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Test:文字整理-K3”的源代码
Test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Test:文字整理-K3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Category:其它整理]]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19 (2024-9-22) 前面我们学了六度的布施度,持戒,还有忍辱,在开始总说的时候就谈到,六度分为福德道和智慧道。福德道的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后边的禅定度、般若度,属于智慧道,精进是通于福德道和智慧道的,因为我们修福修慧都需要正精进来完成,所以精进就是我们向着圣道去努力用功。 偈颂: 戊四、综述前三度 21-【'''施戒及安忍,多为在家说。''' '''广聚福资粮,是佛色身因。'''】 施戒及安忍,安忍就是忍辱,多为在家说。前边福德道大多数是侧重在为在家人说的,因为它是菩萨道的福德道,广聚福资粮,是佛色身因。福德道就是累积福德资粮,福德资粮等于说福德或者是福报,是成就佛色身的一个因,因为佛的色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从福德而感得的相好庄严。下面就是对这个偈诵一个解释: '''【上面所说的布施、净戒、安忍──三度,现在要综合的叙述一下,也就说明了六度为成佛所必修的法门。这有三个意义:】''' 三个意义,就是前三度多为在家说,即前三度是成佛的福德资粮,然后就是成佛的色身的因缘。主要是从这三方面来开展前三度的。 '''一、施、戒、忍多为在家人说''' '''【 出家人的修持重心,是禅慧熏修,】''' 因为过去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人主要就是修戒定慧,所以这个倾向于声闻修习的重点。 '''【所以这三度虽也是出家人所修的,但在经中,佛大多是为在家人说的。】''' 因为布施,持戒,修忍,出家人也应该修,但是在经中,特别在大乘经中,佛大多数是为在家人说的。 '''【尤其是财物的布施,为在家弟子的要行。】''' 因为佛道首先要累积福德资粮,那么在家人能够做到的,也只是修这种福报,累积福德。因为像布施,持戒,特别布施,比较适合在家人来修,尤其是财物布施,为在家弟子的要行。 '''【出家人仅可随分行施,如像在家人那样,积聚财物来作种种布施,就会过失丛生,非佛制所许可了。】''' 出家人仅可以随分的行施,随分就是它不是(出家人)主要的修学项目,可以说随缘随分去做的。 '''【 如像在家人那样,积聚财物来作种种布施,就会过失丛生,非佛制所许可了。】''' 出家肯定是以禅慧、修学佛法,以研习经教为他的重要目标。因为这种智慧道倾向于自利,如果说出了家,他侧重在去布施的话,它会产生过失。因为财物一多,他就会失去道心或忽略了道心,因为财物如果用的好,它是修道的资粮,用的不好,它就是修道的一种障碍。 一般来说它可能会把人的物欲之心,贪欲之心生出来。人没有财富的时候,他的非分之想还少一点儿,一旦有了财物,不该想的他可能就会想,因为人都是凡夫之身,可能经不起这种境界的诱惑,物质的诱惑。 所以是佛制所不许可,就是佛所立的制度,也是不允许(出家人)积累太多的财物的。当然了,从声闻佛教来说,那是视财物为毒蛇的,特别在根本佛教里。但是从大乘佛法来说,可以去随份随力的去做一些布施,但不是出家人修行的重点。虽然现在的社会物质发达了,得的供养多了,寺院的这种财物都是来自十方大众,就是常住共有的财物,如果说财富过多你可以拿去做一些捐助,做一些慈善,一般都是捐助就可以了,如果说(常)做这种布施的活动,有可能会荒废出家人的本质。当然有的(出家人)也可能领大众去修福,其实也无尝不可,因为在现在这个社会,做这种正常的慈善也是可以的,比那些贪图享受的人要好一些。这个是前三度,侧重在在家人来说。 二、施、戒、忍乃成佛的福德资粮 '''【佛是福德与智慧圆满,被称为两足尊的。】''' 两足尊有两种说法,一个是福德智慧两种都圆满,叫足。还有一种说法,特别在《杂阿含经》,两足是指我们人类,两足之中,是最值得尊贵的,是最崇尚的,高尚的,所以它有两种说法。 所以说'''【 福慧圆满的佛果,从修集福慧的因行而来。】''' 因为佛是福慧圆满的果,但这个果是从因。因,那当然就是前三度,布施、持戒、修忍,它就是成就福德的一个因行;禅定般若,那就是智慧的因行。我们现在可以说福德多多少少都具足一些了,应该在这种福德的基础之上,去进修一些智慧,在福德的一个前提下,多多的去听经闻法,累积智慧资粮,还是有必要的。虽然说现在财富好了,也有喜欢修福报的,修福德的,福德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功德,也会带来一些名誉,带来一些地位,但是福德若没有智慧,就很容易造业,所以福德和智慧都是资粮。这种资粮导师下边做个 譬喻: '''【 如远行一样,要备足资粮──旅费,粮食等,才能到达目的。】''' 现在你要出门,要带足钱财,有了钱财,你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吃的喝的用的。过去可能是不一样,过去一般的钱财少,农业社会嘛,粮食充足的,就备一些路上用的粮食,或者是干粮,这样不至于挨饿受困,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 菩萨久劫修行而成佛,福慧就是成佛的资粮。】''' 这譬喻什么呢?譬喻菩萨久劫修行而能够成佛,福德和智慧就是成佛的资粮,如果我们没有福德的时候,我们未来修行就面临这种贫困,面临没办法去修学。因为贫困,或者是你的善缘不足,都没办法接触到佛法,所以累积这些福德,它能够在未来的修学路上不至于掉队,也不至于没办法去修学。因为如果说我们的善法不足,容易堕落恶道,或者是容易落入八难,这样就没办法和佛法结缘,也没办法和三宝结缘了。所以我们累积这些资粮,在未来的修行道路上,能够时时的和佛法结缘,修行路上不会遭遇那种困难。 我们现在去思考一个问题,虽然我们现在人身也得了,佛法也闻到了,可是我们在修学善法功德也好,听经闻法也好,我们有没有困难?无论是个人家务上的困难,事业上的困难,使我们没办法投入来(专心)修学,没办法专注来听经闻法,其实那都是我们很多因缘条件不足。所以这种福德资粮,也需要我们种种的善法因缘具足。智慧资粮也需要我们有一种向法之心,求法之心,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修行路上,能够走得更远,走得更正确。 '''【 前三度,在二资粮中,是广大积聚福德的资粮,为成佛必备的胜行。】''' 这是从成佛的福德资粮来讲的前三度。下边说,前三度就是佛的色身因缘: 三、施、戒、忍是佛之色身因缘 '''【 说到佛,经中有四身【1】,三身【2】,二身【3】等分别,扼要的可分为法身与色身。】''' 说到佛,经中经常有佛的四身,三身,二身等等的不同说法,这么多说法,扼要的可分为法身和色身。色身就是佛的肉身,或者叫生身,父母所生的这个肉体之身。法身是佛陀体证了这种平等的法界、法性,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毕竟空性,也就是缘起的寂灭性。它都是表示这种法性之身,所以说佛是「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 这两种身,色身当然是属于世俗的,法身是属于胜义的。色身是因缘所呈现的我们世俗的肉体,法身就是通过修学而体证到了真理。所以无论是三身、四身总结起来,无非就是这两种。 下边的注解: 【1】 四身(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成唯识论》卷10: 四身就是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这个从四种身来说的。 【2】 三身:(1)法身、报身、应身:《十地经论》卷3(大正26,138b)。】 三种身就是,法身,报身和应身。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这个是出自很多经典。 【3】 二身:(1)肉身、法身:《增壹阿含经》卷44〈十不善品第四十八〉(大正2,787b)。(2)生身、法身:《大毗婆沙论》卷44(大正27,229a16-27)。】 二身,有的地方是肉身,有地方讲法身,都是共同的。这个肉身也就是生身,或者是色身,或者是肉身,都是指这个父母所生的报身。 所以法性身,父母生身,《大智度论》讲生身就是父母所生身。这个生身在大乘佛法里是化身,为什么呢?因为释迦牟尼佛是父母所生身嘛,就说释迦佛是化身,他的真身是什么呢?他还有个真身,示现在我们人间的那是化身。所以这些比较复杂,如果简要的去分别,那就是法身与色身的两种类别。 '''【 大菩提的圆证法界,】''' 大菩提当然就是佛菩提了,就是佛所证的智慧,他是圆证法界,就是圆满的证到了法界。 '''【体现绝对真理而成佛,是法身,】''' 法性身就是这种毕竟空的法性,或者这种圆满的法界身。 '''【佛的相好庄严,是色身。】''' 佛的相好庄严的这个色身,因即是修布施,持戒,修忍而得到这种相好庄严的报体。 '''【色身是无边福德所庄严的,】''' 为什么菩萨所修的是福德道,那是累积了世间一切的善法功德,所以它是广大无边的。他的色身就会相好庄严,福德庄严色身。所以传统文化里有说,财富,就是金银财宝,能装饰我们的屋,财富能滋润我们的房间,智慧能庄严我们的精神。 所以说'''【所以前三度是佛的色身因缘。】''' 当然了,佛有那种相好庄严,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三十种相,一般转轮圣王也有。声闻弟子之中,也有三十相,三十一相的,八十种好,唯有佛陀才有。 '''【知道了前三度的特性如此,后三度是多为出家人说的,是智慧资粮,是佛的法身因缘,也就可以知道,不必再说的了。】''' 后三度《大智度论》里面就讲到,精进、禅定、和般若。因为有的地方,这个精进是通于六度,通于福德道和智慧道的。那么《大智度论》里面,它就把精进度给放到禅定和般若里边。为什么呢?因为《大智度论》里面,它讲前三度是世间人都有,意思是不是佛法特别的一个法,它的意思不用精进度,因为没有必要用精进度,世间善法功德也会有的。布施、持戒、修忍,它没有说禅定智慧是不共与世间的,唯有佛法才特有的,所以精进就放到禅定和般若度这里边,因为后边这两个,你不用精进,你是完成不了的。就是世间他有四禅八定,他也没有智慧,所以把精进放到后三度里,区别就是,只有说成佛的法门,才需要精进来完成,所以《大智度论》是这样来解释。 这样后边的智慧资粮,是法身的因缘,这样就可以知道了,因为后边还要做解释,精进度,禅度和般若度,这边就不做详细解释。 下边儿这个图表: 布施,净戒,安忍,佛多为在家人说,成佛的福德资粮,佛的色身的因缘, 精进、禅定、般若,多为出家人说,是成佛的智慧资粮,佛的法身因缘。 这只是重点说,所以出家人为什么以禅定和般若智慧为主,在家是以布施,持戒,安忍,以福德为主。但是,它不是说在家就不修禅定和智慧,而是说,在家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听经闻法,他能够参与社会各种活动,修布施持戒比较方便。 出家人,由于他在社会上,很多场合是不方便去的。所以他重点就是修禅定和智慧。所以这两者,等于说是一种侧重,也不是说出家就不修福,也不是说在家就不修慧,而是说由于生活方式不同,他所侧重的有所不一样。 下边这个《大毗婆沙论》关于生身法身有一个详细的解释: 【【4】 生身、法身: (1)《大毗婆沙论》卷66:「诸佛身略有二种: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舍家法,趣于非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净戒,当知即是学佛生身。若能展转修习正行,于四圣谛起真净觉,当知即是学佛法身。」(大正27,342c21-25)】 诸佛身略有二种,就是诸佛的身,略说有两种,一者生身,二者是法身。若舍家法,就是舍弃在家法,趣于非家,就是走向了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净戒,当知就是学佛生身。 佛的生身就是父母所生身,色身,肉体之身,《大毗婆沙论》是一切有部的论。一切有部主张,佛的身,是父母所生身,是有漏之体。那么在大众部就不一样了,它认为佛的生身也是无漏的,佛的屎尿都是干净的,大众部和一切有部观念就不一样,大众部的这个佛身说,它是理想的。所以大乘佛法,大多数都来自大众部的思想,佛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一切有部就不同意这个说法。他们说佛还是会有病,吃了不净的东西,还要拉肚子,让一些人看到佛陀的相好庄严,还会生起贪欲心来,所以他用种种的例证,来证明佛身是有漏的。 要不然怎么让人生起贪欲心呢?贪染之心呢?说明还是有漏的。 但是在大众部就说,这是佛陀的示现,他是无漏的,是为了示现给众生看的,这是他的化身,不是他的真身。其实如果现实一些,不要那么理想化,佛陀还是人间的佛陀,比较接近我们人类,他也有老病死,也受提婆达多种种的陷害,和我们众生一样,有这种腰酸背痛,走路时间长了也要累,也要躺下休息,吃的东西吃的不对了,也会闹肚子,其实这是很现实的,但是由于后来离佛世越远,后来的佛弟子,就越仰慕佛陀,就逐渐逐渐给理想化,所以这是有两种佛身。 《大智度论》它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讲的,一个世谛,一个是第一义谛。 【(2)《大智度论》卷29:「佛法有二种: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世谛故说三十二相,第一义谛故说无相。有二种道:一者令众生修福道,二者慧道。福道故说三十二相,慧道故说无相。为生身故说三十二相,为法身故说无相。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自庄严。法身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诸功德庄严。众生有二种因缘:一者福德因缘,二者智慧因缘。欲引导福德因缘众生故用三十二相身,欲以智慧因缘引导众生故用法身。」(大正25,274a8-18)】 世谛就是世俗的,父母所生身,就是世俗谛的。第一义谛,就是佛的法身,世俗谛故说三十二相,八十好,世俗谛他有这些相好庄严,才有种种的相,美妙的相,庄严的相。 但是第一义谛,它是无相的,因为法身就是无相的,寂灭的真理,诸法的空相,它就是无相。所以一般说般若经就是破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u>大乘经一切空义,都是在破除我们这个执着的相,所以都是以无相入门的,只要有了相,就和佛法不相应。</u> <u>但是我们入门,刚开始学的时候呢,还是要取相来修的,最后证入圣果的时候,才能舍一切法,才能达到无相。</u> 所以,一个是从世俗谛第一义谛来说,一个是从有相和无相来说。 又有两种道,令众生一个修福德道,二者修智慧道,福德道说三十二相,智慧道说无相,为生身说三十二相,为法身说无相。 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自庄严。法身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诸功德庄严。所以说众生,也有二种因缘,一个是福德因缘,一个是智慧因缘,我们众生也是从这二个因行来修的,因行圆满了,才能达到佛的一个三十二的生身和无相的法身。所以说要引导福德因缘众生,故用三十二相身,就是故用三十二相来描述佛的这种圆满的报体,就是引导大众修福德,才能感召佛的三十二相庄严之身。如果说以智慧因缘来引导众生,故用法身,因为你修智慧,智慧的一个圆满的果报,就是佛的法身了,《大智度论》就是用这二种来区分生身和法身,这一节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返回
Test:文字整理-K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