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412
个编辑
慈惠 (Cihui)(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慈惠 (Cihui)(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77行: | 第77行: | ||
而德行能够做到时代的完成。这个德行,就是在一个时代中,就是在生命的一个时代中来完成。因为这些,都是在一段时间中,生命得到了完美的净化。最终,能够达到究竟的佛果。这是说在圣者正觉的同一性上,更有真俗无碍性,悲智相应性,达到这步田地,就是佛。 | 而德行能够做到时代的完成。这个德行,就是在一个时代中,就是在生命的一个时代中来完成。因为这些,都是在一段时间中,生命得到了完美的净化。最终,能够达到究竟的佛果。这是说在圣者正觉的同一性上,更有真俗无碍性,悲智相应性,达到这步田地,就是佛。 | ||
因为这个三增上,其实,这就是菩萨尊重世间,就利益世间,自他互成,姻缘的彼此,这个相依相待,所以,这是透达,缘起法世出世间的一种无碍性。也叫真俗无碍。那么它也具有了这种悲,这种大悲,他才能够去缘世间之苦,去救助世间,利益世间。这个我们前面也学到佛陀的大悲,他虽出家,但是他是为身忘世,他出家更接近了世间。这个就是从人人的这种三善根,然后依照三种增上,达到最终的真俗无碍,悲智相成的佛力。这个,确实是人间的佛陀才能这样的,从凡夫转成了究竟圆满的佛果。在 | 因为这个三增上,其实,这就是菩萨尊重世间,就利益世间,自他互成,姻缘的彼此,这个相依相待,所以,这是透达,缘起法世出世间的一种无碍性。也叫真俗无碍。那么它也具有了这种悲,这种大悲,他才能够去缘世间之苦,去救助世间,利益世间。这个我们前面也学到佛陀的大悲,他虽出家,但是他是为身忘世,他出家更接近了世间。这个就是从人人的这种三善根,然后依照三种增上,达到最终的真俗无碍,悲智相成的佛力。这个,确实是人间的佛陀才能这样的,从凡夫转成了究竟圆满的佛果。在 智证 空寂的正觉之中,没有彼此差别,是彻底的。正觉之中,还是谈到正觉的特性,声闻和缘和佛陀,所证的都是三乘共证的同一法性;同一真理。都是证的缘起寂灭性,它是彻底的。三德,是平衡发展,是完善的。三德也可以说是智德,悲德,断德。本着这样彻底完善的正觉,适应当时、当地、当机。无不恰到好处,佛陀是究竟圆满的。 | ||
第101行: | 第101行: | ||
因为,佛陀虽然久劫修行,有广大的世俗,自发的胜义智,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时,实难以从现实的佛陀中得到证明。因为现实的佛陀,去看阿含经中,根本佛教之中,佛陀也有病苦,也有遭遇,也有所不能办的事情,就连佛陀托钵,有时候还托不到,;佛陀也腰酸背痛,也被人陷害。所以在人间现实佛陀中,很难得到这种理想佛陀观的证明。反过来说,这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也绝不是因此而成为佛陀的。因为佛陀悟的就是世间缘起法。缘起法都是相对的存在,都是既矛盾的,又矛盾,又不完善,又有缺陷的,哪有那么绝对的。因为缘起就是相对的存在。 | 因为,佛陀虽然久劫修行,有广大的世俗,自发的胜义智,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时,实难以从现实的佛陀中得到证明。因为现实的佛陀,去看阿含经中,根本佛教之中,佛陀也有病苦,也有遭遇,也有所不能办的事情,就连佛陀托钵,有时候还托不到,;佛陀也腰酸背痛,也被人陷害。所以在人间现实佛陀中,很难得到这种理想佛陀观的证明。反过来说,这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也绝不是因此而成为佛陀的。因为佛陀悟的就是世间缘起法。缘起法都是相对的存在,都是既矛盾的,又矛盾,又不完善,又有缺陷的,哪有那么绝对的。因为缘起就是相对的存在。 | ||
所以,佛陀不是因为这三个成为这佛陀,是这个意思。正因为佛陀本身也有一些不能,不知。所以,他才是佛陀,是这个意思。但是人们 | 所以,佛陀不是因为这三个成为这佛陀,是这个意思。正因为佛陀本身也有一些不能,不知。所以,他才是佛陀,是这个意思。但是人们总是理想化,不用说佛陀,就是世间的伟人,都给 予 理想化,甚至是神化。这个很现实的,都是出于我们主观的,情义的,一种臆想。 | ||
这是我们人类自我主观的一种投射,投射到外在 ,然后,就想象成一种,能力非常强的,无所不知的,无所不存在的,完全是有情内心中向外的一种投射,一种臆想,世界是没有这个事情。 | 这是我们人类自我主观的一种投射,投射到外在 ,然后,就想象成一种,能力非常强的,无所不知的,无所不存在的,完全是有情内心中向外的一种投射,一种臆想,世界是没有这个事情。 | ||
所以说人世间,只要是现实存在的,它既是缘起的存在,缘起是有相对特性的,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 所以说人世间,只要是现实存在的,它既是缘起的存在,缘起是有相对特性的,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 ||
因为缘起,它是相对的存在,相对的存在,肯定就没有这种绝对性,没有那种的,无所不知的绝对性。虽然说形容佛陀的智慧,好像说佛陀的智慧广大,但是再广大,佛陀肯定也不能说像我们现在这种电子世界,佛陀也能够通达。因为,虽然说这是在发展,现在的科技时代,技术时代,物理化学那个时代还没有这些东西。但是佛陀,也不可能说世间应有尽有,都是无所不知,但是我们,可能比我们凡夫,比圣者,阿罗汉圣者,比天人要强得多了。 | 因为缘起,它是相对的存在,相对的存在,肯定就没有这种绝对性,没有那种的,无所不知的绝对性。虽然说形容佛陀的智慧,好像说佛陀的智慧广大,但是再广大,佛陀肯定也不能说像我们现在这种电子世界,佛陀也能够通达。因为,虽然说这是在发展,现在的科技时代,技术时代,物理化学那个时代还没有这些东西。但是佛陀,也不可能说世间应有尽有,都是无所不知,但是我们,可能比我们凡夫,比圣者,阿罗汉圣者,比天人要强得多了。 | ||
第113行: | 第111行: | ||
所以说理想的佛陀观,源于佛弟子对佛涅盘的永远怀念,是自我意义的客观化。 | 所以说理想的佛陀观,源于佛弟子对佛涅盘的永远怀念,是自我意义的客观化。 | ||
因为佛陀观就是发展到这个样子,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佛法的普及民间,从信徒皈依佛陀的心情中发展出来的。因为离佛世越远, | 因为佛陀观就是发展到这个样子,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佛法的普及民间,从信徒皈依佛陀的心情中发展出来的。因为离佛世越远,信徒对佛陀就越加的怀念,越加的崇尚,甚至不允许佛陀有丝毫的瑕疵。 如果 佛陀有丝毫的瑕疵,就不能满足众生的自我意愿。因为我们好像说, 佛 应该是圆满无缺的,人们都非常形容一个人,非常的纯洁,完美。 | ||
但是,由于我们人有世间完美的一种意义,一种构想。然后就把它投射到伟人的身上。甚至说民间,就把它神 | 但是,由于我们人有世间完美的一种意义,一种构想。然后就把它投射到伟人的身上。甚至说民间,就把它神 化 。你看我们,世间文化也是,历史上都是把世间名人,都有些给他神 化 了,超出想象。所以说世尊入灭在时空的演变中,心中的意志,知识,能力存在的无限欲求,不能满足于适应当时人间的佛陀,这才想象佛陀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而为任何时代,环境,信众所不能超越的,推崇为圆满的,绝对的,这是理想的,是自我本质的客观化。 | ||
可以说我们有情众生,都想把自己崇拜的对象给他完美化,这也是事实。就是在任何的时代,任何的环境,信众都没有办法超越这种心理。 | 可以说我们有情众生,都想把自己崇拜的对象给他完美化,这也是事实。就是在任何的时代,任何的环境,信众都没有办法超越这种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