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K3:修订间差异

添加3,574字节 、​ 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4行: 第4行:
 (2024-6-10)
 (2024-6-10)


 我们 进入 了『依法异』 就是趣入大乘所依的教法,有些差异的意思。前面我们学 ;都是这种 『性习异』 ;『依法异』; 『性习异』就是菩萨久习成性,形成了各自的个性风格 有从信愿门入,有从智慧门入,有从慈悲门入。但是大乘的当机者,兼顾的菩提愿,是以大悲为主的,力量非常强,不容易退失 如果说只凭信愿, 容易退失。或者是只凭智慧, 容易退堕二乘,所以大乘的最主要的要门,那就是大悲为主的。
 我们 上节课学习 丁三、 『依法异』 就是趣入大乘所依的教法,有些差异的意思。前面我们学了 丁二、 『性习异』 『性习异』就是菩萨久习成性,形成了各自的个性风格 有从信愿门入,有从智慧门入,有从慈悲门入。但是大乘的当机者,兼顾的菩提愿,是以大悲为主的,力量非常强,不容易退失 如果说只凭信愿, 容易退失。或者是只凭智慧,容易退堕二乘,所以大乘的最主要的要门,那就是大悲为主的。


  所以,又 从佛教发展三个时期来判 趣入大乘的:
  太虚大师 从佛教发展三个时期来判 趣入大乘的:


   1、正法时期:多依声闻乘行而入大乘。
   1、正法时期:多依声闻乘行而入大乘。
第14行: 第14行:
   3、末法时期:多依人乘行而入大乘。
   3、末法时期:多依人乘行而入大乘。


依声闻乘也分;一个是钝根,一个利根。钝根就是;他认为已经证入四果,断了烦恼,已经所作已作,不落后有,以为究竟了,不再向前前进了。但利根深智的行者,早是『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不等佛陀开示大乘法,他就安住于大乘道了,这个是从声闻入分两类。一个是从天行入的,也是分两类;一个是净土行者,一个是密乘行者,净土行者,也是在求生净土之后,下品下生,就开始逐渐在净土中修学佛道。


  利根的,在没生净土之前,他就发大菩提愿,读诵大乘,解法空性,然后 生为净土不久,就能够悟到无生法忍,登初地,然后再回 娑婆,广行菩萨 度众生,这是从《观经》来讲的。
 一 、約所依身行而趣 而言


  秘密乘也是分两种;一个是先修成持明仙人,然后再进修佛道;
  1、依聲聞行入:


  还有一个;是 菩提心、大悲 根本 后以 方便一直达到 究竟, 所以也分一个 利根, 钝根
  依声闻乘也分钝根 利根。钝根者,他认 自己已经证入四果,断了烦恼,已经所作已作 不落 有, 究竟 不再向前前进了。但 利根 深智的行者 早是『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不等佛陀开示大乘法,他就安住于大乘道了,这 是从声闻入分两类


  然后 ,就是在人位 时候直接发菩提心 这就 佛法的直入 型的人 直入的虽然发大乘菩提心,但还 以十善 为本 不费人间正 ,广修人间正道,这是从『依法异』
  2、 行入:从天行入 的, 分两 类, 一个 净土 一个是密乘


 今天,我们进入了教法的差异
(1)净土行者,也是在求生净土之后,下品下生,就开始逐渐在净土中修学佛道。
 
利根的,在没生净土之前,他就发大菩提愿,读诵大乘,解法空性,然后一生到净土不久,就能够悟到无生法忍,登初地,然后再回入娑婆,广行菩萨道度众生,这是从《观经》来讲的。
 
(2)秘密行者,也是分两种:
 
A、一个是先修成持明仙人,然后再进修佛道。
 
B、和菩提心相应、大悲为根本,然后以方便一直达到究竟,所以也分一个利根,一个钝根。
 
3、依人乘行入:
 
就是在人位的时候直接发菩提心,这就是佛法的直入类型的人,直入的虽然发大乘菩提心,但还是以十善行为本,不废人间正行,广修人间正道,这是从『依法异』来说。
 
 今天,我们进入了 趣入大乘 教法的差异 来说。


 丙二、教法有异
 丙二、教法有异


【'''趣入大乘者,直入或回入,相应诸教法,实说方便说。'''】


教法,就是 趣入大乘 的人 无论是 直入 回入 他是各自 相应 各自的 教法 。教法中 就有真 实说 方便说 的,前边直入大乘的,其实就属于真实说的;像声闻乘和天乘,这都是属于方便说。方便说下边还有详细的介绍,方便说;那就是引导这些声闻乘和天乘的来趣入大乘
4-【''' 趣入大乘 ,直入 回入,相应 教法,实说方便说。'''】


【'''一、趣入大乘的教法】'''


  【'''1、 趣入大乘的 修学者''' 一向分为 直入 菩萨 菩萨二类
  教法有异,就是 趣入大乘的 无论是 直入 的回入的,他是各自相应各自的教法。教法中,就有真实说和方便说的,前边直入大乘的,其实就属于真实说的,像声闻乘和天乘,这都是属于方便说 方便说,那就是引导这些声闻乘和天乘的来趣 大乘


前面学到;什么是直入的菩萨?就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回入菩萨;就是声闻乘,先给他讲声闻法,或者给他讲天法,这样才慢慢引导他 趣入大乘 ,这是回入
'''一、 趣入大乘的 教法'''


  所以说 【直入 是直向 菩萨 道的;
 【'''1、趣入大乘的修学者''','''一向分为 直入菩萨 ,回入菩萨二类。 '''


 直入就是 在人乘,直接发菩提心,直向佛道的 ,不 用再去以解脱为目标 或以天人为目标 直接以究竟圆满的佛果为目标
  前面学到,什么是 直入 的菩萨? 就是 【不忍众生苦 ,不 忍圣教衰 缘起大悲心 趣入于大乘】


  回入是先 修别道 然后转 入大乘 的。
 回入 菩萨道的,就 声闻乘,佛陀 给他讲声闻法,或者给他讲天法 这样才慢慢引导他趣 入大乘 ,这是回入 的。


  别道就 声闻道,或者天 道, 然后再转入大乘道。这在前面我们都学过了。
  所以说'''【直入 直向菩萨 】'''


  所以说【二 的回 心向 如《法华经》的开权显实 便是回入大乘 确证.【1】】
  直入就是在人 直接发菩提 ,直 佛道的,不用再去以解脱为目标 或以天人为目标 直接以究竟圆满 佛果为目标。


所以说二乘的回心向大,如《法华经》的开权显实,便是回入大乘的确证。


【0】《胜鬘经讲记》:『开方便门,显真实相』。开方便门,光宅即解说为「开除」;《法华经》的开权显实, 把无边的行门,无边的教说,无边的善法功德,都统摄起来,共向佛 。一般刚入佛门的 感觉佛法浩瀚如大海,不知从哪里入手,也不知究竟从哪里修,各自门派都自说最究竟,最了义,使很多人感到非常的茫 ,无所适从之感,所以《法华经》的开权显实,统摄一切佛法 ,还是有其价值 的。】
''' 回入 先修别 道,然 后转 大乘 道的。】'''


  开权显实,导师在《胜鬘经讲记》里讲;『开方便门,显真实相』。方便门; 就是 佛为 声闻 讲的是解脱法 就是为他们开的方便门 因为打开方便之门,显示真实之相,其实在 我们 前边已经 ,就是为声闻乘,先设一个化城。化城说这就是究竟,先在这里休息,然后因缘成熟,再为他说 宝锁,就是究竟之道,这样就是打开方便门,显示真实相
  别道 就是声闻 或者天道 然后再转入大乘道 前面 我们 了。


【'''2、与直入或回入,相应的教法''',就是实说及方便说了。】


直入或 入相应的教法,就是实说和方便说这两种教说 所以佛 中;针对直入根性 就说以大悲为主,大悲就 『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 大乘 』;引导这类菩萨,缘苦众生,向于佛道
'''所以说【二乘的 心向大 如《 华经》 开权显实【0】 便 入大乘 的确证 】'''


回入的教法就是方便说,方便摄导。下边就进一步说:


  佛为 什么不直 大乘道 不普 为一 切众生 佛乘 而要 说方便 教呢?】
  开权显实,导师在《胜鬘经讲记》里讲,『开方便门,显真实相』。方便门,就是 佛为 声闻乘讲的是解脱法,就是为他们开的方便门,显 真实之相 其实就是 声闻乘先设 个化城。 这就是究竟,先在这里休息,然后因缘成熟 再为他 究竟之道,这样就是打开 方便 门,显示真实相。


佛为什么不直接让众生去成佛?为什么要开示方便道?其实佛乘,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相应的,所以,佛应机说法,众生根基没有成熟,还是应解脱乘的根基,或者升天的根基,先为他开设方便教,让他累积善法功德,累积一些佛法中人天的善根,或者是声闻解脱的一种意向,然后为他开示大乘,因为直接给他开示大乘,一般不容易趣入,所以下面就直接说:


 【 佛说 方便教,是有 非常意义 的。】
 【 【0】《胜鬘经讲记》:『开方便门,显真实相』。开 方便 门,光宅即解说为「开除」,《法华经》的开权显实,是把无边的行门,无边的 说,无边的善法功德,都统摄起来,共向佛道。一般刚入佛门的,感觉佛法浩瀚如大海,不知从哪里入手,也不知究竟从哪里修,各自门派都自说最究竟,最了义,使很多人感到非常的茫然 无所适从之感,所以《法华经》的开权显实,统摄一切佛法入佛道,还 是有 其价值 的。】


为什么说这个方便教非常有意义呢?如果说不根据众生的需求,施设一些方便的话,直接去讲大乘法,有很多人可能就没有机会来接触佛法。或者给他引入佛门了。


  所以下边就 【因为 说方便的诱化 ,他是 不能进入佛道 的。
  有人 ,先修小乘,等解脱了再来行菩萨道, 是更把握吗?这导师在学佛三要 自利利 里面,就 回应这方面的问题 的。 (师父讲义里面的)


就像声闻乘在《法华经》中:方便诱化,那就是为声闻道,先给他开示他所需要的解脱,他要解脱,那就先给他开示一个解脱法;就是《法华经》所说的,先给他施设一个化城,化城就是究竟一个目标;说解脱了,这就是涅槃了,所以声闻乘就很欢喜的去修,所以这是诱导教化,循循善诱,然后再进一步去教化他。其实整个佛法,都离不开这些方便诱化,包括我们现在的佛法,也是施设了很多方便诱化的法门,然后,慢慢慢慢的再去化导他,开始是诱导,最后通过教化,再去化导他,这样他才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入佛道。


如果直接给他讲解脱,给他讲甚深法,(现在也是一样)很多人肯定没办法接受,为什么呢?很多人生活很好,也不想解脱,更不想成什么佛,只要生活好就可以了,有财富,有美满的生活,健康的身体,其实很多人幸福感满满的,还修什么道?这样必须要有种种的诱导,和方便的引导,才会进入佛门。但这个引导,确实不容易深入,往往都停留在小学阶段,就停止不前了,现在这个阶段也确实是这样。


下面介绍;为什么要诱化他?
'''2、【与直入或回入相应的教法''',就是实说及方便说了。】


  【如小乘 经历修证 会发觉还有不知 不能 不净 的,就 能受佛的 向佛道。
  直入或回入相应 教法 就是实说和方便说这两种教说 所以佛法中 针对直入根性 人,就说以大悲为主 大悲 是『不忍圣 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引导这类菩萨,缘苦众生 ,向 佛道。 回入的教法就是方便说,方便摄导。下边就进一步说:


因为声闻乘,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修学体验,到最后证入圣果,然后发现还有不知,不能,不净的;他有了这种惭耻之心,就能够受佛的教化,回向佛道。前面我们知道;阿罗汉已经生死已了,已经所作已作了,他跟佛陀和菩萨一对比,就感觉自己还有不知的。


『不知』前面我们已经学到;像 对弥勒佛讲的法,他 能了解,他不知 道, 没办法理解。有的根性有了佛的种,但是,阿罗汉也没办法观察出他宿世的善根,只有佛陀,才能观察出更遥远的善根。这就是阿罗汉,他发现了自己还有 知的,才能够引 这种惭愧心,感觉自己很不足 就会进一步去修学。
'''【 为什么 直示大乘 道,不 普为一切众 说佛乘 而要说方便教呢?】'''


  能』就是阿罗汉感觉 不能 陀那样去圆满的 说法, 也不能像佛陀一样 游戏神通 国土 利乐众生 所以 感觉这些自己都 能做 在佛 前,感觉到很惭愧。
  佛为什么 直接让众生去成佛?为什么要开示方便道?其实佛乘 ,不 是所有人都 够相应的,所以, 应机 说法, 众生根基没有成熟,还是应解脱乘的根基,或者升天 根基,先为他开设方便教,让他累积善法功德 累积一些 法中人天的善根 或者是声闻解脱的一种意向 (待根机成熟)再为他开示大乘。因为直接给 开示大乘,一般 容易趣入 所以下 就直接说:


然后还感觉自己是『不净』的,还有一些余习,余习也会跟佛陀一比;感觉还是没有净化纯净,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足,才会有惭愧心,然后进一步的去进修,去求得圣道。因为这样他就能受佛的教化,回向佛道。像有些阿罗汉在《法华经》里;根本就认为自己所作已办,都不用再学什么法了,就退席了,这样的阿罗汉,等于说没有惭愧心,知道自己有不足处。这是声闻的圣者。


如果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 说, 那肯定也有;因为我们凡夫也是这样,凡夫可能都认为自己很好了,知道的也不少,也知道去做一些善事,去做一些好事。去信仰佛菩萨,供养佛菩萨,但 如果说,他感觉到自己满足,得少为足,他也不会再进趣,因为只 在佛法中;感觉到自己像一个一穷二白 穷子一样,可能才会不断的积累佛法中的财富,所以这就是法财,我们世财可能是很丰富,但是在法财面前,那真的穷的是一无所有
'''【佛 方便教 ,是有 非常意义 的。 】'''


  【而且小乘证 ,到底生死已了, 必再为 死流转而忧虑了。所以 ,方便 说是值得尊重 !】
  为什么说这个方便教非常有意义呢?如 根据众 的需求 施设一些 方便的 话,直接去讲大乘法,有很多人可能就没有机会来接触佛法,或者把他引入佛门了。


 所以下边就对阿罗汉,虽然他们没有回小向大,也没有这些追求大乘道的愿心,但是毕竟他们已经生死已了,轮回的大苦也不用担心了,所以 对于他们这些 方便说 ,还 是值得尊重的!
 
 所以下边就 说 '''【因为不说方便的诱化,他是不能进入佛道的。】'''
 
就像声闻乘在《法华经》中被佛陀方便诱化,那就是他要解脱,那就先给他开示一个解脱法,就是《法华经》所说的,先给他施设一个化城,化城就是究竟一个目标,说解脱了,这就是涅槃了,所以声闻乘就很欢喜的去修,所以这是诱导教化,循循善诱,然后再进一步去教化他。其实整个佛法,都离不开这些方便诱化,包括我们现在的佛法,也是施设了很多方便诱化的法门,开始是诱导,最后通过教化再去化导他,这样他才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入佛道。
 
如果直接给他讲解脱,给他讲甚深法,(现在也是一样)很多人肯定没办法接受。为什么呢?很多人生活很好,也不想解脱,更不想成什么佛,只要生活好就可以了。有财富,有美满的生活,健康的身体,其实很多人幸福感满满的,还修什么道?这样必须要有种种的诱导和方便的引导,才会进入佛门。但这个引导,确实不容易深入,往往都停留在小学阶段,就停止不前了,现在这个阶段也确实是这样。下面介绍,为什么要诱化他?
 
 
'''【如小乘的经历修证,会发觉还有不知,不能,不净的,就能受佛的教化,回向佛道。】'''
 
因为声闻乘行人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修学体验,到最后证入圣果,然后发现自己还有「不知、不能、不净」,他有了这种惭耻之心,就能够受佛的教化,回向佛道。前面我们学习知道,阿罗汉已经生死已了,已经所作已作了,但他跟佛陀和菩萨一 比,就感觉自己还有不知的。
 
『不知』,像佛对弥勒佛讲的法,他不能了解,他不知道,没办法理解。有的人有成佛的根性,但是,阿罗汉也没办法观察出他宿世的善根,只有佛陀才能观察出更遥远的善根。这就是阿罗汉,他发现了自己还有不知的,才能够引生这种惭愧心,感觉自己很不足,就会进一步去修学。
 
『不能』,就是阿罗汉感觉,他不能像佛陀那样去圆满的说法,也不能像佛陀一样的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利乐众生,所以他感觉这些自己都不能做,在佛面前,感觉到很惭愧。
 
感觉自己是『不净』的,还有一些余习。他跟佛陀一比,感觉余习还没有净化纯净,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足,才会有惭愧心,然后进一步的去进修,去求得圣道。
 
因为这样他就能受佛的教化,回向佛道。像有些阿罗汉在《法华经》里,认为自己所作已办,都不用再学什么法了,就退席了,这样的阿罗汉,等于说没有惭愧心,知道自己有不足处(佛陀说他们是增上慢人)。
 
这些不足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那肯定也有,因为我们凡夫也是这样,凡夫可能都认为自己很好了,知道的也不少,也知道去做一些善事、些好事。能够去信仰佛菩萨,供养佛菩萨,但是如果他得少为足,他也不会再进趣。因为只有在佛法中,只有感觉到自己像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子一样,可能才会不断的积累佛法中的财富,所以这就是法财,我们世财可能是很丰富,但是在法财面前,那真的穷的是一无所有。
 
 
'''【而且小乘证果,到底生死已了,不必再为生死流转而忧虑了。所以,方便说是值得尊重的!】'''
 
阿罗汉,虽然他们没有回小向大,也没有这些追求大乘道的愿心,但是毕竟他们已经生死已了,轮回的大苦也不用担心了,''' 所以 方便说是值得尊重的!'''


 这个尊重他们的方便说,其实是指声闻圣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解决自己生死问题了,虽然他们没有发起大悲心,去追求佛道,缘苦众生,但到底他们自己生死的问题解决了,这个还是值得尊重的!
 这个尊重他们的方便说,其实是指声闻圣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解决自己生死问题了,虽然他们没有发起大悲心,去追求佛道,缘苦众生,但到底他们自己生死的问题解决了,这个还是值得尊重的!


 因为 佛教; 菩萨也好,佛也好,目的无非是令一切众生都解脱生死,都能够入涅槃。有因缘的就诱化他趣向佛道,当然就更好。
 因为菩萨也好,佛也好,目的无非是令一切众生都解脱生死,都能够入涅槃。有因缘的就诱化他趣向佛道,当然就更好 。佛道虽然非常的高尚、伟大,但是这个方便教,解脱道也值得尊重。不能说,我只是强调大乘佛道的究竟圆满,对阿罗汉道非常的藐视,这样也不行,因为菩萨是以慈悲为本,悲心是希望一切众生都得解脱,也会去尊重他


  佛道虽然非常的高尚,非常的伟大,但是 这个方便 ,解脱道 也值得尊重。不能 说, 我只 强调 大乘 佛道的究竟圆满 然后对阿罗汉道非常的藐视 这样 不行,因为菩萨 以慈悲为本 悲心是希望一切众生都得解脱 也会去尊重他
  上边 这个方便 说是指声闻乘的方便说 因为 解脱道 从大乘来 是方便教 目的 有机会引导他趣入 大乘。 那么大乘法里 ,也 有方便调。在大乘法中也 有方便说的 这个方便说叫『异方便』 即『胜方便』


  下边再解释方便说;上边这个方便说是指声闻乘的方便说;因为解脱道,从大乘来说是方便教,目的是有机会引导他趣入大乘。那么大乘法里,也有方便调。在大乘法中也是有方便说的,这个方便说叫 『异方便』 ,即 『胜方便』
 『异方便』 『胜方便』 下边注解,导师在《净土与禅》里讲得比较详细:


『异方便』和『胜方便』下边注解;导师在《净土与禅》里讲得比较详细:


 【「'''三、异方便''':异方便,名称出《《法华经》》:「'''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三、异方便''':异方便,名称出《《法华经》》:「'''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异方便是《法华经》里面的一个词语,《法华经》说:「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异方便是《法华经》里面的一个词语,《法华经》说:「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这异方便,也就是《大乘起信论》的'''胜方便''',】


 【这异方便,也就是《大乘起信论》的'''胜方便''',】
 【这异方便,也就是《大乘起信论》的'''胜方便''',】


 异方便,也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的胜方便。
 异方便,也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的胜方便。
【其意义可解说为特殊或差别。《摄大乘论》大乘的十种殊胜,古译为十种差别。玄奘译阿赖耶(种子)「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古人即译作「胜功能」。】


 【其意义可解说为特殊或差别。《摄大乘论》大乘的十种殊胜,古译为十种差别。玄奘译阿赖耶(种子)「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古人即译作「胜功能」。】
 【其意义可解说为特殊或差别。《摄大乘论》大乘的十种殊胜,古译为十种差别。玄奘译阿赖耶(种子)「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古人即译作「胜功能」。】


 胜方便也可以解释为殊胜或者是差别,《摄大乘论》里为这个殊胜方便,用十种殊胜来解释,这十种殊胜,在古代又有翻译,翻译成十种差别,这个我们就不用太去深究,因为我们现在涉及不到那些详细的问题,现在就是先把这个异方便来了解一下。
 胜方便也可以解释为殊胜或者是差别,《摄大乘论》里为这个殊胜方便,用十种殊胜来解释,这十种殊胜,在古代又有翻译,翻译成十种差别,这个我们就不用太去深究,因为我们现在涉及不到那些详细的问题,现在就是先把这个异方便来了解一下。
【所以异方便,胜方便,差别方便,都是一样,为同一梵语的不同译法。方便有两种,一正方便,二异方便。】


 【所以异方便,胜方便,差别方便,都是一样,为同一梵语的不同译法。方便有两种,一正方便,二异方便。】
 【所以异方便,胜方便,差别方便,都是一样,为同一梵语的不同译法。方便有两种,一正方便,二异方便。】


 正方便其实就是刚才讲的声闻乘的方便。
 正方便其实就是刚才讲的声闻乘的方便。
【《法华经》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不是不要方便,】


 【《法华经》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不是不要方便,】
 【《法华经》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不是不要方便,】


 所以这个舍方便,它不是不要方便。
 所以这个舍方便,它不是不要方便。
【而是说,在一乘大法中,要舍弃那不合时机的方便,而更用另一种方便来显示第一义。】


 【而是说,在一乘大法中,要舍弃那不合时机的方便,而更用另一种方便来显示第一义。】
 【而是说,在一乘大法中,要舍弃那不合时机的方便,而更用另一种方便来显示第一义。】


 而是说,在引导声闻乘入大乘法的这个阶段的时候,是舍弃那些不合时机的方便,而更用另一种方便来助显第一义。
 而是说,在引导声闻乘入大乘法的这个阶段的时候,是舍弃那些不合时机的方便,而更用另一种方便来助显第一义。


 【正方便,即三乘共修的方便。】
 【正方便,即三乘共修的方便。】


 所以这个正方便,就是三乘共修的方便。三乘就是三乘共法章 解脱道的声闻缘觉菩萨,这就是佛为他们施设的正方便,因为正方便和异方便,它们是相对来说的。
 所以这个正方便,就是三乘共修的方便。三乘就是三乘共法章 解脱道的声闻缘觉菩萨,这就是佛为他们施设的正方便,因为正方便和异方便,它们是相对来说的。


 所以【佛为声闻说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无常、苦、无我、不净等观门,使众生厌生死苦而出离世间。但这是容易沈溺于独善厌世的深坑,所以到了大乘,除了对无常、苦、无我、不净等,给以新解说而外,更有异方便来教导。】
 所以【佛为声闻说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无常、苦、无我、不净等观门,使众生厌生死苦而出离世间。但这是容易沈溺于独善厌世的深坑,所以到了大乘,除了对无常、苦、无我、不净等,给以新解说而外,更有异方便来教导。】
因为这个正方便,等于说,容易让人落入独善其身厌世的深坑,所以;现在等于说这个时代,已经不适合时机了。因为前面;或依声闻入,或天或人那一节讲到了;现在的时机,如果说还用声闻来引导的时候,容易让世人饥嫌他独善其身,对社会大众没有什么利益,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它已经不适合现在这个时机机宜了,然后用另一种方式来著显第一谛。


 因为这个正方便,等于说,容易让人落入独善其身厌世的深坑,所以 现在等于说这个时代,已经不适合时机了。因为前面 或依声闻入,或天或人那一节讲到了 现在的时机,如果说还用声闻来引导的时候,容易让世人饥嫌他独善其身,对社会大众没有什么利益,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它已经不适合现在这个时机机宜了,然后用另一种方式来著显第一谛。
 因为这个正方便,等于说,容易让人落入独善其身厌世的深坑,所以 现在等于说这个时代,已经不适合时机了。因为前面 或依声闻入,或天或人那一节讲到了 现在的时机,如果说还用声闻来引导的时候,容易让世人饥嫌他独善其身,对社会大众没有什么利益,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它已经不适合现在这个时机机宜了,然后用另一种方式来著显第一谛。


 【但异方便,不是声闻法中所完全没有的,只不过大乘中特别重视而已。】
 【但异方便,不是声闻法中所完全没有的,只不过大乘中特别重视而已。】


 那这个异方便是什么?
 那这个异方便是什么?
【这就是修塔供养,兴建庙宇,画佛图像;】


 【这就是修塔供养,兴建庙宇,画佛图像
 【这就是修塔供养,兴建庙宇,画佛图像


 这个就是从印度已经有异方便的一种方式,印度的时候,很时兴修塔供佛舍利,然后用鲜花,饮食、灯,香、种种供养。还有兴建庙宇,因为最早是兴建塔,后来就兴建庙宇,然后画佛的图像,这个导师在《大乘的起源与开展》里,这方面讲得非常细了。
 这个就是从印度已经有异方便的一种方式,印度的时候,很时兴修塔供佛舍利,然后用鲜花,饮食、灯,香、种种供养。还有兴建庙宇,因为最早是兴建塔,后来就兴建庙宇,然后画佛的图像,这个导师在《大乘的起源与开展》里,这方面讲得非常细了。


 【乃至一低头,一举手,或一称南无佛,皆可成佛道等。】
 【乃至一低头,一举手,或一称南无佛,皆可成佛道等。】


 这就是异方便了。所以佛法中有很多 礼拜、忏悔、赞叹、供养,就是哪怕你一声南无佛,都能够引导你究竟成佛道,所以这个异方便,就是一种特殊的方便。
 这就是异方便了。所以佛法中有很多 礼拜、忏悔、赞叹、供养,就是哪怕你一声南无佛,都能够引导你究竟成佛道,所以这个异方便,就是一种特殊的方便。


 所以【这种种方便,特重佛功德的赞仰,着重于庄严。如《法华经》的长者,璎珞庄严,与穷子的除粪,怎样的气派不同!】
 所以【这种种方便,特重佛功德的赞仰,着重于庄严。如《法华经》的长者,璎珞庄严,与穷子的除粪,怎样的气派不同!】


然后又讲到;【又如华严海会,何等的矞皇严丽?与小乘大大不同。】


 因为这都是《华严经》,《法华经》,都讲这种佛像的庄严,这种富丽堂皇,你看现在的寺庙也是,越辉煌越气派,可能越能有这种殊胜感,庄严感。其实这都是在历史上这种异方便来摄导大众,来入佛门的一种形式,所以这种气派,你看经典上讲这种境界 华严境界,还有《法华经》里讲的殊胜的境界,都和小乘非常的不一样。小乘没有那些美丽的图景,美丽的意象。所以大乘法,导师说是一种艺术化的。小乘法这种苦,不净,都是那种真实性的。
然后又讲到,【又如华严海会,何等的矞皇严丽?与小乘大大不同。】
 
 因为这都是《华严经》,《法华经》,都讲这种佛像的庄严,这种富丽堂皇,你看现在的寺庙也是,越辉煌越气派,可能越能有这种殊胜感,庄严感。其实这都是在历史上这种异方便来摄导大众,来入佛门的一种形式,所以这种气派,你看经典上讲这种境界 华严境界,还有《法华经》里讲的殊胜的境界,都和小乘非常的不一样。小乘没有那些美丽的图景,美丽的意象。所以大乘法,导师说是一种艺术化的。小乘法这种苦,不净,都是那种真实性的。


 【不着重苦与不净,而反说乐、净。依乐得乐,】
 【不着重苦与不净,而反说乐、净。依乐得乐,】


 所以小乘是着重于苦与不净,大乘是不侧重在这方面的,都是受到那种华丽、庄严、气派。所以说都是依乐得乐的,让大众先有这种欢乐、娱乐、喜乐,然后入佛门。
 所以小乘是着重于苦与不净,大乘是不侧重在这方面的,都是受到那种华丽、庄严、气派。所以说都是依乐得乐的,让大众先有这种欢乐、娱乐、喜乐,然后入佛门。
【如《维摩诘经》说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如《维摩诘经》说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如《维摩诘经》说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就是用种种美妙的一些景象,一些装饰,来引诱人们一种美好的欲望,最后,慢慢引导他令入佛智。所以一般大乘经,无论是声闻乘和大乘法,其实它都有这种循序渐进,然后一点儿点引导大众,从浅入深,直到入佛道也好,或者入解脱道也好,都有这方便的一个摄导,方便的一个引导。
 就是用种种美妙的一些景象,一些装饰,来引诱人们一种美好的欲望,最后,慢慢引导他令入佛智。所以一般大乘经,无论是声闻乘和大乘法,其实它都有这种循序渐进,然后一点儿点引导大众,从浅入深,直到入佛道也好,或者入解脱道也好,都有这方便的一个摄导,方便的一个引导。


 【这种方便,在小乘是不大容许的(除了定乐)。】
 【这种方便,在小乘是不大容许的(除了定乐)。】


 因为这种乐,你看,现在修八关斋戒的 受了八关斋就不允许歌舞娼妓,歌舞观听,甚至也不能涂香,也不能戴首饰,其实八关斋,还还是接近声闻的修行风格。但是大乘法,那真的,你怎么快乐怎么来,其实要了解 这都是异方便,就是引导入佛门的一种方便方法。
 因为这种乐,你看,现在修八关斋戒的 受了八关斋就不允许歌舞娼妓,歌舞观听,甚至也不能涂香,也不能戴首饰,其实八关斋,还还是接近声闻的修行风格。但是大乘法,那真的,你怎么快乐怎么来,其实要了解 这都是异方便,就是引导入佛门的一种方便方法。


 【大乘强调佛果的无边庄严,总摄一切福德,】
 【大乘强调佛果的无边庄严,总摄一切福德,】


 佛像也好,佛殿也好,真的是富丽堂皇。所以 用富丽堂皇的这种形式,来总摄一切福德。
 佛像也好,佛殿也好,真的是富丽堂皇。所以 用富丽堂皇的这种形式,来总摄一切福德。
 


 【故特发扬此一教说。异方便很多,】
 【故特发扬此一教说。异方便很多,】


 所以,特发扬此一教说。此一教说就是异方便,特别发扬了这种异方便,特殊的方便,来引导大众祝福。所以,异方便很多。
 所以,特发扬此一教说。此一教说就是异方便,特别发扬了这种异方便,特殊的方便,来引导大众祝福。所以,异方便很多。


 【《法华经》所列举的如何如何「皆可成佛道」,都是。念阿弥陀佛而生净土,《起信论》即明说为胜方便,所以念佛是异方便之一。」( Y 17p93~94 )」】
 【《法华经》所列举的如何如何「皆可成佛道」,都是。念阿弥陀佛而生净土,《起信论》即明说为胜方便,所以念佛是异方便之一。」( Y 17p93~94 )」】


 所以这个念佛,在解脱道里我们学到 六念法,解脱道念佛 是念佛的功德,但是在大乘来说,念佛念十方佛,也是念佛种种殊胜的功德了,但是,后来就是称名念佛,基本上佛的功德都不了解了,就称个名字,所以它也就是一种异方便了。
 所以这个念佛,在解脱道里我们学到 六念法,解脱道念佛 是念佛的功德,但是在大乘来说,念佛念十方佛,也是念佛种种殊胜的功德了,但是,后来就是称名念佛,基本上佛的功德都不了解了,就称个名字,所以它也就是一种异方便了。


 《净土与禅》里其实很多法义都非常好的,他讲的净土宗,禅宗,正确净土宗应该怎么修。
 《净土与禅》里其实很多法义都非常好的,他讲的净土宗,禅宗,正确净土宗应该怎么修。
【2】印顺导师《净土与禅》:「三、异方便:异方便,名称出《法华经》:「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这异方便,也就是《大乘起信论》的胜方便,其意义可解说为特殊或差别。《摄大乘论》大乘的十种殊胜,古译为十种差别。玄奘译阿赖耶(种子)「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古人即译作「胜功能」。所以异方便,胜方便,差别方便,都是一样,为同一梵语的不同译法。
方便有两种,一正方便,二异方便。《法华经》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不是不要方便,而是说,在一乘大法中,要舍弃那不合时机的方便,而更用另一种方便来显示第一义。
正方便,即三乘共修的方便。佛为声闻说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无常、苦、无我、不净等观门,使众生厌生死苦而出离世间。但这是容易沈溺于独善厌世的深坑,所以到了大乘,除了对无常、苦、无我、不净等,给以新解说而外,更有异方便来教导。(?)
但异方便,不是声闻法中所完全没有的,只不过大乘中特别重视而已。这就是修塔供养,兴建庙宇,画佛图像;乃至一低头,一举手,或一称南无佛,皆可成佛道等。这种种方便,特重佛功德的赞仰,着重于庄严。如《法华经》的长者,璎珞庄严,与穷子的除粪,怎样的气派不同!又如华严海会,何等的矞皇【】严丽?与小乘大大不同。(大乘)不着重苦与不净,而反说乐、净。依乐得乐,如《维摩诘经》说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种(异)方便,在小乘是不大容许的(除了定乐)——(比如八关斋戒的严格要求)
大乘强调佛果的无边庄严,总摄一切福德,故特发扬此一教说(异方便)。异方便很多,《法华经》所列举的如何如何「皆可成佛道」,都是。念阿弥陀佛而生净土,《起信论》即明说为胜方便,所以念佛是异方便之一。」( Y 17p93~94 )」
【】矞皇: yù/xù/jué huáng
1休美貌。美善貌,明盛貌,盛美的样子。语本汉扬雄《太玄.交》:"物登明堂,矞矞皇皇。"司马光集注引陆绩曰﹕"矞皇,休美貌。" 2辉煌;光辉。 3神名。


 回到法本原文:
 回到法本原文:
第186行: 第242行:
 因为现在,等于说,厌离生死的人真的不多,但是趣入大乘,有心而无力,所以还是有些障碍。下边就分别介绍:
 因为现在,等于说,厌离生死的人真的不多,但是趣入大乘,有心而无力,所以还是有些障碍。下边就分别介绍:


'''1、因此佛说殊胜的方便''',以净乐国土,净乐色身的法门来化导,】
'''1、 因此佛说殊胜的方便''',以净乐国土,净乐色身的法门来化导,】


 净乐国国土,其实,这个是净土法门,还有这种净乐色身,就是前边学到那个以天趣入的,持明仙人的修法,这是殊胜的方便,以这种方便法门来诱化化导来趣入佛道。
 净乐国国土,其实,这个是净土法门,还有这种净乐色身,就是前边学到那个以天趣入的,持明仙人的修法,这是殊胜的方便,以这种方便法门来诱化化导来趣入佛道。


【这就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3】,『以乐得乐』【4】的法门。】


 所以『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然后『以乐得乐』,这个『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维摩诘所说经》的。『以乐得乐』在下边注解,是《宗镜录》里面 也是让他升天之乐,这种乐行者,在三乘共法章其实也谈到了 『顺 乐行者在家修法行,顺受苦行者出家做沙门』,他也是顺从于这种乐行的 一方面享受着正常的生活,工作,一方面发大乘心,然后累积大乘的这些资粮,福智的资料,大乘法基本上都是『以乐得乐』的,没有说厌苦,想离苦 ,因为 我们前面写到 菩萨也要离苦,但是菩萨的这种苦,不仅仅是观自身,更同情大众在这种苦海之中沉沦,不知道出离,所以,菩萨依苦成观,不忍众生苦,然后生起这种悲悯之心 ,所以 ,这种大悲 悲能拔苦,慈能与乐。所以菩萨也要知苦了苦,不过,他更自悯悯人,自通之法,更多的是考虑别人 当然了,声闻乘虽然说先独善其身,有因缘的可以回小向大,没有因缘的,也值得尊重。下面就说:
【这就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以乐得乐』的法门。】
 
 所以『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然后『以乐得乐』,这个『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维摩诘所说经》的。『以乐得乐』在下边注解,是《宗镜录》里面 也是让他升天之乐,这种乐行者,在三乘共法章其实也谈到了 『顺 乐行者 在家修法行,顺受苦行者 出家做沙门』,他也是顺从于这种乐行的 一方面享受着正常的生活,工作,一方面发大乘心,然后累积大乘的这些资粮,福智的资料,大乘法基本上都是『以乐得乐』的,没有说厌苦,想离苦 我们前面写到 菩萨也要离苦,但是菩萨的这种苦,不仅仅是观自身,更同情大众在这种苦海之中沉沦,不知道出离,所以,菩萨依苦成观,不忍众生苦,然后生起这种悲悯之心,这种大悲 悲能拔苦,慈能与乐。所以菩萨也要知苦了苦,不过,他更自悯悯人,自通之法,更多的是考虑别人 当然了,声闻乘虽然说先独善其身,有因缘的可以回小向大,没有因缘的,也值得尊重。下面就说:


 【'''◎如真能往生净乐国土''',也就不必再忧虑退堕 在佛菩萨的教导下,可以发菩提心而入佛道了。】
 
 【'''◎如真能往生净乐国土''',也就不必再忧虑退堕 在佛菩萨的教导下,可以发菩提心而入佛道了。】


 这句话,你看,就是哪怕你是修净土法门,如果你真的往生净土了,当然了,你还有什么忧虑担心堕入恶道的?所以现在修学净土的,大多数都是怕未来人身不保,堕落恶道,心里没有底,然后就求生净土,其实求生净土,如果说你真的往生也是可以的,但问题是说,怎么样才能往生?其实,现在大家,谁也不知道是真的往生了,还是往生到哪里去了。这个往生,不但说往生西方叫往生,往生天道,往生人道,你往生饿道,都可以往生。因为人肯定不是死后如灯灭,他肯定还要去投生,
 这句话,你看,就是哪怕你是修净土法门,如果你真的往生净土了,当然了,你还有什么忧虑担心堕入恶道的?所以现在修学净土的,大多数都是怕未来人身不保,堕落恶道,心里没有底,然后就求生净土,其实求生净土,如果说你真的往生也是可以的,但问题是说,怎么样才能往生?其实,现在大家,谁也不知道是真的往生了,还是往生到哪里去了。这个往生,不但说往生西方叫往生,往生天道,往生人道,你往生饿道,都可以往生。因为人肯定不是死后如灯灭,他肯定还要去投生,


 投生到哪里去呢?因为这只有死了,死了也不知道,因为人有这种隔阴之谜,再一投胎,前生都忘了,这个只有说圣者才能知道到底上哪里去,所以这里讲真正能往生净土,那当然了,你就什么忧虑也不用有了。在佛菩萨的教导下,可以发菩提心而入佛道了。因为你要真的生到极乐世界,当然极乐世界,是诸佛菩萨,众鸟都在说法。然后在那里可以说 花开见佛悟无生。
 投生到哪里去呢?因为这只有死了,死了也不知道,因为人有这种隔阴之谜,再一投胎,前生都忘了,这个只有说圣者才能知道到底上哪里去,所以这里讲真正能往生净土,那当然了,你就什么忧虑也不用有了。在佛菩萨的教导下,可以发菩提心而入佛道了。因为你要真的生到极乐世界,当然极乐世界,是诸佛菩萨,众鸟都在说法。然后在那里可以说 花开见佛悟无生。


 【'''◎如真能修得净乐色身''',也可依此天色身,深修胜慧了。】
 【'''◎如真能修得净乐色身''',也可依此天色身,深修胜慧了。】


 这个就是前面讲的密宗的那种修法,持明仙人,他们这种修法,都是先修持咒,用什么药力,先修成这种神通,他们那个修,可能是一种观想,因为天色身,先观想那种本尊,最后修成神通,有一定的神通力,然后再去深修胜慧,天色身只有学密宗的才能知道具体的修法,我们也只能在这个词典上,大概了解一下 密宗有那种坛城,有很多这个咒,有很多供的本尊,所以这就是大乘的方便道,大乘的方便道,真的是很多很多了。但是这里谈到了最主要的就是一个是净土行者,一个是依天色身来行持的,前边也谈到依天身行的。
 这个就是前面讲的密宗的那种修法,持明仙人,他们这种修法,都是先修持咒,用什么药力,先修成这种神通,他们那个修,可能是一种观想,因为天色身,先观想那种本尊,最后修成神通,有一定的神通力,然后再去深修胜慧,天色身只有学密宗的才能知道具体的修法,我们也只能在这个词典上,大概了解一下 密宗有那种坛城,有很多这个咒,有很多供的本尊,所以这就是大乘的方便道,大乘的方便道,真的是很多很多了。但是这里谈到了最主要的就是一个是净土行者,一个是依天色身来行持的,前边也谈到依天身行的。


 【'''2、所以佛出人间而教化人类''',虽本意在即人乘而向佛道(即人成佛),】
 【'''2、所以佛出人间而教化人类''',虽本意在即人乘而向佛道(即人成佛),】
第210行: 第268行:
 【但为了适应众生,不能不善施方便。】
 【但为了适应众生,不能不善施方便。】


 因为佛陀出现在人间,所以它以人类为本。我们在《佛法概论》里 佛法是以有情为本,在一切有情之中,是以人类为本的,所以,本意就是让人直接发菩提心,直入佛乘。
 因为佛陀出现在人间,所以它以人类为本。我们在《佛法概论》里 佛法是以有情为本,在一切有情之中,是以人类为本的,所以,本意就是让人直接发菩提心,直入佛乘。
 


 【但为了适应众生,不能不善施方便。或为厌苦根性,说依声闻行而回入大乘的教说 这大都是智慧增上的,重于自力的。或为欲乐的根机,说依天行而入大乘的教说 这大都是信愿增上的,重于他力的。如来双开权实二门,这才能使一切众生同归佛道。】
 【但为了适应众生,不能不善施方便。或为厌苦根性,说依声闻行而回入大乘的教说 这大都是智慧增上的,重于自力的。或为欲乐的根机,说依天行而入大乘的教说 这大都是信愿增上的,重于他力的。如来双开权实二门,这才能使一切众生同归佛道。】


 但因为众生的根性不一样,所以就得施设善巧方便,如来双开权实二门,这才能使一切众生同归佛道。所以双开权实二门,就是先对一些怯弱众生,去开『权』 『权』就是方便之门,权宜权巧 这是方便门。
 但因为众生的根性不一样,所以就得施设善巧方便,如来双开权实二门,这才能使一切众生同归佛道。所以双开权实二门,就是先对一些怯弱众生,去开『权』 『权』就是方便之门,权宜权巧 这是方便门。


 开方便门再显真实意,虽然说共一佛乘同时,还要施摄前边的方便道,所以这是双开权实二门,这样才能引导一切众生,同归于佛道。这就是佛法 确实是应该引导不同根性的人,
 开方便门再显真实意,虽然说共一佛乘同时,还要施摄前边的方便道,所以这是双开权实二门,这样才能引导一切众生,同归于佛道。这就是佛法 确实是应该引导不同根性的人,


 无论是先从善法入门的,还是从解脱法入门的,还是从天法入门的,最终都会引导到究竟一乘上来,这个道路是究竟一乘,但是也有半途就下车了,半途下车就不再往前走了,其实都不妨碍整个一乘道的,因为解脱道就像300公里,大乘就像500公里,就算摄导一切众生同归佛道,难免有中途下车的,有的到人天乘就不想走了,有的到声闻乘也不想往前走了,所以总归来说,还是有一些人,一直从人天乘、五乘共法、一直到三乘共法的解脱乘,最终达到终点,虽然说也有中途转车的,坐车下了车再回小向大,最终也能够达到究竟一乘道,同归于佛道,其实都不妨碍,虽然说有一些,他不愿意去修佛道的,但是有整体佛教一个通途,可能早早晚晚,可能一切众生都会『此有所不知,此有所不能知,此有所不净』,发现自己还是不究竟,可能最终还会归入佛道。
 无论是先从善法入门的,还是从解脱法入门的,还是从天法入门的,最终都会引导到究竟一乘上来,这个道路是究竟一乘,但是也有半途就下车了,半途下车就不再往前走了,其实都不妨碍整个一乘道的,因为解脱道就像300公里,大乘就像500公里,就算摄导一切众生同归佛道,难免有中途下车的,有的到人天乘就不想走了,有的到声闻乘也不想往前走了,所以总归来说,还是有一些人,一直从人天乘、五乘共法、一直到三乘共法的解脱乘,最终达到终点,虽然说也有中途转车的,坐车下了车再回小向大,最终也能够达到究竟一乘道,同归于佛道,其实都不妨碍,虽然说有一些,他不愿意去修佛道的,但是有整体佛教一个通途,可能早早晚晚,可能一切众生都会『此有所不知,此有所不能知,此有所不净』,发现自己还是不究竟,可能最终还会归入佛道。


 下边这个图 真实说的,真实说是直入的,依人乘行直入大乘,发菩提心,修十善行,这个多是悲增上类型的人,前面学到『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这个以悲心为主的。
 下边这个图 真实说的,真实说是直入的,依人乘行直入大乘,发菩提心,修十善行,这个多是悲增上类型的人,前面学到『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这个以悲心为主的。


 方便说就有依声闻乘回入大乘的方便说,是悲苦根性说的,大多是智慧增上的,侧重在自利的。
 方便说就有依声闻乘回入大乘的方便说,是悲苦根性说的,大多是智慧增上的,侧重在自利的。


 那么依天乘行回入大乘的,这是为娱乐根性而说的 以乐得乐『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样多是从信愿门来增上的,这个是侧重在他利的。所以这个回入,其实就是 一个是从声闻乘,一个是从天乘,天乘都是喜欢那种求娱乐型的,那么声闻乘那是厌苦型的,所以导师画了一个图表,图表就是回小向大的。这一节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那么依天乘行回入大乘的,这是为娱乐根性而说的 以乐得乐『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样多是从信愿门来增上的,这个是侧重在他利的。所以这个回入,其实就是 一个是从声闻乘,一个是从天乘,天乘都是喜欢那种求娱乐型的,那么声闻乘那是厌苦型的,所以导师画了一个图表,图表就是回小向大的。这一节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