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2,089
次編輯
無編輯摘要 |
無編輯摘要 |
||
行 203: | 行 203: | ||
【如不是缘起的,就不是空的;不是空无自性的,也就不会是从缘起的。因为无性空,所以从缘而起;从缘而起,所以是无性空的。】 | 【如不是缘起的,就不是空的;不是空无自性的,也就不会是从缘起的。因为无性空,所以从缘而起;从缘而起,所以是无性空的。】 | ||
因为理是空的,但是事还要从缘而起,还要待缘,还要具足因缘,就像虽然说我们都有佛性,我们的本来是无我的,一切法没有自性,没有自体,但如果我们不发心,不按圣道六度去修, | 因为理是空的,但是事还要从缘而起,还要待缘,还要具足因缘,就像虽然说我们都有佛性,我们的本来是无我的,一切法没有自性,没有自体,但如果我们不发心,不按圣道六度去修,我们还是缘不起圣道的法,缘不起六度的话,只能说是一种空洞的知识,等于说;就算明白了法理,如果发不起心,那就是知识边的事情了,所以从空义能够缘起大悲心,缘起菩提心,这真的还要不断地去努力,因为没有固定性,所以它就能够从缘而起。 | ||
缘也可能我们现在在不断的进修之中,所谓一般所说的因缘不具足,或者叫因缘还没到,但这个因缘,不是等待而来的,必须要积极的努力,才能把行佛 性 这个 缘 给它升 起 来,如果不去积极的追求,我们只是说等待,随缘,其实随的都是这种业缘,没办法随这个圣法缘,所以这个圣道,需要我们的信,愿,行 , 三方面的积极努力,积极的态度来追求,才能 缘起 来 , 我们现 在 缘起杂染法很容易,但缘起清净法确实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因为说明我们对圣 道 的意乐心 , 欢喜心,我们对 这 个杂染法 , 可能欢喜心很足 , 爱乐心 也 很足,对生起圣道法,可能是 就 困难 一 些 , 这个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 | |||
【无性而缘起,缘起而无性,佛在坐道场时,就是这样的通达:『'''观无明(等)如虚空无尽,……是诸菩萨不共妙观'''』。】 | |||
因为佛观十二因缘,都是像虚空一样无尽,就是缘起无性空,因为缘起就在与空相应的,贤圣的缘起法,就是和明,和智相应的,当然就没有自体可得,观十二因缘,像虚空一样无尽,虚空相一样无尽,其实就是一切法空性,就是一切法的一个本然性,这个本然性,是菩萨做道场,到最后成佛的时候,能够断一切的习气,无明。 | |||
【【7】依此 而 成佛 ,佛 也 就 依此而说一乘 , 说一切众生有佛性。【8】】 | |||
因 为 观十二因缘, 完全 是 从事行来观理的 , 事理能够 一 致 的, 事当然要通过六度万行来观 ,不是 仅仅说明心见性 , 不经菩萨道 就 能够 观 出来 , 这 就是 行佛 性 。 | |||
'''三、理 佛 性和行 佛性的 差异''' | |||
'''1、 理佛性''' | |||
【约理 佛性说,一 切众生都 是有佛性的 。】 | |||
这个是 从理上来 成 立 的 。 | |||
'''2、 行佛性''' | |||
【约行佛性 说, 待缘 而 成 ,所以是 或有或无的。】 | |||
这 个 行佛 性,是 待 缘 而成 , 待 缘而成 就没 有 那 种 必然 性, | |||
是 | 【所以 是 或 有 或无 的 。】 | ||
有;除非你是 发 菩提心 , 生起大悲愿 , 然后行六 度, 行佛性就会生起 来, 缘起来 , 如果说没有生起信愿 , 那 就是 当做 一 种知识学问 , 等于 说是 没有的。 | |||
【 大乘 法种是菩提心 , 发菩提心 , 与菩提心相应 的 一切 功德,就是 行 性佛性 。】 | |||
所以 这个 菩提心; 不是 说心里 一 个想 法, 完全是和戒定慧 , 六度 , 相结合 的 。 | |||
【《 法 华经》 的 『''' 佛 种从缘起'''』 , 就 是 约 菩提心 种 说的 。】 | |||
菩提心,就 是要 亲近善事,听闻正法 , 多闻熏 习, 然后 发 起 菩提心, 如果听经闻法 , 没有发起 菩提心, 就没办 法 种下 佛种, 那等于 说是 没有。 | |||
因为下边,其实注解还有很多挺好的参考,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就先 | 【如在从前大通智胜佛法会中发菩提心的,有些人是退修小乘了。如亲友的为他系上无价宝珠,他竟不觉不知,弄得贫困不堪。其实,『'''一切智愿(菩提愿)犹在不失'''』【9】。在醉酒时,亲友为他系上无价宝珠,如在无明生死中,遇佛菩萨的化导而发菩提心(有人解说系珠为本有佛性,与经义相违)。发菩提心,就成大乘法器,能展转出生无边功德。】 | ||
所以说发菩提心,就成就大乘的法器,能辗转出生无边的功德,因为菩提心就会有一种动力,追求无上的佛菩提,然后还要累积度众生的功德,就会辗转生出无边的功德。 | |||
【所以《十地经》,《大集经》等,都喻菩提心为宝珠,经修治而圆成佛的果德。【10】这样的行性佛性,依经所说,略有二位:【11】】 | |||
这里又举了二个经;《十地经》,《大集经》,都譬喻菩提心为宝珠,经修治而圆成佛果。这样的行性佛性,依经所说,略有二位: | |||
菩提心为宝珠,《法华经》里边有一个系珠喻,系珠的一个比喻,《法华经》其实也是说;至亲友家醉酒的时候,他的一个善知识,把宝珠给系在衣服里了,因为这个就是菩提心,他过去在善知识那里,听经闻法,经善之引导,他发了菩提心,但后来就忘失了菩提心,等于说他种下了佛的种子,暂时的忘失了而已,这个善根没有显发出来,所以经中譬喻给缝在衣服里,意思就是这个菩提心的种子很微细,不容易发现,所以用宝珠来譬喻。 | |||
行佛性又分两个阶位: | |||
'''(1) 性种性位:''' | |||
【起初,以见佛闻法为因缘,发大菩提心,熏习成大乘佛性。如下种一样,名性种性。】 | |||
【 菩提心一发起,永为成佛的因缘,是不会失去的;如《法华经》系珠喻所说。但这不能说是本有的, 因为 是依发心而熏习成的──法界等流的闻熏习。】 | |||
不能说本有,它是依发心而种下来的,这个是性种性位,性种性位是唯识里面的说法,在 下边 也有这个解释,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就不参考了。 | |||
性种性位就是种下了种子的一个阶位,因为理佛性没种下种子,还没办法去实行,只有说发了菩提心,才能够种下菩提种 , 这个就是行佛性。 | |||
'''(2) 习种性位:''' | |||
【 其 次,有了菩提心种,就依这佛性而渐渐修发,使佛种的清净功能,由下成中,由中成上。】 | |||
有了菩提心种,就依这佛性而渐渐的修习引发,使佛种的清净功德,由下成种成中,由中成为上,因为这个清净功德,也有上中下的一个程度,按现在来说,就是程度。 | |||
一般用大乘的阶位来说;『下』可能是发心十信位,『中』就是三贤位,『上』就是十地位,因为这些清净性功德,都是由菩提心种逐渐逐渐的累积,逐渐逐渐的修发,这些清净功德,由十信增长到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再增上到十地。 | |||
【大乘的功德净能,不断熏习而增胜起来,名为习种性。】 | |||
就是这种修习,不断的累积。 | |||
【'''※'''初'''以习成「性」,次依性成习'''。【12】等到久久熏修,引发无漏清净功德,那就不但是佛的因性,而且已分得佛的体性了。】 | |||
就是到初地的时候,不但是得了清净功德,也不但是佛的因性, | |||
而且已分得佛的体性了,就是得了一分佛的法身了。 | |||
【以是,法空性(理佛性)虽凡圣一如,】 | |||
这个理佛性,在凡不增,在圣也不减,一切一切法界众生,都普遍具备这种本然性的。 | |||
【众生界、菩萨界、佛界,平等平等,】 | |||
因为从理性佛说来说,都是平等的,在众生界,在菩萨戒,在佛界都是平等,平等。 | |||
【而成佛或不成佛,还待修习来分别:】 | |||
虽然说这个普遍的法性,遍满了众生界,菩萨界,佛界,众生、心、佛、是没有差别,都是平等的,但是到底能不能成佛,还是待修习行佛性来分别的。 | |||
【是否熏发了菩提心?是否依菩提心种而不断熏习增长?如不修习,凡夫还是凡夫,如能依大乘而熏修,那不问是谁,一切众生的佛果,都是可以成就的。】 | |||
所以这个行佛性,还是很重要的,性种性位和习种性位,都是行佛性有两种阶位,一个是种下了发菩提心的种姓这个位置,一个是依菩提心而行六度四摄这些功德法,累积才能够完成佛道,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这种通俗说和真实说,真 实 说是深义的,通俗说就是一种通俗义的,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到这种理佛性和行佛性的区别了。 | |||
下边 注解还有很多挺好的参考,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就先 学 到这里 。 | |||
回向! | |||
[[Category:其它整理]] | [[Category:其它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