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2,098
次編輯
無編輯摘要 |
無編輯摘要 |
||
第63行: | 第63行: | ||
就像一个小孩儿,以土为金银一样,小孩不懂事,以土做非常金贵的金银,大人见的不是金银,他见的是土,所以便随意施给,没有什么东西施给他,这个就是譬喻;虽然没有一个施的对象,但是他需要,就是我们一般众生认为他是一个真实的东西,但是在一个圣者来说;这都是众缘和合,没有一个东西可布施,不见我,也不见这些布施,也不应该去行布施,以清净空心做布施,空性慧就是无所得为我们做事的技巧,所以空无所有,众生像小孩子一样,他认为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当然了,圣者或者菩萨,三轮体空,认为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然后布施给他,没有布施的东西。受布施的人,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小孩子比喻我们众生,他需求。虽然说在菩萨的空性慧之中,没有一个真实接受的人,但是,在事实上还是认为有个真实的东西可得。 | 就像一个小孩儿,以土为金银一样,小孩不懂事,以土做非常金贵的金银,大人见的不是金银,他见的是土,所以便随意施给,没有什么东西施给他,这个就是譬喻;虽然没有一个施的对象,但是他需要,就是我们一般众生认为他是一个真实的东西,但是在一个圣者来说;这都是众缘和合,没有一个东西可布施,不见我,也不见这些布施,也不应该去行布施,以清净空心做布施,空性慧就是无所得为我们做事的技巧,所以空无所有,众生像小孩子一样,他认为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当然了,圣者或者菩萨,三轮体空,认为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然后布施给他,没有布施的东西。受布施的人,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小孩子比喻我们众生,他需求。虽然说在菩萨的空性慧之中,没有一个真实接受的人,但是,在事实上还是认为有个真实的东西可得。 | ||
我们前边儿学到;菩萨不但自己的所有的受用,也能够观察;虽然自己过去种下了福德善根,但他还要有现世的社会关系,有种种的社会关系,种种的社会的分工,才能够谋求一个职业,得到这些财富。等于说财物也是跟一切人有关,也不是自己独有的, | 我们前边儿学到;菩萨不但自己的所有的受用,也能够观察;虽然自己过去 世 种下了福德善根,但他还要有现世的社会关系,有种种的社会关系,种种的社会的分工,才能够谋求一个职业,得到这些财富。等于说财物也是跟一切人有关,也不是自己独有的, 因为把你放那个深山老林里,即便大量的土地,山林都是你的,你还是贫穷。前边儿其实也学到了;菩萨一切施的时候,把这一切都不看成是自己的。不但不看自己私有的,觉得这一切都来自于大众。自己就像公务员一样,为大众做临时的保管,如果大众需要的时候,就无条件的奉献给他。所以在菩萨来说;一些财物都是众缘和合,没有看成是自己的东西,当然就不执着一个真实的东西可得。这个就是布施三轮,没有一个布施的自己。没有个真实的受施的人,没有真实受施的东西。 | ||
【有了这三处,才能成为布施。但如对于这三处,没有法性空慧的照见,在布施时,就着这三处为实有的。如实有能施的自我,以为我是能行布施的;实有受施的受者,以为他是受我施与的;实有所施的东西,是大是小,是胜是劣的。】 | |||
有了这三处,才能成 为 布施。但 如 对于这三处 , 没有法 性 空慧的 照 见 , 在布施时 , 就着这三处为实有的。如 实 有能施的自我 , 以为我是能 行布施 的 ;实 有受 施 的受者 , 以为他是受我 布施, 受我恩赐的。 | |||
还有 实 有所 施 的东西 , 这些东西无论是大还是小 , 是多还是少 , 是胜还是 劣, 都是在真实有的一个心境之中,才有质的和量上的区别。我们在五 乘共 法当中 ; 学到 『 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 劣 。 』心 动机不一样 , 田有悲,有 净 田 , 功德也不同,然后是 事; 就是你布施的东西 , 有量大的 , 量小的差别 , 它也会产生功德 分 胜和劣的。 | |||
这里讲布施的物质有十分珍贵的,也有不怎么值钱的 。 在五乘共法章是有分别心的,因为它是世间的布施,这里因为是菩萨,大菩萨的布施,大心的布施。所以就要有不执着一个我,还有布施的对象,还有布施的东西,这叫三轮体空。菩萨为什么以空性慧慧,以无所得的般若为方便而修,他修六度都是以三心来修的。三心 这个波罗蜜 ,般若 波罗蜜非常重要 , 所以,菩萨修 布 施波罗蜜 , 必须要学般若波罗蜜 ,般若 波罗蜜才能达到这种 无相 的 布施 。因为只要执着有个我 , 有个 布施 对象 , 有个真实的东西,那就是 著 相的。有分别心的 布施。 这样虽然有功德 ,它 是世间的功德,不能够达到出世的波罗蜜 , 菩萨要达到波罗蜜 , 五度一定要以般若波罗蜜为导向的。 | |||
'''三、「 世间的布施 」与「出世间 的布施 波罗蜜」''' | |||
'''1、世间 的布施 :着三轮相 。''' | |||
【 不能通达无自性空 , 处处着我相,着法 相。 有取有着,就为我我所 执所系缚,不能 出 离三界而趣入佛道。 这样 的着相布施名为有分别的布施 。 】 | |||
有 分别 当然都 是 我们着 相 ,才能取着 相。 取着 这 种功德大小好坏 , 在五乘共 法 章我们还要必须去 取 着 相 布施 , 怎么样能够如 法 的去布施 , 怎么样 是 非法 的 , 不 如法的布施 。 如果我们布施不如法,可能不但 得不 到功德,可 能 还随顺了种种 的 恶业 , 帮助人家造了恶法 , 自己还 不 知道 。菩 萨当然要达到一定程度 , 和三心相应 。 | |||
'''2、 出 世间 的布施波罗蜜 :''' | |||
【 三 轮体空 。 对于施者,受者 , 施物能与无 所得的 空慧 相 应,或 是 无 分 别智相应 , 】 | |||
三轮体空。对于施者 , 受者 ,施 物 能 与 无所得 的空慧相应,或是 无 分别智相应 , 一 个是 无分别致相应 。一 个 是 无 所得的 空慧相应 。 这二 者, 跟下边能 动 能 出就有 关系 。 | |||
【 深入 法 性空 , 不取我相 , 不取法相 , 那 就是 有方便善巧的布施 , 不 为 烦恼所 系缚,『能 动 能 出 』【3】 ,名为无 分别智 相 应的布施 。 】 | |||
深入法性空,不取我 相 ,不取法相,那就是有方便善巧的布施,方便,就是以无所得为方便 。 不 为烦恼 所系缚 , 能动能出 , 名为无分别智相应的布施 。这是 无分别 智。 | |||
能动能 出 ,在下边注解《摩诃般若 波罗蜜 经》里面讲 的 挺多: | |||
【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世间檀波罗蜜?'''云何出世间檀波罗蜜?'''须菩提言:若 菩萨 摩诃萨作施主 ,能 施沙门、 婆罗门、贫穷、乞人,须食与食,须饮与饮,须衣与依,卧具、床榻 , 房舍、 香华 , 璎珞、医药种种所须资生之物;尽以给施 。 】 | |||
( |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世间檀波罗蜜?'''云何出世间檀波罗蜜?'''须菩提回答世间的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作施主;有一个我,有一个施主,能施沙门、 婆罗门、贫穷、乞人,需要食物给你食物,需要喝的给你喝的,需要衣服给你衣服,需要卧具、床榻,房舍、 香华,璎珞、医药种种所须资生之物;都能给你。 | ||
【 若妻子、国土,头目、手足、支节,内、外之物,尽以给施。】 | |||
若妻子、国土,头目、手足、支节,内、外之物,尽以给施。这个可能跟印度文化习俗有关,妻子可以去布施。国家的国土都可以布施,这在历史上是丧权辱国的,但是他可以把国土拿出去布施给人家,就像巴勒斯坦把土地让给以色列了,但以色列不但不感恩。还恩将仇报。 | |||
【施时作是念:我与彼取,我不悭贪,我为施主,我能舍一切,我随佛教施,我行檀波罗蜜。作是施已,用得法与一切众生共之,】 | |||
菩萨作施的时候这样想;我布施给你所需的,我不悭贪,我为施主,我能舍一切,我随佛的教导去布施,我行檀波罗蜜。做这样的布施之后,用得法与一切众生共之,有所得之法,就和法空慧就不一样,因为法空慧是无所多为方便,但是他还是有所得,有所得,他就执取一个我,执取个有个真实的众生,真实的施物,他和一些众生共享。这个从五乘共法来说,也很不错了。 | |||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言:是布施因缘,令众生得今世乐,后当令得入涅盘。】 | |||
然后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都回向佛道,心里念言;是布施因缘,令众生得今世乐,后当令得入涅盘。 | |||
【是人布施有三碍:何等三?'''我相、他相、施相;着是三相布施,是名世间檀波罗蜜'''。】 | |||
这样的人布施有三种障碍;因为他是有所得的,哪三种呢?我相、他相、施相;着是三相布施,是名世间檀波罗蜜。何因缘故名世间?于世间中不动不出,是名世间檀波罗蜜。不动不出,就等于说他没有断烦恼,也不能出离世间。 | |||
【云何名出世间檀波罗蜜?所谓三分清净。何等三?菩萨摩诃萨布施时,'''我不可得,不见受 者,施不可得,亦不望报,是名菩萨摩诃萨三分清净檀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布施时,与一切众生,众生亦不可得;以此布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
菩萨布施的时候,他和一切众生;众生也不可得,布施给一切众生,不见有众生可得。有这样的布施,回向究竟的佛道。 | |||
【乃至不见微细法相。舍利弗!是名出世间檀波罗蜜。何以故名为出世间?于世间中能动能出,是故名出世间檀波罗蜜。」 】 | |||
乃至不见微细法相;究竟的佛的一切的智,一切功德都无所得;心经讲无智亦无得。舍利弗!是名出世间檀波罗蜜。何以故名为出世间?于世间中能动能出,是故名出世间檀波罗蜜。 | |||
这个能动能出,在《大智度论》卷 53里讲; | |||
【「何等是二种波罗蜜?一者、世间;二 者、出世间。世间者,须菩提自说义,所谓须食与食等。是义,如初品中说。若施时有所依止,譬如老病人依恃他力,能行能立。施者离实智慧,心力薄少故依止。依止者,己身、财物、受者,】 | |||
何等是二种波罗蜜?一者、世间;二 者、出世间。世间就像须菩提前边自说自己说的那些一样;都是有所得去布施的,有所得,施的时候,有所依止,依止是什么呢?依止者,如依的是自己的身,有一个我,有一个财物,还有一个受施者。 | |||
【是法中取相心着,生憍慢等诸烦恼,是 名世间,不动不出。】 | |||
是法中取相心着,取相布施,生憍慢等诸烦恼,是 名世间,不动不出。这个就是他没有般若波罗蜜,没办法断除我见,种种的邪见。所以他就不能动也不能出,因为他要动的话,要断除自己这些不正见,这些我见。 | |||
所以【动者,柔顺忍;出者,无生法忍。声闻法中:动者,学人;出者,无学。」】 | |||
动者,柔顺忍;出者,无生法忍。声闻法中:动者,学人;有学人,初果、二果、三果。出者,是无学人,就是四果。动就是学人,初果、二果、三果,都在断尽思惑,三界思惑的烦恼,就是修惑的烦恼。所以他动,就是正在断烦恼。一直到四果,他已经烦恼断尽,到无学位,他就出了三界。 | |||
菩萨来说,就是用柔顺忍,和无生忍来表达,断烦恼的过程,和最后证入无生法忍,达到圣位。 | |||
《大智度论》53里面有讲; | |||
柔顺忍与无生法忍:【'''无生观有二种:一者柔顺忍观;二者无生忍观。前说无生是柔顺忍观不毕竟净,渐习柔顺观得无生忍则毕竟净。】''' | |||
无生观有二种:一者柔顺忍观;二者无生忍观。无生是柔顺忍观不必究竟。就是观柔顺忍的时候,他还没有达到究竟。逐渐习柔顺观得无生忍则毕竟净。 | |||
柔顺忍;导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里: | |||
【"般若的体悟法性,名为得无生法忍;知一切法实相而不证(证入,就成为声闻的阿罗汉了),登阿鞞跋致位──不退转(七地)。以前,名柔顺忍。"( Y 34p85 )'''】''' | |||
般若的体悟法性,名为得无生法忍;知一切法实相而不证(证入,就成为声闻的阿罗汉了),登阿鞞跋致位──不退转(七地)。就不退位,在《般若经》来说属于七地,属于圣位。在圣位以前名柔顺忍。这个柔顺忍是在圣位之前,圣位之前,一般有 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位。都是在断烦恼,在发心,在信心成就,培养大悲,也等于说;在发心菩提。和行菩提过程之中,叫柔顺忍,柔善忍,就是能够把智慧调柔,顺于真理这个意思,这个就是出世波罗蜜。 | |||
无所得空慧相应,其实就是柔顺忍的过程,也等于说我们正见,能够正见一切法的无自性空;我空、法空。这个就是柔顺忍。 | |||
和无分别智相应那就是证入了圣位。到无生法忍就是无分别智相应。能和无分别智相应的那就是空慧,菩萨以空慧相应,或者是能够无所得为方便。无所方无所得为方便的时候,有的是 凡位 ,加行 位 , 然后到圣位 , 圣位就是和无分别 智 相应的 , 无分别 智 在 唯识 里 , 它有根本无分别 智,后得 无分别 智, 八 地严 土 熟 生后得 智 了。大地菩萨就是圣位了。 圣位 从初地 , 到八地,到十地 , 都是大地菩萨。 | |||
回到法本: | |||
【 ◎'''大地菩萨:'''与 无分别 智 相应的 布施,真 实 的出世波罗蜜多 。'''】''' | |||
与无分别智相应的布施, 属于真实的 出 世波罗蜜 多 。真实的出世波罗蜜 , 他就 证入 圣位,当然它不是 证入 实际 , 菩萨 证入 实际就落入二乘了。他 忍 而不 证, 就是无 生法 忍。所以,无生法忍就是无分别 智 的 布施 。可以说,他 的 布施达到了真实的波罗蜜多 。 | |||
【 ◎'''发心住以上菩萨''':能与法空慧相应,近(似)波罗蜜多,也能趣向佛道 了。'''】''' | |||
发心 住 以上菩萨 : 能与法空慧相应 , 近 ( 似 ) 波罗蜜 多, 相似的波罗蜜。不是真实的波罗蜜。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 闻 思 慧,闻 思 慧 还没有禅定 , 没有和真实 智 相应 , 所以 它 是相似波罗蜜。相 似 波罗蜜其实就是正见 , 一般我们所说的 闻慧 和 思慧 。 | |||
文会他。见到了。真相但是他像。隔着一层纱一样。看的是相似的真理。因为他没有去证实。所以叫相似不容易。 | |||
(00:56:42): 这样就发现柱以上吧,发现柱他就是三弦是不是石柱实行社会。这些都是行菩提心或者叫佛心菩提。他能够把烦恼,逐渐逐渐浮下去。这样。只要说能够。有这种三心逐渐逐渐的完善。也都能够。去向佛道了这个也就是! | (00:56:42): 这样就发现柱以上吧,发现柱他就是三弦是不是石柱实行社会。这些都是行菩提心或者叫佛心菩提。他能够把烦恼,逐渐逐渐浮下去。这样。只要说能够。有这种三心逐渐逐渐的完善。也都能够。去向佛道了这个也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