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3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18
(2024-7-26)
我们继续学习成佛之道,今天已经进入了成佛之道,六度里忍波罗蜜的课程,前边布施波罗蜜、戒波罗蜜,我们已经学完了,布施是以利他为主,持戒是以护生为上。上节课学了【受持净戒者,如护于浮囊 ,不轻于毁犯,持犯俱不着。】受持净戒就像扶护我们的橡胶船,因为戒能够保证我们不堕恶道,像个橡胶船一样,不会沉在水底。
毁戒的原因;一个是环境的诱惑力太强,外界的诱惑力往往是我们破戒的主要原因。再者就是我们内心的烦恼冲动性也比较强,内境与外境因缘和合,我们就会破戒。最关键的时候,就是我们净戒的力量太弱,持戒的力量太弱。
怎么样能够增强我们持戒的力量呢?要于微小的过失见大怖畏。微小的过失就会导致大失败的原因。怎么能够在小小的过失之中,提高我们的警觉性,使我们警觉它的危害性,即便犯了也能够及时的忏悔,让我们的戒能够及时的恢复清净。
菩萨没有登地之前,都是生生世世在人间修行的,在人间利他,累积善法功德的。从受持净戒轻护等持,微小戒和极重戒他都比较重视,不会忽略小小戒,不去注意。菩萨持净戒也是不离三心,最后达到无相戒,就是持犯俱不着。因为菩萨往往都是对他人犯戒,或者持戒,由于他能够深观法义,能知道一切法无常无我,都是因缘合和,没有一个持戒者;没有一个犯戒者;也没有一个戒可持。当然这是修到三轮体空,才能达得到。我们现在这个阶位,还是注重在怎么让我们增长净戒的力量。
戒学完了,开始学忍,其实忍跟戒是相关的。大要的讲,戒是克己,忍是恕他,宽恕别人。
戊三、忍度
己一、摄生为本
【摄护于众生,菩萨修忍度。】
己二、三类忍义
【耐怨安受苦,及谛察法忍。】
这是忍的种类,三类的忍义;第一个偈诵;摄护众生为本,怎样来摄护,下边就介绍:
一、为「摄化」「护念」于众生而修忍度
摄护就是摄化和护念众生修忍度。
【 再说忍度。菩萨行是为了成佛。成佛一定要「摄」化众生,「护」念「众生」;】
菩萨为了成佛,一定要摄化众生,护念众生。
【1、成佛一定要修集摄受众生的「布施」,】
成佛一定要修集摄受众生的「布施」,因为你要摄受众生,要给予布施,给予他利益,来摄取他的信任,进一步引导教化。
【护念众生的「净戒」,才能利益众生而后成佛。】
前边儿持戒,是护生为本。护念众生的净戒,去除一切损害众生的意愿,这样利益众生而后成佛。这是指前面的布施和持戒。
下边讲到忍,什么原因要修忍?
【2、但众生是愚昧的,可能会给予布施而不知感恩,或反而相仇害的;护念众生而持戒,众生却偏要来娆害的。】
这是二种情况;有的是布施他不知道感恩,有的是护念众生,为了不伤害众生而坚韧持净戒。可是你不伤害他,有的众生却来伤害你,来欺凌你。
【如不能坚忍,施与戒的功德,都是会因而破坏的。】
这就需要修忍来成就前面的功德,否则(不忍)前面的善法功德可能就要毁于一旦。下边就接着说:
【3、世间尚且要『相忍为国』【1】,『小不忍则乱大谋』【2】,何况在无量生死中度众生而成佛的大事,那有不修忍而能成就呢!】
作为国际间,为了国家的和平安定,有些事儿也要忍一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小小的事情能忍则忍,何况在度众生成佛的大事上,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不如意的遭遇,不修忍怎么能够成就佛道呢?一切法得成于忍,是《金刚经》的一句话。
【所以菩萨非修忍度不可,而忍成为菩萨的大行之一了!】
这是讲到菩萨为什么要修忍度,世间也要修忍,何况佛法里。
二、忍的意义
【1、忍是忍耐】
要有一定的忍耐性。
【2、忍辱不过是忍的最重要的一项】
因为忍可能有很多种类,不过它是忍中最重要的一项。
【从忍(kSAnti)之字义看:【3】】
【(1)堪忍、忍辱:属意志。】
忍从字义看,有堪忍、忍辱,属于意志上的,坚定的意志力!
堪忍是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他能够忍得下,这属于意志方面的。
【(2)忍可、认可:属知解。】
忍可是属于知解的,知解就和知见、智慧相应的。
忍在下边《空之探究》里讲到:
【【】《空之探究》:「正见甚深法的菩萨,从这样的情况下出现。悲愿力所持,自知「此是学时,非是证时」。所以不尽烦恼,不作究竟想,不取涅盘,成为观空而不证空的菩萨。最深彻的,名为无生法忍。阿毘达磨中,忍是无间道;称为忍,表示是知而不是证入的意思。」( Y 38p153 ))】
菩萨不尽烦恼,不作究竟想,不取涅盘,成为观空而不证空的菩萨。观空而不证,最深彻的,名为无声法忍,无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萨,他证的果位,有的判摄属于阿罗汉的阶位,但他也不证入实际。有的是初地的阶位。《阿毘达摩》中,《阿毘达摩》是小乘的论典,像《俱舍论》里边讲到;忍是无间道,八智八忍是无间道,称为忍,表示是知而不是证入的意思。这个知包含了知一切法,包含了知一切事项,和究竟的空义。
下边有个注解,导师在《般若经讲记》里都讲到:
忍不但忍辱,还忍苦耐劳,忍可(即认透确定)事理。所以论说忍有三:忍受人事间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叫法忍。忍可诸法无生性,叫无生忍,无生忍即般若慧。
三、忍的特性
【1、忍是意志坚定,经得起打击,受得了磨难,不问怎样艰苦,都能保持自己,不受外来的影响,而改变宗旨,或者引生罪过。】
他有一种抵抗外在的能力,我们前边学戒的时候,能够增强我们净戒的力量,他也不会受外境的诱惑,也不会受自身烦恼冲动的造作,也不会改变宗旨而造业,造业就引生了罪过。但这块是从忍,忍是别人来欺凌你时,你就要去忍。受了很多磨难,经得起很多打击,无论经过怎样的艰苦,都能保持自己不受外来的影响。
下边就举个例子;就是舍利佛这个典故:
【2、从前,舍利弗六十劫修菩萨行,有人来乞求眼睛。舍利弗对他说,这并无用处,他却一定要乞化。等到给了他,他又嫌他腥臊,丢在地上,很不满意的走了。舍利弗觉得众生难度,因此退了大心,这就是不能忍而失败的一例。【4】】
舍利弗经过六十劫的菩萨行,有人来祈求眼睛这个故事,舍利佛对他说:眼睛也没有什么宝藏,挖下来并没什么用处。从现在来说,得冷冻上,有那种设备。什么设备都没有,挖出来也没用。这个人却非要乞化。可是等把眼睛挖出来给他,他又嫌他腥臊,丢在地上,很不满意的走了。舍利弗觉得众生难度,因此退了大心,这就是不能忍而失败的一例。
四、忍的种类 【5】
1、耐怨害忍,
这是来自于人与人事之间的忍。
【 如有怨仇来损害,或是刀杖伤害(身业),或是挟怨诬害(没有的事说成有,诬陷),或是恶意诽毁。这是一般人最难忍受的,菩萨应修安忍:怜悯对方,觉得他为烦恼所驱迫,为恶势力所转动;忍受怨敌的伤害而不生瞋忿,不加报复。】
如有冤仇来损害,或者是刀杖伤害,拿着到刀仗属于身业,或者是挟怨诬害,就是抱着积怨来诬害你,这属于意业。没有的事说成有,诬陷。或是恶意的诽毁,就是口业。这是一般人最难忍受的,菩萨应修安忍:怜悯对方,觉得他为烦恼所驱迫,为恶势力所转动,忍受怨敌的伤害而不生瞋恚,不加报复。菩萨当然要观察众生,众生都是不修行,自己造作了也不知道,都是被自己的烦恼所驱使。因为人内心的烦恼冲动起来,他也不跟你讲道理了,大多数人都是,一冲动发泄完,然后他的心里就泄了愤。
这种烦恼的冲动,并不是他能够做了主的,是他烦恼所驱使。为恶势力所转动,恶势力的这种烦恼;一个是会引发身业来加害;再一个会引发意业来诬陷;还有口业来诽谤;这都是恶法的势力。也就是被恶业所牵引,所驱使。菩萨深感众生都是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无明造业他也不得自由,菩萨就会忍受这些众生无明的伤害,不生嗔恚,不加报复。
当然,菩萨要达到一定程度,我们一般人可能没有修到那个程度的时候,难免心里还会发起火来,生起瞋心来,你说正不正常呢?其实从修行的过程来说,也是正常。
【【】宋代林逋:《省心录》:】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
从儒家思想来说,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我们一般人总是爱责备人,所以你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你的过患就会少。
【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
我们一般都对自己特别的宽恕,对别人非常的刻薄,所以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对自己非常的任性,就是宽己,任由自己,对自己特别的自由放纵,对别人就比较苛刻。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一般儒家讲:修行者都是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论语》"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论语中也说:"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儒家也讲君子之道,君子之风,君子往往都是责自己的过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儒家修身之道也有忍,宽恕的意思(人如果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很少有怨恨了)这是是对人事上的。
2、安受苦忍
【 苦是各式各样的,从外界的无情物来的,有从外界的有情来的 】
(1)外界
一个是自然界的,再者就是动物。
【 无情物:风、雨、寒、热等。】
像天太热,天太凉,暑湿,你都得去忍受这些风寒暑湿的苦。
【 有情物:蛇、蝎、蚊、虱等。】
就是一些动物之类,昆虫之类的。在过去可能建设不发达,都是那种农村土路、茅草之房,难免有动物,或者那种蛇、蝎、非常的多,当然从菩萨来说,要忍受这些苦。
在前边持戒的无畏施里也有 ;风寒、风雨、自然灾害,能够给众生造成威胁的时候,菩萨也要去做种种的救护,这叫无畏施。这些蛇蝎、动物的侵害危险,菩萨也应该去救护它。这里是菩萨自身,要忍受这些。对于众生来说,他要去做一些无畏施,帮助众生解除种种的危险逼迫。
(2)自身
【 有从自身发生的,就是出家,乞食,游化,修行,也都是会引生苦痛的。这都要磨练心志,安心忍受;不能忍,那不是引起烦恼罪恶,就是障碍自己的修行。】
出家修行也不是说一片净土,接触人事,过去是乞食,现在没有乞食行为了,现在出家在寺院和大众共处,用功修行,都会遇到这些苦,当然这是自身的。
修行你要用功,要精进,得吃点儿苦,不能懈怠。这都要磨练心志,安心忍受;不能忍,那不是引起烦恼罪恶,就是障碍自己的修行。如果对自身的事不能忍,也会引烦恼造作罪恶。
不用说出家,在家修行其实也是一样,面对种种环境上的艰难,环境上的不一致,人家看你像是另类,因为世间大多数人都不修行,都不是修行的群体,你要是太认真了,可能看你挺另类的。你要是不认真,就容易和他们同流合污,所以也要修忍;忍得住寂寞,忍的住讥嫌,要不然也会引起一点烦恼罪恶,这样就障碍自己的修行了。
3、谛察法忍
谛是真实,如实的去观察,真实的去观察这些法,而且能够深深的认知它,确定它。
【法是佛法,审细谛察而悟入佛法,】
这是能够达到那种微细的破除烦恼,破除我见,而悟入了佛法。
【忍是安心入理的意思。如浮光掠影,不能安心深入,就不能获得深广的法益了!】
这个忍那就属于圣位的忍了,安心入理就是在那种法的观慧之中,与定心相应的心非常的安静、寂静,就和法的正见相应,就能够知法入法。如浮光掠影,不能安心深入,就不能获得深广的法益了!浮光掠影当然是我们心在没有专注,没有得定的时候,我们心肯定都是浮光掠影的,就没办法安心深入。
己三、别明忍辱
【瞋他有何益?自他增忧苦。
瞋火烧善根,忍则五德具。】
【受到名誉,财产,事业,身体的损害,是一般人所最难忍的,所以特再为开示。受人损害时,会引起瞋忿的反应,取敌视、反抗、报复的行动,这确是凡夫的本性。】
这是前边耐怨安受苦,还是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忍,不过这里又进一步的去讲,讲到忍辱的意义。
【但在人类德性的进展中,尤其是通达甚深法义,忍就被发现而尊重起来。因为如不忍而「瞋他」,向他报复,这到底有何利益呢?这真是不必要的。】
这个忍是通达甚深法义,被发现而尊重起来,因为前面讲到这个忍,在阿毗昙里面它属于无间道,是忍而不证的意思但是,但在大乘法就给它发挥起来,所以在人类德性的进展中,通达甚深法义,通达甚深法义的时候,它还是忍而不证。
一、瞋他有何益,自他增忧苦
【1、要知自身的失败,决不单是为了他人的损害破坏,主要还在自身的不健全。换言之,自己才能损害自己。】
前边我们修戒也是,无论是外在环境上的诱惑,还是我们内心烦恼的冲动,主要还是说我们净戒的力量薄弱。但是这里,我们修行从自身上失败,不单单是他人的伤害,或者他人的损害,或者来自他人的破坏,主要还是自身的不健全,自身不健全等于说,我们这个忍的力量还不足,或者净戒的力量也不足,因为净戒也是防非止恶的力量,你没有别人来损害伤害你,你为了护戒,而宁死也不去犯戒,在戒里也有这样的说法。不过这里说;你失败了,那就犯戒了,那就还是说你自身不健全。
换言之,自己才能损害自己。为什么说自己才能损害自己呢?因为本身我们戒的力量不足,慈悲也不足,忍的力量也不足,肯定是自己损害自己。
【古人说:『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日之患』【1】。眼前的受损害,受冤曲,在自己如法的进修中,没有不被了解而恢复的。】
我们前面学到业力的时候,也学到;我们一时的不如意的遭遇,一时受到种种的苦报,我们也只有说不断的在修,因为这些苦,不是结果,它是过程,它是我们不断在前进的过程,终究走过了黑夜,就会到达黎明!所以眼前受到损害,受到冤屈,经过时间的累积,没有不被了解而恢复,真相终会大白的,眼前受了冤屈,受了污蔑,一般人当然忍受不了,就去做种种的解释,有的时候你越解释就越陷入那种圈套里,越抹越黑,因为有的时候你自己解释,没办法解释清楚,还不如置之不理它,等待一段时间,真相终究会大白。但我们一般人受了一点委屈,可能马上就解释,能够澄清自己的清白,有时候你是说不清的。
【唯有自己不向上,到死而德业无成,才是可忧虑的。】
就是我们道业才是可忧虑的,修行佛道,修行出世的圣道,其实在修行路上,肯定都不是一帆风顺,受到种种的艰难困苦,受到种种的误解陷害冤屈,如果你能够不断的在修行圣道,要用功办道,不去在意别人的是非,可能心不会受到影响。如果心失了道心,就会在在烦恼堆里打转出不来。
【2、依佛法,不要说一日之患,就是一生的冤抑【2】,屈辱,牺牲,在无尽的生死过程中,这算得什么?唯有不能趣向佛道,永远在生死中头出头没,才是可悲哀呢!所以不应该瞋忿报复,而应该安忍。】
确实,就是我们一辈子,哪怕你一辈子受冤屈了,受屈辱了,不明不白的死了,但要放在我们无尽轮回的生死之中,真的不算什么,我们无尽的生死长河真的是太长远了,过去是无有始,未来是无有终,但是这需要菩萨有大的魄力,爸的眼光大,才能不被眼前的黑暗所遮蔽双眼,一般有智慧的人,他会看到光明,他懂了佛法,尽未来际的修行之路,菩提之路,不是在几生,也不是在几世,他是生生世世,生生世世也不能说你某一世,总是那么一帆风顺,也不是总是坎坎坷坷,肯定它像水流一样,经过长江大河,忽而遇到急流,忽而遇到河滩,它都不一样了,这就需要有远大的眼光。
所以这个菩提心很重要,真的要发菩提心,那是从今日乃至究竟菩提,菩提心就以佛果为究竟的目标,无论经历多长时间,是要一步一步给它完成。
【3、而且,向怨敌瞋忿报复,并不就是恢复已受的损害。】
对自己的伤害,哪能说你去报复他,他打你一下,你再打他一下,你的损害就能得到恢复呢?这是不可能的,不过是为了泄内心的怨恨而已。
【不忍而瞋忿报复,徒然使自己与他人,增长种种的忧苦。】
这种忧苦;一个自己生嗔恨心,自己生怨恨之心,本身这是一种烦恼心所,你又去报复人家,所以自他曾增忧苦。
【向他报复,他当然受到忧苦,而自己瞋心发作,身心烦躁不安,有时会不顾一切,造成更大的错误,招致更大的损害。】
我们的嗔心,在成佛之道三乘共法章讲到【烦恼贪嗔痴,不善之根本,痴如醉如迷,嗔重贪过深】嗔烦恼就是【痴如醉如迷,嗔重贪过深】嗔烦恼成为穷凶极恶的罪恶的根源。我们在前面也学到了;嗔烦恼是最重的一种烦恼,不但对自己对世间是百害无一利。
嗔 一个是从业来说,嗔业也是最重,从报体来说,嗔的果报也是最深,因为嗔属于我们欲界很重的烦恼,它不通三界,只是欲界才有嗔烦恼,所以菩萨修忍波罗蜜,都是在欲界来修忍,但菩萨也不单单在散心位上来修忍,菩萨也需要修专注,也要修禅定,他才能够忍得住更重的伤害。
【《大智度论》卷 14:有人言:「善心有二种:(1)有粗,(2)有细;(1)粗名忍辱,(2)细名禅定。 (1)未得禅定心乐,能遮众恶,是名忍辱;(2)心得禅定乐,不为众恶,是名禅定。」】善心有二种:有粗,有细;粗名忍辱,忍辱也是属于善,一个是粗的善,一个是细的善,细的善就是禅定,未得禅定心乐,能遮众恶,是名忍辱;他没得禅定心之前,能够遮潜诸恶,能够忍辱。心得禅定乐,不为众恶,是名禅定。因为禅定,是色界无色界的,嗔只有欲界,《大智度论》把忍辱定义为很粗的善,原因它是欲界的,因为嗔心就是欲界的,关键是你不忍,那就是欲界很重很重的烦恼造作,忍是欲界很粗很粗的善。
【4、以怨报怨,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说:「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3】。】
下边注解里,这句话来自《出曜经》。我也在《大智度论》里面找一个:
【【】(一)《大智度论》卷6:生忍 】
【1、忍恶不瞋,忍赞不喜 】
忍;一个是忍恶不起瞋,再者还要忍赞不喜,我们在这个章节里,忍的基本上都是恶,布施、持戒、利他、众生不但不知道感恩,有时候还来损害你。忍其实也包含了忍这种乐。
【生忍名众生中忍,(1)如恒河沙劫等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粗贼)】
粗贼就是粗的善,你忍下了,那就称作粗的善,没忍下就变成粗的贼。
【(2)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软贼) 】
再者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你也能够忍得住别人对你的赞叹,赞美、恭敬、种种的供养,一般人可能很喜欢人去恭敬赞叹供养,然后内心就很欢喜。忍其实它包含了对欢喜的事儿,你也要忍,不要去放纵自己,所以这个叫软贼,软贼就是那种很恭维的很好听的话。
【(二)《大智度论》卷 14: 问曰:云何名生忍?答曰:有二种众生来向菩萨:一者、恭敬供养,二者、瞋骂打害。】
就是有二种众生来亲近菩萨;一个是对菩萨恭敬供养,一个是对菩萨嗔骂打害。
【尔时,菩萨其心能忍,不爱敬养众生,不瞋加恶众生,是名生忍。】
这时,菩萨其心能忍,不爱敬养众生,不瞋加恶众生,是名生忍。这个忍包含了被喜爱的事能够忍,嗔恼的事也能忍,这个是生忍。
【问曰:云何恭敬、供养名之为忍? 答曰:有二种结使:】
问说:云何恭敬、供养名之为忍?回答说;有二种结使:结使就是烦恼,一般「结」就是我们内心打的结,内心纠结不开,为什么称为「使」呢?因为往往被这些烦恼所驱使,使你不能自在,往往被脾气所驱使着走,我们都有烦恼使结。
【一者、属爱结使,二者、属恚结使。】
一个是爱,一个是嗔恚。
【恭敬、供养虽不生恚,令心爱着,是名软贼。是故于此应当自忍,不着不爱。】
【《大智度论》卷 5〈序品 1〉:「是利养法如贼,坏功德本。譬如天雹,伤害五谷;利养、 名闻亦复如是,坏功德苗,令不增长。如佛说譬喻:「如毛绳缚人,断肤截骨;贪利养人断功德本,亦复如是。」」(大正 25,98b26-c1) 】
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到;利养法如贼;利养、名闻、称叹,就像天上下的雹子,伤害五谷。像毛绳来把人捆绑住,能把你的皮肤骨都能勒断,所以贪利养人断功德本,也是这样,贪着赞叹供养。
二、瞋恚之五过失与修忍之五德
【1、修集布施,持戒,好不容易。但由于一念的不忍,瞋忿心发,全部都被摧坏了。】
修集布施,持戒,好不容易这些布施持戒功德,能达到一定的清净,善法累积,达到尸罗戒体,有一定到防止恶的力量。但由于一念的不忍,嗔恨心发,全部都被摧坏了。
【如说:『若有瞋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善,一剎那顷能顿坏』【4】。所以形容瞋是火一样的,能焚烧一切功德善根,非下决心修忍不可!】
就是你宿世的善根,被一把嗔火给烧了,形容嗔是火一样,能焚烧一切功德善根,非下决心修忍不可!
也确实是,嗔火会烧善根,为什么呢?因为本身有戒体,有那种很清静的心境,一旦发了火,嗔心起来,你心里面就烦恼动乱不安,也就火烧功德林了。
【2、假使能知道瞋恚的过失,安忍的功德,自会以理智来制伏瞋忿烦恼。】
(1)瞋恚之五过失
【坏色:瞋心一起,全身血脉沸腾,面色会立刻变成丑恶的样子。研究美容学的说:如人而多起瞋怒,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
一般人一怒起来,全身的血脉沸腾,面色一下就改变了,满脸通红,呲牙咧嘴的,从美容来说;如人而多起瞋怒,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
【失辩:瞋心一起,情感压倒了理智,有的连对方说话的意义都听不明白。冲动紧张,当然失掉了论辩的才力,为自己申诉,有时也会说错了。】
就是人瞋心一起来的时候,情感压倒了理智,有时候连对方的说话啥意思,你都听不明白了,就是的人情绪非常冲动紧张,当然你就失掉了理性的辩才能力,为自己申诉,有时也会说错话。也确实是,人那种情绪冲动的时候,他就没有理性的,这个时候没理辩三分吧,这时候妄语、恶口、什么恶的口业都来了。
【善士远离:凡性情暴躁,多起瞋忿的人,良善的朋友,都会为了不值得结怨而离去的。】
脾气非常暴躁的人,一般都会远离。
【毁戒:瞋忿发作,只图达到报复目的,什么都顾不得了。杀、盗、淫、妄,无恶不作。】
嗔心总是发作,你肯定是守不好戒的,只图达到报复目的,什么都顾不得了。杀、盗、淫、妄,无恶不作。嗔心只是图自己心情的痛快了,自己内心不满,马上就宣泄出去,不管给别人造成什么伤害,他只图自己心情快乐就可以了。
【堕落:这样的积集瞋业,一旦老死到来,还有什么善报,只有堕落恶趣的一路了。】
(2)修忍之五德
【 一念的不忍,产生这样的恶果,怎可不加以制伏?】
一念嗔心起,会烧很多的功德法财,还会产生种种的恶果,这样的过失你要制服他。
【 反之,如能忍怨,那么,相貌端严,辩才明晰,善友共聚,不犯禁戒,死后上升而向佛道──五德都具足了。】
上面一个是恚嗔的五失,一个是修忍的五德。
这节大致就是这些内容,为了维护我们的善根,施的善根,戒的善根,还是尽量的忍一忍,我们现在人可能是那种强压制的忍,因为还没有那种认可、认知的知解,可能智慧还不太相合,我们现在听经闻法,其实就是不断的在增强我们的认知,对人生对佛法不断的增强正见,让我们能更加了解修行路上怎么样才能够尽量的不造作恶,尽量的向善,所以这需要认知认可,你可能忍的能踏实一些,或者持久一些,不会那么冲动,如果我们没有认知的时候,那种忍耐能够忍一次、二次,三次可能就忍不过了,那就会大爆发,更严重!我们现在等于说也不断的在增强忍的认知度,今天就学到这里。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