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K3:修订间差异

删除65字节 、​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8行: 第8行:




  这个是第19章。 第19章是从利他中去成佛,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三心,第二主题是依三心修六度,我们前面这两个主题已经学完了。
 
 第19章 讲的 从利他中去成佛,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三心,第二主题是依三心修六度,我们前面这两个主题已经学完了。


 三心就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
 三心就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
第82行: 第83行:
 【再从自他和乐本位,「成熟有情,庄严国土」,【68】即是以自利成利他的大悲行──略近声闻自证以上的随缘教化。末了,自利圆满,利他圆满,圆成究竟的大菩提。】
 【再从自他和乐本位,「成熟有情,庄严国土」,【68】即是以自利成利他的大悲行──略近声闻自证以上的随缘教化。末了,自利圆满,利他圆满,圆成究竟的大菩提。】


 因为初地,菩萨 ,他 还是需要去完成六度的大悲行 。所以他这 块说略近于声闻自证以上的随缘教化 因为声闻 证入了圣位之后,他也是随缘教化的,不像菩萨的这种主动性的去利他。那么到八地以后自利圆满,然后利他圆满,才能究竟的成就佛道。所以依六度要圆满这三心 等于说 依六度之行,他还要再增进三心 因为在初学的时候,在这种福德道到一定程度,到一定力量,他 修止观 ,修禅,修慧。这样 就从自他和乐转入自净其意,净化身心。然后从净化身心,再去 自他和乐的利他。
 因为初地,菩萨还是需要去完成六度的大悲行 块说略近于声闻自证以上的随缘教化 因为声闻证入了圣位之后,他也是随缘教化的,不像菩萨的这种主动性的去利他。那么到八地以后自利圆满,然后利他圆满,才能究竟的成就佛道。
 
所以依六度要圆满这三心 等于说依六度之行,他还要再增进三心 因为在初学的时候,在这种福德道到一定程度,到一定力量,他 修止观,修禅,修慧。这样就从自他和乐转入自净其意,净化身心。然后从净化身心,再去自他和乐的利他
 
'''(二)德行的究竟圆成,名为即人成佛'''
 
【这佛陀的大菩提,即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的圆成;【69】也是依法、依世间、依自的德行的完成。】
 
依自的德行就是自增上,依法就是法增上,依世间就是世间增上。
 
【成佛,即是扩展人生、净化人生,圆满究竟的德行,这名为即人成佛。】
 
所以,它是在我们人性的基础之上不断的来完善人性,净化人性,最终就成为佛性。
 
人性的最简单的就是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无贪也可以说是一种菩提愿,无瞋也可以说是大悲行,无痴就是菩萨的空性慧,所以依法就是无痴的慧,依世间,就是无瞋的大悲,依自增上,那就是无贪,因为自增上的正志就是菩提愿,无贪就是菩提愿,这种自增上的意志力


  第二 ,是 的究竟圆成 名为,即人成佛
  所以他也可以配上人类的三种特性;意念胜,梵行胜 勤勇胜,意念胜就 无痴,梵 胜就是无瞋 勤勇胜就是无贪


佛陀的大 提,就是,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 圆成。
'''(三)发心等待 萨理想世界 到来(p.258)'''


  所以这个三善根,也是依法,依世间,依 自的 德行的完成。依自的德行就是自增上。依法 就是法增上。依世间就是世间增上。 佛就是扩展人生,净化人生,圆满究竟 ,这个名为,即人而成佛的
  【菩萨不从 私欲出发 从众缘共 成的 有情界──全体而发心修 行。


 所以 ,它 在我们人性 基础之上不断的来完善人性 净化 最终就成为佛性。对 性的最简单的就是三善根了。无贪 无嗔 无痴。无贪 可以说 一种菩提愿。无瞋 也可以说是大悲行。无痴就是菩萨的空性慧。 所以 依法 是无痴的慧。依世间,就是无瞋 的大悲 。依自增上,那就是无贪。因为自增上的正志就是菩提愿。无贪,就是菩提愿,这种自增上的意志力
  因为菩萨以大悲为上首,依苦成观, 所以 他不 自私 出发 他是自悯悯 人, 悲天悯 人, 不但能够知道自己要脱离苦 ,也 知道众生都 在苦海之中 ,所以就 形成了一种同甘苦共命运 的大悲。


 所以 他也可以配上 人类的 三种特性 意念胜 梵行胜 勤勇胜,意念胜 就是 无痴 梵行胜就 无瞋 勤勇胜 无贪
  他是众缘共成,众缘共成——菩萨观大众的苦,他苦和自苦共同和合的大悲心, 所以 菩萨的大悲,来自于有情界,来自于我们 人类 有情也好,或者是一切 有情也好,这就是有情界 有情界当然包含了六道众生 菩萨的悲心非常彻底的时候 就是 悲悯六道苦难的众生,都想去救拔。当然 菩萨还 以人类有情为根本的 这个我们在前边已经学到这一块;佛法也是以人类有情为本,虽然说广度一切有情,面对一切有情 但还 以人类为本


  菩萨不从自私的私欲出发, 众缘共成的 有情 界    全体而发心修行。
  这样 一切 有情全体而发心修行 ,因为大悲心,就有这个意志力,为一切有情而发心。像金刚经讲,菩萨云何降伏其心,菩萨令一切众生得无余涅槃。所以四种生;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令一切四生有情,都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因为 菩萨 以大悲为上首 依苦成观。所以他不 自私 出发。他 去自悯悯人 悲天悯人。他不但能够知道自己要脱离苦 他也知道众生都 在苦海之中。 所以 就形成了一种同甘苦,共命运的大悲。
  所以 菩萨 发心 ,是 面对一切有情 ,那 最终,你看慈心 开始的时候 面对我们比较亲近的,然后一点点扩展,最后扩展到一切有情, 所以 说;


  所以他是众缘共成,众缘共成,菩萨观大众的苦,他苦和自苦共同和合的大悲心。所以这个菩萨大悲,它是来自 有情界,来 于我们人类有情也好,或者是一切 有情也好,这就是有情界。有情界当然包含了六道众生,菩萨的大悲,悲心非常彻底 时候,那就是悲悯六道苦难的众生,都想去救拔。当然了,菩萨还是以人类有情为根本的。这个我们在,前边已经学到这一块。佛法也是以人类有情为本,虽然说广度一切有情,面对一切有情,但还是以人类为本。这样,从一切有情全体而发心修 行, 所以,因为大悲心,他也有这个意志力,为一切有情 发心。像金刚经讲,菩萨云何降伏其心,菩萨令一切众生得无余涅槃。所以,四种生,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另一切四生有情,都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对 依法、依 、依世间 无贪、无瞋、无痴 行, 确能完满开展 到达完成


  所以,菩萨发心, 就是 面对一切有情的。那是最终你 慈心,开始 时候 面对我们比较亲近 ,然后一点点扩展。最后,扩展到一切有情。所以说对于依 ,依自,依世间的无贪无嗔,无痴的德行,却能完满开展而达到完成
  依法 就是 能够 到众生 一个同体 这些都 依照因果 的法


然后依自,自增上,因为菩萨也要能完成自己的净化,也要改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依 法。依法, 就是能够看到众 生的一个同体,就是这些都是依照因果的法理。然后依自 依自增上。因为菩萨也要能完成 自己的 净化,也要改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依 世间 就是能够看到 众,自己 和社会一切有情世间 关系


  依世间就是能够看到大众,自己和社会一切有情世间的关系。 这样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的三善根的德行。因为三善根,他就是我们善心所的德行。这就是德行的根本,三善根。这样就能达到三善根的完成。
 这样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的三善根的德行。因为三善根,他就是我们善心所的德行。这就是德行的根本,三善根。这样就能达到三善根的完成。


 然而从菩萨的入世济生来说,我们的世间由于菩萨僧的从来没有建立,始终,受到声闻僧的限制,形成了与世隔离。
 然而从菩萨的入世济生来说,我们的世间由于菩萨僧的从来没有建立,始终,受到声闻僧的限制,形成了与世隔离。
editor
2,08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