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2,089
次編輯
無編輯摘要 |
無編輯摘要 |
||
第9行: | 第9行: | ||
上一次我们学习了菩萨,虽然说他一切施,但是也有不应施的,不应施分三种;自他及所为;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布施者,一个是从所布施的目的,就是布施给他,他求布施的目的。从这方面来讲。 | 上一次我们学习了菩萨,虽然说他一切施,但是也有不应施的,不应施分三种;自他及所为;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布施者,一个是从所布施的目的,就是布施给他,他求布施的目的。从这方面来讲。 | ||
菩萨本来应该不惜身命财物来布施。但是菩需要逐渐逐渐的修学,累积佛法的种种功德,达到那种忍力强,悲心深,做各种布施不带一分勉强才可以,如果没有那个能力,非勉强 | 菩萨本来应该不惜身命财物来布施。但是菩需要逐渐逐渐的修学,累积佛法的种种功德,达到那种忍力强,悲心深,做各种布施不带一分勉强才可以,如果没有那个能力,非勉强 去 布施,可能不但达不到好的效果,还会障碍修习。 | ||
对自己施的;从求布施者来说,如果是邪魔外道故意来捣乱的,或者是癫狂的,幼稚的;不正常的;不需求的;就不应该布施给他。邪魔外道肯定都不是正道的,还有故意来捣乱的;癫狂的;精神不正常的;还有幼稚、思想不太成熟的;就是做不正常的一种求,或是不需要的,这都是原则性的,在经论中讲的很多了。 | 对自己施的;从求布施者来说,如果是邪魔外道故意来捣乱的,或者是癫狂的,幼稚的;不正常的;不需求的;就不应该布施给他。邪魔外道肯定都不是正道的,还有故意来捣乱的;癫狂的;精神不正常的;还有幼稚、思想不太成熟的;就是做不正常的一种求,或是不需要的,这都是原则性的,在经论中讲的很多了。 | ||
第17行: | 第17行: | ||
还有要求你帮他提供一些财产物质,促成他杀盗淫妄业,这也是不应该施的;促成他做一些恶业,恶事是危害大众的。这个当然是不能帮助他造业的;然后他祈求的目的是为了损害众生,不应该施。损害众生,也是杀盗淫。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的动物,损害其他的动物也不应该布施。还有为了赌博游荡,不务正业也不应该施。总体来说;对他没有益处,对自己道业也是有损害的,这些都不应该施给他。这是上次我们学的菩萨【或有不应施,自他及所为】。 | 还有要求你帮他提供一些财产物质,促成他杀盗淫妄业,这也是不应该施的;促成他做一些恶业,恶事是危害大众的。这个当然是不能帮助他造业的;然后他祈求的目的是为了损害众生,不应该施。损害众生,也是杀盗淫。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的动物,损害其他的动物也不应该布施。还有为了赌博游荡,不务正业也不应该施。总体来说;对他没有益处,对自己道业也是有损害的,这些都不应该施给他。这是上次我们学的菩萨【或有不应施,自他及所为】。 | ||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己七;世出世的布施什么样是世间的布施,什么样 |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己七;世出世的布施 ; 什么样是世间的布施,什么样是出世间的布施。 | ||
己七、世出世施 | 己七、世出世施 | ||
第25行: | 第25行: | ||
''' 三轮空相应,出世波罗蜜'''。】 | ''' 三轮空相应,出世波罗蜜'''。】 | ||
三轮处处着,三轮着相;肯定是执着一个我在布施,施者,受者还有施物。执着有一个真实的人,这就是世间施,这个是着相布施。世间施就不能称为波罗蜜, | 三轮处处着,三轮着相;肯定是执着一个我在布施,施者,受者 、 还有施物。执着有一个真实的人,这就是世间施,这个是着相布施。世间施就不能称为波罗蜜,波罗蜜才是出世间的到彼岸。因为是有相布施, 是 分别好坏的布施。 | ||
三轮空相应;就是出世的波罗蜜相应。三轮也是;没真实的我;没有真实的布施者,布施的对象;没有一个真实布施的事物。这个叫出世波罗蜜。波罗蜜我们前面也学到,翻译『到彼岸』其实是与空相应慧 | 三轮空相应;就是出世的波罗蜜相应。三轮也是;没真实的我;没有真实的布施者,布施的对象;没有一个真实布施的事物。这个叫出世波罗蜜。波罗蜜我们前面也学到,翻译『到彼岸』其实是与空相应 的 慧,就是我们前面学的;菩萨的三心,三心就是无所得为方便。 | ||
下面解释: | 下面解释: | ||
第43行: | 第43行: | ||
论上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布施等;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所以能趣入佛道,完全是般若慧摄导的力量。五度就像没有眼睛的人一样,般若就像人的眼目。我们原先也学到『净戒如行、如足』『正见如眼』和八正道的『足目两相成』是一个原理。 | 论上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布施等;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所以能趣入佛道,完全是般若慧摄导的力量。五度就像没有眼睛的人一样,般若就像人的眼目。我们原先也学到『净戒如行、如足』『正见如眼』和八正道的『足目两相成』是一个原理。 |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在佛法来说也是福德因缘,般若也属智慧因缘。还有一种分法;般若、布施、持戒、忍辱,这是利他的;精进,禅定是自利的;精进通于利他和自利。所以所以布施而成波罗蜜多,一定要以无所得的般若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在佛法来说也是福德因缘,般若也属智慧因缘。还有一种分法;般若、布施、持戒、忍辱,这是利他的;精进,禅定是自利的;精进通于利他和自利。所以所以布施而成波罗蜜多,一定要以无所得的般若为方便而修。 | ||
所以般若就是智慧,也可说是正见,不过这个正见属于大乘六度的正见,下边注解《大智度论》卷 29: | 所以 , 般若就是智慧,也可说是正见,不过这个正见属于大乘六度的正见,下边注解《大智度论》卷 29: | ||
【「 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余波罗蜜亦皆如是,】 | 【「 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余波罗蜜亦皆如是,】 | ||
第53行: | 第53行: | ||
【以般若波罗蜜心助成故。】 | 【以般若波罗蜜心助成故。】 | ||
以般若波罗蜜心助成故,就是五度,前五度都得以般若慧来促成 | 以般若波罗蜜心助成故,就是五度,前五度都得以般若慧来促成。所以佛法不仅仅是说我们布施持戒就可以了,还要修学佛法的正知见,其实跟我们三乘共法章八正道的修行次第,是大致相近的。 | ||
【复次,诸余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亦不牢固。】 | 【复次,诸余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亦不牢固。】 | ||
第61行: | 第61行: | ||
【如后品中说:五波罗蜜不得般 若波罗蜜,无波罗蜜名字。】 | 【如后品中说:五波罗蜜不得般 若波罗蜜,无波罗蜜名字。】 | ||
后品中说;就是大般若经后品说;五波罗蜜不得般 若波罗蜜,无波罗蜜名字。也确实是,五种波罗蜜没有智的话,无论是怎么修,也没办法达到到彼岸这个名称,这个名称你是配不上的。 | 后品中说;就是 《 大般若经 》 后品说;五波罗蜜不得般 若波罗蜜,无波罗蜜名字。也确实是,五种波罗蜜没有智的话,无论是怎么修,也没办法达到到彼岸这个名称,这个名称你是配不上的。 | ||
【亦如群盲无导,不能有所至。】 | 【亦如群盲无导,不能有所至。】 | ||
第69行: | 第69行: | ||
【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令至萨婆若。】 | 【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令至萨婆若。】 | ||
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果前五度我就不用功,专学般若慧,一切空慧,这个慧没有前五度,慧也不能够成就的。也不能达到萨婆若,萨婆若就是佛的智,一切智,或一切种智。 | |||
下边是一种譬喻: | 下边是一种譬喻: | ||
第83行: | 第83行: | ||
【五波罗蜜殖(生长义)诸功德,般若波罗蜜除其着心邪见。如一人种谷,一人芸除(出去杂草)众秽,令得增长,果实成就。】 | 【五波罗蜜殖(生长义)诸功德,般若波罗蜜除其着心邪见。如一人种谷,一人芸除(出去杂草)众秽,令得增长,果实成就。】 | ||
五波罗蜜殖诸功德 | 五波罗蜜殖诸功德 ; 生这五种波罗蜜,生长各种佛法的功德。 「 般若波罗蜜除其着心邪见 」 智慧能去除种种的邪见,然后五波罗蜜才能增长各种的善法功德,去除什么邪见呢? | ||
在大智度论 卷39里面说: | 在大智度论 卷39里面说: | ||
第103行: | 第103行: | ||
【'''骄慢故施''',作是念:劣我者尚与,我岂不能?】 | 【'''骄慢故施''',作是念:劣我者尚与,我岂不能?】 | ||
一个是娇慢故施,有骄慢的人,怀着一种骄慢的心态去做布施。他心里想: | 一个是娇慢故施,有骄慢的人,怀着一种骄慢的心态去做布施。他心里想:劣我者尚与,我岂不能?就是比我差的人,都能够去布施。我岂非不去布施呢?这个布施的心态就不正,波罗蜜要去除这些著心的邪见,执着。 | ||
下边是嫉妒故施: | 下边是嫉妒故施: | ||
第125行: | 第125行: | ||
【'''如是等种种杂结行施,是名不净。】''' | 【'''如是等种种杂结行施,是名不净。】''' | ||
杂结就是杂着种种的贪嗔痴烦恼,做这些布施,就是不净。为什么要学般若?般若就是让我们有 | 『 杂结 』 就是杂着种种的贪嗔痴烦恼,做这些布施,就是不净。为什么要学般若?般若就是让我们有纯正的动机,让我们有自我意志的增上心,就是信愿。这种慈悲是一种纯正的动机,空性慧就是利他无所得为方便,利他的方便,或者叫利他的技巧。所以学般若波罗蜜,才能够把我们这些不太正确的心念,给他纠正过来。 | ||
'''二、净者''': | '''二、净者''': | ||
第131行: | 第131行: | ||
【'''无是杂事''',但以净心信因缘果报,敬悯受者,不求今利,但为后世功德。'''】''' | 【'''无是杂事''',但以净心信因缘果报,敬悯受者,不求今利,但为后世功德。'''】''' | ||
净施当然就是没有这些杂结之事,杂染之事,完全以净心信因缘果报,『敬悯受者』对这个接受者,非常的怜悯和恭敬、尊敬。『不求今利,但为后世功德。』就是他完全是信因果业报的。不求,只要你去做,功不唐娟,自然会从因果而得到好处。所以,不求今利 | 净施当然就是没有这些杂结之事,杂染之事,完全以净心信因缘果报,『敬悯受者』对这个接受者,非常的怜悯和恭敬、尊敬。『不求今利,但为后世功德。』就是他完全是信因果业报的。不求,只要你去做,功不唐娟,自然会从因果而得到好处。所以, 『 不求今利 』 也属于一种净施,就是没有那种为今世利的一种贪婪心。 | ||
【'''复有净施''',不求后世利益,但以修心助求涅槃。'''】''' | 【'''复有净施''',不求后世利益,但以修心助求涅槃。'''】''' | ||
我们前边学到;下士为己施,中士解脱施;解脱施就 | 我们前边学到;下士为己施,中士解脱施;解脱施就不是为了自己未来的福乐,但为求涅磐乐,可以说他宁可把财力扔到大海之中,他为了求解脱涅槃,这个属于解脱施。 | ||
【'''复有净施''',生大悲心,为众生故,不求自利,早得涅槃;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净施。'''】''' | 【'''复有净施''',生大悲心,为众生故,不求自利,早得涅槃;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净施。'''】''' | ||
第143行: | 第143行: | ||
【以般若波罗蜜心故,能如是净施。以是故说;'''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 【以般若波罗蜜心故,能如是净施。以是故说;'''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 ||
所以这是五罗蜜生长诸功德,般若波罗蜜去除内心的这些杂染邪见,这 | 所以这是五罗蜜生长诸功德,般若波罗蜜去除内心的这些杂染邪见,这就是完全以般若慧摄导,所以布施才能成就波罗蜜多,波罗蜜多就能够达到布施的圆满,这个就是空性慧,以无所得为方便,为做事的技巧。 | ||
回到法本: | 回到法本: | ||
第155行: | 第155行: | ||
【'''3、施物:'''是布施的那个东西 】 | 【'''3、施物:'''是布施的那个东西 】 | ||
布施的人 ; 我们前面学到布施;菩萨「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无惜而行施」因为菩萨能观察到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就是自己的色身,他也知道都是父母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协助,还有公共医疗卫生的设施,国家法律的秩序,才能够安稳的生存在这个社会,这些都是种种因缘才有的自己的身体,也不是独立能够存在的,这样才能够不执着有一个真实的布施者,它都是因缘所成的。 | |||
然后这个受者;受者就是所布施的对象,布施的对象;在《大智度论》里有关于这方面的 | 然后这个受者;受者就是所布施的对象,布施的对象;在《大智度论》里有关于这方面的解说: | ||
【【】《大智度论》:问曰:若不见我、不见世间乐故不破(破悭贪,不破布施),亦应不见檀,云何行布施?】 | 【【】《大智度论》:问曰:若不见我、不见世间乐故不破(破悭贪,不破布施),亦应不见檀,云何行布施?】 | ||
问曰:若不见我、不见世间乐故不破(破悭贪,不破布施),亦应不见檀,意思不见布施,不见有布施这个善行,其实这个不见世间乐故不破 | 问曰:若不见我、不见世间乐故不破(破悭贪,不破布施),亦应不见檀,意思不见布施,不见有布施这个善行,其实这个 『 不见世间乐故不破 』 我查过之后;不破是他只破悭贪,不破布施这个行为,意思你不见世间有福乐,因为不见我,不见布施的功德,将来会有得到世间的福乐。也应不见布施,意思也应该没有世间布施这个行为,为什么还行布施,有这个疑问。 | ||
【 答曰:是菩萨虽不見布施,以清净空心布施;作是念:「是布施空无所有,众生须故施与。」】 | 【 答曰:是菩萨虽不見布施,以清净空心布施;作是念:「是布施空无所有,众生须故施与。」】 | ||
第169行: | 第169行: | ||
【如小儿以土为金银,长者则不見是金银,便随意与,竟无所与。】 | 【如小儿以土为金银,长者则不見是金银,便随意与,竟无所与。】 | ||
就像一个小孩儿,以土为金银一样,小孩不懂事,以土做非常金贵的金银,大人见的不是金银, | 就像一个小孩儿,以土为金银一样,小孩不懂事,以土做非常金贵的金银,大人见的不是金银,见的是土,所以便随意施给,没有什么东西施给他,这个就是譬喻;虽然没有一个施的对象,但是他需要,就是我们一般众生认为他是一个真实的东西,但是在一个圣者来说;这都是众缘和合,没有一个东西可布施,不见我,也不见这些布施,也不应该去行布施,以清净空心做布施,空性慧就是无所得为我们做事的技巧,所以空无所有,众生像小孩子一样,他认为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当然了,圣者或者菩萨,三轮体空,认为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然后布施给他,没有布施的东西。受布施的人,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小孩子比喻我们众生,他需求。虽然说在菩萨的空性慧之中,没有一个真实接受的人,但是,在事实上还是认为有个真实的东西可得。 | ||
我们前边儿学到;菩萨不但自己 | 我们前边儿学到;菩萨不但自己所有的受用,也能够观察;虽然自己过去世种下了福德善根,但他还要有现世的社会关系,有种种的社会关系,种种的社会的分工,才能够谋求一个职业,得到这些财富。等于说财物也是跟一切人有关,也不是自己独有的,因为把你放深山老林里,即便大量的土地,山林都是你的,你还是贫穷。前边儿其实也学到了;菩萨一切施的时候,把这一切都不看成是自己的。不但不看自己私有的,觉得这一切都来自于大众。自己就像公务员一样,为大众做临时的保管,如果大众需要的时候,就无条件的奉献给他。所以在菩萨来说;一些财物都是众缘和合,没有看成是自己的东西,当然就不执着一个真实的东西可得。这个就是布施三轮,没有一个布施的自己。没有个真实的受施的人,没有真实受施的东西。 | ||
【有了这三处,才能成为布施。但如对于这三处,没有法性空慧的照见,在布施时,就着这三处为实有的。如实有能施的自我,以为我是能行布施的;实有受施的受者,以为他是受我施与的;实有所施的东西,是大是小,是胜是劣的。】 | 【有了这三处,才能成为布施。但如对于这三处,没有法性空慧的照见,在布施时,就着这三处为实有的。如实有能施的自我,以为我是能行布施的;实有受施的受者,以为他是受我施与的;实有所施的东西,是大是小,是胜是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