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156行: | 第156行: | ||
'''A、明四无量心能直入法性的教证''' | '''A、明四无量心能直入法性的教证''' | ||
'''【声闻者不能即俗而真,不能即缘起而空寂,以为慈悲等四无量心但缘有情、不能契入无为性。【9】 | '''【声闻者不能即俗而真,不能即缘起而空寂,以为慈悲等四无量心但缘有情、不能契入无为性。【9】】''' | ||
图14 | |||
声闻法 , 他认为四无量心 是 只缘有情 , 是属于世俗 的 ,没办法契入无为性。因为契入无为性,你要有那种法缘慈,就是你要缘法,缘法就等于说,有情也都是 这种 因缘法在起着因果的作用。没有一个真实的 有 情众生、我这个东西 。 所以 ,他 认为你缘的是 有 情,你就没办法和实相 相 应。因为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 都 是 针对有情,才 能 生起慈悲喜舍,你对山石草木,肯定是没有慈悲喜舍的。所以,这是他们的误解 。 | |||
'''【不知四 无 量心是可以直入法性的,如质多罗长者为那伽达多 说 : 无量 三昧 与 空三昧、 无相 三昧、无所有三昧,有差别义 , 也有 同 一义 。 】''' | |||
差别义 , 可能 是 他们从修证上 , 或得 的 这种境界上可 能 有差别 。 但是 , 他们也 有 相同义 , 相同义就是都 能 够断贪嗔痴 。 | |||
【'''约「无诤」义说,无量与无 相 等 , 同样是能空于贪、瞋、痴、常见、我、我所见 的 (《杂阿含经》卷二一‧五六七经)。【10】】''' | |||
这是杂阿含经 的 经文 ,就是 阿含经本身 就 有 这 样的经义 , 但 是 后来 的 论师 , 可能就没有去注意它 , 没有把 这个 给发展出来 。 | |||
【'''从空相应缘起来 说 ,由于 有情 无自性 ,是相 依相缘相成 ,自己 非 独 存 体, 一切 有 情 也 不 是 截然对 立 的 , 所以能「无怨、无瞋、无恚」 。 了达有情的 没 有定量性 , 所以普缘有情的慈悲──无缘慈 , 即能契入空 性。 【11】】''' | |||
这个就 是从 有 情他都是互相关联 ,是 相依相缘的存在,其实 我们 现在活的世间 ,我们感觉 不到 , 我们 是 依大众提供 的 这些条件来生活 的, 所以我们 都是以为 自己 独立的 存在于 这个 世界 。 | |||
所以深观缘起,空相应缘起 , 因为缘起深入 的 话 , 就 是 空相应 的。 所以空相应 就是 从自他无 我, 心净这 个 关系去深观 , 它都是那相互存 在的, 相依相 缘 而相成 的, 并不 是 一 个 人能 独立 存在这个世间 。 | |||
所以 | 所以 说一切有情也不是截然对立的,但是在我们凡夫的心境之中 , 我们人与人之间 就是 互相对立 的 。认为我们自己是一个独立体 , 别人在我们 这 个身外,他有个独立 的 人 。 我也是独立于他人之外,我也是个独立体,好像彼此没什么关系,我和这个社会和 这个 世界好像都没关系,其实,这个就 是 我们 的 自性见 , 也叫我见 , 我所见 。 | ||
因为从缘起法来说是没有这个我,没有我,自然就没有我所,但是由于我们无明,所以就不能够知道真相,我们感觉上一切的人、动物都是截然对立的。如果说能够深入缘起的法性,那知道大众一切有情都是平等平等,都是法法缘起,都是在遵循着因缘业果。所以,这样就不能做到无怨、无嗔、无恚。 | |||
了知没有一个独立的人和独立的我,他才不会对他人生起那种怨瞋。了达有情,没有定量性。其实每个有情,他都没有一个固定性。这个定量,就是固定的东西,没有固定的东西,他就是没有自我的,没有自性的,所以他就没有定量。一切有情那都是法法相依,法法相缘,都是因缘的关系,他怎么有定量呢。但是在我们的无明痴暗的心境里头,我们是有定性的。这个知见就是我们的定性,都有个我,就局限在自我的枯宅里头出不来。所以,如果说能够打破这种有情的自性、自我,能够普缘有情的慈悲,叫无缘慈。无缘慈,就是平等的,没有个别个别的独立的有情,既能契入空性。所以这种慈就是平等的慈悲,就能契入这法法无自性的通性。这个是有部论师的思想,他们认为缘有情,不能契入无为性。 | |||
B、声闻因偏重厌苦与厌世 , 才错解无量 三昧 为纯世俗 | |||
【'''四三昧中 ,三三 昧即 三解脱门,依三法印而成观 ;】''' | |||
前面我们学到三法印 的 实践 ,就是 三解脱门 。 三解脱门 ,就是 依三法印而成观的 。 | |||
'''【 无量 三昧 , 即 是 依苦成观 。 】''' | |||
因为 | 因为四无量心,无 量心观察 这 种苦 , 不但说自己 有 生老病死苦 , 也能够怜悯一切众生 都 在 这, 生死苦恼之中在流转。所以 不 但说观一己之苦 , 他能够观一切有情 。 | ||
'''【 观一切有情的 苦迫而 起 拔苦与乐 的 同情 , 即「 无量心 解脱」 。 【12】】''' | |||
这个大智度论里讲的就特别的详细,其实主要的内容就是悲能拔 苦 、慈能与乐。修慈悲心的时候,愿一切众生没有怨敌 , 愿一切众生没有瞋恚,愿一切众生没 有 痛 苦, 愿一切众生常常喜乐。就是慈无量、悲无量的这种,无我的、就是无缘的慈悲。因为他缘的不是个人,缘的是一个群体,然后 不 断的去扩大 , 达到无量心。 这 在佛法之中说众生无尽,我愿力无穷,他也是来自四 无量 心。因 为 众生只要 世 间有众生,那我的悲愿力就无尽,这在普贤的大行,还有地藏 的 大愿之中,都是这种思想,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 | |||
这是一切有部的思想,所以声闻只是 | 因为这种四无量心,观的是我们这个世界外还有十方世界,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无量的扩展。因为修四无量心可以在凡夫位上达到定,但是真正的达到定,这个无量就能够缘起来。我们由于心太散乱,我们心是没有力量的,想缘到一个群体我们心都不容易生起力量来。这就是菩萨依苦成观,需要借助慈心,我们在学四无量心的时候,慈心的功德是最大的。 | ||
'''【由于声闻偏重厌自身苦,不重愍有情苦;偏重厌世,不能即世而出世,这才以无量三昧为纯世俗的。'''】 | |||
这是一切有部的思想,所以声闻只是偏重厌自身的苦,他没有去同情其他有情。所以说他不能够去感同身受的去同情别人,他只是讨厌自身所受的这些苦,观的也是围绕我们五蕴身心自己来观的。 | |||
四种三昧 | 四种三昧 | ||
第209行: | 第212行: | ||
无所有三昧,诸行无常;无量三昧,所受皆苦;空三昧,诸法无我;无相三昧,涅槃寂静; | 无所有三昧,诸行无常;无量三昧,所受皆苦;空三昧,诸法无我;无相三昧,涅槃寂静; | ||
其中,无量三昧,观的就是 | 其中,无量三昧,观的就是世间的苦的一个总相 , 虽然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 他观的也都是无量的有情,如果说只是观我们自身的这种感受,其实他还是局限在厌离自我。如果说他观一切有情苦,他就会生起悲心去救拔。 | ||
图15 | |||
(2)声闻偏于依法而解脱自我,对于离瞋的无量心解脱,略而不论 | |||
'''【声闻的净化自心,偏于理智与意志,忽略情感。】''' | |||
因为情感是代表慈悲,或者代表同情他人,同情我们这个世间。因为声闻注重慧,空慧,还有意志,坚定的意志力倒是坚定不移的,但是缺乏慈悲情感。当然这种情感也不是没有,他不过没有像菩萨那样去延续。 | |||
''' | ''' 【所以德行根本的三善根,也多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 解脱 」 , 【13】 对于离瞋的无量心解脱, 即 略而不论 。】''' | ||
因为声闻 侧 重 离贪 , 离贪就 是 用禅 定, 离无明就 是 用慧 。没有 平等 的 来发挥它 , 偏重在智慧和禅定。 | |||
【'''声闻行的净化自 心, 是有所偏 的,不 能从净化自心的立场成熟有情与庄严国土;【14】】''' | |||
成熟有情必须要有同情心,庄严国土,才能利乐有情 , 但是 声闻是 缺乏这种长远的来世间利他( 的 愿 心 ) 。他 只 是 在 有 限 的 一生之内证入圣果 , 只局限 在 这一生 。 | |||
所以说 | 所以说'''【但依法而解脱 自 我 ,不能 依法、依世间而完成 自 我 。 【15】】''' | ||
一般我们说三种增上 , 依自、依法、依世间。依世间是愧 , 依自我是惭 ,然后才能 够依法 就是 道德 的 意识,我们依法 来 完成道德的成就 。 这个法当然 是 八正道法,八正道就含 有 中道 的 德行 。 | |||
所以 | 所以 我们 依自我, 感觉到自我太 不 完善,太有缺点,太有不足。我们不应该甘于堕落,甘于平庸,我们应该自我增上 ,自我 提升,能够向贤圣去看齐 。 | ||
依世间 , 就是依圣贤 们, 感觉 自 己太不完善 , 受圣贤们的批评,所以我们要努力,不要受圣贤们的指责。这就是 依 他 , 或 依世间 ,其实 这 都 是我们有惭愧 心的一种 自我道德的意 向 。 这样,才能真正的 来完 善自我, 就 能够去同情他人去帮助他人 , 免得受世间 的 冷落 。 | |||
(3)大乘行者 完 成声闻 所 欠缺 的 慈悲──无瞋 善 根 的 扩展 | |||
【'''这一切,等到直探释尊心髓的行者急于为他,才从慈悲为本中完成声闻所不能完成的一切'''。】 | |||
有很多后代佛弟子 , 他就 探 求佛法的功德 , 这种大悲之行。他会看到 世尊 过去生修行无量劫,修行 的 也都是六度法门,或 者 有的地方认为是十度法门,他生生世世不舍世间,不舍众生。所以他是急于是为他, 急于 不是为自己。 为他, 他 才 有同情心、悲悯心,为他去服务,为世间去做贡献。 从 现在来说是为社会、 为 国家,整个人类做一些贡献。这样他才能够从利他之 中 来完成自己的佛道。也等于说来 完成声闻所 没有 完成的 无上的功德。因为声闻只完善了自己的出离解脱,他没有继承佛的法身慧命。佛弟子应该像佛 一 样的,行佛所行,悟佛所悟,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 | |||
(三)应使三善根的德行,均衡的扩展到完成 | |||
''' | 【 '''德行 是应该 均衡 的、和谐 的扩展 ,不能如声闻行那样偏颇。如针对厌离情深的声闻,应重视大悲的无瞋。】''' | ||
因为声闻只发扬这种智慧,坚定的意志力 , 慈悲就没有 均衡的 得到发展。如针对厌离情深 的声闻 ,应重视大悲 的 无嗔 。 | |||
1、贪欲虽是不善,却尚有其相 对的 价值 | |||
【'''对于不善根的根治,也认为贪欲是不善的,但不是最严重的;贪欲不一定厌弃有情、障碍有情,世间多少善事,也依贪爱而作成。】''' | |||
导师在般若经里讲到我们 的 贪,大多数都是恶法贪 ,也 有个善法 贪 ,也就是善法 欲 。世间有很多善事也 是 需要这种贪才能完成。当然世间 善 事是德行 的, 要你去十分 的 努力 , 甚至说你要付出 一定 的代价 , 才能够完成这个 善事。 | |||
所以这个 | 所以 说从佛法利他 这个 角度来说 ,贪 欲不一定都是坏事 , 也不一定 都是 厌弃 有 情 , 厌弃 世间 ,其实修圣道 也是需要这种贪。 不过圣道上基本上都不用贪来说 , 用正欲、正愿、信来表达 , 或者叫善法欲。有 的 论典也叫爱 , 我们对 善 法也有爱 。 | ||
'''2、惟 有 瞋恚 , 才 是 最恶劣的恶心''' | |||
'''【惟 有 瞋恚 ,对 有情缺乏同情,才是最违反和乐 善 生的德行,所以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16】恶心中 , 没 有 比瞋恚更恶劣 的。 】''' | |||
所以,这个瞋心无论大乘小乘,都是对它要比较克制的、要对 | 所以,这个瞋心无论大乘小乘,都是对它要比较克制的、要对 治 的。因为嗔心,特别菩萨,菩萨 的「 嫉悭与嗔慢 , 障于利他行,为失大乘戒 」。菩萨要有嗔心、嫉妒心,都是破大乘戒。所以菩萨就是最忌讳嗔心、嫉妒心。因为嫉妒心就是瞋心的恶心所外现 。 | ||
'''3、小结''' | |||
''' | ''' 【菩萨的重视慈悲,也有对治性。】''' | ||
对治他障碍有情,障碍利他的不善心所。 | |||
'''【 论理,应该使 「 无痴的智慧、无贪的净定、无 瞋 的慈悲 」 ,和谐均 衡 的扩 展 到完成。 【17】 】】''' | |||
这个就是三善根的扩展,就是菩萨的三德,菩萨的三要。 | 这个就是三善根的扩展,就是菩萨的三德,菩萨的三要。 | ||
这 些内容 我们到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还要学的更详细一些, 菩萨 大悲为上首的。这段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