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Test:文字整理-K3」:修訂間差異

移除 78 位元組 、​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標籤已被回退 視覺化編輯
無編輯摘要
標籤已被回退 視覺化編輯
第87行: 第87行:
'''   弥陀佛力持,不退于菩提。'''】
'''   弥陀佛力持,不退于菩提。'''】


 就是在种种的易行道之中,比较殊胜的还是西方净土了,中国就大力提倡这个净土法门,往生极乐净土,它是乘佛力加持的,属于仰仗佛陀外力的,仰仗他力的。那么经过阿弥陀佛的加持,能够信心增长,然后专心一念, 能够 达到不退转。
 就是在种种的易行道之中,比较殊胜的还是西方净土了,中国就大力提倡这个净土法门,往生极乐净土,它是乘佛力加持的,属于仰仗佛陀外力的,仰仗他力的。那么经过阿弥陀佛的加持,能够信心增长,然后专心一念,达到不退转。


 首先介绍:西方弥陀净土法门
 首先介绍:西方弥陀净土法门
第111行: 第111行:
 依阿弥陀佛的大愿现起极乐世界;佛佛道同,功德愿力是不能说有优劣的,因为佛佛道同,佛的功德,佛的愿力,佛的智慧,不能说哪个佛比较优,哪个佛比较劣,这个我们在成佛之道归敬三宝章也学到了『智圆悲无极,断障无余习,三德等究竟,方便是差别。』所以他大智大悲,种种的功德,都是一样的,佛佛道同嘛,但他所示现的佛的世界有所不同。
 依阿弥陀佛的大愿现起极乐世界;佛佛道同,功德愿力是不能说有优劣的,因为佛佛道同,佛的功德,佛的愿力,佛的智慧,不能说哪个佛比较优,哪个佛比较劣,这个我们在成佛之道归敬三宝章也学到了『智圆悲无极,断障无余习,三德等究竟,方便是差别。』所以他大智大悲,种种的功德,都是一样的,佛佛道同嘛,但他所示现的佛的世界有所不同。


 下边就说;虽然不能说有优有劣,那到底弥陀净土,有什么殊胜呢? 不能说有优劣,但极乐净土有哪些比较殊胜的地方呢?所以在佛佛道同的平等一法界中,确也不碍差别而显出诸佛的特胜。这个就是方便示差别。因为他证的是同一法界,这个平等法界,原先我们学过;佛证悟了清净的法界,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清净的法界,它也不妨碍每个佛所示现各自的差别,差别可能就是 佛示现的国土,有净、有秽、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秽土。
 下边就说;虽然不能说有优有劣,那到底弥陀净土,有什么殊胜呢? 不能说有优 劣,但极乐净土有哪些比较殊胜的地方呢?所以在佛佛道同的平等一法界中,确也不碍差别而显出诸佛的特胜。这个就是方便示差别。因为他证的是同一法界,这个平等法界,原先我们学过;佛证悟了清净的法界,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清净的法界,它也不妨碍每个佛所示现各自的差别,差别可能就是佛示现的国土,有净、有秽、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秽土。


 然后有的佛,他住世有长有短,正法住世,也是有长有短,有的佛涅槃之后,佛法很快就灭了。有的法,在世住的时间比较久,有的感召的弟子多一点,有的感召弟子少一点,但这不是佛的智慧上的优劣,而是示现的差别。
 然后有的佛,他住世有长有短,正法住世,也是有长有短,有的佛涅槃之后,佛法很快就灭了。有的法,在世住的时间比较久,有的感召的弟子多一点,有的感召弟子少一点,但这不是佛的智慧上的优劣,而是示现的差别。
第123行: 第123行:
 【 '''1、阿弥陀佛'''所表显的特色,是因中立二十四大愿【1】(或作四十八愿【2】),以无边的悲智功德,现起极乐世界。】
 【 '''1、阿弥陀佛'''所表显的特色,是因中立二十四大愿【1】(或作四十八愿【2】),以无边的悲智功德,现起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所表显的特色,是因中立二十四大愿,或作四十八愿,这个都是在净土经里所记载的有点不同,《无量寿经》有的是二十四大愿,有的地方就四十八愿,虽然愿力上有差别,但内容大致还是一样的。所以说;他以无边的悲智功德现起的极乐世界,这些大愿其实都是希望众生能听到佛的名号, 能够 愿修行佛道,发大心,都能生到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所表显的特色,是因中立二十四大愿,或作四十八愿,这个都是在净土经里所记载的有点不同,《无量寿经》有的是二十四大愿,有的地方就四十八愿,虽然愿力上有差别,但内容大致还是一样的。所以说;他以无边的悲智功德现起的极乐世界,这些大愿其实都是希望众生能听到佛的名号,愿修行佛道,发大心,都能生到极乐世界。


 所以这个极乐世界,由于有西方阿弥陀佛的 这种 大悲 大愿的 愿力。 感召了很多菩萨 跟随阿弥陀佛去修学,然后共同感召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 不是说阿弥陀佛, 仅仅是一个大愿,自己一个大愿,就能够成立起来的,所以在净土中,都讲这些和阿弥陀佛有同样心愿的,共愿共行,才能够缘起这个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从因缘法来说,也是因缘所生,它也不是那种恒常的,不变的。但是,对于初学人来说,说它是无量寿,它也可以说引导一个方便。
 所以这个极乐世界,由于有西方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 感召了很多菩萨跟随阿弥陀佛去修学,然后共同感召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 不是说阿弥陀佛, 仅仅是一个大愿,自己一个大愿,就能够成立起来的,所以在净土中,都讲这些和阿弥陀佛有同样心愿的,共愿共行,才能够缘起这个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从因缘法来说,也是因缘所生,它也不是那种恒常的,不变的。但是,对于初学人来说,说它是无量寿,它也可以说引导一个方便。


'''往生彼国的条件:'''
'''往生彼国的条件:'''
第141行: 第141行:
 与诸上善人在一处,精勤佛道,所以没有怨憎聚会,恩爱别离的苦恼。】
 与诸上善人在一处,精勤佛道,所以没有怨憎聚会,恩爱别离的苦恼。】


 极乐国土中没有诸苦,在极乐世界中,当然物资非常丰富了,所以没有所求不得苦,所求不得苦 我们都知道,在极乐世界也不用你去上班,也不用你工作,也不用你赚钱,当然就没有所求不得苦,一切都现 现成 成,不用说极乐世界,就是天界, 也是所求如愿,你想啥就来啥呀;我们在学到欲界天的时候,它也是这样的,不用你工作,不用你求,自然的福报所感。
 极乐国土中没有诸苦,在极乐世界中,当然物资非常丰富了,所以没有所求不得苦,所求不得苦我们都知道,在极乐世界也不用你去上班,也不用你工作,也不用你赚钱,当然就没有所求不得苦,一切都 现成 ,不用说极乐世界,就是天界, 也是所求如愿,你想啥就来啥呀;我们在学到欲界天的时候,它也是这样的,不用你工作,不用你求,自然的福报所感。


 然后,与诸上善人聚在一处,精勤佛道,所以没有怨憎聚会,恩爱别离的苦恼。因为诸上善人,都是修善的大善人在一起,所以,都是精勤修学佛道,中间都没有那种人事上的恩怨烦恼,没有的。
 然后,与诸上善人聚在一处,精勤佛道,所以没有怨憎聚会,恩爱别离的苦恼。因为诸上善人,都是修善的大善人在一起,所以,都是精勤修学佛道,中间都没有那种人事上的恩怨烦恼,没有的。
第147行: 第147行:
 【 莲花化生,在这生中,一定会悟得无生法忍,所以没有老病死苦。】
 【 莲花化生,在这生中,一定会悟得无生法忍,所以没有老病死苦。】


 极乐世界, 寿命非常长,他不会死, 可以说,几大劫几大劫也不死,我们人间,就没有这么长的寿命,天界它有几大劫几大劫的 这个 寿命。地狱它也寿命很长,中间都不会死。如果说我们人能够活几千年,几万年都不死的话,那你说我们这个地球,它是不是就装不下了,几千年的人还在地球上活着,那我们这个地球,它肯定就变成了一个灾难,所以是不现实的。
 极乐世界, 寿命非常长,他不会死, 可以说,几大劫几大劫也不死,我们人间,就没有这么长的寿命,天界它有几大劫几大劫的寿命。地狱它也寿命很长,中间都不会死。如果说我们人能够活几千年,几万年都不死的话,那你说我们这个地球,它是不是就装不下了,几千年的人还在地球上活着,那我们这个地球,它肯定就变成了一个灾难,所以是不现实的。


 而且如果说我们真的要是不死的话,我们学习的本领很多,这个智慧会积累,经验会积累。所以我们经常说人生苦短,人生去了工作,去了生活,去了吃喝拉撒睡,去了睡觉,真正的能用在修道的时间,那真的很少很少,占我们生命的比例,那就是1%的比比例。所以没有诸苦,唯有诸乐。
 而且如果说我们真的要是不死的话,我们学习的本领很多,这个智慧会积累,经验会积累。所以我们经常说人生苦短,人生去了工作,去了生活,去了吃喝拉撒睡,去了睡觉,真正的能用在修道的时间,那真的很少很少,占我们生命的比例,那就是1%的比比例。所以没有诸苦,唯有诸乐。


 其实,我们如果说去思考一个问题,苦乐它是相对产生出来的,如果没有苦,它怎么会有乐呢?如果说我们去了解这种乐,它是一种譬喻,譬喻在哪里?就是针对我们人间来说,有这种爱别离苦,八苦,但是也有乐,但是这种乐,从长远来说也是苦,所以,它 相对我们人间来说; 无有众苦,但有诸乐,这种诸乐,可能就是一种清净的,不是我们这种激动的乐,感情比较冲动的乐,所以只是一种形容,因为苦乐,没有苦的感觉的话,你也显不出乐的感觉来。
 其实,我们如果说去思考一个问题,苦乐它是相对产生出来的,如果没有苦,它怎么会有乐呢?如果说我们去了解这种乐,它是一种譬喻,譬喻在哪里?就是针对我们人间来说,有这种爱别离苦,八苦,但是也有乐,但是这种乐,从长远来说也是苦,所以,它相对我们人间来说;无有众苦,但有诸乐,这种诸乐,可能就是一种清净的,不是我们这种激动的乐,感情比较冲动的乐,所以只是一种形容,因为苦乐,没有苦的感觉的话,你也显不出乐的感觉来。


 比如说一个人,在一个清静的环境里,从来都没有遭受过苦,那当然他乐,也想不出来乐,就是一种麻木不仁的感觉。或者那种定境,清净的定境。或者我们这种清净的心境,和那种智慧相应的一种心境,那这个时候它完全是和智慧相应的。
 比如说一个人,在一个清静的环境里,从来都没有遭受过苦,那当然他乐,也想不出来乐,就是一种麻木不仁的感觉。或者那种定境,清净的定境。或者我们这种清净的心境,和那种智慧相应的一种心境,那这个时候它完全是和智慧相应的。
第161行: 第161行:
 得生到极乐世界得不退转, 往生极乐净土的上品上生,当下就华开见佛,悟无生忍。这个上品上生,因为三倍九品,上品,中品,下品,你要上品上生,那当然了,到那里就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悟无生就是见法悟道的一个阶段,见到真相了。
 得生到极乐世界得不退转, 往生极乐净土的上品上生,当下就华开见佛,悟无生忍。这个上品上生,因为三倍九品,上品,中品,下品,你要上品上生,那当然了,到那里就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悟无生就是见法悟道的一个阶段,见到真相了。


 其余中品、下品根机,虽还没有了生死,而可说生死已了,也就是必了无疑。中品生,下品生,当然了,没有了生死,但是可说生死已了,必了无疑。为什么?就像我们说,一个证初果的人,他虽然说 一品烦恼 没有断,他必然是生死已尽了,顶多顶多七返人天了,必然要解脱涅槃了。所以生到极乐世界不退转,其实也是这样,虽然还没有得不退转,但可说已得不退了,就是如果说你下品下生,到那还是凡夫位,你还没有得到不退转,但是由于在极乐世界嘛,可说已经不退转了。
 其余中品、下品根机,虽还没有了生死,而可说生死已了,也就是必了无疑。中品生,下品生,当然了,没有了生死,但是可说生死已了,必了无疑。为什么?就像我们说,一个证初果的人,他虽然说一品烦恼没有断,他必然是生死已尽了,顶多顶多七返人天了,必然要解脱涅槃了。所以生到极乐世界不退转,其实也是这样,虽然还没有得不退转,但可说已得不退了,就是如果说你下品下生,到那还是凡夫位,你还没有得到不退转,但是由于在极乐世界嘛,可说已经不退转了。


 【'''3、总之,'''在极乐净土修学的,不论时间多长,一定要了生死,不退于无上菩提的。】
 【'''3、总之,'''在极乐净土修学的,不论时间多长,一定要了生死,不退于无上菩提的。】
第189行: 第189行:
 【 依净土论的五门【3】渐次成就来说,应从礼拜、赞叹,而进入止、观、回向,也就是渐成智慧、慈悲、方便。【4】这所以能速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与龙树的论义一样,『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还要修止观和回向)【5】】
 【 依净土论的五门【3】渐次成就来说,应从礼拜、赞叹,而进入止、观、回向,也就是渐成智慧、慈悲、方便。【4】这所以能速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与龙树的论义一样,『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还要修止观和回向)【5】】


 在净土论,就是往生论里面,也有五门的次第,依净土论的五门【3】渐次成就来说,应从礼拜、赞叹,而进入止、观、回向,所以净土五门它要修止观这一项,也就是逐渐的修成智慧,慈悲、和方便,方便就是止观,一般说空慧为方便。这所以能速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与龙树的论义一样,『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所以;修行净土,净土它有的只是让你念佛,一句佛号念到底,其他善法功德都不去修。
 在净土论,就是 往生论 里面,也有五门的次第,依净土论的五门【3】渐次成就来说,应从礼拜、赞叹,而进入止、观、回向,所以净土五门它要修止观这一项,也就是逐渐的修成智慧,慈悲、和方便,方便就是止观,一般说空慧为方便。这所以能速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与龙树的论义一样,『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所以;修行净土,净土它有的只是让你念佛,一句佛号念到底,其他善法功德都不去修。


 当然也有这种专门的弥陀忏,弥陀忏现在基本上都不用修净土的功力上了,弥陀忏也变成一种法会,就是消灾免难,为大众,不论你念不念佛,好像都用在这方面了。关键说从净土五门修的时候,他要进入止观,止观就是修定,修观,止观修成就才是定慧。所以这一块,基本上修净土的没有人去重视。你像《观无量寿经》,大家没有人去宣传,因为它太难。
 当然也有这种专门的弥陀忏,弥陀忏现在基本上都不用修净土的功力上了,弥陀忏也变成一种法会,就是消灾免难,为大众,不论你念不念佛,好像都用在这方面了。关键说从净土五门修的时候,他要进入止观,止观就是修定,修观,止观修成就才是定慧。所以这一块,基本上修净土的没有人去重视。你像《观无量寿经》,大家没有人去宣传,因为它太难。
第223行: 第223行:
 什么是回向?就是不舍一切苦恼的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因为不舍一切众生,就是常常内心希望;一切众生都求生极乐世界,成就佛道。
 什么是回向?就是不舍一切苦恼的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因为不舍一切众生,就是常常内心希望;一切众生都求生极乐世界,成就佛道。


 所以修净土的人,我们那个时候,修净土的时候,也确实是,念佛有的时候都是希望给别人听听,然后说能给别人种下一个阿弥陀佛的种子,一历耳根就成佛种,那个时候是一种信仰吧,说只要你念阿弥陀佛给对方听得到,一历耳根,究竟成佛。所以那个时候,越人多的时候,还要大声念 ,真的像精神病一样 ,可能人家都比较反感,但我们自己内心觉得是很有功德的。当然有的不反感,也欢喜随喜的,可能还是有好感,就说这种悲心 吧, 也挺好的,但问题是说你自己得专心,自己这个心专不下来。然后希望别人去专心,自己往生都没把握,希望别人都去往生,怎么可能?但是能够自己念到一心不乱,确实是不容易,净土大致就是这些内容,净土法门大家可能都没有系统地学过,这块儿也只是大致介绍一下它的重点。
 所以修净土的人,我们那个时候,修净土的时候,也确实是,念佛有的时候都是希望给别人听听,然后说能给别人种下一个阿弥陀佛的种子,一历耳根就成佛种,那个时候是一种信仰吧,说只要你念阿弥陀佛给对方听得到,一历耳根,究竟成佛。所以那个时候,越人多的时候,还要大声念,可能人家都比较反感,但我们自己内心觉得是很有功德的。当然有的不反感,也欢喜随喜的,可能还是有好感,就说这种悲心也挺好的,但问题是说你自己得专心,自己这个心专不下来。然后希望别人去专心,自己往生都没把握,希望别人都去往生,怎么可能?但是能够自己念到一心不乱,确实是不容易,净土大致就是这些内容,净土法门大家可能都没有系统地学过,这块儿也只是大致介绍一下它的重点。
editor
2,0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