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2,090
个编辑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53行: | 第53行: | ||
法增上理智,它不是单独的一法,它是在法法相依相缘之中,悟解到没有一个实体的东西,可以看到缘起的空寂性。这样他就有悲愿,这个悲愿就是他不但说自己观察到了苦,他也同情众生之苦,他不想一个人独自的独善其身,他也去悲天悯人,愿意帮助一些人走上出世之路。所以他这种大悲心,就是从自他的和乐,自他的相依共存而来的,因为缘起法,如果按声闻来说,他只是观到自己身心的空义,照见五蕴皆空就完事了。但是,菩萨不但说能够观到自己的这种苦和无常、空,他也能观察到一切众生,无人相,也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虽然没有众生相;一个众生可度,一个众生可得,但是,他能够知道众生在痴迷颠倒之中,不明白一切法的真相。所以菩萨就不忍,不愿舍弃他们,愿意去帮助他们看到真相,出离苦海,所以他的慈悲心,就不由自主地就生起来了。这样他以──上求佛道、下化有情所助成的,下化有情就是纯正的动机了。 | 法增上理智,它不是单独的一法,它是在法法相依相缘之中,悟解到没有一个实体的东西,可以看到缘起的空寂性。这样他就有悲愿,这个悲愿就是他不但说自己观察到了苦,他也同情众生之苦,他不想一个人独自的独善其身,他也去悲天悯人,愿意帮助一些人走上出世之路。所以他这种大悲心,就是从自他的和乐,自他的相依共存而来的,因为缘起法,如果按声闻来说,他只是观到自己身心的空义,照见五蕴皆空就完事了。但是,菩萨不但说能够观到自己的这种苦和无常、空,他也能观察到一切众生,无人相,也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虽然没有众生相;一个众生可度,一个众生可得,但是,他能够知道众生在痴迷颠倒之中,不明白一切法的真相。所以菩萨就不忍,不愿舍弃他们,愿意去帮助他们看到真相,出离苦海,所以他的慈悲心,就不由自主地就生起来了。这样他以──上求佛道、下化有情所助成的,下化有情就是纯正的动机了。 | ||
所以能无所为而为,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34】无为就是菩萨也知道,没有一个真实的众生可得;没有寿者相,众生相,没有人相,我相。但是他知道,众生在无我之中起我见。所以他就悲天悯人,在无为之中,而去生起大悲愿力,这个就是按金刚经来说,那就是无住而生心,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悟到一切法空无所得,就是无为法。但正是无为而无不为,因为一切法空,才能够在里边生起慈悲心,大悲愿,善巧的从空出假,缘苦众生,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 | |||
所以这个空义,在菩萨的境界里就可以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就是善巧方便。因为他能在一切法不可得之中,无所为而为之,这个就是从空出假。从空能够成立一切法。那么众生也是在无我之中,他取著一个我,当然就是颠倒,菩萨不忍众生在颠倒之中流转,所以就想去为他们指导一个明灯,引导出一条光明的大道,光明之路,这是空性慧。 | |||
'''(二)一切智智 是菩萨 行 的 伟 大 目标''' | |||
'''二、 一切 智智相应作意 ,是菩萨 行 的 志向 。''' | |||
'''1、 菩 萨:于自增上的大觉意志与「悲智」圆成 , 为 大 觉而勇于趋求''' | |||
菩提愿就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但是这个菩提愿是属于自增上的大觉意志,以悲智圆成。因为 | 菩提愿就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但是这个菩提愿是属于自增上的大觉意志,以'''「 悲智 」 圆成''' 。因为菩萨的菩提愿是从大悲而生的,正是因为菩萨有慈悲,不舍众生,怜悯众生,所以他会生起大觉的意志,就是这种无上菩提的愿心。所以 「 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 」; 就是因为菩萨有这种大悲大觉悟,他才能够缘苦众生。 | ||
所以说 | 所以说 一切智智,即佛的无上觉,就是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是菩萨的心,心与佛的大觉相应,和菩萨无上的觉悟,智慧相应的。因为菩萨追求的就是佛的大智慧,但是佛 的 大智慧从哪里来,不是 说 你看看书,知道空义就能够成就佛的智慧,菩萨依三心行六度 , 才能够完成佛的大觉。 | ||
所以 这是以悲智 【35】 圆成的大觉 、 大解脱为目标 , | |||
因为佛陀,就是悲至圆成的。大觉就是无上的正觉 , 也是大的解脱为目标,立定志向而念念不忘的趋求 , 因为一切智智相应,和一切智,就是无上大觉相应,就是念念不忘,要求自己也这样的大觉,这是自增上的意志。所以菩提心,就是菩萨的自增上 。空性慧就是菩萨法增上的理智。 | |||
'''2、凡夫:以自我为中心的意欲''' | |||
一般的意欲,以自我为中心而无限的渴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