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2,089
个编辑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7行: | 第7行: | ||
'''第二节 从利他行中去成佛''' | '''第二节 从利他行中去成佛''' | ||
前面学到菩萨道的主要内容;空与慈悲 | 前面学到菩萨道的主要内容;空与慈悲,空也可以说是来源于阿含,整个佛法的特质都离不开空义,特别是大乘,直接从涅槃空义入手,声闻乘是从无常,无我来入手的,所以谈到三法印,从有为,无为,只有用空和无我来统一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的。 | ||
然后谈到慈悲,慈悲是菩萨的根本,又谈到声闻与菩萨的差别。声闻也只是完成自己的解脱,菩萨不但自己解脱,他要从净化身心到和乐善生,声闻也只是达到,即自心的净化。 | 然后谈到慈悲,慈悲是菩萨的根本,又谈到声闻与菩萨的差别。声闻也只是完成自己的解脱,菩萨不但自己解脱,他要从净化身心到和乐善生,声闻也只是达到,即自心的净化。 | ||
第13行: | 第13行: | ||
'''一、三心''' | '''一、三心''' | ||
今天 | 今天开始学习菩萨的三要,也叫三心 , 也就是菩萨所要具备的三心。 | ||
这三心,我们都不陌生,就是菩提心、大悲愿、和空性慧 | 这三心,我们都不陌生,就是菩提心、大悲愿、和空性慧 这 三心。也就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空慧是方便。 | ||
菩萨行是非常深广的,这只能略举大要,可从《般若经》的依止三心而行六度万行来说。三心,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32】 | 菩萨行是非常深广的,这只能略举大要,可从《般若经》的依止三心而行六度万行来说。三心,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32】 | ||
第25行: | 第25行: | ||
无所得是空性慧,空性慧为善巧的智慧。因为声闻是成空滞寂,就是它停留在涅槃境界上,就没有再回到生死中度众生,菩萨就有这善巧的智慧,因为他不能住在涅槃,所以叫无所得,所以这三愿就是;菩提愿,大悲心,空性慧了。这就是三心。 | 无所得是空性慧,空性慧为善巧的智慧。因为声闻是成空滞寂,就是它停留在涅槃境界上,就没有再回到生死中度众生,菩萨就有这善巧的智慧,因为他不能住在涅槃,所以叫无所得,所以这三愿就是;菩提愿,大悲心,空性慧了。这就是三心。 | ||
这三心,其实开仁法师 | 这三心,其实开仁法师把这一篇整个的内容总结了;无所得空性见就是技巧了,一切智智相应,这个菩提愿,菩提心就是伟大的目标,大悲为上首就是纯正的动机。纯正的动机,和世间增上相关联。伟大的目标,和自增上的意志相关。适当的技巧,和法增上的理智相合。 | ||
所以他就把知情意也加在里边,因为知情意是心里的;还有那种,仁,智,勇,三达德。其实这个要配很多,像三不善根,受想思,和人的三种特性,还有佛的三德,都能够 | 所以他就把知情意也加在里边,因为知情意是心里的;还有那种,仁,智,勇,三达德。其实这个要配很多,像三不善根,受想思,和人的三种特性,还有佛的三德,都能够对上。 | ||
'''(一)无所得是菩萨行的适当技巧''' | '''(一)无所得是菩萨行的适当技巧''' | ||
第43行: | 第43行: | ||
'''2、声闻:因偏空而成为障碍''' | '''2、声闻:因偏空而成为障碍''' | ||
但是声闻能体悟无所得,但是他又偏于空寂,偏于,成空滞寂里边。滞留在空义的寂灭涅槃境界里,就不能出来了。所以 | 但是声闻能体悟无所得,但是他又偏于空寂,偏于,成空滞寂里边。滞留在空义的寂灭涅槃境界里,就不能出来了。所以他就不再努力自利利他的进修了,这样无所得的空慧又变成了障碍了。空慧为啥变成障碍了?因为他认为涅槃和生死是两边,认为有一个涅槃可得,生死就是另外的,这样他就不能二谛并观,不能知道生死,也是不可得的 , 所以他就自己入涅槃,就不想来度众生了,所以空义就成了障碍。当然这是从大乘法来说,如果说从声闻乘来说,也就是究竟解脱了。 | ||
'''3、菩萨:于法增上的空慧与「悲愿」助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 | '''3、菩萨:于法增上的空慧与「悲愿」助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 | ||
第53行: | 第53行: | ||
法增上理智,它不是单独的一法,它是在法法相依相缘之中,悟解到没有一个实体的东西,可以看到缘起的空寂性。这样他就有悲愿,这个悲愿就是他不但说自己观察到了苦,他也同情众生之苦,他不想一个人独自的独善其身,他也去悲天悯人,愿意帮助一些人走上出世之路。所以他这种大悲心,就是从自他的和乐,自他的相依共存而来的,因为缘起法,如果按声闻来说,他只是观到自己身心的空义,照见五蕴皆空就完事了。但是,菩萨不但说能够观到自己的这种苦和无常、空,他也能观察到一切众生,无人相,也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虽然没有众生相;一个众生可度,一个众生可得,但是,他能够知道众生在痴迷颠倒之中,不明白一切法的真相。所以菩萨就不忍,不愿舍弃他们,愿意去帮助他们看到真相,出离苦海,所以他的慈悲心,就不由自主地就生起来了。这样他以──上求佛道、下化有情所助成的,下化有情就是纯正的动机了。 | 法增上理智,它不是单独的一法,它是在法法相依相缘之中,悟解到没有一个实体的东西,可以看到缘起的空寂性。这样他就有悲愿,这个悲愿就是他不但说自己观察到了苦,他也同情众生之苦,他不想一个人独自的独善其身,他也去悲天悯人,愿意帮助一些人走上出世之路。所以他这种大悲心,就是从自他的和乐,自他的相依共存而来的,因为缘起法,如果按声闻来说,他只是观到自己身心的空义,照见五蕴皆空就完事了。但是,菩萨不但说能够观到自己的这种苦和无常、空,他也能观察到一切众生,无人相,也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虽然没有众生相;一个众生可度,一个众生可得,但是,他能够知道众生在痴迷颠倒之中,不明白一切法的真相。所以菩萨就不忍,不愿舍弃他们,愿意去帮助他们看到真相,出离苦海,所以他的慈悲心,就不由自主地就生起来了。这样他以──上求佛道、下化有情所助成的,下化有情就是纯正的动机了。 | ||
所以能无所为而为,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34】 | 所以能无所为而为,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34】 | ||
所以这个空义,在菩萨的境界里就可以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就是善巧方便。因为他能在一切法不可得之中,无所为而为之,这个就是从空出假 | 无为;就是菩萨也知道;没有一个真实的众生可得;没有寿者相,众生相,没有人相,我相,但是他知道,众生在无我之中起我见。所以他就悲天悯人,在无为之中,而去生起大悲愿力,这个就是按金刚经来说,就是无住而生心,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悟到一切法空无所得,就是无为法。但正是无为而无不为,因为一切法空,才能够在里边生起慈悲心,大悲愿,善巧的从空出假,缘苦众生,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 | ||
所以这个空义,在菩萨的境界里就可以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就是善巧方便。因为他能在一切法不可得之中,无所为而为之,这个就是从空出假 , 从空能够成立一切法。那么众生也是在无我之中,他取著一个我,当然就是颠倒,菩萨不忍众生在颠倒之中流转,所以就想去为他们指导一个明灯,引导出一条光明的大道,光明之路,这是空性慧。 | |||
'''(二)一切智智是菩萨行的伟大目标''' | '''(二)一切智智是菩萨行的伟大目标''' | ||
第138行: | 第140行: | ||
菩萨布施,初发心时,即将一切舍与有情。初发心就能够一切都愿意舍给有情了,当然了,他在初发心,那是有一定的福德资粮才可以,如果说没有这些福德资粮,肯定还不容易的,不仅是财物,就是自己的身体、知能,也否定为私有的,奉献于一切,因为这是依于父母师长等而来。 | 菩萨布施,初发心时,即将一切舍与有情。初发心就能够一切都愿意舍给有情了,当然了,他在初发心,那是有一定的福德资粮才可以,如果说没有这些福德资粮,肯定还不容易的,不仅是财物,就是自己的身体、知能,也否定为私有的,奉献于一切,因为这是依于父母师长等而来。 | ||
其实这一点,那就比较困难一些,因为我们现在这个阶位上,还达不到,在成佛之道里也学到了;真的能够把自己这个身体布施出去,那要菩萨修到一定的程度,有一定的忍力了才是可以的。当然,力所能及,现在只能说布施一些有余的财物。然后体力、知识,如果说仔细的去思考,也确实是,我们身体是父母所生的,我们一切的知识,一切的技能哪里来的,不是天生我们自己就有的,是靠父母从小的抚养培育,然后师长们的一些教导,我们从小为什么上学,你即便现在获得了知识,你学富五车,很有智慧,很有才能,那这些来自于哪里,当然了,从世间说,这都是我们自己的本事,我自己的聪明才智,都是凭自己得来的。而且,现在我可以有自己的专著,我可以有著作权。其实 | 其实这一点,那就比较困难一些,因为我们现在这个阶位上,还达不到,在成佛之道里也学到了;真的能够把自己这个身体布施出去,那要菩萨修到一定的程度,有一定的忍力了才是可以的。当然,力所能及,现在只能说布施一些有余的财物。然后体力、知识,如果说仔细的去思考,也确实是,我们身体是父母所生的,我们一切的知识,一切的技能哪里来的,不是天生我们自己就有的,是靠父母从小的抚养培育,然后师长们的一些教导,我们从小为什么上学,你即便现在获得了知识,你学富五车,很有智慧,很有才能,那这些来自于哪里,当然了,从世间说,这都是我们自己的本事,我自己的聪明才智,都是凭自己得来的。而且,现在我可以有自己的专著,我可以有著作权。其实从佛法来说这些都是来自于社会的教育,父母的培育,师长等等的一些教育,因为社会提供的这些物资,也不是你自己都能得来的,这样,他就认为这都不是自己私有的,来自于社会,要回馈给社会,来自于众生,要回馈给众生,当然现在还做不到,说像前面学到,在家的德行,他能够见法悟道的时候,他才能把自己的财物与一切众生共有,心住非家了,但是现在其实在自己剩余的条件下,也可以去随份随力的去做一些了。 | ||
所以即以财物来说,再不看作自己的,一切属于一切,自己仅是暂时的管理人; | 所以即以财物来说,再不看作自己的,一切属于一切,自己仅是暂时的管理人; | ||
第184行: | 第184行: | ||
菩萨的心中,是没有疾恶如仇的,应该是悲悯恶人过于善人。但这不是姑息纵恶,要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48】的精神,起来杀他、夺他。 | 菩萨的心中,是没有疾恶如仇的,应该是悲悯恶人过于善人。但这不是姑息纵恶,要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48】的精神,起来杀他、夺他。 | ||
当然了,这个一般的,我们可能是凡夫,肯定会对 | 当然了,这个一般的,我们可能是凡夫,肯定会对非常的凶残的人,有一种嫉恶如仇的,非常嗔恨的这种心理。但是菩萨是悲悯他,悲悯他的这种无知,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了啥,以后受更大的苦他不知道,菩萨知道这个业果,所以去制止他做这种更重的恶业。 | ||
'''C、以慈悲心能妄的真义''' | '''C、以慈悲心能妄的真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