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2,089
个编辑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4行: | 第4行: | ||
(2024-9-22) | (2024-9-22) | ||
前面我们学了六度;布施度,持戒,还有忍,我们已经学完了,因为六度,在开始总说的时候 | 前面我们学了六度;布施度,持戒,还有忍 辱 ,我们已经学完了,因为六度,在开始总说的时候就谈到 ; 六度分为福德道和智慧道。福德道 的 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 , 那么后边的禅定般若度,属于智慧道 , 精进是通于福德道和智慧道的,因为我们修福修慧都需要正精进来完成,所以精进就是我们向着圣道去努力用功。 | ||
偈颂: | 偈颂: | ||
第16行: | 第16行: | ||
施戒及安忍,安忍就是忍辱,多为在家说;前边福德道等于说大多数是侧重在为在家人说的,因为它是菩萨道的福德道;广聚福资粮,是佛色身因。福德道就是累积福德资粮,福德资粮等于说福德或者是福报,是成就佛色身的一个因,因为佛的色身,原先我们也谈到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从福德而感得的相好庄严。 | 施戒及安忍,安忍就是忍辱,多为在家说;前边福德道等于说大多数是侧重在为在家人说的,因为它是菩萨道的福德道;广聚福资粮,是佛色身因。福德道就是累积福德资粮,福德资粮等于说福德或者是福报,是成就佛色身的一个因,因为佛的色身,原先我们也谈到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从福德而感得的相好庄严。 | ||
下面就是对这个偈诵一个解释 | 下面就是对这个偈诵一个解释: | ||
【上面所说的布施、净戒、安忍──三度,现在要综合的叙述一下,也就说明了六度为成佛所必修的法门。这有三个意义:】 | 【上面所说的布施、净戒、安忍──三度,现在要综合的叙述一下,也就说明了六度为成佛所必修的法门。这有三个意义:】 | ||
第30行: | 第30行: | ||
【所以这三度虽也是出家人所修的,但在经中,佛大多是为在家人说的。】 | 【所以这三度虽也是出家人所修的,但在经中,佛大多是为在家人说的。】 | ||
因为布施,持戒,修忍,出家人也应该修,但是在经中,特别在大乘经中,佛大多数是在家人说的。 | 因为布施,持戒,修忍,出家人也应该修,但是在经中,特别在大乘经中,佛大多数是 为 在家人说的。 | ||
【尤其是财物的布施,为在家弟子的要行。】 | 【尤其是财物的布施,为在家弟子的要行。】 | ||
第42行: | 第42行: | ||
【 如像在家人那样,积聚财物来作种种布施,就会过失丛生,非佛制所许可了。】 | 【 如像在家人那样,积聚财物来作种种布施,就会过失丛生,非佛制所许可了。】 | ||
出家肯定是以禅慧、修学佛法,以研习经教为他的重要目标。因为这种智慧道倾向于自利,如果说出了家,他侧重在去布施的话, 它 会产生过失。因为财物一多,一个是有这种累积的过失,他就会失去道心。就忽略了道心,因为财物如果用的好,当然它是修道的资粮;用的不好,它就是修道的一种障碍。 | |||
所以,一般来说它可能会把人的物欲之心,贪欲之心生出来,人可能没有财富的时候,他的非分之想还少一点儿,一旦有了财物,不该想,他可能就会想,他就会产生过失,因为人都是凡夫之身,可能经不起这种境界的诱惑,物质的诱惑。 | 所以,一般来说它可能会把人的物欲之心,贪欲之心生出来,人可能没有财富的时候,他的非分之想还少一点儿,一旦有了财物,不该想,他可能就会想,他就会产生过失,因为人都是凡夫之身,可能经不起这种境界的诱惑,物质的诱惑。 | ||
所以是佛制所不许可,就是佛所立的制度,也是不允许积累太多的财物的,当然了,从声闻佛教来说 | 所以是佛制所不许可,就是佛所立的制度,也是不允许积累太多的财物的,当然了,从声闻佛教来说,那是视财物为毒蛇的。特别在根本佛教里。但是从大乘佛法来说,可能可以去随份随力的去做一些布施,但不是出家人修行的重点,因为出家,虽然现在的社会物质发达了,得的供养多了,寺院的这种财物当然了,都是来自十方,都是大众,就是常住共有的财物,如果说财富过多你可以拿去做一些捐助,做一些慈善,一般都是捐助就可以了,如果说做这种布施的活动,有可能会荒废出家人的这种本质的。当然有的也可能去领大众去修福,其实也无尝不可,因为在现在这个社会,做这种正常的慈善也是可以的,比那些贪图享受的人要好一些。 | ||
这个是前三度,侧重在在家人来说。 | 这个是前三度,侧重在在家人来说。 | ||
第54行: | 第54行: | ||
两足尊有两种说法;一个是福德智慧两种都圆满,叫足。 | 两足尊有两种说法;一个是福德智慧两种都圆满,叫足。 | ||
还有一种说法,特别在《杂阿含经》;两足是指我们人类两足之中,是最值得尊贵的,是最崇尚的,高尚的,所以它有两种 | 还有一种说法,特别在《杂阿含经》;两足是指我们人类 , 两足之中,是最值得尊贵的,是最崇尚的,高尚的,所以它有两种说法。 | ||
所以说【 福慧圆满的佛果,从修集福慧的因行而来。】 | 所以说【 福慧圆满的佛果,从修集福慧的因行而来。】 | ||
第60行: | 第60行: | ||
因为佛是福慧圆满的果,但这个果是从因,因那当然了就是前三度;布施、持戒、修忍,它就是成就福德的一个因行;禅定般若那就是智慧的因行。 | 因为佛是福慧圆满的果,但这个果是从因,因那当然了就是前三度;布施、持戒、修忍,它就是成就福德的一个因行;禅定般若那就是智慧的因行。 | ||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说;福德多多少少都具足一些了,应该在这种福德的基础之上,去进修一些智慧。所以 |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说;福德多多少少都具足一些了,应该在这种福德的基础之上,去进修一些智慧。所以,在福德的一个前提下,多多的去听经闻法,累积智慧资粮 , 还是有必要的。虽然说现在财富好了,也有喜欢修福报的,修福德的,福德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功德;也会带来一些名誉;带来一些地位,但是福德若没有智慧,就很容易造业,所以福德和智慧都是资粮。 | ||
这种资粮下边儿做个 譬喻: | 这种资粮下边儿做个 譬喻: | ||
第66行: | 第66行: | ||
【 如远行一样,要备足资粮──旅费,粮食等,才能到达目的。】 | 【 如远行一样,要备足资粮──旅费,粮食等,才能到达目的。】 | ||
现在你要出门,要带足钱财,有了钱财,你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吃的喝的用的。过去可能是不一样,过去一般的钱 | 现在你要出门,要带足钱财,有了钱财,你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吃的喝的用的。过去可能是不一样,过去一般的钱 财 少,农业社会嘛,粮食充足的,就备一些路上用的粮食,或者是干粮,这样不至于挨饿受困,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 ||
【 菩萨久劫修行而成佛,福慧就是成佛的资粮。】 | 【 菩萨久劫修行而成佛,福慧就是成佛的资粮。】 | ||
这譬喻什么呢?譬喻菩萨久劫修行而能够成佛,福德和智慧就是成佛的资粮 | 这譬喻什么呢?譬喻菩萨久劫修行而能够成佛,福德和智慧就是成佛的资粮,如果我们没有福德的时候,我们未来修行就面临这种贫困,面临没办法去修学,因为贫困,或者是你的善缘不足,都没办法接触到佛法,所以累积这些福德,它能够在未来的修学路上,不至于掉队,也不至于没办法去修学。因为如果说我们的善法不足,容易堕落恶道,或者是容易落入八难,这样,就没办法和佛法结缘,也没办法和三宝结缘。所以我们累积这些资粮,在未来的修行道路上,能够时时的和佛法结缘,修行路上不会遭遇那种困难。 | ||
我们现在去思考一个问题;虽然我们现在人身也得了,佛法也闻到了,可是我们在修学善法功德也好,听经闻法也好,我们有没有困难?无论是个人家务上的困难;事业上的困难,使我们没办法投入来修学,没办法专注来听经闻法,其实那都是我们很多因缘条件不足,所以这种福德资粮,也需要我们种种的善法因缘具足。智慧资粮也需要我们有一种向法之心,求法之心,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修行路上,能够走得更远,走得更正确。 | 我们现在去思考一个问题;虽然我们现在人身也得了,佛法也闻到了,可是我们在修学善法功德也好,听经闻法也好,我们有没有困难?无论是个人家务上的困难;事业上的困难,使我们没办法投入来修学,没办法专注来听经闻法,其实那都是我们很多因缘条件不足,所以这种福德资粮,也需要我们种种的善法因缘具足。智慧资粮也需要我们有一种向法之心,求法之心,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修行路上,能够走得更远,走得更正确。 | ||
第84行: | 第84行: | ||
【 说到佛,经中有四身【1】,三身【2】,二身【3】等分别;扼要的可分为法身与色身。】 | 【 说到佛,经中有四身【1】,三身【2】,二身【3】等分别;扼要的可分为法身与色身。】 | ||
说到佛 | 说到佛,经中经常有佛的四身,三身,二身等等的不同说法,这么多说法,扼要的可分为法身和色身。色身就是佛的肉身,或者叫生身,父母所生的这个肉体之身。法身当然了,是佛陀体证了这种平等的法界,法性;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毕竟空性,也就是缘起的寂灭性。它都是表示这种法性之身,所以说佛是「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 | ||
这两种身;色身当然是属于世俗的。法身是属于胜义的。色身是因缘所呈现的我们世俗的肉体,法身就是通过修学而体证到了真理。所以无论是三身、四身总结起来,无非就是这两种。 | 这两种身;色身当然是属于世俗的。法身是属于胜义的。色身是因缘所呈现的我们世俗的肉体,法身就是通过修学而体证到了真理。所以无论是三身、四身总结起来,无非就是这两种。 | ||
下边 | 下边 的 注解 : | ||
【【1】 四身(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佛地经论》卷7(大正26,325c-326a)。《成唯识论》卷10(大正31,57c-58a)。(参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二),p.1789a-1791a)】 | |||
四身就是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这个从四种身来说的。 | |||
【【2】 三身:(1)法身、报身、应身:《十地经论》卷3(大正26,138b)。】 | |||
三种身就是;法身,报身和应身。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这个是出自很多经典。 | 三种身就是;法身,报身和应身。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这个是出自很多经典。 | ||
二身;有的地方是肉身,有地方讲法身都是共同的。这个肉身也就是生身,或者是色身,或者是肉身,都是指这个父母所生的报身。 | 【【3】 二身:(1)肉身、法身:《增壹阿含经》卷44〈十不善品第四十八〉(大正2,787b)。(2)生身、法身:《大毗婆沙论》卷44(大正27,229a16-27)。】 | ||
二身;有的地方是肉身,有地方讲法身 , 都是共同的。这个肉身也就是生身,或者是色身,或者是肉身,都是指这个父母所生的报身。 | |||
所以法性身,父母生身,《大智度论》讲这个生身就是父母所生身。这个生身在大乘佛法里是化身,为什么呢?因为释迦牟尼佛是父母所生身嘛,就说释迦佛是化身,他的真身是什么呢?他还有个真身,示现在我们人间的那是化身。所以这些比较复杂,如果简要的去分别,那就是法身与色身的两种类别吧。 | 所以法性身,父母生身,《大智度论》讲这个生身就是父母所生身。这个生身在大乘佛法里是化身,为什么呢?因为释迦牟尼佛是父母所生身嘛,就说释迦佛是化身,他的真身是什么呢?他还有个真身,示现在我们人间的那是化身。所以这些比较复杂,如果简要的去分别,那就是法身与色身的两种类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