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2,092
个编辑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113行: | 第113行: | ||
依大悲心而发起大悲愿,这个很重要,比方说像前边一样,都是缘佛的相好庄严;音声的清净;或者是能够自己解读法义,自己用功修行;但是大悲心不足,就不能完成佛道。如果说他能够完成自利,那也是好的。但是现在就是能够完成自利的都不多,何况利他了!所以就更难。这个大悲心在直入佛道这个立场来说,就非常重要了,所以依大悲才能发起菩提愿。所以我们听闻佛法,就是还要培养大悲,然后才能逐渐逐渐的有一种坚定不移的力量,因为菩提愿发心,这种力量就是大悲的力量。这样才能够不舍众生,大悲就不舍众生,然后他会有这种坚定的意志力,能够克服种种的困难,艰难险阻,然后完成一个志愿,完成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如果说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个远大的目标很难走下去。所以不仅仅说要有智慧,有解法的智慧,解法的智慧可以通向声闻的,但通向佛道非要有大悲来滋润这个法水不可,这是大悲。菩萨为了护法,为了使正法久住,为了使佛法在世间更彰显,更明显。也确实是难,因为修学佛法不是个人的问题,其实导师在佛教史也讲;无论是经中还是论中,导师说 : 印度传来的这种菩萨风格,都是一种伟大个人的一种倾向,因为在印度历史的文化背景之中,他们就比较崇尚伟大的个人。但是,如果从缘起的角度来说;,真正的想用佛法来净化世间,使更多人能够得益,需要有个团队,需要有个群体,就像导师讲声闻的僧团,当然了;从声闻来说他的集团就是僧团,有一种力量。但是菩萨为啥到后来一个倾向于在家,一个倾向于个人的伟大,就忽略了这种团体、集体,所以就不容易成功,使佛法也不容易彰显。他说跟这个有关系,所以龙树菩萨曾经想组建菩萨僧团,但是也没有成功。从现实来说吧,确实是不容易,菩萨团队的成立不容易。所以菩萨在经典中都是独来独往,都是那种伟大的个人。 | 依大悲心而发起大悲愿,这个很重要,比方说像前边一样,都是缘佛的相好庄严;音声的清净;或者是能够自己解读法义,自己用功修行;但是大悲心不足,就不能完成佛道。如果说他能够完成自利,那也是好的。但是现在就是能够完成自利的都不多,何况利他了!所以就更难。这个大悲心在直入佛道这个立场来说,就非常重要了,所以依大悲才能发起菩提愿。所以我们听闻佛法,就是还要培养大悲,然后才能逐渐逐渐的有一种坚定不移的力量,因为菩提愿发心,这种力量就是大悲的力量。这样才能够不舍众生,大悲就不舍众生,然后他会有这种坚定的意志力,能够克服种种的困难,艰难险阻,然后完成一个志愿,完成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如果说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个远大的目标很难走下去。所以不仅仅说要有智慧,有解法的智慧,解法的智慧可以通向声闻的,但通向佛道非要有大悲来滋润这个法水不可,这是大悲。菩萨为了护法,为了使正法久住,为了使佛法在世间更彰显,更明显。也确实是难,因为修学佛法不是个人的问题,其实导师在佛教史也讲;无论是经中还是论中,导师说 : 印度传来的这种菩萨风格,都是一种伟大个人的一种倾向,因为在印度历史的文化背景之中,他们就比较崇尚伟大的个人。但是,如果从缘起的角度来说;,真正的想用佛法来净化世间,使更多人能够得益,需要有个团队,需要有个群体,就像导师讲声闻的僧团,当然了;从声闻来说他的集团就是僧团,有一种力量。但是菩萨为啥到后来一个倾向于在家,一个倾向于个人的伟大,就忽略了这种团体、集体,所以就不容易成功,使佛法也不容易彰显。他说跟这个有关系,所以龙树菩萨曾经想组建菩萨僧团,但是也没有成功。从现实来说吧,确实是不容易,菩萨团队的成立不容易。所以菩萨在经典中都是独来独往,都是那种伟大的个人。 | ||
'''2、不忍众生苦──利生'''就是利益世间,利益众生,利益众生之苦也是有条件: | '''2、不忍众生苦──利生''' | ||
就是利益世间,利益众生,利益众生之苦也是有条件: | |||
【不忍众生的苦迫,着重于利生而发心:或有生在时势混乱,民生艰苦的时代,想予以救济,而自己却没有救护的力量。】 | 【不忍众生的苦迫,着重于利生而发心:或有生在时势混乱,民生艰苦的时代,想予以救济,而自己却没有救护的力量。】 | ||
在过去的那种战乱年代,或者那种君主帝王的时代,你想真正的救苦大众,个人 的 力量 是 很薄弱的。 | |||
【深细的考究起来 , 知道唯 有学佛成佛,才能真正的救度众生的苦 迫。】 | |||
在整个佛教的发展,佛教在印度诞生, | 为什么只有学佛成佛,才能够真正的救度众生的苦迫?因为 在整个佛教的发展,佛教在印度诞生,只有佛陀出世,然后佛陀才有那么大的力量,才有那么大的智慧,才有那么大的能力。那佛陀这些能力,这些智慧,这些慈悲哪里来?,其实就是经过,长久的去利益众生吧,修学智慧,这样,才能够成就佛果,这样,才有力量,这样,以不忍众生的苦恼为因缘,起大悲心, | ||
依大悲心而引发了上求下化的菩提心。 | 依大悲心而引发了上求下化的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