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3」:修訂間差異

移除 34,157 位元組 、​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页面内容被替换为“Category:其它整理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14 (2024-7-12)”
無編輯摘要
(页面内容被替换为“Category:其它整理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14 (2024-7-12)”)
行 1: 行 1:
[[Category:其它整理]]
[[Category:其它整理]]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13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14


 (2024-7-8
 (2024-7-12
 
 
 
今天我们学到三类能施,三类所施。
 
上次我们学的布施,也是布施的一个总说吧。菩萨要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不惜而行施。'''
 
也谈到了我们布施,在五乘共法章谈到三福业中有个布施福业,在三乘共法法中,这些道品里边是没有布施这一项的。然后在大乘菩萨道中,又恢复了布施的这个项目,而且是放在第一位的。
 
所以菩萨大乘的布施比一般的布施要深化和广化。他就是和三心相应的。
 
所以讲到布施的意义就是舍己为人!也能够破除我我所,这样才能成为大的舍。其实大的舍也就是把我见我执,要彻底的舍掉,真正的布施的意义。所以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是不容易布施,一般人都因为这是自己的身心诸受用,都是我的我所的。所以不知道执为自己的过失,也就不知道利他的功德。
 
所以菩萨从种种的因缘来分析这个布施。为什么要布施,谈到世间一切为了占有造成无边的苦痛。从人来说一般认为是经过自己努力所赚取的,自己的工作所应该得到的回报。但是在菩萨的这种法义的深刻理解之中,就知道这还是与一切人有关系,与社会和大众的各自分工,才会得到这个财富。所以这个属于现缘,即便你有宿世的善根,你要借助这个现缘的。如果说你独自一人身生活在深山老林,即便说满山的土地都是你的,但是你还是非常的贫困。因为很多的行业,很多的产品,你还是没办法获得它。然后就算我们自己的身体,也不是自己就能够成长起来的,要经过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辅助,以及社会公共的医疗卫生,国家的法律。其实这都是菩萨能够深观因缘法。深观我们在这个世间生存,它不能单独成立的。他需要众缘和合。我们才有生活的资具;还有我们自己身心生命都需要各种条件来促成。相互依存相互的存在。所以包括我们的学识以及科学的发明,道德的进修,宗教的进修。都是受到人类的恩德。因为这些知识不是我们生来就有的,也都是通过父母、师长、社会、不断的信息提供。使我们能够知识丰富起来,道德长养起来!其实这都是来自于社会,来自于大众,并不是说我们一个人就能够得到的东西。如果说你生存在一个蛮荒的世界,这些也是无从谈起。所以说过去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孩儿从小与狼为伍,那他的成长是什么呢?那就跟狼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生存在这个文明的社会,经济的社会,获得一切都是跟这个环境有关。所以都与一切人有关。这个是菩萨才能够深观到世俗法的能力。你像声闻只是观到胜义法就可以了,就能够完成自己生死的解脱痛苦的止息。
 
关于世俗这些因缘,可能不知道也可以。毕竟能自己脱落,但菩萨不一样。他为了回馈众生,回报大众。他可能深感到自己苦痛,众生一样是苦痛,所以悲天悯人,能够去发大悲心来拔苦众生。这就是菩萨对法的一个深观。这样一切都来自于大众,然后再回馈给大众,这是菩萨所要做的忘己为人的,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不惜而行施了。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三类的能施,三类能施其实我们前边儿也大概的提到。
 
'''下士为己施,中士解脱施。利他一切施,是则名大士。'''
 
前边大概提到了。人天功德的三福行中,有一个布施福业。解脱施在解脱道之中是没有布施这一项的,但今天有这个解脱施,为什么今天谈到了解脱施,然后就是菩萨的利他一切施,一切施就上面所说的,这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了,所有的包括生命都可以布施了。所以说同样的施者,由于施者的动机观念不同,功德也就不一样了。其实这就是包含了下士布施和中士布施,和大士来布施。布施的动机是不一样的,下士的布施是发增上生心而求人天功德的,名为下士的布施。所以说下士的布施,看起来是道德的,其实是出于功利心。为自己的人天福乐而布施。
 
 
 
其实在我们五乘共法章的时候,谈到现世乐、后世乐,那你以什么为乐呢?当然以这种资具得乐,这也是正常的。人生的世间需要多么的物质条件,没有这个物质条件,你怎么去得到福乐呢?所以这个福乐要从资具得来,资具是从布施而得来的。并不是说凭我们聪明智慧,你能够求得来的。这还是说你有这种福报或者是福业,我们前面学到,你能有宿世的善根,加上今生的现缘,成功求得。如果说你过去没有修那么多福业,你今生这个欲望还蛮大的。那可能你跑断腿也达不到满足,也求不来。
 
所以这是跟人的福业有关。我们看现在世间其实很明显,有的人很聪明,忙碌了一生,也不过就是维持了生存。有的可能他也是很辛苦求,但是他所求的财富非常的丰厚。同样的是一种求,但是有的人就能够成功,有的人就不得成功。这很明显就知道有福业的人和没有福业的人就不一样。所以人天功德还是让人们去求福乐的。增上生就是我们今生的幸福指数,希望来生过得更好!就是增上,一生一生的去增上,进步。
 
所以在人天功德之中,谈到这种动机不同,它有布施的动机。动机是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他用这种一个是纯正的动机,一个是分悲田和敬田,然后又分施的多少和胜劣来区分这种不同的功德的。
 
一个是从心上这个动机来看,一个是从你所布施的田上来看,一个是你所布施的这个事上来分别,在这三方面。就是你心是存什么心?你这是怀着悲悯心还是恭敬心,就是心的不同。当然悲悯心对应的是悲田,悲田就是对这些贫苦、老弱病残。恭敬心对应的是敬田,所以敬田中最殊胜的了,当然是圣者。因为敬田之中,也有父母师长,但是最殊胜的是出世法的三宝。悲田比较殊胜的那就是老弱病残是最值得去帮助的。这个是从五乘共法的用心和所对布施的田;和所施的物的多少来分胜劣。但是这一块它是从三类能施来说的。
 
所以布施的功德是有的,但极其有限。因为人天功德,布施的功德或许是能够生到人天的福乐,或者人间有福乐,或者天上有福乐。但是他是世间的,终究不是究竟。有一天福乐享受完了他还是要堕落,要轮回,要生死。要受堕落生死之苦的,所以说他是极其有限。因为他不彻底,不究竟。当然我们在人天功德这个角度来说,有的人不希望出世,没有出世之心。那还是求人天福乐要比他堕落要好。
 
然后中士的出离心,中士的就是发出离的心,去想求的自己解脱的。所以说发出离心的是名中士法。中士就是厌离生死苦,为求解脱而去布施的。所以上一次我们谈到解脱道之中,道品之中是没有布施这一项的。那这里讲到,厌离生死苦求解脱而布施的,是指哪些,其实这个解脱布施在下边就谈到了,为求解脱他当然不受财物所拖累。因为解脱要厌离财物的,视财物为毒蛇。
 
他不重视利人的积极意义,因为财物消极方面来说,确实是能给人带来无边的痛苦,但是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它能够去帮助人,给人与乐,救济贫乏之苦。所以他只是为了厌离世间的五欲;厌离世间的物欲;,甚至厌离世间的男女欲;种种的贪欲;离贪欲才能得解脱。所以说声闻法中,他宁可把财宝投入大海,确不想用来利济贫穷,所以这里谈到了,有人宁可将财宝投入大海,其实这就不是出家的行为,他是在家。在家就像我们学到三乘共法章,一些在家居士,心住非家。
 
他感到世间,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
 
体会到世间苦。然后他就舍弃了财富,心住非家。把自己的财富与大众共享。解脱道杂阿含经中,还要知道财富共享,但是这里为什么把财富都投入大海,宁可白白的扔掉也不布施给贫穷之人。其实这个在下边典故里头有一个历史的典故。
 
这个就是指那个庞蕴,唐蕴是唐朝一个居士,他也是禅宗很有名的一个大家。所以他家境也是很富有。家庭祖辈也都是很富有,所以他也是很慈悲;也是将这些财富经常的去布施给贫穷之人。但是在布施贫穷的同时,有些人就是由于时间长了,知道他好施舍,非常慈悲。然后时间长了,有的好占便宜的人,三番五次的总想来讨点儿便宜。庞居士也知道,他是来占便宜的,特别是沾亲带故的。然后由于家境非常好,他也不积讥嫌。然后觉得你需要多少就给多少,有一个远房的亲戚可能贪无止境,来了几次最后要了很多,可能说自己带不走,旁蕴居士又给他一个驴,用这个驴给你驮着走。可是驴由于路途太远,驴走到半路就累的是走不动了,然后在歇息的时候,他就做了一个梦,原来这个驴是他前世的一个冤家。
 
今生在庞居士家来还债的意思。然后他一听了之后他就非常的反悔!那么经过很多这个事情之后,庞蕴对佛法有一定的了解了,所以他感到人这种贪得无厌。所以他也陷入深深的思索,并且由此萌生了出家之志。所以说他也认识到金钱是人犯罪的根源,他要把所有的金银,用船装了之后往江河里面倒。有人阻止他,就说你不要钱,你可以用作功德。你可以用这些钱去做功德,布施给人。总比你倒入海里要好吧,这是人之常情,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可是他就说现在布施了这么多的金钱。将来一定是一位有钱的大财主!如果我来生做了大财主而忘了学佛,那更是不得了。恐怕造恶的力量就更大。犯法的机就更多。
 
这种三世怨的傻事我才不干呢!所以他就把一家的金银财宝,万贯的家财,迅速的抛入湘江之中。
 
其实说明什么,这也是一位在家居士,他看破了红尘,他想去出家修道。由于他经常的布施,感得一些贪得无厌的人占便宜,他不但说没有帮助他,使他贪心更加的增强!也许他没办法去引导他去走上修行之路。比方说一般的救助他布施,给他的一些好处,然后去引导他去修善。之所以你今生贫穷,因为你过去不去修善,积累福德,所以你今生贫穷。可能引导他去修行那是不失为一种善巧,方便就是。先以欲钩牵,后书令佛制。也可能太难,他就没有去进一步去帮助大家,然后把这些财富都扔到江海里去了。
 
因为在杂阿含经中,这些在家居士有了心住非家的念头,他们把这些财富与大众共享。他们是什么原因愿意与大众共享呢?这里为什么他宁可抛到海里,也不愿意大众共享。什么原因。
 
圆真
 
师傅。什么原因就是在那个那个就是大众共享,你知道他是无我吗?就是不得不当着,我想就无,我想就大众共享。然后这个呢,他是不愿意到,就是因为他的各有各的因缘吧,他的因缘就是他看到这个人的这个人的人性贪得无厌,他就是就不是越越越就是把人那种贪欲。你就展现出来吧,也许他是从这一方面来讲的吧。
 
也可证入无我了,他当然了与大家共享了也是一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因为你细看这个经文,他是那时候以乞食的三宝为主的。与他们共享。
 
当然也有世间的乞讨的人士,但是还是以当时佛陀在世这些僧团,他基本上布施僧团供养僧团的几率多。所以他是时代不一样,庞蕴那个时代可能是大多数世间贫穷者多,因为中国没有拖钵的生活方式。所以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面对的都是这些贫穷之士,也可能是是这样的原因。
 
所以这个解脱施,在佛法概论里面,这个解脱是指的也是在家众。这里其实指的也是在家众,之所以佛法中37道品里头,大多指的是出家的修道方式。出家的修道方式是没有布施这一项的,因为他是以乞讨为生,他拿什么去布施呢?所以中士的布施基本上都是指在家。这样弄清楚了吧?
 
 
下面就是菩萨,大士了。
 
发菩提心的大士就是菩萨,菩萨的布施当然一切都是为了利他。
 
利他前面我们学到,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重生,为利他不惜而布施。
 
所以这不是说否定自己的布施功德,而不是从自己的功德着想,专为与乐与把拔的利他而布施的。
 
所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他还是出发于慈悲,出发于下化众生而布施。所以说一切施还是我们上次学的,菩萨的内而身心,外而财物。一切功德善法三世的功德善法什么都是施舍了的。所以一切施就是菩萨的净施。净施一定是和三心相应的了。
 
因为在五乘共法章的时候,谈到施应如法施,如法施就是净师。谈到这些不如法施,他就是不净施。在下边儿,有这个佛法概论也谈到这些,不如法的布施,就是不如法的布他还有不纯正的动机,他都是有求。
 
所以为求财故施,现在大多数人为了求财,这个五乘共法是提倡的。你布施能够得财富,能够有累积后世的福乐。
 
或愧人故施;或为嫌责故施;或畏惧故施;或欲求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诳人令喜故施。其实这块儿我们原先也学过。
 
所以发菩提心即将自己所有的一切无条件的施给众生,虽然还在保有使用一切,但菩萨不再做自己私有之想,觉得这是一切众生的。其实这也像解脱道中,心住非家之想,感觉世间无常,一切的积聚消散了,他都是无家所供。所以他像看破红尘,这都是一切众生的,前边菩萨他观到自己诸受用;自己的身心;自己所得财物的这些外援,社会、法律、各行各业。他都提供种种的因缘,让我们去获得这些资具。
 
所以他不是为都是自己的了。但我们一般人当然都是凭我自己能力去赚取的,去挣取的。但菩萨他观世俗法他观的就非常透彻,所以说知空未必能知有。这就是菩萨要二谛并观,他不但说要观胜义谛,一切法无自性空,他还要观一切有的这种因缘法。
 
所以菩萨之所以能胜过二乘,他就把世间的世俗有,观察的非常细致,然后才能知道这些因缘,我们所生存的一切都离不开因缘。
 
所以从空中去成立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就是如幻如画。一切的世俗假有。
 
所以说这些世俗假有的,无论是财物身心,种种的知识技能,这都不是凭自己得来的,都是众缘和合,各种因缘,互相促成,互相的依存。其中是没有我的。所以他深观到这种程度,他才知道这些都无自性,所以就没有自我。也就不做自己的私有之想。一切来自于大众,一切再归还给大众。所以说一切归于一切就是这个道理。
 
 
 
自己像雇员或公仆一样为代管理经营,如物主需要或者有人来乞求的时候,就无条件的奉上。自己的享受就像雇员的取得合法的生活费一样。
 
所以这个就像现在银行的公务员,他天天面对那么多的货币,那么多的金钱,那肯定他知道,就是代为大众在管理,在经营。这些钱虽然他天天保管这么多,但他知道这都不是自己的。谁来取钱还是无条件的去奉上,自己享受不过就是我的劳动所得的一点回报而已,生活费用而已。
 
所以说,能这样的布施才名为大士,大士的利他一切施,才是最可称叹的了。
 
当然是可称叹,但是我们一般人还很难一下子做得到。比方说我们在现实世界,我们一般的在家居士,都是有家庭,有儿女,有父母,父母,亲朋好友。但是我们看在大乘经典中,菩萨都是个人,很少谈到菩萨夫妻是如何处理的?夫妻关系是如何处理的?儿女关系是如何处理的?父母关系是如何对待的?朋友关系是怎样的一个情况。经中很少去介绍这些,看菩萨的行为,就像一个独身主义者,无牵无挂。自己所有一切都可以无条件的去布施出去,也不顾家庭儿女,父母,妻子。
 
但是在我们现实的人来说,除非你是一个独身主义者,因为你留钱没有没有多大用处,你享受也享受不了那么多,你吃多少用多少都是有数的了。所以可能就像一个出家众一样,出家,他更接近了人间,他不以自己为主要一个私有的经济,他完全来自于大众,然后再回馈给大众。所以这是经论和现实没办法去通达在地方。
 
当然有的经能多少介绍一点菩萨的家庭生活,就是说他怎么去处理这个家庭生活的,大乘经典从来都不讲,只表现菩萨个人的伟大的行为;伟大的精神。因为菩萨确实是伟大,你像我们佛法概论里学到:伟大的目标和纯正的动机;和善巧的方便,那真的一般人是达不到的。
 
但是他的伟大难道完全是个人的行为吗?
 
如果说从前边儿我们学到菩萨观世俗法的时候,他知道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
 
我们这个知识技能来自于社会种种的因缘,我们的经济也是来自于社会,来自于群体。菩萨的这种从观察上来说,他观察这些都没有自我的,都不属于我的。
 
其实菩萨观察的时候,真的他就像一个群体的一个生活的人。种种的因缘条件,但是这个家庭的生活处理,就是没有那么详细的介绍。所以现在在家学菩萨也只能说力所能及吧,因为像经典中的这种情况,肯定是学不来的。当学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做得到的。
 
 
下面三类所施。
 
三类所施其实我们前边儿也都学到过。
 
所以也不难,我们一起给他学完。所施就是财施,法施,和无畏施。
 
就是这三类所施。然后就是行施的态度,态度就是难施,殷勤施。
 
闻施心欢喜,胜于寂灭乐!
 
 
首先才是。禅师呢。身外财物的不是叫外财师身体生命的,施舍呢?叫内财师这个呢?我们前边已经学到法师呢,是自己所践行的佛法教化众生。或者是医药,工巧,文学等种种有益的知识技能教授别人也叫法师,这些呢当然是属于世界的了,也称为法师。
 
 
 
43:49
 
这个法师呢他?包括世间的和出世间的佛法呢?前边这个属于出世间的。如果说呢,从佛法这个角度来说呢?佛法更侧重在出世间的法师。当然世间呢?他也属于。当然就是为师为师呢,比较难一些。无为师呢,就是或者是鄂王。恶贼流氓。等微破。
 
 
44:26
 
威胁迫害的恐怖就像现在呢?很多强势的国家发达国家呢?侵略那些弱小的国家。这就是鄂王?那怎么样能够?免除。他们这些部位呢?或者是狮子老虎狼毒这样属于动物方面的。被怎么能够免除这些动物?其实呢,现在这个社会可能还。很少有这种。伤害了。这都是社会的发达。基础设施的建设,城镇化。你像农村呢,也都是建设的比较好,这些呢就少一点了。这个这个天灾可能是还是难免水灾,风灾,地震瘟疫等伤害致命的部位。
 
 
45:31
 
所以一个是?人间的一个是呢,动物界的一个是自然界的,这些呢都会给人呢造成一种恐怖,一种部位。对这些呢,菩萨都能给予力量,协助他保护他,使人获得没有威胁,没有恐怖的自由。叫无为师。其实呢。像这方面呢?主张和平的?主张呢就是那个?互利共赢的就能够呢,解决这些弱小国家受欺凌的一种恐怖。这方面呢,我们的中华文明呢?还是在社会在国际上吧?正在。推广这些互利共赢的不以霸权来。来这个。
 
 
46:36
 
统治世界来领导世界!这个自然灾害呢?其实中国方面是做的也非常好的,一旦出现灾难。人民子弟兵呢是冲锋在?在前头是不是?你看外国呢,就很少有这样的行为。所以菩萨如果说对这方面呢,他能够有所帮助,那肯定呢?他不是个人?是不是。菩萨呢,就像说他或许是。当一个国王?当一个省省级的一个领导或者市级的一个领导,他就有能力呢,组织这些呢?抗灾的。忽而激动。安全部队能够解决这些种种的危险。这叫微食。所以他个人呢,如果说是个人,他哪有这么大的力量,是不是能够抗拒国王和这个盗贼?如果个人的流氓还可以,盗贼是个人的行为。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就能够解决他,但如果他是个群体呢?你像那种鄂王是不是他率领的都是一个群体?所以菩萨的肯定点是一个国王级的很大的一个地位,领导级的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48:23
 
所以,菩萨的布施不仅是慈善救济的性质,还有知识技能得道德的感化,道德的教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积极援助。这点呢,那真的,他需要一个团队,一个这个军队,一个公安部门。来辅助。所以呢,这方面你看吴医师呢,可以参考其他的地方,多方面来了解。
 
 
49:09
 
下边就是南诗音琴诗。这个态度。这个在不失中的这种态度,男士自己呢?还不够用的财物,或者自己最心爱的物品。或是呢。以极大努力与牺牲而来得来的东西,菩萨也能乐意的施舍出去,所以呢是不容易的,不失。
 
 
49:34
 
这个男尸呢?是指你自己最珍爱的!你呢就是。可能是。冒着种种危险所得来的东西。这样呢,你能够真正的布施出去才是菩萨的这种。无我的大蛇。所以这个叫南史?就像说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是啥,我们现在来说呢,好像是。最宝贵的东西是啥?我们失去这个就要要命的东西,那肯定的是最宝贵的。失去这个东西就没办法活了的东西。所以菩萨那种诗它可以舍身刺骨。宁可失去自己生命的去成全一个动物的一个生存。那让他修到一定程度才可以的,不用说生命就是拿我们这个。物质的东西吧,不用说失去它就要失去。生存的。这是我们最珍爱的!所以我们一般的呢,可能是有所剩余的吧,去试一试。自己都不够用,哪去舍得去吃是不是?这也是呢,初学来说也是正常,因为我们现在学到大乘菩萨道了,是不是我们这个第一个台阶还没有做好呢?在第三个台阶可能是望尘莫及了。
 
 
51:27
 
因其实一般人呢,每是因人求上门来不得已才不吃的。这个呢,在五层瓦章呢讲到。觉得。适应如法师勿随至步。报物随制。就这个就是因为球上没了了,不得已才不吃,这个就是属于那个。随之。人家已经上门了,你才不得已,他就不失去。或自以为有钱有势,随便在这拿一些给他。这个呢,就是一种傲慢。自认为呢,自己呢,有钱高高高在上。然后呢?对一些。贫穷。可能是呢。非常的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一种感觉,给他施舍一点吧,打发一个人。这样呢是一种。高曼的姿态?或是呢。冷激热讽的说上一顿在。给他多少,这是不如这不是如法的不实。讥讽人家哈!就是瞧不起。所以说菩萨总是以清净心,恭敬心,欢喜心来不是,这就是菩萨的一种净实,前面学到。菩萨的一切时就是净食和这种三心相应和这种。大悲院。和这种呢,坚定的。意愿。我这种纯正的动机。和这种方便的善巧相应的。而且呢。亲手不识。绝不使人有难堪的感觉。
 
 
53:35
 
这种亲手布施呢?就是。表示。自己呢,能够对他非常非常的尊尊敬,尊重。这样呢。可能呢,不会引起人家难堪的感觉。态度非常的和蔼可亲!非常的温和,不会呢那种。高高。在上瞧不起的。那种泰国。然后就是文师心欢喜。
 
 
54:20
 
凡是不知道积极的过失呢,不是功德,在不失的时候呢,没有舍不得的。心情。或者心里不乐意吃。特别是比较重大的不实。这个呢,前面呢也学到,不知道基因的过失。你就不能知道布什的种种的功德。知道了之后呢,你可能呢就没有这种。一难舍之心了,或者呢有的懂。不情愿很勉强的那种不失。何况那个比较重大的布施。更是像。割块肉一样。而菩萨呢。一听到求实的人来了,要求什么,心里就欢喜的不得了。这种。欢喜呢,不要说胜过世间第三乐也胜过了二成胜者正得的。即灭落,可说是无上的。
 
 
55:35
 
那菩萨为什么这么欢喜呢?下边呢就介绍说呢?因为菩萨觉得功德送上门儿去了。如果说没有这些启示的,我就不能完成布施的功德。因为菩萨呢,他要。有这种慈悲,有这一种布施的功德,布施的功德呢?他前面我们学到。他要。最后呢,要舍掉我与我所。最大的舍呢是要舍掉我,贱和我爱。这样呢,就是一种菠萝蜜。才能达到不施不罗蜜。如果说呢,这个布施总是有那种呢?难施难舍的一种心境。那这个我我所我爱。它怎么能够去除的掉呢?所以呢,来。这个不实的。那真的是功德送上门来了。没有这些启示的人。我就没有功德可做,也没有功德可成就。因为来人的祈求才使自己呢?有这个做功德的机缘因缘。这样呢才能使自己功德呢,能够增长。
 
 
57:13
 
所以呢,而且自己的财务,身体知识技能如不能好好的使用,一旦损失死亡了,岂不可惜了吗?所以菩萨呢,他前面写到,他不但把自己财物不失为自己的。包括呢,把自己的身体知识,技能,这都是来自于社会,来自于大众。他尽可能的呢,去回馈给大众回向给。大众当然了,这些三世的。上海功德。也能够回向大众,回向给菩提。如果说有了这些才能这些知识,这些财务不能好好的呢,使用它。一旦损失了,死光了。可不都跟着人生命?过去了。岂不可失了就是说。你没有充分的利用它。但是呢,其实呢?从现在来说吧!也都没有浪费,为什么呢?现在呢都是饭是能。赚取名的用它呢,可以换来名义。能赚取利益的呢?当然用它呢换取利益。是不是能让他换取这种这个?地位的呢。用它呢。去换取一些地位,所以呢,现在其实呢,它也不会浪费。他也会呢。用种种办法呢?换取一些利益再说,换取一些名门利益再说。是不是现在是经济社会,什么都可以变现,什么都可以换流量?什么都可以。卖钱。但是菩萨呢?它不一样。菩萨拿这个呢是吧,换的是功德发财。我们世间人呢,拿这些东西呢,换的都是物质的财富。物质东西呢?可能是。造了很多。
 
 
59:28
 
大哥。不正当的业带走。菩萨呢,可能带。这个。赚取了很多功德法财!有人来企鹅,使自己的无常物能投入菠萝蜜大海。菠萝蜜。就是前面所说的到彼岸或者是。度生死之大海波罗蜜呢是向彼岸的大海或者叫智慧的大海,或者叫功德的大海。这些无常物呢,都投入了波罗蜜的大海,成为成佛的资源,无穷无尽。这正是世间第一等好事,所以菩萨文师心欢喜。真能体验到?最热的竞技了!
 
 
01:00:25
 
菩萨呢?当然了,他都是以三心相应,一切功德呢也都是。回向北无上菩提!这些呢都可以作为。成佛的。资粮了。成佛的。上访。功德善法自良!这块有个三禅乐哈,三禅乐呢,我们时间还来得及我们大概。参考一下。
 
 
01:01:07
 
三查乐呢是大智度论里边菩萨。这个听了不诗他就。欢喜的了,不得他胜过三残乐。问说佛言涅槃第一乐何以言第三禅论,因为经典中都是说极密为乐。得到最多的解脱涅槃乐吗?但为什么还说第三残乐呢是三界的这个极乐呢?回答说呢,有两种乐,一个是有受的乐,一个是呢有受尽的乐。受尽当然了,就是解脱涅槃乐了。有时候呢,就是你没有解脱之前。残定之中还是有受的。受尽了。就是一切五音就是五韵!五音呢?尽了更不生了,是无余涅磐乐,这是阿罗汉呢?此生已尽,所作已作终,不落后有。所以呢,这个受尽乐就是乌云涅磐乐。能够除忧烦,忧愁烦恼,心中欢喜是名乐受。如是乐受满足在第三餐中。你是故人。比如第三层的,所以说。一个是去除了忧愁,烦恼,心中欢喜。这属于乐。这样的乐受呢?他满足。这样的乐受他能满足,是在第三餐之中,他能满足。
 
 
01:03:03
 
下边又问了初餐二餐也有乐寿,为什么?但言第三场呢?因为我们出产呢?叫离生喜乐是吧?他也有乐受。第二禅呢叫定生喜乐。他和定相的这种乐受。也有乐寿初32餐都有乐寿,为什么非得说第三餐的乐寿呢?回答说呢。乐有上中下。下者是粗禅,宗者是二禅,上者是三禅。当然了。这个中下可能呢,不是那么殊胜,最殊胜呢是。上的三残的手。然后呢。又讲到初藏有两种。乐根喜根。出残一个是乐,一个是喜。就是离生喜乐。所以离生喜乐呢?一个是乐根,一个是喜根。那么这个乐根和喜根呢?又分呢?和前50相应的乐根。是乐根。因为前50呢?它对应的是前五根,是不是?根呢,它就是我们。神经系统上的?乐瘦。
 
 
01:04:29
 
意识相应的喜根意识呢是我们心里的这个喜呢,是一种心里的受,所以叫意识相应的喜根。所以出产呢?一个是。六根,一个是喜根,一个是50相应的,一个是一直相应的。23中。一是相应喜根,因为二禅呢,他是?无寻无私地。所以说定生喜乐。他这个洗呢?意识相应的了,因为二产已经无心无私了,它前五根呢已经不起作用了,所以它只有意识相应的喜根。三残呢,一是相应的乐。你看。三餐有意思,香的乐根。这个乐根呢?初产有这个乐根?三产有这个乐?那初蚕的乐根和三蚕的乐根它什么区别呢?因为。初残的乐根它是和50相应的。是不是。但是。三残的乐根呢?它和E是相应的,所以它是不一样的,它同时乐根。你是来自于和意识相应?他不和五根相应的。出残呢,它是和五根相应的意识相应的是喜根。它差别在这儿。所以说一切三枝叶中呢?除三残。更无意识相应的乐根了。所以三界之中你看欲界,色界,无色界。除了三残,有意识相应的乐根。其他产能。都没有一只相应的乐根了。所以说三残的乐是极乐。
 
 
01:06:34
 
所以说这块也解释说50。就是指这个50箱的这个乐根。他呢不能分别我们50,确实他不能分别,他不知名字像。眼石呢生如弹指青。一时一生。这个就是我们?二呵呵,声势!干净。二合生是。三和和处。就是我们呢一处境地刹那呢?意识就升起来了,意识它有识别能力。他有辨别能力,眼识呢是?这个眼根所处的五镜呢,是没有辨别能力的,因为眼石呢,它属于前50。只有意识呢,它是通过眼石呢,通过圆外镜。这样呢50箱乐根不能满足乐。意识相乐个能能满足乐?为什么说50香乐根不能满足乐呢?因为。刹那。就过去了就灭了。你看我们接触这个?五根接触这个武。我们这个兽。它是不能够延续很长的。我们这个乐寿。它不能延续很长。他只是刹那呢就变了,为什么我现在?眼睛所看外镜总是找新鲜的感觉,你看刷手机是不是?你看一会儿刚看。挺刺激。然后呢,看一会儿就不满足了。然后呢?又去?刷新的内容。所以说。前五根所对的镜呢?刹那它就过去了,就灭了。然后呢,相应的意识呢,就升起来了。所以说意识相的乐根它能满足乐。因为他不依他,不依我们。
 
 
01:08:55
 
前五根。是不是意识相应的,它一的是禅的内处的乐?他来自于呢!我们。从身心里边。这个触发出来的这种。普恰变身的那种乐?它像大水一样。遍满身心毛细血口。所以我们意识呢它是?变满身心的是不是?我们前边儿呢在?六根。六根里面呢,有个根深。根深呢,就是指我们的一根!一根。他呢不能说。一根带呢,它是对,有的时候是对。六根。是对前五根来说,对六根来说。成为一个。但是呢。他从神经系统来说呢,这个意识。他是不能说。
 
 
01:10:06
 
身体在某一处的?这样呢三禅宗做功德少乐多,故因为33禅呢就是。它属于三界中。最极乐的一个境界!这世间没有再比三藏更乐的事物。所以说他是功德少。乐多。他没有呢,八倍舍八胜处,一切入处。这些都是禅定功德。所以这个是菩萨呢?闻了。文师欢喜胜于!三残的或即灭的。大致是这个意思。下边呢,大家来分享。
editor
1,8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