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3:修订间差异

添加179字节 、​ 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203行: 第203行:
 【如不是缘起的,就不是空的;不是空无自性的,也就不会是从缘起的。因为无性空,所以从缘而起;从缘而起,所以是无性空的。】
 【如不是缘起的,就不是空的;不是空无自性的,也就不会是从缘起的。因为无性空,所以从缘而起;从缘而起,所以是无性空的。】


 因为理是空的,但是事还要从缘而起,还要待缘,还要具足因缘,就像虽然说我们都有佛性,我们的本来是无我的,一切法没有自性,没有自体,但如果我们不发心,不按圣道六度去修, 等于说; 我们还是缘不起圣道的法,缘不起六度的话,只能说是一种空洞的知识,等于说;就算明白了法理,如果发不起心,那就是知识边的事情了,所以从 这种 空义能够缘起大悲心,缘起菩提心,这真的还要不断地去努力,因为没有固定性,所以它就能够从缘而起 ,缘也可能我们现在在不断的进修之中,所谓一般所说的因缘不具足,或者叫因缘还没到,但这个因缘,不是等待而来的,必须要积极的努力,才能把行佛性这个缘给它升起来,如果说不去积极的追求,我们只是说等待,随缘,其实随的都是这种业缘,没办法随这个圣法缘,所以这个圣道,需要我们的信,愿,行,需要这三方面的积极的努力,积极的态度来追求,才能缘起来,我们现在缘起杂染法很容易,但缘起清净法确实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因为说明我们对圣道的意乐心,欢喜心,我们对这个杂染法,可能欢喜心很足,爱乐心也很足,对生起圣道法,可能是就困难一些,这个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因为理是空的,但是事还要从缘而起,还要待缘,还要具足因缘,就像虽然说我们都有佛性,我们的本来是无我的,一切法没有自性,没有自体,但如果我们不发心,不按圣道六度去修,我们还是缘不起圣道的法,缘不起六度的话,只能说是一种空洞的知识,等于说;就算明白了法理,如果发不起心,那就是知识边的事情了,所以从空义能够缘起大悲心,缘起菩提心,这真的还要不断地去努力,因为没有固定性,所以它就能够从缘而起。


  【无 缘起,缘起 而无性 场时 就是 样的通达:『'''观无明(等)如虚空无尽 ……是诸菩萨不共妙观'''』。【7】依此而成佛 也就 依此而说 说一切众生有佛性 【8】】
  缘也可能我们现在在不断的进修之中,所谓一般所说的因缘不具足,或者叫因缘还没到,但这个因缘,不是等待而来的,必须要积极的努力,才能把行佛 这个 给它升 来,如果不去积极的追求,我们只是说等待,随缘,其实随的都是这种业缘,没办法随这个圣法缘,所以这个圣道,需要我们的信,愿,行 三方面的积极努力,积极的态度来追求,才能 缘起 我们现 缘起杂染法很容易,但缘起清净法确实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因为说明我们对圣 的意乐心 欢喜心,我们对 个杂染法 可能欢喜心很足 爱乐心 很足,对生起圣道法,可能是 困难 这个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无性而缘起,缘起而无性,佛在坐道场时,就是这样的通达:『'''观无明(等)如虚空无尽,……是诸菩萨不共妙观'''』。】


因为佛观十二因缘,都是像虚空一样无尽,就是缘起无性空,因为缘起就在与空相应的,贤圣的缘起法,就是和明,和智相应的,当然就没有自体可得,观十二因缘,像虚空一样无尽,虚空相一样无尽,其实就是一切法空性,就是一切法的一个本然性,这个本然性,是菩萨做道场,到最后成佛的时候,能够断一切的习气,无明。


  下面就说,无自性的缘起,缘起 无自性 ,佛 在做道场时 是这样的通达光
  【【7】依此 成佛 ,佛 依此而说一乘 说一切众生有佛性。【8】】


  无明等十二 缘,虚如虚空一样的无尽,是诸菩萨不共的妙 ,因为佛,关这个 十二因缘, 是, 像虚空 样无尽,那就是,缘起无性空,因为缘起就在与空相应 的, 贤圣的缘起法 不是 他就是和名和字相应的 当然它 是没有自体可得被 十二元十二因缘 它像虚空一样无尽虚空相,无尽其实 就是 一切法,空性就是一切法的一个本源 ,这个本源性,
 因 观十二因缘, 完全 从事行来观理的 事理能够 的, 事当然要通过六度万行来观 ,不是 仅仅说明心见性 不经菩萨道 能够 出来 就是 行佛


是菩萨做道场,他到最后成 的时候,他能够断一切的,这个习气,无明,因此,而成佛道,所以就以此说一乘,说一切众生,有 佛性 ,因为这观十二因缘,它完全是从事行来管理 ,他是,市里,能够一致的,所以这个是当然,它要通过六度万行来关,
'''三、理 性和行 佛性的 差异'''


他不是说仅仅说明心见性,不经菩萨道就能够观出来,这就是行佛性,下面说 理佛性 和行佛性的差别,理佛性,理佛性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这个是从理上来成立的,曰佛性说,是待缘而成,所以是或有或无的,那这个佛性,行佛性,它是带圆而成,带圆而成,它就没有那种必然性,
'''1、 理佛性'''


  所以说他或是有或无,有,除非说你是发菩提心,升起大悲愿,然后行六度,你就会行 佛性 就会升起来,圆起来,如果 你没有去生起信愿来 那就是当做 种知识学问,那等于说 的,所以说大乘法总是菩提心,发菩提心,菩提心的一切功德就是行 佛性 ,所以这个菩提心,不是说心里一个想法,它完全是和戒定慧,六度,它是相结合 ,八卦经的佛祖成缘起就是曰菩提心,
  【约理 佛性说,一 切众生都 是有佛性的 。】


  总说的菩提心,就是你要精进善事,多闻熏习,听闻正法,多学习,然后发起菩提心,那如果说,你听经闻法,没有发起菩提心,你就没办法种下 这个 佛咒,那等于说它 没有,所以说发菩提心,成就 就大乘的法器,能辗转出生无边的功德,因为菩提心他就会有一种动力,是不是追求无上的佛菩提,然后,还要累积,度众生的功德,就会辗转,生出无边 功德了,
 这个是 从理上来


所以说这里又举了两个经,大十地经和大集经,都譬喻,菩提心为宝珠,精修至圆成佛果这样的 行佛性 已经说列有两位,所以这个菩提心为宝珠,法华经里边有一个戏珠玉,是不是戏中的一个比喻这个戏珠玉,法华经其实也是说在,很早,他醉酒的时候,是他的一个善知识给他把这个宝珠给系在衣服里头了,因为这个就是菩提心,他,在过去,
'''2、 行佛性'''


  在善知识那里,听经闻法经善之引导,他发了菩提心,但是,后来,他就忘失了菩提心,等于 说, 他种下了佛的这个种子,他暂时的忘失了 已,没有,发现出来,就是这个善根,没有显发出来 ,所以 ,京东 pe 给缝在衣服里头,那意思,就 这个菩提心,它这个种子很微细,它不容易去发现它现在用宝珠来譬喻,来在这行佛性,
  【约行佛性 说, 待缘 ,所以是 或有或无的。】


  它又分两 阶位, 性味,这种行为就 见佛闻法的因 缘, 发大菩提心,学习大乘的佛祖,就像种下了种子一样,菩提心一发起,因为成佛的因 不会失去的,正如法华经系如玉所说,但这不能说是本有的,因为是一发心 熏习 的,法界等流的文学习,因为他不能说本 ,它是以发心而种下来的,这个,性 种性 味,这个是性等行为
  行佛 性,是 而成 缘而成 就没 必然 性,


 是 唯识里面的说法,这个在下边,也有这个解释,我们就不参考了,由于时间的原因,然后姓种姓为就是种下了这个种子的一个结尾,因为理合性,你们下种下种子,还没办法去,实行,只有说你发了菩提心,他才能够种下菩提种,这个就是行佛心, 了菩提心种,就一个佛性,而渐渐 休息,
  【所以 或无 。】


  是佛的清净功德呀 由下奉成宗,由衷成为上,因为这个清净功德 它也有这个上中下的一个程 度, 按现在 就是程度 ,就是一 用这个佛大乘的阶位来 ,下可能 就是那个发心实现为,中,那就是三贤位,上,那就是十地位,因为这些清洁性功德,它都是由菩提心种,
  有;除非你是 菩提心 生起大悲愿 然后行六 度, 行佛性就会生起 来, 缘起来 如果说没有生起信愿 就是 当做 种知识学问 等于 说是 没有的。


  逐渐逐渐的累积,逐渐逐渐的修发,这些清净功德,由实性增长到这种三弦石柱实行时会像,然后,再增生到这种实地,可以说 大乘 的功德 不断学习增盛起来 名为习总性,就是这种休息,不断 累积,所以说出于习成性,所以性成习,等到九九学习,引发无漏清净 功德, 不但 佛的阴性,而且以分得佛的体 ,就是到初地的时候,他不但是得了清净功德,也不但是 的阴
  大乘 法种是菩提心 发菩提心 与菩提心相应 一切 功德,就是 性佛性 。】


  而分的佛的体性,就是得佛的法身,得了一分佛的法身了,这样,依法空性,或者理佛性,虽然繁盛,一如 这个 理佛性,在凡不增,在圣也不减,是 不是一 切一切 界众生 他都普遍具备这种本源性的 可以 众生界,菩萨界,佛界平等,平等,因为他从理性说来说,它都是平等
  所以 这个 菩提心; 不是 说心里 个想 法, 完全是和戒定慧 六度 相结合


  在众生界,在菩萨戒,在佛界都是平等,平等成佛或不成佛,还带休息来分别,虽然说这个普遍的 性,他遍满了众生界,菩萨界,佛界,众生心,佛呀,是没有差别,都是平等 ,但是到底能不能成 佛, 他还是在修习行佛性来分别的,是否心发了菩提心, 否一 菩提心 ,从而不断学习增长,如果 不休息,反腐还是烦,如果能以大乘而新修,那不论是谁,一切众生 佛果都可以成就的,所以这个行佛性,
  【《 华经》 『''' 种从缘起'''』 菩提心 说的 。】


  他还 很重 这个性种性为和 总行为 它都是行佛性有两种这个职位,一个是种下了 发菩提心 的种 下了种姓这个位置 一个是以 菩提心 而行六度四射 这些功德 累积才能够完成 道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这 通俗说和这种真实说 他真是 说是 深义的通俗说,那就是一种通俗易的,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到这种理性和平和性的区别了,
  菩提心,就 是要 亲近善事,听闻正法 多闻熏 习, 然后 菩提心, 如果听经闻法 没有发起 菩提心, 就没办 种下 佛种, 那等于 说是 没有。


 因为下边,其实注解还有很多挺好的参考,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就先 到这里 ,下面,大家来分享,
  【如在从前大通智胜佛法会中发菩提心的,有些人是退修小乘了。如亲友的为他系上无价宝珠,他竟不觉不知,弄得贫困不堪。其实,『'''一切智愿(菩提愿)犹在不失'''』【9】。在醉酒时,亲友为他系上无价宝珠,如在无明生死中,遇佛菩萨的化导而发菩提心(有人解说系珠为本有佛性,与经义相违)。发菩提心,就成大乘法器,能展转出生无边功德。】
 
所以说发菩提心,就成就大乘的法器,能辗转出生无边的功德,因为菩提心就会有一种动力,追求无上的佛菩提,然后还要累积度众生的功德,就会辗转生出无边的功德。
 
【所以《十地经》,《大集经》等,都喻菩提心为宝珠,经修治而圆成佛的果德。【10】这样的行性佛性,依经所说,略有二位:【11】】
 
这里又举了二个经;《十地经》,《大集经》,都譬喻菩提心为宝珠,经修治而圆成佛果。这样的行性佛性,依经所说,略有二位:
 
菩提心为宝珠,《法华经》里边有一个系珠喻,系珠的一个比喻,《法华经》其实也是说;至亲友家醉酒的时候,他的一个善知识,把宝珠给系在衣服里了,因为这个就是菩提心,他过去在善知识那里,听经闻法,经善之引导,他发了菩提心,但后来就忘失了菩提心,等于说他种下了佛的种子,暂时的忘失了而已,这个善根没有显发出来,所以经中譬喻给缝在衣服里,意思就是这个菩提心的种子很微细,不容易发现,所以用宝珠来譬喻。
 
行佛性又分两个阶位:
 
'''(1) 性种性位:'''
 
【起初,以见佛闻法为因缘,发大菩提心,熏习成大乘佛性。如下种一样,名性种性。】
 
【 菩提心一发起,永为成佛的因缘,是不会失去的;如《法华经》系珠喻所说。但这不能说是本有的, 因为 是依发心而熏习成的──法界等流的闻熏习。】
 
不能说本有,它是依发心而种下来的,这个是性种性位,性种性位是唯识里面的说法,在 下边 也有这个解释,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就不参考了。
 
性种性位就是种下了种子的一个阶位,因为理佛性没种下种子,还没办法去实行,只有说发了菩提心,才能够种下菩提种 这个就是行佛性。
 
'''(2) 习种性位:'''
 
次,有了菩提心种,就依这佛性而渐渐修发,使佛种的清净功能,由下成中,由中成上。】
 
有了菩提心种,就依这佛性而渐渐的修习引发,使佛种的清净功德,由下成种成中,由中成为上,因为这个清净功德,也有上中下的一个程度,按现在来说,就是程度。
 
一般用大乘的阶位来说;『下』可能是发心十信位,『中』就是三贤位,『上』就是十地位,因为这些清净性功德,都是由菩提心种逐渐逐渐的累积,逐渐逐渐的修发,这些清净功德,由十信增长到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再增上到十地。
 
【大乘的功德净能,不断熏习而增胜起来,名为习种性。】
 
就是这种修习,不断的累积。
 
【'''※'''初'''以习成「性」,次依性成习'''。【12】等到久久熏修,引发无漏清净功德,那就不但是佛的因性,而且已分得佛的体性了。】
 
就是到初地的时候,不但是得了清净功德,也不但是佛的因性,
 
而且已分得佛的体性了,就是得了一分佛的法身了。
 
【以是,法空性(理佛性)虽凡圣一如,】
 
这个理佛性,在凡不增,在圣也不减,一切一切法界众生,都普遍具备这种本然性的。
 
【众生界、菩萨界、佛界,平等平等,】
 
因为从理性佛说来说,都是平等的,在众生界,在菩萨戒,在佛界都是平等,平等。
 
【而成佛或不成佛,还待修习来分别:】
 
虽然说这个普遍的法性,遍满了众生界,菩萨界,佛界,众生、心、佛、是没有差别,都是平等的,但是到底能不能成佛,还是待修习行佛性来分别的。
 
【是否熏发了菩提心?是否依菩提心种而不断熏习增长?如不修习,凡夫还是凡夫,如能依大乘而熏修,那不问是谁,一切众生的佛果,都是可以成就的。】
 
所以这个行佛性,还是很重要的,性种性位和习种性位,都是行佛性有两种阶位,一个是种下了发菩提心的种姓这个位置,一个是依菩提心而行六度四摄这些功德法,累积才能够完成佛道,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这种通俗说和真实说,真 说是深义的,通俗说就是一种通俗义的,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到这种理佛性和行佛性的区别了。
 
下边 注解还有很多挺好的参考,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就先 到这里
 
 
回向!


[[Category:其它整理]]
[[Category:其它整理]]
editor
2,08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