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Test:文字整理-K3”的源代码
Test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Test:文字整理-K3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成佛之道-6 (2024-6-14) 今天我们学习佛的种性,成佛的种性,上一次我们学习了教法有异,「教法异」就是【趣入大乘者,直入或回入,相应诸教法,实说方便说】。所以;直入的和回入的,都是相应教法的不同。教法有方便说和真实说。 方便说有正方便和异方便。「正方便」就是正化声闻。从大乘来说,声闻也是大乘的方便,诱化他直接趣入佛道。「异方便」就是胜方便,用种种的方法来引导大众趣入佛道。 「异方便」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以乐得乐,一个是净乐国土,净乐色身。 真实说;就是直接从人乘而趣入佛道。方便说;就是权说,权说就是为这些爱乐的根性对他说天行,或者是净土行。使他们在培养善根的方面,到一定程度再转入正常道。 丙三、成佛种性 丁一、二种佛性 【'''众生有佛性,理性亦行性。'''】 丁二、别叙行性 【'''初以习成性,次依性成习;''' ''' 以是待修习,一切佛皆成。'''】 我们今天学习大乘的教说,就是成佛的种性; '''一、「佛性」的意义''' 【1】 【一切「众生有佛性」,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说,是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原理所在。什么是佛性呢?可以有二个意义。】 怎样才算成佛的种性?这里就谈到; 【一切「众生有佛性」,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说,是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原理所在。什么是佛性呢?可以有二个意义。】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分两种;一个是理佛性,一个是行佛性。然后初以习成性,次依性成习。 习成性就是久习成性,然后再依性而成习。这样就一切佛可以修成。其实这个佛性说;也有方便说和真实说这二方面,也是各有相应的教法,所以佛性说;在佛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说,因为在佛法中很多思想,都有这种佛性的教说,是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原理所在,什么是佛性?有两个意义: 【【1】 印顺导师《如来藏之研究》p.262:「佛性可以有二种意义:'''一、是无上菩提的种子'''(因性);'''二、是佛的体性'''(佛性)。」】, '''一、'''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它是因性。 '''二、'''是佛的体性。 什么是佛的体性?下边儿也有讲,不过导师在《如来藏研究》里谈到佛性;是佛的体性,含摄了一切如来功德。就是因为众生有烦恼垢给遮住了,所以不能够显发出来。然后,还有菩提是佛的体性,菩提就是佛觉悟的真理。 下面,就是说佛性是佛的体性,佛的体性, 下边儿是举一个譬喻,这个譬喻非常通俗易懂。就像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一样,这是指矿石。金矿,银矿,没有开采的时候,它是矿石。这在大智度论里面,也讲法性者,法名为涅槃。涅槃这个法性,它不可坏,不可戏论。法性名为本分种,如黄石都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盘性。就是这个意思。 那佛性的意思,一切世间法都有涅槃性,那等于一切众生中,都有佛性了。 所以诸佛,贤圣,以智慧,方便持戒,禅定,教化,引导,令得涅槃法性。 所以诸佛,他用智慧,种种的善法功德,引导大众来趣入涅槃的法性,因为法性是遍一切世间法中。利根的人,就知道诸法皆是法性,这个法性,就是法的本然性,它的本性。本性是什么?我们学到本性就是空性。 诸法都有这种空性义,譬如,神通人变瓦石皆使为金,点石成金。钝根者的方便,分别求之为得法性。 其实这个意思,也不难理解,就是,一切法本性就是空性。 空性,就是诸佛所体证的涅槃法性,或者叫涅槃法身,那这样,从人来推的话,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了。 下边,就是介绍佛的体性,通俗义来说,佛的体性。众生虽然在生死迷妄当中,但不是没有佛的成分。我们众生是生死迷茫的,无明烦恼的。但是,不是没有佛的成分。 佛的成分是什么,其实下边还是用这个 譬喻,就像矿中金性,所以可炼成黄金。如果没有金性,怎么也练不出金来。当然,这是一般的说法,通俗的说法,在科学进步的时代,可以非金属的物质,而化合成同样的金质,佛性说也是这样。 其实,现在科学可以合成,不用说提炼,掌握了这个元素,用这种元素去合成它的意思。佛性,也是这个意思,众生,本有佛的体性,其实,本有佛的体性,佛的体性,刚才也谈到了,就是,一切如来的功德。所以一切佛的体性,或者这种涅槃法性,或者是这种菩提,其实这个就是,我们在皈依三宝的时候,谈到这种三宝的真实功德,就是无漏性清净的。三宝,当然的是佛宝,法宝和僧宝。都是无漏性清净,那这里头不但说, 佛的功德是离垢的清净,就是在杂染中,也是本性清净的。 那这就是,世间都有这个涅槃性。就是世间,都是有空性。这种空性,当然从我们三乘共法章缘起来说,缘起就是空义。没有自体,没有我的。那这种本然性遍于一切法,从这个角度就是说,众生本有佛的体性,它涵盖了这些佛的无量功德,或者说众生本有如来的圣德,相好庄严。 如来圣德,是种种功德,但是如来相好庄严,其实这个就是色法。有形有相,我们眼能见,耳能听的这些色法,如果说佛的清净功德,是不可见的,但是他可以通过外相来展现出来。那当然他就涵盖了,心和色两方面的。或者说众生本来是佛,所以修行,可以成佛。 这一本有佛性的教说,确实一般人所容易信受的,也就成为佛法中最通俗的学派。 这种思想,确实是容易让一般人所信受,所信解。这个思想为什么那么普及,因为比方说一切法无所得,无自性,毕竟空性,可能那只有说五事具足人。但大多数,可能都没有能力去深解这种法义,所以用通俗说,就容易让一般人所理解信受。一般人就是一般的大众了。他不是指那种跟亲人非常好的人,所以这是通俗的学派。 这个也就是如来藏思想,其实也就是佛法中的方便说。 这样它能够让大多数人有信心,所以在皈依三宝的时候,为啥说我们最后皈依的深义的时候,就要自立自依止,世人则能契,归于真实义。相信归向我们自己的自心、自性,我们自己是佛,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正法涅槃。 所以自己当体,就是正法涅槃,其实,就是佛的佛性,和佛的体性。 这样,为什么皈依三宝的时候,就用这种通俗的说法,是能够引导初学的人,生起信心来。 下边,就说成佛的可能性,深义。深义就是成佛的因缘,成佛,要有因缘。不是说,我们本来就有佛性,然后你就是佛。 这个原先我们也谈到,一切法,本次清净,本性清净,那跟我们凡夫什么关系,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你不去发心修学的话,那就是一点关系没有。 成佛的可能性就是深义了,这是引用《法华经》来说的。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这句偈颂很有名的。也正是整个《法华经》这个偈颂 如果说把这个思想解到本有佛性,那就如来藏思想。所以《法华经》的本意,不是本有佛性,是从缘起,佛的佛性,佛种子,是从因缘而有的。 所以这个下边,在注解里头,这块是引用了《妙法莲花经》。导师是在《初期大乘起源与开展》里头,对这一段话,解释得比较清楚。 佛总是从缘而起的,它不是本有的。这个缘是什么缘,还是依善知识的劝发而起,善知识的引导,听经闻法,所以,是从缘而起。 只因为一切法是常无自性,毕竟无性空的。正因为一切法是无自性空的,所以它能够从缘而起,由于一切法无性,所以一切法从缘而起,众生也能从缘发心修行成佛。 那这就是,依因缘而成就的佛道,或者种下的佛种。他不是本来就有的,一切众生具足的了,所以说佛,深彻的证知了,无性的缘起,就是无自性的缘起,所以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因为没有自性,他众生,依缘而修,他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法华经的思想,原来是继承了般若毕竟空义而来的。这句话,其实是点出了法华经的核心。问题是在哪里,问题就是讲法华经的人,一般都讲到本有佛性里面去了,讲到如来藏里面去了,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点题,可以点出来。 所以法华经,他这句话,还是说从佛的深义来说的,这个佛性,方便分别有两种佛性,一个是理佛性,一个是行佛性。 法华经的两种佛性,第一,是理佛性,理佛性,一切法,从本以来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本性空寂的。 这个'''法法常无性,法法毕竟空。''' 就是这句话,古人别说常与无性,就是这本来法法常无性,就是无自性空。但是,古人就给它分开来说,就是这个常和无性,给它分别的解释。这样,它就符合三谛的解说了。因为本身佛说法是二谛,但古人把它一分别就变成三谛。 这如果说,看到天台导师对这个问题,其实经中也讨论了,本来是二谛,但是变了假、空、中三谛。说明什么问题,就是还是,没有去法义,从文句上来解释。一分开解,就变成三谛了,所以说法法毕竟空。这无性空,空即不生灭的法性,可称为佛性。这个就是理佛性了。从理上来说法法无性,无自性,法法毕竟空,所以这个无自性就是空的,不可得的。空,就是不生灭的法性,这个不生灭的法性,可称为佛性。 那这样来说,佛性它是从哪里来的,他从真实义来说,它是从法理的空性而来。那这就是法而如是,法之自然。法法本来就是无自性,空不可得的。那为什么把它称为佛性了,这就是后边要介绍的。 因为,如一切法是自性有的,不是性空的,那么凡夫是实有的,将永远是凡夫了。 因为你如果说法是真实有的,它不是性空的话,那凡夫性永远是个凡夫性,他不可改变,因为它不空,他有自己的自性,有自性就不是性空的了。那实有的凡夫,那永远是凡夫。杂染如果是实有的,那永远是感染,不可能,转变成清净。这就是如果说是实有的、不空的,杂染始终是没办法改变,就像凡夫永远是凡夫,我们愚钝永远是愚钝。 但是,事实我们都知道,通过努力,也可以提高知识文化,我们通过学习也可能掌握某种的技术。也能学一些生活的本领,所以,就是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可以说,能够转变自己,改变自己,如果说是固定的,那我们怎么去改变。不过,改变需要付出一些辛苦而已。 已经现起的不能转无,没有的现起的不能转有。 就是我们现起的,我们比方说我们现起的生死,如果说它是真实存在的,它不可改变的,那你怎么能让它消失。因为他自性有的。它不用因缘而生起来的,那你怎么能让因缘消失呢。 没有现起的,也不能让它有,就是说没有生起的法,如果说它是自性无,真实是没有的,那也不能,让它缘起而有。那就是实有和实无,实有,那就不能让它灭,真实的无,也不能让它生,就是这个意思。 那正是因为一切法,它没有这种不变性,没有自体性,所以,他才能够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它,可以因缘和合生起一切法,所以如果说是真实的有了,那就没有可断的,也没有可修的了。因为他自性有断也断不了,凡夫自性不可改变,你怎么修还是凡夫。这样,也就不可能成佛了。 这个,就是在中观来破除时有时无的思想,缘起也是这样,缘起法,其实,它就在破除或有或无的两边,或断或长的两边。好在一切法是空无性的,这样它才有因缘,转染成净,转迷成悟,转凡成圣。 因为在因缘法来说, 就是他没有固定性,一切法都可以改变,哪怕我们是罪恶深重的凡夫,只要你有心向善,它都可以改变。像说我们性格不好,脾气不好,但是只要说长时间的,如法的休习,多多少少都可以转变的。所以就是因为法无定法,我们没有固定性,所以,法就是空性,就可凡可圣,可染可净的原理,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 所以说 '''以有空一故,一切法得成''' 所以我们可凡可圣,可染可净,其实,为什么我们凡夫,可以去杂染,可以去贪爱,因为它无固定性,我们,又可以去产生种种的烦恼,产生种种的造业。但我们,也可以去断恶向善,去改变自己,去认识自己,说明它没有一个不变的定性,所以这就是它的原理存在,就是法的不确定性和法的空性,就是法的原理。所以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个是中观,很有名的一句话。 所以,这是称为空性,为佛性的深义。前边,是通俗说,一切法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那是通俗说。也是一种善巧的方便说。那这里是把空性称为佛性的一个深义。为什么是深义,就是因为一切法无固定性,是没有自性的,所以,可以转凡成圣,转迷成悟。这样,就把这个空性,慢慢成为佛性的一种深义了。这个深义,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理解得了的,所以说它是深义。 即是说在佛法的不断的累积,不断的去休习,才能够慢慢理解到法的深义。 因为深义,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佛性,通俗的佛性说,它容易被大部分人接受。 下边,就说同时法空性,虽是一切法成立的普遍的理性。 但空性就是胜义,而是悟而成圣,依而起净的法性,实为成佛的要因。 那依这个法空性,就能够悟此而成圣,依此而转染成净,他就成佛成圣的一个主要的因素,。但是我们前边其实学到成佛的要因分三种。就是学佛三要,这个空义是三要之一。还有什么,我们前面讲到三心的时候,菩萨要有菩提心,大悲愿,所以要具足这三要,它才是成佛的完整的因素。 但是,菩萨三心里头有个无所得为方便,它也是要因之一。 但仅仅是这个空义,前面我们学到他还不足成佛,但是要成佛,还必须要离不开它。,因为声闻证的也是这个普遍的真理。普遍的理性。 就是声闻,缘觉都可以证到,叫三乘共证,但是,菩萨以此空性,以此方便,可以发起菩提心,生起大悲愿,也能够成就最究竟的佛道,这个就是成佛的要因。 所以这个,法空性,当然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其实就是,要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心,他也离不开这个法空性。这个法空性,虽是遍一切法,而且迷妄不相应的。它和迷妄的凡夫,当然是不相应的。它和无漏净德是相应的。 【所以为了引发一般的信解,方便说此法空性为如来藏,佛性,】 但是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为了引发一般人的信解,方便说此法空性就是如来藏,就是佛性,这是通俗说。 【而说为本有如来智慧德相等。】 这就是通俗说,称为法空性,就是如来藏,它就是佛性,说法空性就是本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这个法空性,为啥说它是佛的体性?它含藏了一切如来的智慧德相,也就是这个意思。 『含藏』就是;众生被颠倒无明烦恼所覆藏着,如果他能够发起菩提心,生起大悲愿,去除这些烦恼盖,他就能获得这些功德,是这个意思, 所以【法空性是遍一切一味的,于一切众生无差别,】 因为遍一切;法空性遍布一切的,与众生无有差别的,为什么呢?因为从佛果来说;佛所证的遍法界这个法性,那么一切众生都是空义的,没有自体的,和众生,毫无差别,因为华严经上说『佛、众生、心、三无差别』,这个三无差别,是从佛果这个角度来谈的,佛圆满的证悟了法界性,你要知道;如来藏是从佛果这个角度来讲的,如果从众生这个角度来说,众生含藏了如来功德,不过是没有开发出来,那么在佛的这个角度来说;一切众生都具足如来的这些种种相好,种种的智慧德相,就是因为众生有这个烦恼所覆藏着,不能显发。 【所以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 这个是从理性来说的;因为法空性,法空性理上是可以成立的,遍一切法,遍一切众生,这个法空性。所以,在众生这边看;就是因为众生无明颠倒;无知,不认识法,也不认识无我,这样他颠倒造业,流转生死,佛能够清楚平等法界,这个是理佛性,因为理佛性,其实在在天台宗;讲到名字佛,名字就是有名无实,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个是有名无实的, '''2、什么是行佛性'''(事): 行佛性它是从事上来说的,理佛性是从理性上来说的,从这个理则上来说的,理则上可以成立的,众生有佛性,众生都是空性,但是,问题是说,如果没有事行,还不算能够成就佛道的,所以这个行佛性,下边就介绍说: 【这是依修习发心而成为成佛的因性。】 所以这个行佛性,必须要发菩提心。下边就举了唯识者说: 【如唯识者说:依『法界等流』的『闻熏习』,【6】成为成佛的种子。】 下边注解,我们参考一下: 【【6】印顺导师《摄大乘论讲记》:「闻熏习,以清净法界为因,无分别智为果,】 因为闻熏习就是我们亲近善士,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以清净法界为因,无分别智为果, 【因果皆属于真实性,所以闻熏习也是真实性的。就是佛陀的等流正法,是真实性的等流,也属于真实性。】 因果都属于真实性,为什么是真实性?因为闻熏习也是真实的,是从佛的清净法界流流露出来,等流出来的,所以是真实的,就是佛陀的等流正法是真实性的,等流也属于真实性。 【正法,与闻熏习,为什么不属遍计性及依他性?】 这个牵扯到唯识了,唯识这个遍计执当然是杂染的,依他起通于两边的,通于杂染和清净,如果说正法闻熏习,就属于清净的,属于正见,正思惟的了,所以它就不属于遍计行和杂染的依他起。 【因为依他性是虚妄杂染,遍计执性是颠倒之因,正法是真实性的等流,闻熏习又是正法的熏习,所以虽是世间的,却能引发真实性的无分别智,】 唯识的无分别智,也是到禅观那个阶段上。 【复能悟入诸法的真实性。这与平常的有漏无漏的观念,略有点不同。现在是说:一个向生死流转的遍计依他性路走,】 就是说;一个向生死流转的遍计执性路走,一个向真实性的路走。 【就是在向生死流的心中,发生一个向清净真实性反流的动力,渐渐把它拉转来。】 因为闻熏习,就是正法,正见,正思的一种力量,它是逆着我们不正见、不正思的。 【本论但建立新熏,不说本有。这不是有漏唯生有漏,无漏唯生无漏的见解所能理解的。能得出世心,由清净法界的等流正闻熏习;因此,法界虽没有内外彼此的差别,却也不是内心在缠的法界──如来藏,是诸佛证悟的法界。这与本有无漏的妄心派或真心派,都有其不同。」(p.136)】 所以这就是一种心熏,在杂染的种子里,心识之中,熏进来一股清净的法流,种下佛的种子,就是这个意思。 【《法华经》的『佛种从缘起』,也就是约行性说的。】 『佛种从缘起』其实也是;要听闻正法,然后发心熏行这些圣道,也是从因缘而起的佛的种子,不是本来就有的。 '''3、小结''' 【 一切法空性,为可能成佛的理性。】 这个法空性,这里也只说是可能性,成佛的可能性,为什么是可能性?因为如果证悟了法空性,没有回小向大,那当然就是二乘,没办法成佛,但是要回心向大,那就有成佛的可能性。 所以说【 依佛菩萨的教化,发心成闻熏习,为可能成佛的行性。】 这就是可能性,因为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么多声闻,同样是听闻佛的法界等流,闻熏习的,但是他没办法理解佛为弥勒佛讲的法,他没办法理解,自然没办法发心,自然也不能够成佛,真的对佛的法界等流能够熏习进来,领受进来,领纳进来,然后再发心,才是成佛的一个必然性。 所以说【 事理是一致的:】 行佛性是事,理佛性是理,有理如果没有事,那当然了,有名无实,如果有理有事,那就是以知导行,以行正知了。 【如不是缘起的,就不是空的;不是空无自性的,也就不会是从缘起的。因为无性空,所以从缘而起;从缘而起,所以是无性空的。】 因为理是空的,但是事还要从缘而起,还要待缘,还要具足因缘,就像虽然说我们都有佛性,我们的本来是无我的,一切法没有自性,没有自体,但如果我们不发心,不按圣道六度去修,我们还是缘不起圣道的法,缘不起六度的话,只能说是一种空洞的知识,等于说;就算明白了法理,如果发不起心,那就是知识边的事情了,所以从空义能够缘起大悲心,缘起菩提心,这真的还要不断地去努力,因为没有固定性,所以它就能够从缘而起。 缘也可能我们现在在不断的进修之中,所谓一般所说的因缘不具足,或者叫因缘还没到,但这个因缘,不是等待而来的,必须要积极的努力,才能把行佛性这个缘给它升起来,如果不去积极的追求,我们只是说等待,随缘,其实随的都是这种业缘,没办法随这个圣法缘,所以这个圣道,需要我们的信,愿,行,三方面的积极努力,积极的态度来追求,才能缘起来,我们现在缘起杂染法很容易,但缘起清净法确实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因为说明我们对圣道的意乐心,欢喜心,我们对这个杂染法,可能欢喜心很足,爱乐心也很足,对生起圣道法,可能是就困难一些,这个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无性而缘起,缘起而无性,佛在坐道场时,就是这样的通达:『'''观无明(等)如虚空无尽,……是诸菩萨不共妙观'''』。】 因为佛观十二因缘,都是像虚空一样无尽,就是缘起无性空,因为缘起就在与空相应的,贤圣的缘起法,就是和明,和智相应的,当然就没有自体可得,观十二因缘,像虚空一样无尽,虚空相一样无尽,其实就是一切法空性,就是一切法的一个本然性,这个本然性,是菩萨做道场,到最后成佛的时候,能够断一切的习气,无明。 【【7】依此而成佛,佛也就依此而说一乘,说一切众生有佛性。【8】】 因为观十二因缘,完全是从事行来观理的,事理能够一致的,事当然要通过六度万行来观,不是仅仅说明心见性,不经菩萨道就能够观出来,这就是行佛性。 '''三、理佛性和行佛性的差异''' '''1、理佛性''' 【约理佛性说,一切众生都是有佛性的。】 这个是从理上来成立的。 '''2、行佛性''' 【约行佛性说,待缘而成,所以是或有或无的。】 这个行佛性,是待缘而成,待缘而成就没有那种必然性, 【所以是或有或无的。】 有;除非你是发菩提心,生起大悲愿,然后行六度,行佛性就会生起来,缘起来,如果说没有生起信愿,那就是当做一种知识学问,等于说是没有的。 【大乘法种是菩提心,发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一切功德,就是行性佛性。】 所以这个菩提心;不是说心里一个想法,完全是和戒定慧,六度,相结合的。 【《法华经》的『'''佛种从缘起'''』,就是约菩提心种说的。】 菩提心,就是要亲近善事,听闻正法,多闻熏习,然后发起菩提心,如果听经闻法,没有发起菩提心,就没办法种下佛种,那等于说是没有。 【如在从前大通智胜佛法会中发菩提心的,有些人是退修小乘了。如亲友的为他系上无价宝珠,他竟不觉不知,弄得贫困不堪。其实,『'''一切智愿(菩提愿)犹在不失'''』【9】。在醉酒时,亲友为他系上无价宝珠,如在无明生死中,遇佛菩萨的化导而发菩提心(有人解说系珠为本有佛性,与经义相违)。发菩提心,就成大乘法器,能展转出生无边功德。】 所以说发菩提心,就成就大乘的法器,能辗转出生无边的功德,因为菩提心就会有一种动力,追求无上的佛菩提,然后还要累积度众生的功德,就会辗转生出无边的功德。 【所以《十地经》,《大集经》等,都喻菩提心为宝珠,经修治而圆成佛的果德。【10】这样的行性佛性,依经所说,略有二位:【11】】 这里又举了二个经;《十地经》,《大集经》,都譬喻菩提心为宝珠,经修治而圆成佛果。这样的行性佛性,依经所说,略有二位: 菩提心为宝珠,《法华经》里边有一个系珠喻,系珠的一个比喻,《法华经》其实也是说;至亲友家醉酒的时候,他的一个善知识,把宝珠给系在衣服里了,因为这个就是菩提心,他过去在善知识那里,听经闻法,经善之引导,他发了菩提心,但后来就忘失了菩提心,等于说他种下了佛的种子,暂时的忘失了而已,这个善根没有显发出来,所以经中譬喻给缝在衣服里,意思就是这个菩提心的种子很微细,不容易发现,所以用宝珠来譬喻。 行佛性又分两个阶位: '''(1) 性种性位:''' 【起初,以见佛闻法为因缘,发大菩提心,熏习成大乘佛性。如下种一样,名性种性。】 【 菩提心一发起,永为成佛的因缘,是不会失去的;如《法华经》系珠喻所说。但这不能说是本有的,因为是依发心而熏习成的──法界等流的闻熏习。】 不能说本有,它是依发心而种下来的,这个是性种性位,性种性位是唯识里面的说法,在下边也有这个解释,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就不参考了。 性种性位就是种下了种子的一个阶位,因为理佛性没种下种子,还没办法去实行,只有说发了菩提心,才能够种下菩提种,这个就是行佛性。 '''(2) 习种性位:''' 【其次,有了菩提心种,就依这佛性而渐渐修发,使佛种的清净功能,由下成中,由中成上。】 有了菩提心种,就依这佛性而渐渐的修习引发,使佛种的清净功德,由下成种成中,由中成为上,因为这个清净功德,也有上中下的一个程度,按现在来说,就是程度。 一般用大乘的阶位来说;『下』可能是发心十信位,『中』就是三贤位,『上』就是十地位,因为这些清净性功德,都是由菩提心种逐渐逐渐的累积,逐渐逐渐的修发,这些清净功德,由十信增长到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再增上到十地。 【大乘的功德净能,不断熏习而增胜起来,名为习种性。】 就是这种修习,不断的累积。 【'''※'''初'''以习成「性」,次依性成习'''。【12】等到久久熏修,引发无漏清净功德,那就不但是佛的因性,而且已分得佛的体性了。】 就是到初地的时候,不但是得了清净功德,也不但是佛的因性, 而且已分得佛的体性了,就是得了一分佛的法身了。 【以是,法空性(理佛性)虽凡圣一如,】 这个理佛性,在凡不增,在圣也不减,一切一切法界众生,都普遍具备这种本然性的。 【众生界、菩萨界、佛界,平等平等,】 因为从理性佛说来说,都是平等的,在众生界,在菩萨戒,在佛界都是平等,平等。 【而成佛或不成佛,还待修习来分别:】 虽然说这个普遍的法性,遍满了众生界,菩萨界,佛界,众生、心、佛、是没有差别,都是平等的,但是到底能不能成佛,还是待修习行佛性来分别的。 【是否熏发了菩提心?是否依菩提心种而不断熏习增长?如不修习,凡夫还是凡夫,如能依大乘而熏修,那不问是谁,一切众生的佛果,都是可以成就的。】 所以这个行佛性,还是很重要的,性种性位和习种性位,都是行佛性有两种阶位,一个是种下了发菩提心的种姓这个位置,一个是依菩提心而行六度四摄这些功德法,累积才能够完成佛道,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这种通俗说和真实说,真实说是深义的,通俗说就是一种通俗义的,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到这种理佛性和行佛性的区别了。 下边注解还有很多挺好的参考,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就先学到这里。 回向! [[Category:其它整理]]
返回
Test:文字整理-K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