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K3:修订间差异

添加1,020字节 、​ 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9行: 第9行:
'''(一)佛与声闻正觉的同异'''
'''(一)佛与声闻正觉的同异'''


 第一个主题,正觉与解脱的特胜,他们正觉和解脱各自的特胜,就是这个意思,各自的特 ,也可以这么说。
 第一个主题,正觉与解脱的特胜,他们正觉和解脱各自的特胜,就是这个意思,各自的特 ,也可以这么说。


'''1、佛陀超越声闻的地方'''
'''1、佛陀超越声闻的地方'''


 首先,佛陀超越声闻的地方,因为这一点,我感觉是在讲正觉的特 胜,也可以依正觉的特胜来理解它。
 首先,佛陀超越声闻的地方,因为这一点,我感觉是在讲正觉的特 胜,也可以依正觉的特胜来理解它。


 【佛陀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觉者。】
 【佛陀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觉者。】
第29行: 第29行:
 【声闻是闻佛教声而解脱,佛却「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身知,得三菩提」(《杂阿含经》卷二六‧六八四经)。】【42】
 【声闻是闻佛教声而解脱,佛却「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身知,得三菩提」(《杂阿含经》卷二六‧六八四经)。】【42】


 声闻是闻佛教声而解脱,佛没有听闻佛法,就是先没有听闻佛法,就能自觉知,现法身知,得三菩提,这是佛,就是无师自悟,所以这就是正确的特 ,这是佛的正觉特 ,那么声闻也有正觉,不过他的正觉的特 是解脱,而且他发的是出离心,所以这块是佛陀,重于发内心,他是无师自悟,然后下边就是说它正觉的内容;
 声闻是闻佛教声而解脱,佛没有听闻佛法,就是先没有听闻佛法,就能自觉知,现法身知,得三菩提,这是佛,就是无师自悟,所以这就是正确的特 ,这是佛的正觉特 ,那么声闻也有正觉,不过他的正觉的特 是解脱,而且他发的是出离心,所以这块是佛陀,重于发内心,他是无师自悟,然后下边就是说它正觉的内容;


'''2、正觉内容的同异处'''
'''2、正觉内容的同异处'''
第37行: 第37行:
 【佛陀的正觉,是无贪、无瞋、无痴的完满开展、究竟圆成;而声闻弟子的正觉,是偏于无贪、无痴的。佛与声闻的正觉,可说有程度上的差别。】【43】
 【佛陀的正觉,是无贪、无瞋、无痴的完满开展、究竟圆成;而声闻弟子的正觉,是偏于无贪、无痴的。佛与声闻的正觉,可说有程度上的差别。】【43】


 其实这个还是关于正觉的特胜来说,佛陀的正觉的特 是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圆满的开展,究竟完成,这个在我们上一节,菩萨的依三心修六度,依六度完成三心,最后达到究竟的圆成,这也是佛陀正觉的特 ,特 ,就是无贪,无嗔,无痴的圆满生活的正觉,他只是无贪、无痴、没有无嗔的大悲,这样佛与声闻的正觉,可以说是程度上的差别,程度上的差别,其实下边还是在详细的介绍有哪些程度上的差别,因为这块已经点出他正觉的特胜,前面是在讲正觉的特胜,下边就在讲正觉程度上的差别:
 其实这个还是关于正觉的特胜来说,佛陀的正觉的特 是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圆满的开展,究竟完成,这个在我们上一节,菩萨的依三心修六度,依六度完成三心,最后达到究竟的圆成,这也是佛陀正觉的特 ,特 ,就是无贪,无嗔,无痴的圆满生活的正觉,他只是无贪、无痴、没有无嗔的大悲,这样佛与声闻的正觉,可以说是程度上的差别,程度上的差别,其实下边还是在详细的介绍有哪些程度上的差别,因为这块已经点出他正觉的特胜,前面是在讲正觉的特胜,下边就在讲正觉程度上的差别:


'''(2)声闻所证的法性空,与佛无有差别'''
'''(2)声闻所证的法性空,与佛无有差别'''
第64行: 第64行:


 这个就是呃从正觉的特胜来讲的,因为佛陀有重视正觉,但是声闻也有正觉,所以这样的声闻的正觉和佛的正觉,就有程度上的差别。
 这个就是呃从正觉的特胜来讲的,因为佛陀有重视正觉,但是声闻也有正觉,所以这样的声闻的正觉和佛的正觉,就有程度上的差别。
下边就是论到解脱,解脱的特胜上面谈到是正觉的特胜,这这一节,第二是讲解脱的特胜,那么解脱;佛陀也是解脱,菩萨也是解脱,声闻也是解脱,但他们的解脱有什么差别?有什么各自的特胜?


'''(二)佛与声闻解脱的同异'''
'''(二)佛与声闻解脱的同异'''


  下边就是 论到解脱,解脱 的特胜上 面谈到 正觉的 特胜 这这一节 第二 解脱的 特性 那么 解脱,佛陀也是解脱, 就等于说 菩萨也是解脱,声闻 是解脱, 他们的解脱 有什么 差别,有 什么各 自的 特色,论到 解脱,
  论到解脱, 佛与声闻弟子平等平等。】
 
论到 解脱 ,佛与声闻弟子平等平等。就像说同正一法性,前 谈到 了。
 
【如《中阿含经‧瞿默目犍连经》说:「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二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46】」【47】
 
所以说佛陀等正觉,无上正等 正觉的 解脱 和智慧解脱的阿罗汉的解脱 两种解脱 没有差别的,也没有胜劣的。
 
【解脱的平等,约解脱能感生死的烦恼及生死说。】
 
所以说 解脱的 平等 他是从 解脱 能感生死的烦恼及生死来说的,从这块来说 ,佛陀 也解脱了生死,不再轮转了,阿罗汉 也是解脱 了生死问题了 也解脱生死的束缚。佛陀、 菩萨 一样要解脱世间生死烦恼的束缚,从这点来说,佛与声闻解脱 平等的。那到底他们 解脱 的特胜在哪里呢?下边儿就谈到解脱的特胜:
 
'''2、对于烦恼的习气──尽与未尽,则有差别'''
 
【如论到烦恼的习气,即彼此不同,】
 
所以他的特胜 ,声闻 的解脱还留有余习,而菩萨佛的解脱,是余习断尽的,同样 特胜 解脱,他们的 特胜就不同,前面讲到正觉的特胜,是程度上有差别,但这块儿 解脱 的特胜,佛与声闻就是习气与无习气的 差别 了。
 
【如舍利弗还有瞋习,【48】毕陵伽婆蹉有慢习,这是烦恼积久所成的习性,【49】虽然心地清净没有烦恼,】
 
他这个习性是不影响他解脱生死的 他内心也没 烦恼了,但是还要在无意间表露于身语意中这余习。当然从他 己解脱生死来说,和佛 的解脱 是无差别的。但是从内在的智慧德行来说 可能还有一些区别,就是阿罗汉还有一些习气。


【声闻的清净解脱,还不能改善习以成性的余习。这虽与生死无关,但这到底是烦恼的余习,有碍于究竟清净。【50】】


所以说声闻的清净解脱,还不能改善习以成性的余习,这余习就跟生死没有关系了,不影响生死了。但到底是烦恼的余习,有碍于究竟的清净,因为它有碍于达到佛陀那样的究竟清净,下边儿就做个譬喻:


【古人譬喻说:声闻急于自了,断烦恼不断习气。这如犯人的脚镣突然打脱,两脚虽得自由,而行走还不方便。【51】】


  所以 声闻 的弟子平等,平等 ,就像说, 同正一法性前面也谈到 了, 如中阿含经 目犍连经书 若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解脱及慧解 脱, 阿罗汉解脱,此二解脱无有差别,光不光是金子,
 声闻 急于自己解脱 ,就像说 犯人的脚镣突然打打开了 两脚虽然自由 了, 但行走还是不方便 因为被锁链捆久了 他一旦摆 之后 还流露着那种习惯。


所以说 陀等正觉,这无上正等正觉的解脱和智慧解脱的阿罗汉的解脱
'''(2)菩萨久劫修行至成 烦恼与习气都断尽'''


  它两种解脱是没有差别的,也没有胜劣的。所以说解脱的平等,它是从解脱能感生死的烦恼及生死来说的,从这块来说,佛陀也解脱了生死了,不再轮转了。阿罗汉,也是解脱了生死问题了,也解脱生死的束缚。佛陀 菩萨 也一样要解脱世间生死烦恼的束缚,从这一点来说,佛与声闻解脱,是平等的。那到底他们特性,解脱的特性在哪里 下边儿就谈到解脱的特性。论到烦恼 的习气 ,就是不同的。
  菩萨 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 久已渐渐 消除 习气 ;】


  所以它的特征,声闻的解脱,还留有余习。而佛的解脱 ,菩萨 佛的解脱 是余 断尽的。这就是同样是解脱 ,他 特性就不同。前面讲到正觉的特性 它是程度上有差别,但 块儿解脱的特性,佛与声闻,就是 习气 与无习气的差别 ,所以说舍利佛还有嗔习,并论,毕陵伽婆蹉,有慢习,这是烦恼就积久所成的习性
  菩萨就不一样了 ,菩萨 三大阿僧祇劫修行 他由于渐渐地消除了 因为 修习 时间过于久长久远 ,这 样他 习气 就淡


  因为 虽然心地清净,没有 烦恼 ,他 个习性,是不用想他解脱生死 的, 他内心也 没有 烦恼了 但是,还要在无意间表露于身语意中这余习。当然从他 己解脱生死来说 和佛的解脱是 差别 的。 但是从内在的智慧德行来说,可能还有一些区别,就是阿罗汉还有一些习气。
  【等到成佛 烦恼 与习气一切都断尽了。 如犯人 脚镣 没有 打脱时 已设法使它失去效用;等到将脚镣解去而得 由时 两脚即毫 不便 感觉


  所以说声闻的清净解脱,还不能改善习以 性的余习 这余 就跟生死没有关系了,不影响生死 了。 但到底,是烦恼 余习 ,有 碍于究竟 清净 因为 有碍于达 佛陀那样 究竟清净
  等到 即烦恼与 气一切都断尽 了。 就像犯人 脚镣 在没 打脱 时候 已设法使 失去效用,等 将脚镣解去而得自由时,两脚即毫无不便 感觉 这个他早有准备,


'''3、小结'''


【这解脱的同而不同,还是由于声闻的急于为己、菩萨的重于为人。】


  下边儿就做个譬喻 ,声闻急于 己解脱 像说犯人,脚镣突然打开了,两脚虽然自由了,但行走还是不方便,因为被锁链捆久 ,他一旦摆脱之后,还流露着那种习惯
  所以说解脱的同而不同 还是由于 声闻 急于 ,菩萨的重于为人。这样 解脱 的特胜 区别出来 了。


  菩萨 样了,菩萨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他由于渐渐地消除了习气,因为他修习 时间过于久长久远 这样,他习气就淡了些。等到成佛,烦恼习 切都断尽了 就像犯 的脚镣,在没 脱的 时候 ,以 设法使它失去效用, 到将脚镣解去得自由时 两脚毫无不便的感 。这个他早 准备, 于说 所以说 解脱 的同而 不同, 由于声闻 急于为己 菩萨 重于为人。这样,解脱的特 就区别出来了。
  所以这块如果说简单从主题上 能够区别出来, 个是正觉 特胜 ,一 个是解脱的特胜 声闻缘觉两个圣 正觉和解 ,但是他们 特胜就有一些差别 他有平 觉有 ,解脱 有平等处,但他们还有 不同 他们各自 特胜 下面就是讲佛 相对性和绝对


所以,这块如果说简单从主题上就能够区别出来,一个是正觉的特性,一个是解脱的特性。声闻 圆觉两个圣人都有正觉和解脱,但是他们 就有一些差别,所以他有平等处,正觉有平等处,解脱有平等处。但他们还有不同处,就是他们各自的特
'''二 相对 与绝对 '''


下面就是讲 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
'''(一)现实人间的 陀观'''


 佛有相对性,就是现实人间的佛陀观 它有绝对性,就是理想的佛陀观。就是大乘中理想的佛陀观。
  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 佛有相对性,就是现实人间的佛陀观 它有绝对性,就是理想的佛陀观。就是大乘中理想的佛陀观。


 现实人间的佛陀观,比较倾向于 最早的原始佛教的
 现实人间的佛陀观,比较倾向于最早的原始佛教的


 后来大乘了,就是后期,理想的,在佛弟子之中,去越来越崇尚佛陀,一个理想化佛陀。,
 后来大乘了,就是后期,理想的,在佛弟子之中,去越来越崇尚佛陀,一个理想化佛陀。,
第102行: 第129行:
 首先是讲现实人间的佛陀观,现实人间佛陀,如释迦尼牟佛,它成立于无贪,无嗔,无痴的均衡的扩展。
 首先是讲现实人间的佛陀观,现实人间佛陀,如释迦尼牟佛,它成立于无贪,无嗔,无痴的均衡的扩展。


 所以三善根是我们人类三种特 的一种发展。我们前面也对比过,因为人类就有三种特 ,而且这个是善心所,无贪,无嗔,无痴。这个善心所,也是我们人类所具有的。但是,像我们凡夫不能得到均衡的扩展。而且,我们的三善根,是杂染在烦恼之中的,不能得到究竟的净化,这就是我们人性和佛性都是以此来发展出来的。
 所以三善根是我们人类三种特 的一种发展。我们前面也对比过,因为人类就有三种特 ,而且这个是善心所,无贪,无嗔,无痴。这个善心所,也是我们人类所具有的。但是,像我们凡夫不能得到均衡的扩展。而且,我们的三善根,是杂染在烦恼之中的,不能得到究竟的净化,这就是我们人性和佛性都是以此来发展出来的。


 所以,三善根是怎么扩展的,它就是从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间,这个就是三增上的,自增上,法增上,世间增上。法正上,就是尊重真理;自增上,就是依自己;尊重世间,就是他增上。
 所以,三善根是怎么扩展的,它就是从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间,这个就是三增上的,自增上,法增上,世间增上。法正上,就是尊重真理;自增上,就是依自己;尊重世间,就是他增上。
第108行: 第135行:
 而德行能够做到时代的完成。这个德行,就是在一个时代中,就是在生命的一个时代中来完成。因为这些,都是在一段时间中,生命得到了完美的净化。最终,能够达到究竟的佛果。这是说在圣者正觉的同一性上,更有真俗无碍性,悲智相应性,达到这步田地,就是佛。
 而德行能够做到时代的完成。这个德行,就是在一个时代中,就是在生命的一个时代中来完成。因为这些,都是在一段时间中,生命得到了完美的净化。最终,能够达到究竟的佛果。这是说在圣者正觉的同一性上,更有真俗无碍性,悲智相应性,达到这步田地,就是佛。


 因为这个三增上,其实,这就是菩萨尊重世间,就利益世间,自他互成,姻缘的彼此,这个相依相待,所以,这是透达,缘起法世出世间的一种无碍性。也叫真俗无碍。那么它也具有了这种悲,这种大悲,他才能够去缘世间之苦,去救助世间,利益世间。这个我们前面也学到佛陀的大悲,他虽出家,但是他是为身忘世,他出家更接近了世间。这个就是从人人的这种三善根,然后依照三种增上,达到最终的真俗无碍,悲智相成的佛力。这个,确实是人间的佛陀才能这样的,从凡夫转成了究竟圆满的佛果。在智证空寂的正觉之中,没有彼此差别,是彻底的。正觉之中,还是谈到正觉的特 ,声闻和缘和佛陀,所证的都是三乘共证的同一法性;同一真理。都是证的缘起寂灭性,它是彻底的。三德,是平衡发展,是完善的。三德也可以说是智德,悲德,断德。本着这样彻底完善的正觉,适应当时、当地、当机。无不恰到好处,佛陀是究竟圆满的。
 因为这个三增上,其实,这就是菩萨尊重世间,就利益世间,自他互成,姻缘的彼此,这个相依相待,所以,这是透达,缘起法世出世间的一种无碍性。也叫真俗无碍。那么它也具有了这种悲,这种大悲,他才能够去缘世间之苦,去救助世间,利益世间。这个我们前面也学到佛陀的大悲,他虽出家,但是他是为身忘世,他出家更接近了世间。这个就是从人人的这种三善根,然后依照三种增上,达到最终的真俗无碍,悲智相成的佛力。这个,确实是人间的佛陀才能这样的,从凡夫转成了究竟圆满的佛果。在智证空寂的正觉之中,没有彼此差别,是彻底的。正觉之中,还是谈到正觉的特 ,声闻和缘和佛陀,所证的都是三乘共证的同一法性;同一真理。都是证的缘起寂灭性,它是彻底的。三德,是平衡发展,是完善的。三德也可以说是智德,悲德,断德。本着这样彻底完善的正觉,适应当时、当地、当机。无不恰到好处,佛陀是究竟圆满的。




第136行: 第163行:
 这是我们人类自我主观的一种投射,投射到外在   ,然后,就想象成一种,能力非常强的,无所不知的,无所不存在的,完全是有情内心中向外的一种投射,一种臆想,世界是没有这个事情。
 这是我们人类自我主观的一种投射,投射到外在   ,然后,就想象成一种,能力非常强的,无所不知的,无所不存在的,完全是有情内心中向外的一种投射,一种臆想,世界是没有这个事情。


 所以说人世间,只要是现实存在的,它既是缘起的存在,缘起是有相对特 的,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所以说人世间,只要是现实存在的,它既是缘起的存在,缘起是有相对特 的,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因为缘起,它是相对的存在,相对的存在,肯定就没有这种绝对性,没有那种的,无所不知的绝对性。虽然说形容佛陀的智慧,好像说佛陀的智慧广大,但是再广大,佛陀肯定也不能说像我们现在这种电子世界,佛陀也能够通达。因为,虽然说这是在发展,现在的科技时代,技术时代,物理化学那个时代还没有这些东西。但是佛陀,也不可能说世间应有尽有,都是无所不知,但是我们,可能比我们凡夫,比圣者,阿罗汉圣者,比天人要强得多了。
 因为缘起,它是相对的存在,相对的存在,肯定就没有这种绝对性,没有那种的,无所不知的绝对性。虽然说形容佛陀的智慧,好像说佛陀的智慧广大,但是再广大,佛陀肯定也不能说像我们现在这种电子世界,佛陀也能够通达。因为,虽然说这是在发展,现在的科技时代,技术时代,物理化学那个时代还没有这些东西。但是佛陀,也不可能说世间应有尽有,都是无所不知,但是我们,可能比我们凡夫,比圣者,阿罗汉圣者,比天人要强得多了。
第178行: 第205行:
 佛陀绝对性,在相对中来完成,这就是说佛陀的绝对性,还是说,在相对之中来完成的,所以说如果说,了解了这一点,佛陀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现实的佛陀观,和理想的佛陀观,我们就不会落入神化的佛陀观。神化的佛陀观,说佛陀不是从娘胎生的,是从胁下生的。佛陀身也是无漏的,佛陀的大小便,那都是干净的。所以,理想的佛陀观就是佛陀的大小便那都是净的,都可以吃的,这个都有,都能去评述,这就是太理想化了。
 佛陀绝对性,在相对中来完成,这就是说佛陀的绝对性,还是说,在相对之中来完成的,所以说如果说,了解了这一点,佛陀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现实的佛陀观,和理想的佛陀观,我们就不会落入神化的佛陀观。神化的佛陀观,说佛陀不是从娘胎生的,是从胁下生的。佛陀身也是无漏的,佛陀的大小便,那都是干净的。所以,理想的佛陀观就是佛陀的大小便那都是净的,都可以吃的,这个都有,都能去评述,这就是太理想化了。


 这个就是一个是佛陀的正觉与解脱的特 ,一个是佛陀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这个就是一个是佛陀的正觉与解脱的特 ,一个是佛陀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Category:其它整理]]
[[Category:其它整理]]
editor
2,091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