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行: |
第1行: |
| [[Category:其它整理]] | | [[Category:其它整理]] |
| 我们前边学到业的时候,也是跟戒有点差不多,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戒是善法,让我们能够小小的恶,小小的过失就是恶,尽量能够避免。小小的善应该去做,这样小善也能够累积大善,所以我们持戒能够护持的非常的严谨,那当然就是增长善,增长我们的戒体,如果我们轻视小小的过失,或犯了也不知道警觉,不知道去忏悔,这样我们还是助长了恶法,随顺恶法,恶法增强,那我们善法力量就减弱,力量减弱,我们净戒的力量就得不到增强,增强净戒的方法还是从小处做起,在佛法中经常讲;于恶法,于小小戒,起大怖畏,这样你才能够严谨去看待。
| |
|
| |
| '''三、菩萨应受持净戒'''
| |
|
| |
| 【'''1、菩萨在未得忍力以前''',在生死大海中,常愿生在人间,见佛闻法,利益众生;净戒就是确保人身而不致失败堕落的浮囊。】
| |
|
| |
| 这个在五乘共法章其实就谈到了;菩萨在没得忍力前,忍力是没有登地,没有证入圣位以前,还是在生死大海中,菩萨愿意生生世世来人间,生在人间,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人间才有佛诞生,才有机会见佛闻法,这样能够累积佛法的一切功德,利益众生,在五乘共法章讲到「布施多杂染,禅定向独善」因为布施只是舍身外之物,没有牵扯到我们内在德性这一部分,真正的是持戒,才能增长我们自身的德行,因为他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才能净化我们身心,所以布施多杂染,禅定却是独善其身的,他要脱离世间的,所以「依人向佛道,戒行为宗要」。从人发菩提心,一直到成就佛道,还是以戒为根本的,因为戒能够确保人身,能随着我们意愿,随着悲心,能够常愿意在人间修学,在人间利众生,见佛闻法。菩萨能够生生世世在人间,不堕恶道,他最关键的本领是什么呢?就是持戒,这是菩萨能够生生是在人间修学,不堕恶道最根本的保护。
| |
|
| |
| 【'''2、所以菩萨的受持净戒,'''轻重等护,比声闻人的持戒,还要谨严得多。】
| |
|
| |
| 菩萨轻重平等的去护持,无论是轻戒还是重戒,都平等的持守,去护持它,不去毁坏它。相比来说比声闻持戒还要严谨。我们前边学到;声闻持戒,他只是重在身口不违犯,只要身口不犯戒,能够保持大众的和乐共处,和乐善生,就可以了。
| |
|
| |
| 但是菩萨不但在身口上要达到如法如律,菩萨更重视意业,前边我们也学到;菩萨侧重在菩提愿,慈悲心,和空性慧,我们的意业有无贪、无嗔、无痴,无贪是菩提的意愿,无嗔就是菩萨利他的大悲,空性慧是不邪见,就是无痴,所以菩萨以大悲为本,大悲是世间增上的情感,因为他要去利益众生,缘苦众生,所以是世间增上的情感,菩提心是自觉的意志,自增上的意志,空性慧是法增上的善巧,所以菩萨比声闻持戒要严谨,菩萨比较重视意业,比声闻人的持戒,要谨严得多。
| |
|
| |
| '''四、菩萨净戒,是不离三心而修的''' 【1】
| |
|
| |
| 三心我们前面也学到;菩萨依三心而行六度,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离不开三心。从下边注解来说;三心是指三轮体空的三心,它和菩提心、大悲愿、空性慧的三心不一样:
| |
|
| |
| 【【1】(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大正8,218c)】
| |
|
| |
| 这个三心是;罪、不罪不可得故,就是犯罪和没有犯罪,不可得,这样就具足了尸罗波罗蜜,尸罗就是戒,罪、菩萨这个时候是深入到法缘慈的一个阶段,他看到众生都没有一个自我,没有一个持戒者,也没有一个犯戒者,他只是有因果善恶业报这个法。
| |
|
| |
| (2)《思益梵天所问经》卷3:「持戒及毁戒,不得此二相,如是见法性,则持无漏戒。」(大正15,53a)
| |
|
| |
| 见的是法性,当然就就没有持戒和悔戒的分别了,这是无漏戒,是到圣位的了。
| |
|
| |
| 【'''1、菩萨虽自己严持净戒''',而决不轻视毁犯戒法的众生【2】。从大悲心来说,这是可怜悯,而不是可轻视的。虽然犯戒,不是不可能还复清净,不是不可能成佛的。凡轻视毁犯的,一定是自以为持戒,自己是怎样的清净如法。不知道这早落在我执我慢的分别心中,不成菩萨的戒波罗蜜多了。】
| |
|
| |
| 因为菩萨确实以大悲为本,菩萨大悲一般的到阶段,可能属于那种缘法而生的慈,这个时候他没有一个真实的众生,但是只可怜悯,众生是在无明颠倒之中,这时候就不我们众生看到一个,真实的一个人,我们看到是看不到法,我们看到是,真实的事和真实的人,但是从菩萨来说他看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人了他看到是这些,一元法,所以他,是可怜悯的而不可轻视,因为,我们前边也学到菩萨他,犯戒但是他还可以从受,是不是因为菩萨,他犯戒但是介体它不会失去因为,菩萨前面学到菩提心,菩萨的一个介体,他有了菩提心,即使他毁了界,但是他还有,重授,哪怕说,菩萨他,到了地狱,但是,他还有恢复突起因的可能,继续休学的可能性,因为菩萨它我们前边,
| |
|
| |
| (00:41:36): 学到菩萨的他是,从今,从今以后一直到,佛菩提一直到成就佛果,无上的一种大皈依,这样就菩萨他有了这种菩提心,他就只可怜悯而不可轻视,虽然犯界不是不可能还复清净不是不可能成佛的,凡轻是毁犯的一定是自以为持戒,
| |
|
| |
| (00:42:18): 自己是怎样的清净儒法在我们初学阶段还是有,持戒严谨!怎样,不毁饭,还是有,慢心的,最初但是菩萨他可能修到,一定的过程它才能和三心相应,因为菩萨,氢是,犯罪的,认为,犯界的不如法不正修,自己,持戒,我才,是清净的儒法的,菩萨他还是没办法达到,
| |
|
| |
| (00:43:30): Follow me是不是还在着人像我像,众生相,前边不失利一样,他是由我向的师者向的还有失误的,他世间不是达到,抽时间,它一定是和三心相应的,没有,真实的人在违建,没有一个,人在清净的世界,有了相对性还是属于,世间的,世间法,没办法达到,施菠萝蜜就没办法达到彼岸,说没办法达到出世间,前边不是不谈到那种,能动能出,有这种清是会泛的认为自己实际很清净的,是不动是不是,他早就落在我知我慢的分别心中,不能成为菩萨的,借波罗蜜多了如轻是毁范由于意识上的对立,不容易教化他也就失去菩萨利他的方便,倒不如不清是,怜悯而安慰他容易把他感化过来,
| |
|
| |
| (00:45:30): 当然了菩萨它能够,经历过,修学的过程吧因为菩萨,它一定是过来源,过来人也得说他曾经可能是,也犯过错,他现在看到,这些,初学的,也在,在修学过程,那肯定,也有,办届的时候,现在,一般老年人看到一些年轻人,做了很多错事,他可能就会去,谅解他理解他不会去,批评他去祭献他为什么因为,我们曾经,也从这个过程经历过不过算了吗他到了,
| |
|
| |
| (00:46:48): 三新的阶段,没有,持者没一个患者这样的时候它等于说是一个,经历的修行吧种的过程都经历过的人,它会,理解这样的在休息过程中难免有些毁,但只要他有上进心悔改心,还有机会成就佛道!这样在,给予他一些引导,给予一些鼓励,使它,能够重新再走上成就佛道之路,你只是一味的去批评他呵斥他,其实等于说在修行路上可能没有一个,能够一帆风顺也不犯戒,一直成就佛道的是不是你看释迦牟尼佛他的本身谈,在他本身里头也是也有,换届的时候,也有,堕落的时候,当然佛他知道自己的,修学历程,这样它就能够,对这些犯界的能够生怜悯心,但是,他不生轻视心,因为菩萨它到一定程度可能对修学路上的,艰辛吧,修学上的一种,困难,它都有一种,深感同受的一种,悲悯之心,
| |
|
| |
| (00:49:17): 大学教授,经过了,自己的刻苦努力修学!最后达到了阶位,然后他教导学生是不是他就也能够深深体会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是要充满了,艰难,你要克服种的困苦,菩萨他能够然后,对这些混放的,众生,怜悯他不轻视他,也是,过来人,对后代人的一种爱护,一种关心!
| |
|
| |
| (00:50:21): 所以最后说菩萨的净戒是无所得的空会为方便对持界犯界都是不若相的,但是到圣位的时候他肯定是三轮体空的,能达到持戒犯界不可得都是三轮体空的净戒波罗蜜多,当然,到彼岸或者是正在,到达彼岸的修饰过程之中,是究竟那是到达究竟圆满的佛果才是事究竟菩萨这个时候不清他是在
| |
|
| |
| (00:51:09): 菠萝蜜从此到彼岸的修学过程中,是不是我们前面学的菠萝蜜说法下边其余如上面菩萨学术中说,菩萨学处前面学到以十善行为本设为37纵所通行,那边讲的更细致一些了,这一段大致是这些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