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K3:修订间差异

删除89字节 、​ 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4行: 第4行:
 (2024-6-10)
 (2024-6-10)


 我们进入了『依法异』;就是趣入大乘 依的教法,有些差异的意思。前面我们学到了;都是这种『性习异』;『依法异』;『性习异』就是菩萨久习成性,形成了各自的个性风格;有从信愿门入,有从智慧门入,有从慈悲门入。但是大乘的当机者,兼顾的菩提愿,是以大悲为主的,力量非常强,不容易退失。如果说只凭信愿,还容易退失。或者是只凭智慧,还容易退堕二乘,所以大乘的最主要的要门,那就是大悲为主的。
 我们进入了『依法异』;就是趣入大乘 依的教法,有些差异的意思。前面我们学到了;都是这种『性习异』;『依法异』;『性习异』就是菩萨久习成性,形成了各自的个性风格;有从信愿门入,有从智慧门入,有从慈悲门入。但是大乘的当机者,兼顾的菩提愿,是以大悲为主的,力量非常强,不容易退失。如果说只凭信愿,还容易退失。或者是只凭智慧,还容易退堕二乘,所以大乘的最主要的要门,那就是大悲为主的。


 所以,又从佛教发展三个时期来判定趣入大乘的:
 所以,又从佛教发展三个时期来判定趣入大乘的:
第14行: 第14行:
   3、末法时期:多依人乘行而入大乘。
   3、末法时期:多依人乘行而入大乘。


  所以 依声闻乘也分;一个是钝根,一个利根。钝根就是他认为 已经证入四果,断了烦恼 已经所作已作,不落后有,以为究竟了,不再向前前进了。但利根深智的行者,早是『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不等佛陀开示大乘法,他就安住于大乘道了,这个是从声闻入分两类 一个是从天行入的,也是分两类;一个是净土行者,一个是密乘行者,净土行者,也是在求生净土之后,下品下生,就开始逐渐在净土中修学佛道。
 依声闻乘也分;一个是钝根,一个利根。钝根就是 他认为已经证入四果,断了烦恼 已经所作已作,不落后有,以为究竟了,不再向前前进了。但利根深智的行者,早是『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不等佛陀开示大乘法,他就安住于大乘道了,这个是从声闻入分两类 一个是从天行入的,也是分两类;一个是净土行者,一个是密乘行者,净土行者,也是在求生净土之后,下品下生,就开始逐渐在净土中修学佛道。


 利根的,在没生净土之前,他就发大菩提愿,读诵大乘,解法空性,然后 一生为净土不久,就能够悟到无生法忍,登初地,然后再回入娑婆,广行菩萨道度众生,这是从《观经》来讲的。
 利根的,在没生净土之前,他就发大菩提愿,读诵大乘,解法空性,然后一生为净土不久,就能够悟到无生法忍,登初地,然后再回入娑婆,广行菩萨道度众生,这是从《观经》来讲的。


 秘密乘也是分两种;一个是先修成持明仙人,然后再进修佛道;
 秘密乘也是分两种;一个是先修成持明仙人,然后再进修佛道;
第22行: 第22行:
 还有一个;是和菩提心、大悲为根本,然后以方便一直达到究竟,所以也分一个利根,一个钝根。
 还有一个;是和菩提心、大悲为根本,然后以方便一直达到究竟,所以也分一个利根,一个钝根。


 然后依人乘,就是在人位的时候 直接发菩提心,这就是佛法的直入类型的人,直入的虽然发大乘菩提心,但还是以十善行为本,不费人间正行,广修人间正道,这是从『依法异』。
 然后依人乘,就是在人位的时候直接发菩提心,这就是佛法的直入类型的人,直入的虽然发大乘菩提心,但还是以十善行为本,不费人间正行,广修人间正道,这是从『依法异』。


 今天,我们进入了教法的差异
 今天,我们进入了教法的差异
第42行: 第42行:
 所以说【直入是直向菩萨道的;】
 所以说【直入是直向菩萨道的;】


 直入就是在人乘,直接发菩提心,直向佛道的, 不用再去以解脱为目标,或以天人为目标,直接以究竟圆满的佛果为目标。
 直入就是在人乘,直接发菩提心,直向佛道的,不用再去以解脱为目标,或以天人为目标,直接以究竟圆满的佛果为目标。


 【回入是先修别道,然后转入大乘道的。】
 【回入是先修别道,然后转入大乘道的。】
第50行: 第50行:
 所以说【二乘的回心向大,如《法华经》的开权显实,便是回入大乘的确证.【1】】
 所以说【二乘的回心向大,如《法华经》的开权显实,便是回入大乘的确证.【1】】


 所以说二乘的回心向大,如法华经的开权显实,便是回入大乘的确证。
 所以说二乘的回心向大,如 法华经 的开权显实,便是回入大乘的确证。


 【【0】《胜鬘经讲记》:『开方便门,显真实相』。开方便门,光宅即解说为「开除」;《法华经》的开权显实,是把无边的行门,无边的教说,无边的善法功德,都统摄起来,共向佛道。一般刚入佛门的,感觉佛法浩瀚如大海,不知从哪里入手,也不知究竟从哪里修,各自门派都自说最究竟,最了义,使很多人感到非常的茫然,无所适从之感,所以《法华经》的开权显实,统摄一切佛法入佛道,还是有其价值的。】
 【【0】《胜鬘经讲记》:『开方便门,显真实相』。开方便门,光宅即解说为「开除」;《法华经》的开权显实,是把无边的行门,无边的教说,无边的善法功德,都统摄起来,共向佛道。一般刚入佛门的,感觉佛法浩瀚如大海,不知从哪里入手,也不知究竟从哪里修,各自门派都自说最究竟,最了义,使很多人感到非常的茫然,无所适从之感,所以《法华经》的开权显实,统摄一切佛法入佛道,还是有其价值的。】


 开权显实,导师在《胜鬘经讲记》里讲;『开方便门,显真实相』。方便门 就是佛为声闻乘,讲的是解脱法,就是为他们开的方便门,因为打开方便之门,显示真实之相,其实在我们前边已经学到了,就是为声闻乘,先设一个化城。化城说这就是究竟,先在这里休息,然后因缘成熟,再为他说 宝锁,就是究竟之道,这样就是打开方便门,显示真实相。
 开权显实,导师在《胜鬘经讲记》里讲;『开方便门,显真实相』。方便门 就是佛为声闻乘,讲的是解脱法,就是为他们开的方便门,因为打开方便之门,显示真实之相,其实在我们前边已经学到了,就是为声闻乘,先设一个化城。化城说这就是究竟,先在这里休息,然后因缘成熟,再为他说 宝锁,就是究竟之道,这样就是打开方便门,显示真实相。


 【'''2、与直入或回入,相应的教法''',就是实说及方便说了。】
 【'''2、与直入或回入,相应的教法''',就是实说及方便说了。】


 直入或回入相应的教法,就是实说和方便说这两种教说,所以佛法中;针对直入根性的人,就说以大悲为主,大悲就是『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引导这类菩萨,缘苦众生,向于佛道。
 直入或回入相应的教法,就是实说和方便说这两种教说,所以佛法中;针对直入根性的人,就说以大悲为主,大悲就是『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引导这类菩萨,缘苦众生,向于佛道。


 回入的教法就是方便说,方便摄导。下边 就进一步说:
 回入的教法就是方便说,方便摄导。下边就进一步说:


 【佛为什么不直示大乘道,不普为一切众生说佛乘,而要说方便教呢?】
 【佛为什么不直示大乘道,不普为一切众生说佛乘,而要说方便教呢?】


 佛为什么不直接让众生去成佛?为什么要开示方便道?其实佛乘,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相应的,所以,佛应机说法,众生根基没有成熟,还是应解脱乘的根基,或者升天的根基,先为他开设方便教,让他累积善法功德,累积一些佛法中人天的善根,或者是声闻解脱的一种意向,然后为他开示大乘,因为 直接给他开示大乘,一般不容易趣入,所以下面就直接说:
 佛为什么不直接让众生去成佛?为什么要开示方便道?其实佛乘,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相应的,所以,佛应机说法,众生根基没有成熟,还是应解脱乘的根基,或者升天的根基,先为他开设方便教,让他累积善法功德,累积一些佛法中人天的善根,或者是声闻解脱的一种意向,然后为他开示大乘,因为直接给他开示大乘,一般不容易趣入,所以下面就直接说:


 【佛说方便教,是有非常意义的。】
 【佛说方便教,是有非常意义的。】
第72行: 第72行:
 所以下边就说 【因为不说方便的诱化,他是不能进入佛道的。】 
 所以下边就说 【因为不说方便的诱化,他是不能进入佛道的。】 


 就像声闻乘在《法华经》中:方便诱化,那就是为声闻道,先给他开示他所需要的解脱,他要解脱,那就先给他开示一个解脱法 就是《法华经》所说的,先给他施设一个化城,化城就是究竟一个目标;说解脱了,这就是涅槃了,所以声闻乘就很欢喜的去修,所以这是诱导教化,循循善诱,然后再进一步去教化他。其实整个佛法,都离不开这些方便诱化,包括我们现在的佛法,也是施设了很多方便诱化的法门,然后,慢慢慢慢的再去化导他,开始是诱导,最后通过教化,再去化导他,这样他才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入佛道。
 就像声闻乘在《法华经》中:方便诱化,那就是为声闻道,先给他开示他所需要的解脱,他要解脱,那就先给他开示一个解脱法 就是《法华经》所说的,先给他施设一个化城,化城就是究竟一个目标;说解脱了,这就是涅槃了,所以声闻乘就很欢喜的去修,所以这是诱导教化,循循善诱,然后再进一步去教化他。其实整个佛法,都离不开这些方便诱化,包括我们现在的佛法,也是施设了很多方便诱化的法门,然后,慢慢慢慢的再去化导他,开始是诱导,最后通过教化,再去化导他,这样他才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入佛道。


 如果直接给他讲解脱,给他讲甚深法,现在也是一样 很多人肯定没办法接受,为什么呢?很多人生活很好,也不想解脱,更不想成什么佛,只要生活好就可以了,有财富,有美满的 这个 生活,健康的身体,其实很多人幸福感满满的,还修什么道?这样必须要有种种的诱导,和方便的引导,才会进入佛门。但这个引导,确实不容易深入,往往都停留在小学阶段,就停止不前了,现在这个阶段也确实是。
 如果直接给他讲解脱,给他讲甚深法, 现在也是一样 很多人肯定没办法接受,为什么呢?很多人生活很好,也不想解脱,更不想成什么佛,只要生活好就可以了,有财富,有美满的生活,健康的身体,其实很多人幸福感满满的,还修什么道?这样必须要有种种的诱导,和方便的引导,才会进入佛门。但这个引导,确实不容易深入,往往都停留在小学阶段,就停止不前了,现在这个阶段也确实是 这样


 下面介绍;为什么要诱化他?
 下面介绍;为什么要诱化他?
第98行: 第98行:
 因为佛教;菩萨也好,佛也好,目的无非是令一切众生都解脱生死,都能够入涅槃。有因缘的就诱化他趣向佛道,当然就更好。
 因为佛教;菩萨也好,佛也好,目的无非是令一切众生都解脱生死,都能够入涅槃。有因缘的就诱化他趣向佛道,当然就更好。


 佛道虽然非常的高尚,非常的伟大,但是这个方便教,解脱道也值得尊重。不能说,我只是强调大乘佛道的究竟圆满。然后对阿罗汉道 非常的藐视,这样也不行,因为菩萨是以慈悲为本,悲心是希望一切众生都得解脱,也会去尊重他。
 佛道虽然非常的高尚,非常的伟大,但是这个方便教,解脱道也值得尊重。不能说,我只是强调大乘佛道的究竟圆满。然后对阿罗汉道非常的藐视,这样也不行,因为菩萨是以慈悲为本,悲心是希望一切众生都得解脱,也会去尊重他。


 下边再解释方便说;上边这个方便说是指声闻乘的方便说;因为解脱道,从大乘来说是方便教,目的是有机会引导他趣入大乘。那么大乘法里,也有方便调。在大乘法中也是有方便说的,这个方便说叫『异方便』,即『胜方便』。
 下边再解释方便说;上边这个方便说是指声闻乘的方便说;因为解脱道,从大乘来说是方便教,目的是有机会引导他趣入大乘。那么大乘法里,也有方便调。在大乘法中也是有方便说的,这个方便说叫『异方便』,即『胜方便』。
第134行: 第134行:
 所以【佛为声闻说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无常、苦、无我、不净等观门,使众生厌生死苦而出离世间。但这是容易沈溺于独善厌世的深坑,所以到了大乘,除了对无常、苦、无我、不净等,给以新解说而外,更有异方便来教导。】
 所以【佛为声闻说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无常、苦、无我、不净等观门,使众生厌生死苦而出离世间。但这是容易沈溺于独善厌世的深坑,所以到了大乘,除了对无常、苦、无我、不净等,给以新解说而外,更有异方便来教导。】


 因为这个正方便,等于说,容易让人落入独善其身厌世的深坑,所以;现在等于说这个时代,已经不适合时机了。因为前面;或依声闻入,或天或人那一节讲到了;现在的时机,如果说还用声闻来引导的时候,容易世人饥嫌 他独善其身,对社会大众没有什么利益,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它已经不适合现在这个时机机宜了,然后用另一种方式来著显第一谛。
 因为这个正方便,等于说,容易让人落入独善其身厌世的深坑,所以;现在等于说这个时代,已经不适合时机了。因为前面;或依声闻入,或天或人那一节讲到了;现在的时机,如果说还用声闻来引导的时候,容易 世人饥嫌他独善其身,对社会大众没有什么利益,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它已经不适合现在这个时机机宜了,然后用另一种方式来著显第一谛。


 【但异方便,不是声闻法中所完全没有的,只不过大乘中特别重视而已。】
 【但异方便,不是声闻法中所完全没有的,只不过大乘中特别重视而已。】
第152行: 第152行:
 然后又讲到;【又如华严海会,何等的矞皇严丽?与小乘大大不同。】
 然后又讲到;【又如华严海会,何等的矞皇严丽?与小乘大大不同。】


 因为这都是《华严经》,《法华经》,都讲这种佛像的 一种 庄严,这种富丽堂皇,你看现在 这个 寺庙也是,越辉煌越气派,可能越能有这种殊胜感,庄严感。其实这都是在历史上这种异方便来摄导大众,来入佛门的一种形式,所以这种气派,你看经典上 这种境界;华严境界,还有《法华经》里讲的殊胜的境界,都和小乘非常的不一样。小乘没有那些美丽的图景,美丽的意象。所以大乘法,导师说是一种艺术化的。小乘法这种苦,不净,都是那种真实性的。
 因为这都是《华严经》,《法华经》,都讲这种佛像的庄严,这种富丽堂皇,你看现在 寺庙也是,越辉煌越气派,可能越能有这种殊胜感,庄严感。其实这都是在历史上这种异方便来摄导大众,来入佛门的一种形式,所以这种气派,你看经典上讲这种境界;华严境界,还有《法华经》里讲的殊胜的境界,都和小乘非常的不一样。小乘没有那些美丽的图景,美丽的意象。所以大乘法,导师说是一种艺术化的。小乘法这种苦,不净,都是那种真实性的。


 【不着重苦与不净,而反说乐、净。依乐得乐,】
 【不着重苦与不净,而反说乐、净。依乐得乐,】
第180行: 第180行:
 《净土与禅》里其实很多法义都非常好的,他讲的净土宗,禅宗,正确净土宗应该怎么修。
 《净土与禅》里其实很多法义都非常好的,他讲的净土宗,禅宗,正确净土宗应该怎么修。


 回到原文:
 回到 法本 原文:


 【有些人,虽不是厌患生死的二乘根性,而趣入大乘,也还有点障碍。】
 【有些人,虽不是厌患生死的二乘根性,而趣入大乘,也还有点障碍。】
第188行: 第188行:
 【'''1、因此佛说殊胜的方便''',以净乐国土,净乐色身的法门来化导,】
 【'''1、因此佛说殊胜的方便''',以净乐国土,净乐色身的法门来化导,】


 净乐国国土,其实,这个是净土法门,还有这种净乐色身,就是前边学到那个以天趣入的,持明仙人的修法,这是殊胜的方便,以这种方便法门来诱化 化导来趣入佛道。
 净乐国国土,其实,这个是净土法门,还有这种净乐色身,就是前边学到那个以天趣入的,持明仙人的修法,这是殊胜的方便,以这种方便法门来诱化化导来趣入佛道。


 【这就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3】,『以乐得乐』【4】的法门。】
 【这就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3】,『以乐得乐』【4】的法门。】


 所以『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然后『以乐得乐』,这个『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维摩诘所说经》的。『以乐得乐』在下边注解,是《宗镜录》里面;也是让他升天之乐,这种乐行者,在三乘共法章其实也谈到了;『顺手乐行者在家修法行,顺受苦行者出家做沙门』,他也是顺从于这种乐行的,一方面享受着正常的生活,工作,一方面发大乘心,然后累积大乘的这些资粮,福智的资料,大乘法基本上都是『以乐得乐』的,没有说厌苦,想离苦,因为我们前面写到;菩萨也要离苦,但是菩萨的这种苦,不仅仅是观自身,更同情大众 在这种苦海之中沉沦,不知道出离,所以,菩萨依苦成观,不忍众生苦,然后生起这种悲悯之心,所以,这种大悲;悲能拔苦,慈能与乐。所以菩萨也要知苦了苦,不过,他更自悯悯人,自通之法,更多的是考虑别人,当然了,声闻乘虽然说先独善其身,有因缘的可以回小向大,没有因缘的,也值得尊重。下面就说:
 所以『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然后『以乐得乐』,这个『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维摩诘所说经》的。『以乐得乐』在下边注解,是《宗镜录》里面;也是让他升天之乐,这种乐行者,在三乘共法章其实也谈到了;『顺手乐行者在家修法行,顺受苦行者出家做沙门』,他也是顺从于这种乐行的,一方面享受着正常的生活,工作,一方面发大乘心,然后累积大乘的这些资粮,福智的资料,大乘法基本上都是『以乐得乐』的,没有说厌苦,想离苦,因为我们前面写到;菩萨也要离苦,但是菩萨的这种苦,不仅仅是观自身,更同情大众在这种苦海之中沉沦,不知道出离,所以,菩萨依苦成观,不忍众生苦,然后生起这种悲悯之心,所以,这种大悲;悲能拔苦,慈能与乐。所以菩萨也要知苦了苦,不过,他更自悯悯人,自通之法,更多的是考虑别人,当然了,声闻乘虽然说先独善其身,有因缘的可以回小向大,没有因缘的,也值得尊重。下面就说:


 【'''◎如真能往生净乐国土''',也就不必再忧虑退堕;在佛菩萨的教导下,可以发菩提心而入佛道了。】
 【'''◎如真能往生净乐国土''',也就不必再忧虑退堕;在佛菩萨的教导下,可以发菩提心而入佛道了。】
第202行: 第202行:
 【'''◎如真能修得净乐色身''',也可依此天色身,深修胜慧了。】
 【'''◎如真能修得净乐色身''',也可依此天色身,深修胜慧了。】


 这个就是前面讲的密宗的那种修法,持明仙人,他们这种修法,都是先修持咒,用什么药力,先修成这种神通,他们那个修,可能是一种观想,因为天色身,先观想那种本尊,最后修成 这个 神通,有一定的神通力,然后再去深修胜慧,天色身只有学密宗的才能知道具体的修法,我们也只能在这个词典上,大概了解一下;密宗有那种坛城,有很多这个咒,有很多供的本尊,所以这就是大乘的方便道,大乘的方便道,真的是很多很多了。但是这里谈到了最主要的就是一个是净土行者, 前边也谈到 依天身行的, 一个是 依天 的。
 这个就是前面讲的密宗的那种修法,持明仙人,他们这种修法,都是先修持咒,用什么药力,先修成这种神通,他们那个修,可能是一种观想,因为天色身,先观想那种本尊,最后修成神通,有一定的神通力,然后再去深修胜慧,天色身只有学密宗的才能知道具体的修法,我们也只能在这个词典上,大概了解一下;密宗有那种坛城,有很多这个咒,有很多供的本尊,所以这就是大乘的方便道,大乘的方便道,真的是很多很多了。但是这里谈到了最主要的就是一个是净土行者, 一个是 依天 的, 前边也谈到 依天身行的。


 【'''2、所以佛出人间而教化人类''',虽本意在即人乘而向佛道(即人成佛),】
 【'''2、所以佛出人间而教化人类''',虽本意在即人乘而向佛道(即人成佛),】
第218行: 第218行:
 开方便门再显真实意,虽然说共一佛乘同时,还要施摄前边的方便道,所以这是双开权实二门,这样才能引导一切众生,同归于佛道。这就是佛法;确实是应该引导不同根性的人,
 开方便门再显真实意,虽然说共一佛乘同时,还要施摄前边的方便道,所以这是双开权实二门,这样才能引导一切众生,同归于佛道。这就是佛法;确实是应该引导不同根性的人,


 无论是先从善法入门的,还是从解脱法入门的,还是从天法入门的,最终都会引导到究竟一乘上来, 但是 这个道路 是究竟一乘,但是也有半途就下车了, 也有 半途下车就不再往前走了,其实都不妨碍 这个 整个一乘道的,因为解脱道就像300公里,大乘就像500公里,就算 这个 摄导一切众生 同归佛道,难免有中途下车的,有 到人天乘就不想走了,有的到声闻乘也不想往前走了,所以 总归来说,还是有一些人,一直从人天乘、五乘共法、一直到三乘共法的解脱乘,最终达到终点,虽然说也有中途转车的,坐车下了车再回小向大,最终也能够达到究竟一乘道,同归于佛道,其实都不妨碍,虽然说有一些,他不愿意去修佛道的,但是有 一个 整体佛教一个通途,可能早早晚晚 ,可能一切众生都会『此有所不知,此有所不能知,此有所不净』,发现自己还是不究竟,可能最终还会归入佛道。
 无论是先从善法入门的,还是从解脱法入门的,还是从天法入门的,最终都会引导到究竟一乘上来,这个道路是究竟一乘,但是也有半途就下车了,半途下车就不再往前走了,其实都不妨碍整个一乘道的,因为解脱道就像300公里,大乘就像500公里,就算摄导一切众生同归佛道,难免有中途下车的,有 到人天乘就不想走了,有的到声闻乘也不想往前走了,所以总归来说,还是有一些人,一直从人天乘、五乘共法、一直到三乘共法的解脱乘,最终达到终点,虽然说也有中途转车的,坐车下了车再回小向大,最终也能够达到究竟一乘道,同归于佛道,其实都不妨碍,虽然说有一些,他不愿意去修佛道的,但是有整体佛教一个通途,可能早早晚晚,可能一切众生都会『此有所不知,此有所不能知,此有所不净』,发现自己还是不究竟,可能最终还会归入佛道。


 下边这个图;真实说的,真实说 是直入的,依人乘行直入大乘,发菩提心,修十善行,这个多是悲增上 类型的人,前面学到『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这个以悲心为主的方便说 就有依声闻乘回入大乘的方便说, 是悲苦根性说的,大多是智慧增上的, 侧重在自利 那么依天乘行 回入大乘的,这是为娱乐根性而说的;以乐得乐『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样 是从信愿门来增上的,这个是侧重在他 的。所以这个回入,其实就是;一个是从声闻乘,一个是从天乘,天乘都是喜欢那种求娱乐型的,那么声闻乘那是 苦型,所以导师画了一个图表,图表就是回小向大的。这一节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下边这个图;真实说的,真实说是直入的,依人乘行直入大乘,发菩提心,修十善行,这个多是悲增上类型的人,前面学到『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这个以悲心为主的
 
方便说就有依声闻乘回入大乘的方便说,是悲苦根性说的,大多是智慧增上的,侧重在自利的
 
那么依天乘行回入大乘的,这是为娱乐根性而说的;以乐得乐『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样 是从信愿门来增上的,这个是侧重在他 的。所以这个回入,其实就是;一个是从声闻乘,一个是从天乘,天乘都是喜欢那种求娱乐型的,那么声闻乘那是 苦型 ,所以导师画了一个图表,图表就是回小向大的。这一节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editor
2,08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