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K3:修订间差异

添加501字节 、​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0行: 第10行:
 这个是第19章。第19章是从利他中去成佛,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三心,第二主题是依三心修六度,我们前面这两个主题已经学完了。
 这个是第19章。第19章是从利他中去成佛,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三心,第二主题是依三心修六度,我们前面这两个主题已经学完了。


 三心 就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
 三心就是 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


 无所得为方便,就是菩萨的空性见,也就是正知见。它是修行的技巧,因为空性慧要有善巧,就是这个意思,善巧就是对法有适当的抉择,应机的教化,而且还不失佛法的原则,所以谈到凡夫的我执,那么声闻是偏于 空, 空寂。只有菩萨能够以法增上的空性慧与悲愿结合,所以菩萨的这种志向就是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菩萨的志向。
 无所得为方便,就是菩萨的空性见,也就是正知见。它是修行的技巧,因为空性慧要有善巧,就是这个意思,善巧就是对法有适当的抉择,应机的教化,而且还不失佛法的原则,所以谈到凡夫的我执,那么声闻是偏于空寂。只有菩萨能够以法增上的空性慧与悲愿结合,所以菩萨的这种志向就是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菩萨的志向。


 他的志向从三个增上学来说,属于自增上的意志,这个意志,对我们凡夫来说,那当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声闻是偏于自给自足,只有菩萨是悲智净化了的意志,因为他有空性慧,还有大悲,所以是净化的意志。净化的意志,就是向无上菩提来修行,完成一个伟大的目标。
 他的志向从三个增上学来说,属于自增上的意志,这个意志,对我们凡夫来说,那当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声闻是偏于自给自足,只有菩萨是悲智净化了的意志,因为他有空性慧,还有大悲,所以是净化的意志。净化的意志,就是向无上菩提来修行,完成一个伟大的目标。
第24行: 第24行: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依六度能够圆满三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依六度能够圆满三心。


 这三心,像空性慧和菩提心,大悲愿, 它是 来自于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所以无嗔就是慈悲,无痴就是空性慧。无贪就是菩萨的自增上的意志。
 这三心,像空性慧 和菩提心,大悲愿,来自于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所以无嗔就是慈悲,无痴就是空性慧。无贪就是菩萨的自增上的意志。


'''(一)菩萨的六度德行依三心来修'''
'''(一)菩萨的六度德行依三心来修'''


  所以 菩萨修六度, 还是 出发于三心,归结于三心,又进修于三心的推移过程中。
  菩萨 六度,出发于三心,归结于三心,又进修于三心的推移过程中。


 因为菩萨有了三心,一定是实践六度。六度前三度,就是利他行。布施,持戒,修忍。精进是通于福德和智慧的,像禅定和般若就是自利的智慧行。 这个 他都出发于三心,菩提心是伟大的目标。慈悲心是纯正的动机 空性慧 就是善巧。观法的一种技巧。整个的修行都是 三心以六度的推移过程中,相互促进一个过程中。
 因为菩萨有了三心,一定是实践六度。六度前三度,就是利他行。布施,持戒,修忍。精进是通于福德和智慧的,像禅定和般若就是自利的智慧行。他都出发于三心,菩提心是伟大的目标。慈悲心是纯正的动机 空性慧就是善巧。观法的一种技巧。整个的修行都是 三心以六度的推移过程中,相互促进一个过程中。
 
'''(一)辨明菩萨依六度圆满三心的历程,与八正道之间(共与不共)的关系'''
 
【试约菩萨行的历程来解说:】【66】


 下面说试约菩萨行的历程来解说
 下面说试约菩萨行的历程来解说


 菩萨行的历程, 经历哪些过程, 所以说第 个是 立菩提愿 动大悲心 得空   无所得,这 是无贪 嗔, 无痴三善根的扩展。
 菩萨行的历程,经历哪些过程
 
'''1、依大悲心与性空见来确立大菩提愿(发菩提心) 等同由正见而正志'''
 
立菩提愿 动大悲心 空见 ── 无所得,这 是无贪 瞋、 无痴三善根的扩展。


  三善根 无贪就是菩提心,菩提愿。无瞋就是大慈悲。无痴空性慧。整个修学的过程,无非就是三善根的扩展和圆满的完成。
 三善根 无贪就是菩提心,菩提愿。无瞋就是大慈悲。无痴空性慧。整个修学的过程,无非就是三善根的扩展和圆满的完成。


  初, 以大悲心真空见来确 大彻悟、大解脱的大菩提愿
  【起 初,以大悲心 真空见来确 大彻悟、大解脱的大菩提愿 ,】


 所以你看 首先,菩提心是从哪里生 成佛之道谈到 立菩提愿是从大悲心生起来的 大悲心又结合了空性见,真空见 。这 是般若的智慧 这是最初来确立大彻悟,大解脱的大菩提愿 。这个 大菩提愿就是发菩提心,
 所以你看首先,菩提心是从哪里生 成佛之道谈到 立菩提愿是从大悲心生起来的 大悲心又结合了空性见,真空见 ,就 是般若的智慧 这是最初 来确立大彻悟,大解脱的大菩提愿 大菩提愿就是发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追求无上的正等正觉,就是大彻悟,大的解脱,为菩提心一个伟大的目标。


  菩提心,就 追求无上的正等正觉,就是大彻悟,大的解脱,为菩提心一个伟大的目标。所以 发菩提心 这等于八正道的正见 正志。
  【即 是发菩提心 ── 这等于八正道的 正见 正志。 不过八正道重于解脱,不谈慈悲。】【67】


 正见就是空性慧 所以,大悲心也是从空性慧而来 然后从空性慧生起大悲,然立起了大志。就是八正道的正见和正志这两支。正志其他的地方也叫正思 正思 其实也是一种 志,或者一种愿望 立下了一种愿望,或者是愿欲,欲求 欲求佛陀的大圆满的智慧 不过八正道偏重于解脱,不谈慈悲 因为声闻法里 ,不侧重慈悲,偏重在个 的解脱。
  所以发菩提心,这等于八正道的正见到正志。 正见就是空性慧 所以,大悲心也是从空性慧而来 然后从空性慧生起大悲,然立起了大志。就是八正道的正见和正志这两支。正志其他的地方也叫正思 正思其实也是一种 志,或者一种愿望 立下了一种愿望,或者是愿欲,欲求 欲求佛陀的大圆满的智慧 不过八正道偏重于解脱,不谈慈悲 因为声闻法里,不侧重慈悲,偏重在个 的解脱 ,我们前面已经谈到


我们前面,已经谈到。 以三心和合的菩提愿来修六度 ,就是 大悲行, 它等 同于从 八正道的 正志到正精进
'''2、 以三心和合的菩提愿来修六度 大悲行 ,同于从正志到正精进'''


  所以 三心和合的菩提 所以我们发菩提心,其实要三心和合 因为菩提心是从大悲生,大悲又来自于菩萨的依苦成观 这样 ,大悲愿就是这个 菩提心 就是三心的和合。
 三心和合的菩提 愿; 所以我们发菩提心,其实要三心和合 因为菩提心是从大悲生,大悲又来自于菩萨的依苦成观 这样菩提心就是三心的和合。


 从自他和乐 本位,修施、戒、忍、精进,也略学 。做 种种利他事业 这等于八正道的从正志到正精进, 是修大悲
  【二、本着三心和合的菩提愿, 从自他和乐本位,修施、戒、忍、精进,也略学禅 ,作 种种利他事业 ―― 这等于八正道的从正志到正精进, 是修大悲


 因为菩萨 ,他 先修福德资粮,修福德资粮就是前面的施、戒、忍、 精进。 正精进 也略学禅就是禅定和般若慧 因为他前边 的福德资粮 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专修止观。要不然过早的修止观,就容易落入二乘 就是大悲心力量不足,就容易落入声闻乘。
 因为菩萨先修福德资粮,修福德资粮就是前面的施、戒、忍、正精进 也略学禅 就是禅定 和般若慧 因为他前边的福德资粮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专修止观。要不然过早的修止观,就容易落入二乘 就是大悲心力量不足,就容易落入声闻乘。


这样的,以本着三心而精进修行,等到悲心悲事的 资粮充足 ,这才 转向自心 净化修定发慧
'''3、由利他 资粮 充足 转向自心净化 修定发慧 (证无所得空),如同正精进到正定'''


  个阶段,等于八正道 ,从正 精进 到正定的。那这里 就是自立的过程,就是自心的净化。因为前面,我们也学 了菩萨的德行,他也是从自 心的 净化 从自他和乐而 转向自心 净化, 然后又 自心的净化。再转 自他和乐
  【三、 本着三心而 精进 修行 悲事 资粮充足 这才 转向自心净化, 修定发慧――这等于八正道的 正精进 正定


 从自他而自 立,证无所得 空寂理 这是般若 实证
  这里就是自利的过程,就是自心的净化,前面我们也学到了;菩萨的德行,他也是从自心的净化, 从自他 和乐 转向 净化 然后又从自心 净化。再转到自他和乐


  因为前面福德资粮到一定程度 菩萨 他要修 两道
  【由利他而自利 证无所得的空寂理 ,这 是般若的实证


 然后 最后才去证无所得的空寂之理 空寂之理, 是般若的实证 因为菩萨也要见法,也要能证入圣位,但是,菩萨 他不去 沉寂在这个空寂之中。
  因为前面福德资粮到一定程度,菩萨要修资粮道, 然后最后才去证无所得的空寂之理 空寂之理, 是般若的实证 因为菩萨也要见法,也要能证入圣位,但是,菩萨他不去沉寂在这个空寂之中 ,由于菩萨大悲心特强,大悲是不舍众生苦,不忍众圣教衰,所以,他不愿意自己去享受独善之乐,也不忍众生受苦,所以他这个时候是不证入实际


由于菩萨大悲 特强 大悲 是不舍众 苦,不忍众圣教衰。所以 他不愿意 己去享受独善之乐。 也不忍众生受苦。所以,这个时候是不证入实寂。就这样。
'''4、以实证慧导摄三 心, 广修六度 以方便道严土熟 生,自他 圆满而成佛'''


  四, 本着实证慧导摄的三心,广修六度
  、接着 ,本着实证慧导摄的三心,广修六度 ,】


  这个就是 在成佛之道之中,菩萨登入初地,登地之后还是修的六度。
 在成佛之道之中,菩萨登入初地,登地之后还是修的六度 ,所以说初地是极喜地,初地极喜地,还是修布施的,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戒,三地修忍


  所以说初地是极喜地,初地,极喜地,还是修布施的,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戒。三地修忍。 这样,他还是依实证慧摄导三心,来广修六度 。这样再从自他和乐的本位,成熟有情,庄严佛土。这就是自立。成立他的大悲行,略近声闻自证以上的随缘教化
 这样,他还是依实证慧摄导三心,来广修六度。


 末了,自利圆满,利他圆满,圆成究竟的大菩提。
  【再从自他和乐本位,「成熟有情,庄严国土」,【68】即是以自利成利他的大悲行──略近声闻自证以上的随缘教化。 末了,自利圆满,利他圆满,圆成究竟的大菩提。


 因为初地,菩萨,他还是需要去完成六度的大悲行。所以他这块说略近于声闻自证以上的随缘教化。因为声闻,证入了圣位之后,他也是随缘教化的,不像菩萨的这种主动性的去利他。那么到八地以后自利圆满,然后利他圆满,才能究竟的成就佛道。所以依六度要圆满这三心。等于说,依六度之行,他还要再增进三心。因为在初学的时候,在这种福德道到一定程度,到一定力量,他在修止观,,修禅,修慧。这样,就从自他和乐转入自净其意,净化身心。然后从净化身心,再去,自他和乐的利他。
 因为初地,菩萨,他还是需要去完成六度的大悲行。所以他这块说略近于声闻自证以上的随缘教化。因为声闻,证入了圣位之后,他也是随缘教化的,不像菩萨的这种主动性的去利他。那么到八地以后自利圆满,然后利他圆满,才能究竟的成就佛道。所以依六度要圆满这三心。等于说,依六度之行,他还要再增进三心。因为在初学的时候,在这种福德道到一定程度,到一定力量,他在修止观,,修禅,修慧。这样,就从自他和乐转入自净其意,净化身心。然后从净化身心,再去,自他和乐的利他。
editor
2,08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