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2,089
次編輯
無編輯摘要 |
無編輯摘要 |
||
第123行: | 第123行: | ||
【深细的考究起来,知道唯有学佛成佛,才能真正的救度众生的苦迫。】 | 【深细的考究起来,知道唯有学佛成佛,才能真正的救度众生的苦迫。】 | ||
为什么只有学佛成佛,才能够真正的救度众生的苦迫?因为在整个佛教的发展,佛教在印度诞生,只有佛陀出世,然后佛陀才有那么大的力量,才有那么大的智慧,才有那么大的能力。 | 为什么只有学佛成佛,才能够真正的救度众生的苦迫?因为在整个佛教的发展,佛教在印度诞生,只有佛陀出世,然后佛陀才有那么大的力量,才有那么大的智慧,才有那么大的能力。 | ||
那佛陀这些能力、这些智慧、这些慈 悲 哪里来呢?其实就是经过长久 的 去利益众生,修学智慧,这样才能够成就佛果,这样才有力量 。 | |||
【这样,以不忍众生的苦恼为因缘,起大悲心,依大悲心而引发上求下化的菩提心。】 | |||
所以从从个人来说;菩萨道如果只是单枪匹马,当然不容易帮助更多的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除非能够有种种的福德因缘,能够在世间的影响力够大,你的能力够大,可能影响的人就更多一些,如果说人的各种因缘条件不具足,影响力是有限的。特别我们这个时代,人口众多,世界现在简直就是一个地球村了,信息非常的发达,我们现在可以说有什么力量能影响更多的人,能够信仰这种业果,能够了解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你说有轮回之苦,肯定对一般人来说,认为你是一个笑谈,因为你在那瞎说,现在这个时代和过去不一样,现在是经济物质非常发达的时代, | |||
众生追求享受还 来不 及 , 哪 有 想脱离生死之苦 的 这 种 观念呢? 就 很难。 | |||
所以菩萨生起这种大悲心,其实也 是 不容易 的。 大悲心说起来很容易。因为 我们 大多数人都有 这 种同情心 , 看到别 人 受苦受难,自己于心不忍。这样就能够生起大悲心,完成究竟的佛道,确实也不容易。所以一般的经论中,原先听过;「菩萨发大心 , 鱼子庵树华 , 三事因时多 , 成果时甚少」。这 就是 说;菩萨发心的时候可能很多,但是用三个譬喻; 一个 是鱼子,鱼产的子很多 , 但是能够真正活的不多。你像 这 个庵树花,就是那个芒果树,芒果开花的时候 , 非常 非常的 多 ,可 是结果的时候就非常少,所 以 因时多,就是菩萨发心因时多,也就是产鱼子 , 还 有 芒果树开花,但是成就的时候就非常少了,原因在哪里呢?就是这种大悲心不容易充足,菩萨的大悲,主要是缘苦众生,菩萨如果不缘苦众生,只是自己一心想成佛,这样他也容易退,因为 什么 呢?悲心不足,只想自己 能 成就高高无上 的 伟大佛陀,受 人 崇仰 , 受人尊敬,但是没有关怀众生的 这种 悲愿 , 他也很难成就 的, 因为佛陀佛心是大悲嘛,「佛心者为大悲是」是导师的一句话 , 如果没 有 这种大悲,就很难完成佛道 , 虽然我们 一般 都听习惯了;我要成佛,我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要即身成佛,很少去谈行菩萨道的这个事情,这就是在传统上 来说, 也有这方面的影响吧,大家 认为 我成佛就可以了 , 不用经历菩萨道 ,因为 什么?我 一 切的功德都具足 , 都圆满。其实 是不 符合这个正常道,只 是 这种易行道、方便到 是 可以 的 。 | |||
【这二类发心 , 是出于深刻的智慧 及 悲愿而自发 的,所以是 坚强有力 ,容易 成就 。 真 能这 样的依悲愿而发 心,就能 从凡夫地而趣入 大 乘道了 。 【17】】 | |||
【 我们 这个时 代 , 佛法 是 这样 的 衰落 , 人生 是这 样 的 苦恼 , 真正发菩提心 的, 应该 是时候 了!】 | |||
就 | 这里面都谈到深刻的智慧和悲愿,这两就是;智与悲一定是相辅相成,如果只有智慧,智慧很聪利,悲愿不足,其实 就 容易落入二乘,落入声闻乘,因为他悲心不足,但如果慈悲很强,但是缺乏佛法的这种深刻的解慧 , 深刻的空慧 , 那 这个 悲愿 , 也会落入 这种 败坏 菩萨 。所以二类一定是相依相成,有了这二点,又能够产生这种自 发的 一种意志力 , 所以是坚强有力,容易成 就。 因为智慧能够普缘一切,悲愿能够同情一切 , 同情众生。所以经中说「悲能拔苦 , 慈能与乐」悲就想把众生在苦海之中救拔出来 ,然 后让 他 真正得到解脱的安乐。所以他有这种悲情悲愿, 就 能够坚定地克服种种的困难,能够坚定 的 经过长 时 间去完成佛道,这样他就能从凡夫地而取入大乘道,就是从人直接来发菩提心,这个在《成佛之道》;一个是皈依三宝,一个是闻思佛法,听闻佛法 , 再者 就 是五乘共法,和三乘共法,到 了 大乘不共法 。所以 从凡夫地 , 就 是 从五乘共法章开始,为啥叫五乘 ?就是 声闻、缘觉、菩萨、人、天、都要共同学的法,所以叫五乘所共,五乘共当然看你发心,你发的是增上心,那是人天功德,你发的是出离心,那就是二乘法,发的是菩提心,菩提心前面我们学到第一个偈诵的时候,菩萨能够统摄一切的功德,趣入佛道, 这 样就是含容 大, 能够含 容 世出世法一切的功德 ,所以 后边儿还有「世出世功德,唯有 菩萨 有」。所以我们在凡夫地就可以发一个大乘心 , 但是我们现在还要培养 这种 悲心,慈 悲, 才 能生 起这种菩提愿 , 就更坚强 , 更坚定。 | ||
发心其实在这里当然 是 讲 了这 二方面;一个是缘苦众生 , 一个是 不 忍圣教衰 ,这 是 一个 总的纲领 , 其实在《学 佛 三要》里 , 谈到 这种 菩提 心 的培养 , 怎么样能够把菩提 心 培养起来 , 包含了更详细 的 内容。 | |||
这 节 主要是在讲培养大悲,是直入佛道的一个主机,所以不一定非得说先修人 天 果,或者先修 声闻 法,然后再转向大 乘 ,或者是回向大乘,不用的,直接就可以 趣入 大乘。所以大乘法离不开我们人 、 天 、 声闻这些功德法的。这才是 含容 大的内容 ,殊胜 大就容易离开前边功德,然后直接从第三层楼去走 , 这样就失去了种种功德。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 |||
[[Category:其它整理]] | [[Category:其它整理]] |