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3」:修訂間差異

增加 9,247 位元組 、​ 2024年6月26日 (星期三)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1行: 第1行:
成佛之道-9
(2024-6-24)
今天我们学习菩萨的学处。上一次我们学习菩萨的要行,菩萨要行还是以三要门,因为有了三心,发了心还需要有菩萨行,因为发了菩提心,然后还要依此三要门善修一切行,一切行都能够入成佛的一乘。
谈到了行菩提;发了愿就是愿菩提心。然后接下来就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和三要门相应,行菩提也就是菩萨的正行。依菩萨的正行,能够趣入佛乘,所以菩萨也是成佛的因行。
提出了三要行;以菩提相应的就是上求下化的志愿。以慈悲心为上首,从慈悲心引发六度、布施;然后法空慧就是善巧方便。所以归纳出;菩提心是志愿所在,是它的目标;慈悲心是它的动机;法空慧就是它的技巧。依这三要行,修习一切行,一切行包含了世间法,就是人天法和出世的三乘共法,解脱法。还有大乘的六度四摄,这些都是一切行。依此这一切行,就能够达到究竟的一佛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菩萨的学处;以十善为本,学的还是菩萨行,以行菩提心为主。因为这也是行佛性的主要内容。所以说菩萨的学处十善行,为它的根本。
丙六、菩萨学处
  丁一、十善为本
【'''菩萨之学处,十善行为本'''】
'''一、愿菩提心(大乘的归依)'''
首先还是讲到愿菩提心,讲到大乘的皈依,我们在最初入佛门,那是最基本的皈依,只有学到大乘,才涉及到大乘的皈依。大乘的皈依是什么呢?下面就说:
【大乘道,只是菩提心的修治历程。上面所说的发菩提心,是愿菩提心,以大乘的信愿为体,也就是大乘的归依。】
大乘的皈依是什么呢?就是以菩提心为大乘的信愿为体,所以,菩提心也就是大乘的皈依了,发菩提心在大乘来说就非常的重要。
【 发菩提心时,先受大乘归依。这不是尽形寿的归依,而是:『从今日乃至菩提』的归依,【11】归依于佛法,不退菩萨僧。】
因为大乘皈依,不像我们最初的皈依是尽行寿,但是大乘的皈依,是从即日起一直到无上的菩提,就是一直到佛果。他皈依是大菩萨,因为他也是皈依三宝『佛,法,僧』佛那当然是佛陀的无上菩提无上正觉;法就是大乘的法;大乘的法基本上是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的真如实相,也是佛的涅槃。然后以圣位菩萨作为菩萨的僧宝,作为皈依的对象。
所以愿菩提心就是大乘的皈依。因为在大乘的皈依,发的心就需要长远的心——菩提心,以佛果为究竟的理想,不像声闻,只是达到解脱就可以了。他这个菩提心,不是以自己究竟解脱为目标,他是上求下化。这个大菩提心前面我们学到;『菩提萨埵』需要有这种大心,勇猛之心才能完成究竟的佛道。
'''二、行菩提心(菩萨戒)'''
行菩提心就是菩萨戒,菩萨的大行其实还是以戒为体的,前面是发心,发心是皈依大乘的菩提心。
【  归依表示了信心的所在,再发菩提愿,愿将所有的一切善根,如诸佛菩萨那样的,为无上大菩提而发心:『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盘者令得涅盘』【12】。】
『未度者令度』这是得度,『未解者令解』就是要对我们生死苦的原因要进行解,然后要安住在佛法的正道上,最后才能达到究竟的涅盘。当然这都是上求下化。菩萨是缘苦众生,以度众生为他修学的一个增上缘,才能完成无上菩提。
【 这也就是一般归依文中,『从今日始,乃至命终,护生』的究极意义。】
究极意义;就是菩萨要长久的在世间去护生,不像一般的世间,尽这一生,终此一生来护生,菩萨的这种命终护生,他的究极意义;是菩萨生生世世要护生了。所以究极意义;就是代表他不仅仅是局限在这一生,要生生世世护持佛法,护持众生,所以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也就是菩萨的最终的使命。
【 论理说,归依表示了信愿,就依归依得戒;】
从共通的法理上来说;因为你发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有了信愿,就会依这种皈依能得到戒了,因为这种信愿,就像我们对三宝皈依一样,也会有这种戒体,也会得戒的,叫皈依戒。
【 再受五戒等,不过开示戒相而已】
有了三皈戒,再受五戒等,不过开示戒相而已。因为这种无上的菩提心,他的意愿非常强烈,所以他肯定会有戒体的存在, 再受五戒等,不过开示戒相。,就是把这些一项一项的戒条,能够明确的开示出来,分辨出来。五戒、十善戒、还有出家戒、菩萨戒,这都是波罗提木叉戒相。有了这种皈依得的戒体你再去受戒,不过就是把戒相清楚地分别一下而已。
【 然在如来的善巧渐化中,也有但受归依而不受戒的弟子。】
因为善巧渐化;是个长远修行的道路,所以要逐渐逐渐地教化,由浅入深的;循循善诱的。所以,也有但受皈依而不受戒的弟子。
【 '''1、同样的,受大乘归依而发菩提心''',就依菩提心而得菩萨戒,名为菩萨。】
发菩提心,菩提心我们前面已经大概知道了;一个是上求佛道,一个是下化众生,然后要有三心,当然他有这种菩萨的要行。三心要和一切善法功德相应,就能够依菩提心而得菩萨戒,名为菩萨。
【 其后再受菩萨戒,也不过开示戒相而已。但如来善巧化导,在大乘法中,也有但受愿菩提心,而没有受菩萨戒的。然经论中说:『菩提以正行而为坚实』;『若无正行,不得菩提』【13】;】
这个正行就是菩萨的大行,因为菩提心以正行才能够坚固你的信心,就是菩提心。其实这个正行都是上求下化,离不开三要行的,有了这种行,才能够坚实。
等于说到我们前边儿也学到八正道;八正道有;正见,正思,正思就有正欲、正志,就是一种发了菩提心,愿意去实践;愿意得种种善法功德的一种心。所以下边就有正语、正业,正命这种戒行。这样以知导行,以行正知,就是用行把我们的理想,逐渐给实践出来,给证实出来。所以,它就坚固,坚实,不容易退失。如果没有正行,就不会得到这个究竟的菩提之果。
'''2、不但以信愿而能成佛''',立菩提愿以后,应进一步的受持菩提正行(行菩提心),也就是受持大乘菩萨的学处。
信愿而成佛就是我们立了志向,就是我们的愿菩提心,有了愿菩提心,一定要有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其实就是菩萨的戒行。因为菩萨行有很多;六度万行,其实都是菩萨的大行。但是虽然有那么多的自利利他的大行,但菩萨的学处,还是以十善为根本的。
十善为根本,我们参考一下注解:
这个是在深观广行的菩萨道,这是厚观法师的一篇文章,他归纳出了六项。
十善的特色,它是总摄了一切的戒法,所以,他在大乘来说,它总摄了三聚净戒,这个下边能谈到。
十善道,只是利益众生,他不恼害众生的根本。
所以菩萨的十善道,它是尽未来际的。不仅仅是局限在这一生的。
四,不论如来出不出世,都有十善道。这个,我们前面也学过,十善戒是性戒。十善道,特别重这个意业。
一不贪,不嗔,不邪见,因为菩萨,他侧重在内心。不像声闻戒,人天戒法它只是身口不犯就可以了。所以菩萨戒,它不但你身口不犯,你意业还要清净。这个就是菩萨要利益众生,所以更重视内心的净化。更重视内心的净化。
这里拿到比丘戒,名比丘学处。呃,戒很多戒,
他都有各自的学处,五戒,八戒,出家戒,菩萨戒。
所以,有在家戒,出家戒,男众女众,各自都有各自的戒。
但是菩萨戒,他就是菩萨应该去学的处所。比丘戒,是比丘的一个学处。所以这个学,就是在解脱道里头,称为三学。菩萨,一般菩萨要学的,也都是菩萨的法。所以这个处就是
局限于戒律这一方面。
所以学触范围比较广,处,是局限在,戒律比较狭义的这方面。戒律,也是这些无论是比丘,菩萨,七众所依止学的处所。
说到菩萨戒,是以十善行为根本的,就是菩萨戒虽然说包含了很多戒,但是它以十善为根本,不但菩萨初学,从十善学起,名为十善菩萨,比如说: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所以这个初学从十善学起,名为十善菩萨。其实,导师在学佛三要里讲到,十善菩萨其实就是十信菩萨,十信菩萨,就是菩萨的初学。因为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信,从结合种种功德相依上法功德,所以,他也是十善菩萨。所以十善菩萨发大心,
 「处」局限于戒律这一方面,所以「学」范围比较广,「处」局限在戒律比较狭义的这方面。「戒律」无论是比丘,菩萨,七众所依止学的处所。
 「处」局限于戒律这一方面,所以「学」范围比较广,「处」局限在戒律比较狭义的这方面。「戒律」无论是比丘,菩萨,七众所依止学的处所。


editor
2,0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