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YQ1

来自思辨与信仰

    师父答疑

(2024-6-9)

4、在导师成佛之道第四章偈诵“佛摄诸烦恼、见爱慢无明。”导师说这个是古德(《阿毗达磨品足论》)里面的分类,叫四无记根,是有覆无记的;

在导师《佛法概论》第八章善恶心所里面,导师也讲到“但上座系的学者,以三不善根为欲界粗重的不善,于是乎别立三无记根或四无记根,其实无记根不是经文所说的。”

但我也听有人讲解说,见、爱、慢、无明,就是色无色界的烦恼,叫四无记根,是阿罗汉要断的烦恼,是属于五上分结的。这四无记根是微细烦恼,是阿罗汉要断的烦恼,这个可以理解,但是说它是色无色界的烦恼,我有点不太理解,所以请师父就此给我们进一步作开示!


师父:不能这样子说,因为四无记根它涵盖的范围很大,四无记根可以包含那个见惑跟思惑。很明显,见是见惑 ,当然它也包含五上分结,但是你不能说它就是五上分结。它也涵盖了色无色界烦恼,比如爱,贪有三界贪,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三界贪都涵盖在这个爱里面 。所以你只能说它是烦恼的根本,(问:而且是微细的烦恼?)不只是微细的,当然可以有微细的烦恼,但是它也涵盖有三界的烦恼,包括欲界烦恼在里面,你不能说它是色无色界的。它既然叫根 ,那就包含三界烦恼都在里面。(问:所以师父在俱舍精要里面讲的是四根本烦恼,没有把他说成四无记根。)为什么它后来会叫四无记根?因为在说一切有部里面,烦恼分为睡眠跟烦恼,烦恼是现行 叫烦恼,但是没现行它叫睡眠,那它就不需要去用一个无记。 因为那个睡眠就等于是无记的意思,因为他是认为说这个烦恼我们都在,所以我们没办法解脱,但是它并没有随时作用。没作用的时候,它就潜伏着,就叫做睡眠,那等到他现行的时候,它就是会让我们去做坏事。但是它潜藏的时候,它就是无记。但是在大乘佛教的时候,他没有像说一切有部用一个睡眠跟烦恼。所以他就把这根本烦恼叫做四无记根。为什么?它是烦恼会障碍我们解脱,但是它不等于会去做坏事,所以就变成无记。

那它既然叫做根,是烦恼根,所以它就包含三界烦恼,所以你不能说它是色无色界的。(问:那你也不能说他是五上分结,因为五上分结,那就涉及到果位了。),是,你不能说它是五上分结,因为见是见惑,那见惑入道的时候就断了。

问:不是说在五上分结里面,最后有一个我慢是最微细的我执吗?

师父:慢也分三界,也是遍三界的。最微细的就是色无色界的慢,但是还有粗的慢,在欲界本来就有粗的慢。

问:因为如果说他是五上分结,五上分结里面都是思惑没有见惑的。

师父:你那个见就是见惑,他入道已经断了,所以你不能说它是五上分结。


5. 众生慈、法缘慈、无缘慈,都是针对大乘行人说的吗?人天乘和声闻乘有没有众生慈、法缘慈?有人说声闻乘人没有慈悲心,对吗?能否说他们没有大乘的那种大悲心,但小的慈悲心还是有的?

师父:这里面有个问题,应该这样讲,是能力上的问题,凡夫的能力他只能有众生缘慈,也就是他的慈悲心是缘众生的,是有众生可渡,有众生可缘的。也就是说众生缘慈,是针对凡夫众生的。就是说我们凡夫一般人,我们起的慈心是缘众生,有众生可渡的,这叫众生缘慈。 众生缘慈,就是有众生可渡,有众生可缘,有众生可缘就叫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这些,理论跟理解上,我们一般凡夫也可以去理解,众生真能做得到吗?我们现在真能做得到的,以及它的概念定义就是众生缘慈,就是有众生可渡,有众生可缘,这个叫做众生缘慈。

问:请问一下,是不是不管师父学佛的,他都可以有众生缘慈?

师父:是,都可以有众生缘慈。所以众生缘慈,就是五乘共法,就是一般的善。但是出世的那就是法缘慈跟无缘慈,那法缘慈就是说二乘人,这是一般的定义。二乘人他觉得众生是五蕴和合的,所以没有实质的众生,但是五蕴的一蕴,这个是存在的,这个叫做有法可缘,但是众生是没有的,就是无众生相,但是它有法相,就是有蕴处界的法。所以它就叫做什么?法缘慈。那一般经上是说,二乘的慈就是法缘慈。出世解脱二乘人,声闻缘觉的慈,因为他不会执着有众生,但是他们会有法的概念,就是蕴处界一一法的概念,所以这个叫做法缘慈。那到了大乘是讲一切法毕竟空,渡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可渡,就是缘毕竟空性,那这个叫做无缘。对象是无自性的,是一切毕竟空的,这个叫做无缘大慈。这个就是三种慈的意义。

问:那大乘行人来讲,他前面两种,他有没有?

师父:因为前面两种是有程度的差异的,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大乘佛教,就算是我们这些凡夫发心学大乘的时候,你必须在闻思上知道一切众生是毕竟空的。虽然你没有办法证入到,也没有办法做到,但在胜解上、概念上,你要有这样的认知。一般凡夫,如果你不学佛,他执众生有,那个就叫众生缘慈。那你如果你是学出世解脱法的,你不执着有众生,但是还有法有,那就叫法缘辞。但是如果你是发大菩提心的,学般若的、学五自性的,虽然你还没有办法做到那样,但在你的认知、知见,还有观念上,你可以胜解学习无缘慈,你必须去学习无缘慈,所以无缘辞是针对大乘说的。不管你是凡夫菩萨,还是什么菩萨,大菩萨不讲,凡夫菩萨还是得无缘慈。道是一回事,但是在概念上必须是这样子。比如说,我们现在佛法学苦集灭道,“无我”,你做不到,但问题是你必须在闻思上朝着那方面去做。你现在说我做不到,然后概念上也不愿去胜解,那你永远做不到。这是三个慈的定义。

问:关于声闻乘人能否说他没有慈悲心?

师父:不能这样讲,不能说没有慈悲心。跟大乘发的那种大慈大悲,也就是说他没有发这样子的,但是不能说他没有慈悲心,一个无我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慈悲心?这个都有点误解。(问:他没有那种大悲心,他的小悲心应该还是有的吧?)当然一定有,他只是说从大乘来讲你要久远劫,不断的不入涅槃度众生,他只是没有发这种心,但是在他有生之年他遇到人,他都能度尽量度。

问:那像他那种「外现声闻身,内密菩萨行」的声闻修行人,那个就是菩萨的,而且属于直入的菩萨,不属于回入的菩萨?

师父:对,那种是直入的,他还是菩萨,只要是菩萨他就是直入的。(问:不是说二乘他也有回入吗?)你要知道,他既然是「外现声闻身,内密菩萨行」,他还是菩萨,他就是直入的菩萨。外要现什么相,那是另当别论。真实的是发什么心,比如说,我们没有现出家相,我们也没有现什么,但是凡夫也可以发大菩提心。


6、成佛之道的注解里面,《大智度论》卷30里面有讲五不可思议:众生、业果报、坐禅人力,诸龙力,诸佛力。

请问师父:这里面为什么说「众生,坐禅人力,诸龙力」不可思议?

师父:是这样子,他是说众生数量量不可思议,就是到底有多少众生你是没办法算的出来。

第二坐禅人力,就是说坐禅产的人,他能够发挥的神通力以及他能依定发挥的这种能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叫不可思议。那诸龙力,因为龙的神通力很大,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比的。龙可以说是代表其他,或是天以外的其他那一些有大神通的那一些众生,他的力量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去想像的。(问:这个龙我不能把它想像,真的像我们中国的那个龙一样?)因为印度的龙他的概念很多,他们甚至也把大象称作龙。所以我们一旦翻成这个字“龙”的时候,因为这个象形,就会让这个字把它想像成中国的那种龙,但是印度的龙他的概念是很多的,是很多不同的。

业异熟报不可思议,因为我们没有神通,也没有圣人的能力,所以不知道现在受的果报是什么时候造的,然后什么时候弄的,不能去乱穿凿附会,我们只能大方向说善因缘成熟有善报,恶因缘成熟有恶报。大方向上我们必须去肯认,但是细节上我们不知道哪一个跟哪一个是凑在一起。所以不能去乱会通。


问:刚刚在讲众生慈、法缘慈、无缘慈,是不是说他切进去的点不同?

师父:有众生象。(问:法缘乘就是当你是二乘的时候,你的那个可能更细一点,就是切进去的是从法?)是有蕴处界法,但是没有集合的众生的概念。(问:如果到无缘大乘的时候,他是切进去,就是法性了?)那就是毕竟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