边,它本身的那个环境,就适合于南传。但是它那边的传,他们曾经也有大乘,但是后来大乘就是啊,就是土壤不具备那个条件一样的。是啊,是整个环境嘛。所以为什么说,不同环境就会有不同的变化。那也就是说,当初佛陀在印度诞生,也是因为当时,他那里就是他整个宗教环境都具备了,在那里诞生的。如果从表象上探讨,可以这样子讲,但实际上你说,真的是怎么样,那我怎么知道。我们只能说,我们看到的、认识到的去探讨,然后说大概可能就是这样而已。谢谢。


 好了,因为时间差不多了,这一段我们就大概讲完了。那么下次换下一段。换下一段。下一段是谁?静慧。静慧在吗?静慧没有。静慧要上班。没关系,通知一下,她下次要花点时间,把这个稍微读一读讲一讲。那么其他东西还是要读,你不要以为没你的事就不读了。读一读对你们比较有帮助。我们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我还是有一个比较纠结的地方,然后最后想请教师父一下。就是我刚才之前讲的,这也是我,等一下跟这个有关系吗?刚才跟我上面讲的有点关系,反正也是。不知道能不能说师父,这样子吧,你等一下结束之后,你再跟各位讨论一下。那我们现在,回向往其他同学可以先离开,因为时间也到了。请喝茶。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摄念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谢谢各位,谢谢我们的法师,几位理丘尼法师们,谢谢你们。
 好了,因为时间差不多了,这一段我们就大概讲完了。那么下次换下一段。换下一段。下一段是谁?静慧。静慧在吗?静慧没有。静慧要上班。没关系,通知一下,她下次要花点时间,把这个稍微读一读讲一讲。那么其他东西还是要读,你不要以为没你的事就不读了。读一读对你们比较有帮助。我们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我还是有一个比较纠结的地方,然后最后想请教师父一下。就是我刚才之前讲的,这也是我,等一下跟这个有关系吗?刚才跟我上面讲的有点关系,反正也是。不知道能不能说师父,这样子吧,你等一下结束之后,你再跟各位讨论一下。那我们现在,回向往其他同学可以先离开,因为时间也到了。请喝茶。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摄念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谢谢各位,谢谢我们的法师,几位理丘尼法师们,谢谢你们。
editor、​limited
3,6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