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2,091
次編輯
無編輯摘要 |
無編輯摘要 |
||
第13行: | 第13行: | ||
再一个就是大乘包含了小乘,就是依上能摄下,依下能起上。所以如果说离开声闻乘还有个大乘的时候,它就容易抛弃小乘,所以,从趣入大乘来说,又分回入和直入, | 再一个就是大乘包含了小乘,就是依上能摄下,依下能起上。所以如果说离开声闻乘还有个大乘的时候,它就容易抛弃小乘,所以,从趣入大乘来说,又分回入和直入, | ||
第一个偈诵就是回入【'''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从三个方面来说 | 第一个偈诵就是回入【'''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从三个方面来说 ; 阿罗汉非常的惭耻,感觉到自己也很惭愧,还有不知道,还有不能的,还有不净的,这都是针对佛乘来说,阿罗汉不圆满,不彻底,不究竟, | ||
因为这个就是;佛说法唯有一佛乘,从《法华经》来说,它统括了大小乘来说的。这样阿罗汉他能感觉到自己还有不足,还有自己不知的,可能他就再回小向大,再进一步完成修学佛道。所以这三方面,也针对佛陀的三德圆满来说的。『不知』就是智德,『不能』那就是悲德,『不净』那就是断德,上面是大致第一个偈颂。 | 因为这个就是;佛说法唯有一佛乘,从《法华经》来说,它统括了大小乘来说的。这样阿罗汉他能感觉到自己还有不足,还有自己不知的,可能他就再回小向大,再进一步完成修学佛道。所以这三方面,也针对佛陀的三德圆满来说的。『不知』就是智德,『不能』那就是悲德,『不净』那就是断德,上面是大致第一个偈颂。 | ||
第73行: | 第73行: | ||
【但如缺少了另一要素──'''悲愿''',那不是不圆满的,就是'''容易退堕'''的。】 | 【但如缺少了另一要素──'''悲愿''',那不是不圆满的,就是'''容易退堕'''的。】 | ||
因为缺少悲愿,就容易退堕,为什么呢?因为信和智是通于声闻法,通于二乘的。声闻乘和大乘不共之处就是大悲,就是悲愿,所以说如果没有悲愿的,肯定不圆满,就会落入二乘,自己得解脱,当然对佛来说是不圆满,因为大乘是以佛为目标,而且菩萨道容易退堕。 | |||
【经上说:『菩萨但从大悲生』【15】;】 | |||
所以经上说,『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因为菩萨的大悲,不像我们一般说的,一个人很有慈悲心,好像人人都有,确实是人人都有这种同情心,仁慈之心。但是,如果没有佛法的智慧,其实这个慈悲也是不容易走到底,因为这个慈悲,我们前边在《佛法概论》也学到;一般的声闻缘苦,厌离这个世间。但是菩萨依苦成观,他生起大悲心,不但能够观自己的身心之苦,他更同情众生,都是在生死苦之中而颠倒无知,所以菩萨就深感同受,以他人苦当作自己的苦,所以就生起大悲,希望众生都能够脱离苦,所以;他一定有观苦的慧,才有这种大悲,因为观苦不仅仅是观自身,同甘苦,观一切众生,他才生起大悲心。 | |||
【 所以 发菩提心 , 也 是 :『发心 为 利他 , 欲(求)正等 菩 提』【16】 。'''】''' | |||
所以 | 因为菩萨发心一个是利他,一个是求得佛陀的正觉, 所以说菩萨 下化众 生, 上求佛道,是两方面的。利他是培养种种福德智慧资粮,然后才能完成了究竟圆满的佛道,要究竟圆满成佛,要必须在利他之中来成就自己 。 | ||
【 这 样 , 前面所 说的, 不'''太着重 悲 愿的发 心, 可知 是容易 退失的发心了 。 】''' | |||
前面因为也有信 , 有 这 种虔诚的、纯净 的 信 心, 仰慕的 , 崇尚的 这种 信 , 也有能够听闻教化 , 能够 自己 深解法义 , 也 有 对法 的 闻思 , 或者叫胜解。但是 他 若没 有大悲, 就容易退失 。 | |||
'''着重于悲愿而 发心,'''略有二类: | |||
这个 就是 偈诵;不忍生教衰、和不忍 众生 苦这 两 类 。 | |||
'''1、 不 忍圣 教 衰──护 法''' | |||
【不忍圣教(就是佛法) 的 衰微,着重于护 法 而发心:知道三宝 的 殊 胜 功德 ,有 救人救世 , 引生世出世间善法的力量 。'''】''' | |||
首先是不忍圣教衰;菩萨有护法的精神,菩萨知道三宝 的 殊胜功德 ,有 救人救世,引生世出世间善法的力量。菩萨当然对三宝种种的殊胜功德,三宝的功效就是救人救世,能够引生世出世间善法的力量。这就是三宝的殊胜功德。 | |||
【可 是 生在像末(像法、末法时期) , 佛法 衰 落 不 堪,】 | |||
可是生在像法和末法时期,这个像末就是像法和末法时期,佛法衰落不堪,特别在末法 , 末法就是正法 不 是那么明显,这个相似法非常的兴盛。正法就容易 衰 落不堪 。 其实就像我们现在的时代一样,这也是与末法众生有关 , 都是追求物质享受。对人生 也 没 有 正确 的 价值观,所以一味 的 去追求世间五欲之乐,这也是人之常情吧 , 人人都有一种贪欲之心。 | |||
【为教内教外 的 邪恶所娆乱 , 不能达成 救人救世的 任务 。 】 | |||
因为教内 和 教外;教内也有这种不务正业 , 贪腐 的, 也有教外的 这 种抹黑。所以 就 很难达成救人救世的任务。为什 么 呢?因为现在世间对佛 法的 误解 ,其实 不怨世间人,大多数都怨 我们 本身 , 所行所做没 有 起到正确的效果 ,没有 起到 正确的 影响 ,所以 才会导致正法的衰落 , 不那么 的 彰显,反而 这 些相似 之 法 , 方便 之 法大行其道 。所以 菩萨 | |||
【 知道这唯有发菩提心 , 上求下化 , 才是复兴佛 教, 利乐众生 的 唯一办法 。 】 | |||
因为菩萨只有发心,能够一方面上求佛的大菩提;一方面去随缘对一切众生进行施化 , 进行 救 济。这样才能够复兴佛教,等于说把佛教的这种教育,这种大行,能够真正 的 体 现在世间 ;真正影响到 世间, 这样使 大多数 人 , 能够看 到 佛法纯 正的 一面 ,才 能够让 大 众来修学 。 | |||
【这样,就 以 不忍圣教的衰微为缘,而起大悲心 , 依大悲心而引 发 大 菩提 愿 。 】 | |||
因为菩 | 依大悲心而发起大悲愿,这个很重要,比方说像前边一样,都是缘佛的相好庄严;音声的清净;或者是能够自己解读法义,自己用功修行;但是大悲心不足,就不能完成佛道。如果说他能够完成自利,那也是好的。但是现在就是能够完成自利的都不多,何况利他了!所以就更难。这个大悲心在直入佛道这个立场来说,就非常重要了,所以依大悲才能发起菩提愿。所以我们听闻佛法,就是还要培养大悲,然后才能逐渐逐渐的有一种坚定不移的力量, 因为菩 提愿发心,这种力量就是大悲的力量。这样才能够不舍众生,大悲就不舍众生 , 然后 他 会 有 这种坚定的意志力 ,能够 克服种种的困难,艰难险阻,然后完成 一 个志愿 , 完成远大 的 理想,远 大 的目标。如果说没有 一 个坚定的信念,这个远大的目标很难走下 去 。所以不仅仅说要有智慧,有解法的智慧,解法的智慧可以通向声闻的,但通向佛道非要有大悲来滋润这个法水不可,这是大悲。菩萨为了护法 , 为 了 使正法久住 , 为了使 佛 法在世间更彰显,更明显 。 也确实是难,因为修学佛法不 是 个人的问题 , 其实导师在 佛教 史也讲;无论是经中还是论中,导师说 : 印度传来 的这种 菩萨风格 , 都是一种伟大个人的一 种 倾向,因为在印度历史的文化背景之中,他们就比较崇尚伟 大 的个人。但是 , 如果从缘起 的 角度来说 ;, 真正的 想用佛法来净化 世间,使 更 多人能够 得益,需要有个团队,需要有个群体,就像导师讲声闻的僧团,当然了;从声闻来说他的集团就是僧团,有一种力量。但是菩萨为啥 到 后来 一 个倾向于在家 , 一个倾向于个人的伟 大 ,就忽略了这种团体、集体,所以就不容易成功,使佛法也不容易彰显 。 他说跟 这 个有关系 , 所 以 龙树菩萨曾经想组建菩萨僧团,但是也没有成功。从现实来说吧,确实是 不 容易,菩萨团队 的 成立不容易。所以菩萨在经典中都是独来独往 , 都是那种伟 大 的个人 。 | ||
'''2、 不 忍众生苦── 利 生''' 就是利 益世间 ,利 益众生 , 利益众生之苦也 是 有条件: | |||
【 不 忍众生 的 苦迫 , 着重于利生而 发心 :或 有生 在时势混乱,民 生 艰苦 的 时代 ,想 予以救济 , 而自己却 没有 救护 的 力量。】 | |||
会有生在时势混乱,民生 | |||
艰苦的时代,想给予救济。而自己,却也没有救护的力量。 | 艰苦的时代,想给予救济。而自己,却也没有救护的力量。 | ||
第151行: | 第145行: | ||
我要成佛,我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要即身成佛,就很少去谈去行菩萨道的这个事情,这个就是在传统上来说,也有这方面的影响吧。大家认为,我成佛就可以了,不用经历菩萨道,因为什么?我一切的功德都具足,都圆满。其实,它是不符合这个正常道,它只是这种易行道方便到是可以的。所以说上面这两类,一个是,不是这个不忍圣教思维, | 我要成佛,我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要即身成佛,就很少去谈去行菩萨道的这个事情,这个就是在传统上来说,也有这方面的影响吧。大家认为,我成佛就可以了,不用经历菩萨道,因为什么?我一切的功德都具足,都圆满。其实,它是不符合这个正常道,它只是这种易行道方便到是可以的。所以说上面这两类,一个是,不是这个不忍圣教思维, | ||
于是不忍众生苦,呃,是出于深刻的智慧与悲 | 于是不忍众生苦,呃,是出于深刻的智慧与悲 愿 而自发的。这里面都谈到深刻的智慧和悲 愿 ,这两就是,智与悲一定是相辅相成。如果说你只有智慧,智慧很聪明,悲 愿 不足,其实就容易落入二乘,落入生本乘,因为他悲心不足,但如果说,你慈悲,很强,但是,缺乏佛法的这种深刻的解释,深刻的空会,那这个悲剧,也会落入这种败坏菩萨。所以, | ||
他俩一定是呃,相依相成。有了这两点,又能够产生这种自发的一种意志力哈。所以是坚强有力,容易成就。因为这样就是智慧。它能够复原一切悲 | 他俩一定是呃,相依相成。有了这两点,又能够产生这种自发的一种意志力哈。所以是坚强有力,容易成就。因为这样就是智慧。它能够复原一切悲 愿 能够同情一切。他说同情大众,同情众生。所以说京东说,悲能拔苦,慈能与乐。所以,他就想把众生,能够在苦海之中, | ||
就拔出来,然后让他真正得到,解脱的安乐。所以,他有这种悲情悲 | 就拔出来,然后让他真正得到,解脱的安乐。所以,他有这种悲情悲 愿 的可能,他就,能够坚定地克服种种的困难,能够坚定的,经过长时间,去完成佛道,这样他就能从凡夫地而去入大乘道,就是从我们人直接来发菩提心,其实这个就是在我们成佛之道哈整个的。一个是皈依三宝, | ||
一个是文殊佛法,听闻佛法,再者就是五乘共法和三乘共法,到了大乘不共法。所以,从凡夫地就是从我们的五重功法章就开始。所以这个为啥叫五成?就是生无缘者菩萨。人天都要共同学的法,所以叫五成。所供了。那五成功。当然了,如果说看你发心,你发的是增上心,那是人天工作,你发的是出离心,,那就是2×2乘法,那你发的是菩提心? | 一个是文殊佛法,听闻佛法,再者就是五乘共法和三乘共法,到了大乘不共法。所以,从凡夫地就是从我们的五重功法章就开始。所以这个为啥叫五成?就是生无缘者菩萨。人天都要共同学的法,所以叫五成。所供了。那五成功。当然了,如果说看你发心,你发的是增上心,那是人天工作,你发的是出离心,,那就是2×2乘法,那你发的是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