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412
个编辑
慈惠 (Cihui)(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慈惠 (Cihui)(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33行: | 第33行: | ||
首先,讲到无所得为方便,就是菩萨的技巧。菩萨的技巧,他先从凡夫来说的,凡夫,因为我执而不得自在。 | 首先,讲到无所得为方便,就是菩萨的技巧。菩萨的技巧,他先从凡夫来说的,凡夫,因为我执而不得自在。 | ||
凡夫就是一般的行为,处处为自我私欲所累,弄得他处处荆棘葛藤,自己不得自在,利他也不外自私,这惟有体悟空无所得才能解脱自由。我们在凡夫位上还难免。利他也不外是为了增加自己功德,增加自己的名闻利养。当然了,这也是有必要的。没有功德,没有人去修了。但是声闻能体悟无所得,但是他又偏于空寂,偏于,成空滞寂里边。 | 凡夫就是一般的行为,处处为自我私欲所累,弄得他处处荆棘葛藤,自己不得自在,利他也不外自私,这惟有体悟空无所得 , 才能解脱自由。我们在凡夫位上还难免。利他也不外是为了增加自己功德,增加自己的名闻利养。当然了,这也是有必要的。没有功德,没有人去修了。但是声闻能体悟无所得,但是他又偏于空寂,偏于,成空滞寂里边。 | ||
滞留在空义的寂灭涅槃境界里头,就不能出来了。所以,他就不再努力自利利他的进修了。这样,无所得的空慧又变成了障碍了。空慧为啥变成障碍了,因为他认为涅槃和生死是两边,他就认为有一个涅槃可得,生死就是另外的。这样他就不能二谛并观,不能知道生死,也是不可得的。 | 滞留在空义的寂灭涅槃境界里头,就不能出来了。所以,他就不再努力自利利他的进修了。这样,无所得的空慧又变成了障碍了。空慧为啥变成障碍了,因为他认为涅槃和生死是两边,他就认为有一个涅槃可得,生死就是另外的。这样他就不能二谛并观,不能知道生死,也是不可得的。 | ||
所以,他就 | 所以,他就自己入涅槃,就不想来度众生了。所以这个空 义 就成了障碍。当然,这是从大乘法来说,如果说从声闻上来说,也就是究竟解脱了。 | ||
然后,这 | 然后,这又讲到菩萨的空 性慧 和悲 愿 ,相互促成 。 菩萨的空 慧 ,虽然是法则上的理智 。 法 增 上就是依照智慧,理性的智慧,但从一些缘起有 中悟 解得来的 。 法 增上 理智,它不是单独的一法,它是在法法相依 , 相缘之中, 悟 解到,它没有一个实体的东西,可以看到缘起的空 寂 性。这样, 它就有悲愿,这个悲愿就是他从不但说自己观察到了苦,他也同情众生之苦,他不想,一个人独自的,独善其身,他也去悲天悯人,愿意,就帮助一些人走上出世之路。所以,他这种大悲心,就是从自他的和乐,自他的相依共存而来的。因为这个缘起法,如果说按声闻来说,他只是观到自己身心的空义,照见五蕴皆空就完事了。 | ||
但是 , 菩萨 不但说 能够观到 自己 的这种苦和无常空,他也能 观察到 一切众生。这样的无人相 ,也 无我相,无 众生 相,无寿者相。这样 ,他 虽然没有众生相,一个众生可度 ,一个 众生可得,但是 ,他 能够知道众生,在痴迷颠倒之中,不明白一切法这个真相。所以菩萨,就不忍,不愿舍弃他们 ,愿意, 去 帮助 他们看到真相, 出 离苦海 。所以他 的慈 悲心,就 不由自主地就生起来了。这样 ,他 以上求佛道为伟大 的 目标 , 下化有情所促成 的 。下化有情 , 就 是 纯正 的 动机 了。 | |||
所以 ,无 为而为 , 无为就是菩萨 也 知道 , 没有一个真实的 众生 可得 , 没有 寿者相,众生相, 没有人相 , 我相。 但是他知道 , 众生在 无我 之中, 其我见 。所以, 他 就 悲天悯人吧 , 去在无为之中 , 而且生起大悲 愿 力。 这个就 是按金刚经 来 说 , 那就是无住而生心 , 金刚经六祖听到应无 所 住而生其心 。 | |||
所 | 无住就是悟到一切法空无 所 得,他就是无为法。但是 , 正是 无为而 无不 为, 因 为 一切法空才能够在里边去生起慈悲心,大悲愿,去善巧的,去从空出假,缘苦众生了 , 成为了自利利他的大方便。所以这个空义 , 在 菩萨 的境界里头,它就可以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 , 就是善巧方便。因为他能在 一 切法不 可得 之中 , 无所为而为之 , 这个就是 , 从空出假 。 从空 , 能够成立一切法。那么 众生 也是 在无我之中, 他取着一个 我 ,当然了,他就是颠倒 。 菩萨不忍众生在颠倒之中流转, 所以,就 想 去为 他们指导一个明灯,给他们指导个明灯 , 引导出一条光明的 大 道 , 光明之路 ,这是 空性慧。 | ||
下边 是 菩提愿 ,慈悲是一个 伟大的目标 , | |||
菩提愿就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但是这个菩提愿是属于自增上的大觉意志 , 以悲智圆 成 。因为 , 菩萨的菩提愿是从大悲而 生 的 , 正 是 因为菩萨 , 它有慈悲 ,他 不舍众生 , 怜悯众生,所以 ,他 会生起大觉的意志, 就是 这种无上菩提的愿心呐。所以, 菩萨 但从大悲生 ,不 从余善生,就是因为菩萨有 这 种大悲大觉悟,他才能够去缘苦 众生 。所以说一切智智 , 就是佛的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 心 就 是菩萨的心。菩萨的心和佛的大觉相应 , 菩萨无上的觉悟 , 智慧相应的。因为菩萨追求的就是佛的大智慧 , 但是佛 的大 智慧从哪里来 , 他不是说你看看书 , 知道 空 义就能够成就佛的智慧,他需要 心 行六度 ,菩 萨依三心行六度 , 才能够完成佛的 大 觉。 | |||
所以说浅显 的 说, 这 就 是以悲智圆成 的大觉 , 大解脱为目标。 因为 佛陀 , 就是悲至圆成 的 。大觉就 是 无上 的正 觉。也 是 大的解脱 为 目标 , 立定志向而念念 不 忘的趋求。因为无上 , 一切智智相应 , 和一切智 , 就是无上 大觉 相应 ,就是 念念不忘,要求自己也 这 样的大觉,这是自增 上的 意志 。所以菩 提心 ,就是菩萨 的自增上。 | |||
空性慧 , 那 就是菩萨的 法增上 , 法增 上的 理 智。 | |||
这个 | 凡夫,一般的意义,以自我为中心,有着无限的渴求。 这个 就是众生,我们,都是贪着物欲,满足自己 ,那 种无限的贪欲, 就是 无限的渴求。声闻是以无贪心得解脱,它偏于自得自足。因为自己解脱了,已经完成了解脱的,大事,就能够独善其身,自得自足。 菩萨 ,发悲心,他是悲智融合净化了 的 意志 , 因为慈悲,它就是纯正 的 动机 。 | ||
纯正 的 动机 ,就是净化了的意志 。这种意志是经过 慈悲 和智慧给净化 的 。 | |||
有这样大愿 欲 ,既是为大 觉 而勇于 趋 求的菩萨 。 因为欲求 , 意志,是以贤圣为目标的,当然了,他要来净化自身,来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这悲心。所以这个 悲 ,它也是情感的。情感,是一种纯净的情感。这样它就能够引发纯正的意志来 。 | |||
这就是菩萨。菩萨 | 这就是菩萨。菩萨 趋 求佛的福德和智德,他也是永无止息的 。 就是菩萨修学善法,也是永无止息的。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就是直至到成佛。但是我们众生,我们求贪欲,是没有满足 。 声闻能够满足了,但是它缺乏救助众生的动力 。 这就说明什么,这说明这个菩萨的这种意志力。在 般 若经的时候讲到菩提萨 埵 ,萨 埵 ,这种勇猛的精神,坚定的意志力 。 | ||
我们,众生的坚定意志力,就是在苦海之中,非常的顽强,就是没办法 | 我们,众生的坚定意志力,就是在苦海之中,非常的顽强,就是没办法 趋 向 出离生起 坚定的意志。而菩萨就和我们众生是相反,所以,就是形容佛菩萨是大雄大力,大慈悲 。 | ||
大悲是 菩萨 行 的 纯正动机 ,大悲 为上首 ,菩萨 行的方便 , 志趣都 以 大悲为上首 。 | |||
于世间增上的大悲 动 机与志愿相结合 , 从利 他 中完成自 立, | |||
因为上节应该 是 从主题 ,伟大目标,这个是 从 菩 提愿 , | |||
他是菩萨修学的大纲要,在 | 这节是从大悲,这个就是菩萨的纯正的动机,它是世间增上的情感,世间增上的情感的, 他 是缘苦众生,就是,观世间众生,他们这种颠倒,他们在苦海中流浪,不知出离。所以,菩萨他就世间之上的这种情感,就是大悲。为了救济一切, | ||
非以无所得为方便,一切智智为目标不可。因为想完成救度众生这个目标,他一定要以无所得为技巧。一切智智菩提愿为目标。所以说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 | |||
其实大悲心,在佛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缘条件。没有大悲,那就没有菩萨道了。所以菩萨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以此初发心。其实菩萨的初发心,当然了,他不是说自己已经解脱了,然后再去发菩提心,也不是他从凡夫位上,就先发个菩提心,自己没度,然后发个心去度他。这样,菩萨是初发心,其实,菩萨初发心,他就先立个志向,先有这个志向,然后才去充实,去学一些本领,其实就像我们现在小学生,他先有志向,将来,我想做科学家,想做一个文学家,。他肯定先去学一些知识,文化,然后再学一些本领。然后有了志向,他一切的这个学习,做事可能都是要往这个志向去努力了。菩萨其实也是,他不是先发心,就能够完成度生的事业。他,有了志向之后,立下了志愿,他就去充分的去学习本领,学习知识和文化的,所以这是菩萨行的心髓,。以慈悲为本,从利他中完成自立,其实,是自利利他的相互促进,进展到自利利他的究竟圆满。 | |||
因为菩萨以慈悲为本,就是想拔苦众生,想不舍众生。然后又想帮助别人,那怎么办,你没有能力的时候, | |||
你说你能帮助别人吗,那他也是先完成自利,就是说我要,充实自己,我要有一些本领,我才能去帮助他人。那这样,它是利他之中他才完成自立的。因为你初发心就是为了去帮助更多的人,所以你要去学习,要去学一些本领,要锻炼自己,磨练自己。这样,他从利他中完成自立。其实,他是自利与利他的,相互促进。 | |||
因为你想利他,你当然要去自己充实,自己学本领,当你,能够达到一定的能力,有一定的本领了,然后,才更好的去利他。然后, | |||
在利他之中,你会发现不足,又发现自己的能力的有限,那还进一步,去弘扬我们这种福德智慧。这样,就是,在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它都是,教学相长,自利利他,直到,究竟圆满。究竟的圆成。这个就是世间增上的纯正的动机。 | |||
第二个主题,就是依三心修六度,上面,讲到了三心,然后,依三心,来完成六度来, | |||
,但就是说菩萨的一切德行,不能离开这伟大的目标,和纯正的动机,还有适当的技巧。这三心,不是说圆满了我再来学菩萨道,不是这样。六度,是菩萨行的大纲,整个的大乘佛法,无论是大般若经也好,还是整个唯识,一切法唯识也好,或者是一切法唯心也好,都是离不开菩萨的六度的。 | |||
它 是菩萨修学的大纲要,在 成佛之 道里头,六度和四摄一起来谈的 。 但这里以六度为主了,增 一阿含 经,你看增 一阿含 经,就有大乘思想 。 菩萨发意趣大乘 , 如来说此种种 别 ,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智慧力 。 如月初怠惰无极关注法,这个是增加安静,在这个视频里面就讲到了,菩萨发心进入大乘,然后,如来说,总统,别就是六度无极,就是到彼岸的,通过六度, | |||
能达到彼岸, | 能达到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