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2,089
个编辑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105行: | 第105行: | ||
现在略叙它的特点: | 现在略叙它的特点: | ||
'''1、布施度 | '''1、布施度''' | ||
'''一、施:''' | '''一、施:''' | ||
第115行: | 第115行: | ||
其实这一点,那就比较困难一些,因为我们现在这个阶位上,还达不到,在成佛之道里也学到了;真的能够把自己这个身体布施出去,那要菩萨修到一定的程度,有一定的忍力了才是可以的。当然,力所能及,现在只能说布施一些有余的财物。然后体力、知识,如果说仔细的去思考,也确实是,我们身体是父母所生的,我们一切的知识,一切的技能哪里来的,不是天生我们自己就有的,是靠父母从小的抚养培育,然后师长们的一些教导,我们从小为什么上学,你即便现在获得了知识,你学富五车,很有智慧,很有才能,那这些来自于哪里,当然了,从世间说,这都是我们自己的本事,我自己的聪明才智,都是凭自己得来的。而且,现在我可以有自己的专著,我可以有著作权。其实,从佛法来说这些都是来自于社会的教育,父母的培育,师长等等的一些教育,因为社会提供的这些物资,也不是你自己都能得来的, | 其实这一点,那就比较困难一些,因为我们现在这个阶位上,还达不到,在成佛之道里也学到了;真的能够把自己这个身体布施出去,那要菩萨修到一定的程度,有一定的忍力了才是可以的。当然,力所能及,现在只能说布施一些有余的财物。然后体力、知识,如果说仔细的去思考,也确实是,我们身体是父母所生的,我们一切的知识,一切的技能哪里来的,不是天生我们自己就有的,是靠父母从小的抚养培育,然后师长们的一些教导,我们从小为什么上学,你即便现在获得了知识,你学富五车,很有智慧,很有才能,那这些来自于哪里,当然了,从世间说,这都是我们自己的本事,我自己的聪明才智,都是凭自己得来的。而且,现在我可以有自己的专著,我可以有著作权。其实,从佛法来说这些都是来自于社会的教育,父母的培育,师长等等的一些教育,因为社会提供的这些物资,也不是你自己都能得来的, | ||
这样,他就认为这都不是自己私有的,来自于社会,要回馈给社会,来自于众生, | 这样,他就认为这都不是自己私有的,来自于社会,要回馈给社会,来自于众生,要回馈给众生,当然现在还做不到,说像前面学到,在家的德行,他能够见法悟道的时候,他才能把自己的财物 与一切众生共有,心住非家了,但是现在其实在自己剩余的条件下 , 也可以去随份随力的去做一些了。 | ||
所 以 即 以财 物 来说,再不看作自己的 , 一切属于一切,自己仅是暂时的管理人 ; | |||
这当然了,这种 | 这 个财物是自己暂时管理,给谁管理?当然了,给大众管理,因为财富,确实是不是你个人所有的,因为社会,父母,师长,一切的一切,很多的因缘促成的,所以,从世间缘成、世间共有的立场,为法、为人而使用这些。 当然了,这种看得更深,看得更透,那只有说透过佛法的这个因缘法去观察,才能看到众生都是一体的,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一个独立体的存在。这样,从众生 缘慈 到法 缘慈 ,一直到无缘慈 这 个过程,这是布施,布施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实不容易,因为我们在大乘不共法 章 谈到这一块的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 到一定阶位。 | ||
'''(2)菩萨的 修行功德 亦 回向有情,自己 愿意殿后 成佛''' | |||
就是修行 的 功德 , 也 是 由 于佛菩萨的 教导 , 由于有情 的 助 成, 也不 能 执 为 自己私有 的 。愿将此一切归于──回向有情 , 等一切有情成 佛,自己 再成 佛 ;「有一众 生 未成 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43】 | |||
这个 是 早晚课楞严咒前边 的一 段话 , 因为确实 是, 菩萨修行的种种的福 德 也好 ,智慧 功德也好 ,他都 不认为是自己私有的 ,一切都 是来自 于 三宝 , 没有三宝 , 哪有 这个菩萨 ! | |||
所以,这 个世间一切的 法, 一切 的 圣者 , 都 是 来自于佛 , 没有佛也没有法 , 没有法 , 也没有四圣 , 也就没有菩萨 , 这样在《阿含经》中 , 其实很多圣者都说;我是从佛口生 , 从佛 的 法化生 ,因为 通过佛 的 教化,使我能够达到成贤成圣,能够达到究竟 解脱 。所以他们为了报答佛 的 法情洪恩 , 他就先于佛涅槃 。 这样他就知道;自己 是 从佛法化生的,通过佛的沁沁教导 ,来 教化、转化 , 使我们从旧有的 生 命,转化成新 的 生命,一切都是来自于佛法,无论是功德,智慧 , 成 就, 这样 他 都愿意回向一切众生,愿 一切 众生都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佛法的滋润,得到佛 法的 长养,所以「有一众生未成佛,终 不 于此取泥洹」。泥洹就是涅槃,众 生 未成佛 , 我就不取涅槃。 | |||
'''(3)小结''' | |||
这样的一切 施 , 即 菩萨 「净施」。 | |||
'''2、 持戒 度(p.253-p.255)''' | |||
'''二、戒:''' | |||
'''(1)声闻与 菩萨 因发 心的不 同 , 故持戒 的 次第 有 异''' | |||
菩萨是为自 他 和乐善生 , 所 以能 够 有 这种自通之法 , 以己度他 情, 我们前面学了 , 所以它是 更 彻底 的, 声闻适应印度复位 的 天行──重于离欲净心 ,所以 以淫、盗、 杀 、妄为次第 , 严格的禁止男女情欲。【44】 因为 他符合印度的那 个 解脱的风气 , 厌离的情绪。 | |||
菩萨从「本来清净」【45】、「本来 不 生」【46】的悟解,因为菩萨观的 就 更透彻 , 他不但能观到一切法 的 本来不生,也能观到 一切 法的一个本来清净,佛法的清净,有一个离垢清净 , 一个 是 本自清净 ,因为 众生还是在不清净的杂染里,菩萨在杂染中, 他 本来也是清净的,在众生,没有增多,在菩萨 , 也没有减少什么 ,不 过就是由无明转成了明 , 由贪爱转成了清净而已 , 这就 是 佛菩萨观的就 更 深透一些 , 更彻底 一 些。这样他又从净化自心 , 又从净化自心而回复到自他 的和 乐 ,又 以不得杀、盗、淫、妄为次第。对于一切 有 情的悲济,虽不为局限于人类的学者所谅解,但扩展 慈悲 不忍的同情到一切,显出了对于善生的无限尊重。但是 , 这个菩萨他 能 够观 的 透彻吧,所以他的慈悲就 真 的是非常的悲悯,他同情到一切,当然了,他能 同 情到所有 的 有情 , 对有情的这种和乐善生,就 无 限的尊重,这就 是 悲能拔苦 , 慈能与乐。 | |||
'''(2)菩萨 有 大智大悲 的能 杀、盗、淫、妄 , 才 是 合理究竟 的 持戒''' | |||
从大智的契合真理、这个大致契合真理,那 就 不 是 我们普通人,大悲的随顺世间来说,借力 就 会消极的,不消极,大悲的随顺世间来说 , 戒律决非消极的「不」、消极的;不能 这样, 不能那样,不能'''杀、盗、淫、妄,'''不可以了事的,不是说菩萨持戒 , 只 是 「不」可以了事;必须慈悲方便 的 能杀、能盗、能淫、能妄 , 才能完满的实现。【47】 这个 声闻戒就完全不一样了。菩萨是能杀、能盗、能淫、反而是菩萨大悲大智 的 一 个 体现。 当然 了,菩萨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嗔心欲望 , 他是为了救度 这些 人,或者是,为了保全更多的人利益,或 者是 生命 , 他 可 以去牺牲自己 , 宁可自己去造杀业 ,也不 忍让这 个人 去造杀业,堕地狱之苦。当然大菩萨不是以这种嗔心来杀 的 ,它是以慈悲, 为 了救度他 , 就 是 为了不让他造 的 更深 的 恶业,所以他能够杀盗淫妄。当然了 , 这 个 一般 人 是做不到 的 。像现在,也有那种说 为了 救助别人 , 不惜牺牲自己 的 生命 , 但是从世间来说吧 , 他也 是 可嘉的,可值得赞叹 的 !菩萨当然了,他有这 种 行为 , 完全内心没有个体的这种嗔心 , 怨心他已经没有了 , 完全 的 是悲心。 | |||
'''A、 以 慈悲 心 能 杀的 真义''' | |||
他不知道 | 如有人残害人类──有情,有情因此遭受难堪的苦迫。就是有人去伤害这个众生。如不杀这恶人,有情会遭受更大的惨运;恶人将造成更大的罪恶,未来会受更大的痛苦。那么宁可杀这恶人,宁可自己堕地狱,不能让他作恶而自害害他。这样,应以慈悲心杀这恶人,这不是杀少数救多数,是普救一切,特别是对于作恶者的怜愍,因为怜愍他所以要杀他。但愿他不作恶业、不堕地狱,即使自己因此落地狱,也毫不犹豫。对于杀害这个人,是道德的,是更高的德行,是自愿牺牲到一定程度,才有这种勇气和慈悲了。 | ||
'''B、以慈悲心能盗的真义''' | |||
同样的,无论是国王、宰官、平民,如有非法的掠取财物,那不妨「废其所主」,取消这王、臣及聚落主的权位,就像现在的罢官免职,这当然需要方便──技巧。取豪夺,侵占偷窃者手中夺回来,归还被夺者,这当然需要方便技巧,方便技巧就是这种空性慧的一种技巧。空慧你就不能去染著它,不能起这种嗔心。推翻他、从他手中索回,对于这个人或少数人也是善行。如让他受用非法得来的财物,即会加深他的罪恶;夺他,即是拯救他。像现在这个法律一样,贪官掠夺或者是诈骗的这些钱,当受到法律制裁的时候,把所侵占的财物,当然都要没收,都要归还这些受害者。但是菩萨,可能是达到这种程度,也不像个人的行为,也可能是一种集体的官员的一种行为,那要是个人的行为就变成啥了?变成中国古代那种侠客,劫富济贫的那种侠义的,那菩萨可能都是当官的了。 | |||
'''※结杀盗二戒之真精神''' | |||
菩萨的心中,是没有疾恶如仇的,应该是悲悯恶人过于善人。但这不是姑息纵恶,要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48】的精神,起来杀他、夺他。 | |||
当然了,这个一般的,我们可能是凡夫,肯定会对这种人,非常的凶残的人,有一种嫉恶如仇的,非常嗔恨的这种心理。但是菩萨是悲悯他,悲悯他的这种无知,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了啥,以后受更大的苦 他不知道 , 菩萨知道这个业 果 ,所以去制止他做这种更重的恶业 。 | |||
'''C、 以慈悲心能 妄 的 真义''' | |||
对于合理的少数或个人 ── 多数是更应该的,为了救护他,不使他受非法的杀害 、 掠夺 、奸淫、欺诳 ,如非妄语不可 时 ,即不妨妄语。 | |||
当然这个就是一种善意的谎言 了 ,也是为了救度少数人,或者说更多的人 。 | |||
'''D、以慈悲心能淫的真义''' | |||
对于异性的恋合 , 如可以因此而引他入正途,使他离恶向善,出家者也不妨舍戒还俗,以悲悯心而与他好合。 | |||
以慈悲心,不能人的争议,对于异性的联合, | |||
如果可以因此而引入他正途,使他的一个向善出家,也不妨舍戒还俗,以悲悯心与他和好,这个当然了,这个在,佛法之中,除非说你是真正的想去救度他,使他不至于说堕入更更恶的这种行为之中,然后,挽回他的这种恶行,不妨,舍戒还俗,使他们走上正途,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如果说没有得到空性会,那难免,就落入那种世间杂染之中吧。总之,不能杀盗淫妄为法,严格的借条, | 如果可以因此而引入他正途,使他的一个向善出家,也不妨舍戒还俗,以悲悯心与他和好,这个当然了,这个在,佛法之中,除非说你是真正的想去救度他,使他不至于说堕入更更恶的这种行为之中,然后,挽回他的这种恶行,不妨,舍戒还俗,使他们走上正途,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如果说没有得到空性会,那难免,就落入那种世间杂染之中吧。总之,不能杀盗淫妄为法,严格的借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