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3

来自思辨与信仰
坤 (Kun)讨论 | 贡献2024年7月27日 (六) 07:54的版本

3、谛察法忍

   谛是真实,如实的去观察,真实的去观察这些法,而且能够深深的认知它,确定它。

【法是佛法,审细谛察而悟入佛法,】

这是能够达到那种微细的破除烦恼,破除我见,而悟入了佛法。

【忍是安心入理的意思。如浮光掠影,不能安心深入,就不能获得深广的法益了!】

这个忍那就属于圣位的忍了,安心入理就是在那种法的观慧之中,与定心相应的心非常的安静、寂静,就和法的正见相应,就能够知法入法。如浮光掠影,不能安心深入,就不能获得深广的法益了!浮光掠影当然是我们心在没有专注,没有得定的时候,我们心肯定都是浮光掠影的,就没办法安心深入。


己三、别明忍辱

瞋他有何益?自他增忧苦

  瞋火烧善根,忍则五德具。

【受到名誉,财产,事业,身体的损害,是一般人所最难忍的,所以特再为开示。受人损害时,会引起瞋忿的反应,取敌视、反抗、报复的行动,这确是凡夫的本性。】

这是前边耐怨安受苦,还是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忍,不过这里又进一步的去讲,讲到忍辱的意义。

【但在人类德性的进展中,尤其是通达甚深法义,忍就被发现而尊重起来。因为如不忍而「瞋他」,向他报复,这到底有何利益呢?这真是不必要的。】

这个忍是通达甚深法义,被发现而尊重起来,因为前面讲到这个忍,在阿毗昙里面它属于无间道,是忍而不证的意思但是,但在大乘法就给它发挥起来,所以在人类德性的进展中,通达甚深法义,通达甚深法义的时候,它还是忍而不证。

一、瞋他有何益,自他增忧苦

1、要知自身的失败,决不单是为了他人的损害破坏,主要还在自身的不健全。换言之,自己才能损害自己。】

前边我们修戒也是,无论是外在环境上的诱惑,还是我们内心烦恼的冲动,主要还是说我们净戒的力量薄弱。但是这里,我们修行从自身上失败,不单单是他人的伤害,或者他人的损害,或者来自他人的破坏,主要还是自身的不健全,自身不健全等于说,我们这个忍的力量还不足,或者净戒的力量也不足,因为净戒也是防非止恶的力量,你没有别人来损害伤害你,你为了护戒,而宁死也不去犯戒,在戒里也有这样的说法。不过这里说;你失败了,那就犯戒了,那就还是说你自身不健全。

换言之,自己才能损害自己。为什么说自己才能损害自己呢?因为本身我们戒的力量不足,慈悲也不足,忍的力量也不足,肯定是自己损害自己。

【古人说:『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日之患』【1】。眼前的受损害,受冤曲,在自己如法的进修中,没有不被了解而恢复的。】

我们前面学到业力的时候,也学到;我们一时的不如意的遭遇,一时受到种种的苦报,我们也只有说不断的在修,因为这些苦,不是结果,它是过程,它是我们不断在前进的过程,终究走过了黑夜,就会到达黎明!所以眼前受到损害,受到冤屈,经过时间的累积,没有不被了解而恢复,真相终会大白的,眼前受了冤屈,受了污蔑,一般人当然忍受不了,就去做种种的解释,有的时候你越解释就越陷入那种圈套里,越抹越黑,因为有的时候你自己解释,没办法解释清楚,还不如置之不理它,等待一段时间,真相终究会大白。但我们一般人受了一点委屈,可能马上就解释,能够澄清自己的清白,有时候你是说不清的。

【唯有自己不向上,到死而德业无成,才是可忧虑的。】

就是我们道业才是可忧虑的,修行佛道,修行出世的圣道,其实在修行路上,肯定都不是一帆风顺,受到种种的艰难困苦,受到种种的误解陷害冤屈,如果你能够不断的在修行圣道,要用功办道,不去在意别人的是非,可能心不会受到影响。如果心失了道心,就会在在烦恼堆里打转出不来。

2、依佛法,不要说一日之患,就是一生的冤抑【2】,屈辱,牺牲,在无尽的生死过程中,这算得什么?唯有不能趣向佛道,永远在生死中头出头没,才是可悲哀呢!所以不应该瞋忿报复,而应该安忍。】

确实,就是我们一辈子,哪怕你一辈子受冤屈了,受屈辱了,不明不白的死了,但要放在我们无尽轮回的生死之中,真的不算什么,我们无尽的生死长河真的是太长远了,过去是无有始,未来是无有终,但是这需要菩萨有大的魄力,爸的眼光大,才能不被眼前的黑暗所遮蔽双眼,一般有智慧的人,他会看到光明,他懂了佛法,尽未来际的修行之路,菩提之路,不是在几生,也不是在几世,他是生生世世,生生世世也不能说你某一世,总是那么一帆风顺,也不是总是坎坎坷坷,肯定它像水流一样,经过长江大河,忽而遇到急流,忽而遇到河滩,它都不一样了,这就需要有远大的眼光。

所以这个菩提心很重要,真的要发菩提心,那是从今日乃至究竟菩提,菩提心就以佛果为究竟的目标,无论经历多长时间,是要一步一步给它完成。

3、而且,向怨敌瞋忿报复,并不就是恢复已受的损害。】

对自己的伤害,哪能说你去报复他,他打你一下,你再打他一下,你的损害就能得到恢复呢?这是不可能的,不过是为了泄内心的怨恨而已。

【不忍而瞋忿报复,徒然使自己与他人,增长种种的忧苦。】

这种忧苦;一个自己生嗔恨心,自己生怨恨之心,本身这是一种烦恼心所,你又去报复人家,所以自他曾增忧苦。

【向他报复,他当然受到忧苦,而自己瞋心发作,身心烦躁不安,有时会不顾一切,造成更大的错误,招致更大的损害。】

我们的嗔心,在成佛之道三乘共法章讲到【烦恼贪嗔痴,不善之根本,痴如醉如迷,嗔重贪过深】嗔烦恼就是【痴如醉如迷,嗔重贪过深】嗔烦恼成为穷凶极恶的罪恶的根源。我们在前面也学到了;嗔烦恼是最重的一种烦恼,不但对自己对世间是百害无一利。

嗔 一个是从业来说,嗔业也是最重,从报体来说,嗔的果报也是最深,因为嗔属于我们欲界很重的烦恼,它不通三界,只是欲界才有嗔烦恼,所以菩萨修忍波罗蜜,都是在欲界来修忍,但菩萨也不单单在散心位上来修忍,菩萨也需要修专注,也要修禅定,他才能够忍得住更重的伤害。

【《大智度论》卷 14:有人言:「善心有二种:(1)有粗,(2)有细;(1)粗名忍辱,(2)细名禅定。 (1)未得禅定心乐,能遮众恶,是名忍辱;(2)心得禅定乐,不为众恶,是名禅定。」】善心有二种:有粗,有细;粗名忍辱,忍辱也是属于善,一个是粗的善,一个是细的善,细的善就是禅定,未得禅定心乐,能遮众恶,是名忍辱;他没得禅定心之前,能够遮潜诸恶,能够忍辱。心得禅定乐,不为众恶,是名禅定。因为禅定,是色界无色界的,嗔只有欲界,《大智度论》把忍辱定义为很粗的善,原因它是欲界的,因为嗔心就是欲界的,关键是你不忍,那就是欲界很重很重的烦恼造作,忍是欲界很粗很粗的善。

4、以怨报怨,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说:「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3】。】

下边注解里,这句话来自《出曜经》。我也在《大智度论》里面找一个:

【【】(一)《大智度论》卷6:生忍 】

【1、忍恶不瞋,忍赞不喜 】

忍;一个是忍恶不起瞋,再者还要忍赞不喜,我们在这个章节里,忍的基本上都是恶,布施、持戒、利他、众生不但不知道感恩,有时候还来损害你。忍其实也包含了忍这种乐。

【生忍名众生中忍,(1)如恒河沙劫等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粗贼)】

粗贼就是粗的善,你忍下了,那就称作粗的善,没忍下就变成粗的贼。

【(2)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软贼)

再者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你也能够忍得住别人对你的赞叹,赞美、恭敬、种种的供养,一般人可能很喜欢人去恭敬赞叹供养,然后内心就很欢喜。忍其实它包含了对欢喜的事儿,你也要忍,不要去放纵自己,所以这个叫软贼,软贼就是那种很恭维的很好听的话。

【(二)《大智度论》卷 14: 问曰:云何名生忍?答曰:有二种众生来向菩萨:一者、恭敬供养,二者、瞋骂打害。】

就是有二种众生来亲近菩萨;一个是对菩萨恭敬供养,一个是对菩萨嗔骂打害。

【尔时,菩萨其心能忍,不爱敬养众生,不瞋加恶众生,是名生忍。】

这时,菩萨其心能忍,不爱敬养众生,不瞋加恶众生,是名生忍。这个忍包含了被喜爱的事能够忍,嗔恼的事也能忍,这个是生忍。

问曰:云何恭敬、供养名之为忍? 答曰:有二种结使:】

问说:云何恭敬、供养名之为忍?回答说;有二种结使:结使就是烦恼,一般「结」就是我们内心打的结,内心纠结不开,为什么称为「使」呢?因为往往被这些烦恼所驱使,使你不能自在,往往被脾气所驱使着走,我们都有烦恼使结。

【一者、属爱结使,二者、属恚结使。】

一个是爱,一个是嗔恚。

【恭敬、供养虽不生恚,令心爱着,是名软贼。是故于此应当自忍,不着不爱。】

【《大智度论》卷 5〈序品 1〉:「是利养法如贼,坏功德本。譬如天雹,伤害五谷;利养、 名闻亦复如是,坏功德苗,令不增长。如佛说譬喻:「如毛绳缚人,断肤截骨;贪利养人断功德本,亦复如是。」」(大正 25,98b26-c1) 】

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到;利养法如贼;利养、名闻、称叹,就像天上下的雹子,伤害五谷。像毛绳来把人捆绑住,能把你的皮肤骨都能勒断,所以贪利养人断功德本,也是这样,贪着赞叹供养。

二、瞋恚之五过失与修忍之五德

1、修集布施,持戒,好不容易。但由于一念的不忍,瞋忿心发,全部都被摧坏了。】

修集布施,持戒,好不容易这些布施持戒功德,能达到一定的清净,善法累积,达到尸罗戒体,有一定到防止恶的力量。但由于一念的不忍,嗔恨心发,全部都被摧坏了。

【如说:『若有瞋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善,一剎那顷能顿坏』【4】。所以形容瞋是火一样的,能焚烧一切功德善根,非下决心修忍不可!】

就是你宿世的善根,被一把嗔火给烧了,形容嗔是火一样,能焚烧一切功德善根,非下决心修忍不可!

也确实是,嗔火会烧善根,为什么呢?因为本身有戒体,有那种很清静的心境,一旦发了火,嗔心起来,你心里面就烦恼动乱不安,也就火烧功德林了。

2、假使能知道瞋恚的过失,安忍的功德,自会以理智来制伏瞋忿烦恼。】

(1)瞋恚之五过失

坏色:瞋心一起,全身血脉沸腾,面色会立刻变成丑恶的样子。研究美容学的说:如人而多起瞋怒,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

一般人一怒起来,全身的血脉沸腾,面色一下就改变了,满脸通红,呲牙咧嘴的,从美容来说;如人而多起瞋怒,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

失辩:瞋心一起,情感压倒了理智,有的连对方说话的意义都听不明白。冲动紧张,当然失掉了论辩的才力,为自己申诉,有时也会说错了。】

就是人瞋心一起来的时候,情感压倒了理智,有时候连对方的说话啥意思,你都听不明白了,就是的人情绪非常冲动紧张,当然你就失掉了理性的辩才能力,为自己申诉,有时也会说错话。也确实是,人那种情绪冲动的时候,他就没有理性的,这个时候没理辩三分吧,这时候妄语、恶口、什么恶的口业都来了。

善士远离:凡性情暴躁,多起瞋忿的人,良善的朋友,都会为了不值得结怨而离去的。】

脾气非常暴躁的人,一般都会远离。

毁戒:瞋忿发作,只图达到报复目的,什么都顾不得了。杀、盗、淫、妄,无恶不作。】

嗔心总是发作,你肯定是守不好戒的,只图达到报复目的,什么都顾不得了。杀、盗、淫、妄,无恶不作。嗔心只是图自己心情的痛快了,自己内心不满,马上就宣泄出去,不管给别人造成什么伤害,他只图自己心情快乐就可以了。

堕落:这样的积集瞋业,一旦老死到来,还有什么善报,只有堕落恶趣的一路了。】

(2)修忍之五德

    【  一念的不忍,产生这样的恶果,怎可不加以制伏?】

一念嗔心起,会烧很多的功德法财,还会产生种种的恶果,这样的过失你要制服他。

【 反之,如能忍怨,那么,相貌端严,辩才明晰,善友共聚,不犯禁戒,死后上升而向佛道──五德都具足了。】

上面一个是恚嗔的五失,一个是修忍的五德。

这节大致就是这些内容,为了维护我们的善根,施的善根,戒的善根,还是尽量的忍一忍,我们现在人可能是那种强压制的忍,因为还没有那种认可、认知的知解,可能智慧还不太相合,我们现在听经闻法,其实就是不断的在增强我们的认知,对人生对佛法不断的增强正见,让我们能更加了解修行路上怎么样才能够尽量的不造作恶,尽量的向善,所以这需要认知认可,你可能忍的能踏实一些,或者持久一些,不会那么冲动,如果我们没有认知的时候,那种忍耐能够忍一次、二次,三次可能就忍不过了,那就会大爆发,更严重!我们现在等于说也不断的在增强忍的认知度,今天就学到这里。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