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2,089
次編輯
無編輯摘要 |
無編輯摘要 |
||
第6行: | 第6行: | ||
【'''佛有胜方便,摄护于初心。'''】 | 【'''佛有胜方便,摄护于初心。'''】 | ||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殊胜方便,就是这种 |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殊胜方便,就是这种妙方便,来摄护于初心的修学者。 | ||
【'''2、希求简易迅速的方便道''',虽缺乏大丈夫(大丈夫即菩萨,提婆菩萨有《大丈夫论》)的志行,】 | 【'''2、希求简易迅速的方便道''',虽缺乏大丈夫(大丈夫即菩萨,提婆菩萨有《大丈夫论》)的志行,】 | ||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殊胜方便,就是这种 |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殊胜方便,就是这种妙方便,来摄护于初心的修学者。希求简易迅速的方便道,虽然缺乏大丈夫的这种大愿、大行、大智、大勇。提婆菩萨专门为这个事情,做了一个《大丈夫论》,确实是,因为佛法中的大乘法,基本上都讲修行佛道是大丈夫所为之事。那意思,如果说我们没有那种大勇气,大气魄,大志向,可能还没办法去承担佛道这个修行任务,所以,都讲这种大丈夫之所为,为这些心性怯弱的人,佛用种种的方便,来摄护初心。 | ||
【 但佛有无量善巧,别说殊胜的方便,摄护怯劣的初发心学人,使他不致退失信心,趣入大乘,这就是易行道法门了。】 | 【 但佛有无量善巧,别说殊胜的方便,摄护怯劣的初发心学人,使他不致退失信心,趣入大乘,这就是易行道法门了。】 | ||
第26行: | 第26行: | ||
或有勤行精进,勤行精进就是难行苦行的菩萨道;或有以信方便容易行的,快速能达到不退转的。对于易行道,就是以信愿而入佛法的一流。我们前面其实也学到了;佛法有信愿入的,有依天和人入的,有依声闻入的,种种不同的根性。信愿入的就是这种简单易行的、容易的、又快速的。 | 或有勤行精进,勤行精进就是难行苦行的菩萨道;或有以信方便容易行的,快速能达到不退转的。对于易行道,就是以信愿而入佛法的一流。我们前面其实也学到了;佛法有信愿入的,有依天和人入的,有依声闻入的,种种不同的根性。信愿入的就是这种简单易行的、容易的、又快速的。 | ||
其实,这在我们大众之中,可能大多数人都有这个心理,也就像我们世间人一样,都想一夜暴富。不要经过 | 其实,这在我们大众之中,可能大多数人都有这个心理,也就像我们世间人一样,都想一夜暴富。不要经过太多的辛苦,我就找一个简单的行业,让我一下子就发财,世间 人 有这种心理,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当然也有这种根性的人,简单易行的,我就能够成就的,不要费那么大力气的。就像现在有很多人说;佛法怎么那么难 , 你就不能简单讲一讲,让我们一听就明白的;一听就开悟的。当然了,佛菩萨其实也都想把佛法能够简单化,但问题是说它简单不了,要简单,从古到今 , 这些祖师大德早就给简单化 了 ,所以,还是需要按照这个法来去理解它。 | ||
'''三、易行道的真正意义''' | '''三、易行道的真正意义''' | ||
第72行: | 第72行: | ||
所以佛的无量功德清净第一,凡夫不能信受的;就是大菩萨,他所行的这种难行而行的稀有的难事,他能够信受。受是能够去持受,去受持。这样他能够悲悯众生,因为悲悯众生没有这些功德,不修佛法这些殊胜的功德,菩萨的功德。所以,他深深地生起悲心。这时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因为众生,他也能够获得菩萨这些功德,他可能就不会担心堕落生死苦海去受苦了。有这些功德,他能够游戏人间,去度众生,累积佛道的无量功德,他就非常信受了。然后去同情众生,生起悲心,以悲心为求随意使得安乐。 | 所以佛的无量功德清净第一,凡夫不能信受的;就是大菩萨,他所行的这种难行而行的稀有的难事,他能够信受。受是能够去持受,去受持。这样他能够悲悯众生,因为悲悯众生没有这些功德,不修佛法这些殊胜的功德,菩萨的功德。所以,他深深地生起悲心。这时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因为众生,他也能够获得菩萨这些功德,他可能就不会担心堕落生死苦海去受苦了。有这些功德,他能够游戏人间,去度众生,累积佛道的无量功德,他就非常信受了。然后去同情众生,生起悲心,以悲心为求随意使得安乐。 | ||
以悲心就能够引导众生,使他逐渐逐渐能得到法义,能得到法义的安乐,安住于这个佛法的圣道上,这就是慈心,因为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这样能够使众生 | 以悲心就能够引导众生,使他逐渐逐渐能得到法义,能得到法义的安乐,安住于这个佛法的圣道上,这就是慈心,因为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这样能够使众生安乐于圣道之中。若菩萨也是这样,深随慈悲心,断所有贪惜,贪念,为施勤精进。这就是从菩萨的易行方便道,引入菩萨的难行正常道了! | ||
其实这一块,当然也有往生净土的,也有在我们世间,怎么从信行人,转化成法行人的一个过程,就是从易行道,怎么样转入这种难行道,所以这个易 行道,也等于说他是我们摄护初心的方便,这样就知道佛法中这些很多的,又简单又快速又容易的法门,它的价值作用在哪里,虽然说我们现在学习了正常道的方法,再闻思,但是我们也可以对这种简单易行的念佛,诵经,忏悔,也应当去加强,加强我们这种信心,和这种正知正念,要不然我们,你说修观,还修不起来。平时在生活中,散乱让我们的心 | 其实这一块,当然也有往生净土的,也有在我们世间,怎么从信行人,转化成法行人的一个过程,就是从易行道,怎么样转入这种难行道,所以这个易 行道,也等于说他是我们摄护初心的方便,这样就知道佛法中这些很多的,又简单 、 又快速 、 又容易的法门,它的价值作用在哪里,虽然说我们现在学习了正常道的方法,再闻思,但是我们也可以对这种简单易行的念佛,诵经,忏悔,也应当去加强,加强我们这种信心,和这种正知正念,要不然我们,你说修观,还修不起来。平时在生活中,散乱让我们的心不能够摄受,不能够安住在善法功德上,因为这些方法,能够让我们心在善念上,善法上,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 ||
接下来,就例举了二门,二门就是易行道二种修行的门径;一个是弥陀净土;一个是药师净土,所以 例 举二门。 | |||
接下来,就例举了二门,二门就是易行道二种修行的门径;一个是弥陀净土;一个是药师净土,所以 | |||
壬二、例举二门 | 壬二、例举二门 | ||
第100行: | 第97行: | ||
以信愿而趣入佛道,是乐行的,他力的法门。因为信愿就是信他,然后是乐行的,乐行的是不会吃那么多苦,因为它简而易行,一边享受世间的福乐,一边去修行。我们原先也学过;在家修法行,适合乐行者;出家作沙门,比较适合那些苦行者。那么菩萨道,本身就侧重在家,特别这种信愿入门的,比较符合这种乐行根性的人。 | 以信愿而趣入佛道,是乐行的,他力的法门。因为信愿就是信他,然后是乐行的,乐行的是不会吃那么多苦,因为它简而易行,一边享受世间的福乐,一边去修行。我们原先也学过;在家修法行,适合乐行者;出家作沙门,比较适合那些苦行者。那么菩萨道,本身就侧重在家,特别这种信愿入门的,比较符合这种乐行根性的人。 | ||
如大乘经论所说,法门也是很多的,因为大乘经论所说的法门很多,就是这些易行道的法门。但其中殊胜的,就是中国佛教所特重视的,不能不说称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净土。这个等于说我们中国佛教「家家弥陀,户户观音」,这个非常普及的。所以说净土宗在我们中国,才 | 如大乘经论所说,法门也是很多的,因为大乘经论所说的法门很多,就是这些易行道的法门。但其中殊胜的,就是中国佛教所特重视的,不能不说称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净土。这个等于说我们中国佛教「家家弥陀,户户观音」,这个非常普及的。所以说净土宗在我们中国,才非常的兴盛起来。 | ||
''' 弥陀净土的环境:''' | |||
【'''2、极乐世界,'''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以外;阿弥陀佛,现在那边说法教化。】 | 【'''2、极乐世界,'''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以外;阿弥陀佛,现在那边说法教化。】 | ||
极乐世界,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以外,阿弥陀佛,现在在那边说法教化,这个就是佛灭后,感觉过去有佛,未来有佛。但是现在;我们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已经涅磐了,看不到佛了,但是他方佛土,佛陀还在他方说法。这样, | 极乐世界,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以外,阿弥陀佛,现在在那边说法教化,这个就是佛灭后,感觉过去有佛,未来有佛。但是现在;我们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已经涅磐了,看不到佛了,但是他方佛土,佛陀还在他方说法。这样,他方的净土,就随着时代而衍生出来。 | ||
'''依阿弥陀佛的大愿现起极乐世界 :''' | |||
'''依阿弥陀佛的大愿现起极乐世界''' | |||
【佛佛道同,功德愿力是不能说有优劣的,那到底弥陀净(p.309)土,有什么殊胜呢?在佛佛道同的平等一法界中,确也不碍差别而显出诸佛的特胜。】 | 【佛佛道同,功德愿力是不能说有优劣的,那到底弥陀净(p.309)土,有什么殊胜呢?在佛佛道同的平等一法界中,确也不碍差别而显出诸佛的特胜。】 | ||
第116行: | 第111行: | ||
依阿弥陀佛的大愿现起极乐世界;佛佛道同,功德愿力是不能说有优劣的,因为佛佛道同,佛的功德,佛的愿力,佛的智慧,不能说哪个佛比较优,哪个佛比较劣,这个我们在成佛之道归敬三宝章也学到了『智圆悲无极,断障无余习,三德等究竟,方便是差别。』所以他大智大悲,种种的功德,都是一样的,佛佛道同嘛,但他所示现的佛的世界有所不同。 | 依阿弥陀佛的大愿现起极乐世界;佛佛道同,功德愿力是不能说有优劣的,因为佛佛道同,佛的功德,佛的愿力,佛的智慧,不能说哪个佛比较优,哪个佛比较劣,这个我们在成佛之道归敬三宝章也学到了『智圆悲无极,断障无余习,三德等究竟,方便是差别。』所以他大智大悲,种种的功德,都是一样的,佛佛道同嘛,但他所示现的佛的世界有所不同。 | ||
下边就说 | 下边就说 ; 虽然不能说有优有劣,那到底弥陀净土,有什么殊胜呢?他不能说有优劣,但极乐净土有哪些比较殊胜的地方呢?所以在佛佛道同的平等一法界中,确也不碍差别而显出诸佛的特胜。这个就是方便示差别。因为他证的是同一法界,这个平等法界,原先我们学过;佛证悟了清净的法界,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清净的法界,它也不妨碍每个佛所示现各自的差别,差别可能就是有佛示现的国土,有净、有秽、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秽土。 | ||
然后 | 然后有的佛,他住世有长有短,正法住世,也是有长有短,有的佛涅槃之后,佛法很快就灭了。有的法 , 在世住的时间比较久,有的感召的弟子多一点,有的感召弟子少一点,但这不是佛的智慧上的优劣,而是示现的差别。 | ||
所以说【在大乘经中,虽广说十方净土,称扬种种易行道,而确是多称扬赞叹弥陀净土的。】 | 所以说【在大乘经中,虽广说十方净土,称扬种种易行道,而确是多称扬赞叹弥陀净土的。】 | ||
第128行: | 第123行: | ||
【 '''1、阿弥陀佛'''所表显的特色,是因中立二十四大愿【1】(或作四十八愿【2】),以无边的悲智功德,现起极乐世界。】 | 【 '''1、阿弥陀佛'''所表显的特色,是因中立二十四大愿【1】(或作四十八愿【2】),以无边的悲智功德,现起极乐世界。】 | ||
阿弥陀佛所表显的特色,是因中立二十四大愿,或作四十八愿,这个都是在净土经里所记载的有点不同,《无量寿经》有的是二十四大愿,有的地方就四十八愿,虽然愿力上有差别,但内容大致还是一样的 | 阿弥陀佛所表显的特色,是因中立二十四大愿,或作四十八愿,这个都是在净土经里所记载的有点不同,《无量寿经》有的是二十四大愿,有的地方就四十八愿,虽然愿力上有差别,但内容大致还是一样的 。 所以说;他以无边的悲智功德现起的极乐世界,这些大愿其实都是希望众生能听到佛的名号,能够愿修行佛道,发大心,都能生到极乐世界。 | ||
所以这个极乐世界,由于有西方阿弥陀佛的这种大悲大愿的愿力。他感召了很多菩萨去跟随阿弥陀佛去修学,然后共同感召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他不是说阿弥陀佛,它仅仅是一个大愿,自己一个大愿,就能够成立起来的,所以在净土中,都讲这些和阿弥陀佛有同样心愿的,共愿共行,才能够缘起这个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从因缘法来说,也是因缘所生, 它 也不是那种恒常的,不变的。但是,对于初学人来说,说它是无量寿,它也可以说引导一个方便。 | |||
'''往生彼国的条件:''' | '''往生彼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