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Test:文字整理-K3」:修訂間差異

增加 7,173 位元組 、​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標籤已被回退 視覺化編輯
無編輯摘要
標籤已被回退 視覺化編輯
行 1: 行 1:
[[Category:其它整理]]
[[Category:其它整理]]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23
(2024-10-8)
【'''佛有胜方便,摄护于初心。'''】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殊胜方便,就是这种的妙方便,来摄护于初心的修学者。
【'''2、希求简易迅速的方便道''',虽缺乏大丈夫(大丈夫即菩萨,提婆菩萨有《大丈夫论》)的志行,】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殊胜方便,就是这种的妙方便,来摄护于初心的修学者。希求简易迅速的方便道,虽然缺乏大丈夫的这种大愿、大行、大智、大勇。这个有提婆菩萨,专门为这个事情,做了一个《大丈夫论》,确实是,因为佛法中的大乘法,基本上都讲修行佛道是大丈夫所为之事。那意思,如果说我们没有那种大勇气,大气魄,大志向,可能还没办法去承担佛道这个修行任务,所以,都讲这种大丈夫之所为,为这些心性怯弱的人,佛用种种的方便,来摄护初心。
【 但佛有无量善巧,别说殊胜的方便,摄护怯劣的初发心学人,使他不致退失信心,趣入大乘,这就是易行道法门了。】
即是说佛有无量的善巧,别说殊胜的方便。别,就是另外施设一个很特殊的方法,摄护怯劣的初发心学人,使他不致退失信心,趣入大乘,这就是易行道法门了。所以,这个就是说;心性怯弱的,没有大志向、大勇气的,那就先设立一个方便,先以欲钩牵,让我们增长志向,增长信心。
所以大乘,你看《摄大乘论》,《大乘起信论》,都让我们对大乘有一种信念,信心。所以佛就讲了很多善巧,方便引导初学的人。
下边引了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
【 这如龙树在《十住毘婆沙论》里,虽呵责了一番,仍摄受他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难行苦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4】易行道,就是以信愿而入佛法的一流。】
虽然呵责了一番,呵责这些心怯弱的人,没有大志向的人。呵责他们没有大丈夫的志向,没有大丈夫的勇气。然后,批评完之后,还要去摄受他,又摄受他说:你如果 必须要听闻这样的又快速简单的方法,今天当为你们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也是这样。
或有勤行精进,精进就是难行,苦行的菩萨道;或有以信方便容易行的,快速能达到不退转的。
对于易行道,就是以信愿而入佛法的一流。
就是我们前面其实也学到了佛法有信愿入的,有天和人入的,有依声闻入的,种种不同的根性。信愿入的就是这种简单易行的,容易的又快速的。
其实,这在我们大众之中,可能大多数人都有这个心理。也就像我们世间人一样,都想一夜暴富。不要经过那么太多的辛苦,我就找一个简单的一个行业,让我一下子就发财,世间也有这种心理,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当然也有这种根性的人,简单易行的,我就能够成就的,不要费那么大力气的。就像现在有很多人说佛法,怎么那么难?你就不能简单讲一讲,让我们一听就明白了;一听就开悟了。
当然了,那个佛菩萨,其实也都想把佛法能够简单化,但问题是说它简单不了,要简单,从古到今这些祖师大德早就给简单化,所以,还是需要按照这个法来去理解它。
'''易行道的真正意义'''
易行道不但是念一佛,而是念十方佛,及阿弥陀等佛 ,及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
这个在前面我们学到了,要念十方佛,以及诸大菩萨要一心念,也能够得到不退转 。
易行道除了称佛菩萨名而外,应忆念、礼拜、以偈称赞。
易行道不但是称名、礼拜而已,如论说: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
应当,以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这个都是,普贤行愿品里头内容,所以易经道就是修七支及普贤的十大愿王。这个七支,下边儿注解说我们这个身三、口四一样。
易行道为心性怯弱的初学者说,重在摄护信心,龙树论如此说,马明的论也说,马明的论,就是《大乘起信论》。
龙树的论,一个是《大智度论》,《中观论》还有这个《十住毗婆沙论》。所以《十住毗婆沙论》,讲易行道,讲得比较多一点。
众生初学这样的法,要求正信,其心怯弱,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于信心。
'''易行道摄护信心,'''
或者是以信愿修念佛等行而往生净土。到了净土逐渐的修学,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这如一般所说的。
净土宗,都是这么说的,往生极乐世界就不退转。或者是以易行道的方便坚定信心,转入难行道。,因为在易行道,不断地去长养信心,长养福缘,也能够转入难行道的。
如果说,菩萨以忏悔、劝清、随喜、回向。福利转增,心调柔软,就是柔顺忍。
以诸佛无量功德清净第一,凡佛所不信而能信受,即诸大菩萨清净,大行希有难事也能信受。哀愍诸众生,如此功德,深生悲心,以悲心故,为求随意使得安乐,则名慈心。这就是从易行道不断地增长这种福利,然后,心性柔软,柔顺忍。
柔顺忍等于说按照佛法修行过过程中,属于闻思,思慧的内容。思慧就是让我们思想,能够调顺,顺于法义这个过程。因为我们心柔顺,你才能够去调顺它那个意思。如果说我们心,刚强难化,非常的固执,就不容易去遵循法义。所以,心调柔软,就是能够随顺法吧,顺从于法。
所以佛的无量功德清净第一,凡夫不能信受的。
就是大菩萨,他所行的这种难行而行的稀有的难事,他能够信受。受是能够去持受,去受持了。这样他能够,悲悯众生,因为悲悯众生没有这些功德,不修佛法这些殊胜的功德,菩萨的功德。所以,他深深地生起悲心。这时,我们一般所说的: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呀。因为众生,他也能够获得菩萨这些功德,他可能就不会担心堕落生死苦海去受苦了。有这些功德,他能够游戏人间,去度众生,累积佛道的无量功德,他就非常信受了。然后去同情众生,生起悲心,以悲心为求随意使得安乐。
以悲心,就能够引导众生,使他能够逐渐逐渐能得到法义,能得到法义的安乐,安住于这个佛法的圣道上,这就是慈心。因为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这样能够使众生,安乐于圣道之中。若菩萨也是这样,深随慈悲心,断所有贪惜,贪念。为施勤精进。
这是从菩萨易行方便到引入菩萨的难行正常道路。
'''二、阿弥陀佛所表显之特色'''
'''二、阿弥陀佛所表显之特色'''


editor
2,0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