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3」:修訂間差異

增加 714 位元組 、​ 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33行: 第33行:
 【行不瞋善根故,瞋等诸结使薄,深入慈悲心;行不痴善根故,无明等诸结使薄,深入般若波罗蜜。如是禅定、慈悲、般若波罗蜜力故,无事不得,何况四事!」】
 【行不瞋善根故,瞋等诸结使薄,深入慈悲心;行不痴善根故,无明等诸结使薄,深入般若波罗蜜。如是禅定、慈悲、般若波罗蜜力故,无事不得,何况四事!」】


 有了这个三善根,无事不得。所以这个善根;等于说要具足意业的三善根,就能够无事不办,无事不得,就不会堕恶道,也不会顶堕,可能一直达到圣道,三善根我们前面没少学, 能够 和三心相应;三特胜、三德,都是三善根的圆满。所以三善根,不断的扩充,不断的圆满,最后才能达到菩萨的究竟。
 有了这个三善根,无事不得。所以这个善根;等于说要具足意业的三善根,就能够无事不办,无事不得,就不会堕恶道,也不会顶堕,可能一直达到圣道,三善根我们前面没少学,和三心相应;三特胜、三德,都是三善根的圆满。所以三善根,不断的扩充,不断的圆满,最后才能达到菩萨的究竟。


 这一段就是以十善为本,十善比较重在意业的三善根,所以我们的善心所里,有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三善根其实就是信,一般说你发起菩提心,就是有一分的净信心。我们在《佛法概论》其实也学到了;这种道德的意识;道德的努力;道德的纯洁;道德的根本;三善根就是道德的根本。
 这一段就是以十善为本,十善比较重在意业的三善根,所以我们的善心所里,有无贪、无嗔 无痴三善根,三善根其实就是信,一般说你发起菩提心,就是有一分的净信心。我们在《佛法概论》其实也学到了;这种道德的意识;道德的努力;道德的纯洁;道德的根本;三善根就是道德的根本。


 十善业表:
 十善业表:


【1、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出家菩萨:不淫)】


不杀;离杀救生,不偷盗;离偷盗布施,不邪淫;离邪淫就是梵行,这就是身的三业。


  身业 就是 杀, 盗, 邪淫。 杀;离杀救生,不偷盗;离偷盗布施,不邪淫;离邪淫就是梵行,这就是身的三业。
  【2、口 :不 妄语、 两舌、 恶口、 绮语】


 口业:是四个;离妄语 就是诚实语,离两舌, 那就是口 不两舌,
 口业:是四个;离妄语 就是诚实语,离两舌,不两舌 就能够和合不争。离恶口;就是爱语。离绮语;就是质直之语 这是口四业。


  就是能够和和 争离恶口,那就是爱与离绮语,就是只只直指女,这个是口,四页 三口 一夜,这个不饮酒归纳到一夜无尘,就是慈悲离邪见,还有一个无忧不贪,清净离尘,慈悲离喜健,就是政界 所以我们这个意愿,除了这种发菩提心,菩提心,
  【3、意: 贪欲:成无量三摩地;不瞋恚:具广大的慈悲;不邪见:得甚深的正慧 【16】】 身三 口四 、意 业三。


  就是不能够维持长久, 这种 菩提心 虽然说能够 长养我们这个信 感染 这个 体,但是,如果说能够持久,再结合十善业这种 这个 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这样才能够达到三 根。当然我们 山上 ,它就是 一念的净信 ,它 容易要想 信心成就不容易。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一个是有正信,一个是要有 证件 。有正信,因信而去,解,
  不饮酒归纳到意业,无嗔 就是 慈悲,离邪见,离贪清净,离嗔慈悲,离邪见就是正见。所以意业除了发菩提心,菩提心 不能够维持长久,菩提心虽然说能够长养我们这个信 长养 这个 体,但是,如果说能够持久,再结合十善业这种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这样才能够达到三 根。当然我们 三善 一念的净信容易 要想信心成就不容易。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一个是有正信,一个是要有 正见 。有正信,因信而去 解这个义理 ,解 法义能够明理,明理更能够升起这种更纯净之信,当然纯净信需要一定摄受的力量,因为我们的闻思,就是文慧成就,它也需要一个宁静的力量,要不然我们的心不稳定,也容易落入这种散乱之中,就是在这种贪嗔的心所之中,不能够自主 所以,还是容易受杂染的摆布。


  解解这个义理安解这个法义 能够 明理,明理,更能够升起这种纯净之心,干了这种纯净性,它需要一定的 受的力量因 我们这个文思,就是文慧成就,它也需要一个宁静的力量,要不然,我们这个心不稳定也容易落入这种散乱之中,散乱之中,就是在这种贪嗔的心所之中,不能够自主所以,还是容易受这个杂染的摆布。
  下边说十善业 能够摄为 三聚戒:


  下边就说,这个十善业,它能够设为3gg现在从菩萨戒来说,就是十善的正行。不过,从实战的不同意义,总设 句境界。他一个是,从离恶防非来说,就是绿叶,绿叶就是我们就是种种戒条吧,一项一项戒条就像我们五戒八戒出家 ,这都属于,绿叶,绿叶,就是它是一个防腐
  丁二、 聚净


  防非止恶的一个功能。第二,从广西一些善行来说,明 善法界,就是世间一切善法,用十善能够给他设设置起来,呃,第 ,是利益,救济一切众生来说,饶益有情 戒, 所以这个就是菩萨的三句境界。呃总之,菩萨的戒行,是无恶不除,不善不行,无一众生而不加利济。
  【''' 戒,'''】


  从这种三句来对峙来对号来 ,那就是设立于戒,它就是无恶不摄善法戒,那就是不善不行,饶益。有情戒,就是无一众生,不加利益, 这个 就是佛法。大乘佛法 ,它 比较广开方便之门吧,就是不舍一味众生他才去广开方便之门,愿意?所有众生都 能够 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
  下边 说这个 十善业 ,它能够 摄为三聚戒


 从 我们声闻法 来说, 声闻法 它只是我 不行 恶就可以了
  菩萨戒 来说, 就是十善正行 ,不 过从善 的不同意义,总摄为「三聚净戒」:】


 
  【'''一、从离恶防非来说 名律仪戒;】'''


  消极地不作恶,一般,他都 进,都是,让 我们 ,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所以,在大城来说,它 不仅仅说你只要还要,积极地去行善,积极的扬善,可以说把世间,呃 ,一 切微妙善法 其实都能够归纳到佛道上来。所以说世间一切微妙善法 佛法 说尽 ,就是 意思 虽然说,佛法
  律仪就 是我们就 是种种戒条 ,一 项一项戒条 就像我们五戒、八戒、出家戒 属于律仪 律仪 就是 防非止恶的一 功能


  广 开方便之门,不舍 位众生,但是如果 没有一个后续的 一个很剧烈的引导,他可能这种像我们前面学到这种以方便为究竟就把方便的当成究竟。下面说其中所通行菩萨的这个慈 界是七中所通行社会 中的历届的,有男有女生熟懂差别。
  【'''二、从 广 切善行来 说, 名摄 善法 戒''';】


  出家界,他有比丘,比丘尼,然后还有出家戒和在家这样 ,它 就分为很多的差别,分为,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
  就是世间一切善法 用十善能够给 设摄持起来


  这个出家?沙弥沙弥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视察摩纳戒。这样,因为戒律不同,所以分佛弟子为其中,因为男中女中他吃的戒不 样,出家,这种沙弥和沙弥尼,比丘和比丘尼 他的技法,也是 所不同。所以这个在家和出家 ,也是不同,这样就分为七种 但菩萨戒,它是不分男女生熟
  【'''三、从利益救济 切众生来说 名饶益 '''


  当然是有小差别的,所以 其中弟子所共同奉行的 菩萨 戒,因为你看在呃,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无论是男女,是不是都可以受菩萨戒,所以,他是通与七中都可以来受持 来行使的。第二,菩萨皆有声闻 为基础 鸭肉菩萨戒应当先受七重的绿戒,如优婆塞,受菩萨戒,就名为菩萨,优婆塞,
  这就 是菩萨的 三聚净 戒。


  沙弥尼受菩萨戒就名为菩萨,沙弥尼比丘 而受 菩萨戒 就称为菩萨比丘被在受菩萨戒之前,他肯定先受在家五戒,出家戒 所以我们在出家,当这个三坛大戒的时候,他都 先受五戒 然后再受出家的沙弥戒 最后 是出家 沙弥,这个比丘戒,因为灯塔,那是受比丘戒
  【总之 ,菩萨 ,是 无恶不除 无善不行 无一众生而 加利济 的。


  比丘戒之前,它还要受这个沙弥与秋季,然后是菩萨戒这是它的次第,那就是沙弥戒和这个比丘戒和菩萨戒,所以它这个次序就是这样的,菩萨戒要生本戒为基础。下边就谈到这个结账因为 藏,就涉及到这个戒藏谈到这个戒法,声闻藏中,有广律,菩萨藏,
  聚对号来说:


  传说有菩萨的 介绍 ,但从传译到中国 ,包括 西藏在内来说,菩萨戒都是 福建 中的 就是大乘的 这个戒 ,戒账 没有单独这么一个 所以, 大乘 ,它 有经藏,大乘经有大乘论,但是 唯独 没有大乘的戒藏,所以一般来讲三藏,都是指声 的三藏。大 成, 唯独就没有 建账 这一项, 都是 赋予 经中和论中 下边就介绍 菩萨藏的内容 不尽相同,
  【'''一、摄律仪戒:无恶不除】'''
 
【'''二、摄善法戒:无善不行】'''
 
【'''三、饶益有情戒:无一众生不加利济】'''
 
这就是大乘佛法,比较广开方便之门吧,不舍一位众生,才去广开方便之门,所有众生都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
 
所以,从声闻法来说;只是我不行恶就可以了,我消极的不作恶,一般都是禁;让我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在大乘来说;不仅仅止恶,还要积极的行善,积极的扬善,可以说把世间一切微妙善法,其实都能够归纳到佛道上来「世间一切微妙善法,佛法都说尽。」就是这个意思。虽然说佛法广开方便之门,不舍一位众生,但是如果没有后续的一个很序列的引导,可能像我们前面学到的;以方便为究竟,就把方便的当成究竟。
 
下面说七众所通行;菩萨的十善戒七众所通行。
 
 
丁三、七众通行
 
【'''七众所通行。'''】
 
'''一、声闻戒与菩萨戒的差异'''
 
下面说七众所通行;菩萨的十善戒是七众所通行。
 
【'''1、在声闻法中,'''律仪戒有男女、僧俗等差别,】
 
出家戒有比丘,比丘尼,然后还有出家和在家戒,这样就分为很多的差别。
 
【分为优婆塞戒、优婆夷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那尼戒。因戒的不同,分佛弟子为七众。】
 
分为优婆塞戒,优婆夷戒,沙弥,沙弥尼戒,出家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那戒。因为戒律不同,所以分佛弟子为七众,因为男众女众持的戒不一样,出家沙弥和沙弥尼,比丘和比丘尼,他的戒法也是有所不同。在家和出家戒也是不同,这样就分为七众。
 
【'''2、但菩萨戒'''是不分男女及僧俗(小差别)的,所以是七众弟子所共通奉行的。】
 
但菩萨戒是不分男女及僧俗,当然是有小差别的,所以是七众弟子所共同奉行的,菩萨戒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无论是男女,都可以受菩萨戒,所以,它是通于七众,都可以来受持,来行持的。
 
'''二、菩萨戒要有声闻戒为基础'''
 
【要受菩萨戒,应先受七众的律仪戒。如优婆塞(受五戒的男众)而受菩萨戒,就名菩萨优婆塞;沙弥尼而受菩萨戒,就名菩萨沙弥尼;比丘而受菩萨戒,就名菩萨比丘。】
 
在受菩萨戒之前;肯定先受在家五戒,出家戒,我们在出家登三坛大戒的时候,都是先受五戒、沙弥戒、比丘戒,然后是菩萨戒,它的次序就是这样的,菩萨戒要有声闻戒为基础。
 
'''三、戒藏'''
 
三藏就涉及到这个戒藏。
 
【'''1、说到戒法,声闻藏中有广律。】'''
 
【'''2、菩萨藏虽 传说有菩萨的 戒藏''' ,但从传译到中国 西藏在内 来说,菩萨戒都是 附见 中的 。】
 
就是大乘的这个戒 藏; 没有单独这么一个 。大乘有经藏,大乘经 有大乘论,但是唯独没有大乘的戒藏,所以一般来讲三藏,都是指声 的三藏。大 唯独就没有 戒藏 这一项,都是 附于 经中和论中
 
'''四、 菩萨 藏的内容不尽 相同'''
 
'''1、罗什译的《梵网戒本》''',列'''十重'''四十八轻戒;
 
'''2、昙无谶译的《优婆塞戒经'''》,列'''六重'''二十八轻戒;
 
'''3、玄奘译的《瑜伽菩萨戒本》''',列举'''四重'''四十三轻戒。
 
轻戒多少有出入,菩萨的重戒,大致 相同, 如《虚空藏经》、《菩萨本业璎珞经》、《胜鬘经》等,也都有说到。我国一向采用《梵网》戒本,但广说开遮持犯,犯轻犯重戒相的,《瑜伽》菩萨戒要明确得多!


 第一,是传说中罗什的饭碗经戒本大王经这个就是经,所以这个剧本,是附在经中的,它有十重48轻戒。然后,还有这个优婆塞戒经,优婆塞戒经,是六重28轻戒,它也是,附在京中的,还有瑜伽,瑜伽菩萨戒本,就御前菩萨戒本,他列举了四重,四重43轻,这个是论前边儿是经。清戒多少?
 第一,是传说中罗什的饭碗经戒本大王经这个就是经,所以这个剧本,是附在经中的,它有十重48轻戒。然后,还有这个优婆塞戒经,优婆塞戒经,是六重28轻戒,它也是,附在京中的,还有瑜伽,瑜伽菩萨戒本,就御前菩萨戒本,他列举了四重,四重43轻,这个是论前边儿是经。清戒多少?
editor
2,0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