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YQ2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阿含經講要-10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看《阿含經》。

我們來講《阿含經》的時候,現在在講什麼?我們現在《阿含經》講到哪裏?佛陀的教學方法,記得嗎?佛陀的教學方法。當然方式很多,但是師父列舉幾個比較重要的,未來如果有碰到再繼續講。第一個是佛陀開始教學一定教什麼?第一個是什麼?法說、義說。佛陀的第一個教學一定是法說、義說。法說是什麼?都忘記了,上個禮拜講一下法說是什麼意思?沒關係,大聲一點。法說是什麼?法饒益、義饒益。當然是法饒益,但是法說的法是什麼意思?名相,專有名詞或者是名相,對不對?你學任何學科都一定從名相入手的,沒有名相,你入不了一個專業的學科。那義說呢?內容的解釋。好,所以第一個佛陀的教學一定清楚的解釋名相是什麼,然後解釋名相的內容,先列舉名相,再講名相的內容,對不對?三寶是不是名相?對不對?佛法身也是名相,那麼佛到底什麼是佛?佛的內容是什麼?那個是義。好,這個很不錯。名相跟內容。好,再來。怎麼樣?第二個是什麼?次第教授。先從淺的開始講,當然他也看根機了,一般來講如果根機非常高的,他就直接入甚深法義,這樣了解嗎?但是一般普通人來講的話,他一定是次第教授,就是怎麼樣?先講簡單的或者叫做端正法,先講人天善法,然後再進一步講什麼?正法要,再講出世法。先讓一般人有一些基本的人倫善惡的道德觀念,那麼覺得你的善根培養起來,覺得你的根機可以了才進一步講什麼?才講出世的正法要。好,各位了解嗎?這個是上個禮拜講的。

第三個去教學相長。

教學相長不是說他佛陀他自己教學相長,是說誰教學相長?弟子,學習的人對不對?有時候佛陀講半天下面的人不一定懂,或是說雖然懂,但是不夠深入,不夠透徹。那麼這時候他一直問佛陀一直講也沒有太大作用,這時候佛陀會怎麼樣?叫他去跟別人講,叫他去跟別人開示,叫他去教人家,從他教別人的怎麼樣教學當中,他自己一定要去深入,很多自己不懂的,以前以為自己懂了,那現在要教人的時候就不是只是普通的懂,要教人他要深入的懂,那在他自己要教人準備當中,他自己就會真的用心去思考,用心去研究,用心去理解。那這樣子在教人的過程當中,人家會問他問題,人家問了他問題之後,他必須要想辦法去回答,如果問題回答不出來,那就表示什麼?沒有真搞懂,或者懂得不夠透徹,這樣各位了解嗎?所以師父這幾年來教你們,其實也是在什麼?教學相長。這樣各位了解嗎?也是在教學相長。但是要教學相長一定要有一個觀念,有一個動作叫做互動啦。,互動的教學相長比光自己講要怎麼樣?效用要好的太多了。因為如果今天只是師父什麼東西都準備好,我就一直講一直講,那我也沒有刺激思考的機會了,因為我在備課的時候會有啦,對不對?但是問題是如果這樣講的話,我的挑戰性就不高了。你們只受到師父的幫助,但是師父沒有受到你們的幫助?為什麼?

答:我們一定要發問。

師父:你們沒有發問,你們沒有發問師父就刺激不到我的思考,對不對?那你們沒有發問很多疑問你就怎麼樣?放在心裏面,不然就跳過繞過,不然就算了,但是這樣的話就了解不夠透徹,所以你們必須發問。當我在教學相長之後必須互動,你們必須要能夠問問題,我也必須要讓你能夠問問題,那在問問題的當中其他人也可以得到什麼?得到幫助了,叫做法饒益、義饒益,那師父也可以怎麼樣?得到幫助,我也可以刺激,不然我的思考都是怎麼樣一個模式一個方向。

你們有時候問下來我才知道說這個問題有時候值得思考一下,說不定以前我沒有這樣的思考過,以前可能沒有這樣的角度去思考過這個問題。你們現在問的怎麼樣?我就可以讓師父自己知道說我懂得到底透不透徹,這樣各位可以了解嗎?所以教學相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你要教學相長,基本上你自己要有一定的程度啦,你不要今天聽了似懂非懂隨便去跟人家亂講,回去秀一秀炫一炫,這樣然後亂講一通,這樣就不大好。所以第一個教學相長,第一個你自己要先稍微了解到一定的程度。第二個你就可以找你的親戚朋友或者你的家人,來試着跟他們討論講解給他們聽,講解給他們聽當中你必須要有跟他們互動,對話的互動,你這樣才能知道你到底懂不懂。這樣可以了,好。這是佛陀的一個教學的方式,教學相長。

再來。

理性的思辨有沒有?不以信入。這樣了解嗎?雖然佛教講信願行,信願行,對不對?佛教也重視信,但是佛教真正的信不是依情感,也不是依意志力的信。佛教的信是建立在哪裏?理性的信,理性的思辨,有理性思辨之後所產生的信,那個叫做自性,智慧的智。這樣了解嗎?經過你對問題的理解,經過你對問題的思考,然後你透徹的理解之後,所產生這種信才是佛教真正要的信,這種就叫做自性,又叫做正信,那就不是迷信。所以佛教講信,所有的宗教都講信,其他很多宗教也講信了,大部分宗教都講信。但是你要理解說那佛教講的信,信的方式跟態度跟其他宗教到底有沒有不一樣?如果跟其他宗教一樣的話,那佛教就顯不出它的特色。所以佛教的信,當然你剛開始你不很了解的時候,你也可以有意志的信,可以有情感的信,但是到最後你必須以智導情,以智導信。就是真正經由思辨,有沒有?理性的思辨,真正有理性的思辨,透徹了解之後所產生的信,那個才是真正堅定不移的信。這樣各位了解嗎?那這個經典的故事裏面上個禮拜有講過了,師父就不再重複。

師父:來,什麼問題?

問:剛才你說那個自性和正信,這個信是這個信還是說豎心旁的一個性?

師父:就是這個信。

問:那麼這個信和?因為通常我們是佛教裏面很多很少寫,很多人講悟性的性都是指豎心旁這個性,那麼這個信和豎心旁的性有什麼區別?

師父:你豎心旁是哪一個性?

答:性別的性。

師父:這個是相信的信。這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不一樣。差遠了。這個信跟這個性不一樣,這個信是相信的信,對我現在講的是相信的信。這樣了解嗎?師父現在講的是說我們對於佛教的相信是以理性的思辨之後的相信,這樣你理解師父在講什麼?

問:但是你剛才還有說,你說一個是正信是吧?那正信的信也是指(這個)?剛才你說一個正信。

師父:正信的信是這樣子,也是這個信,正信、自性,這樣了解嗎?

問:那麼可不可以理解豎心旁的性是表示通過你的思想感悟了以後產生了一種想法,是不是?這兩個信什麼區別?

師父:有區別,這個信是相信,我相信。下面寫的是理性,兩個是不,這個信跟這個性是不一樣的東西,不要把它搞在一起,這個指的是理性,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師父現在的重點是在講相信,對不對?這兩個信(正信、自性)必須理性放在一起才是師父要表達的意思。你不能把性拋起來(把理)遮起來講性,那個這個性的意思太多了。

問:我覺得佛學裏面因為用這個字很多,因為這個字上的意思我的感覺是通過因為性是豎心旁的,其實是你動了心以後,就說你因為從說文解字。

師父:你不要用中文字去猜,這些都是梵文字過來的。你不要用中文字去猜,中文字當然也有它的一點意思了,但是你不能完全用中文字去猜。佛教講這個性的地方太多了,但是,尋個比如說什麼,法性,三性,對不對?各種各樣性,但是有時候跟這個信沒有太大關係,這樣可以嗎?現在師父的重點是在講什麼?相信。是在講相信,意思就是說你怎麼樣相信佛教,你信仰,相信佛教是以什麼態度,以什麼狀態而相信的?師父在講這個,了解嗎?好,各位同學沒有其他什麼問題,好,那師父的意思是說佛教的信仰跟佛教的相信不單只是情感面的,也不是只是意志力面,最重要的是什麼?理性的智慧的,真正理解之後所產生的相信,這種信就叫做正信或叫做自性,這樣可以嗎?

其他有沒有什麼問題?好,那麼我們繼續。我們繼續來。這個故事上次講過了我就不講了,就不能講重複就沒有意思。

再來。

依於法的論辯。依法的論辯就是說,佛跟弟子們對於某些東西探討的時候的一種強烈的互動,強烈的互動,佛陀說法,有時候不是說佛講的你點頭就好,或是佛講你說佛很厲害,佛很了不起,佛是最好的,最偉大的。不是只是這樣就好了。佛陀有時候會問弟子說你為什麼會知道?你不知道你憑什麼這樣子講,對不對?佛陀不是沒事找茬,佛陀是怎麼樣?互動,而且是強烈的互動,讓你動動腦,讓你刺激一下,讓你知道說為什麼要這樣子。這個是不是上次講的故事講到一半,對不對? 7天很快就到了,講到一半師父說什麼?預知詳情,下回分解。好,我們再來複習一下這個故事。

他說,舍利弗,是佛的大弟子,智慧第一。有一天來看佛,然後來頂禮佛,然後坐到一旁,跟佛說,就是告訴佛,向佛稟報。佛,【世尊!】我相信世尊,【深信世尊過去,未來】當來就是未來,【現在,諸沙門】沙門就是修行人,婆羅門就是印度婆羅門,所有的智慧,這一些修行人所有一切的智慧,沒有可以跟世尊相提並論的,沒有跟世尊的正覺,菩提就是覺的意思。沒有誰可以跟世尊相提並論,世尊是佛,更何況說有人超過世尊的,對不對?那麼舍利弗是在做什麼?讚嘆佛,舍利弗是在讚嘆佛,說佛的智慧非常高,所有的修行人不管是過去的修行人,現在的修行人還是未來的修行人,沒有一個可以像佛的智慧這麼高的,都沒辦法相提並論,更何況都超過佛,那個是不可能的事情。基本上舍利這樣讚嘆,對不對?對我們一般在經典上來講都是這樣讚嘆的,當然是對的。難道佛就很高興,你講得非常對。佛陀不是這個態度,所以你下次讚嘆師父,師父不是這個態度,所以你不要亂讚嘆。我叫你不要亂讚嘆,我有說不要亂讚嘆,不是叫你不要讚嘆,知不知道。也就是說當你讚嘆,我問你你要講得出道理,講不出道理叫亂讚嘆。好,來再來。那麼佛告訴舍利弗,對佛就告訴舍利弗說,【汝復能知】你知道,你怎麼能知道現在佛所有的戒功德,佛的法,佛的智慧,佛的內心的光明,還有佛的解脫,汝佛對內心狀態是怎麼樣你是不是知道?有沒有?問一個問號。佛,這個「不」就是佛的意思,你是不是知道呢?對不對?舍利弗怎麼講?不知道。因為佛的境界他怎麼可能知道呢?這樣了解嗎?佛說的話他知道,但是他現在佛現在問的是說佛本身的真實功德,我的智慧,佛的法到底有多大多少?對不對?你怎麼你知道嗎?舍利弗說不知道。那不知道接下來,佛說如果你不知道過去現在諸佛世尊心中所有諸法,就是佛的內心的境界,還有說他所懂的東西的話,你為什麼這樣子讚嘆呢?然後又在大眾中,你不是只是這樣小小的跟我說而已,你是在很多人或弟子面前讚嘆【於大眾中做師子吼,說言:「我深信世尊,過去、當來諸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雨勢尊菩提等者,況復過上」?】什麼意思?你既然不知道你憑什麼在大眾中說所有的修行人智慧沒有超過佛的,不管是現在過去未來,佛問的問題夠不夠尖銳?你們覺得舍利弗應該怎麼回答?不知道。如果你來有一天來這樣讚嘆師父,師父這樣問你你怎麼回答?你們可以想一想。

答:相信佛陀的智慧能達到這個境界。

師父:你憑什麼相信?你不能說我相信,我信主得永生,佛跟上帝一樣,我就不管我就相信你就對了,那這就絕對不是佛陀要弟子相信的態度。你講你還沒講。

答:我想說你就相信就對了,我覺得他有佛陀有悟性和境界,達到了這個高度,所以我們才會來聆聽師父的教誨,所以我相信他。

師父:你現在講的當然沒錯了,但現在問題你沒有回答佛的問題,就是說你都不知道我的境界是怎麼樣,你憑什麼這麼相信這麼讚嘆,這樣了解嗎?你不能說我就是相信你,那這不是佛要的態度,也不是佛的答案。

好,來,預知詳情,馬上分解,不用等待下禮拜。我們來看看,你們來看看參考看看了。好。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能知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之分齊,】心之分齊什麼意思?這個分齊的意思就是說什麼你知道嗎?比如說一個東西讓你拿到跟他平等同等的這個叫做分齊,這樣了解嗎?比如說你們切東西對不對?兩根不一樣長,拿過來一刀切,兩個一樣長,分齊什麼意思?就是測量到同樣的。比如說你不知道這根杆子多長了,你拿一個尺來量到這邊,這個叫做分齊。這樣了解嗎?所以他說他不知道佛的心之分齊,說我不知道佛心的境界到底到什麼程度,分齊就是可以測量的意思。所以他的意思是什麼?他說我不知道諸佛過去的,現在,還有當來佛的心的境界到底到什麼程度我不知道。他當然不知道,如果知道他就是佛了,佛的境界只有佛能知道。然而,【我能知諸佛世尊法之分齊】這樣了解嗎?舍利弗是大羅漢,是智慧第一的,他說我不知道佛的境界,內心境界是怎麼樣,但我知道法的狀況到底是怎麼樣,法而由誰說出來的?佛說出來的。這樣了解?也就是說,我不知道你的內心但你說的東西我懂,這樣了解嗎?

問:但是,師父,佛還有很多沒說呢?

師父:是啊,是啊。

問:他不知道啊。

師父:他不知道啊,那沒關係呀。

問:那怎麼知道這個法之分齊?

師父:但是,就是等一下他會講,他會講,等一下會講。

我知道佛世尊法之分齊,就是說佛沒講的他不知道,但佛講出來的怎麼樣?他知道,而且不但是知道,你看【我聞世尊說法】有沒有?我聽世尊說法【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什麼意思?轉什麼?越來越來越來好。剛開始佛陀可能跟他講一般的,他懂了沒問題,然後怎麼樣?佛講更高的,沒問題。佛再講更高的那也沒問沒問題。所以他這個佛就怎麼樣?越來越講越深,越講越妙,越講越深奧,他怎麼樣?他都有聽,對不對?好,所以他說我聞世尊說法,對不對?次第不斷的越來越深,越來越殊勝,越來越怎麼樣?上妙。越來越妙,【我聞世尊說法】而且他不是聽而已。【我聞世尊說法,知一法即斷一法】什麼意思?當佛講說這樣子可以滅除什麼樣的煩惱,可以消業什麼樣的問題,他真的聽了,而且這樣去做了,而且確實也達到這樣的效果。所以他說【知一法即斷一法】你可以把它理解,簡單理解說知一解脫法即斷一煩惱法,可以這樣子解說了。然後【知一法即證一法】,是一個言說的教法,可以證得真實的法。因為你要記得舍利弗是大羅漢,而且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然後【知一法即修習一法】有沒有?他是這樣子去就做的,而且【究竟於法,於大師所得淨信,心得淨。】他什麼意思?他說我不但聽佛講法,而且佛越講越深他都可以聽得懂,他不但聽得懂,而且他有照這樣去做,他不是天天回去裝作沒事,他要這樣去做,而且做了之後怎麼樣?確實也達到那樣的結果和效果,而且他確實已經證悟了,而且他確實也斷了煩惱,所以他是依自己的怎麼樣?親身的體驗,不是只是說一說理解,他是以親身親自的體驗。這樣了解嗎?那你說那佛陀沒有說那些話,那些法不管,但是你現在說出來的這些確實是我真正,你這樣講確實有達到他這樣的效果,所以可以證實說以我的本身來講佛陀是本實不虛,這樣可以嗎?

問:師父,那麼這是這時候的舍利弗他是一個什麼狀態?阿含羅呢?還是他是進到什麼?

師父:他是大阿羅漢。這個時候他就已經是大阿羅漢了,已經是說見屍所有的煩惱都斷盡了,而且他不只是大,我說為什麼叫大阿羅漢呢,因為這種阿羅漢他是什麼?他不只是他把煩惱斷滅降伏成阿羅漢,而且他智慧高,他可以替佛說法,替佛教導弟子,這樣了解嗎?好,那也就是說他現在依什麼,他依說很簡單,我不知道你的境界,他永遠因為除非他成佛,但是他現在是你的境界是藉由你的口說講出來的,對不對?你講出來之後我是依這樣子的聽授,而且我能了解,我不斷的了解,而且我照這樣去做,我不但是這樣去做了,而且怎麼樣又體會了而且證悟了,的確實你講的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他是親自體會到的。這樣各位了解嗎?嗎?

問:師父我再問個問題。那麼他如果要比較各種各樣的法的話,那麼還有其他比如講除了佛法以外,還有其他法,其他教啊?這個舍利弗是不是?

師父:你問得非常好,舍利弗以前是大外道,他還沒跟佛陀弟子之前,他以前的智慧就非常高了,而且他是辯論第一的。以前他父親,我以後我再講舍利弗的故事的,舍利弗他爸爸跟他媽媽都是很偉大的論師。這樣了解嗎?以後那個很有趣,那個故事非常有趣。他有一個比較。而且他還沒跟佛之前,他本身也是外道,跟着外道出家修學,而且智慧辨證非常高。所以他知道,你問的非常好。所以你必須知道說舍利弗他的怎麼樣,他本來他是怎麼一回事,我簡單講一下就好了。我簡單講一下舍利弗的爸爸是怎麼樣一回事?有一個人,舍利弗的爸爸,舍利弗的應該是爺爺了。爺爺是那個城裏面最厲害的論師,然後辯論所向無敵,這樣了解。然後國王就封他很多地啊,豪宅的,什麼都有這樣子。然後不久之後,不久之後,這個城來了一個另外一個很厲害的論師,這個厲害的論師,厲害多厲害到怎麼厲害呢?我們在台灣有一個比較不好聽的話,叫做厲害到非常臭屁。好。很會誇張自己多厲害,他厲害他怎麼樣?他進城的時候頭頂火爐,頭頂火爐,頭頂火爐,然後肚子用什麼鐵片綁住。你知道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個讀書人,不知道叫什麼名字我忘記了,他在太陽底下曬肚子,你沒有聽過這個故事?有一個讀書人還是你知道他是誰,他在太陽底下曬肚子,你沒有印象。然後曬人家說你為什麼在太陽底下曬肚子,然後他說我飽讀四書裏面的學問太多了,如果不好天氣拿出來好好曬一曬的話,恐怕在裏面會發霉。你們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中國的?

答:蘇軾。

師父:反正我不知道是誰,忘記了。有點印象,蘇軾嗎?反正就當是蘇軾好了。反正他也是很有學問的,沒關係,誰都一樣。聽過了?我這樣一講就聽過,到底是誰我忘記了。不過那沒關係,反正那也不是佛教的。我說這個人已經有夠怎麼樣愛炫了,但是跟我說印度論師比起來那差遠了。他說什麼,然後人家問說你為什麼大白天的進城然後上面用火爐,他說你這個城市一片暗淡,沒有光明,所以我必須要用火爐。那人家說你為什麼肚子要綁鐵片的?他說我這裏面的學問太多了,不綁鐵片會爆出來。這個人真的是有得夸。他為什麼說大白天人家問他大白天為什麼你用一個火爐說這個城市暗淡,他意思是什麼?

答:沒有智慧。

師父:你們這個城市沒有一個有智慧的人,所以全部叫做暗淡。人家就很生氣,然後就傳到國王的耳裏面了,耳朵裏面了,然後就怎麼樣?然後國王就很生氣,說怎麼可以說我的國家城市裏面是沒有智慧的人,好,找誰?找第一論師去跟他辯論,對不對?好,結果第一論師就是舍利弗的爺爺去了,怎麼樣?輸了。那個點火爐不是假的,那是真的,他真的有智慧。輸了這個國王就說很高興,又來了一個大論師太好了,然後就要封地,田宅了,豪宅什麼都給他,旁邊的大乘說你這樣不行,你要是來一個給一個,下次又來一個又說他很厲害,你不是30:09對不對?國王說怎麼辦?他們很簡單,把輸的那一個怎麼樣給他,那問題大了。所以你知道輸的大論師他怎麼樣?他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這個輸的大論師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講到這裏知不知道是要講什麼了嗎?當然是做女婿啦,一個兒子一個女兒當然是做女婿。

答:教導這兩個小孩以後……

師父:沒有,因為這兩個兒子女兒他都很會辯論,而且頭腦都很聰明。所以大論師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說,我要是這樣子我的田宅財產都被剝奪,那很簡單怎麼樣?他去跟論師說我女兒非常聰明很厲害,我是把女兒要嫁給你,然後論師就看一看,這個論師當然知道說雖然這個論師輸給他,但是也知道他很聰明,女兒應該也不賴.我是說不賴裏面(頭腦)這個不賴,我不是說顏值不賴。因為他是論師嘛,所以他們就怎麼樣結婚,就給他結婚,這樣就怎麼樣兩全其美。結婚之後所生下的就是誰?舍利弗。所以接下來的舍利弗是怎麼樣?集兩邊的基因,好,接下來的故事那我們有空再談。這個老論師的另外的有一個兒子對不對?兒子後來也成為佛陀的弟子,叫做長爪梵志,他就變成是舍利弗的舅舅了,他後面還有故事,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談,這樣可以嗎?所以舍利弗的智慧本身就會很高。然後他這樣講完還沒完,我看後面還有沒有還。講完還沒完喲,舍利弗又舉,如果他只是這樣講,那講一半。印度的論師辯論的時候很喜歡做什麼?舉例,舉例更有說服力,對不對?舉例,接下來他舉一個例子,【世尊是等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世尊!譬如國王有邊城】什麼叫國王有邊城?邊城就是說在守邊地的地方的有一個城,在守邊地呀,比如說我們的西域邊地有一個城,這樣子。然後呢,小城當然不是大城,邊城當然的是小城。然後呢【城周匝方直】有沒有?四四方方的,【牢固堅密】為什麼邊城,因為邊城就是一個堡壘而已,對不對?它當然要堅固牢密。【唯有一門,無第二門】因為為什麼?它是一個小城,是一個堡壘,是一個castle,有沒有?它不是一個很大,很大當然不會只有一個門,所以他說邊城。【唯有一門,無第二門,立守門者】怎麼樣?他只要放一個守門的人然後在門邊,【人民出入皆從此門】對不對?你不要說有沒有跳牆的,一般都跳不過了。那個牆很高,他就特別跟你講是怎麼樣堅固牢密,你不要想說學校隨便跳過。人民皆從此門,怎麼樣?【若入若出】。你進去也從這個門你出來也從這個門,【其守門者,雖復不知人數多少,要知人民唯從此門,更無他處。】【要知人民唯從此門,更無他處。】什麼意思?這裏面的人民或者守軍或是任何人要出出入入就只能從這個門,對不對?那我問你,舍利弗講的譬喻跟上面有關係?誰來看看?

答:世上只有就這樣一個法,並沒有其它法門。

師父:他不是這個意思。什麼意思?

答:就是說所有的法,他就相當於一個守門人,他所有的法他都經或者他知道,或者說他經歷過,所以他才能說法之分齊。

師父:有這麼點意思,有這麼點意思,有沒有更精確一點?他講守門人,然後你看特別講,他講守門。守門就是意思就是說這個人沒有進去。他說【立守門者,人民出入皆從此門,若入若出,其守門者,雖復不知人數多少】不知道城裏面的人數多少,因為他沒有進去,但是要知人民,唯從此門,更無他門。什麼意思?想想看。

答:那個人是舍利弗。

師父:那個守門可以是舍利弗,沒錯啊。

答:他說,他雖然沒有到佛陀的那個境界,就是知道那個佛陀,因為佛陀說他沒有到那個心嘛,你也不知道我的境界在哪裏。

師父:對

答:但是說我雖然沒有到你的境界,雖然進到你的境界,但是所有人他是過程,如果進到的人,因為我都看着他們進去的,所以我知道到底什麼人可以進去,所以我了解。

師父:不是可以進去,就是說……

答:我知道什麼辦法能進去,所以我可以做比較。

師父:很接近了。也就是說他雖然不知道裏面,他知道這些人,但是他並不是因為他進去裏面看,進去裏面數,他沒有進去,也就是說佛的內心境界他不知道。

對不對,但是他從哪裏?從佛能表現出來的身、口、意,他就可以知道佛的境界是怎麼樣。他守門的他雖然沒有進到裏面去,他沒有一個一個去數一個一個去看,但是他守在前面就知道你這個城裏面大概多少人,大概都是什麼樣的人,這樣大概了解嗎?他這個比喻意思就是說我雖然沒有進去,但是從佛所講的法,佛的身表現,佛的意表現,我就知道說佛的狀況大概到底是怎麼樣。

問:你一個要想要想入法之前它有一個門檻,我必須要,這是最初的一個檻。

師父:他意思倒不是。因為他之前,你之前故事沒聽到,他主要是說因為佛陀,因為舍利弗讚嘆佛,對不對?那麼佛問他什麼問題?佛說:我內心的境界到哪裏你知道嗎?他說不知道。但是你不知道為什麼你可以這樣讚嘆我,佛是這樣問他的,你既然不知道你憑什麼可以這樣讚嘆我?那舍利弗怎麼回答?因為我通過你所說的法,你的身、口、意,你所說法,然後我了解,然後我怎麼樣修行讓我親證,對不對?這是第一個。只是他的親證,但是他不夠,他還要用譬喻在理論上證明,雖然他沒有親自到佛的境界,但是佛的大概狀況他是可以推論得到的。就是用這個守門喻。

問:但是我覺得是師父你講過的,你講,你如果是阿羅漢,你也是阿羅漢,大家都知道。

師父:是。

問:那麼你是大阿羅漢,那麼也要是對方也要是大阿羅漢,那麼相互大家就知道了。那麼現在如果這邊是佛,那麼舍利弗也要是佛那個境界才能知道佛這個。

師父:才能知道他真正的境界,對呀,但是現在舍利弗說我不知道,他不知道哦。

問:那還是應該他很多地方佛還是,他還是超越的。

師父:當然佛是超越的。但是現在關鍵是說舍利弗為什麼可以這樣讚嘆,他解釋給佛說我為什麼可以這樣讚嘆。舍利弗說我並沒有說我可以到達你的境界,了解你內心,舍利弗我沒有這樣子講。這樣你了解嗎?你可以知道嗎?

問: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他也能知道的話,說明他自己也能形成到佛那個境界?

師父:沒有,他說他不知道。你要先知道,舍利弗說他不知道,但是他是從佛所講的法,還有佛所顯現出來的身、口、意,然後他依佛講的法去了解、修行、證悟,然後到達一定的境界,但是並不是跟佛一樣的境界。然後接下來除了他自己有證到這樣一個基本的境界以外,他還用一個理論上的比喻來說明他為什麼可以這樣子做。這樣可以嗎?你想想看。

問:他就是說,他說他認為這個城只有這一個守門,只有這一個門,本來就是一個假設嘛。為什麼所有的就是一個門,而且他作為一個守門者,他這裏面就假設了,所有人如果想得到一定是通過一定要看他這個境界。

師父:對,通過這個門。

問:他其實已經說只有這條路,只有他是這個境界的才可能得到更高的法。這個裏面也是一個假設的,他不能被其他的外道,尤其這個城裏面其他的門應該……

師父:對對,他已經假設說只有一個門了。也就是說佛的內心境界就像這個城裏面的東西。

(中間斷了)

答:他講出來的那些法,所以法之分析。所以他也沒有自己的規定。

師父:對。也就是說他沒有進去裏面看,所以他不知道裏面是怎麼樣,那個叫做心之分齊沒錯了,但是你只要人走出來他就看得到。這樣了解嗎?你如果說那裏面城,為什麼他前面已經設定這是一個小城,它不是像一個北京城那麼大的城,那這個小城可能就幾十個人,它就是一個門,然後你守在那個地方。他已經把這些條件都設定好了,這樣各位了解嗎?那這是比喻,你比喻你要知道說他到底要講的是什麼。那你要想說如果有一個人他永遠不出門,你這樣子就不了解他比喻到底要比喻什麼呢,這樣可以嗎?

答:因為邊城本身就是一個關,而且裏面的人民必須走出走出。

師父:對對對,而且裏面的人民本身類似像守軍,就是人不多,而且必定要出出入入。你們想想看這個就是舍利弗的一個智慧,那麼後面當然還有,但是還有的不重要就是說,後面的佛就讚嘆他讚嘆說:舍利弗真的是智慧第一。這樣各位同學有沒有什麼問題?他舉的邊城的比喻,除了說他自己是因為聽佛聞法,然後慢慢修證以外,這個就是一個論師厲害的地方,他還怎麼樣?還舉例,而且在理論推論上證明說可以是可以這個樣子的。那我舉一個例子,今天你坐在師父教室門邊快要上課了,對不對?你坐在這邊,那我們不要說有人會從旁邊溜進來,我就不要這些吹毛求疵,對不對?那麼有五個人從這個門進來,那師父問你說教室裏面來了幾個人?你會說幾個人?五個人。師父會不會說?誰說的?你怎麼知道?你要不要進去數數看?你說:不用,師父我怎麼需要進去數?我一直都坐在這裏,從中午就一直坐在這裏,那就是五個人進去而已。那你為什麼能確定?因為我在門口待着,進去一個數一個,我就知道了,我不需要到裏面去看了。這樣了解嗎?舍利弗意思就是說城裏面就像世尊的心境的境界,我沒有進去看,所以實際上怎麼樣我沒辦法真正的體會到,但是因為我守在門口,所以心之分齊我不知,但是法的分齊只要出出入入的我就知道。這樣了解嗎?好可以嗎?這就是舍利弗智慧的地方。

好,其他有沒有什麼問題?

問:師父,他還是不是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說,是因為他這個城相當於佛的智慧,因為他沒有第二門,所以他儘管不懂裏面有多少,大概目前他知道出出入入,那麼這些人知道這都是正知正法,沒有一個是這個是?

師父:這個是比較延伸性的了。我問你為什麼只說就一個門?

答:反正他遇到的這些出來這些進出,他知道這都是正知正見。

答:沒有,不用這樣引申太遠了,不用這樣引申。我問你就是說他為什麼說設定,他舉這個例子有一個設定的前提,他為什麼說只有一個門?

答:法之分齊。

師父:不是。因為你如果沒有做一個門,人家會說如果他從其他門走呢?所以他要舉這個例子要把所有的前提假設好嘛,對呀。那你要是矮矮的如果他爬牆出去,所以你要看說他把一個這個前提先假設,邊城就不是大城,城周匝方子,就是沒有一些可以什麼隱隱諾諾隱隱藏藏的地方,【堅牢密固】就是你沒有辦法隨隨便便去爬去鑽或者是什麼破洞,因為你如果胡扯說如果破洞呢,如果從哪裏鑽進來呢,對不對?然後【唯有一門,無第二門,立守門者】而且他叫【人民皆從此門】出出入入,這樣了解嗎?他已把這些前提都設定好了。那這個門,【守門者雖復不知人數多少】但是【要知人民唯從此門】這樣子他就了解他的狀況到底是怎麼樣,【更無他處】有沒有?這是一個比喻。這樣知道嗎?還可以嗎?他是比喻就是說我雖然沒有進去,但是我所知道的是用這樣的一個條件跟狀況下,我可以推論出世尊的法的分齊到底到哪裏?這樣應該容易明白?

問:主要是他說那個世尊法之分齊,是講這個舍利弗他現在的程度就是在法之分齊這個程度,還是在法之分齊以上?

師父:他至少到法之分齊的這個程度,他至少到。對不對?但是世尊的內心,佛的內心到底到什麼程度他是不知道的。他知道他就是佛了。這樣可以嗎?好。有沒有什麼問題?回去思考看看,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而且我覺得舍利弗非常聰明,他舉的這個例子,我是個人是覺得非常的好。

問:我只是非常好奇,一開始的時候就引述舍利弗讚嘆世尊的,後面世尊就問他問題是打問號。師父的第一個講舍利弗他所說讚嘆世尊的,然後最後打一個問號,那是從整個劇上來講,因為我是說

師父:哪裏?

問:最後【況復過上?】然後打個問號。

答:反問吧。

問:這個地方是求證佛說我這樣子說是對不對?還是因為?

師父:沒有,這個要句號了。對了,這個句號。

問:就是因為這是舍利弗自誠心,那是說後來心裏有點肯定對不對?

師父:這個是句號,這個是句號,因為舍利弗是肯定的,舍利弗這句是肯定的。還有其他問題嗎?可以,好。如果沒有,我們繼續來看。

第五節——根本教法

我們已經把《阿含經》的前行的各種狀況,還有在《阿含經》裏面佛怎麼教學,佛怎麼教學已經都講完了,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說大致的了解一下那《阿含經》裏面的根本教法談的到底是什麼?很概要的來看一下,那以後我會慢慢在細節上再講。那在講他根本教法之前,你們抄之前,我想問你們一件事:剛剛對於世尊的教學方法,還有師父所列舉的那些故事,你們對《阿含經》裏面佛的教學方法有什麼心得嗎?有什麼新的感觸嗎?有什麼跟你們以前所理解的認知的不一樣的地方嗎?

答:我感覺他這個就是從《阿含經》前面師父講這些,我覺得他這個就很樸實,很接地氣。

師父:很什麼?

答:很接地氣。

師父:很接地氣?

答:很樸實。

師父:很樸實我懂,很接地氣是什麼意思?

答:很貼切。

師父:很貼切是不是?

答:很接地氣,很生活化。

師父:很生活化那個叫很接地氣。然後為什麼不很接人氣?你說第一個很樸實對不對?不誇張不炫耀。第二個很生活化,很現實化。佛就像一個怎麼樣人間導師一樣,對不對?他不是用什麼神通或者49:30或者什麼來幫你摸一下,然後你怎麼樣。他是怎麼樣?像一個老師一樣,一個大導師一個老師然後來怎麼樣?來諄來怎麼樣?諄諄教導,諄諄教誨,告訴你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修,勸你應該怎麼做是不是?你是不是有這種感覺。那你呢?

答:我感覺他的教法有點什麼,他是想通過一種互動的方法引起你的思考,因為只有通過你的思考,你才能真正的明白這裏面的一個道理,通過一種互動。

師父:對,就是佛陀不單是說每次都他講,佛陀很多時候是怎麼樣叫你講。你可以問,你不問他問你,是不是這樣?所以是我以前就說師父的教學方法是佛陀的教學方法,我是從佛那邊學的,我就不是自己瞎扯了。這樣子是吧,證據了。以前師父一直沒有時間拿證據給你看,這樣證據對不對?師父是不是常常問說你們有沒有問題?有就可以問,你不問那換我問,是不是?我問我就你來講講看怎麼回事,是不是常常這樣,這樣才能刺激,不然你在裏面打瞌睡我也不知道你在幹嘛。你頭沒晃,眼睛看着我,我以為你很認真,但是我怎麼知道你心裏在想什麼,對不對?他有沒有被我叫到嚇了一跳的?有呀,以為師父不知道你在打妄想。好,還有嗎?你就覺得就是說佛陀是一種非常互動式的,對不對?這樣可以刺激我們這種思考。還有沒有?你有沒有什麼感覺?你是最近兩次才來。

答:今天講我第一反應就是說,他這個就是問題和解決問題,然後再刺激他思考,就是說佛陀教學方法非常的很直接。

師父:很直接,對呀。不是光他講我們自己記筆記。佛陀很會問問題的。

答:我覺得還有一個感觸就是說,感覺他是一個非常理性的去教授,和當前很多佛法是一個,感覺這就是更強調宗教信仰的信,是很不一樣的,我覺得基本上是一個本質的。

師父:對,這是《阿含經》的特色,也是佛教的一個本質。但是我不是說你信仰或是說你比較感性的不是說不對,而是說你可以了解說,佛教的本質它顯現出來的特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樣了解?當然我們有些人你沒辦法施考太多,或是有些人說他情感比較重,你可以用信,可以啦。但是你一旦進來之後,你要往上提升一步的時候那就必須要去碰觸到佛法的本質,不然你進來後我就一直都在這個層面上,你進來佛教就一直在這個層面上,你從不去思考,你就一直維持在信仰的層面上而已。但這個可能不是佛,可能就離佛法的本質還差一還差一點。你要往上你就是要去碰觸到佛法的本質,碰觸到佛法的本質,這個東西就不能怎麼樣?思想懈怠。我們講懈怠,不是說你現在不拜佛了叫懈怠,你不打坐的懈怠,當然這都是懈怠,你不聽經的懈怠,我告訴你,你如果布施考,這才就是很嚴重的修行上的懈怠,叫做思考懈怠,思想懈怠,你還是你上次是跟我師父講什麼思想懈怠嗎?思想懈怠是學佛一個很大的障礙。好,來!

答:所以我就覺得他辯論,大家這種教法就像在老外這種說法——Brainstorming,就是腦袋的激盪,激盪以後才會可能有生還。

師父:這個叫做動動腦,筋急轉彎,不過跟外面那種急轉彎不一樣,動動腦,要刺激要想,而且後代的唯識學論師他們也是這樣,他提出一個理論,意思就是說你思考之後種子的薰習才會怎麼樣?才會強呀,你布施考薰習的種子弱,你經過思考辯證動腦之後所做的東西所思考的東西才會強。

答:我覺得也不僅僅是思考,而且還要用到你自己身上。

師父:還要去實踐,當然啦。但是修證實踐你必須要思考,你要是做錯,你必須要思考說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我雖然是對,但是到底哪裏出問題了,這樣了解嗎?還有沒有其他同學?答:師父我的體會是,我覺得佛陀這種教學方式能夠體現了佛陀他的一種自性,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的話可能體現了這種他能夠,就是從他的弟子,然後還有廣大門的接收各種各樣的思想,能夠對他說的這個(信服)。

師父:對對對,你各種思想進來都沒關係,但是你經過這種激盪之後,人家不是說真理越辯越明,很多辯論到最後,有的弟止觀念是錯誤的,辯論到最後會被佛陀指證的,對吧。很多其他宗教或者是原本宗教,婆羅門或者是什麼其他沙門什麼有些都進來,對不對?進來他有他的想法跟看法,但是你在受教的時候他就會提出來,那在這樣的各種不同的不斷的激盪,然後辯證之下,佛陀的真正教理正確的觀念理論它才會浮現出來。好,以後慢慢我們會再舉很多例子,在辯論當中有些外道跑來跟佛陀辯論,到時候辯輸了,皈依了。好,所以這個就是《阿含經》的特色。還有沒有?

答:因材施教。

師父,因材施教?對!佛陀有時候會看各式各樣的人,這跟孔子有點像,不是說每個人來說了脫生死,世事無常,不一定了。有些人他來他講什麼?講端正法,講說你只要把善惡思維先分清楚,先修布施先持戒,不是說一下子你就去解脫,就去叫你離開家裏來出家,他也不是這樣子。因材施教,也是一個很大的佛陀的教學,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沒有。

剛剛已經把佛陀的教學大概講完了,我們現在來看教法的根本內容,好,基本教法的內容,其實有些內容你們應該大概都知道,只是說還不夠貼切,我把這些內容更貼切,更有系統的講給你們聽。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雜阿含應該知道什麼是雜阿含的了吧?好,如果後面有來的同學不知道沒關係,回去把師父前面幾集聽一聽。但是從第一集就開始聽的人你不要跟我說「我不知道什麼叫雜阿含。」然後好像師父好像沒聽過,我說你第一集有沒有來?有。中間有沒有來?都有。那到現在你不知道雜阿含是什麼。回去看看。雜阿含的修多羅,有支道修多羅是什麼嗎?長含七經對不對?雜阿含的修多羅是第一結集的內容,沒有問題吧?

第一結集、第二結集師父都講得清楚,那麼雜阿含的修多羅的內容就可以代表人間佛陀,講的是人間佛陀。你不要跟我說什麼佛到什麼兜率天,到哪裏去講法,去哪裏或到什麼哪裏講,或者他方世界……不要講這些,我講人間佛教。佛人間佛教可以代表人間佛陀的什麼?根本教法。代表,所以雜阿含的修多羅可以代表人間佛陀的根本教法,佛法的一切甚深義從此出。所謂的甚深義包括大小乘,一切教法,我說甚深義都從這裏出,以後我會講。大小乘它的分別不在法的分別,不在佛法,佛法本身,法本身沒有所謂大小,發願發心才有大小。法的本身並沒有大小,這樣各位了解嗎?諸法實相唯有一個,沒有大跟小,這以後我們慢慢談。所以一切甚深義都從這裏出。那麼修多羅的內容,修多羅的內容以前講過,我要再複習。因為這個跟我們現在講的很很貼切,很重要,很關鍵。

五陰誦第一:陰相應(178經),這個是修多羅的內容。

五陰誦,陰相應178經,也就是說有178經都在講什麼?五陰或叫做五蘊。這裏的五陰就是五蘊。好,我再講一次這裏的五陰就是五蘊。玄奘大師喜歡翻成蘊,所以《心經》第一句叫什麼?【觀自在菩薩,行深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有沒有?所以這裏的陰相應到了大乘經他還是用陰了,還是用。它只是翻譯上有些用陰也是要用蘊了,他還是照樣沿用的。這樣各位了解?所以你懂得你以後去讀《心經》,你知道他五蘊在講什麼了,不然你背了一輩子,你不知道說人家說照見五蘊皆空時,師父是拿哪五蘊?你不知道就跟他講什麼,叫五蘊就是什麼,你會亂扯什麼,五蘊就是什麼?金木水火土。有的會這樣胡瞎胡瞎扯的。我不是瞎編,我真的聽過人家這樣講,講什麼五蘊我們中國的什麼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這個都是共通的,中國這樣講,所以印度也這樣講,他說講來講去都是一樣的東西,就會這樣胡編瞎編的,好,這個就五蘊。

第二個叫做六入處誦第二,叫作入處相應,講十二處的。雜音頌第三,裏面有包括因緣相應。因緣相應在講什麼?講十二因緣,講緣起;諦相應,四聖諦;什麼?界相應,十八界相應或六界,後面會講。還有受相應,哪一個受?受、想、行、識的受。你說師父前面也就五蘊,這邊還是受,因為受很重要,它特別有體。接下來什麼?道品誦,有沒有?道品誦第四,道品中裡面包括什麼?念處,四念處;四證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知、八正道,安那般那,還有學相應是,什麼學?三學,戒、定、慧三學。還有什麼?不壞進,不壞淨就證初果,不壞淨是指證初果。這樣子看來你們會看到什麼?這個就是它的重點了。《雜阿含經》裏面的重點,你們看到的是看到什麼?看到這個對你,你感覺說第一個印象印出裏面說原來《雜阿含經》裏面修多羅了,我一想,你想你看到哪一個?你看到什麼?你對哪一個裏面比較觀念比較或是對你印象比較深?還是都很陌生?有嗎?

答:因緣相應比較深。

師父:因緣相應比較深,為什麼?

答:比較熟。

師父:因為我們常講果叫什麼?講因緣,講因果對不對?人來到這個世間就是有因有緣,我跟你結了不少緣,我們過去生中可能有很多緣,對,好。一般這樣講是沒錯,但是它有更深的道理的。是啊沒錯啊,你看到這個因緣,佛教講因緣對不對?沒錯,還有嗎?

答:戒、定、慧。

師父:戒、定、慧三學,對不對?我們講佛教修行就是戒、定、慧三學,還有嗎?還有誰?你看到哪一個給你的印象,你直接感受,我知道,我好像有接觸過。

答:六根。

師父:六根,這個以前你們常聽師父講對不對?以前來上課一定聽過了六根,內六處外六觸對不對?有六根然後六境,六根對六入處。但是如果新來沒有聽過,那就沒關係。還有嗎?這些看似有點相似,有些東西好像有點知道,因為很多教法不管大乘、小乘或者師父講經多多少少會講到,多多少少都會講到這些東西。這些你們不要小看它,這些是教法的根本,也是《阿含經》修多羅的根本,教法的根本。你把這些弄熟了,你就讀任何經,或是修其它任何法門都容易,這些是根本。這樣了解嗎?好,有沒有什麼問題?沒有,我們來看。

可歸納,從剛剛那些都是修多羅的內容,這些就可以歸納為,歸納為什麼?下面的主題,歸納為下面幾個主題。

第一個可以歸納為蘊、入處、界三科,對不對?五蘊、十二入處、十八界不是講意處界,對不對?還有緣起四諦,對不對?緣起四諦,剛才講了因緣,因緣就是在講緣起的。剛才沒有一個叫做諦相應的?諦相應在講什麼?講四聖諦,那因緣裡面包括緣起跟緣生,四諦,諦相應講四諦,就講苦、集、滅、道,對不對?這就是《阿含經》的修多羅了的內容。那麼還有什麼?蘊處界,緣起,四諦還有道品。道品就是什麼?修行的方法啦,對不對?道品就是修行的方法,它有三十七道品。知道什麼三十七道品了吧?剛才念的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斷又叫做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到這裏,你們算一算到八正道,聖到八正道到這裏有沒有三十七?有沒有超過還是不足?剛剛好,剛好三十七道品,你看,有沒有?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實際上就12的嘛。然後五根、五力,10那就是多少?22, 22加7多少?29。29加8 ,37對不對?三十七道品。好,所以你看三十七道品,有沒有講三學?戒、定、慧,三學就是學相應。還有安那般那,還有四不壞淨:佛、法、僧,不壞淨。你看嘍,師父教你們打坐都教什麼?安那般那。師父一直告訴你們說安那般那多好你們都不相信。你們覺得說,這個大家都懂,這個師父教這個沒什麼,也沒有什麼更高、更鈍、更妙的,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更……我告訴你,在《雜阿含經》裏面就是列出一個叫做什麼?安那般那相應,安那般那相應,這個有一個應,安那般那相應。它特別提出安那般那,就是它把三十七道品講完之後,特別強調的一個安那般那,三學不壞淨,它被特別列出這裏,這不是師父自己列的,這是《阿含經》裏面的內容哦,這樣了解?所以安那般那它重不重要?重要,當然其他的修定的方法都重要,但是佛陀特別重視安那般那。因為這是古代那些佛教的弟子,佛陀弟子們,出家人特別在修的,打坐禪修的方法就是安那般那。那師父以後在這裏面會不厭其煩的再教你。然後四不壞淨,對佛,對法身,對戒的不壞。這個是至少初果,這個是在講果位,以後我們慢慢會講。講到這裏有沒有什麼問題?

問:緣起和緣生,生和起就是一個意義?

師父:感覺上就一個意義,我後面會講,不用緊張。因為這些我都慢慢一個一個講,我會把這些大體上先講過,然後我們再從道品上來講,然後講到道品在講正見講慧的時候,會把這些做更深入的分析。緣起跟緣生是不一樣的,我後面會慢慢講。有沒有問題?到這裏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好。這個只是列出來告訴你們說,《雜阿含經》它的修多羅相應到底是哪些內容。如果你這個地方有問題,還是前面沒來的同學回去,只有幾集而已,你不要等到二三十集你要再來前面看,你越想越累,二三十集往前面看。現在是第幾集,好像七八集而已是不是?8集,第9集,還沒超過10,沒關係,你回去後面再好好看一看。很快的,你要到三十集再看,我告訴你你想到都累。

好,上述的主題的關係可以做如下圖的安排(看視頻01:09:18)就是緣起跟四諦。就是剛剛那些到品,還有剛剛那個修多羅的,《雜阿含經》修多羅的內容,蘊處界相應,道品相應,蘊處界相應,然後因緣四諦相應,還有什麼後面的道品相應,整個可以怎麼樣安排成這樣子的內容。所以佛教的根本教法如果要講的最簡潔的叫做緣起跟四諦,緣起跟四諦。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法,法則、教法。緣起的流轉跟還滅都可以說是緣生。緣起是法則,緣生是現象,我後面會講的更細。我再講一次,緣起是法則,緣生是現象,緣生有身心生命的流轉,還有身心生命的還滅。那流轉了,身心生命的流轉就是苦集二諦,苦集二諦,苦集二諦,集諦可分為惑跟業,那這個苦集二諦呢?惑業苦呢可以用什麼來說明呢?可以從時間的當下來講的惑業苦就是蘊處界。那麼如果從生命前後的怎麼樣?流轉上來講,就是十二有支。這樣你知道它蘊處界在講什麼?如果從當下現在,當下來分析我們的人生是苦,來分析我們苦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什麼?煩惱。我們煩惱會造業,那煩惱為什麼會是苦?它的說明就是蘊處界的當下。從蘊處界來說明我們人生是苦,我們有煩惱,有造業就會是苦,這是蘊處界當下,當下就是苦。那麼如果從時間前後輪迴,前頭為什麼我們生生世世的這種輪迴來講的話,這種生生世世輪迴來講的話,他就是十二有支,後面內容我會講。那麼我們有這樣子的生死的輪迴就是因為有煩惱了,造業了,好,那麼接下來要怎麼辦呢?好,我們必須要修行,修行就是道品,修行就是道品。修了道之後呢我們就可以滅除煩惱,滅除苦,然後到達什麼?涅槃寂靜的境界,那這個就叫做不壞淨的說明。好,這個圖非常重要,要抄一下,因為它把整個系統,佛教的系統,根本教法的系統都縮在裏面。

問:那個十二有支就是十二緣起嗎?

師父:就是十二緣起,那十二緣起有時候又叫十二有支。因為它為什麼叫十二緣起呢?你看它把緣起跟這十二整個放在一起,因為從流轉面來講,有沒有?從我們的流轉面來講,它就是叫做十二緣起,那麼從它的現實狀態來,它從現實狀態來講叫做有支,每支它都有它的一個作用,所以叫十二有支,這十二有支因為它是緣起的流轉嗎?所以又叫做十二緣起。好,我等一下分析你就會清楚。這十二有支就是十二緣起,沒錯。講到這裏有沒有什麼問題?

問:就是說最後講的不壞淨,就是說它是不壞的是吧?就字面上來理解還四不壞淨,

師父:這個淨又叫做信。這個不壞淨就叫做不壞信。這個信哪。為什麼?好,我現在問你們一件事,為什麼這不四不壞淨,這個淨又叫做信呢?誰能回答?上過師父的課絕對能回答。為什麼師父講說這個不壞淨有沒有?這個四不壞淨又叫做四不壞信,為什麼這個淨又等於信,相信的信,誰能回答?尤其是上過《俱舍論》的應該要能回答。你們手上都有本《俱舍論》,來,誰知道?你知道嗎?

答:不記得了。

師父:你知道師父的問題嗎?

答:知道,不記得了。

師父:你知道嗎?

答:有清淨的心才能夠有信,正信。

師父:你不錯哦,你用字面上就可以猜出答案。來《俱舍論》有一個心瑣法的地方,心瑣法有沒有看?你們也要翻翻看。翻到心瑣法,大善地法裏面翻到100,翻到59頁,翻到59頁有沒有一個表? 59頁旁邊有一個表,58那個地方有一個表,那個表有沒有一個叫做大善地法?有沒有看到?心瑣法有一個大善地法。有沒有一個信?有沒有看到?這個信?有,好,那麼我們由這個信我們去翻翻,我看這個信到底在哪裏?大善地法, 92頁是不是?信,論中對信的定義叫做令心成淨,於第十業果中現前許可,所以叫做什麼?心淨為信,有沒有看到?92頁有沒有看到?這是阿毘達摩的定義,但是這個定律不是亂定的,這是依這個來定的,所以為什麼四不壞淨又叫做四不壞信,因為信是以心靜,心清淨為信,這樣了解嗎?那麼與第十業果中現前仍許,有沒有看到?仍許是什麼意思?允許認可。但是這個認可不是一般的,只是你說對我就對,而是什麼?生人樂意,是真實的清楚明白理解認識之後的認可。我再講一次,這裏的認可是真實清楚明白理解之後的認可,那怎麼樣才能真實清楚的明白呢?心無疑惑。那你說是怎麼樣才能達到心無疑惑呢?就是你要去學,要去想,要去了解,有問題要解決,有問題要提出來,有問題要問,問了之後師父回答還是跟同學討論之後解決了你內心就沒有疑惑,你就是真實的了解了。而不是說你不了解裝作了解,有疑問也不問,然後就這樣得過且過,那你怎麼能真實的了解?所以這裏的信就是真實的了解的意思。然後這個不壞淨叫不壞信,就是說信的不壞,真實信的不壞要到哪,要到什麼境界你們知道嗎?初果,要到初果,斷根本煩惱才能對三寶,勢必還有界才產生真實的信心而不疑惑,要到初果。

問:初果是不是須陀洹?

師父:對,初果就是須陀洹。那就要斷三見,基本的身見斷掉。好,那這以後我後面會慢慢講。

問:就是說他達到不壞信之後是不是就真正能體悟緣起?

師父:對。要真能體悟緣起才能達到四不壞淨,我們話用另外一個說回來。

問:這樣話就跟那個緣起能統一起來。

師父:當然能跟緣起統一起來。

問:我前面是想問,就是說他既然是不壞的話就跟緣起有點衝突。

師父:如果衝突那就問題就大了。為什麼說四不壞淨是對佛法僧的不壞,為什麼可能會跟緣起有關係?四不壞淨是對佛法僧戒的真實不壞信,那跟緣起有什麼關係?師父的問題是什麼你們知道嗎?他剛剛還問我說那四不壞信跟緣起會有什麼關係?佛是悟什麼成佛的?

答:緣起性空。

師父:當然,佛是悟,當然後面就是緣起必定是性空。我們如果講最簡單佛是悟緣起而成佛的,佛是悟緣起而涅槃的。那有沒有關係?也就是說當你達到四不壞信的時候,對緣起已經達到不壞淨了,對不對?那法呢?三寶。那法是什麼?佛法的根本就是緣起,緣起就是法的內容。那僧呢?僧就是把佛悟的內容還有法的內容傳承下來的嘛,然後教導大家的,對不對?你人真的悟緣起你還對三寶有懷疑嗎?因為如果要嚴格講起來,細節分析來,三寶就是緣起,緣起就是三寶,我敢這樣子講。因為佛是第一個覺悟到緣起的,對不對?那緣起,法的內容就是緣起,最根本就是緣起。僧就是把緣起的教法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一個教團。所以這四不壞淨就是緣起的不壞,對緣起的真實的不壞性,悟緣起就能真實,悟緣起就能斷根本煩惱。好。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有問題儘量問那,因為到這裏應該只是一個圖一個表,沒什麼問題繼續我們來看看。

第一,緣起法。緣起法是佛法的核心教法,緣起法是佛法的核心。一切的教法都是依緣起開展的。所以剛財施父強調好多,悟緣起即悟法。這經上有這樣的故事,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沒有列在裏面,但是我講給你們聽,有沒有聽過?見緣起即見佛,有沒有聽過?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那麼佛有一天到天上去說法,我們說是天上,但也可以理解說佛到其他地方去說法,然後很久之後回來了,這些佛弟子有好一陣子都沒有看到佛的,對不對?那麼大家都要去迎接佛陀,都要迎接佛陀。那麼這個想說,有一個叫做蓮花舍,蓮花舍,不是蓮花界。有一個叫比丘尼,佛時代的比丘尼叫蓮花舍比丘尼,她對佛非常敬仰,非常的尊敬。她說佛這麼久沒有來了,那麼我應該要去迎接佛陀,對不對?但我迎接佛陀我不要排在最後,我不要一大堆人,然後在擠在後面那麼跳來跳去看也看不到這樣子。好。她排在第一個,第一個碰到,第一個迎接佛這樣子。她是有神通的,她還沒真正開悟斷煩惱,但是她有神通的。她想想我要怎麼樣才能排在第一個,好,她變成轉輪聖王,那就是一個大國王,大國王就可以排在最前面,對不對?好,那麼同樣的有一個佛弟子,他也很想念佛陀,你知道這個弟子是誰嗎?好,有說須菩提有說舍利弗了,但是一般是以舍利弗哈。舍利弗也很想見到佛,因為大弟子有好久沒有看到佛,那麼舍利弗就想說我應該要,要怎麼樣要去見佛才對。但是舍利弗想說去見佛人那麼多,那麼我要見佛我應該依佛法佛的根本教義,和見佛的真實義義來見佛才對。什麼叫做見佛的真實義義?所以他有一句很有名的一句話叫做見法即見佛。見法即見佛這也是《阿含經》裏面一個故事。見法即見佛。見什麼法?緣起法。所以舍利弗就不去了。他見佛這個色身,肉身沒有太大意義嘛,他見的是真實的佛是什麼?佛的法身。佛的法身在《阿含經》裏最早是什麼意義,記得嗎?就是佛法,佛法的根本就是緣起法。所以舍利弗就躲在他的精舍裏面然後禪修入定,打坐觀緣起法。好,這就是舍利弗見佛的方法。好,佛回來了,很多人夾道歡迎了,又丟綵帶啦又放鞭炮什麼的。沒有那麼誇張了,真的,當然很多人去很多弟子都去。好,那蓮花舍比丘尼就排第一個,因為變成轉文聖王了。然後她看到佛很高興,頂禮說,佛你,看我對你多麼的敬仰,我對你的敬仰如什麼?滔滔江河裏綿綿不絕這樣。你看,我是第一個來見你的,你就知道我對你多敬仰。佛陀說什麼?佛陀說你不是第一個見我的。她說,啊,周遭四下我是排在第一個。怎麼會這樣子呢?佛說什麼?佛說舍利弗是第一個見我的,因為你見的只是佛表面的色身而已,這不是真的佛。舍利弗在精舍裏面,觀緣起法,所以舍利弗見的是佛的真身,就是佛的法身,所以叫做見法即見佛。這樣可以了解嗎?可以嗎?但是,以後中道有任何的什麼你們要參加,你不要跟我再說了。你不要在家裏說見法即見師父,所以我就是不需要去。第一個師父不是佛,第二個你也沒那麼偉大,所以有師父寧願你來見肉身。好,這個就是一個見法即見佛,所以他見什麼?見緣起法。緣起法就是佛法法的最根本的核心。好,所以緣起法是佛的根本核心。來,你看,我現在引的幾個經典。【諸賢!】第一個諸賢是吧?【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這是《阿含經》裏面講的。【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有沒有?所以法是緣起,是法的根本核心教法。還有第二個經,第二個經典,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故事。當然師父是撿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但是故事還很多來給跟各位來了解。【爾時,聚落主大姓婆羅門聞沙門釋種子】這什麼意思?就是一個有錢的大員外啦,這個聚落族,比如鄉長或者是什麼。婆羅門,他是婆羅門,然後聞,聽到。【沙門釋種子】是誰?釋家族的,釋迦族的沙門,那就是指什麼?佛嘛,就是指Siddhāttha Gotama。【於釋迦大姓】怎麼樣?【於釋迦大姓】釋迦族是當年尼泊爾裏面一個大族,一個大姓號。【剃除鬚髮,着袈裟衣、正信非家】什麼叫【正信非家】?正信離開家了,不執着於家了。然後【出家學道,成無上等正覺】他說釋迦族大姓裏面有人剔除鬢髮,剃頭哦,然後着袈裟衣。袈裟是什麼意思呢?你們知道嗎?誰知道?迦裟不是服典的意思,是壞色、壞色、染壞色,意思就是說你不能有太鮮艷的。你太鮮艷的花瓣染成暗淡的顏色,為什麼?你修行你要穿花花綠綠還穿金戴銀不行,對不對?像這種大紅的什麼,你必須把它染成壞色。所謂的壞色,深青色黑色或是木蘭,木蘭就是深紫色,就是比較深的顏色,表示你在食衣住行上不染着,這個叫做壞色,就是袈裟的意思。好,袈裟是壞色的意思,意思是把顏色染成暗淡不明,要破壞它的顏色,不能穿得花花綠綠,這樣子怎麼紅的,大紫什麼,這樣的。好,【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成無上等覺】就是成佛。然後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你看到人間遊行你有什麼想法嗎?不要把它想成佛是從天上下來在人間,這裏的人間就是指什麼?

答:就有遊走人間說法。

師父:遊走人間,這裏人間反正就是在說怎麼樣,什麼?在一般的,我們的生活,就這樣。這裏人間不要把它比對是天上人間那個人間,不要比對這樣子。他只是說在這個地方,在市集或是在國家或者市集,這個社會裏面或者是說如果。古代如果說卡加利,來到卡加利,他會說卡加利人間,這樣你知道嗎?意思就是卡加利這個城市裏面。好,來這個拘薩羅國或叫做喬薩羅國人間遊行。為什麼叫遊行?因為佛陀當初那個時候居無定所,所以他到哪裏就住哪裏到哪裏住哪裏,這裏跟孔子有點像,周遊列國。【到婆羅門聚落村北申恕林中住。】這個要叫Simsapa樹林,申恕林中。那麼【即便嚴駕,多將翼從】什麼?很多隨從。然後【執持金瓶】陣杖很大。執什麼金瓶?【執持金瓶、杖枝、傘蓋、往詣佛所】這個婆羅門是一個大,這也是個有錢人家,大員外對不對?所以出門什麼?駕車啦,還有隨從,然後還拿傘蓋,還拿金瓶,正藏很大,對不對?如果依現在來講就是好幾台勞斯萊斯,旁邊有保鏢什麼這樣大正藏來到,對不對?然後來什麼來看佛,來看佛,然後【恭敬奉事。到與林口,】什麼林口?這申恕林的林口。【下車步行】他真的卻非常虔誠,它不是大拉拉的車就開進來。【下車步行,至世尊所,問訊安否】就問說世尊怎麼樣,最近好嗎?怎麼樣?【卻坐一面,白世尊曰:「沙門瞿曇!】瞿曇是什麼?Gautama對不對?Gautama。【何論何說?】因為他沒有見過佛,他是聽到說有一個釋迦族的出家成道,成為無上正等覺。好不容易現在聽說來到我住的附近有一個叫做Simsapa樹林的地方,那我要去看看這個佛他到底說了什麼法。對不對?我然後他就大正藏或者什麼傘蓋啦,馬車啦,金銅玉女,然後侍衛什麼就這樣去了。去到森林的林口他下來步行。為什麼呢?因為印度人很尊重修行人的,這樣了解嗎?印度人他有這樣習慣,非常尊重修行人,但是他還不確認說佛到底講了些(什麼)。這個瞿曇,你看它不是用佛,他是用什麼?【白世尊曰:」沙門瞿曇!】他直接叫他名字了,當然他稱呼他是沙門,但是他沒有說世尊,他沒有說世尊你修什麼,他沒有。因為他還不知道。所以他說沙門瞿曇直接叫他的名字,但是他有加一個沙門,就是說修行人瞿曇你到底教了什麼?【何論何說?】你到底教什麼法呢?這【佛告婆羅門:「我論因、說因。」】這「論因說因」什麼意思?講緣起嘛、講因緣嘛、講因果嘛。【「我論因、說因。」又白佛言:「云何論因?】那你講的論因說因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佛告婆羅門:「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就是說,這個世間的成立的,消業,萬事萬物的成就都是因緣而成的。但是這裏有一個更深的意義,這裏講的世間它不在於器世間,他講的是什麼?他重點是有情世間。有情世間就是我們身心生命,我們這個生命的由來是因緣而成,身心生命的消失也是因緣而成的,一切就是緣起緣滅。就是我們常常講的緣起緣滅,這我會慢慢一步一步再講。所以世尊,佛就告訴他說我講緣起或者我論因說因呢。他說那講什麼叫論因說因呢?世尊就說我們的身心生命的生起,還有消業消失都是有因有緣,都是因跟緣而成的。好,那麼婆羅門就問了【白佛言:「世尊!云何為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那你意思是怎麼樣?又進一步意思又是怎麼樣?【佛告婆羅門:「愚痴無聞凡夫色集、色滅、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故,愛樂於色,讚嘆於色,染着心住;彼於色愛樂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是則大苦聚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談到這裏知道他講什麼嗎?談到這裏他在講什麼?講有支,講四聖諦,講什麼?講緣起講生。還有講什麼?講五蘊。是不是?這一大套。他不是零零雜雜全部把它放進來,他是有一個什麼樣?一整套系統的。他說什麼?首先我們這個人身是怎麼樣?是緣起的。那引起我們身心生命的當下的組合是緣起,那麼根據分析就是我們身心就是五蘊的,五蘊所成的,那五蘊就是由受、想、行、識所成。那問題是說那五蘊為什麼會是怎麼樣?你說五蘊所成那沒問題,那五蘊所成之後他有什麼問題呢?愚痴凡夫怎麼樣?【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什麼叫做色離?我們這個肉體對不對?因緣和合集對不對?什麼叫色滅?因緣不在的時候這個慢慢變老也好,這個滅有什麼?成住壞滅嘛,慢慢變老或者是一下子被石頭一砸,死了。色滅是不是?色味是什麼?色味是什麼?味是執着的意思,染着以這個色,身體。色患呢?就是說身體是一個大患了,然後色離是什麼?告訴你你不要去執着這個色。然後我們對這些東西都怎麼樣?都不如實知,沒有真實的理解跟了解,不如實知所以什麼【愛樂於色,讚嘆於色,染着心住。】對不對?你看到他講緣起,但是他講說,我後面會講的更詳細。既然是緣起的,那就是怎麼樣?隨時在生,隨時在住,隨時在異,變化,隨之在滅。對不對?既然是緣起的,但是我們不了解,我們都不去承認這樣子,所以對於色的生住異滅時時都在什麼?執着,隨時都在染着,一直執着一染着,這色一旦變壞,變化就怎麼樣?憂悲苦惱。為什麼我們不知道他是緣起的?你說師父,知道啊,理論是講緣起的。你只是在知識上這樣認知,你有沒有在身心生命上真實的去體悟呢?沒有。所以呢,變老了皺紋又出來了,皮膚又皺了,來打個玻尿酸來了,對不對?這個鼻子本來很挺的,現在慢慢掛下來的,看能不能把隆長一點,這個叫做對色什麼?對色染着,【愛樂於色,讚嘆於色,染着心住】對不對?某某偶爾化化妝這都沒關係的,對不對?到一定的程度就好。因為什麼?色是什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我們不是說叫你不要去照顧身體,照顧。但是你要知道它的因緣法,你不照顧它,它也會出問題,它就跟你搗蛋,那麼你照顧它你就可以它會幫你點忙,但是是不是你等於你照顧它,它就完全都沒事。它還是會出問題,因為什麼?緣起的就是怎麼樣?變換的,就是無常的,這樣各位了解嗎?你在用心做事的當下,你必須要去想到說它隨時都有可能會變化,這樣各位了解《阿含經》的特色。我們後面,下下禮拜再把這個講一下。所以你看一個字簡單,我論因說因,談的就是我們生死的憂悲苦惱到底是怎麼回事。好,我們來這裏。講到這裏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哦。佛教講人生是苦,是因為這樣的苦,他不是悲觀,他是正觀人生。我以後會慢慢,以後《阿含經》還有長的很,我會慢慢一個個告訴各位。好,我們先來回向,因為時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