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K3:修订间差异

添加345字节 、​ 2024年7月23日 (星期二)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已被回退 可视化编辑
无编辑摘要
标签已被回退 可视化编辑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其它整理]]
[[Category:其它整理]]
 我们前边学到业的时候,也是跟戒有点差不多,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水滴虽微渐 ,戒是善法,让我们能够小小的恶,小小的过失就是恶,尽量能够避免。小小的善应该去做,这样小善也能够累积大善,所以我们持戒能够护持的非常的严谨,那当然就是增长善,增长我们的戒体,如果我们轻视小小的过失,或犯了也不知道警觉,不知道去忏悔,这样我们还是助长了恶法,随顺恶法,恶法增强,那我们善法力量就减弱,力量减弱,我们净戒的力量就得不到增强,增强净戒的方法还是从小处做起,在佛法中经常讲;于恶法,于小小戒,起大怖畏,这样你才能够严谨去看待。
 我们前边学到业的时候,也是跟戒有点差不多,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水滴虽微渐 ,戒是善法,让我们能够小小的恶,小小的过失就是恶,尽量能够避免。小小的善应该去做,这样小善也能够累积大善,所以我们持戒能够护持的非常的严谨,那当然就是增长善,增长我们的戒体,如果我们轻视小小的过失,或犯了也不知道警觉,不知道去忏悔,这样我们还是助长了恶法,随顺恶法,恶法增强,那我们善法力量就减弱,力量减弱,我们净戒的力量就得不到增强,增强净戒的方法还是从小处做起,在佛法中经常讲;于恶法,于小小戒,起大怖畏,这样你才能够严谨去看待。


'''三、菩萨应受持净戒'''
'''三、菩萨应受持净戒'''
第10行: 第10行:
 【'''2、所以菩萨的受持净戒,'''轻重等护,比声闻人的持戒,还要谨严得多。】
 【'''2、所以菩萨的受持净戒,'''轻重等护,比声闻人的持戒,还要谨严得多。】


菩萨轻重平等的去护持,无论是轻戒还是重戒,都平等的持守,去护持它,不去毁坏它。相比来说比声闻持戒还要严谨。我们前边学到;声闻持戒,他只是重在身口不违犯,只要身口不犯戒,能够保持大众的和乐共处,和乐善生,就可以了。


  第二说菩萨受之净戒轻重等护比声文的持戒还要严谨得多,菩萨它轻重,平等的去,无论是轻界还是重界,他都平等的去,持守,去护持他,我去毁坏它,相比来说比声文持戒严谨,因为我们前边学到,升本持戒,他只是住在牲口不喂饭是不是只要牲口不犯忌能够保持!大众的和乐共处,和乐善生,就可以了, 但是菩萨不但在 口上要达到 如法如律,菩萨更重视意, 因为 前边我们也 图上它, 侧重在菩提,慈悲心,和 通信会 菩提医院,这个 义叫 无贪无嗔 ,无 他, 菩提的 意愿,无 就是 佛法的,立 他的大悲 心会, 不邪见无 耻! 所以菩萨 以大悲为本大悲世间增上的情感,因为他要去利益 众生缘苦众生 世间 上的情感, 徒弟 自觉的意志,自 上的意志 通讯会 是法增上的善巧,所以菩萨 他要 比声 纹, 持戒要严谨,菩萨 就是 比较重 意, 异业它就 较严 ,更 谨的
 但是菩萨不但在 口上要达到如法如律,菩萨更重视意 ,前边我们也 ;菩萨 侧重在菩提 ,慈悲心,和 空性慧 我们的 业有 无贪 无嗔 ,无 贪是 菩提的意愿,无 就是 菩萨利 他的大悲 性慧是 不邪见 ,就是 痴, 所以菩萨以大悲为本 大悲 世间增上的情感,因为他要去利益众生 缘苦众生 ,所以是 世间 上的情感, 菩提 自觉的意志,自 上的意志 ,空性慧 是法增上的善巧,所以菩萨比声 持戒要严谨,菩萨比较重 ,比 声闻人的持戒,要 谨严


(00:36:34): 第 菩萨净戒是不离三心而修的 ,三星我们前面也学到,菩萨依三心而行六度是不是六度,不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薄弱他都离不开三星的,
''' 菩萨净戒 是不离三心而修的''' 【1】


(00:37:08): 这个 从下边注解来说 三心是指 这个 三轮体空的三心, 菩提心大悲 心会 三心不一 ,这个三星是最不罪不可得故,犯罪和没有犯罪,他不可得,这 就剧毒了湿不露蜜,罗波罗蜜失落,因为所以,菩萨他这个时候是深入到,这是法原词的一个,阶段,他看到众生都没有,自我,没有,持戒者,也没有换戒指,他有,因果善恶业报法,所以持戒毁戒,不得此二项,如是见法性,得此无漏尽,见的是法性了就没有,持戒和悔界的分别了是无漏,是到圣位的了不在谁,自己延迟净戒而绝不轻视毁犯戒法的众生,
 三 心我们前面也学到;菩萨依三心而行六度,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离不开三心。 从下边注解来说 三心是指三轮体空的三心, 和菩提心 大悲 愿、 性慧的 三心不一样


(00:39:10): 从大 变迁 来说这是可怜悯的 不可轻视的,因为菩萨 确实以大悲为本,大悲 ,属于 一般的到阶段 可能 就是 那种 ,元 法而生的 ,这个时候他没有一个 真实的 众生,但是 可怜悯众生 是在 名编导 之中,这时候就不我们众生看到一个,真实的一个人,我们看到是看不到法,我们看到是,真实的事和真实的人,但是从菩萨来说他看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人了他看到是这些,一元法,所以他,是可怜悯的而不可轻视,因为,我们前边也学到菩萨他,犯戒但是他还可以从受,是不是因为菩萨,他犯戒但是介体它不会失去因为,菩萨前面学到菩提心,菩萨的一个介体,他有了菩提心,即使他毁了界,但是他还有,重授,哪怕说,菩萨他,到了地狱,但是,他还有恢复突起因的可能,继续休学的可能性,因为菩萨它我们前边,
【【1】(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 大正8,218c)
 
  这个三心是;罪、不罪不可得故,就是犯罪和没有犯罪,不可得,这样就具足了尸罗波罗蜜,尸罗就是戒,罪、菩萨这个时候是深入到法缘慈的一个阶段,他看到众生都没有一个自我,没有一个持戒者,也没有一个犯戒者,他只是有因果善恶业报这个法。
 
(2)《思益梵天所问经》卷3:「持戒及毁戒,不得此二相,如是见法性,则持无漏戒。」(大正15,53a)
 
见的是法性,当然就就没有持戒和悔戒的分别了,这是无漏戒,是到圣位的了。
 
【'''1、菩萨虽自己严持净戒''',而决不轻视毁犯戒法的众生【2】。 从大 悲心 来说 这是可怜悯 ,而不是可轻视 。虽然犯戒,不是不可能还复清净,不是 不可 能成佛的。凡 轻视 毁犯 的, 一定是自以为持戒,自己是怎样的清净如法。不知道这早落在我执我慢的分别心中,不成菩萨的戒波罗蜜多了。】
 
因为菩萨确实以大悲为本, 菩萨 大悲一般的到阶段 可能 属于 那种 法而生的 ,这个时候他没有一个真实的众生,但是 可怜悯 众生是在无 明颠倒 之中,这时候就不我们众生看到一个,真实的一个人,我们看到是看不到法,我们看到是,真实的事和真实的人,但是从菩萨来说他看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人了他看到是这些,一元法,所以他,是可怜悯的而不可轻视,因为,我们前边也学到菩萨他,犯戒但是他还可以从受,是不是因为菩萨,他犯戒但是介体它不会失去因为,菩萨前面学到菩提心,菩萨的一个介体,他有了菩提心,即使他毁了界,但是他还有,重授,哪怕说,菩萨他,到了地狱,但是,他还有恢复突起因的可能,继续休学的可能性,因为菩萨它我们前边,


(00:41:36): 学到菩萨的他是,从今,从今以后一直到,佛菩提一直到成就佛果,无上的一种大皈依,这样就菩萨他有了这种菩提心,他就只可怜悯而不可轻视,虽然犯界不是不可能还复清净不是不可能成佛的,凡轻是毁犯的一定是自以为持戒,
(00:41:36): 学到菩萨的他是,从今,从今以后一直到,佛菩提一直到成就佛果,无上的一种大皈依,这样就菩萨他有了这种菩提心,他就只可怜悯而不可轻视,虽然犯界不是不可能还复清净不是不可能成佛的,凡轻是毁犯的一定是自以为持戒,
editor
2,098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